宋括山一菴釋 本覺 編集
明六觀居士 畢延玠 較訂
唐
元宗
癸丑(開元元年)
菩提流志。譯寶積經。并舊譯。合成一部百二十卷。至是功畢。流志自是更不譯經。唯專持誦。時修禪觀囗七月義淨法師示寂。壽七十九。勑給葬事。淨譯經論五十六部。凡二百三十卷。又別撰儀傳等九卷。淨雖遍番三藏。而偏攻律部。教授學徒囗七月。六祖辭徒眾。歸新州故宅國恩寺。其徒泣曰。師歸當復來否。祖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又問。師之法眼。何人傳受。祖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至國恩寺。以八月三日。示眾曰。吾受忍大師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汝等信根已熟。堪任大事。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即跏趺而逝。壽七十六。廣州都督韋據。率新韶二郡官吏。迎奉全身。歸曹溪寶林寺建塔。真身今尚存焉。
甲寅(二)
帝宣問左街僧錄神光法師曰。佛於眾生。有何恩德。致捨君親妻子。而師事之。說若有理。朕當建立。說若無理。朕當削除。奏曰。佛於眾生。恩過天地。明踰日月。德重父母。義越君臣。帝曰。天地日月。具造化之功。父母君臣。具生成之德。何以言佛竝過此乎。光曰。天能盖不能載。地能載不能盖。日則照晝不照夜。月則照夜不照晝。父只能生不能養。母只能養不能生。君有道則臣忠。君無道則臣侫。以此而推。德則不全。佛於眾生恩則不爾。言盖則四生普覆。論載則六道俱承。論明則照耀十方。論明則光輝三有。論慈則提拔苦海。論悲則度脫幽冥。論聖則眾聖中王。論神則六通自在。所以存亡普救。貴賤皆携。唯願陛下回心敬仰。帝悅曰。佛恩如此。非師莫宣。朕願回心。生生敬仰。
乙卯(三)
八月。帝遣禮部郎中張洽。賷詔詣當陽山。起沙門一行赴闕。有旨安置光泰殿。帝數訪以安國撫民之要。或謂一行優於憶誦。帝一日命出宮籍示之。行閱畢。令內侍執本。對帝復之。不差一字。帝驚異。顧謂左右曰。聖人也。自是頻召咨質佛心之要。行雍容敬沃。聖眷日隆。天下以帝從之問道。呼為天師(舊唐史)。
丙辰(四)
天竺三藏法師輪波迦羅(此云善無畏)。至京。帝初夢梵僧風度[王*(十/(罩-卓+衣))]異。因追畫工。授以形段。圖于殿壁。及畏至入對。帝熟視。乃夢中所見僧也。悚然異之。舘于西明寺。寧薛諸王。皆降禮欽重(舊唐史)囗嵩岳元珪禪師示寂。師得法于安國師。壽七十一囗宋璟為廣州節度。入曹溪禮祖塔。誓曰。弟子願畢世。外護大法。祈一祥瑞表信。言訖。微香襲人。甘雨傾注。璟忻躍賦詩而去。未幾召入。與姚崇相繼執政。世稱姚宋。為中興賢相云(通論)。
丁巳(五)
善無畏。譯求聞持法囗八月。律師道岸卒。帝制圖形林光宮囗房琯宰桐廬縣。與道士刑和璞出遊。過夏口村。入佛寺坐古松下。璞使人鑿地。得甕中所藏婁師德與永禪師書。笑謂琯曰。頗憶此耶。琯因悵然。悟前生為永禪師也。
戊午(六)
天竺沙門勒佉。緬承廬山東林鴈門風範。乃涉遠而至。一入山。首末六年。常坐不臥。手引禽食。其北嶺佛駄舍利塔院。置四百餘載。前後居僧皆患水遠。師至止一年。乃精誠幽感。遂致靈泉泌涌。色白輕美。冬夏無竭(廬山記)。
己未(七)
庚申(八)
天竺三藏跋日羅菩提(此云金剛智)至京。有旨迎入大慈恩寺。廣弘秘教。建曼荼羅。依法作成。皆感靈瑞。一行禪師。每諮稟之。五月值旱。詔智禱雨。智結壇圖七俱胝像。約以像開眸即雨。至三日像果開眸。有物自壇布雲彌空。斯須而雨。帝降詔褒美。
辛酉(九)
釋智嚴。譯修行等經六卷囗天竺寶思惟遷寂。壽百餘歲囗四月朝廷以麟德曆不驗。詔禪師一行。改撰新曆。行推大衍數。立術以應之。道士刑和璞。謂太史令尹愔曰。一行其聖人乎。昔洛下閎造太初曆。嘗記曰。八百年後。當差一日。必有聖人紏正之。今年期差滿。而一行推數以紏數家之繆。閎言不誣矣。愔亦以為然。
壬戌(十)
七月旱。帝遣使詔三藏無畏請雨。畏持滿鉢水。以小刀攪之。誦呪數番。即有物如蚪龍。從鉢矯首水面。畏呪遣之。白氣自鉢騰涌。語詔使曰。速歸。雨即至矣。詔使馳出。頃刻風雷震電。詔使趨入奏。御衣巾已透濕霖雨。彌日而息。又嘗霖霪逾時。詔畏止之。畏揑泥媼五軀。向之作梵語。若斥罵者。即刻而霽。其神驗類如此。帝敬之若神。
癸亥(十一)
金剛智。譯瑜伽念誦法。及七俱胝陀羅尼(今在藏)囗十月。禪師一行。製黃道儀成。帝自為之銘。詔安武成殿。以示百官。其儀準圓天之像。具列宿赤道度數。注水激輪。令其自轉。一晝夜而天運周。外絡二輪。綴以日月。令得運行。每天東行一周。日西行一度。月行十三度。以木匱為地平。令儀半在地下。晦明朔望有準。立木人二於地平。其一前置鼓以候刻。至一刻則自擊之。其一前置鍾以候辰。至辰則自撞之。皆略施輪軸。交錯相持。稱其為神功(竝舊唐史)。
甲子(十二)
菩提流志。隨駕入洛。勑安置長壽寺囗善無畏。隨駕入洛。於大福先寺。譯毗盧遮那蘇息地。羯羅等經。三部十三卷。竝總持妙門。禪師一行三藏寶月等。參預其事。畏好禪觀。每勸學者習之囗沙門牛雲不慧。詣五臺山禮文殊。殊現老人身。為钁胸中淤肉。自是卞悟。為時導師(通論)囗溫州淨居寺尼玄機。景雲中得度。常習定於平陽大日山石窟中。或者云。嘗與兄宿覺同參六祖。因著圓明歌。與證道歌。相表裏。後倒立而化。法屬以生死顛倒語呵之。應聲而仆。將葬之夕。風雷陰黯。若有神物移之。越二日。有自大日來者云。是夕空中有蕭罄聲。機之柩已厝是峯上。其徒迎舍利歸葬于寺。建浮屠。號圓明塔。趙清獻公。立碑載其事(永寧編)。
乙丑(十三)
嵩岳破竈墮和尚。隱居嵩山。山有廟甚靈。廟唯安一竈。祭無虗日。師入廟以杖擊竈云。此泥瓦合成。聖從何來。靈從何起。又擊三下。竈乃傾破墮落。須臾一青衣人。設拜師前曰。我本此竈神。久受業報。蒙師說無生法。得脫此生天。特來禮謝。神再拜而去。少頃徒眾問師。竈神得何徑旨。便得生天。師曰。我只向伊道是泥瓦合成。別無道理為伊。眾無語。師良久云會麼。眾云不會。師曰。本有之性。為什麼不會。眾僧乃禮拜。師曰。破也墮也。於是其眾皆悟玄旨。
丙寅(十四)
日本國沙門榮叡等。至楊州。奉僧伽梨十領。其上綴以山川異物之狀。盖其國主附之。以施中國沙門。時律師鑒真。受其衣。歎外國人有佛種性。欲往化之。會叡等勸請。遂附舶而東至日本。彼王枉駕迎勞。舘于毗盧殿。未幾請真授歸戒。夫人羣臣。皆以次稟授。日本自是始有律教。
丁卯(十五)
十一月。三藏菩提流志示寂。春秋一百五十六。前後總譯五十三部。合一百一十卷。自天后長壽中。至京三十餘年。華嚴寶積等經。皆出其手。帝及公卿。敬之如生佛。葬日特給鹵簿羽儀。塔于龍門西原。追贈鴻臚大卿。諡賜曰開元一切遍知三藏。名德之盛。古未有焉囗十一月。禪師一行。沐浴端坐而逝。春秋四十五。帝哭之哀甚。輟朝三日。停龕三七日。行容貌如生。帝親製碑。書之于石。出內庫五十萬。建塔銅人原。諡曰大慧禪師。帝嘗問國祚幾何。有留難否。行曰。鑾輿有萬里之行。社稷終吉。帝驚問其故。不答。退以小金合進之曰。至萬里即開。帝一日發合視之。盖當歸少許。及祿山亂。駕幸成都。至萬里橋忽悟。末幾果歸。昭宗初封吉王。而唐以昭宗而滅。故云終吉。有里媼素供行。而媼子坐罪將之刑。媼悲泣請救。行憐之。令弟子捕生物。得雉豕七。行日藏其一於甕中。為梵語呪之七日。北斗盡沒。朝廷震驚。太史奏。將有變請禳之。帝以問行。對曰。此無他。盖妖魔也。凡嗔心壞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若肆赦天下。則妖不能為。帝然之。遂大赦。媼子由是得免。行日出一豕。則一星現。至七日而斗復如故。其秘術多此類(舊唐史)。
戊辰(十六)
詔張說等。編次一行大衍曆施用。三月駕幸溫湯。道由一行塔所。帝為駐蹕徘徊。令品官詣塔。告以出豫之意。賜帛五十疋。令蒔塔前松栢。其為聖眷如此(本傳)。
己巳(十七)
燕國公張說薨。說為唐宗臣。為文精壯。尤善釋典。著般若心經序曰。萬行起於心。心者人之主。三乘歸於一。一者法之宗。知心無所得是真得。見一無不通是玄通(云云)。又製法池院法堂贊曰。是佛虗空相。是法微妙光。定慧不相離。是僧和合義。人空法亦空。二空亦復空。住心三空寶。是名三歸處。見若不染色。知若不取識。是名真實見。亦名解脫知。佛觀離生滅。諸法等如是。
庚午(十八)
金剛智。又出曼殊五字心。及觀音瑜伽要囗唐朝傳譯緇素。至是已有三十七人。所出經律論及傳錄等。總三百一部二千一百七十卷囗沙門智昇。撰開元釋教錄二十卷。銓次大藏經律論凡五千四十八卷。(自天地玄黃字號。止笙字函。后數十函係傳錄。及唐宋新譯經)昇又撰續內典錄一卷。續譯經圖紀一卷。又續佛道論衡一卷囗帝御花萼樓。召二教偉匠論義。法師道氤。與道士尹謙。對辨四十往反。謙義負。有旨編所論入藏。題曰開元佛道論衡。
辛未(十九)
御注金剛經。頒行天下。
壬申(二十)
八月。金剛智法師。跏趺而逝。賜諡灌頂國師。救中書杜鴻漸。撰紀德俾。智初從龍智阿闍梨。傳密教。及來東土。弟子不空。傳其教。智授以瑜伽五部。及毗盧遮那經。蘇息軌範(通論)囗是歲禪師義福示寂。福得法於神秀。帝欽重之。在京城傳教二十年。人皆宗仰。有旨賜號大智禪師。
癸酉(二十一)
方士張果。有長年秘術。自言數百歲矣。帝召至闕。變化不測。後懇辭還山。下制賜銀青光祿大夫。號通玄先生。果入常山。後不知所終。
甲戌(二十二)
長者李通玄。在神福山。造華嚴論。初開元七年。至太原孟縣高仙奴舘之。齋中三年。遷馬氏古佛堂側。閱十年。負經書而去。行二十里。偶一虎當塗。長者撫之曰。吾將著華嚴論。能為擇棲止處否。即以經囊負其背。隨至神福山原下土龕之前蹲駐。長者乃於龕著論。每夕口出白光。以代燈燭。有二女子。日長為者汲泉炷香奉紙墨。每食時輙具淨饌。置長者前。齋畢撒器而去。如是五載。至長者著論畢。遂滅迹不見(本傳)。
乙亥(二十三)
三藏無畏示寂。春秋九十九。詔鴻臚丞李現。監護喪事。全身塔于龍門西山廣化寺。畏本讓國出家。道德名稱。為天竺之冠。所至講法。必有異相。甞過龍河。一托駞負經沒水。畏懼失經。遽隨之入水。於是龍王邀之。入宮講法。為留三宿而出。所載梵夾。不濕一字。其神異多此類。
丙子(二十四)
三藏不空游西域。博求師匠。增廣其學。於師子國。從普賢闍梨。求金剛灌頂及大悲胎藏建壇之法。其王有群象奔逸。不空遽於路坐。象至跪伏。由是舉國神敬之(本傳)。
丁丑(二十五)
藥王姓韋名古字老師。疎勒國人。身衣毳袍。腰懸數百葫蘆。頂戴紗巾。手持蔾杖。常以一黑犬同行。時人疾患。稍多疼因。師遂發願。普施藥餌。無不痊平。覩之者便愈。后乃圖形供養。 皇帝敬禮。為藥王菩薩。自昔曾五度化身。來救貧病。其犬化為黑龍背之。冲天而去(出本草序又神仙傳)囗丞相宋璟薨。璟素奉佛法。每師曇一法師。求詢法要。
戊寅(二十六)
詔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以紀年為號。曰開元寺。
己卯(二十七)
沙門法秀。夢異僧勸置袈裟五百。入終南山。施回向寺僧。遂造之。至山遍訪。無所謂回向寺者。忽道逢一僧曰。吾導汝入回向寺。秀隨之入山。二日至深絕處。唯見雲掩巖洞。乃鑽燧出火。焚香拜之。忽雲開見崖半有朱門高聳。秀與之而入見。諸僧皆奇偉。出袈裟遍寺施之。其寺僧擕秀入一空房曰。此唐天子舊居也。向在此好聲樂。故降為人主。久當復歸。乃授以玉簫。并袈裟一條。囑曰。持歸獻唐天子。秀還詣闕。表上所寄袈裟玉簫。帝覽之。因取玉簫調弄。宛如夙御焉(通論)。
庚辰(二十八)
三月。華嚴李長者。坐化于神福山龕中。先一日出山辭里人。里人至已示寂矣。壽九十五。著華嚴論四十卷。及決疑論。會釋十門玄義。緣生解迷十明等論。十玄六相百門義海偈贊等。竝傳於世(本傳)囗十二月。青原行思禪師示寂。師初見六祖。問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祖曰。汝曾作什麼。曰聖諦亦不為。祖曰。落何階級。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祖深器之。及居青原。弟子頗眾。得法深者石頭遷(傳燈)囗是歲。京都普寂禪師示寂。寂事秀禪師。秀薦於則天。得度為沙門。秀歿。天下奉釋氏者。咸師事之。中宗聞其高行。制令代秀統其法眾。開元中。有旨。移寂於都城居止。王公士庶爭來禮謁。及卒。凡士庶曾謁見者。皆制弟子之服。敕賜號大照禪師。葬日河南尹裴寬及妻子。竝衰麻列于門徒之次。士庶傾城哭送。市易幾廢(舊唐史)囗是年法師道氤卒。帝降詔傷悼(本紀)。
辛巳(二十九)
壬午(天寶元)
九月。太子詹事嚴挺之卒。挺之自預為墓誌。有曰。以某月日。葬于大照和尚塔次之西禮也。初挺之師事大照禪師慧義。深明釋典。及遺命葬大照塔次。示不忘其德(舊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