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括山一庵釋 本覺 編集
明真如居士 畢廷瓚 較訂
唐
武宗
庚申(開成五年)
正月六日。終南山圭峯宗密禪師趺坐示寂。荼毗得舍利。明白潤大。壽六十二。持服四眾哀泣喧野。宣宗追諡定慧禪師。初於圓覺經有所悟。為遂州道圓禪師法嗣。尋至上都。見華嚴疏主澄觀大師。執弟子之禮。觀曰。毗盧華藏。能隨我游者。其汝乎。北遊清涼山。迴住鄠縣草堂寺。未幾復入寺南圭峯蘭若。大和中。徵入內。賜紫衣。帝累問法要。朝士歸慕。惟相國裴休。深入堂奧。受教為外護。師著禪源諸詮集一百卷。都序兩卷。又著圓覺華嚴涅槃金剛唯識起信法界觀等經疏鈔。裴相國為撰傳法碑。略曰。師皇皇於濟拔。汲汲於開誘。故親師之法者。貪則施。暴則斂。昏則開。惰則奮。憧憧而來。忻忻而去。所在不可勝紀。吾不識其境界之廣狹。議者又烏知大道之所趣哉(此據裴〔休〕國傳法碑所紀也。傳燈謂。師會昌元年示寂)。此是月文宗崩。武宗即位囗九月召道士趙歸真等。入禁中。脩金籙道場。十月帝昇玄壇。親受法籙。左拾遺王哲諫云。王業之初。不宜崇信太過。帝不納。
辛酉(會昌元年)
六月以道士劉玄靜。為光祿大夫囗十月雲巖晟禪師示疾。二十六日喚主事僧。令備齋。來日有上座發去。至二十七夜。師乃歸寂。荼毗得舍利千餘粒。諡無住大師。塔曰淨勝。得法上首洞山价禪師也。
壬戌(二)
裴休廉于洪州。自黃蘗山。迎希運禪師。至州憩龍興寺。旦夕問道。贈詩曰。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挂錫十年棲蜀水。浮盃今日渡章濱。一千龍象隨高步。萬里香華結勝因。擬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付何人。
癸亥(三)
九座山正覺大師諱智廣。興化軍仙遊人。元和二年示生。初參鹽官安國師。及鄂州無等禪師。有省。遂南旋止泉州。常持鐵鉢。并一百犬自隨。至是值武宗將廢教。乃遁岩谷。宣宗復教。復出南山王與囗囗囗囗。
甲子(四)
三月以道士趙歸真。為左右街道門教授先生。時帝銳意求仙。歸真乘寵。每對必排釋氏。宜盡除去。帝深然之。歸真復請與釋氏辨論。有旨。追僧道於麟德殿談論。法師知玄登論座。辨捷精壯。道流不能屈。玄因奏。王者本禮樂。一憲度。吐納服食。蓋山林匹夫獨擅之事。願陛下不足留神。帝色不平。侍臣諷玄。賦詩以自釋。玄立進五篇。有鶴背傾危龍背滑。君王且住一千年之句。帝知其刺。特放還桑梓(傳燈)。
乙丑(五)
趙歸真為諫官數論。遂舉鄧元超。及召至。與歸真劉玄靖等。愈排釋氏囗五月敕。併省天下佛寺。上都各留四寺。寺僧三十人。上州各留一寺。下州寺竝廢。上寺留僧二十人。中寺留十人。下寺五人。餘僧及尼皆令歸俗。毀寺院凡四萬餘區。歸俗僧尼二十六萬餘人(唐史)囗時福州龜山智真禪師有二偈。明月分形處處新。白衣寧墜解空人。誰言在俗妨脩道。金粟曾為長者身。忍仙林下坐禪時。曾被歌王割截肢。況我聖朝無此事。只令休道亦何悲(傳燈)。
宣宗
丙寅(會昌六年)
三月武宗不豫。因服金丹發背。遍體惡瘡。以至躁悶失常。心生狂亂。旬日不能言而崩。年三十三。舊史贊曰。昭肅削浮圖之法。懲桑門之流。志欲矯步丹梯。求珠赤水。徒見蕭衍姚興之旁學。不悟秦皇漢武之妄求。蓋受惑左道之言。故偏斥異方之教。況西來之法。將及千年。蚩蚩之民。習已成俗。畏其教甚於國法。樂其徒不異登仙。一朝隳殘金像。燔棄胡書。結怨於膜拜之流。犯怒於匹夫之口。帝稱為明斷。然聽斯蔽矣(唐史)囗其月宣宗即位。帝憲宗第十三子。初武宗忌之。沈之宮廁。宦者仇公武潛施拯護。俾髠髮為僧。乃周游天下。甞居鹽官安禪師會中。遇黃蘖禮拜次。帝問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用禮何為。蘖云。常禮如是事。帝曰。用禮何為。蘖便打。帝曰大麁生。蘖又打。後雪竇有頌云。凜凜威風不自誇。端居寰海定龍蛇。大中天子曾輕觸。三度親遭弄爪牙。初帝至鹽官時。安禪師一日預戒知事曰。當有異人至此。明日行脚僧數人參禮。安默識之遂令維那高位安置。禮殊他等。安每接談話。益加貴氣。乃曰。寺眾患齋不供。就求一供疏。帝為製之。安覽之驚悚。知供僧賷去。所獲豐厚。乃語帝曰。時至矣。無滯泥蟠。囑以佛法後事而去。洎鹽官示寂。帝詩悼云。像季何教禍所鍾。釋門光彩喪驪龍。香階懶踏初生草。抵掌悲看異日容。玉柄永離三教座。金鳴長鎮萬年蹤。知師下界因緣盡。應上諸天第幾重。後出授江陵少尹。武宗崩。左神策軍中尉楊公。諷宰臣百官迎立之。及帝即位。接對羣僚。處决庶務。中外翕然。方見其隱德焉(祖庭事苑)囗五月敕道士趙歸真劉玄靖鄧元超等十二人。以蠱惑先朝。排毀釋氏。竝賜朝堂决杖配嶺表囗敕上都東都各復大寺八所。并賜新額。帝居藩邸。甞異夢如漢明事。始龍躍之年。悉復名寺云。
丁卯(大中元年)
閏三月詔曰。會昌季年併省寺宇。雖云異方之教。有資為理之源。中國之人久行其道。釐革過當。事體乖謬。其靈山聖境。應會昌五年所發寺宇。諸宿舊僧。可仍舊脩復住持(唐史)囗龜洋慧忠禪師。聞重興之詔。乃曰。仙去者未必受籙。成佛者未必須僧。遂過中不食不宇禪迹。不出山者三十年。有三偈曰。雪後始知松栢操。雲收方見濟淮分。不因世主令還俗。那辨雞羣與鶴羣。多年塵土自騰騰。雖著伽梨未是僧。今日歸來酬本志。不妨留髮候傳燈。形容雖變道常存。混俗心源亦不昏。試讀善才巡禮偈。當年豈例是沙門(傳燈)囗七月詔列李德裕罪惡。流潮崖而卒囗是年尚書白居易卒。年七十五。歷尚書左僕射。初居易被遇憲宗。為當路所忌。遂遭擯斥。所蘊不得施。乃放意文酒。能順適所遇。託佛死生之說。若忘形骸者。後與弟行簡敏中友愛。所居履道里。疏沼種樹。架石樓香山。鑿八節灘。號醉吟先生。晚節好佛尤甚。至經月不食葷。與香山僧如滿。結香火社。每肩輿往來。白衣鳩杖。自稱香山居士。與胡景等九人宴集。皆高年不仕者。人慕之。繪為九老圖。居易既卒。以其所居第。施為佛寺。居易甞畵彌陀佛像。而禮事之。自為之記。略曰。我本師釋迦如來說言。西方有世界號極樂。以無八苦四惡道故也。其國號淨土。以無三毒五濁業故也。其佛號阿彌陀。以壽無量願無量。功德相好光明無量故也。諦觀此娑婆世界眾生。無賢愚。無貴賤。無幼艾。有起心歸佛者。舉手合掌。必向西方。有怖厄苦惱。開口發心。必先念阿彌陀。又範金合土。刻石綉紋。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戲者。莫不率以阿彌陀佛為上首。不知其然而然。由是而觀是。彼如來有大誓願於此眾生。眾生有大因緣於彼國土明矣。不然南北東方過現未來佛多矣。何獨如是哉。唐中大夫太子少傳白居易。當衰暮之歲。中風痺之疾。乃捨俸錢三十萬。命工畵西方世界一部阿彌陀佛坐中央。觀音勢至二大士侍左右。人天瞻仰。功德成就。弟子居易稽首。跪於佛前。願此功德。回施眾生。眾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竝離苦得樂。斷惡脩善。不越南部。便覩西方。青蓮上品。隨緣往生。現在未來常得親近。欲重宣此義。而說讚曰。極樂世界清淨土。無諸惡道及眾苦。願如我身老病者。同生無量壽佛所(文集)。
戊辰(二年)
觀察使裴休守宣城。甞與名緇講道。門人謂公曰。敢問三界之言未立。人不知脩行。不見因果。介景福者。不為之少。洎斯教也。行乎中夏。愚人畏罪損其惡。賢人望福增其善。增之不已。則至今當盡善矣。損之不已。至今當無惡矣。何昏迷暴虐。無減於秦漢之前。福慧聽明。不增於魏晉之後。歸之者殊途輻湊。立之者萬法雲興。宜使吾人盡昇覺路。不宜蚩蚩庶類由古它囗。若斯之迷也。由之之固。庸非溺乎。公笑謂之曰。大明肇啟。法不齊備。聖人繼出。代天為工。結繩畫卦。文質滋改。一聖立一法生。天道人事。顯若符契。夫燧人氏之未有火也。則天無火星。人無火食。龜無火兆。物無火灾必矣。少昊氏之未理金也。則天無金星。人無金甲。龜無金兆。物無金灾必矣。及聖人攻木出火。鍛石取金。於是乎精芒主宰。騰變上下。則知世法時。事隨聖人也。探精神之源。窮性命之表。作大方便。護於羣生。羣生受之而不知。蓋猶天道運行。物以生茂。皆謂自己。孰知其然也。於是問者廓然自得佛味。及詔許立寺。而宣之。士民。相鼓以囗請。先立之于宣郛。遂復新興寺焉囗是年裴休復禮請黃蘖運禪師。至州寓開元寺。旦夕受法。
己巳(三年)
湖南觀察使裴休。謁華林覺禪師。休問師有侍者否。曰有一兩個。休云在什麼處。覺乃喚大空小空。時二虎自庵後而出。休大驚。覺語虎曰。且去。有客在。二虎哮吼而去。休問。師作何行業感得如斯。覺云會麼。休云不會。覺云山僧常念觀音。休歎異而去。覺隱居常持錫。夜出林間。七步一振錫。一稱觀音號。有僧來參。方展坐具。覺曰。且緩緩。僧曰。和尚見個什麼。覺云。可惜許磕破鍾樓。其僧有省。
庚午(四年)
八月黃蘖運禪師示寂。諡斷際禪師。塔曰廣業。丞相裴休紀其語曰。傳心法要有一二十章。皆直指之道(傳燈)。
辛未(五年)
五月詔京兆弘辨禪師入內。帝問禪宗何有南北之名。對曰。禪門本無南北。自諸祖至弘忍大師。有二弟子。一慧能。受衣法居嶺南。一名神秀。在北揚化。得法雖一。而開導發悟。有頓漸之異。故曰南頓北漸。非禪宗有南北之名也。帝曰何名戒定慧。對曰。防非止惡。名戒。六根涉境。心不隨緣。名定。心境俱空。照覽無惑。名慧。帝曰。何名方便。對曰。權巧之門。拔接中下。曲施誘廸。謂之方便。設為上根。言捨方便。但說無上道者。斯亦方便之談。以至祖師玄言忘功絕謂。亦無出方便之迹。帝曰。何為佛心。對曰。佛者覺也。謂有智慧覺照為佛心。帝曰。有人念佛如何。對曰。如來說法。隨根器而說。為上根者。開最上乘。頓悟至理。中下根者。未能頓曉。是以佛開觀門。令念佛生於極樂。帝曰。有持經呪求佛如何。對曰。如來種種說法。皆為一乘。如百千眾流。莫不朝宗于海。如是差別諸緣。皆歸薩婆若海。帝曰。祖師既傳心印。金剛經云。無所得法如何。對曰。佛之一化。實無一法與人。但示各各自性同一法藏。當時燃燈如來。但印釋迦本法而無所得。方契然燈本意。帝曰。禪師既會祖意。還禮佛看經否。對曰。沙門禮佛誦經。蓋是住持常法。有四報焉。依佛戒脩身。參尋知識。漸脩梵行。履踐如來所行之迹。帝曰。何為頓見。何為漸脩。對曰。頓明自性。與佛無二。然有無始染習。故假漸脩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喫飯。非一口便飽。是日辨對七刻方罷。帝悅。賜號圓智禪師囗是日有詔。增脩天下祖塔。應未經賜諡者。所在以聞。大常考行頒賜(五燈)。
壬申(六)
江州復廬山東林寺。刺史崔黯為碑。略曰。佛以諸法化人。所謂救溺以手。救火以水。其於生人。恩亦弘矣。今天子取利益生人。復其教。江州奉列詔。予訪茲地。松籟冷然。喜而復之。甞觀晉史。見遠公之事。其辨若注。其言若鋒。足以見其當時。且金陵六代。代促俗薄。臣以功危。主以疑慘。囗囗為四方之中。有江山之美。遠公豈非得計於此。而視於時。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遠三相挾。而為天下具美矣囗帝加諡遠法師。曰辨覺(廬山記)。
癸酉(七)
溈山靈祐禪師住溈山。學者輻湊。值武宗毀教。遂空其所。師褁首隱於民。後值宣宗興教。裴休請迎而出。復到其所居。為同慶寺。諸徒復來。其事如初。師敷揚宗教四十餘年。達者不可勝數。入室弟子四十一人。是年正月九日(碑云八年正月)。盥漱敷坐。怡然而寂。壽八十三。臘六十四。諡大圓禪師。塔曰清淨。相國鄭愚為碑。略曰。天下之言道術者多矣。各用所宗為是。而五常教化之外。於精神性命之際。史氏以為道家之言。故老莊之類是也。然至於盪情累外。生死出於有無之間。超然獨得。則浮屠氏之言禪者。庶幾乎盡也。非明達瓌宏之器。不能得其傳。當其傳。是皆鴻龐偉絕之度也。師居溈山。恬然晝夕。非夫外死生忘憂患。其順大和者。孰能與於是哉。且生死於人得喪之大者也。既無得於生。必無得於死。既無得於得。必無得於失。故於冥間得失是非。所不容措委化而已。其為道術。天下之能事畢矣。噫人生萬類之。最靈者。而以精神為本。自童至老。始於飲食。漸加功名。利養是非。晝夜纏縛。行坐則思想。偃臥則魂夢。以囗淫之利。欲役老朽之筋骸。曾不知息陰休影。捐慮安神求。須臾之暇。以至溘然而盡。親交不翅如行路。利養悉委于他人。愧負積於神明。辱殆流於後嗣。淫渝汗漫不能自主。斯皆自心而發。不可不制以道術。道術之妙。莫有及此。佛經之說。愚益神往。然其歸趣悉臻無有(全覺通論)囗大安禪師初參百丈。問何者是佛。丈曰。騎牛覔牛。師云。識後如何。曰騎牛至家。云如何保任。曰如牧人執鞭視之不令犯人苗稼。師領旨後。同參祐禪師。既創居溈山。師亦躬耕助道。至是眾請繼住溈山。上堂。有二十年在溈山牧牛之語(五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