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02800000028

第28章

论本卷第三十七

威力品

前明真实即证之境。既有所证。不可虚然。须乃成熟有情现大神变令生信心令得圣果。若诸菩萨自利利他现大神通修行正行求当证果。若诸牟尼辨自佛事起大悲心运拔有情现斯威力。故名威力品。于真实义品后明也。又远师云。何故次明者。由依实义妙用自在。故次明矣。五品七法中前三已说。次明第四。旧地持但云力品。文中先问后答。答中有三。初略辨二种。次广明五种。后将示现摄入三种神通。初中三。圣威力即是六通。前五即共异生外道。第六唯圣。能具得六名圣威力。准智论文。菩萨虽有习气而正使尽名漏尽。即是随分得漏尽通。二明法威力。地持但有列名。无此中法者乃至般若等文流在于下。三明俱生威力中景云。若顺小乘解。由先别修福德资粮。得自性念生智等众多功德。与身俱生。自能忆识过去等事名俱生力。此即六通之外有俱生力故。下广解五种中释俱生力。谓性能忆念诸本生事。为利有情长时大苦悉能堪忍。又生都史多天。乃至大涅槃时地动星落。如是事是俱生威力。非神通力。亦可菩萨先集资粮所感报身眼能远见耳能远闻。即是法华六根清净。乃至能知宿住等事。名俱生力。基云。诸佛唯成就方便善不成就生得善。生得善唯有漏故。菩萨通有二种。今言俱生威力者即方便善。先世曾习今与身俱生故名俱生威力。非号生得善也。就广明中。初开五章后次第释。前中若旧论云。即前三威力八种分别有五种。基云此非也。是所品类何故名八种分别。此中神通威力前明圣威力。二法威力。三俱生威力。此之三种对彼二乘有共不共。复成二种。足前为五。释中文分为四。合后二故。初解神通威力。先开六章。后征别释。将欲释文。先辨通义以四门。一辩体。且约十智。于通体者。天眼耳通。若异生二乘地前地上菩萨所得唯世俗智。诸佛所得是七智性。谓法类智苦集道尽无生智。以此二通缘欲界色声是法智。缘上色声是类智。若缘有漏色声是苦集智。若缘无漏色声是道智。尽烦恼身中得名尽智。以业烦恼习等毕竟不生身中得故亦名无生智。唯除世俗智他心及灭智。神境智通宿住通他心通异生二乘地前菩萨所得一向是世俗智。十地菩萨所得神境智通是五智性。谓世俗智法智类智苦智集智。十地所得知心差别通为七智。前五加他心智及道智。十地菩萨所得宿住通为六智性。知下二界过去之事是法类二智。知有漏故后是苦集二智。又世俗智亦知过去。缘于过去曾所行道。后是道智。故下解宿住通云。又由随念宿住智故忆念本生。为诸有情开示先世种种品类第一希有菩萨所行难行苦行。令于佛所生净信故。又法华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将知宿住通亦缘道谛。故有道智。知曾证灭亦有灭智。唯除世俗智他心智尽无生智。若是诸佛所得具八智性。但除世俗智及他心智。漏尽通二乘所得若缘漏尽名漏尽通。即六智性。谓法类世俗灭尽无生智。除三谛智及他心智。若在漏尽身中所得名漏尽通。即十智性。十地菩萨随分得漏尽通亦六智性。诸佛所得漏尽通若缘漏尽为五智。若在漏尽身得为九智性。除世俗智。二辨得名。神境通从境体及义为名。随念宿住智作证通从体义为名。天眼耳智作证通即从所依体义为名。今天眼通亦名见生死智通者。即从境体及义为名。知心差别智作证通即从功能境体及义为名。漏尽智作证通从境体及义为名。三明所治障。前之五通具有性事二障。性者谓欲界等下地烦恼及随烦恼障上定地五通体性不得成就名为性障。虽除性障成就五通。仍有通拥本中无知不能现用名为事障。事障即是所知障。异熟生类收除此事障通用方成。漏尽通但有性障。性障若除即得漏尽。二乘之人具断二障而起于通。异生外道及地前菩萨伏性事障得起五通。十地菩萨但伏性障断于事障即得起通。以彼事即所知障摄证真如理断所知障即起通用。性障即是修断烦恼。七地以来上中二品粗惑虽伏细惑犹暂得行。八地以上细者方伏金刚顿断。故知十地菩萨五通性障但伏不断。诸佛六通任运起用更不除障。以于金刚心已顿断六通一切障。四明三度五通之内。若据菩萨。似无他度。以色界他心智知无色界心故。但有根度人度。以共相形。人有胜劣根有上下故。二乘之人具有三度。如上三十三卷说。色声之事应有人度根度。下根不知上根境界。下人不知上人境界。问如小乘无漏他心通要作道下四行方能知他无漏心。今大乘宗其义云何。三藏云。失作道下四行为方便。后起无漏。不须作行能知彼心。知他有漏心时亦先作苦集八行方得知。又无漏心知有漏心。如佛他心通体是无漏。通知一切漏无漏心。就别释中。初解神智通文分为三。初开二章。一能变二能化。第二别解。第三总明二业。依质转换名之为变。无中忽现名之为化。等宗中判变者通。化心非通但是通果。今大乘判化是通果。亦是通摄。又小乘判神通是善。化心无记。大乘不然。化心通善及与无记。若为利他化是善。泛尔起化但是无记。诸佛变化一切是善。基云。此神境智通是所化境。云何此中言能变神境智通以能变化作此境。故境从见说名为能变。又虽举所变。意明神通故名能变。能变属智也。举所变言能变之用也。别解中先解能变后解能化。前变中初问次解后结。解中初开十八变。二依名释之。言祖父者。如毗婆沙说。劫初时人其性淳直后渐浇薄。遂有一人先作盗业初生鬼道。由先生故故名祖父。次后生者。从初得名皆名祖父。转变中。云若于其地起水胜解即令成水如实非余等者。景云。问本是其地。云何能变令成于水。答曰。若随法相道理。其地各从一切众生地种子生。虽同一处随种各别。并是有漏。即于此处诸佛见地。地是无漏。自从诸佛无漏种生。欲令众生得水用。即以妙观智击圆镜智。令地不起令水种生水。水是无漏。以此为缘能令众生地灭水生。故名为变。故摄论云。由观行人识为增上缘。余人识变地成水等。亦可此据唯识理门。一切法但唯有识。虽后变改种种诸色。非色似色但识量。以彼能熏唯心非色但有心种。复识种生起识时变起似色。菩萨旋知此道理。故能变地令成水等皆无障碍。亦如须弥芥子亦唯识量无别实色定实大小。菩萨体之。欲令众生生信心故。故现须弥入芥子中。论理无实小包于大。问曰。同地等行菩萨二俱现通。一欲变地成水。一欲变地成火。为各成不。答依下决择分说。若二菩萨力等所变皆不得成。其中若一菩萨专火想。若一菩萨不专想水而别思惟我令变地为水救众生等。尔时二人变火即成水事不成。将知一切所作心一方成。即是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又问。诸佛身中生死之法恶色染种一切皆无。云何能变起恶色。解云。佛身虽无三界染种。欲令爱恚好恶色众生故。变好为恶。其事云何。以随悲愿心上即有影像好恶相现。似有好实。实是无漏。由此为缘令彼众生好色灭恶生。泰云。言于俱非有情起好恶色胜解等者。有一众生色非好恶名俱非。菩萨缘彼作好恶色解。即便如实好恶色相现。或翻此也。如他佛虽有神通不可转五尘等令成真根能见色等。似彼五根非实五根。其地水等虽是外处体各有异。如何变水成火。只可水质灭火质别生。于中堪为变用。其以佛威力故令火中亦有温性。而以温性即为火体。若改性者转无情成有情。即众生界有增失。故不可转性也。此中文转得五尘。论云色香味触当知亦尔者。故知通五尘为其实用。下至决择当自解释。第七八二变合释云能卷一切雪山王等如一极微。令如一切雪山王等名卷舒者。测云。此当维摩经以一芥子纳于须弥。西国两释。一云。约唯识释同前景解。二云。约因缘道理。诸有为法离言说非定大小。更互相望非一非异。由此道理互相容受亦无有妨。故决择云。约色法有三种不相离。如彼广说。其萨婆多等唯立和合不相离不许余二。以彼宗中不许四大互相涉入。今依大乘具明三也。且约同所不相离说。如一眼极微处有七极微同处。谓眼身根能造地大四尘更相涉入同在一处。犹如一室众多灯光更相涉入不相妨碍。是故依神变力能令极微纳于雪山。今问此论文相卷大如小舒小如大。而彼经说芥子纳须弥者。非卷大舒小而相容受。经论似违。如何会。解云意无相违。谓小能含大小亦如大。大入于小大亦如小。故此论中说名卷舒。但以芥子能纳须弥而不舍芥子小相。须弥入于芥子而不坏须弥大相。故彼经中不言卷舒。故不相违。其义一也。众像入身中。云令诸大众各各自知入其身中者。令他各各自知入其诸佛菩萨己身之内。同类往趣中。梵光益天者。基云。以在大梵天光故名梵光天。云何名益。今云在大梵前而作饶益故云梵光益天。亦名梵前益天。测云。依华严等说。初禅等各有四天。何故与此论不同者。彼处就人有差别故分为四天。余诸经说皆说三者。约住处为三。故不相违。解神通中。云究竟菩萨一生所系或最后有所神通者。基云。谓住睹史多天唯有此彼彼生尽此一生名一生补处。或最后身者。谓已生欲界即此身成道。此身为生死身最后有故名最后身。又因即解坐道场菩萨。谓坐菩提树下未得成道以来名道场。前有三。下结无数及解变义。要依有自性物转其形质名。若由定力于无物处忽然现物是化非变。若尔放光云何名变。此亦是变。谓于自身先有小光。变令便大满十方界。或变短光令其长远之处行。次解能化文分有三。初问次解后结。解中有二。初解化义。二开三章解释。于中先问三章。次牒解释后。初云或化为身及化为境或化为语者。依旧地持脱无化境。下解方有。就牒释中分二。初解身境。后化语。前中有三。初牒次解后结。解中有二。初略解。后重辨。前中先解化身。似自身或不似为二化。似他身或不似为二化。此四种化与根相似根所依处扶根四尘。有释。良以小乘于上地变不能现化故有十四化。今依大乘菩萨神通以自在故依四定一一皆能作五地化。故有二十化。或详此论。四无色中亦有化心。故过二十数。次明化境。远公云。化境有二。一化作自他一切境界。二化作他地一切境界。总而言之。与常受用财物相似故云相似。异于常用故云若异。重辨中先解化身。言若所化身与菩萨身极相似者名所化身与自相等者。以菩萨自起化故故化佛菩萨极相似。各自相似。不尔非似。或有诸佛菩萨虽灭度后由住持力而随转者。如须扇多佛出现成道已不久即灭。而更留一化身一劫度人。又如释迦留影在月支国石室也。或有系作利益他事便息者。如化作一比丘乞食事讫即灭等。基云。而故随转者。如释迦佛虽灭度由住持力令法至今随转。化事便息者。如须扇多成道已即般涅槃法亦随灭。无住持力后不流布。故化事便息。下重辨化境。第二解化语中。初开七句。二次第解。远法师云。化语要有二。一内即化有情声。二外化草木等声。内又有四。一化似自声。二不相似。三化他人声。四不似他声。随相有七即同此论七句。无依者。测云。不依名利心说。上来解神境通。初开二章二别解竟。自下第三总明二种二事业。一者引入圣教与出世益。二者惠施利乐与世间乐。次解随念宿住智通中。初辨忆念境事。二又由宿住智忆念本生为诸有情下明其业用。前中有三。初牒问。第二解释。第三结。解释中。初广明随念境事。二以要言之下总明所知过去无碍。前中有三。初知过去多身久远之事。二者知此身前灭之事。三者忆劫远近前。前中又三。初有二句明佛菩萨以宿住智能知自他曾所经事。二又能令他得宿住智能知自他曾经事。三如是有情后令他得宿住智已下明展转相教皆得宿住智能知自他。测云。随念宿住通中。如下行品有八种言说句及随言说句六种略行。广如下文说。地经大分同此。问前人既不修定。云何能令知。三藏解云。若自力知必须依定。若由佛菩萨加被故知。即不依定能知一切。泰云。如是展转令忆宿命皆如自己于现法中等者。而说二释。一云。上文云。如菩萨令他第一人忆宿命事。第一人由菩萨力能令第二人忆宿住事。如是展转不限多人忆宿住。本分照了。皆如菩萨自己于现法中所见诸事分明了了。第二释云。如是展转令他忆宿住。皆如菩萨自己忆宿事也。于现法中已下明菩萨于现法中先所造作诸微细事以为方便。若多若少以为方便。乃无始皆无妄失。又能随念无间刹那次第所作无间断故者。景云。此从老时向前逆寻。若色若心念念无间次第皆知。亦可能知过去劫数念念刹那。此佛菩萨一念之智能知此世他世无量刹那。不同二乘逆寻此身刹那不知前生而便命终。泰基同释也。天眼耳通中文分为三。初明天耳通。二明天眼通。三辨二通作业。天耳通中所列所闻六对之声。后次第解。闻天声中。若不作意但闻此一欲色界声。若其作意即知多界。此据七地已还有功用位作此分判。若入八地已去及佛于一切时不待作意明知多界所有音声。达罗弭荼种种明咒者。景云。南天竺东南海渚上有一师子国名达罗弭荼。此间无相当语翻之。故存梵语。泰云语此是咒名。此方无名可翻者。基云。谓僧佉罗国即师子国。有咒号达罗弭荼。即咒中之大咒。恒有神验。今初举之。测云。旧论云陀弥国语。旧释云是鬼国。所发语言不可解了。今三藏云。是师子国人语。无有上下次第文章。出语音诵咒令人不解。又解。是南天竺本造仙人名。今现成国。皆从仙人立名。即是长年婆罗门是彼国人也。见死生智通中。云见于后除生已增长至差别而转者。一解。此生已后后身初起见生色。又见次念后增长色等。故名后际生已增长诸根成就等。亦可因天眼通见于众生现在死生色已。后入意地知未来生增长色等。名知后际。问天眼能见极微色不。若不能见。云何此云见微细色。若能见者。大乘宗中无细邻虚。唯假分折说有极略极迥色等。答但于形段色中有最小者天眼能见名微细色。非见极微名见极细。以色生时随其大小一物顿生非假积聚。知心差别通中。初明知心差别。后辨作业。前中即知六对心。一知有缠离缠心。现起烦恼名缠。二知随缚随眠名离心。泰云。西方有二释。一云。相缚名随缚。粗重缚名随眠。二云。随烦恼种子名随缚。根本烦恼种子名随眠烦恼心。三知有染无染邪正愿心。四知劣中胜品三界心。五知三受相应心。六能以一他心智知有情五对心。谓如是所有者初对心。如是体性者第二对。如是品类者是第三对。如是行相是第四对。如是分齐是第五对。又知多有情上五对心。又佛菩萨下第二辩利他作业。若依景释。此即第七知有情根欲性等。并前为知七对心。问如唯识论云。诸知他心为知他心为知自心。若知他心唯识道理云何成耶。若知自心云何得名他心智耶。答曰。一切行者但见自心。唯佛世尊如实知也。西国二解。一云。凡夫二乘及诸菩萨他心智通缘他心时。相分影像似彼本质。以有分别见不明了不多称质。佛他心智虽有影像极称本质名了了知。故名诸佛如实能知。二云。十地已还分别未尽。但见影像见不了了。佛离分别见心外境。故见他心如实知也。如彼六识缘彼根尘但缘影像。赖耶即缘根尘本质。又他心通智论中说。凡夫能知一切天下众生心。诸梵王能知小千世界。声闻知二千。缘觉知三千。此论中云诸佛菩萨知无量无边世界有情心法者。虽同无量非无多少。言种种界行者。三藏云。界者性也。即是种子也。漏尽通中先明智境后辨业用。前中有三。初有三句了知四谛。初云了知烦恼尽得者。景云。此知所尽漏即缘苦集。基云。了知漏尽得即无漏得。得漏尽之得也。二又知漏尽已得未得者。此缘灭谛。三又知方便者是道谛。非方便者是苦集。即八邪也。第二云如实了知于漏尽有增上慢离增上慢者。景云。此缘假人及以四谛。测云。谓凡夫前三果有增上慢。第四果无增上慢。佛菩萨了知有慢。第三又诸菩萨已下明缘四谛而不作证故行有漏而不染。辨业用中二缘四谛。此又即说漏尽知通于十方不唯缘灭。如苦集智缘所尽漏他心智。即缘他心漏尽等尽。道智即缘漏尽方便。不余法智类智世俗智灭智尽无生正缘无为漏尽之法。第二解法威力中。先问次解后结。解中先总明施等六度各有四相。第二别解六度度列四相。前中先举六度。二明施等一一略有四相。一所对治相即是六欲。二资粮成就相者。资粮即是得菩提成就。即是四摄之生今趣佛果。三饶益自他相者得现近益。四与当来果相者。谓远与当来菩提果相。近得当来人天果相。第二别解中布施有四相。旧地持论笔受人错。于第二相中但明是菩提资粮。即彼布施摄令他成熟缘入第三相中。故彼论云。一者布施对治悭贪。二者成菩提具。三者以施摄取成就众生欲施善心清净心施施已不悔。三时欢喜以自饶益是名自摄。彼诸众生饥渴寒热疾病所须众难恐怖悉令远离。以此饶益是名摄他。四者以是因缘在在所生得大财富得大种姓得大眷属。乘前错故后之五度皆亦参差。今时整顿。忍度第四相中。云无多怨敌。谓无怨憎会。无多离隔。谓无爱别离。无多忧苦。谓无因怨会亲离所生忧苦。旧论云。现无别离亦无忧苦。忧苦唯于别离生故。合为二怨会亲离。今分为三。定四相第一相中。云能断烦恼言语寻伺音乐色想等随烦恼者。谓初定断欲界烦恼。第二离寻伺语言。第三离喜。第四断乐。空处断色想等随烦恼。般若中通以四摄事行。施中言能作布施摄事成就有情中。四度中以同事成就有情。即六度摄四摄也。何故布施中不言劝有情行施。已同之名为同事。亦名利行等。基云。今且约随增故记唯有此。非约定实义。其实义者何妨一一中得有利行等。第三解俱生威力。三藏云。随小相说自性念生智及俱生力体。八相成道亦由此智。于中问解结。解中有三。初明忆念本生。二明八相成道。三辨差别。前中有三。初忆念本生。二不由下堪忍大苦。三欣乐下明其大悲。八相之中基云。旧说一住睹史多天。二示入母胎。三住母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转法轮。八般涅槃。若依旧地持无出家般涅槃相。今此论旧解无出家一相有余七相。依文自取。又若解以神变为一即无出家。此中今具八相也。若以别说八相者。住天非典下身生不取。一处中有即下生是。二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般涅槃。今此无出家也。不取爱欲以为八相中故。景云。且依文势以辨七相。初上生睹史寿无中夭相。二下生相。三入住出胎无颠倒相。四初生相。五成道相。六转法轮相。七般涅槃相。言有三事胜一天寿量者。基云。谓彼天寿不依数量。有中夭故。今明菩萨尽天寿量。四千岁故。次上论云尽睹史多天寿量而住。有云生彼诸天皆尽寿量四千岁者不然。一文妨二理妨。言文妨者。论云三事映彼诸天第一天寿量者。彼天皆尽寿辨即不映夺彼天寿量。此文相违故为文妨。言义妨者。经言菩萨下生彼天皆随下生赡部有今众生方生彼者。菩萨下时未满四千岁。应不随生。若不随生彼经相违。若言相随下生便是中夭。此乃第二理妨故义不成。又何缘彼天而不中夭。言证菩提已乃至无不觉了者。景云。四蕴生灭微细能知。况于色法。泰云。菩萨正智与菩萨身常俱行。基云。谓世尊常观己身受想寻思全无异念。常观无常生住异等与此念俱。故魔不得其便。如旧地持云。观诸众生生住异等。今云观自身。观自身故魔不得便。岂以观他而不得便。又或此中亦是观诸众生。起愍念故运心广故魔不得便。食所食时有粒皆碎无口不弹者。言佛食时饭粒皆碎无口不弹尽也。下辨差别。谓即是自性念生智及异熟势力。非神通力也。第四解共不共二门。言声闻但以二千世界及有情界为神通境乃至是故最极唯以一界为神境者。景泰同述两释。一云。何以故独觉俱以三千为神境。故下释唯为自身而修正行故但一三千为境。菩萨利故三千。二云。何以故声闻以二千器世界及众生为神通境。独觉但以三千器世界为神境。不说有情世界。故下释云。独觉唯为调伏一身故唯以一器世界为境声闻菩萨有利他说法。度人道故以器世界及众生世界为神通境。问若声闻中但知二千世界。何故维摩经云阿那律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阿摩勒果。答曰。总列声闻根劣云如一千。于中别修功力大者能知三千。龙猛亦云。大阿罗汉亦能知三千。大段第三将三示现摄入三种神通威力。一者神境神变所摄。亦名神通示现亦名初神通轮。即是身业。二者记说神变所摄。亦名他心示现亦名记心轮。即是意业。三者教诫神变所摄。亦名漏尽示现亦名说法轮。即是语业。当知此三如其所应摄入三神通威力。如文可知

成熟品

前既证真实现有威力者。谓六通等。既现六通欲何所作。不过二意。一成就有情利他之意也。成就佛法自利之意。佛虽自他利德具众生界无尽。故须以此二意。故威力品后略明成就品。即五品中第四品。七法中第五第六法也。文中有三。初开六门。二依门辨。三逐难重释。前中一即法尔无漏种子已久熏发堪生初地故名自性。二成就自性之人及种人。应以三乘人天善法而成就之名所成就。三所成就中后约诸根等有六差别。四能成就人有二十七种自利利他方便。五约六位菩萨名能成就。六所成就中已多修习堪即入圣名已成就。测云。初之一种若对第四方便是所成就。若对自成佛法及利他二果即是能成就。如品末说。又对第五能成就故第二名所成就。第三差别即第一自性上六种差别。第四方便能成就第一自性因缘。以要言之。第二是所为人。第六所为人已成就相。余之四种是能成就人。初是自性。第三是差别。由此自性及差别必须方便。故明成就方便。欲显位地故明能成就人。依门辨中解成就自性。云谓四善法种子者。即是法尔无漏种子。及数修习诸善法故者。即经地前顺解脱决择分等诸善法故。获得乃至正加行满者。由久修习有漏加行感胜身口极善调顺有堪任故。故依此身心能入初地顺断二障。安住于此乃至二障断者。基云。谓此在决择分中菩萨以说无间能证二障断故。若在以前即不能如此。又若地上亦得正加行即地上菩萨加行智能顺二障断者。谓如初地能顺二地障断净增上身心。何故不得。故知亦得在地上。取前解无妨。下举三喻。景云。痈痤热喻二障可断。次瓦器熟喻道可修。众果熟喻菩提可证。下总合三喻。所成中景云。初三乘人即合不定种姓及无种姓即有五人。测云。有人依涅槃经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文证。谤新翻经论非是正说。此即不可。所以者何。旧善戒经及地持论皆同说无种姓人可以人天而成熟之。又旧大庄严论第一云。次分别无姓位偈曰。一向行恶行。普断诸白法。无有解脱分。少善亦无因。释曰。无般涅槃法者。是无姓位。此略有二种。一者时边般涅槃法。二者毕竟无般涅槃法。时边般涅槃法者。有四种人。一者一向行恶行。二者普断诸善法。三者无解脱分善根。四者善不具足。毕竟无涅槃法者。无因故彼无般涅槃性。此谓但求生死不乐涅槃人。如此等文皆同此论说无种姓。何独谤新翻耶。但楞伽说阐提有二。一者断善。二者菩萨。断善阐提值善知识即得成佛。菩萨阐提毕竟不取无上菩提。西方解云。欲显菩萨毕竟不入大涅槃果。希前相故。且举断善阐提影略。而不说无涅槃。补特伽罗。成就差别中初举数列名。后依章别释。初释诸根成就。此据种姓所依人天之身能生众行名身为根。亦可所依身中偏举内六入根。故云诸根寿量具足等。八异熟如前自他利品广说。二释善根成就。谓即前姓习二种种姓成就能生众行名善根成就。即是依信就善根性离诸恶。三释智慧成就。谓即前善根中偏举智慧。由依智慧解脱烦恼。言能解善说恶说者。是其闻慧。下文有两师别配。景云。能正通达者是思慧。俱生妙慧者是修慧。测云。能受能持者是思慧。能正通达者是修慧。即此修慧任运淳熟故名俱生慧。此中用八胜身离三涂报。由有善根离恶业障。智慧能离烦恼。后释三品成熟。即前三种约位分别。有上中下故开为三也。成就方便中分之为三。初举数列名。二依章别释。三将因对释成方便。二十七中初之十种是其自利。次有六种是其利他。次有六种重明自利。末后五种重辨利他。就前十中以为五对。初二过现为对。界是过去。现缘是现在。次二信乐为对。趣入是信。摄乐是其乐欲。次二初非初对。次二远近为对。后二从意起行为对。次利他即为三对。初二财法摄受。次二现通说法对。次二说法隐显为对。次六重明自利三品。加行为初三。三慧为后三。次五重明利他。前二刚软相对。后三自他俱非相对。依章释中。言法毗奈耶者。景云。毗奈耶即律藏。法是余二藏。亦可法者是道谛。毗奈耶者是灭谛。初发处者。基云。谓初发心人于彼初发心人处而成就之名成就方便。远近等者。测云。十信已前名远。近即翻上。加行者。为欲获得初地已上诸胜义利。遂怖恶道及恶名称。二种怖畏在地前。以未离恶道怖故。言若无堪能为说正法伴助令彼发生正行者。谓彼所化若无堪能起于正行。菩萨伴助与共同行。复为说法令发起行。亲教师是阇梨。轨范师是和上。降伏者乃至不起毁犯故者。基云。此中意深防自过。方能见他下中上犯戒时。起谏诲起诃罚起驱摈。如其次第。当处见下中二品犯戒起谏诲诃罚时者前。被谏诲等人及彼时余类同学人皆得利益安乐。以止彼过故是利益。以还摄受故是安乐。若驱摈一种现逐却已还复摄令彼及余人皆利益安乐。以止恶摄受故。若逐却已不重摄受。但令余人见彼造过被逐。后自防护不起犯戒而得利益安乐。若所摈者不得利益及与安乐。是此中意。上品中有可摄受者义非一切。上品犯皆可摄受。如造五逆等不可摄受者。以菩萨为义一切皆摄。有师释云。摈中有二。一重摄受。俱谓家被摈等。二不重摄。谓灭摈等。有释。此言驱摈但灭摈。于中有重摄受者。谓学悔人。不重摄受者。不学悔人也。今勘第四十卷。诃责治罚驱摈各有三品。其驱摈中若有下中品过摧时驱摈后还摄受。有上品过尽寿摈不还摄。此明菩萨戒法故。何最约声闻戒法以释义耶。自成就者躬往。请他成就者令他度之。俱成就者共为导引。能成就人中云六地者即是师位。摄十二住以之为六。下四十九卷有文。此中宜列其名不出位地。故四十九云。初一胜解行地即是地前四十心位。若性种姓在十信前是所成就不入师位。习种姓者僧祇位与解行位其体是一。是故地前但有一也。二者净胜意乐地在初地。初得无分别智名胜意乐。三者行正行地。谓从二地终于七地。二地持戒。三地修定。四五六地修慧。第七地中修于无相有功用行。是故皆名行正行地。四者堕决定地。谓第八地。五者决定行正行地。谓第九地。六者究竟地。即第十地。旧地持错。初举数中有六地。及至列名但有其五。第四第五同名决定。执笔人错解遂合为一。以文少故。前代大德遂向下故。住无种姓人于往善趣而成熟之为初人。即云文中先列后五人。却列初一人。今翻译整顿二决定异具云有六。故知昔论及人俱错。所堕。住无种姓补特伽罗已下明有姓无姓进退差别可知。基云。此中胜解行。如摄论即第一僧祇菩萨以于四真谛理起决定胜解故。以此文证决择分善是第一僧祇。是胜解行位故。测云。住无种姓有数退等者。退下恶趣故安住种姓则无数退。已成就人相中明三乘人即为三段。声闻人中景云。三品俱在见道已前方便地中。望入圣道及以尽漏有其迟速。一者已修解脱分善乃至暖等。仍于恶趣未得不生。即于现身未能入圣得果尽漏。第二人者住方便中已免恶趣。现得入圣得沙门果。更受生死未能尽漏。第三人者住方便中现能入圣得果尽漏。是现般人。基云。此中下品准犹堕恶趣。即中下忍以前。中品则于现身得证果不堕恶趣。即增上忍以去人。若以前人无恶趣业不堕恶趣即于现身得果者。亦是此中收。此中亦约七生人得为论。故云非于现法得般涅槃。若约增上四生乃至六十劫为有修习者。即于现身亦入涅槃。不作此论。若异此者第三人摄。第三人皆有为余人应准知。此初人若准初下品菩萨即合见道已前皆是。今准文义皆不然。故别说。测云。旧人判云。下品人者在四善根位。中品人者在有学位。三藏云。下品人者于三生中第一生中种解脱分善。第二生中生在暖顶二位。即此位堕于恶趣。不得此身证沙门果亦不得涅槃。第二中品人在增上忍已去乃至那含。即是第二生也。此人现身虽证沙门果。要须经生故不得涅槃。第三上品人者是六十劫中修行成果。此是波罗蜜多声闻利根。于一生亦证预流果乃至入涅槃。如舍利子等。独觉中言亦尔者。三藏云。有三品。亦有四生亦有百劫得解脱者。亦如声闻说故云也。景云。初下品人已修解脱分等未免恶趣。于现身中未能入圣得果尽漏。复迳多时修习入圣。在无佛世得阿罗汉。第二人住方便道已得恶趣非择灭。即于现身入圣得果未能尽漏。入圣已作七生人等复受生死。于最后身在无佛世得阿罗汉。此前二人是其部行与声闻同。如此文中推。同声闻中。婆沙亦云。众出者如声闻。第三上品是百劫。显百劫满已于最后身出无佛世。依第四定起不净观乃至尽漏。基云。其独觉中必取那含果。或已百劫修习满讫起三十六心取独觉果等。菩萨中文分三。初约位分三品。二约八义释三品差别。三今于此中下解炽然等义。前中景云。住胜解行地名下品者。四十心位是习种姓与解行住体一不殊。性种即在十信已前非已成熟。故此不论。净胜意乐地名中品者。举始括后。故略不言二地至七地行正行地。住堕决定到究竟地名上品者。此举初后括其间。故略不明九地决定行正行地。基云。菩萨下品其实已离恶趣业不受恶趣生。然为利益有情时故往彼生。因即起染受彼报趣。故初劫时有生恶趣。如金翅鸟入海餐龙。食龙既讫上飞空里。因取龙故脚下有泥。其实无意本在取龙。取龙之时因遂泥污。菩萨亦然。因利有情遂被染系。故初劫时有生恶趣。若尔。如所引经若有成世间增上品正见颂云何通。义曰。彼约不以正见为缘生恶趣。何妨地前有起恶趣业而生恶趣。测云。下品中不说种姓地者。以后摄前故。次约八义分别人相。相者。一欲。二加行。三恶趣。四僧祇。五炽然。六无动。七极善清净。八觉品善法。此八人种要摄为四。初欲及加行品数分别。恶趣一种离未离分别。僧祇一种多少分别。炽然等四成不成分别。下解前炽然等义四。释曰义炽然。三义释无动。一义释清净。自下第三逐难重解。于中文二。初释成就方便品数不同。二明修习成就差别之意。前品数者。前明成就方便有二十七种。于中前五唯是下品。余二十二粗有三品。次分九品。后就差别有无量品。第二辨修意中。初为成就自佛法故修习成就六种差别。二为令他得出离修集六种成就差别

同类推荐
  • 春答

    春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祖统纪宋

    佛祖统纪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独醉亭集

    独醉亭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玉箓生神资度开收仪

    玉箓生神资度开收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鼻门

    鼻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带着军团异界游

    带着军团异界游

    当一个退伍的特种兵李天,准备玩一款新时代的游戏的时候,却被意外的卷入了穿越的潮流中,带着这款战国军团的游戏一起来到了一个混乱的王国中。一个落魄的将门之子,因为意外,灵魂跟李天得到了融合,而李天也接着这次的穿越,以及伴随着他的战国军团游戏,在这个混乱的国度开始了新的人生……
  • 乱臣贼女

    乱臣贼女

    她一世英名却在死前毁为一旦。再生一世,她还是那个英明公主,只是这次她认清了祖父的伪善,竹马的阴暗。她不动声色,玩转权谋,这一世她要抛弃娇纵宠爱,一生繁华,创建属于自己的帝国。
  • 台湾私法商事编

    台湾私法商事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樱舞之荡

    樱舞之荡

    此文纯属作者练笔!剧情可能会有点沙雕哈。——高中三年,一对欢喜冤家在不知不觉中生出了对对方的情愫,却还不自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Lord of the Flies
  • 职场人生之千变万化

    职场人生之千变万化

    什么是职场?什么是人生,让我告诉大家如何掌控只属于自己的职场人生。
  •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永安县志

    永安县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情迷珠三角

    情迷珠三角

    这是一部地域色彩浓郁的长篇力作,作者用六十年的生活积累精雕细刻、一咏三叹地讲述南国水乡少年男女的痴情旧怨,高度浓缩了东莞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既有白手起家的艰辛创业,也有声色犬马的奢靡堕落;既有云雨之欢的爱,也有遗弃背叛的恨;既有同床异梦的痛苦,也有灵与肉出轨的欢愉;追求与挫折,梦想与现实,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揭示了市场经济对人际关系尤其是传统婚恋关系的冲击和扭曲。
  • 他来自青城.A

    他来自青城.A

    清幽一出寒光闪,天下寻亲孝感天。锄强扶弱威严立,自古英雄出少年。江湖中的恩怨情仇有谁能够说得清楚,权力上的阴谋诡计有谁能够看得穿。只道青城豪侠笑傲江湖,且看少年英豪叱咤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