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初二句等者。責前有名動而違靜。淨名下。香積佛國品。略云。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乃至維摩詰化一菩薩。往上方界度四十二恒河沙佛土。國名眾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到彼詞曰。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於是香積如來以眾香鉢盛滿香飯與化菩薩。與彼九百萬菩薩須臾至摩詰舍等。至菩薩品云。爾時眾香菩薩合掌白佛。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諸佛方便不可思議。度眾生故現佛國異。唯然世尊。願賜少法還於彼士。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汝等當學。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無盡。謂無為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大捨大悲乃至教化眾生終不厭倦。何謂菩薩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等。釋曰。此明菩薩具修有為事行。而無為之業修而不住。事行動也。理行靜也。二行雙修。動靜何違。彼疏下。即四注叡公之言。慧心不明者。謂不修事行。寂而無照。缺一切種智。
疏。隨一為源者。謂涅槃為源。有不因修成之過。眾生為源。涅槃有始成之非。如下具示。
疏。反顯等者。謂乘是車乘。故疏云。控御以明。反流向源。眾生乃三乘之本。三乘屬因修。涅槃即果證。
疏。有始等者。大經第二十八云。善男子。涅槃無因而體是果。何以故。無生滅故。乃至云。無始終故等。豈不相違。
疏。有不因等者。出過。細研有名之意。謂涅槃之理因修而生。即大經本無今有之義。權小之見也。未知此理是了因所了。非作因所作。故本經二十一云。一者作因。二者了因。如陶師輪繩是名作因。如燈燭等照暗中物是名了因。善男子。大涅槃者不從作因而有。唯從了因。了因者。所謂三十七助道法。六波羅蜜是名了因。是知三乘之修但修了因之智。以盡集諦之惑。惑盡之時涅槃自顯。豈涅槃之性修而後成哉。
疏。生公云者。依大鈔引。即涅槃疏序。釋大涅槃之義。稱常下。續云。常必滅累。復曰。般泥洹爾。寂照。鑑公引涅槃心鏡鈔云。生公造涅槃疏五十餘紙。唯解磐根錯節難解之處。於是經宗大開奧藏。稱為關中疏。演此下。謂方便淨即三乘之智。智有淨惑之能。為方便。涅槃智性本有。亦自性涅槃。以理智必相融攝故。
疏。聖人等者。謂三乘聖智皆有冥契之功。今言至人唯目如來。以三乘冥理未極。未免有象。如來冥極。可謂無象。心雖下。釋無象而成象也。謂聖人以方便淨契合自性清淨涅槃。此性舉體為一切法也。故論云萬物無非我造。
疏。會證等者。謂聖人了乎萬物本空即是自性。由證萬法以成聖人。如華嚴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等。正與此義相符。大經二十五云。佛告生名婆羅門言。我今此身即是涅槃。楞嚴下第二卷文。清涼云。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石頭者。即唐代南岳石頭山希遷禪師也。無己者。即無我也。靡。無也。然即萬物而為心。故云無所不己。誰云下。言無自他之別。無非己之法身也。杜順和尚法身頌云。懷州牛喫禾。益州馬腹脹。天下覔醫人。灸猪左膞上。亦以法身體同。無自他之別故。圓鑑。智也。即寂之照故云虗照。體玄者。謂即心之性。即萬象而非萬象。故云體玄。自現者。以萬象本虗。法身自現爾。評曰。諸祖拈示。依禪者斷。例不容更注。恐轉落情識。瞎人智眼。不如忘言體會。內悟為得。今且向流通會上略犯脣吻。令人速入。準林間錄。永明師於天台韶國師會中。負柴至門。忽一枝墮地。聞乃悟之。說偈云。樸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非他物者。以身非外來。發己聞性。聲性聞性無二性也。南北曰縱。東西曰橫。言舉聲之相即我聞性。非是聲塵。後二句。意云此聲既爾。山河萬象無非我之法身。
疏。初二句等者。如華嚴宗。不證大方廣。何成佛華嚴。若非佛華嚴。亦不證大方廣。人法相即。一體無外。
疏。初文等者。大品第九。具云。不應色中求般若波羅蜜多。亦不應離色求般若波羅蜜等。放光第九云。須菩提告拘翼言。般若波羅蜜亦不於五陰中求。亦不離五陰中求等。涅槃。即二十七。次云。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故。以緣起即如故。云見法即是見佛如智非異。皆證前云聖不異理也。
疏。前引等者。示論文前後血脉也。此文極難。故疏細示之。清涼下。玄談文。性宗斷證之理實異他宗。如大疏云。照惑無本即是智體。又云照體無自即是證如。鈔云。若以智會如。非真如矣。冥真下。即教迹。敘體大也。佛用下。即宋高僧傳說兩種語。一蘇漫多。謂汎爾平語言辭也。二底彥多。謂典正言辭。佛說多依蘇漫多。意在於義不依於文。又被一切故。若底彥多。非中下所能解故。方便下。論主觀機設教。中華之人尚文賤朴。文質彬彬始為可觀。故此論文為千古希唱。高人達士寶而玩之。逗猶通也。封文下。謂封滯於文。不見其義之流。謂濫同儒道之理。贊寧者。即宋初時僧。作高僧傳三十卷。彼傳第三譯經科謂云。若用外書須招彼謗。今觀房融潤文於楞嚴。僧肇徵引而造論。宜當此誚等。評曰。房融文士。不當用書而潤經。肇公通人。何妨徵引而作論。以經是佛言。論是自語也。慧達者。即陳朝僧。甞序此論。彼序云。世諺云。肇之所作。固並成實真諦。地論通宗。莊老所資。孟浪之說。此實巨蠱之言。欺誣亡歿。街巷陋音。未之足拾。孟浪者。孟。大也。浪。虗也。愚瑣者。愚謂愚昧。瑣謂細瑣。立言下。即論主立論之本意。不害下。不以辭故害意也。故今下。謂古釋見文似莊老。多以莊老之義釋之。如予則多出彼意。然後依內教釋之。雅言者。毛詩有大雅。小雅。雅。正也。文雅也。令知下。論主本假儒者之辭以示佛理。非即文而雷同於老莊也。
疏。顯前等者。此義前後多出。不復更示。一念下。亦心要文。依圓教者。彼經無古今之名。有三世之說。獨李長者合論云。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謂古今即三世也。二相即入者。乃十玄門中十世隔法異成門。依此以辨時世圓融亦有二門。相即乃諸法自在門。相入乃一多相容不同門。但十門之異通異體。相即相入十世隔法唯同體相即相入也。本末下。本即涅槃之理。末即萬物之事。窮本即萬法而皆涅槃。極末即涅槃而恒萬法。情非情下。杜順和尚頌云。情與無情共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染謂染緣起。非染可知。
疏。二文互影者。前文但言不離諸法。不言無邊。後文但言無邊。不言不離。故云互影。
疏。如智等者。心境雙亡名曰玄寂。玄寂無名。故假寄無極之名以顯玄寂之理。故疏云非別等。
疏。三乘下。意謂三乘等人先證涅槃名進。後證涅槃名退。故非先後。已證則冥同故。
疏。淨名下。即第二觀眾生品云。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爾時天問舍利弗。何故去華。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謂此華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者。以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云云)。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舍利弗言。止此久邪。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等。釋曰。天女之意以時無實體。妄心所現。久非定久。近非定近。如夢所度。何長何短。故示云如耆年解脫。時相本虗。即解脫故。身子又謂解脫是久遠之法。以法取時而云久也。故天女(云云)。評曰。準淨名疏。天女即居士之家神。所在皆隨主人之高下。摩詰既聖人示迹。故家神亦菩薩權形。此經本抑小揚大。故身子亦示其言屈。令慕小者得速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