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52400000014

第14章 (14)

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 破有知也。初句夺成心量。离心之法若有知者。应名为心。异汝下更分即异以破。初二句破异。有知之法若异汝心。即同他人。异于汝心又有知故。即汝下三句破即心。初句半牒半定。后二句破。有知之法既即汝心。即应汝心之外更有汝心也。故云更二于汝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 破无知也。初五句定非色空。次一句审问何在。色空二事摄诸法尽。既非色空。今何所在。今于下二句。推无所表也。若此法尘亦色空摄。以何表示知是法尘。不应下二句破空外无成也。色空之内既无表示。不成此尘处有空外。以空无外故。心非下二句结无处义。如上推检。法尘不有。则心无所缘之境。从何以立处耶 三结示虚妄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四破十八界二。一总征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梵云驮都。此云界。界是因义。根境识三互为因故。又种族义。根境识三各一种族。又眼等六种族别故 二别破六。一眼识界三。一牒计双征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佛于小乘方便教。说诸因缘法。今明第一义谛。因缘自然皆为戏论。故此牒而征之 二随计牒破

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破根生也。初句牒。既无下四句。无境有识何用破也。既从根生即不须境。若无其境何所分别。所缘既无。能缘何用。汝见下四句。即能生识根无体破也。若谓根生。根非青等。是不可见。复无表示。根尚不立。识从何有。下破境生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 此色空相倾无识破也。初一句牒。空无下四句立理正破。既从色生。空现色亡。识应随灭。谁了虚空。若色下五句据理质破也。色若迁变。汝能了变。识元不迁。既无色相。从何界立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此随变不变非界破。初二句随变无识破。色若变时识亦随变。名谁为识。不变下四句不变无知破。若不随变识则常在。元从色生。不合知空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破共生也。若根境合生中界者。此识中界知不知别。故云中离。若成别者。此识中界一半合根一半合境。故云两合。两合若成。有杂乱过。知与不知同一界故。界义应非。或离者开义。或犹无也 三结示虚妄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二耳声界三。一牒计双征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二随计牒破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 先破根生。此胜义也。初一句牒。动静下三句正破能生。若无前境。根自不成。由尘发知故。必无下况破所生。若实无知。根尚不立。更何有识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破浮尘也。初三句纵破。设取浮尘之耳容有闻者。若无动静亦不成闻。云何下三句正责破也。如何将此可见浮尘杂色触法为识之界。则耳下二句双质二根。从何为界生耳识耶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已下破境生。初句牒。识因下根境俱亡破。声能生识。何假于闻。此亡根也。若无于根。声亦不有。此亡境也。根境俱亡。识从谁生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 闻声同识破。初三句双牒。汝谓识因声生。又许因根有相。今闻声时即是闻识

不闻非界。闻则同声 初句不闻无界破。若不闻识亦不闻声。能闻所闻俱无界义。后一句闻识同声破。可知

识已被闻。谁知闻识 成所无能破也。能了之识已作句闻之境。谁为能知知此闻识

若无知者。终如草木 无知草木破也。了别既无。草木何异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破共生也。初二句正破中界。根境各生尚非。共生岂有此理。后三句显无根尘。对边立中。中既不成。边亦不立也 三结示虚妄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三鼻识界三。一牒计双征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随计牒破

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 先破根生。此以浮尘胜义二根双问。二俱有过

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 破浮尘也。初句牒。次二句破。若取双爪。此乃身摄非属鼻根。设有所知。但名知触不名知香。名身下二句结非香鼻。鼻尚下指无界义。此下破胜义根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 初三句牒计总问。以肉下破。浮尘是知。身自知触。非是鼻根也

以空为知。空则身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 破空是知。初三句根无知觉破。如是下二句空即是身破。汝身下三句结无本体

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 破香是知。此正破也。香自有知。何关汝鼻

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栴檀木 破转计也。初二句牒计。设汝若言非不相干由有我鼻香臭方立犹如鼻根由香故有。则彼下破。今四句质不生香破也

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 嗅根何气破

臭则非香。香应非臭 香臭相倾破也。非无也。无不闻也

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 俱闻二体破也。鼻若生香。必不闻臭。必若生臭应不闻香。今既俱闻鼻须有二。二鼻若立两体还成。正为何体

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互即双亡破也。若汝不许鼻有二者。则香臭混然都无有别。以从一鼻之所流故。若无香臭。说何为知名生识界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 此下破境生也。初句牒。识因下五句举例夺破。眼能有见。见不观眼。香能生识。识不知香

知即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 反覆纵破也。纵许汝识能知香者。此则不合言从香生。故云知则非生。设若不能知此香臭。又何名识称了别耶。故云不知非识。香不因根。无有香界。故云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了香。非可说言因香有识

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 总结破也。识既无生。根境不立。设有闻性皆虚妄耳 三结示虚妄

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四舌识界三。一牒计双征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二随计牒破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 破根生也。初句牒。则诸下举无五味以问舌根。即无味自尝问也

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有无随计破也。舌若有味。根已成境。孰知根者。无味之时味必境生。独有汝根焉能生识。下破境生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引例无知破也。从味所生岂合名识。故云识自为味。设许名识。亦不自尝。引例可见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 如前五味各生一物。识必境生亦应多体。即识从于味。识即成多也

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若一体识必从境生。能生之境亦应一体。何分五别。分别下纵破。五味不分。何名了别说为识耶。此则味从于识。味应无别。云何下一一句总责识体从二得名。根生境生二俱失故

不应虚空生汝心识 破空生也

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 破共生也。既从合生。自性属谁而名界耶三结示虚妄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五身触界三。一牒计双征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 二随计牒破

阿难。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 破根生也。观对待也。无二所觉为相待缘。独此身根无生识理。下破境生

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无身非觉破也。有身无触尚不成知。有触无身故非能觉。非身无身也。下根境互亡破也

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 此指现道理也。物无觉触之知。身则能觉于触。斯理昭然。明白可见

知身即触。知触即身 此下依理推破。此二句根境相即也。今汝若许触能生识。触则有知与身何异。应可身亦名触触亦名身。俱有知故。应立量云。汝之身根定触所摄。以有知故。如所执触。汝所执触定身根摄。以有知故。如汝身根。斯则触既生识。遂令相即也

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身触二相元无处所 身触俱非也。以相即故遂令俱非。则触不成触。身不成身也。应立量云。汝之身根定非身根。以有知故。如所执触。汝所执触定非是触。以有知故。如汝身根。将汝一因成我四量。令汝相即。亦令俱亡。身触下二句结无二位。下破离合

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 初二句合即唯身破。触既合身。合应无二。唯一身根更无触位。后二句离应无触破。触若离身复何成触。如虚空相亦无触位

内外不成。中云何立 例破识体也。触立则根立。内无则外无。根境不存。识何为相耶

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 双牒反质也。三位俱空。识从何立 三结示虚妄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六意识界三。一牒计双征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二随计牒破

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 先破根生。此离尘无体破也。初一句牒。于汝下五句正破能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若无法尘意根不起。离缘下二句例破所生。离前法缘。尚无根之形貌。况所生识。将何起用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 此下同异俱非破也。此总问同异。识心第八也。思量第七也。了别第六也。七八二识俱第六根。亦同名意。故此双问二俱有过

同意即意。云何所生 破同也。若识与意其体同者。识即是意。云何更分能生所生。此下破异

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 无识非生破。初句半牒半定。应无下破。既识与意异。应一有所识一无了知。苟无了知何言意生。以意有知故

若有所识。云何识意 设使此识有了别者如何辨异识之与意。此有识无异破也

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双结不成也。同义无凭。异又非理。二性不立。云何识生从汝根出。下破境生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 此明五尘不即意摄也。以各有所对故

汝识决定。依于法生。今汝谛观。法法何状 总问法尘也。法尘之法故云法法。以别拣通也

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 前五句。正显无体。法尘即前五之影。故离五无体。生则下四句牒破转救也。设汝救言。色及余法虽非意境。生灭二种正是法尘者。若尔生灭无体。全是色等。若起若止。无别生灭在色等外

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正破识界无体也。所因即法尘。法尘尚不可得。岂生汝识。能所俱无立何为界三结示虚妄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三(之一)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三(之二)

长水沙门子璇集

二重约七大会相。然大之为名。本乎世谛。小乘法相。说诸色法四大和合之所成就。复分内外。说此名为诸法自相。寂而不圆。犹为诸法共相所拣。粗而且浅。是佛如来随他意语。世间安立。有名无实。虽名为大大义不成。胜义谛中所说不尔。谓周遍含摄。体无不在。物无不是。非因待小。当体受称。故名为大。今此经中所说七义俱名大者。七义之中摄一切法。谓空有根尘色心性相。尘尘法法无不周遍。无不含容。破彼权见令知实义。如下文云。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斯则会相即性。性遍相遍。方称胜义至极之大。岂同权教说名自相。文三。一伸难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 叙昔闻也

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 难今说也。排推摈弃也

同类推荐
  • 怀麓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少室山房集

    少室山房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Political Economy

    Political Econom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Love's Labour's Lost

    Love's Labour's Los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琴堂谕俗编

    琴堂谕俗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全12册)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全12册)

    享誉世界200多年,了解罗马帝国不可不读的至高经典。一部畅销200多年,囊括政治、经济、宗教、军事、文化的罗马史必读经典。哲学泰斗休谟、“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二战时期知名英国首相丘吉尔、科幻经典《银河帝国》的作者阿西莫夫等极力推崇的史学巨著。一部横跨1300年,囊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全方面讲述罗马帝国由盛而衰的恢弘史诗。政治家看到了权力的逻辑,军事家看到了战争的本质,企业家看到了制度的更迭,哲学家看到了思想的演变,文化学者看到了文明的兴衰……18世纪英国史学泰斗吉本20年心血之作。
  • 特警闲妃不安分

    特警闲妃不安分

    2月12,两天,只剩下两天就到情人节,今年的情人节对于竺心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她要在这一天和相恋七年的男友闵良结婚,虽然一切已经只剩下形式上的走场,可是,她少女的心却依然期待那心动的一刻,见证爱情的真挚,谁都想。阳光温暖和煦,静静穿过马路边嫩绿的树叶间,懒散的徜徉在宽阔的马路上,竺心双手捧住刚刚从婚纱店取来的婚纱合,忍不住俏丽红唇微微上扬,笑出声音来。闵良和她,初中同学开始就默默……
  • The Jungle Tales of Tarzan

    The Jungle Tales of Tarza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魂噬无双

    魂噬无双

    生死的苦斗,魂意的觉醒,身怀禁忌魂意的戚笑白踏上修炼之途,前路有死无生,身陷无尽争锋,且看魂噬无双!
  • 相亲咖啡馆(全集)

    相亲咖啡馆(全集)

    三十出头的覃诗雨在与男友分手后,正式步入大龄剩女行列,在父母步步逼婚之下,无所适从。好友夏婉通过网络相亲,闪婚成功,拉诗雨注册了征婚网,从此她遇到了各式各样啼笑皆非、匪夷所思的离奇故事。书中别开生面的相亲场面,时而令人捧腹,时而令人发指。真实场景,作者娓娓叙来,看得人惊心动魄。
  • 江城名迹

    江城名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五蠹

    五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西游之齐天大圣

    重生西游之齐天大圣

    【火爆新书】雷音殿上,大圣陨落!生死神符,逆转时空;猴王不屈,逆天归来!诸天神佛尽失色,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一世,俺老孙要让诸天神佛都记住这个名字,我是,齐天大圣,孙!悟!空!
  •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办驿运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办驿运研究

    《晚清民国四川学术文化系列: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办驿运研究》作者肖雄依据翔实的史料,重建了战时四川省办驿运的史实,在国民政府主办“战时驿运”对传统运输方式的继承与发展,四川省办驿运的特点、地位及其对抗战作出的贡献等方面提出了众多独到见解。并实事求是地指出,四川省办战时驿运,虽在实际经营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毕竟在战时交通运输困难之际,承担大批军需民用运输任务,毫无疑义地成为打破日军战略封锁的有效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 养成好习惯的150个智慧故事

    养成好习惯的150个智慧故事

    本书从保持积极面对的心态、积极进取独立不依赖、勤于学习敢于创新等十八章入手,从不同方面阐释了青少年养成好习惯的种种道理和方法。所辑故事短小精练,所阐释的道理简单实用,将习惯的培养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