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睡眠者。五葢煩惱中一葢也。謂意識惛熟曰睡。五情闇冥曰眠。即目閉神藏寢臥時也。寐覺曰寤。古云。其寐也魂交。其寤也形開。今言始寤者。方其將醒未醒。未受色惑以前。不落意識分別。正眼曆瞇之時。謂之始寤。即初醒也。又寤者。如日之初昇。睡者。如日之沉墜。人之靈根。生於天地之間。稟於天道。故天日墜。而人眼亦睡。天日昇。而人眼亦開一晝。一夜。一動。一靜。隨天道運行。若背逆天道。雖青天白日。黑於長夜。則不成睡寤矣。惟有大覺世尊。或睡。或寤。而作佛事。故吾人始寤之時。當作是觀。當發是願也。然一切眾生。無明障蔽。慧照不現。如處長夜。我今覺照。令諸眾生。斷惡修善。故云當願眾生也。一切智覺者。謂十方洞照曰智。三世齋明曰覺。又云。心有所知曰智。發明大事曰覺。即如來所證一切種智。亦名佛智。謂能以此智。知一切眾生之道法。能以此覺。覺一切眾生之因種。此皆如來愍眾生住於無明之地。而為黑暗之所覆蔽。以大智慧日而覺照之。故云一切智覺也。周顧十方者。周顧。即徧觀也。斯具二義。一。則異於凡流。二則發明大事因緣。源從指天指地處來。謂二乘人。祇見一隅。未見全像。惟如來清淨智覺。於日月不到處。而光明普照。於夢想不到處。而寤寐一如。故菩薩開智覺正眼。而能周顧。非獨覺照自己一隅。而能覺照不可說眾生。不可說世界。豁然雲開日現。故云周顧十方也。佛本行經云。東方表涅槃最上。南方表利益眾生最上。西方表解脫最上。北方表永斷輪迴最上。然此一偈之中。三聚淨戒俱攝。初句律儀。二句眾生。三四善法。如初醒不容雜念。攝律儀戒。即令持此偈文。攝善法戒。後三句。即饒益有情戒。又約四弘誓願。初句。學法門。次句。度眾生。三句。成佛道。四句。斷煩惱。菩薩發心。不離四願。餘偈皆同。不繁重例。若論持此偈呪。以凡夫口。即成佛口。攝之於頓。當願眾生。皆成佛道。復歸於圓。故此偈呪。是一乘圓頓法門。菩薩境界。非二乘狹劣身心。所能及也。
鳴鐘
【記】聲出曰鳴。乃人所扣也。鐘者。空也。空內受氣多。故聲大。此是法器。周禮考記云。鳧氏為鐘。五經通義云。鐘者。秋分之音。萬物至秋而成。至冬而藏。故金為鐘。相繼不絕也。西京記云。發鯨魚。鏗華鐘。薛宗註云。海中大魚名鯨。海島有獸名蒲牢。畏鯨擊。鯨一擊。蒲牢輒大吼。凡鐘欲令聲洪。故作蒲牢於上。擊鐘之木。為鯨魚形也。通載傳云。拘留孫佛。於乾竺修多羅院。造青石鐘。於晨擊時。有諸化佛。與日俱出。密說顯演十二部經。聞法證聖。不可勝數。故晨昏鳴之。有警策之功。凡鳴鐘者。應先持此偈。然後執椎。念華嚴經題。并若人欲了知等偈。及唵伽囉帝耶娑婆訶。共三十五字。一緊。一緩。為一通。三通共一百零五。末擊三下。總成百八。所以然者。事依理起。故事能顯理也。由是百八愚痴。聲聲喚醒。百八三昧。椎椎打就。偈曰。起七舒徐落八勤。中間二十要分明。三通纔罷饒三下。諸佛龍天側耳聽。增一阿含經云。若打時。願一切惡道諸苦。並皆停止。若聞鐘聲。兼說偈贊。得除五百億劫生死重罪。百丈云。叢林擊鐘。早擊。破長夜之昏沉。暮擊。拔幽冥之苦暗。引杵宜緩。揚聲令長。如昔日誌公。借武帝道眼。見地獄苦相。問曰。何以止之。誌曰。惟聞鐘聲。其苦暫息。遂詔天下寺院。凡擊鐘令舒徐其聲焉。
集。凡晨昏鳴鐘時。詣鐘前。至誠合掌。誦此偈已。手方鳴鐘。口或誦諸佛名號。或誦大乘經名。或誦秘呪。令一切有情。聞聲離苦。咸得解脫。
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闇悉皆聞。聞塵清淨證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
【記】志求滿足曰願。氣傳於外曰聲。謂纔打鐘時。即發弘誓。願諸眾生。聞聲成佛也。第一句。因擊鐘發願。二三兩句。願苦惱眾生。離苦得樂。第四句。普為一切。然聲有三種差別。一。執受大種聲。謂一切有情所具之聲也。二。非執受大種聲。謂風性無情。所受之聲也。三。俱執受大種聲。謂鐘鼓之聲。必待楗椎而令聲顯發於外。即此鐘聲是也。透越一切曰超。界者。限也。萬法之所出生。萬法之所歸趣。故曰法界。然有性分二義。隨事分別。故名為分。法性不能變易。故名為性。謂眾生心色等法。各有差別限量故。又超者。脫也。不為物障故。凡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者。是為聲色所縛。今聲無聲相。不為障得之所障礙。故得鐵圍悉聞。而聞塵清淨。所以超也。法者。統言有四。謂理。與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也。然理法言界者。性義。事法言界者。分義。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者。雙具二義。又有能所之別。謂法。是能具之體。界。即所具之量。其理事不同。謂性靜明體曰理。形相分別曰事。廣大之理。咸歸一塵。一塵之色周徧法界。先。由事顯理。後。得理忘言。理事交徹。圓融無礙。故名法界。即諸佛眾生之本體也。四聖。六凡。隨因感果。界分各各不同。所謂九地不知十地事。總而言之。不出一心。一心不生。萬法俱息。經云。心生。則種種法生。法生。則有種種界限。故有三乘六趣。今承此願。及法力之功。總能超越也。梵語斫迦羅。應法師云。輪山。舊云鐵圍。圍即輪義。幽暗者。日月不能照處。皆由眾生業力所成。煩惱障蔽。正報相纏。依報於此。不能超脫。故楞嚴經云。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界。不能超越。今鳴鐘時。仗三寶威力。而令此聲。上徹天堂。下通地府。皆得聞也。鐵圍等句。且約三惡道論。以聞聲脫苦故。幽闇二字。該具餓鬼。畜生。故不別言也。眾生者。假五陰之實法。成眾生之假名。聞塵清淨證圓通者。謂能轉聞塵。而成聞慧也。染汙情識曰塵。即耳根所緣之聲塵。聲塵清淨。成佛可期。如觀音修證。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乃至忽然超越。世出世間。證入圓通。而成正覺。故願一切眾生。亦從聞中成正覺也。此是自己鳴鐘未扣之時。所發願力。雖非佛制。有益當行。
聞鐘
【記】耳根發識為聞。凡聞鐘聲。默念此偈。默念者。心聲也。心有聲耶。心無聲耶。無聲之聲。秪可自聞。不堪人聽。故楞嚴經云。反聞聞自性。何不自聞聞。其心聲之謂也。
集。晨昏於行住坐臥間。一聞鐘聲時。即誦此偈呪。
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
唵。伽囉帝耶莎訶(三遍)
【記】煩惱者。即根隨二種也。與心作煩。令心作惱。故止觀云。昏煩之法。惱亂心神是也。若聞鐘聲。持此偈呪。縱有極重煩惱。化為輕清矣。審理曰智。分別曰慧。即根後二智也。如觀世音。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自然煩輕。慧長。菩提者。智果也。一聞鐘聲。智慧之心花頓發。菩提之道果速成。此謂寂滅現前。菩提自生也。言地獄者。謂在地之下也。梵語泥犁。此翻苦具。又云苦器。亦名不可愛樂。謂晝夜煎逼罪人故。又地者。底也。萬物之中。地最在下。故名為底。獄者。局也。謂拘局罪人。不得安樂。故云局也。又名無有。謂彼獄中。無有義利故。正云捺落迦。如婆沙論中。名不自在處。謂彼罪人。為獄卒阿旁之所拘制。不得自在故。贍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乃有其獄。然此獄有大。有小。大者。八處。謂八寒。八熱等。各有眷屬。其類無數。此中受苦者。隨其作業。各有輕重。經劫數等。其最重處。一日之中。八萬四千生死。經劫無量。作上品五逆。十惡者。感此道生。小者。十六。謂煻煨鋒刃等。地獄是總名。火坑乃別指。是十六中之一名也。今聞鐘聲。即能超越世出世間。自令離地獄。出火坑也。十方圓明。是曰成佛。獲二殊勝。故曰度生。若論一聞鐘聲。而即生正念。是以煩惱輕微。智慧增長。即轉惑障而成智德。故云菩提生也。然智慧。且約因論。菩提。正指果德。離者。解也。出者。脫也。即轉地獄火坑苦障。而成解脫德。故云離出也。發願成佛。即轉業障而成法身德。是為三障消。而三德圓。故能盡未來際度生也。然未有不發願而度生者。從來亦未有不度生之佛。若眾生不自度。而先願度生者。此心即是佛心。當知此心此願。皆從聞鐘聲處發起。一時無邊煩惱。從此截斷。無間地獄。從此而破。無盡法門。從此證入。無上佛道。從此而成。可見聞鐘利益。不可思議也。此偈呪顯密互用。理事雙彰。呪即破地獄真言。秘密故不翻。志心誦持。自然感應。
引證。如付法藏傳中云。有罽膩吒王。以大殺害故。死入千頭魚中。劍輪繞身而轉。隨斫隨生。剎那之間。滿于大海。羅漢為僧維那。依時打鐘。若聞鐘聲。劍輪在空。以是因緣。遣信白令長打。使我息苦。過七日已。受苦俱息。又佛祖通載云。上元縣有民暴死。見五木縲械者。告曰。吾南唐先主也。為宋齊丘所悞。殺降卒千餘人。冤訴囚此。仗汝歸語嗣君。凡寺觀鳴鐘。可延其聲。吾受苦惟聞鐘聲則暫休。或能為造一鐘尤善。復曰。吾在位日。于闐國遺我玉天王像。藏於瓦棺寺佛左膝。人無知者。汝以此為騐。乃甦。隨奏唐主。果如其言。主感泣。造一鐘于清涼寺。鐫其上曰。薦烈考高祖皇帝。脫幽出厄。以玉像建墖葬蔣山。雜譬喻經云。所在聞鐘聲。臥者必須起。合掌發善心。賢聖皆歡喜。又唐京師大莊嚴寺僧。名三果。有兄從煬帝南行中亡。不持齋戒。墮火坑地獄。蒙禪定寺打鐘。聲振地獄。同受苦者。皆生樂處。
集。古德云。聞鐘臥不起。護法善神嗔。現前減福慧。後世墮蛇身。其懶修禪誦者。報感廣在經律中。茲不繁引。
著衣
【記】梵語震越。此翻衣服。太古衣皮。黃帝始製衣服。上曰衣。下曰裳。白虎通曰。衣者。隱也。裳者。障也。故涅槃經云。如世衣裳。障覆形體。遮形覆隱。故名衣裳。又衣者。依也。萬善功德。皆依淨戒而為根本。故薩婆多論云。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萬善由之生長。若能依戒修行。即獲諸勝善根。則苦海可越。彼岸可登。
若著上衣。當願眾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
【記】若者。楷定之辭。謂楷定披著此衣之時也。上衣者。俗說長衣。曰直裰。曰褊衫。曰海青。太白詩云。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一名道袍。亦曰恭敬衣。又名向上衣。乃表一身最勝之衣也。言著最勝之衣。當發最勝之心。及發最勝之願。當知此心此願。即勝善根也。葢一切眾生。失此善根。沉溺生死。故當發是願。令其善根。不使沉溺。而令至法彼岸。究竟之地。如二乘三乘。皆不名究竟。唯佛一乘。乃名究竟彼岸也。又此岸。乃眾生作業受苦生死輪迴之地。彼岸。是諸佛究竟超脫清淨安樂之地也。
著下裙時。當願眾生。服諸善根。具足慙愧。
【記】梵語泥縛些那。唐言裙。根本律云。泥婆珊。又云厥蘇洛迦。竪一肘。橫五肘。即下裙也。亦云泥洹僧。或名舍勒。譯為內衣。又云短裙。即是下裳。裙者。羣也。謂連接裙幅也。舊曰涅槃僧。訛也。既無帶襻。其將服也。集衣為襵。束帶以條襵。律攝云。謂從裙邊細疊成襵。腰間總擪。形似多羅葉。上聚下散者是也。服。猶佩也。諸善根者。一切戒善之根本也。律中明七支戒善。謂身三。口四。戒善也。又涅槃經明七善法。一。知法善。十二部經也。二。知義善。文字語言也。三。知時善。以時修六度行。四。知足善。飲食衣藥。五。知自善。知自本具信戒善根。六。知眾善。行來坐起。說法問答。七。知尊卑善。信者善。不信者。不善等。慚愧。七法財中二法也。謂信。戒。聞。捨。慧。慙。愧。七財之中。慚愧為守財人。內生羞恥為慚。外生羞恥為愧。又云不自失節為慚。心無非用為愧。若不著下裙。則身形彰露。無有慚愧。既無守護之人。功德法財。便不具足。今著裙時。善法現前。所思無邪。即慚愧具足處。慚愧具足處。即清淨本源處。人之所以迷於五欲。不能清淨者。秪因不知慚愧。若慚愧具足則清淨善法。何曾欠少。故云。服諸善根。具足慚愧也。
整衣束帶。當願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記】束帶以條襵。則諸部各異。色乃黃赤不同。裙無帶。則不能收攝其身。人無戒。則不能降伏其心。整。嚴肅也。束。收攝也。謂當檢束諸根。則外儀嚴肅其身。而內法收攝其心。身心嚴攝。則諸善道法。自當漸次增進。乃成見道用也。
下單
【記】下者。從覺始下也。孤獨曰單。今以床榻而為單者。謂受戒之人。當獨處一榻。多坐少臥故也。若在禪堂。事事隨眾。
集。鳴指三下。默念此偈呪。
從朝寅旦直至暮。一切眾生自迴護。若於足下喪其形。願汝即時生淨土 唵。逸帝律尼莎訶(三遍。此是生天女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