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69300000003

第3章 建安有七子,正视苦难人生

建安七子的横空出世,为当时的中国诗坛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而他们除了留下才藻华丽的文辞之外,他们悲剧性的命运和诗文同样在尘世翻覆的沧海桑田中,日久弥香。

洛神赋图 顾恺之 东晋

祸从口出,佛曰不可说

建安年间,曹操接到了一封这样的书信,“……武王伐纣,以姐己赐周公……”写信的人是孔融,他是专门就曹操攻下邺城,其子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为妻一事,对曹操进行讽刺的。

曹操自然大怒,但碍于孔融名声过大,而且是儒家大学者,便只能将恶气强压,但孔融却丝毫没有因此而收敛他口无遮拦的毛病。继续在世上直言不讳,招揽了不少的口舌是非。孔融善言,这是他从小便显露出来的禀赋。

在孔融十岁之时,他跟随父亲前往首都洛阳,当时河南尹李膺的名气很大,士人纷纷想去见他,所以这位大人轻易不见客。而孔融为了见到李膺,便对守门人说他是李膺的通家子弟,这才被允许进府。

之后李膺问他为何说出这样的话语时,孔融振振有词,“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可见孔融的巧言善变在孩童时代便是超出常人,连李膺这样的名士都被他说服,更何况现而今的曹操。所以,在曹操的治下,孔融的几次三番言语挑衅,都令曹操十分不满。只是因为孔融是名门之后,所以,才不便痛下杀手,以免遭到了嫉贤妒能的恶称。

孔融毫不收敛,他虽然聪明,却并不明白官场中的利益规则。四岁就因为懂得让梨的孔融大概还不清楚,在官场之中,并不是会因为他懂得礼让,就对他让步的。滂沱的大雨可以浇灭任何的希望,而孔融的口水也能浇灭他生的希望。

就像初睡乍醒的人一样,孔融说话从来都是肆无忌惮,这位圣贤之人或许认为自己饱读圣贤书,就理应维护世事一般,凡事他都会插上一嘴。孔融自认为自己是“当时豪俊皆不能及”,所以,对于他人,总是一副恃才傲物的模样。

就连曹操,他都不放在眼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在孔融看来是大逆不道,十分不可容忍的,所以,但凡曹操出一点查错,孔融必定会红口白牙的唇齿相逼。惹的曹操大为不满,而喜爱招揽贤才的孔融,对于人才却是十分宽容,他广开大门,在家好客,只要是能人异士,他都欢迎。

建安元年的时候,孔融认识了祢衡,虽然祢衡比他要小二十来岁,但年龄的差距丝毫没有阻隔二人惺惺相惜之情。孔融与祢衡常常相互吹捧,而作为慧眼识英才的孔融,自然免不了要向曹操推荐祢衡。他上书在《荐祢衡表》中写道:“淑质贞亮,英才卓荦。……忠果正直,志怀霜雪。”

可见,孔融对于祢衡的赞赏,可惜曹操并不喜欢这个祢衡,反而将他推荐给了别人,祢衡最终因为性格不羁,不容于当世,过早的招致了杀身之祸。而与其惺惺相惜的孔融却并没有料到祢衡的死对他来说,是一种警示。

孔融依然激言放荡,在那段动荡的时局里,虽然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一些解放,使得最初汉武帝独尊的儒术,已经不能再作为人们奉行的准则了。但是,孔融身为圣人后裔,自小学习儒术,却完全背弃了儒术的内在精神。孔融认为孝道是不足守的,他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孔融此言一出,既可遭致了大众的反对。

但孔融依然我行我素,他还认为当日提倡的“以孝治理天下”的想法已经落伍,他出门常不穿官服,不戴头巾,这在当时是很不可想象的事情。虽然思想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但孔融的做法却是为众人所不能容忍的。再加上孔融平日里“陈对罪恶,言无阿挠。”使得树敌很多,而曹操更是对他恨意难灭。

所以,孔融最终遗世孤独也是大势所趋。作为当时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的孔融,一生傲岸,为人刚直,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落得了最后身首异处的结果。想来孔融一生跌宕起伏,也算是乱世一英杰,却因为祸从口出,而飞来横祸,不但自己遭殃,还连累妻儿一同共赴黄泉。实在是可悲可叹。

曹操斩杀孔融的理由便是因为孔融那些肆无忌惮的言论,对于孔融能将父母比作容器的话语,曹操为孔融带上了不孝不贤的罪名。其实最初和最终的理由只有一个,便是他不能让孔融这样不安分的人妨碍了他的统治大业。

现而今在远眺当日的风烟,依稀还能看到孔融放荡不羁的神情和言行举止,也的确令人悲哀,这个不属于那个时代的男人就这样忽而远去,像从未来来的仙鹤,身段优雅的离去。这不是一个关于古代文人如何建功立业的故事,却是要讲述出那个男人在与世界为敌的过程中,所寻到的个人价值。

孔融被钉在了当时的道德审判台上,他的言辞和举止令许多人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指责和嘲讽,更是曹操用来斩杀的无形工具。但孔融却是魏晋中后期文人的先锋,他的桀骜,和他的不逊都是那些文人日后效仿的风范,只是可惜,孔融作为先驱,总要饱尝世事不公正的待遇和眼光。

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杂诗》孔融

孔融的诗文“体气高妙”,诚如《杂诗》开篇所言,慷慨的情辞中透露出孔融远大的抱负,在孔融看来,他并不认为天下之路就是为那些世子所铺设的,贫寒之人一样可以走通。大路朝天,光耀门楣之事并不只是局限于士族子弟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情怀,他才不会因为人情世故就改变自己的原则,他看不起吕望那样的老匹夫,却欣赏管仲这样的人才。人生本来无常,只有坚守自己内心最初的准则,才能在世间不悔走这一遭。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这样的人真是不拘小节,气度高尚的,他不立足于天地间,还有何人?只是可惜了生不逢时,而使得他无法与时代同进退。

无论古今,孔融都是一个名声很大的人,却因为当日在故事的开头便因为惹怒了曹操,而犯下了死罪。言多有弊,孔融不知道听没有听过这样的一句话。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信念,男人的脊椎骨

战争摧毁了一切,而依然突兀的立于文士心目中的不倒山峰,是信念,关于这个世道终将清平的信念。他们时常回忆或者向往一些美好的生活,然后留在他们的笔下,在这些特殊时代的文人看来,天堂依然破灭,但只要坚持信念,便会在不久的将来,重新建起一个新的天堂。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七哀诗三首》其一 王粲

后人对于《七哀诗》的解释多种多样,大多人认为所谓哀,便是痛而哀,与人的七情六欲有关。但也有人认为哀的主要围绕主题是音乐上的关系,和韵律有关。总之议论纷纷,众说纷坛。这一首是《七哀诗》其中的一首。王粲写于公元192年,那时长安刚刚经历过一场动乱。

厮杀掳掠,百姓困苦不堪,王粲幸免于难,他逃到了荆州,是年十六岁。才刚刚是一个孩子,却亲眼目睹了战争所带来的那一系列的痛苦和死亡。王粲写下了这一首诗歌,为了纪念这段悲痛的岁月,也为后人留下了回首那段凄惶年月的证明。

在诗歌中,王粲交代了他远离长安的理由,也在诗歌中道出了长安已经变成了何等模样。在诗人离开长安前往目的地的路途中,他见到了最为残酷的景象。累累的白骨和荒芜的田野。这些悲哀不是一言可以敝之的。

王粲历经苦难,支撑他在乱世中存活下来的便是心中不灭的信念,在他的诗中,萧条凌乱的景象并不可怕,那些凋敝都会过去,最终将有新的国度展现。

这是王粲的信心,也是他的理想。所以,他追随曹操,大多因素便是为了早日看到凋敝过去,繁华盛开吧。

然而历史却并不会因为这些悲苦的记忆而停下脚步,在它还没有进入到下一个轨道的时候,所有的混乱依然继续。因为战事的不断,所以古人想出来修长城这个主意。虽然长城可以抵挡的住一时的外敌入侵,但在修建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却是一点也不比战争消耗的少。

同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便针对长城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从饮马长城窟开始点题,醒目直接的进入了主题。从一个征夫无法忍受的对监管修筑长城的官吏诉苦说道:“我已经到了服刑期满的日子了,千万不要延迟我的归期。”可以看出这位征夫归心似箭,也可以看出修长城是一项多么非人的徭役。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鬪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侍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饮马长城窟行》 陈琳

陈琳的这一首诗歌,是通过描写修筑长城所带给人们苦难,来写出那时的哀风悲鸣,故事在逐渐的延伸下,让人看到了不幸还在无止尽的蔓延中。

征夫提醒之后,官吏却并不放行,只是打着官腔的说官府自有定夺,这让归期已到的征夫十分不满,他认为大丈夫如果要死,最好就战死沙场,轰轰烈烈。好过在这里窝窝囊囊的做苦工。但他的怨言又有何用呢?战事一日不停,长城就不能停止修建。

如果要怨,也只能怨这无休止的战争和动荡的时局。长城绵延万里,何时才能修筑的完,可是生命有限,如果将全部的精力都耗费在修筑长城上面,那几时才能为自己打算和考虑。不论征夫作何打算,他都无法违抗官府的命令。

陈琳在这首诗歌中,用征夫绝望的心情来意寓当时的纷乱时代,与建安七子其他人相比,陈琳相对年长,大概与一早被杀害的孔融同龄。所以,他对汉末魏初的那段年间,动荡不安的岁月有着切身刻骨的体会。

然而同王粲一样,这个男人同样因为心目中坚挺的信念,在混沌之中,依然目清如许,他看的见硝烟散尽后的清平世界。所以,陈琳的为人,始终耿直不阿,因此周旋于官场纠葛中的他几度险些遇害。

陈琳在追随曹操之前,曾效力于袁绍,多次写文章辱骂曹操,历数他的罪行。后来陈琳被曹操俘虏,曹操惜才,便安抚陈琳,没有将他斩杀,反而收为部下。

改旗易帜的滋味大概不是很好受,尤其像陈琳这样气节高尚的文人来说,更是心情难以平复。如果不是曹操真心待他,想必他也不会追随曹操后半生,直到最后染病身亡。正如同他在诗歌中所讲到的,丈夫与妻子之间惺惺相惜的感情,虽然期间有着许多的阻隔,但却是不能被改变的。

正是因为曹操和陈琳有着同样拯救这个时代的信念,陈琳才能最后安心辅佐曹氏,这期间的关系,便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只有惺惺相惜,才能做到目标一致。

诚如诗中所讲,虽然明知道丈夫生死难料,但妻子甘愿以自己的一生作为赌注,等待丈夫最终的归来。征夫与妻子之间的这份情感在那个纷乱的时局中尤为可贵。正因为知道艰难,所以才愈加珍惜和耐心。

陈琳的这一首诗歌,给那个黑暗的年代增添了少许的光亮。以人性的光辉展示给了世人一份明媚的情感。也可以说,这是陈琳一览民间疾苦,然后将自身所受之苦相融合,所迸发出的情感汇总。

高会时不娱。覊客难为心。殷怀从中发。悲感激清音。投觞罢欢坐。逍遥步长林。萧萧山谷风。黯黯天路阴。惆怅忘旋反。歔欷涕沾襟。

《无题》 陈琳

这位才子在历经世事苦难的同时,他不忘记将战争所带来的硝烟和征伐所引起的离别留在文字中。他和王粲之所以可以成为战友,也便是他们心中共同坚守着一个对未来和平坚定的信念。

他们行走于荒芜的田埂之上,笔端写下那些目触所及的悲哀。或许他们那个时候就知道,有朝一日,人们会从他们的文字中,再次复原千年前的那些场景,为之叹息,为之哀伤。又从他们的文字中,看到不屈的背影,迎风而立。

悲情文人,冷眼看浮华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初侍刘表,后跟随曹操。三国名臣,为七子之冠冕。善于诗赋,更有过目不忘之才能。

生存在荒芜战乱的年代,按说正应当是他这样的能人崭露头角之时,王粲却始终未能锋芒展现,虽然韶华正盛,但时日无多,当人老年迈之时,独领风骚的机会也会渐渐远去,王粲这样的男人应当不会只甘心隐于乱世,平淡度日,所以,在曹操对他招手示意的时候,他便奋不顾身,迫不及待的前往。

对功名的急迫渴望,王粲毫不掩饰。在曹操帐下,王粲得到了从未有过的重视,谁说凋敝的王朝就注定荒芜一切。王粲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的才气在曹操这里得到了完全的发挥,虽然曹操帐下人才济济,但王粲还是凭借着他的光辉赢得了曹操的赞赏,而他自己对于曹操的知遇之恩也是感恩戴德,他曾说:“帝王虽贤,非良臣无以济天下。”

王粲此言暗自隐喻了自己便是曹操的良臣,而也正因为曹操是那贤德的君王,所以才能看中自己,来为他服务。但人生的机遇在瞬间扭转之后,世事却并没有因为个人际遇的改善而变的更加美好,相反战乱日益加重,整个天地间仿佛就要和荒芜的岁月一切沧海桑田了,原来,任何一种选择对于他来说都无疑是一种不能背负的沉重负担。王粲的仕途就这样在游移和不安中开始。

不论他作何决定,只要是留在仕途之路上,便会因为遇见种种的苦难而心生悲悯,文人自古以来便是以悲悯情怀为重的,王粲也不例外。跟随曹操征讨东吴的路途上,王粲写下了一首《从军诗》,虽然是描述了动荡的汉末年月,但却是从侧面抒发了希望可以拥有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雚蒲竟广泽。葭苇夹长流。日夕凉风发。翩翩漂吾舟。寒蝉在树鸣。鹳鹄摩天游。客子多悲伤。泪下不可收。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馆宅充鄽里。士女满庄馗。自非贤圣国。谁能享斯休。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

《从军诗五首》其五 王粲

但愿那“诗人美乐土”是真的存在,能令人们得到片刻的欢娱和洁净的安宁,王粲一生追名逐利,在名利场中饱受荣辱,跟随曹操之后意气风发,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能量释放,但这位诗人的内心却从未将自己与世人分开。他依然跋涉在那悠悠的荒凉古道上,怀揣着惹人愁怨的心事,举目四望山林,但愿可以找到安慰人心的烟火,来慰藉他那颗敏感而悸动的内心。

王粲经历了前半生的仕途起伏,本来就不是一个豁达开朗的人,经过这番世事苦涩的品尝,更将世间万物看做烦恼丝,所以,他一心想要扭转乾坤,改变世相。曹操对于这等积极向上的心态自然是欢迎的,所以,王粲也算是如鱼得水,在看透国殇之时,也力图扭变这番困苦的局面。

《从军诗》整首诗歌分为了两部分,前半部分描写了山河破碎的荒芜景象,而后半部分则是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对未来,

或许当一个人经历过太多的黑暗,他便会从中看到正在努力穿透的曙光,在王粲历经磨难至今,他对于这片焦黄的土地已经失去了根本的热情,任凭谁也无法在日复一日的战争中看到希望吧,但是王粲做到了,他在绝望之中,看到了未来的乐土,那里是让他的忧愁烟消云散的地方。

同为“建安七子”的应玚也是一个才气横溢的人,他和王粲仿佛将魏晋时期的灵气都占了去,无论诗赋总能写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惹的曹操闻风而来,将他也收罗旗下,为己所用。在那个豁然的年代里,应玚同样对世间沧桑变幻展现出无措和茫然的神情。他和王粲虽然置身功名事业,但内心都是纯净内敛的。

他们无法坦然的接受荒郊四野的景象,也无法对那些苦难的黎民视若无睹,应玚的才气虽然比不上王粲,但在建安七子中也是名列前茅的。他留给后世的诗作不多,但也能从中看出这位诗人对当时时局的忧虑和对苍生的担忧。

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晨夜赴沧海,海流亦何抽?远适万里道。归来未有由。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

《别诗》其二 应玚

浩荡的长河水荡尽了古今,却荡不尽诗人的忧伤,在沧海横流之际,应玚站于高处俯瞰脚下河流纵横,感叹这些奔腾了万里的水流,是否知道疲倦。“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古老的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是诗人因为悲悯而穿越无尽时光的展现。

那生长在河边的芦苇,化作了后人眼波底下的流觞,那河岸边的磐石,风化成沙,在带着微寒的风中渐渐飘散。王粲和应玚将那段涂炭的岁月记录进了文字中,后来,他们身死之后,这些文字依然流传,慢慢渡过时光之河,来到今日。使得人们能看到那片晦暗的天空下,因为有了王粲和应玚这样的世事记录者的存在,而不至于显得空洞无物。

那片坦荡而蛮荒的时空下,正是因为有了王粲和应玚的记录,才保存下来了最初的那份原始情感和真相,而今回头看去,长满蒿草的历史深处,谁还能看到魏晋时期的真相,唯独通过建安文人的笔锋迂回之处,才能隐隐窥到一点影踪。

看到那段茫茫的世途上,究竟几多离殇,几多悲情。

名门之后,遭逢黑色幽默

曹丕说:“书记翩翩,致足乐也。”指的人是阮瑀。

这个男人出身名门望族,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本人也自视甚高,是建安七子中脾气最为固执的一个人。

曹操当日看中他的名气,力邀他前往,共图天下大事,岂料遭到他一口的回绝。曹操不愿放弃人才,一邀再邀,而阮瑀也是一推再推。终于曹操不耐烦了,便想出了一个效仿古人的法子,当日晋文公请介子推下山未果,便放火烧山,以逼迫其就范。结果介子推誓死不从,背着老母烧死在山中。

曹操大概料到阮瑀没有介子推的气魄,便放火将阮瑀所隐居的山林烧了个干净,这才将阮瑀引下来。

话说阮瑀也确实顽固,非得被人逼到毫无退路才出山入仕。既然是被逼迫的,阮瑀自然是心有不甘,他虽然跟随曹操,但却总是心不在焉,没有把心思放在工作之中。曹操看穿了阮瑀的小伎俩,便想存心羞辱一下阮瑀。一日,曹操宴请大臣,席间他要求阮瑀加入乐工,为大家弹奏一曲。

曹操本是想着借机羞辱阮瑀一番,让他以后不敢怠慢。岂料阮瑀没有推辞,盘膝而弹奏一曲。慢拈复轻轻的拨动琴弦,就好像盈盈的私语,可以听到人心里去。借着曲子,阮瑀也高歌一曲,内容当然是歌颂曹操。所以,一曲弹罢,曹操喜上眉梢,阮瑀为他所重用,便是发生在这件事情之后。

其实阮瑀师从名人,他跟随老师蔡邕学习琴艺,深得真传,所以,曹操的小小为难根本不再话下。在追随曹操以前,阮瑀也有过要报效朝廷的想法,只是社会黑暗,世道不公,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转而进入深山隐居。如果不是曹操一把大火,想来这位才子也就只能在深山之中独具一世而无人知晓了。

可以说,曹操对阮瑀是有知遇之恩的,只是阮瑀自己却不是一个适合仕途的人。早日他看多了世间的苦难,所以一直对于仕途没有很大的信心。他虽然追随曹操,建功立业。但阮瑀从本质来说,对于做官一直是忐忑不安的。

在极度不安和渴望的心情之间辗转,如果曹操不选择逼迫他出山,那么阮瑀的一生还有许多种的选择。然而一切都已经在曹操烧山的一刻通通没有了。阮瑀现在只有一个目标,便是在仕途上走好。

阮瑀文笔极好,但凡他写过的文章,别人就无法再增加一字或者再减少一字。为此曹操多次考验过阮瑀,但他都顺利过关。最为精彩的一幕便是曹操需要一份公文,而当时阮瑀正在马背之上,但他却以马为案,提笔写好了公文,曹操接过一看,果然还是一字不用增加,一字不用减少。

作为文人,阮瑀的确是成功的。但作为士人,他却始终没能走同这条仕途之路。阮瑀曾经写过一篇诗文,从中大抵可以看出这个男人在挣扎中不断辗转的身影,他的这一生,从未得到过安歇的灵魂。

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借问啼者出,"何为乃如斯?""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驾出北郭门行》阮瑀

这一首诗歌属于乐府题材,被北宋末期的学者郭茂倩收录在《乐府诗集》中,列入了其中的《杂曲歌辞》中。题目由古诗中“驱车上东门,遥望北郭墓”一句引申而来。阮瑀借此诗描写了一个孤儿忍受继母虐待的故事。

整首诗歌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出现,令读者看到后愈发显得真实。作者驾着马车奔驰在道路上,却在一处树林间听闻到隐隐的哭声,十分悲苦。作者下车查看,只见一个孩童哭坐于一处孤坟上。

这是铺垫,继而从作者的发问引发到高潮,孩童哭诉自己忍受虐待的经过,使得听者流泪,闻者伤心。最后再回到孩童生母的坟墓前。但已经是天人两隔,生离死别的分开了,所以这样的悲痛更加使人无奈。读完整首诗歌,再看天上明月,已经变了模样,身后时光流转,原来之前的世界中,还发生过这样辗转难测的往事。

阮瑀安静的记录下了这样的悲惨故事,但可以看出,在他平静的文字表面下,跳动着他不安的内心。茫茫月夜下生出了茂盛的青草,人间却在繁衍着这样的痛苦。出于对世事的无奈,阮瑀不愿意加入这个浑浊的世道,他宁愿将烦扰抛在脑后,不必知道这些责任该属于谁的。

少年看多了不得志的心事和纷繁的人间悲苦,这些总是压得他郁郁寡欢,所以,阮瑀的诗作中,总体现出悠悠的怅然。其实很好理解,任凭谁,也无法释怀最初的崎岖坎坷。所以,阮瑀的仕途小心翼翼,也是很好理解的。之后曹操身死之后,曹氏需要一场战争,此时的曹丕和曹植成为了两大对垒的选手,而置身事内的阮瑀再次放弃了主动权。

他万千哀婉的站在圈子外面,仰起他明净的眼眸看着这场战争毫无硝烟的燃气和结束,那淡然的神色让魏晋的颜色通通失去。只是不管阮瑀如何的不愿意踏足仕途,他和这个时代的故事都已经定格在了那个瞬间。

穿越时空,仿佛可以看到阮瑀的凝望目光,游移而无奈,世事的翻覆轻微的灼伤着他的理想,生生的要和他开这样一个进退两难的玩笑。进不能继续仕途,退不能安守山林。上苍所开的这个黑色幽默,生生的将阮瑀涮了一把。这个男人本该属于文字和琴韵,却因为枭雄的一意孤行而令他出仕,直到最终,他自己才明白,这一切的过往皆是虚妄,最为清淡的岁月还是最初隐居山林的日子。

只是,太迟了,就算有可能回到山林中,却早已不是原先的世事模样了。

男人间的情谊,隐密迂回

建安七子虽然都为曹氏服务,但其中一人却是颇得曹操和曹植的喜爱,他们总和此人饮酒做对,畅谈歌赋,对他委以重任,这人就是刘桢。后世称之为“文章之圣”。

也的确,刘桢在当时的七子中就是颇负诗名的,曹丕称他“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钟嵘夸他:“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刘桢作诗如做人,狂放不羁,凛冽傲骨,字里行间多是情骇言壮之辞。

正因为刘桢放荡不羁的性格,在曹丕设宴之上,甄氏出来与众人见面,大家纷纷下跪以示尊重,但刘桢因为厌恶曹丕抢夺他人之妻,而不肯对甄氏下跪。惹得曹丕大怒,当下便要将刘桢处死,后来经人求情,才投入监狱,做苦力来惩罚他。

本是耿直的想要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却不料惹来了牢狱之灾,刘桢这顿牢狱饭吃的有够郁闷。然而事有凑巧,刘桢被关押的北寺狱旁边,便是他的好友徐干办公的地方。

二人相距就是一墙之隔,刘桢踏入了囹圄,是因为他的直言不讳,从而遭到了囚禁。仕途断送。那时只有这荒僻的监狱才是他的归宿。而隔壁的公堂就好像一个巨大的讽刺,那样的地方,曾经也是刘桢办公的地方,可是如今却成为了禁锢他的工具。而他的好友徐干此刻却处于这样一个地方。想来刘桢那时的内心应当是充满了失意和惆怅的,不然,他也不会写下这样的一首诗歌。

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拘限清切禁。中情无由宣。思子沉心曲。长叹不能言。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迁。步出北寺门。遥望西苑园。细柳夹道生。方塘含清源。轻叶随风转。飞鸟何翻翻。乖人易感动。涕下与衿连。仰视白日光。皦皦高且悬。兼烛八纮内。物类无颇偏。我独抱深感。不得与比焉。

《赠徐干》刘桢

这首诗歌便是刘桢在服刑期间,充满了痛苦情绪,写给徐干的。倾诉了自己被囚禁的痛苦和不满,还抒发了对徐干的思念之情。虽然二人相距不远,但依据那时的法律法规,二人想要见一面,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刘桢只能将自己对好友的思念之情写入诗歌之中那个,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

想念往往可以使得孤独的人在失去支撑的岁月里,学会如何与尖锐的生活现实做斗争。刘桢便是借助着对徐干的想念,在牢狱中坚持到赦免。

“一日三四迁。步出北寺门。遥望西苑园。”这是刘桢通过自己坐立不安的描写来衬托出他的痛苦。相见不能见,这份友情可真是要比爱情还要折磨人。虽然因为口角太烈而受到了关押,但在这种情况下,刘桢丝毫不改,他依然语气激烈的抱怨现实的不公。

“仰视白日光。皦皦高且悬。兼烛八纮内。物类无颇偏。”刘桢从不忍气吞声,从不阿谀奉承的心性在这首诗中展露无疑。清代文人刘熙载说刘桢是“公干气胜”,实在也是有些道理的。

谁说失意的人就一定要萎靡,刘桢的心中就充满了向往,他眼神坚定的看穿了这世事变化,将内心积郁的沉闷一吐为快,只是不知道作为他的好友,徐干最终有没有看到这一首诗,不知道徐干最终有没有见到仅仅与他一墙之隔的老友。

往事禁不住揣摩,男人之间的友谊更不需要猜测。这些如同风雪一样凛冽的情谊,纵使经历了再多的困苦也不怕失去,因为有着这样真诚和坦率的情感,便可以共同的面对任何险阻。

比起可以想见无法相见的情谊来,今后难以相见也是更加牵动人心。王粲对于朋友的思念也化为文字,记录在古纸上,洇晕成团,令人遐想。

日暮游西园,冀写忧思情。曲池扬素波。列树敷丹荣。上有特栖鸟。怀春向我鸣。褰袵欲从之。路险不得征。徘徊不能去。伫立望尔形。风飚扬尘起。白日忽已冥。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并?

《杂诗》王粲

哀婉动人,全诗直抒胸臆,将对友人的深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王粲的这一首《杂诗》比起刘桢的《赠徐干》来,多了几分哀思,少了几分愤慨。

从游园写起,借景抒情,在弯曲的池水中,还有成行的木丛里,王粲将满心的愁绪托付给了这一片赏心悦目的景色。明代文人王夫之有言道:“以乐境写哀,以哀景写乐”。王粲正是这样做的。他以文人独有的清明内心和坚硬的自我意识,以及细腻的情感,将他对人世间无常情感的看法,无论是赞许还是误解,都一一的描摹在心。

这份细腻的感情,也许人们要等到很久以后,才会发现它的价值,但是王粲却在那游园中,一早就深知它们的精髓。他在那片幽静的庭院景色中,浮想翩翩,看到了万般他想象中的景象,“上有特栖鸟。怀春向我鸣。”由树上孤独的飞鸟,想到了远方的友人。如同在对他召唤一般哀鸣,所以诗人快步向前,希望可以追随上这份召唤的脚步。

但却是道路险阻,举步维艰。游园之内自然不会难行,所以诗人隐喻的是世间动乱,难以前行,在这一首诗歌中,王粲将自己的幽思和社会的动荡,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当现实与理想交织之后,所带来的冲击已经能掀起惊天的波浪。

由虚入实,王粲的内心情感随着诗句的延续而延伸下来,在无法抗拒的恶劣环境中,王粲最终也只得选择退回房中,暗自哀叹“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并?”怀揣着这样矛盾的心情,明明担心难以与友人再度重逢,却偏偏还要安慰自己这有什么可怕的呢?纠结的内心在摇摆的世风中孤独的摇曳,深沉含蓄。

长歌哀叹,有时却是要比恸哭更有甚。

同类推荐
  • 高适集

    高适集

    《高适集》主要内容:高适是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边塞诗的创作,开拓了诗歌的广阔视野,尤其表现了那种长期戎边浴血苦战中昂扬向上的精神。高适的边塞诗有的抒发保国安边的豪情,有的歌颂边塞将士的英勇,有的更是多方面地描绘了边疆奇特风光及当地的生活习俗。在反映民生疾苦方面,高适是盛唐诗人中较突出的一个,他以极大的同情写出戍卒所遭受的苦难境遇,表现久戍思归的哀怨。
  • 死城漫游指南

    死城漫游指南

    本书是张晓舟多年来的文化评论随笔首度精选结集,加西亚·马尔克斯一再解释过,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不是杜撰的,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同样,当我们用穿越、玄幻、盗墓这样的词来形容现实,那也一点都不虚,说的就是当今的中国现实。姑苏城外伦敦塔,琉璃厂的饭岛爱。少林钢琴,爱国粽子,心灵鳖汤。手拿一个爱疯死,一代人去那儿相互撒娇。信仰在空洞中飘扬,金山与神山对峙,一切是多么安闲地从那桩苦难转过脸。时代,就像硅胶一样在每个人的胸前鼓了起来,令你再也无法一手掌握。如何才能去爱?我看见了你的坏笑。一部盛世中国的荒诞书,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景观的素描簿。
  • 中国寓言

    中国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通常采取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集说理、劝诫、嘲讽、讽刺、诙谐于一体,给人以启示。同时还用短小精悍的话把十分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使得读者喜闻乐见,容易接受。
  • 远去的藏獒

    远去的藏獒

    这是高原作家杨志军继长篇小说《藏獒》之后的又一部精品力作,堪称《藏獒》的姐妹篇。藏獒是高原的精灵,具有坚韧、负重、仗义、嫉恶如仇、捍卫目标、忠诚等优秀品质。在本书中,作者通过纪实、叙事、追忆及反思,对产生“藏獒”这一高寒优秀动物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作了繁复、具体而形象化的铺垫。字里行间无不倾注着作者对他眼中和心中的青藏高原的浓厚情感,这种情感饱含着作家对那最后一块圣地的无限虔诚与眷恋。诗意化的叙述与表达裹挟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作者对产生“藏獒”(高原精神和高原气质的杰出代表与象征)的环境正遭受市场化的破坏的危险,以及身处传统和现代的矛盾和困惑,表现出深切的关注。
  •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描写了从农村流落到北京城里的祥子三起三落的悲惨遭遇,讲述了在黑暗社会腐蚀下,祥子怎样由一个善良、本分、富有正义感的人力车夫,在生活上、人格上、政治上一步步走向堕落,最终变得人不人鬼不鬼的历程。
热门推荐
  • 论美国的民主

    论美国的民主

    本书是法国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在美国进行长期考察后写出的一部举世公认的世界名著。本书前半部分包括美国的种族状况、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美国联邦制的优点以及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方面;中心思想是阐明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下半部分是以美国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民情为背景分析了美国人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方面。
  • 蜜恋时光

    蜜恋时光

    江弋:“苏檀檀,你知道什么“糖”最好吃吗?”苏檀檀:“我知道,大白兔奶糖。”江弋:“错了,是苏檀檀。”苏檀檀汗颜:“土味情话,有待加强。”
  • 平平言

    平平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Suicide Blonde

    Suicide Blonde

    Vanity Fair called this intensely erotic story of a young woman's sexual and psychological odyssey "a provocative tour through the dark side." Jesse, a beautiful twenty-nine-year-old, is adrift in San Francisco's demimonde of sexually ambiguous, bourbon-drinking, drug-taking outsiders. While desperately trying to sustain a connection with her bisexual boyfriend in a world of confused and forbidden desire, she becomes the caretaker of and confidante to Madame Pig, a besotted, grotesque recluse. Jesse also falls into a dangerous relationship with Madison, Pig's daughter or lover or both, who uses others' desires for her own purposes, hurtling herself and Jesse beyond all boundaries. With Suicide Blonde, Darcey Steinke delves into themes of identity and time, as well as the common - and now tainted - language of sexuality.
  • 深入浅出职场心理学

    深入浅出职场心理学

    《深入浅出职场心理学》从洞察领导心理、观测同事心理、了解下属心理等多个方面入手,总结职场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让大家在职场中懂得如何识别他人心理,让每一位读者在职场这个战场上,早日成为叱咤风云、傲视天下的职场骄子。每一个人在职场中都会有一个目标和一个理想,而职场心理学可以使你更快捷地完成目标及理想。
  • 养生肤语

    养生肤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侠世无双

    大侠世无双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紫骏,白袍,青锋剑;美人,浊酒,英雄名这是大侠的标配。身为侠门之后、颜府大少爷的颜如玉,自然也不例外!
  • 山一程水一程(中篇小说)

    山一程水一程(中篇小说)

    荆淑英,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中石油管道局中国石油管道学院。段诗婧离异的时候曾发誓,再也不找男人了!可是,离婚刚八个月段诗婧就把持不住了,开始想男人,蠢蠢欲动地希望给自己再找一个伴侣。错是丈夫犯的,离的时候段诗婧却损失不小,因为是她一意孤行坚持要离婚,罗昆坚辞不离,且嘴硬。捉奸在床,自是无法抵赖,但他只承认就这一次,对于他在家里与那个长期雇用、招之即来的女钟点工是否多次有染矢口否认,拒不交代。她咽不下这口气,只得亮出红牌:离。之前段诗婧怀孕了。
  • 猫游记

    猫游记

    苏醒、黑猫、迷迭。三种身份。这是一位在现实中自称淑女的女孩。这是一只会玩游戏的猫。这是一个极度无耻加有点迷糊的魔法师。一起来经历一场幻想冒险吧……
  • 恃宠不骄枉为妃

    恃宠不骄枉为妃

    穿到哪个朝代不好,为什么她要穿到清朝来,还是弘历?我是不是该问一句:“皇上,你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原谅女主,还珠格格的对她影响太大。不过这里没有紫薇小燕子哒!她现在是一个格格,入府两年了,连弘历长啥样都不大清楚。他还只是亲王,还没有当上皇帝,可后院一直都很热闹。这不,自从她来了,自从她得宠了,这后院可就更热闹了,说鸡飞狗跳那都是谦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