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81600000029

第29章 给自己上一个阀门(1)

第十节 堆积如山:人们为什么囤积无用的东西

人为什么越有权力越想有更大的权力

人对权利的欲望会不断膨胀,这在美国哲学家罗素的《权力论》里,被称作人的本性。他还认为人对经济的需求尚可得到满足,但对权力的追求则永远不会得到满足;正是因为对权力的无止境追求,各种社会问题频频发生。罗素认为人的权力欲具有不断扩张的特性,所以应当节制个人、组织和政府对权力的追求。

人们对权力的无限欲望驱使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做出多么可憎可恨的行为——这是一个人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不见得非得是邪恶的人才会做出恶劣、甚至是邪恶的事情来。人们都试图调整他们周围环境中的事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无论何种意义而言,你都拥有控制环境的能力,也就是你所拥有的权力。例如,你一进屋子,就径直将空调的温度提高或降低,这时,你就在运用你的权力。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控制环境。

权力对于许多人来说可以带来许多好处。权力是扩展影响力和控制周围世界的能力。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不同职业的人手里多多少少都握有点权力,甚至本来应该是提供服务的雇员,在有些人的眼里也会把提供服务当做一种权力。

越有权力的人就越爱使用权力。“权力即强力”。一旦拥有权力,我们是应该更慎重行事,还是更大胆地行事呢?心理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是多数赞成后者,就是人只要有了权力,就会充分使用它。而且,他们不能对那些没有权力的人做出公正的评价,只是一味地夸耀自己的指挥能力。而且一般说来,人只要有了权力,就会充分地使用这些权力,这样就使自己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权力差距越来越大。人们如此渴望权力,那么权力如果缺少制约会怎么样呢?心理学家发现,权力如果缺少体制约束,就会使人本性中“恶”的一面迅速膨胀。一个有权力的人,当没有受到恭维、抬举时,就会觉得“丢面子”、受了莫大的委屈而无法忍受,他就会骂人、打人甚至杀人。还有许多战争中军人所做出的各种残忍行为,正是由于这种追求权力的心理。正因如此,许多国家认识到:特殊的权力拥有者,需要专门的心理训练。因此有的国家军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医生。

某个人对一种权力的拥有可以来自上级部门的正式的合法授予,也可以来自一些非制度性安排的,但又实际上存在的非正式权力。这也就是显性权力与隐性权力之别。显性权力的来源主要有法定的权力和来自上级部门的授权与分权三个方面,这也是组织中正式的、合法的、制度性的基础权力。这种权力在企事业单位中也就是常说的下级要服从上级,也被称为合理合法权力。而隐性权力往往来自于机构中的非正式组织,例如由于个人的能力、知识、品德等在群体中所形成的威望,某人由于与权力高层所形成的某些特殊的关系而拥有的影响力等。这些影响力在制度上没有被承认,但却能左右决策与实施,因此也被普遍认为是权力的一种。显性权力一般有明文规定的权力运用范围和权力运用的方式,以及明确规定的利益及相应责任,从而制约权力拥有者对权力的运用;而隐性权力并没有明确规定所应当承担的相应责任,也相应缺乏一套有效的约束机制,因而很容易诱发局外人的寻租问题。这也是社会上大量腐败现象的根源。隐性权力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由于同属权力的一种,就必须对之予以制约,以防止腐败的产生。

权力的力量如此之大,故许多人都热衷于追求它。但是过度的权力欲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所以对权力的追求应当适度。

满嘴的“我”会让人际关系变差吗

其实,大概一岁八个月大的小孩就已经有了“我”的意识了,知道了自己的存在,而且是一个与别人不同的人,他们开始会产生对物品的占有意识,会有“这是我的”、“我想要”这样的想法,这其实是自我意识强烈的表现。

其实,从自我意识开始形成以后,它就将伴随人一生,适当的自我意识是无害甚至是有益的,但是若自我意识太强,过分强调“我”、“我的”,就会给人自我意识太强的坏印象,人际关系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所以为了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学会控制自我意识。那么如何才能控制自我意识,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呢?

《福布斯》杂志上曾登过一篇“良好人际关系的一剂药方”的文章,其中有几点值得借鉴:语言中最重要的5个字是:“我以你为荣!”语言中最重要的4个字是:“您怎么看?”语言中最重要的3个字是:“麻烦您!”语言中最重要的2个字是:“谢谢!”语言中最重要的1个字是:“你!”那么,语言中最次要的一个字是什么呢?是“我”。

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厌烦的行为时说:“一个满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随时随地说“我”的人,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有两个农夫——米兰和柯德,他们干完农活后一起回家,走在路上,发现了一把斧头,米兰忙冲过去捡起斧头,柯德说:“我们发现了一把斧头。”米兰想占为己有,因此地生气地说:“应该说是我发现了斧头,而不是我们。”他们走着走着,发现有人紧紧跟了上来,定是丢失斧头的人前来询问,眼看那人就要追上了,米兰着急地说:“怎么办?我们快被他捉住了。”柯德一听,知道他想把责任归到两个人身上,柯德马上严肃地说:“你说错了,捡到斧头的时候你说是你发现的,而现在人家追来了,你应该说:“我快被捉住了,而不是我们。”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字讲得太多并过分强调,就会给人一种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这会在对方与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形成障碍,影响别人对你的认同。

因此,会说话的人,在语言传播中,总会避开“我”字,而用“我们”代替。但是,为什么人们提别喜欢使用“我”字呢?就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喜欢被人称赞,也喜爱称赞自己。因此,你如果想得到你所希望得到的,就千万要避免与对方争高低,而是要维护他人的自尊心。为了不要伤害到对方的面子,我们千万不要常把“我”字挂在嘴上,别说“我公司”,而是要说“我们的公司”。

把“我的”变为“我们的” 说话时,如果你能把“我的”用“我们的”代替的话,就可以巧妙地拉近双方距离,使对方更容易接受你和你的话。

如果你在说话中,不管听者的反应或情绪如何,只是一个劲地提到我如何如何,我怎样怎样的话,那么必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但是,如果你能改变一下,把“我的”改为“我们的”的话,这对你并不会有任何损失,但是却能获得对方的好感,使你同别人的友谊得到进一步地加深。

我们经常看到记者这样采访:“请问我们这项工作 ”或者“请问我们厂 ”等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样说话能使你觉得和对方的距离接近,听来和缓亲切。因为“我们”这个词,也就是要表现“你也参与其中”的意思,所以会令对方心中产生一种参与意识,就会缩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气氛立更加融洽。

少说“我”多说“你” 人们最感兴趣的就是谈论自己的事情,而对于那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情,大多数人都会觉得索然无味,然而,你感到最有兴趣的事情,往往不仅很难引起别人的同感,而且还会让人觉得好笑。年轻的母亲会热情地对人说:“我们的宝宝会叫‘妈妈’了。”她这时的心情是十分高兴的,可是旁人听了会和她一样地高兴吗?不一定。谁家的孩子不会叫妈妈呢?这是正常的事情,如果不会叫妈妈的孩子才是怪事呢。所以,在你看来是充满喜悦的事情,在别人看来就不一定有同感了。

你要竭力忘记自己,不要总是谈你个人的事情——你的孩子,你的家庭,你的生活。人人喜欢的都是自己最熟知的事情,那么,在交际上你就明白了别人的弱点,尽量去引导别人说他自己熟知的事情,这是使对方高兴最好的方法。你要以充满同情和热忱的心情去听他叙述,这样你就一定会给对方留下最佳的印象,并且对方也会热情地欢迎你和接待你。

在实际生活中,你要提高讲话的技巧,才能拉近你与别人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才能使你更加接近成功。

为何因一件睡袍换了整套家居

人们对很多事物怀抱一种“愈得愈不足”的心态: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衡,生活很稳定。而一旦得到了,反而开始不满足,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更多,否则就不能与自己的贡献相符、与自己的身份相符、与自己新得到的东西相符。这种心态我们称之为“狄德罗效应”。

法国著名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的朋友赠给他一件精致华美的睡袍,他感到非常开心。回家后他迫不及待地穿着睡袍在书房里走来走去,想要体验穿新衣的快乐。可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丝毫快乐不起来:家里的旧式家具、污糟地板以及各种陈设在新袍子的衬托下显得十分不和谐,看着很不顺眼。于是他再没有心思去感受袍子的舒适和华贵,而是赶紧把家里陈设都换成新的,以求跟新袍子相匹配,结果花了很大力气。事情做完后,这位哲学家开始懊恼,他意识到自己被一件袍子控制了:在没有得到这件袍子之前,他对家中的陈设感到很满意。得到新袍子后,为了满足与新袍子相匹配的欲望,他不得不更换新的家具。为了一件袍子,他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金钱。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能看到狄德罗效应的影响。老百姓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当一个人花了几十年积蓄才买到几十平米的商品房,为了对得起购买的价值,往往还要大费周章地装修一番。铺大理石,装实木门,配红木硬家具,添置各种摆设……装修完毕后,还得考虑,出入这样的住宅,得有好的行头,于是着装档次也提升了。视觉效果是越来越好了,可是口袋里的钱也越花越不够了,最后捉襟见肘,只能打肿脸充胖子了。而就此“狄德罗”下去,有的也就觉得男主人或女主人不够配套,甚至可能走上离妻换夫的路子。所以,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因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的和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当然,生活中也不乏狄德罗效应的正面例子。人们在得到了比实际更高的赞誉的时候,能激励人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我。

有一位先生娶了一位泼妇,他们经常吵架。这天,一个很机缘巧合的机会,先生在下班的路上得到了一束百合花。他把这束花带回家。前来开门的妻子看到丈夫手中的花,眼睛里顿时充满了温柔,她欣喜地问丈夫为什么买花给她。丈夫不忍心破坏妻子的好心情,就随口回答了一句,我觉得你像百合一样清新美好而有气质。这位妻子相信了丈夫的话。从那以后,妻子有了魔术般的转变,她说话变得轻声慢语起来,对丈夫体贴温柔,每天精心打扮,显得越来越有气质。

在反面例子中,我们把狄德罗的袍子看做是虚荣的象征。然而在正面的例子中,我们也能看到这件原本高于现有生活的袍子给我们带来的积极肯定的意义,完全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正面利用“愈得愈不足”的“狄德罗效应”。用这件高于我们现在水平的袍子来激励自己创造适合穿它的条件。

1.相信我可以配得上华贵的袍子

在这里,我们把“狄德罗的袍子”看做是更高更好的追求。人们在树立了远大理想抱负的时候,就会逼着自己摆脱落后的现状,去积极追求更好的生活。那些之所以成功的人,正是坚信自己一定能摆脱贫穷命运,正是因为他们有勇气相信自己是穿华贵袍子的人,是值得享受更美好生活的人,勇于去追求和创造,才拥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更美好的生活。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大多数人一辈子甘于披着贫穷的外衣,告诉自己,这就是命运。

2.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完善目标

缺乏自信心的人往往会说:“你看,我什么都做不好,我没有任何优点,我一事无成。”可是谁是一蹴而就的呢?灰心丧气的时候想一想孩童的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成功的经验都是一步一个脚印,从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先有了“袍子”,再换“沙发”、“地毯”,最后换“房子”,为自己建立一个逐步上升的目标等级。美好的生活就这样逐步地实现了。

虽然知足者常乐,但有时候,为自己适当地提高一点要求,树立一个更高的目标,也许能更好地激发斗志,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你的内疚感是正常的吗

有些人很容易感觉到内疚,为此而承担的心理压力和道德责任都很大。对人们来说,内疚可以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但不正常的内疚却是另一回事。无法消化的内疚,在心中不断发酵的内疚,不是你的错但你仍然会感觉到的内疚,这些类型的内疚在边缘人格父母的成年子女那里都很常见。那么,这种内疚感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种内疚感可能来自于以下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对控制力的需求。感觉自己需要对所有事情负责,这表明你想要在自己无法控制的场合里感觉到力量和控制力。如果你的界线划得不够清晰,那么在与父母相处时,就很难说得清你的责任和义务到哪里为止,你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又从哪里开始。父母可能会下意识地将自己的内疚感投射在子女身上;边缘人格患者很容易感到愧疚,为了避免这种感觉,将内疚投射在子女身上,让子女们内疚就成了一个很直接的选择。这种现象被称作投射性认知。

同类推荐
  • 二十几岁要懂的人生经验

    二十几岁要懂的人生经验

    针对二十几岁年轻人的生存现状和容易犯的错误,以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说理阐明年轻人需要懂得和掌握的人生道理。这上百条行之有效的人生经验,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生目标的设定、说话办事的学问、朋友圈子的经营、工作生活的平衡等,为处世不深的年轻人提供有效的参考,从而掌握好生存的法则,在成功的道路上健步如飞。
  • 轻熟女幸福一生的72条军规

    轻熟女幸福一生的72条军规

    这是一本写给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之间的年轻女性的书,这些已经进人社会并被称为“轻熟女”的群体,她们中有些人可能已经小有成就、生活稳定,但是在生活、事业、爱情等方面的迷茫和不安感也难免时时出现。本书从与女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心态、自我提升、形象、爱情、家庭、职场等方面人手,以现实的事例和精确到位的分析,以更贴近时代的视角让这些年轻漂亮时尚的女子真正了解自我,提升自身价值,从而更好地去迎接人生的挑战,最终收获一生的幸福。
  • 李嘉诚给中国学生的11条忠告

    李嘉诚给中国学生的11条忠告

    李嘉诚没上过高等学府,他的成功全靠自己拼搏。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总结出成功的法宝:“每个人都可以有伟大的雄心及高远的梦想,区别在于有没有能力实现这些梦想。当梦想成真的时候,是否会在成功的台阶上更加进取?当梦境破灭无力取胜时,是否会被套在自命不凡的枷锁里?再有学识再成功的人,也要抵御命运的寒风。”
  • 每天懂点奇妙问话术·读心术·心理掌控术

    每天懂点奇妙问话术·读心术·心理掌控术

    你是否经常向朋友袒露心扉,最后却发现他总是向其他人散布你的谣言?你是否向老板提出加薪,却因为猜不透他的心思,最终遭遇"滑铁卢"的失败。你是否因为不懂恋人的心思,最终错失一段美好的姻缘,直到现在还高声唱着《单身情歌》?请翻开本书,获取掌控他人的王牌,顺利地开启幸运之门。
  • 影响你一生的习惯

    影响你一生的习惯

    本书从影响你一生的习惯入手,探讨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戒除不良习惯对人生的积极意义。全面深刻地分析了老习惯、新习惯、好习惯、坏习惯、小习惯以及无处不在的各种习惯。通过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习惯,生动有趣地描述了形成各种习惯的性格。郑重地劝谕读者,要区别习惯的好坏,别让习惯牵着走。要警惕潜意识的误导。不当消极被动的奴隶。要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别囿于习惯的藩篱,被习惯所左右。从而,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
热门推荐
  • 风铃棘

    风铃棘

    图村老人最厌恶不勤快,他们说,人要命的坏毛病当数懒惰。现在,我不能再回避自己的懒惰,因为许多年前的故事,童年的声音,正在多米诺牌似的渐次泯灭。有时候,一只火钩,或者几片破旧的书页,都会让我逗留在小了现在几十岁的以前,或者遇一场雨,或者是一场风中。我就像一片过早凋零的柳树叶,摇曳在那些故事上面,任由情感的涟漪一环环套着,深深地,陷进去,不能自拔。
  • 嫡女的逆袭人生

    嫡女的逆袭人生

    媚骨天成苏二姑娘上辈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喜欢国公府世子却惨遭其嫌弃。明明美貌无双,却被传成无颜丑女;明明多才多艺,却被传成胸无点墨。当然,这都是她死了之后才知道的。而这一世,这个小侯爷是怎么回事?苏纤月:我拿你当兄弟,你拿我当什么魏显文:娘子,别闹!什么兄弟?哪个兄弟?把我刀提来!美炸天娇弱小娘子vs纨绔腹黑小侯爷详情在评论中“入坑必看”
  • 中华家训3

    中华家训3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胡也频作品精选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胡也频作品精选

    1925年5月,一天午后三点钟左右,在北京的马神庙街上,有一个二十六岁光景的男子,在那里走着带点心急的神气,走进北京大学夹道去。他穿着一套不时宜的藏青色西装,而且很旧,旧得好象是从天桥烂货摊上买来的货色,穿在身上不大相称,把裤筒高高地吊在小腿肚上……
  •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是诞生于明万历年间的一部奇书。在这部书中,洪应明以一位通达人生智慧的成熟之士,用他精微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了旷达高远的智识,将儒家的自强不息、佛家的宽忍宏大和道家的超脱玄妙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回味无穷的入世出世的方法体系,并且以其对于中国几千年来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的精确总结和有力诠释而历久弥新。虽然已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变幻,却始终让人品味不尽。问世以来,更是得到了“急功近利者服之,可当清凉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当益智膏”的极高评价。为一部集结了中国古代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大智慧大学问的经典著作,《菜根谭》更是给世人带来了无穷的思索和无尽的收获。虽然现代人与……
  • 王妃你很皮

    王妃你很皮

    一切皆为虚构,仅供娱乐而已,莫较真!莫喷!
  • 重生之将门凰后

    重生之将门凰后

    重生异世,八岁为后。垂帘听政,深宫月冷。莫名互换,权谋四海。初心不复,谁舍谁收?
  • 不可思议的女孩

    不可思议的女孩

    她中情局的上司们认为她是一颗定时炸弹。OK,好吧。他们还是凯迪·麦克林的父母,但如果把他们想像成她的儿女,会有趣的多。还有她的军机处联络人J·J?即便她最亲密的知心朋友吉米·琼斯从一年级起就没和她说过一句话,也不妨碍他们正在相爱。当然,学校里人人都喜爱她,也许他们还没意识到这一点,但Rimtree高中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她最好的朋友。她就是那么与生俱来的不可思议。当新来的女孩被人欺负,凯迪·麦克林就会接受挑战,将那个充满无畏逞能和轻易胜利的幻想世界置于身后。离开中情局任务的世界,与她所习惯的世界大相径庭,而平时她那颗轻快的心,也即将永生怦怦直跳。
  • 剑网尘丝

    剑网尘丝

    本书讲述了卫天元、楚天舒、上官飞凤等人的感情和经历。“中州大侠”徐中岳的续弦婚礼大典,婚礼即将拜堂之际,不料,令人闻风丧胆的飞天神龙独闯婚宴,要和徐中岳进行三年前欠下的一场决斗,并由武林中德高望重的翦大先生再次作比赛的公证人。飞天神龙的武功实远胜于徐中岳,三场比试下来,徐中岳身受重伤。出乎意料的是,婚宴新娘姜雪君要求参与决斗,卫天元神色黯然,回剑自伤,被她师妹齐漱玉救出。
  • 挑剔文坛:孙绍振如是说

    挑剔文坛:孙绍振如是说

    从激情澎湃的诗人到深刻睿智的学者,从当初宏观体系的建构(“新的美学原则”、“变异论”、“错位说”等)到今天微观部件的磨洗(“如是说”、“挑剔文坛”等),孙绍振的每一步都在创造。《挑剔文坛》便是其十多年来执着于建构理论大厦之余的一些“微雕”。书分二辑:“挑剔文坛”和“文苑探幽”。无论是“挑剔”还是“探幽”,无不体现着作者对艺术奥秘的深刻体悟,无不呈示着作者对艺术创造力的深刻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