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新妃没想到遇上这样好心的一个大姐,从心眼里对郑袖表示感激,相互来往十分密切,彼此不分,无话不谈。
楚怀王见郑袖和这位新妃相处得这么和美,心里非常高兴,对郑袖说:“你们女人多半凭着自己的美貌和聪明赢得男人的喜欢,而且差不多都有强烈的忌妒心。我看你就不是这样,你能理解我,你知道我喜欢这位新人,就比孝子侍奉父母、忠臣侍奉君王还尽心尽力。”
郑袖听了楚王这番话,相信他绝不会怀疑自己对新妃有什么坏心眼了,不由得为自己的作为感到高兴。
一次,郑袖和新妃闲谈的时候,说:“大王经常在我面前夸奖你,说你能歌善舞,活泼热情,又温柔体贴,只有一点,大王嫌你的鼻子稍矮了点儿。”
新妃听了,有些不安,摸了摸鼻子,问郑袖说:“您看这有什么办法吗?”
郑袖就等她问这句话,可还是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你以后见到大王时,用手帕把鼻尖轻轻遮一下不就好了吗?”
新妃以为郑袖给她出了个好主意,以后只要见到楚王来就把鼻子遮起来。楚王开始没注意,后来看她每次都这样就感到很奇怪,又不好直接问,就问郑袖:“新妃近来每次见到我时,为什么总把鼻子遮起来?”郑袖勉强回答:“我听她说过,好像……”她故意看了看楚王,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楚王觉察到这里有什么隐情,就追问说:“你说吧。你和我做了这么多年夫妻,还有什么不好说的。即使有什么事,我也不怪罪你。”
郑袖故意装出胆怯的样子,低声说:“她说过不愿闻到你身上的一种恶心味!”
楚王一听火冒三丈,怒冲冲地说:“什么?我是国王,敢说我身上有恶心味!岂有此理。传我的话,立即把那个小贱人的鼻子给我割下来!”
就这样,郑袖把新妃的面容给毁掉了。情敌没有了,郑袖又得到了楚王的独宠。
历史上这种小人排除异己、陷害别人的例子举不胜举,而现实生活中同样不乏这样的小人。他们总会假装友善,却暗施冷箭,为害作恶。
在利益面前,各种人的灵魂都会赤裸裸地暴露出来。比如,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平日里大家说笑逗闹,关系融洽。可是到了晋级时,名额有限,“僧多粥少”,有的人就把真面目露出来了。他们再不认什么同事、朋友,在会上摆自己之长,揭别人之短,在背后造谣中伤,四处活动,千方百计把别人拉下去,自己挤上来。
所以,不要被某些人的表面言行所迷惑,要用洞察人心的慧眼,这样才可避免被冷箭所伤。为人要善良,但不能没有点心机,否则行错善的话,自己财物遭损失,精神受打击不说,还助长了对方的气焰,有可能间接害了另外的人。
识透人心才能潇洒四方
人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宽阔的。我们的世界其实远没有达到想像中的那样美好。看看一个个失去井盖的地方酿出了多少的悲剧,我们就能明白识透人心的必要。唯有学会识别人心,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之路更顺利些。
巴尔扎克说过:“没弄清对方的底细,绝不能掏出你的心来。”
荀子在论人性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固然有些偏激,但现实生活中的确要在与人打交道时谨慎小心一些,对交往不深的人不妨多点戒心,考虑一些防患对策,为自己留些“逃生”的余地,才不至于在事情发生之际追悔莫及。
东晋大将军王敦去世后,他的兄长王含一时感到没了依靠,便想去投奔王舒。王含的儿子王应在一旁劝说他父亲去投奔王彬,王含训斥道:“大将军生前与王彬有什么交往?你小子以为到他那儿有什么好处?”王应不服气地答道:“这正是孩儿劝父亲投奔他的原因。江州王彬是在强手如林时打出一块天地的,他能不趋炎附势,这就不是一般人的见识所能做到的。现在看到我们衰亡下去,一定会产生慈悲怜悯之心;而荆州的王舒一向保守,他怎么会破格开恩收留我们呢?”王含不听,于是径直去投靠王舒,王舒果然将王含父子沉没于江中。而王彬当初听说王应及其父要来,悄悄地准备好了船只在江边等候,但没有等到,后来听说王含父子投靠王舒后惨遭厄运,深感遗憾。
好欺侮弱者的人,必然会依附于强者;能抑制强者的人,必然会扶助弱者。作为子辈的王应,他的一番话说明他是深谙世情的,在这点上,他要比他的父亲王含强得多。
成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换言之,离不开你每天所要打交道的那些人。一个生活在“真空”里不和人交际的人,既算不上聪明人,更谈不上成功不成功。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说: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其处世水平,也即识人水平的高低。
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是你掌握处世技巧的第一课。掌握“读心”术,是建立成功人际关系的秘诀。
熟悉下象棋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若你想赢得这盘棋,除了要清楚棋盘上的棋子外,还必须要看透对方下这步棋的用意,并进而判断出其后的布局,方能最后赢棋。正所谓“高手前后看三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读心”亦然,既不能仅看表面和片断,更不能仅从无意中听到的一句话,就轻率地断定是对方的肺腑之言,或许这正是对方为了掩饰自己的行动而故意施放的“烟幕弹”。一定要记住:人心是无法仅从浮浅的表面所能够了解的。
正确地掌握“读心”技巧,彻底解读对方复杂的内心活动,就无异于拥有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足以使你“笑傲商海”,纵横天下,潇洒走四方。
知彼才有胜算
我们周围的人千差万别,世界也因此而丰富多彩。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及后天经历的不同,使得我们每个人的个性情心理都很不一样。有的人精明强干工于心计,有的人则质朴厚道大大咧咧;有的人率真明快,有的人则深藏不露,等等。
所以我们必须尝试着去了解他人的性情,并学会与不同性情的人进行交往。每一种个性都有其独有的特征,有其喜好和厌恶的地方。了解了周围人的个性,再针对对方喜恶之不同,施以不同的手段,才能在与人的博弈中获得胜算。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燕王朱棣起兵,乘胜包围了济南。业时拥护建文帝的山东参政铁铉随军监督粮草,便和参将盛庸固定济南。
朱棣攻城心切,调来火炮轰击城墙。
济南城墙虽厚,也难以抵挡火炮的轰击,一旦城墙被毁,城池也就被攻破了。
这时,铁铉心生一计,命人在一块大白木牌上写道:太祖高皇帝之灵。让士兵高举灵牌,立于城墙之上。
朱棣蓦然见到父皇朱元璋的灵位,大惊失色,拜伏在地,叩头不止,又传令军中不许放炮轰城,以免误伤父皇灵位。
铁铉借机修补城墙,全力防守,燕军虽然仍猛力攻城,但无火炮辅助,士气减弱不少,围攻济南三个多月,也未能进城一步。
此时大将平安率兵二十万,要攻打德州,切断燕军的粮饷通道。朱棣见势不妙,只好忍痛放弃济南,撤回北平。
朱棣自起兵以来,几乎百战百胜,军威未曾受挫,却惨败于济南城下。
这是铁铉看透了朱棣起兵与侄子争夺皇位,心里一定会觉得愧对父亲,因为建文帝是朱元璋生前就确立的合法继承人。他起兵造反,虽说是迫不得已,但是和朱元璋的意旨违背。所以他一见到灵牌,就惊慌失措,拜伏在地,不敢仰视,正是他心里的罪恶感在起作用。而且朱棣起兵造反,最怕“师出无名”而失去民心,如果炮轰先皇灵牌,就会背上背叛孝道的恶名,这是他最忌讳的。
因此朱棣一攻城就见到父皇灵牌,攻城之志已被无形中夺去。旷日持久,燕军的士气也逐渐消磨殆尽,各种攻城手段均被铁铉巧妙破解,士气也萎靡不振。
朱棣的这种心理一般人很难猜得到,铁铉不仅猜到而且加以利用,让朱棣“投鼠忌器”,才能用块白木牌抵御住了万马千军。这也正是应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
不管身边人的心机程度如何,知彼是尤其必要的,面对怀有不轨意图的人更是如此。只有知晓敌人和对手的状态,才能做到百战不殆。
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元婴被封为滕王,他非常荒淫,身边许多官员的妻子都被他玷污了。他最常用的伎俩是假称王妃召唤某位夫人,然后人一到王府,他就强行无礼。有一天,崔简的妻子郑氏被王府召唤,想不去,又怕滕王的淫威;要是去肯定会受污辱。郑氏最后对丈夫说:“没关系,我有办法。”郑氏去了滕王府中门外的小阁楼,滕王正在阁楼内,见郑氏进来就想逼迫她。郑氏大声呼喊道:“大王岂能做出这等事,一定是奴才!”说着拿鞋底把滕王的头打破,还用手指把他的脸抓出了血。王妃听见动静出来,郑氏才得以回家。滕王感到羞惭极了,十天不理政事。后来滕王出堂就座,崔简上前去谢罪。滕王面有愧色,只得将崔简夫妇调出王府。而那些曾被滕王侮辱过的官员之妻对比之下,都个个自愧不如。
郑氏面对滕王的淫威,没有屈服。但出于现实情况,又不能直截了当地揭穿滕王的无耻嘴脸。于是根据滕王可能采取的措施想出了这个既能保全自己贞节,又能给滕王一个退步的一举两得的计谋,圆满地处理了这件棘手的事情。
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可以说是一种“长期的测验”。即使你无意测验别人,但是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你都会看在眼里,这些举动的累积,很自然地会成为你对别人的评价。所以你可以留意别人的一举一动,做到洞悉他人,在人际关系之中才会有胜算。
看出一个人深层次的东西
人的所谓“深”,有两种情形:一是深沉。其表现为少言语而守本分,能容人忍事,内外分明,待人处事浑厚而不逞强,不炫耀才华。二是奸深。其表现为缄口不言而心藏杀机,阴作深藏,行为诡秘,双目斜视,说话阴阳怪气。前者是最有道德的贤才,后者是极为险恶的奸人。所以切不可将二者等同齐观。
面对你周围的人,不可只简单地看其表面。世上的事都是乍看单纯其实很复杂的。如果对别人所说的话全盘相信,是很危险的,必须探究反面,从而确定其真正的用意。
因为每一个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单凭表面所见遂下结论,常会产生很大的错误。人心亦然。生活中随时都可能有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像是公司内、朋友间莫名奇妙的口角摩擦,以及平日沉默寡言的人牌意外地变成问题的中心人物。
仔细观察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因,可以发现其实是我们忽略了多方地了解观察,而单纯地以为某人就是什么样的人,等到出现问题时,才吃惊不已。
比如说在公司里,传出有关某重要人物的谣言。像这种场合,这个恶意中伤的另一面是否有什么用意呢?传播谣言的人居心何在?谁会因此受益?谁会因此受损?这些问题都必须深入分析,不可单纯地相信谣言。
看到任何一个现象,不能不经思考就全盘接收,还必须考虑到其中的原因或是背景。假使不做深一层的考虑,只见到事情简单的表面就相信,必会引起很大的错误。
看到人的表面就相信他,或是看到事情的表面就骤下结论,这些都是太过单纯、头脑简单的人所为。你应该及早脱离这种直线式的思考,懂得如何看透现象的里层,看见一个人深层次的东西。
《史记·管晏列传》引述了管仲讲的鲍叔牙对自己的相知之雅:“当我穷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每当分钱的时候,我总是多取一些,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贪图便宜,因为他知道我很穷。我曾经替鲍叔牙谋事,反而使他更加困窘,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愚笨无能,因为他知道时机有利与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君主罢黜,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没有才能,因为他知道我时运不济。我曾经三次带兵打仗,三次战败逃跑,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胆怯,因为他知道我家中有年迈的母亲。公子纠与小白争夺君位而失败,我忍辱被囚,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无耻,因为他知道我不羞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耻辱。生养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却是鲍叔牙啊!”管仲说的是肺腑之言,反映了鲍叔牙对他相知之深。鲍叔牙也因为推荐管仲而成就了自己的千古美名。
要真正看透一个人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因为经生死变化,才知道交情的厚薄;经贫富的变化,才知道交情如何;经贵贱的变化,才知道交情的有无。由此说明识别一个人的不易。鲍叔牙就是看出了管仲所具备的内涵,让齐国得到了一位辅佐栋梁之材。
识别人的难处,不在于识别贤和不肖,而在识别虚伪和诚实。这是因为人们的内心和他们的面貌一样,存在千差万别。人的内心比险峻的高山和深邃的江河还危险,人的思想比天还难以捉摸。人们不常这样说吗?真正的聪明人看起来都像是愚笨的样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麻痹他人。
所以,看人务必看透一个行为表面所掩盖的深层次的东西,只有这样,为人处世才能无往不利。
要有敏锐的判断力
在现实社会中,暗和明往往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知所措,难以适应。很多人吃亏上当,就是由于轻信朋友、轻信同事、轻信一面之交的人,这都是缺乏理性的“提防”意识、情感倾向性较强的表现。
古代哲学家荀子认为:一个人如果看来是善的,那就是他努力伪装成的,因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人性究竟善恶与否,我们可以暂时回避,但是与人交往要谨慎小心,不论别人善恶,多一点识人的本领,才能更好地保护好自己。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伯宗,有一天上完早朝之后,踩着轻快的脚步,一路上哼着歌回到家里。他老婆眼看丈夫喜形于色,便问他说:“什么事让你心情这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