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档案】
王若飞(1896~1946),原名王运笙,我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籍贯:贵州安顺。
英雄历程:
1923年4月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并转为中共党员;
1926年至1927年初,参与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一、第三次武装暴动。
1927年起,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农民部部长和宣传部部长。
1928年6月,赴苏联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
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45年8月,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作为中共代表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1946年1月,代表中共方面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4月8日,在由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英雄荣誉】
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英雄人生】
学贯中西,探索真理
在中国革命史上,王若飞是一位广为群众熟悉和热爱的革命先烈,他的事迹充满了传奇色彩,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他幼年丧父,由其舅父,著名教育黄齐生先生抚养,上学期间,成绩优异。由于喜爱《木兰辞》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诗句的雄奇与豪放,故改名王度,字若飞。
青年时代的王若飞就投身革命。贵州辛亥革命期间,参加贵阳学生卫队,担任稽查城防工作,日夜不疲。1918年,王若飞东渡日本留学。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王若飞毅然回国,投入革命斗争。1920年,王若飞赴法国勤工俭学,并与周恩来、蔡和森等组成“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他是负责人之一。1923年由党派遣,王若飞经柏林去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
1925年3月回国后,王若飞在中原地区大力发展党团组织,积极开展以工人运动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为推动中原地区的革命运动作出了贡献。他发表文章宣传马列思想,号召全国工人和农民团结起来支持上海工人的罢工斗争。后来亲自到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工人中间进行宣传组织工作。
1931年,王若飞任中共西北特委特派员,参与领导西北地区包括陕、甘、宁、晋、绥、新等地农民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在内蒙古包头,因叛徒出卖,王若飞被捕。
在长达5年零7个月的监狱生活中,王若飞大义凛然,在敌人的法庭上据理力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大谈马克思主义。他还在狱中写下了2万多字的长信,劝国民党绥远主席傅作义站在中华民族革命战争的立场上,坚定地动员民众和军队抗战。
敌人曾将王若飞押赴刑场,玩弄假枪毙恫吓他,他不怕敌人的威逼利诱,坚持与敌人斗争到底,还揭露国民党镇压人民、出卖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罪恶行径。
一心为民,不顾个人安危
全国抗战爆发前夕,王若飞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回到延安工作。王若飞先后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宣传部部长、华北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央秘书长等职。期间,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许多政治、军事文章,参与研讨和制定了许多关于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政策、指示,对推动抗日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胜利前后,王若飞曾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之一,多次参加同国民党的谈判。以他出色的学识与口才战胜了对手。1945年8月,王若飞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作为中共代表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谈判期间,他日夜操劳、呕心沥血,协助毛泽东、周恩来工作。
1946年1月,王若飞代表中共方面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在会上,他按照党中央要求,既坚持原则,又掌握灵活的斗争策略,在改组政府和国民大会等重大问题上,团结各民主党派,同国民党的独裁政策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向党中央请示汇报工作,飞机行至山西兴县黑茶山,不幸遇险失事。“一切要为人民打算”,这是他当年临别重庆时对周恩来说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成了他对人民、对党的遗言。周恩来在悼念王若飞时说:“失掉了他,好像失掉了一种力量,失掉了一种鼓励,失掉了一个帮手。”
【英雄无悔】
王若飞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他“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诺言。人生的价值,不是用时间的长短来计算的,而是用宽度去衡量的。正如王若飞所说:“为了保存一个人的生命,而背叛了千万人的解放事业,遭到千万人的唾弃,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英雄模范,无一不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日的我们也要拓展生命的宽度,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