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唐代书法家、诗人,字伯高,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常熟尉、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他书法功力深厚,精通草书,狂草最为著称。当时,张旭的草书,与李白的诗、裴旻的剑舞,被称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因嗜酒,杜甫将其列入“饮中八仙”。《全唐诗》录其诗六首。
·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赏析】
张旭作为书法家被世人所熟知,他的草书超绝,被誉为“草圣”。 张旭的诗歌鲜有人知,他的诗现存六首,都是描写自然风景的绝句,这首《桃花溪》构思新颖,意境幽深,自成一格。
诗中的桃花溪位于湖南桃源县西南桃花洞北,溪水的两岸多桃林。暮春时节,桃花随风飘落,漫天飞舞,宛若仙境。相传东晋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此处为背景创作。张旭的《桃花溪》是借用《桃花源记》的意境创作的一首写景诗歌。
“隐隐飞桥隔野烟”,诗人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场景中。旷野中野烟缭绕如云似雾,远远望去一座高桥仿佛凌驾在空中彩虹桥。“隐隐”极状野烟袅袅漂浮、若有似无之态;“飞”字,写出了在烟雾缭绕中,高桥给人带来的视觉误差。在缥缈的烟雾中,远处的高桥好像临空而飞,而当看到桥的时候又感觉周围的烟雾好像“隔”在眼前的一层轻纱一样。动静相结合,暗示了诗人与桥的距离,巧妙地点出了人物和景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同时也将读者带入了亦真亦幻的境界中。
第二句“石矾西畔问渔船”由远处写到了近处,站在高桥下,溪水边的诗人看着水中高低出落的岩石,树上的桃花从空中轻轻地飘落在清澈的溪水中,感觉自己恍若走进了一个梦幻中的世界。诗人恍惚间以为溪水中的渔夫就是曾经寻访桃花源的渔人,那么他一定知道桃花源的入口。于是,诗人以期待的口气问道:桃花随着溪水,日日夜夜不停地漂流;桃花源洞口,到底在清溪的哪段哪边?诗人把溪水中的渔夫当成了《桃花源记》中的人物,他明知道《桃花源记》是虚构的,但他不问到底有没有桃花源,而是直接问那通向桃花源的洞口在哪里。
这侧面说明了这里的景致秀美和诗人欲寻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如果说在未见过桃花溪的景色前诗人只是向往桃花源的话,那么在亲临之后,他已经完全相信了桃花源的存在,所以也不必去问渔人是否有桃花源了。
全诗以由远及近的顺序,虚实相间的笔法,描写了深幽山谷中,朦胧野烟,飘逸小桥,桃花流水,渔舟轻泛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构思婉曲,情景相融。
【大师导读】
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
——孙洙《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