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98400000002

第2章 心修好了,命就好了

做一个明白人

22岁时去乌山寺顶礼拜佛,看到殿内尊尊佛像,依稀觉得似曾相识,仿佛以前曾以此为家,有种归家的很亲切的感觉,心中无比欢喜,不觉托出“今来乌山寺,皈依故佛前……”一偈。自此辞别双亲,剃度出家,一系列过程,好比水到渠成。

后来,有过一位居士和我谈起出家的经历,问道:“为什么是皈依‘故佛’?”我说,其实“故佛”就是“自我”。打个比方来说,出家以来,虽经历无数艰辛磨难,却从未改变初衷,信心不曾有丝毫动摇,这是因为乌山寺礼佛一事正是发现“自我”、找到“自我”的机缘。可以说,一旦认清了自己该走的路,就能在这条路上直直的行去,百折也不曾回头。

《华严经》里讲过,一切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谁的心呢?这里说的其实是自己的心。谁的识?就是自己的识。人一生只和两种人相处,一是自己,一是他人。无论自处,还是与人相处,都好像在画一个圆。这个圈以自觉、自度为圆心,以慈悲、利他为半径,圆圈越大,世界越宽广。

佛祖常说“自度而后才能度他”,可见人生的圆要画得圆满,圆心的位置很重要,把自己度好了,认清了自己该干什么,该怎么做,才有余力和能力去度别人。这圆圈画得自然也就圆满了。

说得更明白些,“自度”就是找到自己,认识自己,把自己找到了,才活得明白,才知道这一辈子要做什么。就像神会禅师在拜见六祖时,六祖问他:“你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充满机锋的提问,意在询问神会是否找到了生命的本原。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存在追根溯源: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有些人可能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知道自己在社会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但这不是真正的对“自我”的认识。

不如做个比喻,莲花尚未出水时,埋在淤泥里的是一粒种子;出水后就长成了荷叶,接着还会开出莲花,结出莲蓬。那么莲花的本原是什么?不是种子、荷叶,也不是花朵、莲蓬,莲花就是莲花。“自我”也不是身份、地位、职务,“自我”是去除一切外在的东西之后,最根本的那个“我”。人常常能认识诸世间,不能认识自己。大家的目光总是向外攀援,追求身外的东西,却很少关注自己。现在讲个故事,可能大家才明白。

唐代有一位智闲禅师,有一次他的禅院里,来了一个小和尚,年纪轻轻,但是人很聪明勤快。他希望能够尽快有所觉悟,于是去请教智闲禅师。智闲禅师就对他说啦,“既然你刚刚来这里,一定还不熟悉禅院里的师父和师兄们,你先去认识一下他们吧。”

小和尚听了禅师的话,接下来的几天除了日常的劳作和参禅,都积极地去结识其他的僧人。几天之后他又找到智闲禅师,说:“师父啊,禅院里的其他禅师和师兄们我都已经认识过了,接下来呢?”

智闲禅师看了他一眼,说:“全部都认识了?”小和尚点头。智闲禅师说:“不对,还有一个人你没有认识,这个人对你来说,很重要啊。”

小和尚很疑惑,于是一个人一个人地去询问,一间房一间房地去找那个对自己很重要的人,可是始终没有找到。甚至在深夜里,他也一个人躺在床上思考:到底这个人是谁呢?

有一天,他打坐完后,正准备烧水做饭。去井边打水的时候,他无意间在水面上看见了自己的倒影,这时候他才顿悟啦:原来,智闲禅师让他寻找的那个人就是他自己。

出家人不论身在何处、做什么事,都会一刻不停地修行自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慢慢地把心修炼得清净、坚韧、安静,就能够在心如明镜的状态下,始终做到认清自己、把握自己。

有居士就问和尚:“如何修心?”

修心就是将心上堆积的垃圾清除干净,做一个明白人,做到心中洞明,没有迷惑,也没有染污。具体讲,就是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住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

这六种方式在佛法中称为“六度”,“度”,就是转变。修心其实就是改心,把浑浊的心变得清净,把混乱的心变得安定,把软弱的心变得坚强。这不是出家人的专利,为名利、事业忙得团团转的世人,更需要修心的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心中盘踞着贪欲、嗔怒、愚痴这三条毒蛇,眼中只看见名利欲望,求到了就欢喜,求不到就嗔怨。他们不知道名利欲望追求不尽,也没办法永恒,所以活得自私、焦躁,充满痛苦。这样的人,即使掉转目光向内看,心上也有重重的迷障,看不见真正的“自我”。

人如果有智慧,会活得很明白、很自在,心就像一面镜子,一尘不染,清楚照见周围的环境,照见自身的能力、学识、因缘;对身外的名利宠辱看得透、看得淡,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故意看低自己,只是不动不摇,坦然平和地行走。

把心摆在哪里最好

古时候的得道高僧说“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阶前的竹影因风摇曳,扫不动一点尘埃;月光能够照穿澄澈的潭底,但它不会在水中留下痕迹。这般的静谧安守,境界实在很高,也很美。难怪可以“荆棘林内翻身,雪刃丛中游戏”,禅机也就这样出来了。那么,这句话的深意在哪里呢?它是告诉大家心不要妄动。

外面的世界变化实在太快,昨日还是在辛苦农耕,今日就能上天地,昨日还是一穷二白,一日之间就能变得富有,人的心总是跟着外界的境遇起起落落,忐忑上下。我们可以观照一下自己的情况,比如说,有些人银行里的存款多了,心里就高兴得不得了,工作上的职位降了,就痛苦、郁闷,发牢骚;被别人夸赞几句,立刻眉开眼笑,别人一说坏话,马上苦恼生气。你的心上系着一根绳子,身外的遭遇一动,心就跟着跑。这样一来,活着当然就会觉得辛苦。

关于“动心”,佛家有一则很有名的公案,说的是六祖慧能在广州法性寺时发生的事。有一天,风吹动旗幡,一位僧人说是“风动”,另一位反驳说是“幡动”,究竟是风动还是幡动呢,两个人为这件事吵得不可开交。这个时候六祖慧能就说啦:“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在动啊。”

想想看,我们是不是也像这两位争论不休的僧人一样,看到外面的一点小变动,就忍不住去计较?是不是也像他们一样执著于“风动”、“幡动”这种小小的分别,被外境牵着鼻子走,随着它团团乱转?

自己的心,自己要能够做主,要把持得住才行。做自己内心的主人,就是说要把心拴住了,制住了,别让它东倒西歪、四处乱跑。过去释迦牟尼佛一到吃饭的时间,就穿着袈裟,端着饭钵,去城里乞食。这个在后世叫化缘。后世的僧人出去化缘时,都效仿释迦牟尼佛,端着一个钵。这个钵不只是用来盛装食物的,它还有很深的含义,代表着持心平正,也就是把自己的心摆得端端正正。

你们看,真正的佛法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要修心,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修心。人要是能把心修好了,摆端正了,不乱动,哪里还会有那么多辛苦烦恼?外在的遭遇,不管它是好的、坏的,来了就让它来,去了也随它去,我们的心端端正正,如如不动,绝对不跟着它跑。就好像阶前的竹影随风而动,可是它再怎么动,也扫不动台阶上的尘埃啊。

大家要是听过日本白隐禅师的故事,可能就知道心的力量有多大了。当时的白隐禅师名声很大,很多人都去找他问佛参禅。有一次,一个人去见他,向他请教:“世界上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这个问题一提出来,白隐禅师却不回答,反而讲些刻薄话嘲笑那个人。那人无缘无故遭到侮辱,就很生气,当场拔出刀来,对准禅师的胸口。白隐禅师这时就很镇定地说:“地狱之门由此打开。”那人一下子领悟了,连忙收起刀,向禅师道歉。白隐禅师却笑着说:“看啊,这不就是天堂了吗?”

人心哪,只要稍稍一动,一转念,天堂地狱就在眼前。换句话来讲,天堂和地狱其实都是人心自己造出来的,你的心端正谦和、平顺恒定,那就时刻身处天堂;反过来,心中要是没有自我安定、自我平衡的能量,就会如处无间地狱,生活永远没有安宁的时候。

不妨来举个例子,有时候人很容易发无明火,动不动就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别人比自己多得一点利益,心里就不平衡,甚至还因此做出损人利己的举动,人要是一直活在这些负面的情绪和想法里面,身心失衡,生命的质量大大受损,这不就跟身处地狱一样吗?

所以说,持心平正,有很深刻的人生道理在里边。把心修到这个境界当然不容易,我们出家人修行,有时也不一定能做到。江西宝峰寺里曾有位师父,他去另一座寺庙里当僧值①,没几天就跑回来了。他告诉我,那里男男女女太多,搅得他心神不宁。我跟他说,你自己不能把心摆正,不能静定,外面的环境一闹,当然就影响到你啦。这个问题不能靠外在的力量来帮忙,只能靠自己。

怎么“靠自己”呢?说得具体点,就是要在平时的生活里,有意识的从外界把目光收回来,退到内心去,多花点时间和你的心去对话。这就像交朋友一样,你和自己的心处得好,慢慢地相熟,跟它手握着手,肩并着肩,端正笔直地站在一起,它就不会乱跑,不会给你制造麻烦。

①僧值:寺庙职位名,又名纠察,主要职务是代方丈监察僧众。

心清净了,智慧就来了

大家知道《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他法力高强,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我跟你们说,虽然是一本小说,但是《西游记》里头其实有很深的佛法的道理,孙悟空的这个筋斗就是妄念的象征,在佛的眼里,人心就像一只猴子一样,到处攀援,随便生一个妄念,就有十万八千里那么远。

妄念一多,智慧就少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一个人的心时时刻刻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占据着,想东想西,或者手里在忙这件事,心里又牵挂着另一件事,永远没有空下来、停下来的时候,那他怎么会有时间去开发自己内心的智慧?宋人的诗里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很有哲理的。心被外在的现实迷得太深,当然看不清现实的真面目,看不透现实世界,那就不用说有智慧了。

常有人问:“佛和众生有什么差别?”哪里有什么差别,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众生穿衣吃饭,佛也穿衣吃饭;大家每天都去工作,佛也工作嘛。释迦牟尼佛天天讲经说法,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到头不休息,难道不是工作么。不同的地方在于:大家穿衣吃饭会挑剔,会在好坏、贵贱、粗细上有分别之心,佛却有什么吃什么,有什么穿什么,他安住于当下,没有讲究,一切都欢喜;众生工作时,心里会有对工作报酬的不满,对功名利禄的贪求,而佛讲经时就专心讲经,内心没有杂念,因为他完全是出于一颗慈悲心去做事。

《六祖坛经》中说:“自性迷则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可见众生和佛的差别只在于心:佛的心是清净的,广大虚空,包容一切;众生的心呢,像一面布满灰尘的镜子,什么都照不出来。他们看不透这个世界,也看不清自我,所以活得浑浑噩噩,没有智慧。

在江西佛学院时,和尚常常跟学生讲:“要时时提起当下的一念清净心。”什么叫清净心?息念除妄,一念不生,就是清净心。简单来讲,就是去掉多余的胡思乱想,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活在当下。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哪怕只是吃饭、睡觉这样的事,都可以专注地去做,努力地去把它做好。有些人吃饭时虽然没有在做别的事,但是他的脑子里思绪纷乱,满心焦虑,食不知味,这个就不叫专注,因为他的心不清净。

吃饭时好好吃饭,睡觉时好好睡觉,心里清净,谁能给你烦恼,什么东西能迷惑你?这个道理很早以前就有人讲过。唐代有一位大珠慧海禅师,修为很高深,别人问他怎么用功,他张口就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别人就不明白了,说你这就叫用功?谁不是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修行要是这样容易,那岂不是人人可以得道成佛了。大珠慧海禅师说:“我跟他们不一样!一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有种种思量;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有千般妄想。”

吃饭时不乖乖吃饭,睡觉时不老实睡觉,这就是心里不净,瞎折腾。不管在做什么,专注于每一个当下,少一点思虑和攀援,少一点算计和追求,你的心就可以像水一样沉淀杂质,回到澄净透明的境界,心静,脑子就好用了,智慧自然现前。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在烦恼、焦躁的时候怎么也处理不好的事情,一旦冷静下来,思绪澄明,可能很容易就处理好了;纠结很久,怎么也想不通的问题,某一天出去散步,看到一朵花开放,或一片黄叶飘落,心中空无一物的瞬间,很可能立刻就想通了,一下子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这就是清净带来的智慧。

有智慧不是说你能赚来多少钱,换来多大的名声,地位比别人高多少等,而是说你有安顿身心、把控人生的力量。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很有才华,很有能力,他们知道怎样获得财富、名利、地位,知道怎样让自己过上优裕的生活,可是他们没有真正的智慧,不懂得怎样获得高质量的人生。他们往往被困在忙碌、攀比、贪婪之中,隔绝了健康、快乐、幸福,吃不好,睡不好,连一杯茶都品不出味道。

当下的人尤其容易陷进无事忙的境地里,所以更需要清净的智慧。大家在被脚不沾地的忙碌、挥之不去的烦恼追着跑时,不妨试着静坐一下。在安静的状态下,把思绪理顺,分门别类,然后把没有必要的想法,强求不来的妄念,不适合自己的欲求统统放下,为你的心腾出空间,这样幸福、自在、安宁才进得来。

有信心是对自己的仁慈

佛祖常说,信心是成佛的基础。这个信心是什么?就是你相信自己可以成佛。据说唐朝的南阳慧忠国师就曾经为了帮助他的侍者开悟而喊他“佛祖”,可惜侍者愚钝,不敢应声。正是因为这位侍者不敢承认自己是佛祖,所以注定了一生不能成佛。

唐代有一位诗僧皎然作过一首诗,诗中说:“世人不知心是道,只言道在他方妙。”意思就是说,世人一心向外寻求,却不知自己的心就是“道”。这样说可能有些玄妙,不如形象一点,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来说明。明代的石屋禅师在云游时结识了一个人,那个人很友好,很热情地请石屋禅师去他家住。哪里知道到了晚上,等禅师一睡觉,这个人竟然蒙了面,偷偷摸摸进了禅师的屋子想要行窃。

石屋禅师当时醒了,看他这个样子,就跟他说:“可惜呀!你放着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不去用,却来做这样的小买卖。”那个人不明白,就问禅师:“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在哪里?”石屋禅师抓住那人的衣襟就说:“它就在你的怀里啊!你身怀宝藏却自甘堕落,真是枉费了父母给你的身子!”

禅师说的“宝藏”就是心,就是自我。每个人都有无可取代的优点,都有独一无二的自我,可惜很多人往往对此视而不见,一心羡慕别人的能力,别人的职业,别人的生活。大家要知道,在你羡慕别人的时候,就是把自己的信心堵死了。你只顾着看别人满怀信心做事,对自己没有信心,一门心思把自己丢在成事的大门外,怎么办得成事业呢?所以我才和弟子们说,你们去发功德,做慈悲事,当然很好,但先要有信心,没有信心,慈悲心也不会长久,容易半途而废。

这个道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是相通的。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是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当然就不可能做得成。你们有没有发现,人要是对自己有信心,那种精气神和别人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眼睛看起来都比一般人清亮,说起话来、做起事情来,都是雷厉风行、放得开手脚,因此到最后事情自然而然就成了。

但是呢,真正的信心不是盲目的自信,不是说你愣头愣脑地相信自己什么事都能办到,然后就不顾一切地去做,最后一败涂地,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有个居士在小地方工作了很多年,一个月赚2000元,后来到大城市找工作,一定要找最好的公司,工资要求一万元,一下子就吓住了聘请公司,被拒绝了多次,来向我诉苦,感觉心里不平衡。事实上呢,进入好公司、要高工资,动机是好的,人也是满怀信心的,但这个信心有点太大,可以说是一步登天的野心,这不叫真正的信心。

真正的信心,是要有智慧来作根基的。有了智慧,你的信心就不是从头脑中生出来的,而是由心而生。心里的智慧从哪里来?从苦难中来,从磨砺里来。过去修习佛法时,师父常常出很多难题给我,禅堂用功时,斥骂、棒喝更是家常便饭。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认为佛法的修行太过严苛,其实这样严格的训练方式,正是为了将我头脑里已有的成见击碎,再把真正不动摇的信心从内心深处建立起来。我刚刚说的那位居士,最后还是降低了心中的标准,找到很好的工作,现在一个月工资也有一两万,生活过得很好。

大家看,这就是认清自己,智慧生出来了。经过那么多苦难和磨砺,他的智慧还如何被埋没呢?人一旦受过磨砺,就逐渐有了定力。这种定力就是支撑起一个人的信心,它让你不动不摇,百折不挠,还让你扛得住痛苦,找到欢乐。你们看那些为了别人的一句评价耿耿于怀,几个晚上睡不着的人,或者遭到一次失败,就开始怀疑自己、怀疑整个人生的人,他们苦不苦?很苦。因为他们站不稳、立不住脚。

要有信心,先得有自知的智慧。说得更具体些,就是你得清醒地知道自己的优势,也接纳得了自身的缺陷,不自大自傲,也不自轻自贱,时时刻刻称得准自己的重量,认得清能力的底线,在这样的基础上,你的自信才是实实在在的。

有信心就是对自己仁慈。不要以为给自己创造机会去享乐,或者让自己在物质上安逸舒服,这是对自己的仁慈。再怎么享乐、安逸,灾难来时,你还是扛不住。如果是真正为自己着想,就要懂得怎样在满是苦的人生里超越苦,给自己找一份幸福自在。比方说,你有坚实的信心,任人怎么侮辱、诋毁、践踏,任世事如何繁杂、艰辛、坎坷,都能够扛得住、顶得住,自在自足,不改变也不退缩,该做什么就去做,生活里当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痛苦。

这个世界这么繁杂、喧嚣,大家每天接触这么多人事,眼睛看到各种色彩,耳朵听到各种声音,要生出一份坚实的信心,的确很不容易。但是,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考虑,其实这个繁杂喧嚣的世界恰好是一个最佳的修行场所,在喧嚣中修炼出来的信心,往往更坚实,更不容易动摇。

怎样把自己看好

1956年,从长沙启程,往江西云居山参礼虚老①。后来,虚老在寺中主办佛学班,我也常常去听,深受教益。虚老示寂前,发下遗愿,望众弟子弘扬佛法,并留下一字遗言,曰:“戒。”此后自勉自持,弘教扬法,创办学院,建设僧团,都是秉持着以“戒”为师的信念和主张,不敢有丝毫懈怠。

“戒”是什么?大家可能都知道,佛教有很多戒律,戒饮酒、戒荤食、戒杀生,诸如此类的行为规范,都是“戒”。不过,最初在佛陀的僧团里面,其实是没有戒律的,因为当时的僧人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后来出现了犯戒的人,佛陀才制定了戒律。所以,真正的“戒”是像《楞严经》中所说的那样,“摄心为戒”,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不犯戒,而是心中有戒,也就是心中有约束,然后自然而然就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己不去做出格的事。

很多人说,你们出家人要遵守这么多条条框框的戒律,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活得太不自由了,多累啊。我每每总要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持戒是好事,人有了约束,才能把自己看好,把自己看好了,才不会堕落,不会自寻苦恼。世人以为规范太多有碍自由,殊不知正是因为有规范,才有自由。试想一下,大街上如果没有了红绿灯和交通规则,汽车行人乱成一团,大家还敢上街?

自由过头,反而就不自由了,我们今天常说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和谐也是来自于约束。每个人都管住自己,互不冒犯,人际之间自然和谐。一个人要是终生懂得自我约束,也就不会走错路。手中有权的人懂得自制,才不容易受诱惑而动摇;做上级的懂得自制,才管得住下属;工作时懂得自制,才能少犯点错误。我对那些在世间小有功名成就的居士们说,你们地位显赫、财富丰足、广学多闻,所以更要时刻警醒,否则最终会被人轻视,财富名声也难以维持。

大家看佛桌上供着的瓷瓶,原本只是一堆泥土,不知经历了多少工序,经过了多长时间的煅烧,才变成珍贵的瓷瓶,被人摆上了神圣的供桌,成为一件高贵圣洁的法器。如果小心地保存好,千百年都不会损坏,可以万世流传。可是,一旦没看好它,往地上一摔,就变成一堆不值一文的碎片了,多可惜。

假如一个人历尽千辛万苦取得成就,却因为这点成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不懂得约束自己的言行,那他堕落起来就和这只瓷瓶一样,不管他先前多么高贵、风光,最终都会变得一文不值。有时候人走错路,只是一念之间的事,一念不能自制,就不能回头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时时警醒,处处警醒。

把自己看好,实在是为人处世的重中之重。那么,怎样把自己看好?首先你得对周围的环境和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然后你才知道什么事可以去做,什么事不能做。

有了这个认识之后,还得有坚定的意志。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这件事情不该做,却忍不住去做,这就是没有意志力的表现。其实呢,我们的意志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比方说,从按时作息、遵守承诺这样的小事中,慢慢起步,一点点克服惰性,培养出定力,这样就不会轻易地做错事。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平日做事,心态上要放谨慎一些。古人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说的就是做人处世的谨慎。做事的时候,你要想象自己站在悬崖边上,踩在很薄的冰上,这是古人的智慧,很深刻,大家要有这样的认识,我们身处的环境其实就是“深渊”和“薄冰”,一个不留神,就万劫不复了,厄运就会跟着你。所以,千万不要放纵自己,也不要冲动行事,要时刻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对自己的这一生好好负起责任来。

①虚老:虚云法师,近代禅宗泰斗,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一生历坐15个道场,重兴6大祖庭,兼承禅门5宗,信徒达数百万众。1959年10月13日,虚云法师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圆寂,世寿120岁。

人生十问,自省安乐

我们应该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周围的人说某人命真好,某某人活得太惨,命不好。人人都是一条命,活在世上几十年,谁命好命不好肉眼能看出来?恐怕不见得,不过是把人生的顺逆归结为命运的好坏。各位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时,恐怕也容易把它看作是命运的捉弄。其实,命运和遭遇不能那么简单的划等号,六祖大师早就说过:“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温饱;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命好的人前程难保,命不好的人反而可以一生温饱,为什么呢?根源就在于心的好坏。

心的好坏不是简单的善恶之分,而是看一个人的心是否健全,是不是有力量。如果内心强大,就不会将挫折磨难归罪到命运身上,也不会怨天尤人,他会回过头来、低下头来自查一番,找自己的毛病、给自己拔刺。

可是,世间的人少有时时自省的,多的却是满腹怨尤、怒气冲冲的人。有时候,做父母的看到孩子没有按他们的要求做事,就怒不可遏;做妻子的看见丈夫回家后往沙发上一躺,什么也不干,生闷气或者啰嗦;上司看到下属阳奉阴违,自然要发火;下属嫌上司不体谅自己,也满腹怨言。在这些情况下,假如每个人都先看看自己哪里没有做好,找一下别人怠慢的原因,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怨言和怒火?

常有居士问:“怎么样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我跟他们说:“多看自己,多问自己,多反省自己,常自省常安乐。”人为什么有怒火和怨尤?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外界的人和事不能顺自己的意,而是我们有太多的自私、执著。如果大家把生气、抱怨的时间用来自省,自然就没有那么大的脾气。

劝大家抽点时间出来,看一看自己的心。贪、嗔、痴、傲慢、自以为是、嫉妒、斤斤计较……看看心里有多少毛病,平时都没有察觉到。人的心里头毛病越多,就越容易将过错推给命运和他人;反过来去看那些德行修养很高、心灵很健全的人,往往更注重对自己的省察。

人得先求得自我的健全,才有资格去苛责身外的人事。但是,很多时候大家谈论起大事小事,或者评论别人,总是犀利刻薄,一针见血,一说起自己,就容易只讲好处,不讲坏处,即便提到自己的缺点,也总能找出很多借口为自己开脱。对人严苛,对己宽容,这样下去,你永远都不会进步,永远都活在对人事的不满之中,生命因此满是怨怒和缺憾。细想一下,这样的人生能够安乐自在吗?

大家的眼睛如果只顾着盯住身外的问题,怎么有时间去完善自己呢。要把眼睛生在心里,观察自己;要把嘴巴长在心上,评论自己。常常自省,才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才能因此体谅别人的错误,原谅命运的起伏。

古时的圣人说“吾日三省吾身”,今天的人也可以试着去做。怎样反省己身?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法,就是经常问自己十个问题:

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了生命、吃穿日用、长大成人的机会,至今是否有所报答?

对于身边的人,是否有所亏欠?

人世间的缘分,领受了多少,是不是用心珍惜了?

在每一日的生活中,我们是给他人带来了麻烦,还是提供了帮助?

是否诚实地对待每一个人?

今天我们犯了多少错误,为什么犯错?

怎样安排自己的人生才不会有悔恨?

我们的心是不是每天都喜怒不定,无法安住?

是不是仍然为了无关紧要的事情生气,是不是仍然忍不住脱口而出的抱怨?

如何让自己少一点烦恼,一生过得欢喜自在?

在问自己这些问题时,要结合自己平日的言行,好好地想一想,用心去思索,逐步地考察自己的毛病,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把你的人生道路安排好。自省的目的就像五祖的弟子神秀所说佛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自省是为了把心里的尘埃拂拭干净,你的心里头明明白白,就能够慢慢从心底生出正面的力量,帮助你去面对、接纳、处理世事,最后把人生里的缺陷扭转过来。

没有力量认错的人,只能原地踏步

佛经中说,世界上有两种了不起的人,一种是从不犯错的人,另一种是过而能改的人。从不犯错的人当然是少之又少,就连圣人也有犯错的时候,何况我们普通人呢。第二种了不起的人,也就是过而能改,这样的人恐怕也不多见,因为改过的前提是要能知错、认错。人要是发现不了自己的错误,或者即使发现了也不敢面对,不敢承认,那还谈什么改正错误呢。

大家小时候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验,打坏了别人家的玻璃窗,或者弄坏了父母心爱的物品,头一个反应就是转身逃走,回避自己犯下的错误。心里明明很清楚自己错了,但是嘴上不愿意承认。逃避错误真的很容易啊,可是直面自己的错误就很难,它不仅需要你坦诚,还要你提得起承担后果的勇气和责任心。

上面例举的错误固然很小,也不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但是,如果长期姑息、纵容自己的错误,以后犯了大的错误,恐怕就更加不敢承担了。

我们平时犯了过失不要紧,重要的是能够生起惭愧心,勇于认错。假如一再推诿,讨价还价,等于是一错再错。本来认错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找借口、找理由,将错误推到别人身上,最后事情越闹越大,岂不是得不偿失嘛。

认错不是承认自己低人一等,也不会降低你的身份。以前印度的阿育王,地位那么高,所有人都要向他行礼跪拜,可是他却能够向一位小沙弥认错,这是多大的气度啊。当时阿育王发心供养出家人,一个接一个地去顶礼那些大法师。轮到一个小沙弥时,阿育王就有些为难了,他想,我这样高贵的一国之君,向这么一个小孩子顶礼,实在是不好,但是不顶礼的话,又显得不够恭敬。于是他就把小沙弥叫到没有人的地方,勉强顶礼,并且叮嘱小沙弥不准把这件事说出去。

小沙弥也没说话,就把手中的钵放下来,把身体变小,跳了进去,过了一会儿又变大,跳了出来。阿育王一见,就很吃惊,没想到这个小沙弥这么神通。这个时候小沙弥就对阿育王说:“大王,刚才这件事,你千万不要说出去啊。”阿育王很羞愧,马上向小沙弥诚心道歉、忏悔。

并不是说他向小沙弥低了头,坦陈自己的错误,他就不高贵了。有勇气认错的人,常常会赢得人们的尊敬。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哪怕这个人犯下了很严重的错误,只要他肯认错,有改正的决心,就是值得肯定的。

古人说“知耻近乎勇”,认识到自己的毛病、错误,并且还能够坦然承认,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认错就好比去掉你所有的遮掩,把你身上存在的缺陷,把不堪回首的过错没有一点遗漏地展现出来,那些丑陋的地方都会被别人看到,这样的行动,没有足够的勇气真是没办法做到。但是,不像这样经历蜕变的痛苦,就不能成长进步。没有力量认错的话,你也许一生都只能在原地踏步。

战国时期的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段历史故事大家都很了解。试想一下,当时他如果死不认错,那他肯定会一直固守着自己的错误,后来也就不会与蔺相如共同进退、为国立功了。没有力量认错的人,往往也不会有力量去做好其他事。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比如说遇到工作上失误的情况,这个时候,一定要诚心地认错,反省自己,不然的话,容易给人留下不负责任的印象,自己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和亲人、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果是你做错事,也要先认错,否则双方的关系一旦弄僵,既害人又害己,影响日常生活不说,也伤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我们可以看看那些新闻,不知道有多少罪孽的产生是因为生活中一个小错不肯认而造成的,打架斗殴、家庭暴力,都是如此。佛家常常劝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并非实实在在的刀剑,生活里有太多事物是“屠刀”,我看“死不认错”也是一把屠刀,阻断了许多的善缘。

犯错的时候,是藏着掖着,死不悔改,还是勇敢站出来承担?你是愿意在痛苦之后实现自我的超越,还是一生安逸地停留在原地?大家心里可能都有一个正确的回答,可是能不能做到却是另一回事。认错绝对没有什么窍门、捷径,一定要诚心诚意地去反省、忏悔,然后鼓足勇气袒露自我,任何取巧的行为都是不可行的。一旦踏出这道坎,善缘就近在眼前。

同类推荐
  • 人品决定高度

    人品决定高度

    李嘉诚曾经说过:“我首先是一个人,再是一个商人。”人品,是人生的桂冠和荣耀。在这个竞争激烈、硝烟味十足的年代,想要成功,想要有所作为,就要守住自己的人品,因为守住人品,你就守住了自己最大的财富,守住了自己人生的最大高度。
  • 躲在成功背后的50个职场细节

    躲在成功背后的50个职场细节

    很多人觉得自己职场浮沉多年,已深谙职场之道,其实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那些揣在领导心里的盘算,潜伏在深处的游戏规则你未必知晓,而这些恰恰是决定你职场走向的关键。本书通过发生在经理助理爱琳娜、市场部经理郑言、市场部助理许晴、公司高层之间的故事,为你详尽解析公司的重磅秘密,职场的绝对潜规则。相信这些绝密情报会为你的职场打拼推波助澜。
  • 裁员先裁什么人

    裁员先裁什么人

    《裁员先裁什么人?》主要内容:职场路上,不进则退。面对残酷的职场生存法则、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如何才能成为团队里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不被团队所淘汰?如何才能让自己与各种各样的“裁员风暴”绝缘,让自身的存在价值与工作资历同步增长?这是每个员工都应该正视的问题!这本尽职、敬业职场最佳员工培训读本,为我们介绍了世界500强企业推崇的优胜劣汰法则。
  • 感悟成功人生

    感悟成功人生

    生命,需要鼓舞与希望;心灵,需要温暖与滋润。幸福并非来自物质的充盈与做人的成就,它是一种用心感悟得来的愉悦和满足。它的滋味,我们曾尝过,却早已遗忘……本书以感人故事为原料,调配以哲理的启思,汇集生活中鲜活的平凡点滴,记录了属于每个人的成功、失败、彷徨、突破与飞跃。希望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能给自已多一些鼓励,多一些温暖,陪伴我们走向人生的完美之旅……
  • 赢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

    赢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

    有钱人是社会的胜利者,也是强者。在有钱人与穷人的对决中,总是以有钱人的胜利而告终。
热门推荐
  • Notes on Life and Letters

    Notes on Life and Letter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青鸟的希望

    青鸟的希望

    一个集流氓、地痞、无赖于一身的农村酒鬼,他以精明的手段,愚蠢的行动,所做的事桩桩件件让人啼笑皆非;一个对于家庭和睦处处维护却又常常无能为力的农村妇女,她孤立无援,哭喊、无奈、面对所有发生的事,她努力过,也挣扎过,而唯有让她有所心安的,那就是未来,不远的将来······两者即是夫妻,又是对手。谁是谁非?半辈子过去了,对与错还重要吗?(改文中......2019-7-6)
  • 一等废妾

    一等废妾

    卷四:乱世英雄。江山仿如画,奈何三分天下,国将战谁能一统江山,战不断兄弟血泪无憾,三国乱乱世辈出好汉,纪烽火辜负多少红颜,风云变色群雄争霸交锋谁名扬!兵临城下蓦然回首,却见血色沙场中,那人衣衫翻飞,白衣蹁跹,淡笑,明媚灿烂如旭日,耀眼夺目胜星辰,从容不迫,怏怏气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情有情,无爱亦爱。郁郁黄花,笑映苍苔。顿首静兮,忧思满怀。月光如水,洗我尘埃。悠悠时空,任我徘徊。看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一念心清静。莲花处处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强推好友文文:《狂妃,染指天下》《重生之千金绝色》《霸宠多金妻》《血妻》《望门丫鬟》——————————花落谁家——————————————————大爱【楚子轩】由【亲亲孙雨涵】抱走大爱【魏子谦】由【亲亲魅夜寒星5】抱走大爱【风清阙】由【亲亲北雁米露】抱走
  • 守候

    守候

    甫跃辉, 1984年生,云南保山施甸县人,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小说方向研究生毕业,师从作家王安忆。在《人民文学》《大家》《花城》《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上海文学》《长城》等文学期刊发表中国短篇小说。获得2009年度“中环”杯《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
  • 漫游海底世界(探索发现漫游记)

    漫游海底世界(探索发现漫游记)

    《漫游海底世界》本书为您讲述关于海底世界的科普知识。本书知识全面、内容精炼、通俗易懂,能够培养读者的科学兴趣和爱好,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和知识性,是广大读者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普读物。
  • 狗保姆传奇

    狗保姆传奇

    靠海市城乡结合部,有一个叫大陈屯的村子。这几天,村中原支书陈感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时常一个人站在村口,望着村东那个叫“小红岗”的地方发呆。原来“小红岗”上原有的四座烈士墓,连同当年栽下的十几棵松柏树,一夜之间被人铲平了!谁如此大胆敢对烈士墓下手?此人便是本村亿万富豪由金明!由金明铲平烈士墓的理由很简单:前些天由金明的老娘死了,风水先生说这片林墓阻挡了他爹娘的风水龙脉。
  • You, Me & The US Economy

    You, Me & The US Economy

    This groundbreaking title is an insider's account of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written specifically for Main Street.Stacy Carlson, Treasury Secretary Henry Paulson's speechwriter, takes you inside the Treasury Department and explains the events and issues in a wry, personal narrative. You want to understand what brought us to the brink of collapse? After reading You, Me & the U.S. Economy, you will.With clarity and humor, Stacy explains the multiple causes of our financial, housing and economic troubles and the multiple attempts to solve them. She isn't a financial wizard and writes so other non-wizards can understand, too. Wrapped within is her story of faith and persistence in a new, mid-life career and as a silent witness to tremendous turmoil, You, Me & the U.S. Economy tells Main Street what really happened and why. Finally.
  • An Outcast of the Islands

    An Outcast of the Island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以失败战天下

    我以失败战天下

    一位热血少年在一次神墓探险过程中遇到了轮回失败的失败之神,而在被失败之神祝福的那一刻开始,这位热血少年的命运就发生了改变,原本的热血少年逐渐被失败属性影响,但却发现有时候失败也并不是一件完完全全的坏事。当失败的概率达到了百分百,一个念头可能造成的后果都是意想不到的······
  • 游戏开发巨擘

    游戏开发巨擘

    “李老板,作为一个做出多款畅销游戏的制作人,你有什么经验分享给那些新人吗?”“首先,你要给自己订一个力所能及的的小目标,比如我要制作出一款月流水一亿或者月销量一百万份的游戏来。”“李老板,众所周知,你的妻子不仅是难得一见的美女,还是无数玩家心中的女神,你当初追求她是因为她的美貌吗?”“我这个人比较脸盲,分不清楚谁漂亮不漂亮,我追求她完全是因为我们有相同的兴趣爱好,与漂亮不漂亮没有任何关系。”“李老板,作为新晋的华人首富,你有什么感想吗?”“赚那么多钱对我来说其实是一种痛苦,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创办了神话网络。”……好吧,这其实是一个三流游戏制作人穿越到平行世界以后,完成自己那个做一款国产三A游戏梦想,顺道让自己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建了一个QQ群,群号1148661223,大家可以进去聊天什么的,不定期赠送steam上的游戏,目前在本书出现过的瘟疫公司和蜡烛人均在赠送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