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部钱进”,什么意思?就是省上的市上的县上的乡上的人们(当然是负责人),不停地往国家的有权有钱有物的部委跑,为地方上要自主权,要东西,要银子,以这样的办法,促使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钱进“前进”的目的。
“跑部钱进”已是公开的秘密。在中国这样的国家,说有计划,实际上又很没有计划。各个部委权力大得吓人,说钱物该给谁就给谁,想给多少就给多少。当人们终于明白了这一浅显而又深奥的道理之后,“跑部”便成了一件非常重要、事关生存与发展的大事特大事。谁跑部跑得多,跑得有实效,谁的口袋就满,谁的腰杆就硬,谁的发展就快,谁在全国面前就气粗,谁的官就升得快。
“跑部钱进”现象出现的时间已不算短,其中的弯弯道道大家也都心里清楚。“跑部钱进”的前提,是跑部钱出。部委里的头头脑脑,可不是好找的,莫说什么部长副部长,就是处长科员之类,也都是大爷,也得想方设法才能见上面,才能递上话。如果想办成事,不拿点什么土特产、红包、会员证、信用卡之类的东西,恐怕(我仅仅是说恐怕,不是说确有其事。请看官尤其是想对号入座的看官大人千万不要不注意我特意放在括弧里的这些方块字)是万万不行的。当然,这对于地方来说,是花小钱换大钱,是用饵钓鱼,是小本大利,是为地方为父老乡亲谋利益。这肯定是好事。部委的钱就那么放着,你不要,别人也会去要。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毕竟投入有限)要。能白要而不去要,那脑子里肯定有虫。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去跑部而不是龟缩在家里坐等天上掉馅饼的地方官是好官。是看得清国家形势的官,是跟得上时代潮流的官,是有上进心有作为的官。
“跑部钱进”是好现象,跑部钱进的地方官也是好官。但不得不指出的是,跑部钱出钱进容易滋生腐败。首先,部委手握实权的人物,有被“小钱”拉下水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其次,拿“小钱”去换大钱的地方官,他们进行的是黑箱操作,他们送给部委钞票的实际数额,与他们回来后的报销数额很可能不是一个数字,有时候差距还很大。相差几倍的可能性都有。这里就有让地方官在为人民办好事的过程中使自己滑入贪污泥淖的危险。事实上,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存在的,而且程度还不会太轻。
对于“跑部钱进”问题作何认识,作何态度,其实已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前几天参加纪检部门的论文评选活动,在由近二十个省区提交的一百多篇论文中,竟然有一篇关于“跑部”问题的。就文章本身而论,写得还算不错。到底评不评奖,大多数评委认为应当慎重。原因是,将这样的文章评上奖,很可能打击我们本来跑部就不积极的地方官的积极性。西部虽然穷,但西部大多属于不哭不闹、不请不到、不给不要的主儿。当官的要么没路子,要么怕丢面子,要么怕引起人们的怀疑,怕担责任,怕被指控,不愿意出头露面,不愿意去跑什么部。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我们还大批特批“跑部”,那我们纯粹就是不想让地方经济发展,不想早日摆脱贫困,不想过好一点的日子。于是乎,那篇文章未能获奖。当然,我也是投了否决票的。
“跑部钱进”是块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理论往往是与实际脱节的,那么我们偶尔脱一次,似乎也没什么太大的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