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诗经·蒹葭》一篇①,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②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③,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注释】
①《诗经·蒹葭》:《诗经》中的一篇秦风。
②晏同叔:即晏殊,字同叔,谥元献,临川(今江西省抚州)人。北宋词人,著有《珠玉词》,存130多首词。
③“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译文】
《诗经·蒹葭》一篇最具有诗人深远的情致的诗。晏殊认为它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意境比较接近,只不过前者表现得爽利自然而无拘无束,而后者表现得悲哀雄壮。
【评析】
用诗、词对勘的方式来说明诗词之间的体性异同,这是王国维论词常常会用到的一种方法。在王国维的手稿中,这一则列于第一,足见王国维撰述词话的最初用心。王国维提出的“风人深致”属于传统诗学话语,“风人”也就是“诗人”的意思。因为《诗经》的“风”不仅居前,而且数量最多。“深致”是在诗歌语言之外所表达的深刻、深远的情致。“风人深致”一词在刘熙载的《艺概·诗概》已多次使用过。王国维承此而来。
《诗经·蒹葭》中的主人公在深秋季节“溯洄”“溯游”,不懈地追寻着在水一方的伊人,此在对情人是如此,但也可完全理解为一种对理想、抱负等的执着追求,阐发空间可以向深远推进;而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是写秋季景象,但“望尽天涯路”这一动作也同样可以作为一种对理想的求索来引申。由此看来,这两篇作品的意境是相似的。
王国维对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曾数度引用,并在其“三种境界”中,以晏殊此三句作为第一境——显然是从“风人深致”角度来重新诠释的。不过,这种“风人深致”也往往只在特殊语境中才被接受,难免带有姑妄言之的意味。
好在这种诗词之“同”并不是王国维关注的重点,他接下来分说《诗经·蒹葭》之“洒落”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之“悲壮”不同。事实上,这种不同也部分地包含着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区分在内。王国维在论述无我之境时多以诗歌为例,诗风和意趣偏于洒落一路;在论述有我之境时多以填词为例,侧重择录悲凉、凄厉的作品。
为什么说《诗经·蒹葭》洒落呢?因为主人公虽然反复追寻,但将这种追寻放在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的迷离意境之中——这种迷离使主人公着意的是追求过程,对追求结果反倒显得在其次了。王国维提到的洒落之感,其意境与这非常相似。而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则在“望尽”之中,带有极大忧虑和劳顿之心,而“望尽”之艰难更为这种忧虑和劳顿渲染了一种悲壮色调。作此比较,王国维旨在于将词的“悲壮”的体性揭示出来。细细想一下,这何尝不是王国维的一种“风人深致”呢!
【参阅作品】
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②霜。所谓伊人③,在水一方。溯洄从之④,道阻且长⑤。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⑥。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⑧。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⑨。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⑩。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①蒹:没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的意思也是如此。
②为:凝结成。
③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④溯洄:逆流而上。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从:追寻。
⑤阻:险阻,(道路)难走。
⑥宛:宛然,好像。
⑦晞:干。
⑧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⑨跻:升高,此处指道路又陡又高。
⑩坻:水中的沙滩。
涘: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鉴赏提示】
诗的象征是意境的整体象征,而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在水一方所含意境深远,可望难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在人生路上,我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当然,这首诗的意境很容易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很容易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这首诗意境丰富深广,蕴含着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正因为它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丰富深广,王国维特别看重《诗经·蒹葭》,将之与晏殊的《蝶恋花》中“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们“最得风人情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而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我们在品读《诗经·蒹葭》时,可以从这方面入手,以便对它有更为深层次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