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与心态积极与否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决心获得这种幸福,就能得到这种幸福;而消极的人不仅不会得到幸福,相反还排斥这种幸福,或是不珍惜已来到身边的幸福。幸福的标准虽然因人而异,但对幸福的感觉应该是相同的,幸福是一种满足、一种幸运,是不怨天尤人、活得很快乐、很惬意的感觉。
爱成绕指柔
母亲是个农村妇女,斗大的字不认得几个,但几个孩子都先后考上了不同的大学。
毕业后,我进了电视台,干上了新闻这个行当。母亲很是高兴,从此也爱上了电视。父亲告诉我,每天一到新闻播出的时间,母亲总是拉着他,一起看新闻。尽管她听惯了闽南话的耳朵对普通话有很强的免疫力,听不懂新闻讲的是什么,但她仍看得有滋有味,尤其是我采访的新闻。父亲总会告诉她,我到哪里去了,采访了什么。渐渐地,母亲认识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汉字中又多了三个字——我的名字。
我自己几乎从来没有在电视上上过镜,一来担心带有地瓜腔的普通话会贻笑大方;二来担心自己的容貌对不起观众。不过我经常有机会拿话筒采访别人,这个时候,母亲总能轻易地认出是我的手,只要我拿话筒的手出现在荧屏上,她总是会兴奋地叫起我的小名。为什么能认出我的手?母亲说,那是由于我的大拇指关节比平常人要凸出一点。
其实我家离电视台只有二三十公里路,但由于工作繁忙,我很少回家,只能隔三岔五地打个电话,而且只是三言两语。新闻成了父母亲了解他们儿子的重要渠道。有时看到我在烈日下采访,母亲会让父亲打电话给我,嘱咐我出门一定要戴帽子;有时一两天没有我采访的新闻播出,母亲就着急,直到在电话里听到我的声音才安心。
于是每当手持话筒采访时,我总是尽量将大拇指高高地凸起,我知道母亲的眼睛在荧屏前注视着它。后来我换了一个女搭档,从此拍摄重任就落在我身上,连拿话筒的机会都很少了。
时间一长,父亲来电话说,也不知道这一段时间我干了些什么。我这才想起很久没往家里打电话,想起母亲那双期待的眼睛,心里充满了愧疚。一位朋友听我谈起这件事情,很是感动。他拿起我的手,仔细看了半天,说:“奇怪,怎么看你的大拇指关节也不会比我的更凸出!”
关注与关爱细微到对一举一动和身体每一处印记都熟记于心,这是父母对儿女们的爱。而儿女们往往连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都不记得。虽经岁月洗礼与积淀,但那无私的母爱已化成绕指的温情。难道这不值得每一位为人子女反思吗?
幸福是一种感觉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
也许这只是一句人人皆知的落后了的大白话。但要知道,有不少人,甚至很多人并非为了自己的感觉,而是为了他人的观瞻而建设自己的人生与生活。
有这么一个故事:圣诞节即将来临,在邮局工作的杰茜在阅读所有寄给圣诞老人的信件时,发现一个名叫罗斯的儿童向圣诞老人要的礼物很特别。信中写道:“亲爱的圣诞老人,我想要的惟一的一样礼物就是给我妈妈一辆电动轮椅。她不能走路,两手也没有力气,不能再使用那辆两年前慈善机构赠予她的手摇车。我是多么希望她能到室外看我做游戏呀!你能满足我的愿望吗?爱你的罗斯。”
杰茜感动得潸然泪下。于是,她拿起了电话,马上与一家轮椅公司取得了联系。这家公司当即决定赠送一辆电动轮椅给罗斯的妈妈。
圣诞节那一天,公司将价值3000美元的轮椅送到了罗斯的家,在场的有10多位前来祝福的人们。罗斯的妈妈激动得热泪盈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当有人问罗斯的妈妈此时有什么感想时,她眼含热泪,望着儿子深情地说:“因为我的儿子,我觉得无比幸福。”
也许你会觉得男孩和他母亲的遭遇很悲惨,可他们自己却没有总是沉浸在痛苦之中,反倒觉得自己拥有幸福。你能说他们不幸福吗?
我们常常无法证明自己的幸福,我们被动地生活、寻找幸福,我们又常常寻找不着,因为我们出发时就迷了路。
其实,幸福就是:你自己觉得幸福,那你就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旁观者是无法感知的,而真正的幸福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体会得到。
风轻云淡
和朋友聊天,一位女记者是这样描述她的生活的:“我老公不爱和我聊什么,就喜欢摸我的头。”朋友睁大眼睛说:“他喜欢摸一下你的头,意义就很大了。”
我细心回想,每日下班后,卷起袖管就往厨房钻。油锅铛铛响时,老公和儿子开门进屋,儿子大喊一声:“妈,我们回来了!”而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有一只大手轻摸一下我的头。我一转身,看到老公安静的脸。他说:“辛苦了,老婆!”是啊,这就是幸福,平常含蓄得让我几乎忘了!老公通常会自动帮忙整理餐桌,7岁的儿子有时也会凑趣择个菜叶。
待吃完晚饭,我坐在书桌前整理资料,老公也会过来摸摸我的头,那稍带力道的手劲儿,仿佛有期许鼓励的味道。
我们住在香港,没有私车,假日就乘坐地铁或公车一路玩下去。有次去历史博物馆,每人只花了20元港币,就得到了一个倚窗赏荷的位置。儿子拿出纸笔来画画,我看书,老公依旧不多话,只是微笑,偶尔拿出照相机给我和儿子拍照。
风轻云淡,不在华衣美食,一个举动看似平常,实则蕴藏绵绵爱意。一个小家庭这样相守着,就是幸福吧!
唠叨是爱
小玲天生就是个爱说话的人。小玲和大明谈恋爱的时候,小铃经常给大明说自己的故事。比如童年有一回去城里迷了路,半夜才回到家,急得一家人都快疯了;又比如夜晚到村边的池塘捉青蛙,捉了一篮子又都放回了池塘,因为她看那些青蛙太可怜;再就是家长里短,左邻右舍的各种轶闻趣事,反正都是些芝麻绿豆大的琐事。
那时大明很喜欢听她说话,喜欢她说话时的语气、姿态、声音,他甚至认为在月色朦胧的夜晚,听自己喜爱的姑娘说话,是最浪漫、最幸福的事。
两人结婚后,小玲还是话多,但内容有些变化,多半是嫌大明睡觉前不洗脚、睡觉打呼噜等等。大明开始烦她的唠叨了。开始的时候,大明还说两句:“你有完没完?”到后来干脆以沉默来抗议小玲的唠叨。
小玲40岁的时候,不幸得了喉癌,日渐消瘦,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大明开始怀念她以前的唠叨,他想再听小玲讲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想听她临睡前让自己洗脚的唠叨,但小玲已经无法吐出一个字了。
病魔最终夺去了小玲的生命,大明的世界突然安静下来。深夜对着小玲的照片,大明禁不住泪流满面,他终于真切地体会到:爱人的唠叨是自己的福分。
女人的唠叨是琐碎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事情。之所以唠叨是因为她们心中有爱,有关怀。如果你对这些视而不见,等到失去时,后悔已晚矣!让我们每个人都珍惜好现在拥有的幸福吧!这是最实在、最珍贵的东西。
你死了谁会哭
我家在湄河边,外婆在河对面,外婆常来我们家。一次,妈妈和外婆在岭上挖红薯,恰好看见村上有出殡的,那长长的送丧队伍、那几十条幢幡、那唢呐的哀号、特别是那悲恸的哭声,搅动了外婆的心。外婆说:“好人哩,不是好人谁会哭?”
母女俩坐在岭上看,外婆抚摸着妈妈的头发,对妈妈说了许多话。这些话妈妈过后都忘记了,但妈妈却记住外婆说的一句话:你死了谁会哭?
妈妈在村里当小学老师。妈妈也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讲外婆的那句话:你死了谁会哭?
妈妈生了6个儿女。儿多母苦,妈妈拉扯着我们,很辛苦,可妈妈从不说苦。妈妈在冬天里穿一双补了又补的凉鞋和我们拍全家福不说苦;妈妈在漏风漏雨的教室里当了20余年的代课老师不说苦……妈妈的那点薪水,总要帮别人的忙,我们一家却成了村里最穷的人。
妈妈终因积劳成疾,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妈妈在临死时挣扎着说她还没活够,她还要做许多事,她不能辜负她妈妈。送葬那天,全村人都哭了。全村三百余人扯成一长溜队伍,送妈妈上山,外婆要是看见,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妈妈临死时怎么也不肯合眼,妈妈是想抚摸我们的头,说外婆说的那句话。我们跪下,我们把头伏在妈妈的怀里。
最后妈妈留下一句话:你死了谁会哭?
人的生和死同样只有一次,但死比生更珍贵,人活着时做了什么,在死时最能体会出来。
端正爱的态度
一个考上大学孩子的父母就要送孩子坐火车去外地了。孩子本来不要父母送的,他已经和几个同学约好了同去。但或许是因为那一次他对母亲莫名其妙地发火以后,心里总有歉疚,便同意父母和他同去了。父母好像得到恩赐一样,非常高兴。
但他们不敢把这种高兴和兴奋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他们很小心,只在一旁听孩子和同学高谈阔论,不插一句嘴,生怕惹笑话,让孩子没面子。父亲承担了倒水的任务,这些同学的茶杯都是他给倒满水的。他好像很乐意干这个,一趟趟地跑开水房。几个同学开始过意不去,后来也就无所谓了。孩子本来也无所谓,但看到他的同学后来以一种略带轻慢的口气和父亲说话,就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有些愤怒有些酸,还有一些……大概是来自血缘的天然亲密,让他觉得自己受到侮辱似的。
在一个同学让父亲去开水房时,他很坚决地看着那个同学的眼睛,冷冷地说:“你自己去。”那个同学咕哝些什么。父亲看到场面有些僵,就很热情地说:“我来我来。”“不,让他去,他有手有脚,为什么不去?”孩子一点儿都不让步。那个同学便自己去了。在后来的旅程中,孩子还和同学一起打牌吹牛,他父亲还为同学打来开水,但这时同学变得很客气了。
孩子好像第一次开窍似的明白,同学对父亲的尊重来自他对父亲的尊重。望着相依相守的父母,他涌起了一股歉疚之意,还有杂七杂八包含在一起的感情,这种感情使他在深夜里掉下了眼泪。
孩子让他父母去招待所住,父母嫌贵,说不远的一个地下室很便宜,才4块钱一张床。孩子不让他们去,一定要他们去招待所,直到最后发了火,他们才很不情愿地去住了。第二天母亲告诉孩子,那个招待所里有热水洗澡:“我和你爸都洗得很舒服,好久没洗过这么舒服的澡了。”母亲的表情很舒畅。听同住的其他学生家长说食堂饭菜很差。“你千万不要省啊!”父亲有此紧张和不放心,“人是铁饭是钢,你吃不惯就到外边去吃,不要心疼钱,知道吗?”孩子答应了,父母有些不放心地回去了。
晚上新生们闹了一阵儿,便睡了。孩子却无论如何睡不着。他想洗了一个热水澡便如此快活的母亲,想殷殷照顾他的父亲。孩子的家庭条件不太好,孩子的身体也不太好。父母平时都很节俭,父亲还时不时去外地的乡办厂帮着做一些技术指导什么的,有时也是靠赔着笑脸求人求来的活。他们是那样平凡,但是这世上最爱他的就是这两个人。他是他们的骨中骨,肉中肉,这世上还有谁会这样贴心贴肺地爱他呢?甚至可以忍受他的不耐烦、冷淡,还全心全意地爱他?孩子哭了,哭得好伤心,泪水甚至浸湿了半个枕头。
时间过得很快,这个孩子长大了,工作了,工作还算努力,有了一点儿成绩。他知道,他的这些成绩一半是给父母的,让父母可以骄傲。但这个孩子表面上对父母还是淡淡的,偶尔的关心也是粗着嗓门的。但这个孩子心里很爱很爱他的父母。
那种爱,或许与生俱来藏在心底,只是那个夏日方才浮出水面。至少,他自己心里明白了。
类似的经历也许你我都有过。但至今留下的也只是淡淡的回忆,然而其间父母的絮烦的爱却铭刻于心。让我们从现在就做起,端正对父母爱的态度,就像父母对自己的爱一样!
爱是每一个细节
一次,我在一位朋友家小坐。发现他给父母打电话的时候拨了两遍号码。第一遍拨过之后,铃响三遍就挂断,再拨第二遍,然后通话。
“第一遍占线吗?”我随意问。
“没有。”
“是没想好说什么?”
“不是。”
“那为什么要拨两遍号?”
他笑了笑:“你不知道,我爸爸妈妈都是接电话非常急的人,只要听见铃响,就会跑着去接。有一次,妈妈为接电话还让桌腿把小脚趾碰了一下,肿了很长时间。从那时起,我就和二老约定,接电话不准跑。我先拨一遍,给他们预备的时间。”
我的心忽然觉得十分湿润。平日他常说如何孝敬父母,没人在意。这个小小的细节,不是对父母最生动的孝敬吗?为了让父母多一份安全和从容,多拨一遍电话号码,这是一件再琐碎不过的事,而这何尝又不是细细的、爱的针法。
“爱”是一件大衣衫,衣衫是要讲究式样、色彩、衣料,甚至于时尚和流行的程度。但是,对于穿衣服的人来说,更需要细密而熨贴的针法做工,才能让这件衣服穿在身上变得真正温暖舒适起来。
爱在身边
妻子和丈夫走在办离婚手续的路上。结婚多年的女人看着自己身旁的丈夫,心里不停地在想:怎么就和这样一个人生活了这么长时间。
他们青梅竹马,从相识、相爱到结婚成家已经十多年了,从开始时的无话不说到现在的无话可说,从开始的两情相悦到现在的剑拔弩张,她都认为是丈夫制造的。
面前这个男人从没有给她送过一次玫瑰,从来没有过一次烛光晚餐,甚至连一句温柔的“我爱你”他都不肯说,对于渴望浪漫和激情的女人,她再也无法忍受了,她在自己平淡琐碎的家庭生活中再也找不到一点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