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永恒
任何人都有脆弱的一面。我们有时觉得人生毫无意义,于是变得像石头一样冷酷和无情,毫无生气。而佛教教诲人们说,要听从命运的安排,不要和命运抗争,断绝七情六欲,生活中的各种痛苦就可以避免了。“在这个世界中,对你而言,没有什么值得留恋。”这种训诫与其说是在帮助人们摆脱痛苦,还不如说是在增加人们的痛苦。因为生命的愉悦是有赖于人深刻感触和广泛经验的。作为高度敏锐的动物,如果我们能够坦然接受生活中的各种酸甜苦辣,清醒地认识到生命的短暂,我们拥有的一切只不过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那么,我们就真正地领悟了生活之道。人们有着不同的性格,自然中存在着复杂的化学、物理结构,这是上帝对人类最大的恩赐。正是它们,使我们在地球上的这段时光有了意义。
当我们试图为自己创建一种哲学来诠释和理解死亡的必然性时,就会不自觉地构造出某种超越短暂生命的东西。我们不敢忽视人们由此产生的发自内心的愤怒,甚至像威廉·詹姆士这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哲学家,一开始对永恒问题本没有任何兴趣,但到了晚年,他也相信,可能真的存在某种永恒的东西。当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时,他说:“因为我逐渐学会了生活。”几乎所有的人可能都这么认为,我们的天赋是缓慢发展起来的,上帝不会狠心地把我们拒之门外,我们一定有着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从而能在永恒的世界里塑造伟大的形象,高唱壮丽的歌曲。
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包括柏拉图、康德和托尔斯泰在内,都认为世界的合理性是永恒的。如果人类像一根风中的蜡烛,人自然也不会把心灵安置在人的躯体中了。人的灵魂绝不是一个演员的角色,在时间的舞台上演几场就退场了。高明的剧作家绝不会这么干瘪地写他的戏剧;以极其壮观的场面开幕,作为英雄出场的前奏;英雄出场了,他们只是随手表演几下,随之,英雄和整个戏剧就被永恒的沉寂湮没了。这将是何等的荒谬!一些思想家认为,地球生活只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开端,人在其他的世界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理性支配着人,道德法律要求人去追求正义、爱与和平,因此,人需要一部没有结局的戏剧,需要一个无限的舞台来解除人生遇到的困惑与不公平,从而使人生的矛盾得以和解,价值得以实现。
无论你是否同意上述在超越死亡方面做出的尝试和努力,但应该记住的是:在这个宇宙中,除了个人的生命以外,的确还存在着其他永恒的东西。当一个人想到自已永恒的—面时,他可能就会展示其无私、非凡的天才品质。当他把自己这个小小的个体和整个人类打成一片时,心中就会激起对人类永恒的勇气和信心。在这些情形中,人是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于是,他的存在就成了生命之链上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我们越是关注整个人类的永恒,就越会感到自己个体生命的充实。当我们把自己同所有的英雄、智者联系在一起时,与每个时期、每个民族的诗人和思想家联系起来时,我们就是场面宏大、情节感人的戏剧里的一个演员了。沿着历史的足迹,我们会发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隧道,在想像中把自己与世界各种文明的创立者联系起来,我们就拥有了整个人类的永恒。
这样,当我们与历史上最智慧的思想、最高尚的理念、最动人的音乐交融在一起时,我们就拥有了整个人类的永恒。实际上,那些仅仅生活在自己那个年代的人才是最贫困的人,他们的生活是灰暗的,任凭时光的摆布。他们死了,并没有什么东西存在下来。相反,那些通过文化与爱的长链,和过去的财富与未来的希望联系在一起的人,才是最为富有的。
人类的成长所依赖的正是这种精神,也正是在这种精神里,我们才发现了自己永恒的价值。
心灵感悟:虽然没有永恒的人生,但有永恒的品质、永恒的价值、永恒的精神、永恒的信念……
别陷入他人的评论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必为那一份没有得到的理解而遗憾叹惜。
有这么一个故事:白云守端禅师有一次和他的师父杨岐方会禅师对坐,杨岐问:“听说你从前的师父荼陵郁和尚大悟时说了一首偈,你还记得吗?”
“记得,记得。”白云答道:“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星朵。’”语气中免不了有几分得意。
杨岐一听,大笑数声,一言不发地走了。
白云怔在当场,不知道师父为什么笑,心里很愁烦,整天都在思索师父的笑,怎么也找不出他大笑的原因。
那天晚上,他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实在忍不住了,大清早去问师父为什么笑。
杨岐禅师笑得更开心,对着失眠而眼眶发黑的弟子说:“原来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白云听了,豁然开朗。
身为一个凡人,我们有时比不上一个小丑。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陷于别人给我们的评论之中。别人的语气、眼神、手势……都可能搅扰我们的心,消灭了我们往前迈进的勇气,甚至成天沉迷在白云式的愁烦中不得解脱,白白损失了做个自由快乐的人的权利。
心灵感悟:持自己的思想,走自己的路,不要轻易被别人左右自己的言行,或则失去独立精神的你,也会因失去个性而陷入平庸之中。
学会心理调控
弗兰克是一位犹太裔心理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关押在**集中营里受尽了折磨。父母、妻子和兄弟都死于**之手,惟一的亲人是他的一个妹妹。当时,他本人常常遭受严刑拷打,死亡之门随时都有可能向他打开。
有一天,他在赤身独处囚室时,忽然悟出了一个道理:就客观环境而言,我受制于人,没有任何自由;可是,我的自我意识是独立的,我可以自由地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
弗兰克发现,在外界刺激和自己的反应之间,他完全有选择如何作出反应的自由与能力。
于是,他靠着各种各样的记忆、想象与期盼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生活和心灵。他学会了心理调控,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他的自由的心灵早已超越了**的禁锢。
这种精神状态感召了其他的囚犯。他协助狱友在苦难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找回了自己的尊严。
弗兰克后来这样写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工作和使命,他人是无法取代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复。所以,实现人生目标的机会也只有一次……归根到底,其实不是你询问生命的意义何在,而是生命正在向你提出质疑,它要求你回答:你存在的意义何在?你只有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才能理直气壮地回答这一问题。
在弗兰克生命中最痛苦、最危难的时刻,在弗兰克精神行将崩溃的临界点,他靠自己的顿悟,靠成功的心理调控,不仅挽救了他自己,而且挽救了许多患难与共的生命。
其实,在我们的精神活动领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在我们的事业中,在我们渴望成功,甚至正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都会出现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失败,我们应该像弗兰克那样,通过心理调控去战胜自我,战胜环境,使自己安然地度过危机。
心灵感悟: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适当的心理调控使我们战胜一切挫折和失败。
心想事成
古时有个勤奋好学的木匠,一天去给法庭修理椅子,他不但干得很认真很仔细,还对法官坐的椅子进行了改装。有人问他其中原因,他解释说:“我要让这把椅子经久耐用,直到我自己作为法官坐上这把椅子。”
心想事成,这位木匠后来果真成了一名法官,坐上了这把椅子。
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往往自己就能成功,这是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在起作用。人的心灵有两个主要部分,就是意识和潜意识。当意识做所有的决定时,潜意识则做好所有的准备。换句话说,意识决定了“做什么”,而潜意识便将“如何做”整理出来。意识就好像冰山浮出水平线上的一角,而潜意识就是埋藏在水平线下面很大很深的部分。有人还用科学术语比喻:人体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就相当于电脑的“硬件”,意识就是这部无比精密电脑的“操作者”,潜意识就等于电脑的“软件”。这些生动的比喻,都说明了意识和潜意识其中的关系和奥秘。
心灵感悟:想法能支配你的行为,你有积极的想法,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努力,反之,则会把生活弄得一团糟。
心静
一个富有的农夫在巡视谷仓时,不慎将一只名贵的手表遗失在谷仓里,他在偌大的谷仓内遍寻不获,便定下赏金,要农场上的小孩到谷仓帮忙,谁能找到手表,就给他50美元。
众小孩在重赏之下,无不卖力地四处翻找,但是谷仓内到处是成堆的谷粒,以及散置的大批稻草,要在这当中找寻小小的一只手表,实在是大海捞针。
小孩们忙到太阳下山仍无所获,一个接着一个放弃了50美元的诱惑,回家吃饭去了。
只有一个贫穷的小孩,在众人离开之后,仍不死心地努力找着那只手表,希望能在天黑之前找到它,换得那笔巨额赏金。
谷仓中慢慢变得漆黑,小孩虽然害怕,仍不愿放弃,手上不停摸索着,突然他发现在人声静下来之后,出现一个奇特的声音。
那声音“滴答、滴答”不停响着,小孩登时停下所有动作,谷仓内更安静了,滴答声响得十分清晰。小孩循着声音,终于在偌大漆黑的谷仓中找到了那只名贵的手表。
如果你的内心不受复杂的外界干扰,让它平静下来,你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心灵感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才能从容面对人生。
打开心窗
打开心灵的窗户,心才能够通达,心灵的视觉才会清晰。
一栋房子如果没有窗户,温暖的阳光就无法照进来,新鲜的空气也不能飘进来。
人也如此,“心窗”没有打开的时候,就会感到气闷;“心窗”打开了,心才能够通达,心灵的视觉才更清晰。一旦心窗打开了,心灵的空间也就豁然开朗,对于一些事情也能看得更透彻了,如此再来了解“空”的道理,就能消化“有”的烦恼。
有位太太的先生是知名的企业家,对她百依百顺,以外人看起来,她是很享福的,因为她有享用不完的金钱和物质,可以说是幸福中的幸福人。但她仍觉得很苦,看到一个朋友时,她哭得很伤心,朋友问她:“你有什么不满意呢?”
她说:“你不知道啊!他对我感情不专,使我很痛苦”。
朋友劝她说:“到底你要追求多少感情才满意呢?不要太强求,感情如同一个球,愈硬碰,它跳得愈高愈远。”
她问:“那要如何解决呢?”
朋友回答道:“放宽尺度,你爱的范围太狭窄了,犹如把感情当成一条绳子,缚(管)得他对你产生敬而远之的心理,才使你那么痛苦。你应该以柔和的感情来宽容他的一切,不要以占有欲、威力来加在感情上面,否则先生表面又顺又爱,但内心却又烦又畏,也就难怪他会对你有欺骗的行为。你若能把爱扩大到去爱他所爱的人,他一定会感谢你,同时也更珍惜这份感情中的恩情,因为你所给予他的爱是那么的自在。人的感情就像是烘炉,只要你多给他宽大的爱,满足他的感情,再冷再硬的心也会被它融化……”
这位为情所苦的太太,后来果真这样去做了。夫妻的感情如此,父母子女的感情也是如此。
心灵感悟:人与人的交流是心的交流。只有彼此敞开心扉,才能相互理解,产生共鸣。
脱去烦恼进家
去一个朋友家做客,出了电梯,赫然见门上挂了一方木牌,上面写着两行字:“进门前,请脱去烦恼;回家时,带快乐回来。”我久久凝视,细细品味,不禁对这家主人萌生无限敬佩,这短短两句话蕴涵的却是深奥的哲理。
进屋后,男主人一团和气,孩子大方有礼,一种看不见却感觉得到的温馨、和谐、满满地充盈着整个空间。
询问那块木牌,女主人甜蜜地笑笑说:
“这是我们共同的创造。”
她慢慢地解释说:
“其实也没什么,一开始只是提醒我自己,身为女主人,有责任把这个家经营得更好……有一次我在电梯镜子里看到一张充满疲惫、灰暗的脸,一双紧锁的眉头,下垂的嘴角,忧愁的眼睛……把我自己吓了一大跳。于是,我开始想,当孩子、丈夫面对的也是这种愁苦暗沉的面孔时,会有什么感觉?假如我面对的也是这样的面孔时,又会有什么反应?接着我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沉默,丈夫的冷淡,这些在我原本认为是他们不对的事实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竟是我!当时我吓出一身冷汗,为自己的疏忽……当晚我便和丈夫长谈,第二天就写出了一块木牌钉在门上提醒自己。结果,被提醒的不只是我自己,而是一家人……”
多么智慧、可爱的女人。
心灵感悟:家,是最舒服、安全、稳定、快乐的地方。下次回家时,不妨先对自己说:进门时,先脱去烦恼,带快乐进家。
装出一份好心情
美国心理学家霍特举过一个例子:有一天,友人弗雷德感到意志消沉。他通常应付情绪低落的办法是避不见人,直到这种心情消散为止。但这天他要和上司举行重要会议,所以决定装出一副快乐的表情。他在会议上笑容可掬,谈笑风生,装成心情愉快而又和蔼可亲的样子。令他惊奇的是,不久他发现自己果真不再抑郁不振了。弗雷德并不知道,他无意中采用了心理学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原理:装着有某种心情,往往能帮助他们真的获得这种感受——在困境中有信心,在不如意时较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