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78600000003

第3章 秦:突然崩溃的帝国(2)

公元前210年(始皇帝三十七年),秦始皇病死在了出巡的路上。第二年,大泽乡一位农民的儿子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结果“一夫作难”而群雄并起,大厦将倾,巨手难擎。短短三年时间,烽火燃遍了帝国每一个角落。起义军的矛头直指帝国的心脏咸阳。

公元前207年,三世子婴去帝号称王,携妻儿老小,在自己的颈上系上绳子,乘坐着白马素车,捧着皇帝的玺符,走出城门,跪倒在路旁,恭候刘邦的大军进入咸阳。至此,大秦帝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何以如此?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大秦帝国“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对此,有人这样解释道:“可以骑在马上打天下,但不能骑在马上治天下。觊觎天下时,是攻势,不妨以耕战立国,以刑杀立威。可是,天下统一了,国家安定了,就应该采取守势,不能动不动就把老百姓抓去修长城、建宫殿,更不能动不动就杀人。顺势者昌,逆势者亡。所以,秦国的灭亡是因为没有看清‘攻守之势异也’的天下大势,因‘仁义不施’而导致了亡国。”

原因真是如此吗?不。秦国从建国以来就没施过什么“仁义”,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守势”。秦,一直是以攻立国。几百年来,秦国正是在强劲的进取之心驱使之下不断摧毁自己前进的障碍,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终成就帝国伟业。让我们来看看秦国是如何崛起的吧。

推动秦国兴起的核心力量首先是秦人的历代领袖。从最早的部落首领秦仲父子到独霸西戎的秦穆公,到立志变法图强的秦献公、秦孝公,到杀其人而用其法的秦惠文王,到击败楚赵两大强国从而奠定统一基础的秦昭王,最后到开创帝国时代的秦始皇,他们没有一个只想做一个守成之君,他们的志向一个比一个高。

我们先从秦人的祖先说起。秦人的祖先可不是一直在西边放牧的游牧民族。当年,他们是商人(我说的是商朝人,可不是生意人哦)手下的得力干将。秦人和商人用现在的话讲,叫做战略合作伙伴,血缘关系很近。商朝末年,周人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殷商灭亡,而少了大靠山的秦人先祖只好让出中原沃土,作为周人的奴隶被迁到西部去放牧。西周幽王时,西部少数民族作乱,秦人在首领秦仲父子的带领下帮周人作战,立下了战功,但秦仲却因此战死。这时,关中实在太乱,于是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迁往洛阳。周平王对秦仲之子秦襄公(严格意义上讲,说这话的时候还不是“公”)说:“戎无道,侵伐我丰岐之地,秦能逐戎,即有其地。”秦国从此建立。

公元前623年,经过与犬戎等少数民族一百多年的战争,秦国终于在秦穆公的领导下消灭了西戎这一强大的对手。据史料记载,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独霸了关中、陇西的大部分地区。按理说,秦国有了这么大片土地,该改攻为守,好好地守土安民了吧?不,相反有了这些资本,秦穆公雄心勃勃地加入到争霸中原的行列中来了。但是,挡在他面前的,是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晋国。有这个强悍的大国挡道,秦国的势力范围始终不能越出殽函以西。

后来,一直挡着秦人东进的超级大国晋国,像前苏联一样分裂了,称三家分晋。从晋国分裂出来的魏国成了秦国的头号对手。如果你以为魏国比晋国弱小,那你就错了。魏国在李悝的主持下进行了变法,废除了奴隶制,创建了许多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的政策,而且在吴起的主持下实行征兵制,是当时全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从前公元413年开始,秦魏之间战争不断,但是秦国基本上没有胜绩。特别是在公元前389年,秦国倾举国之力,以五十万大军伐魏,结果魏国仅以五万人迎击就大获全胜。

面对失败,秦人没有放弃,他们选择了变法图强。公元前384年,从魏国流亡归来的秦献公即位,他当即对阻碍秦国发展的奴隶制进行改革。当年就宣布废除了野蛮的人殉(也就是用人来陪葬)制度。第二年,秦献公又将都城从位于秦国西部的雍(今陕西凤翔)迁到了秦国东部、地近河西地的栎阳(今陕西临潼北)。献公迁都一方面是向国人表明他要夺回河西之地重振秦国国威的决心,另一方面是要摆脱奴隶主聚集的旧都雍的束缚。此后,秦献公实施了编制户籍,取消国野之别,推广县制,允许商业资本活动,并开征商税等一系列措施。由于这些改革,秦国国力有了回升,又赶上魏王逼走了大军事家吴起,终于在公元前366年,终结了逢魏不胜的历史,大败魏、韩联军于洛阴。接着,公元前364年,又在石门大胜魏军,斩首六万级。又过了两年,秦军再次在少梁大败魏军,俘虏了公孙痤。

但是秦献公却并没有完成将秦国建设成为战国时期一流强国的重任。就在少梁大战之后不久,秦献公病逝,其子嬴渠梁继位,是为秦孝公。孝公意识到以自己个人的能力并不足以让秦国强大起来,于是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要知道,这个时候秦国虽然不算特别强大,但也是大国啊。公布求贤令就等于中国石化、上海宝钢这样的特大型企业在央视打广告高薪招聘总经理,而且还不限学历,不要求工作经验,只要“能出奇计”,那就不但有高薪,还有股权激励。这还不天下震动?苦于找不着工作的士人们都跃跃欲试。因此,随着这个求贤令的公布,另一支推动秦国兴起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就是士人,其中有以谋略为主的知识分子(文士),也有以攻城略地为所长的军事将领(武士)。

最初到秦国来的是商鞅。他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所以他的名字原来叫做“卫鞅”或者“公孙鞅”,因为后来被封为商君所以习惯上称他为商鞅。商鞅几次与秦孝公交换政见,并与当时秦国的高官们进行了辩论,最后终于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商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以暴力手段强制推行变法,血腥镇压一切反对变法的力量。经过二十年的时间,秦国不但完全建立起了封建制度,而且还发展出了一整套以工作业绩为职务升降标准的非世袭官僚体系。这个官僚体系,不仅保障了秦国在战国时代的日益强大,而且为统一天下以后整个帝国官僚制度的建设提供了最初的模板。因此,可以说商鞅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商鞅变法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法运动,其影响是空前的。

变法的主要内容归结起来就在“耕”和“战”两个方面。

从“耕”的方面来讲,商鞅发布垦草令,“开阡陌封疆”,打破了井田制,允许和鼓励老百姓开荒地进行农业生产,而且规定一个家庭生产的粮食和布帛超过一定产量,就可以免除徭役。原来老百姓被固定在井田里,生产得再多,也得不到实惠,大多数都得上缴,现在国家把田分给个人,多劳多得,当然劳动热情就高了。

秦国是一个人少地多的国家,如何保证有充足的劳动力进行生产呢?商鞅一边通过对商人、游民进行打击,迫使他们去务农,一边采用开荒免税的政策挖邻国的墙脚。三晋一带正好人多地少,于是就有不少人举家迁往秦国。如此一来,秦国农业自然蒸蒸日上。有人可能要问了,老百姓富了,可剥削他们的贵族该不高兴了吧。才不是呢。老百姓的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却远不如GDP增长得快。因为商鞅建立了人头税。国家给你田让你种,你就得交税。原来在公田上你可以出工不出力,现在政府管你在哪儿种田,是人就得交税。为了交税,你就得拼命生产,而生产得越多,国家和贵族们得到的也越多。于是国家或者说贵族集体的收入反而比原先增加了。结果在变法之初那些称变法“不便”的人,过了几年之后改口说“便”了。

从“战”的方面来讲,商鞅一是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行政体系。原来地方政府首脑都是当地大贵族世袭的,因此就不怎么听中央的招呼。现在全部改成郡县,郡县长由中央任命,你敢不听招呼,就给我滚蛋。

其二,实行军事化的户籍制度。过去老百姓都是“聚族而居”,形成了一个个亲情比较浓厚的小集团。这些小集团不但常常不听政府命令,而且还相互仇杀,白白损失人力物力。商鞅一面下令严禁私斗,一面通过对大家族加税的办法迫使大家族分散为小家庭,然后让他们相互监视。结果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淡了、人情味没了,而组织纪律性提高了,更听指挥了。

其三,建立军功爵位制度,奖励军功。商鞅规定,立了战功,不但赏赐田地,而且在战场上斩敌人脑袋一颗,授爵一级,可担任工资五十石的官吏,斩首两个,授爵二级,可担任工资一百石的官吏。好嘛,敌人的脑袋那不是人脑袋,那是金砖啊。砍人家脑袋就跟挖金子一样。想象一下吧,在秦国的土地上到处可见这样的标语:“您想要发家致富吗?去打仗吧!去砍敌人的脑袋吧!”正因如此,有记载说当时秦人听说要打仗,一个个像中了五百万一样兴高采烈。

老百姓为了能够得到官位、土地去打仗,贵族们也要为了保住自己的爵位去拼命打仗。因为商鞅还规定了,那些在战场上立不了战功的贵族,爵位要取消,变成平民回家种地。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整个国家变成了一支军队,变成了一架战争机器。

变法效果很快就显现出来。前354年,秦国军队夺取了魏国的少梁(今陕西韩城)。前352年,商鞅又率领军队包围魏国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迫使魏国守军投降。前340年,商鞅再次率军队大举讨伐魏国,迫使魏国把河西大部分土地割让给秦国。为了躲避秦国锋芒,魏国甚至把国都也迁到了远离秦国的大梁(开封)。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虽然他杀死了商鞅,但是由于看到变法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因此并没有毁掉变法的成果。那些反对变法的贵族始终也没能恢复被变法夺走的特权,而老百姓同样可以通过军功而封侯拜相。秦国依然执行着“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的任人唯贤政策。在这样的政策之下,越来越多的优秀士人来到秦国,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从秦国的贵族和平民中涌现出来。

在秦惠文王统治的二十七年间,没有一个无功无能的宗室贵族身居高位。这一时期,主持秦国大局的重臣先后有名将犀首公孙衍、著名外交家张仪、人称“智囊”的樗里子、著名军事家司马错、甘茂等人。在他们的领导之下,秦国国力大增,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胜利。前330年,公孙衍伐魏,夺取了战略要地河西。第二年,又攻占汾阳、皮氏、曲沃、焦城等地。张仪则通过推行连横政策,瓦解山东六国联盟,迫使魏国臣服。樗里子也于前317年率军大胜五国联军,斩首八万。而司马错的功绩更大,在他的力主之下,秦惠文王否决了张仪的伐韩主张,转而出兵伐蜀,于前316年灭了巴蜀,占据四川,从而使秦国“擅巴蜀之饶”,为秦国统一天下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秦惠文王之后,经历了秦武王短暂的执政时期,秦昭王上台了。秦昭王先后以魏冉、楼缓、范雎和蔡泽等政治家为相,在军事上不但依旧重用司马错等老将,又从行伍中提拔起了名将白起等一批年轻将领。在他执政期间,秦国先后对战国后期实力最强大的楚国和赵国发动了灭国性的战争。前280年,司马错率大军从四川出发,越过崇山峻岭,出其不意地直插战国时的另一个超级大国楚国的右肋,攻占楚国的黔中郡,形成了对楚国的钳形攻势。

柏杨先生评价司马错的这次军事行动时称:“司马错的伟绩,跟汉尼拔进击罗马帝国,先后辉映,都是直捣敌国后门。秦军此次出击,战争升高到另一种形态,使六国同时面对随时都会覆灭的厄运。”两年后,白起攻陷楚国首都郢都。从此,楚国这个从春秋时期就雄踞中国南方的巨无霸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

打败了楚国之后,整个天下只有经历了胡服骑射的赵国能够与秦国抗衡了。打垮赵国,就扫清了统一道路上最后一块绊脚石。一次擦枪走火似的事件,使得战国后期军事力量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在长平展开了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

前260年,秦军大举进攻已经归附赵国的上党。赵国大将廉颇,率赵国军队驻守上党城南边的长平。双方交战数次,赵军失利。廉颇知道,这么打下去肯定不行,于是便坚壁不出。秦国因为是在敌国作战,远离本土,后勤补给压力很大,而且时间拖得越长,赵国获得其他国家帮助的可能性也越大。这时,秦国宰相范雎派人到赵国实施反间计,买通赵孝成王身边的亲信,让他们中伤廉颇而举荐赵奢之子赵括。赵王听信谗言,不顾蔺相如和赵括之母等人的劝告,下令赵括取代廉颇领兵抗秦。结果,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中了白起的埋伏,赵军大败,前后四十五万人被秦军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同类推荐
  • 新反经(上)

    新反经(上)

    全书集诸子百家学说,叙历代更迭史实,核心是“论王霸机权,正变长短之术”,作者揉合儒、道、兵、法诸家思想,汇集王霸谋略,形成这么一部文韬武略的谋略全书。原书涉及君臣德行、任人用长,钓情察势、霸略权变等内容,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对那些胸怀大志,追求卓越的现代人来讲,无论奉上御下、结盟御敌,还是公关游说,为人处世等均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 青年与青年社会组织

    青年与青年社会组织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我国青年社会组织近年来发展迅猛。青年作为社会组织发展的动力,他们已经把参与社会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准确把握、全面了解我国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深入分析青年与青年社会组织、共青团与青年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对于共青团履行基本职责,实现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3-2014年度的青年工作蓝皮书确定以“中国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状况研究”为主题开展研究。《中国青年工作蓝皮书(2013-2014)·青年与青年社会组织:中国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工作蓝皮书课题的最终成果。
  • 新反经(下)

    新反经(下)

    全书集诸子百家学说,叙历代更迭史实,核心是“论王霸机权,正变长短之术”,作者揉合儒、道、兵、法诸家思想,汇集王霸谋略,形成这么一部文韬武略的谋略全书。原书涉及君臣德行、任人用长,钓情察势、霸略权变等内容,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对那些胸怀大志,追求卓越的现代人来讲,无论奉上御下、结盟御敌,还是公关游说,为人处世等均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 新中国行政体制的初创:周恩来与中央政府筹建管理述论

    新中国行政体制的初创:周恩来与中央政府筹建管理述论

    本书全面考察了新中国中央行政体制创建和发展的历史,深入探讨了周恩来精心组建、调整和管理新中国第一至五届中央政府的过程。本书分为上下两部,上部重点研究从新中国创建之初到20世纪70年代中央政府筹组、运转和根据形势需要不断调整的风雨历程,以及周恩来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下部深入研究了周恩来在长期领导政府工作中形成的先进管理理念、科学的行政方式、独特的行政风格,以及杰出的人才观和廉政建设思想。本书对我们全面了解新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的初创与沿革,传承周恩来卓越的管理思想与优秀的工作作风,对我们搞好今日政治体制和行政机构改革有深刻的启迪。
  • 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型

    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型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对学术界有关近代民族主义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提出来近代民族主义的几种类型,以及与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社会“三大思潮”的关系;下篇具体全面地探讨了社会巨变对民族精神的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概念的形成、国民性弱点的反省、传统民族精神的弘扬与重铸、新民族精神的形成、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创新、反抗侵略对民族精神的提振,以及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构建与升华。作者对近代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考察与探讨,对引导民族主义的健康发展,对深化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与文化领域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热门推荐
  • 都市红包系统

    都市红包系统

    被人陷害后对天许愿,李昊偶得红包系统,捡起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红包。“这个红包有颗蟠桃,吃了立马成仙!”“红包在校花屁股上,摸一摸就能领取?”“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点了太多红包,里面的钱,根本花不完啊!”
  • 万域天尊

    万域天尊

    【傻猫新书《我真得无所不能》已经强势连载,修炼大命运术我真得无所不能!】千年之前,死于挚爱之手。而命运不收,千年之后,一块黑石搅动风云,一个少年屹立诸天,誓要以血染诸天。...........从这一天开始。我将是你们永生永世的噩梦。
  • 颤栗

    颤栗

    对于故事太多的人,讲故事也常常是一件难事。比如我们这些从事刑侦破案的警察,要说破案的故事,就跟在晒谷场寻找谷粒相差无几,随手一抓就是一大把。问题是你要简单明了很快说清这粒谷子与那一粒的差异与区别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尤其是你切入的角度讲述的方式,还有诉诸的对象,哪些该详,哪些该略,哪些该讲哪些打死都不该讲,诸如此类,想要把握得恰到好处、天衣无缝,你别说,那还真是叫一门艺术。可惜,我们离生活太近,偏偏离艺术很远,你就不得不挠头作难欲说还休了。比如这个案子,牵扯到我们的头儿——王副大队长,就让我十分头疼。
  • 意中人

    意中人

    这世上美好的爱情,就是我喜欢你,你也恰好喜欢着我。一段关于暗恋的少女心事,横贯她整个年少青春。十年光阴,他给了她最好的护佑宠爱,可当她鼓起勇气告白,却意外地遭到了他的拒绝。或许连纪珩东自己都不知道,褚唯愿这三字,早已不仅仅是他的责任,而是已然融入他骨血的至爱之人。他要像个真正的勇士那样,将被他遗失错过的心爱的姑娘,重新找回来。
  • 伴雷而生

    伴雷而生

    青年遭人围杀后重生后失去记忆,驭雷术?那是什么东西?什么?重生后所修的雷属灵诀竟然已经断了传承?好不容易恢复的记忆竟然还不完整?去寻找吧,寻找失去的记忆,寻找丢失的一切。无尽轮回,终究成神。
  • 秘诀:度过人生的冬天

    秘诀:度过人生的冬天

    本书以小故事大道理的形式,叙述了大量中外名人的励志故事,从中总结出应对人生困难的办法,包括调整心态、如何发现身边的机遇、如何开发自己的潜能等等,故事通俗,内涵丰富,对人多有启发。尤其在当下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如何渡过经济的寒冬”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 多少代人的耕耘在傍晚结束

    多少代人的耕耘在傍晚结束

    各位,我们大家来到这里讨论诗人多多的创作,我认为是富有深意的举动。作为一个著名的朦胧诗诗人,甚至是最被低估的一个当代诗人,多多延续数十年的创作,不仅仅是属于他个人的一个征程,也是一个历史化的事业。为什么这样说呢?根据我的阅读体会和反复揣摩,在我个人看来,多多的诗歌不仅冲破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局限性,也冲破了这种古老的富有民族心理暗示意义的文化样式的优越性,并将这种文化心态上的优越感击得粉碎,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他还发展出一种富有个人性的语法途径。
  • 假婚真爱:陆总宠妻无度

    假婚真爱:陆总宠妻无度

    苏沛霖眼瞎遇到渣男,那渣男不止骗她感情,还夺她事业。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被渣的她要踩回去的,被夺的她要抢回来。可她自己没这个本事怎么办?没关系,有大腿自动送上门。大腿陆慕弈说:“我可以帮你,但你要做我的未婚妻。”苏沛霖点头:“没问题。”陆慕弈:“还要跟我结婚。”苏沛霖点头:“也可以。”陆慕弈:“还要给我生孩子。”苏沛霖点头:“嗯……什么?我拒绝!”陆慕弈邪笑道:“来不及了老婆,我们这就洞房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本草纲目(家庭健康生活)

    本草纲目(家庭健康生活)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穷毕生之力撰著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珍贵的科学遗产。它以精深的学术和丰富的内涵,赢得了国内外医学界和其他学术界的珍视,有“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之称,对治疗疾病和促进人类的健康起到了重大作用。
  • 校草级男友

    校草级男友

    入读三流高中,才一开学就碰上以打架为乐趣的霸少,当着所有学生的面,直接就开口要求做他的女友,逼着她收下示爱的玫瑰花,强迫一起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