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13700000004

第4章 音乐艺术(3)

第三节 中国著名的音乐艺术大师

1.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春秋时期人,其生活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春秋时期”,这是一个跨度达300年的时期,也是中国文艺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可谓英才辈出、繁星满天,为音乐之树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俞伯牙习琴,这是当时风尚,并不奇怪,上至宫廷显贵,下至江湖文人,都喜欢弹弄这种七弦古琴。当然,琴艺绝妙而卓然成家者毕竟是少数,成家之后往往又为宫廷所征用,成为御用乐师,如那个时代另几个古琴高手晋国的师旷和卫国的师襄、师涓都是宫廷乐师。从俞伯牙能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拜师学艺这点来看,他当属不需操心衣食饱暖、能够接触琴学高手的上层人士。

俞伯牙为了学琴,拜了当时的高手成连为师,苦学了3年。在这3年中,他没有丝毫懈怠,细心揣摩,刻苦练习,有时通宵达旦而不知东方既白。3年过去,论技艺他可以说十分熟练了,然而要说达到精妙的境界却还谈不上。为此俞伯牙非常苦恼,请成连指点迷滓。成连说:“我有位老师叫方子春,住在海外的蓬莱山中,我带你去向他求教吧。”

经过蓬莱之行,俞伯牙的琴艺臻于完美的境地。只是,关于这方面的资料留存下来的太少太少,仅从古籍上见到一句“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意思是说当俞伯牙鼓琴之时,那优美的乐曲竟使得正在进食的骡马仰头倾听,连饲料也不吃了。这一说法虽然夸张然而十分传神,生动地说明了伯牙琴艺的高超。

当然,最为人熟悉且最能反映伯牙琴艺和人品的则是有关“知音”的故事:“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曾将此故事改编成小说,收编入著名的《警世通言》一书中。

从古至今,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广为人知,被世人传为佳话。

2.阮籍:行为怪戾的艺人

阮籍,三国时期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因曾担任过步兵校尉,后世称其为阮步兵。阮籍的父亲阮璃是“建安七子”之一,曾受曹操重用。据《文士传》载,阮瑀精通音乐,善鼓琴,在曹操举行的一次宴会上,他抚弦而歌,“为曲既捷,音声殊妙,当时冠坐。”

良好的音乐天赋加上父辈的耳濡目染,阮籍从小就具备了文学、音乐素养,能属文、善弹琴。他也怀有济世之志,然而看到世事太乱,名士很少有善终者,于是不愿过多参与政事,成天饮酒为乐。他与当时的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和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他们脾气各异,志趣相同,行为古怪,生活放浪,能诗善文,爱好音乐,崇尚老庄,嗜酒如命。当然,“七贤”的放荡不羁与行为乖戾并非本性使然,更多地是一种对时事和当时社会的逃避和反抗。

除了嗜酒外,阮籍还好弹琴,喜长啸(如同现在的吹口哨),将之作为他表露情感的一种办法。弹古琴和吹口哨,有曲无词,政敌很难抓住把柄,自然也拿他没有办法。

也许是他的这一套避祸之法确实有效,也许是当时某些权贵仰慕其才学而时常呵护,阮籍竟得以善终,而不是像其友嵇康等人那样惨遭杀戮。

即使单从艺术的角度看,阮籍确实可称得上是一位音乐家。他除了擅长弹琴、吹哨外,还写过一篇音乐论文《乐论》。在《乐论》中,他高度评价音乐的功用,认为“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观,九州一其节”。客观来讲,阮籍显然过分夸大了音乐的作用,不过由此可看出他对音乐的无比热爱。当然,最能反映出阮籍在音乐上的成就的,就是他创作的琴曲《酒狂》。

《酒狂》从魏晋时代一直流传下来,虽然有可能有些变动、发展,但基调、风格是不会变的。明代的《神奇秘谱》、《风宣玄品》、《重修真传》等琴谱中均载有此曲。20世纪50年代,古琴家姚丙炎先生根据琴谱中的减字谱打谱成功,使绝响多年的《酒狂》又回荡在人们耳际。

3.姜夔:忧国忧民的音乐家

姜夔(1155~?),字尧章,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约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因曾在浙江吴兴苕溪白石洞附近居住,自号白石道人,世称善白石。

姜夔出身于官宦家庭,自幼随父亲在任所生活。14岁时,其父逝世于汉阳任上,他只得依托于居住在汉川县山阳村的姐姐过活。这少年时代的经历和偏安一隅的南宋的社会现实在他的头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姜夔从少年时代起即爱好诗文、音乐,青年时代就以文才出众而享誉当世,然而在仕途上却很不得意,屡试不中,遂无意于官场了。

姜夔极善结交当时的名流,以诗文唱和为乐事,为此,他常辗转奔波,来往于江浙之间,而实际上只是上层人物中的一名清客。这种生活使得姜夔的作品中不少吟花弄月,刻意求工之作,虽然表现了山光水色之美,总难免有空虚之感。

但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一个寄人篱下的怀才不遇者,他又不能不关怀祖国的命运,不能不悲叹自己的飘零身世。这样,他的诗作中也便不乏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闪光之作。

这一现象也反映在他的音乐作品中。

在中国音乐史上,姜夔是一位相当杰出的音乐家,音乐知识非常渊博。他曾撰写了《大乐议》和《琴瑟考古图》以上奏朝廷,评述当时乐器、乐曲、乐制的得失,提出整顿宫廷音乐的意见。他还创作了不少音乐作品,最为珍贵的是,其中有28首附有旁谱并留传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白石道人歌曲》。

4.嵇康:音乐美学的始祖

嵇康(?~263),字叔夜,三国时期魏末琴家、文学家、思想家。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县)人,寓居河内山阳县(今河南修武县西北),与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友善,常在竹林游宴,世称竹林七贤。因曾任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崇尚老庄,喜欢清谈,学识渊博,善写诗赋文论,热爱音乐,擅长弹琴。《长清》、《短清》、《长侧》、《短侧》、《玄默》、《风入松》等琴曲,相传是他的作品,前4首合称“嵇氏四弄”。

嵇康不仅擅弹琴,而且还是一位音乐思想家,他的《声无哀乐论》一文,是继《乐记》之后,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上一篇重要的论文。其中涉及不少音乐美学的重要问题,如: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的关系;感情表达的多样性和音乐表现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音乐创作和即兴演奏的关系;表演者和乐器的关系;音乐欣赏和条件反射式的联想的关系等。书中还阐述了他独特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见解,以区别于儒家一统的音乐思想。嵇康具有的独创音乐思想对后世有极大影响和意义。嵇康还有另外一篇音乐专论《琴赋》,这是其表演美学思想的展现,其中讲到琴的材料、琴的起源、琴的制作、弹琴技法、琴曲曲名等,并侧重描绘弹琴的意境,其真知灼见,是他“声无哀乐论”思想的具体化。

5.师旷:以音乐传德行

师旷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名旷,字子野。在《国语·晋语》里记,“新声载着师旷批评晋平公喜欢”的话,认为喜新欢声是平公趋于昏庸的反映,还说音乐要通过各地民歌(风)的交流,使德行传播得既广且远。明、清琴谱中说《阳春》、《白雪》、《玄默》等琴曲为师旷所作,当属依托之辞,足见后世对他的推崇。

6.孔丘:提倡雅乐的音乐圣人

孔子也是一位音乐家,热爱并精通传统音乐,用音乐作为教育课程六艺之一。公元前517年,孔子35岁时,在齐国同乐师议论音乐,听到《韶》乐,“学之,三月不知肉味”,还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约公元前493年,59岁左右,在卫国击磬遣怀,卫国的“荷蒉人”听了都知道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在此前后,向师襄学琴弹《文王操》,学习刻苦,多方探索音乐的各种表现。晚年回鲁,鉴于“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从事正乐。

并在整理以后,使《诗》“三百五篇”,都能合乐弦歌。

孔丘一生酷爱唱歌,对音乐要求既美且善,音乐要和诗、礼同样起修养的作用。

因此提倡雅乐、古乐,反对郑声、新乐。

约公元前481年,作琴曲《陬操》。现存琴曲《龟山操》、《将归操》、《获麟操》、《猗兰操》等,后世琴曲解题都说是孑L子所作。

7.李延年:宫廷音乐家

李延年是中国汉代宫廷音乐家。《史记》上说他“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他曾为当时著名的文人司马相如等所写的19首郊祀歌词作曲。又根据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摩柯兜勒》,制作了28首新曲调,作为仪仗使用的早乐。这些作品都流传甚久。《史记》、《汉书》都把他列为载入史册的人物。

8.李龟年:唐代爱国乐师

李龟年是唐代乐工。善奏羯鼓、筚篥,又能作曲,尤擅歌唱。开元(公元713~741年)年间,与其兄弟彭年(善舞)、鹤年(善歌、兼能撰写歌词)同负盛名。“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唱数阙,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作有《渭州》(鹤年词)、《荔枝香》等曲。

9.郭沔:浙派琴家

郭沔是南宋后期著名的浙派琴家。郭沔的一生,几乎始终过着清贫的布衣生活,他在时代的黑暗中愤笔疾书,终于写下了《潇湘水云》、《泛沧浪》、《秋风》、《步月》等琴曲。

10.耶律楚材:古代蒙族琴家

耶律楚材是元代著名琴家。字晋卿。契丹族辽皇室后裔。仕元至中书令。学琴于弭大用、苗秀实、万松老人等。弹奏过大量琴曲,尤精于《水仙操》。所著《湛然居士集》中有许多琴学史料,亦反映了他对琴艺的精到见解。

11.汤显祖:明代戏剧之祖

汤显祖是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所作有传奇《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另有《玉敬堂集》等。其中如《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等,为研究明代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

12.华秋苹:杰出的琵琶演奏大师

华秋苹是清代琵琶演奏家。字伯雅,又名文彬。精琵琶,擅弹琴兼唱昆曲。

曾编《琵琶谱》和牌子小曲谱《借云馆小唱》。所编《琵琶曲》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刊行的琵琶曲谱。书中所收曲调都曾在民间长期流传,经编者搜集整理,制订了指法符号系统,著录为《琵琶曲谱》,使学者有规矩可循,对琵琶曲的整理、传播做出了贡献。

13.萧友梅:近代音乐教育先驱

萧友梅(1884~1940),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

萧先生自幼年在澳门开始接触西洋音乐。1899年就读于广州时敏学堂。1901年留学日本,攻读教育学,并学钢琴、声乐。1912年10月,又留学德国,就读于莱比锡大学及莱比锡音乐学院。916年以论文《中国古代乐器考》获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春回国,翌年,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讲师,并担任该校音乐研究会导师;经他建议,音乐研究会于1922年底改为音乐传习所,他任教务主任,并组织了管弦乐队,自任指挥。1923年兼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主任。1927年,在蔡元培等支持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音乐院~上海国立音乐院,他先后任该院教授兼教务主任、代院长。1929年9月,音乐院改组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任校长。1940年12月31日病逝于上海。

萧友梅毕生致力于发展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在创办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和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力主学习西洋音乐发展的经验,并身体力行地参加教学活动,编写了许多教材,《和声学》、《普通乐学》等。此外,还发表了50余篇与音乐有关的学术论文。

除了在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外,萧友梅还是中国近代较早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其主要作品包括:一百多首歌曲、2部大合唱、2首弦乐四重奏、2首钢琴曲(《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均曾改编为管弦乐曲)以及大提琴曲《秋思》等。他于1920年创作的《卿云歌》,被北洋军阀政府于1921年颁布为国歌(这是中国第一首国歌)。

14.黎锦晖:儿童歌舞的奠基人

黎锦晖(1891—1967),字均荃,湖南湘潭县人,中国近现代作曲家。黎锦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他幼年时就学过吹弹拉打多种民族乐器演奏和戏曲。中学期间学会弹奏风琴。1912年毕业于长沙优级师范学校。1918年以北京大学旁听生资格参加该校音乐研究会。1920年后创办并主编行销全国的儿童刊物《小朋友》周刊。并开始编创能唱能舞能表演又富有民族风格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儿童歌舞剧”。1927年在此基础上创办中华歌舞专门学校,自任校长。

黎锦晖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个致力于儿童歌舞创作并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音乐家。在20年代,他一共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

他的儿童歌舞作品绝大多数自己编写脚本和歌词。在题材内容上既符合儿童的生活情趣和心理特点,又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

同类推荐
  • 地震应急防护手册

    地震应急防护手册

    《地震应急防护手册》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地震的相关知识,重点包括发生地震时如何避险、逃生及救助,震后的防疫、心理重建等。《地震应急防护手册》基本上以问答的形式呈现,强调实用性、普及性。
  • 生产生活篇(农民十万个怎么做)

    生产生活篇(农民十万个怎么做)

    本书主要内容涵盖四个方面:一是介绍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方法,增强农民生产管理的本领;二是介绍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提升农民的文明素养;三是介绍与消费有关的知识与方法,帮助农民更好地做出消费决策,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四是介绍饮食保键的方法和有关注意事项,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
  • 植物:草木是有情感的

    植物:草木是有情感的

    植物界的地盘争夺战动物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本能地会与同类或不同类动物争夺地盘,这种弱肉强食的现象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在植物界也会出现争夺地盘的现象。在俄罗斯的基洛夫州生长着两种云杉,一种是挺拔高大,喜欢温暖的欧洲云杉;另一种是个头稍矮,耐寒力较强的西伯利亚云杉。它们都属于松树云杉属,应该称得上是亲密的“兄弟俩”,但是在它们之间也进行着旷日持久的地盘争夺战。
  • 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万事由来

    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万事由来

    水有源,树有根,大千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由来。各种各样的事物,经过时间的打磨,最后静静地置于我们身边,用自身的存在,讲述着自己不平凡的故事,证明着自己特有的价值,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环顾四周,各类事物围绕在我们身边。追本溯源,谈古论今,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万物之中,有的微不足道,有的则与历史紧密相连,独领时代风骚,开创时代潮流。无论其影响大小,有趣的永远是其背后的历史和故事!
  • 科技失控:用科技思维重新看懂未来

    科技失控:用科技思维重新看懂未来

    所谓科技思维不是能读懂多少新兴科技名词,而是能够对科技进行立体的思考与辨识。我们生活在技术潜力超乎寻常的年代。从纳米技术到合成有机物,新技术带给人类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的潜力令人惊叹也令人畏惧。无人机和新的智能手机一样可能轻而易举引爆炸弹,3D打印既可以制作工具也可以制作枪支。超级计算机能轻松管理个人档案也能易如反掌导致华尔街崩溃。但是新技术无法回答如何解决这些技术所引发的道德问题和投资风险。作为未来科技领域权威的道德和伦理研究者,瓦拉赫在《科技失控》一书中,探讨了作为技术的发明生产者和消费者如何应对飞速的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道德模糊问题。
热门推荐
  • 佛说瞿昙弥记果经

    佛说瞿昙弥记果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靳少追妻甜如蜜

    靳少追妻甜如蜜

    宠妻狂魔靳宸抛出一个媚眼,“小东西,过来!”南瑛撇嘴,“我才不是东西,不对,你才不是东西,你全家都不是东西。”妖孽男低笑,“老婆,那…你是什么?”“我啊,我是…老天派来收妖的。”某妖孽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环住她的小腰上下其手,“收吧收吧,我保证不反抗,任你发泄,要多深,有多深。”这是一个一见倾心、再见痴情的故事,宠文双洁1V1。
  • 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

    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

    王开岭文集之自然美学卷,系作者最新文字结集,作者的注意力从自然细节开始,从那些曾经来过却正在消逝的风物开始,从那些被人类辜负的美好元素开始,从儿时的记忆和笑声开始,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美的无限眷念。
  • 妖孽郎君一见倾心

    妖孽郎君一见倾心

    一见钟情,从没想过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我云齐儿的身上,然而它真实的发生了,第一次见,他便向世人宣告,我是他的,于是,一道圣旨,不得已,我成了他的王妃……而我只是相府里最不受宠爱的十七小姐,本以为爱上了相府里的他,结果却在无意间撞上了他与别的女人亲密无间。嫁吧,嫁到草原上,骑马射猎,从此与大汗双宿双飞,就在我以为这就是此生的幸福时,我从天堂走向了地狱,从没有一见钟情,从没有半分的爱,一切只是看不到内里的一种表象,我成了他的弃妃……破茧成蝶,从此,我是草原上最自由的女人。从此,我只随风起舞,随雪而飞……--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雷武

    雷武

    这个世界上,谁都有可能背叛你,即使是曾经的兄弟。只为了一棵五百年的雪参,他被兄弟破碎丹田,夺去性命,随后将他踢下山头,谁料神秘雷种进入他心脏,死而复生,易经洗髓,获得天雷淬体决。极大造化助他淬炼身体,吞下雪参可以重塑丹田,心脏中的雷种可以吸收纯化灵气。曾经背叛他之人,都会遭到他惨烈的报复,进入内门,红颜相伴,提升实力。以雷电之力淬体,以坚韧之心立世,一代强者,自此成就!
  • 偶会篇

    偶会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黄土地 乡亲们

    黄土地 乡亲们

    1970年5月到1975年10月,我在晋东南度过了5年半的插队生活。那5年半,让我认识了中国社会,了解了生活底层,奠定了我以后人生的基础,留下了一生最难忘的记忆。我始终认为,没有那一段生活经历与磨砺,就不会有后来的我和我的人生。这里记述的是我所生活的农村现实,可以说是上世纪70年代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样本,或许有助于现在的人们了解那个年代。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我隐去了某些地名、人名,同时尽可能少写与农村现实关系不大的知青生活,但这里记述的人和事都是真实的,并且许多依据是我当年留下的日记或书信。
  • 世不遇你,生无可喜

    世不遇你,生无可喜

    为一个人付出一生,却惨死在他手里。爱成恨,终究绝望!重活一世,程一诺发誓,那些伤害过她的人,她一个都不会放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至尊毒妃,王爷滚远点

    至尊毒妃,王爷滚远点

    【已完结】传闻中重花楼,日进斗金,生意兴隆,引人注目的不是美艳花魁,亦不是楼里的佳丽万千,而是这座花楼的楼主。传闻她有个特殊癖好,喜欢网罗美人进重花楼,然后把她们一个一个贴心的嫁出去。某一日,玉惊容正在闲闲用餐,小丫头慌忙来报:“楼主,有邻国的王爷来求亲。”某女打起精神:“他求的是哪一位?”小丫头结巴:“楼主……他求亲的对象是你。”某女淡定以对:“来人呐,把他给老娘……”半空中慢悠悠的传来一声拉长的男音:“惊容,你把我吃干抹净,要负责哟……”某女扑通一声栽到桌子底下:“赶出去……!”片断一某男慢悠悠的出场:“听说你昨晚又去和美男厮混了?”玉惊容指天发誓:“天地良心,我没有。”某男拿出一条发带:“那这个是什么?”玉惊容面皮一僵,从容奇道:“我怎么说我的发带不见了,原来是你捡到了啊,兄台,大恩不言谢,我拿走了。”某男拦住她的路:“想走,没那么容易……”
  • 行走高原上

    行走高原上

    有时候我也曾在人生的道路上迷茫过,此时此刻,文学给我以人性的温柔,仿佛女孩子温润的手一样,抚慰我的心灵,使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我也曾经在人生的道路上意气风发过,文学依然如故的陪伴着我,告诫我要戒骄戒躁,使我看到了天空下一抹最美的风景线。然而不管是沮丧仰或是愉悦,在我看来,它无私的充实了我的每一个细胞,让我感受到了成长道路中的酸甜苦辣。如今,蓦然回首间,四十余年的风雨历程中,那走过的路不就是一曲曲无声的五线谱么,上面歪歪斜斜的脚印不正是激越、奋发的音符吗。我想,虽然时事的变迁和风雨的磨砺让我在人生的路上跌宕起伏五味杂陈,然而那一颗为文学奋斗一生的念想却始终如一,会一直伴我到垂垂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