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灵感的本质我们把灵感归结为显意识和潜意识相互作用的产物。显意识和潜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反映的不同层次。 显意识是由人体直接地接受各部位的信息并驱使肢体“有所表现”的意识。 潜意识是由人体间接地接受各部位的信息,并不能驱使肢体“有所表现”的意识。潜意识推理是一种多因素、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系统整合过程,是信息同构与相关理性功能结构的建构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辩证发展过程。
信息同构是知觉客体信息或主观因素干涉与储存的经验信息之间的一种拓朴映象。一般而言,大脑先把知觉到的客体信息分解成对象信息域和知觉对象外的信息域,然后潜意识中的多个自我按照某一拓朴映射(即按思考的指令性问题)进行新旧信息同构活动,即将相关信息整合。其产品是良好图形或新信息,然后经这一过程输送出的显意识确认后才知是否满意。
信息同构活动是不自觉的反复加工过程。
先验意识太强、思维定势严重者,由于进行新旧信息同构活动的困难,所以不易得到满意结果。
信息全、期望高、信心十足并且勤于思考的人,容易产生同构现象,所以不难得到满意的结果。
在新旧信息的辨认、匹配、映射过程中,各司其职、并发生相应结构、电位、化学变化的系统功能结构可能产生异变。
即新旧信息的杂交,暂时联系或固定联系,成为某一确定符号(即创造出新产品)。它是知觉信息、过去经验和大脑生理构型过程的三维结构的思维形式。
由此可见,灵感是显意识和潜意识通融交互的结晶。爱因斯坦和波普尔都认为,灵感与科学方法的逻辑分析毫不相干。
在灵感产生的过程中,主体在加工信息时(同化),信息也在加工主体(顺应)。不仅如此,多个自我、感觉经验、思想情绪、思维定势等多种因素都在加工着主体(又一种顺应)。
同化和顺应总是同时发生的,不可分割的。这就是皮亚杰所说的主体对客体的建构的图式。由此也可推断,客体具有永远被接近而永远不可穷途的性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既是线性的,又是非线性的,是形式逻辑思维和非形式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由于灵感思维是非形式逻辑思维,所以灵感思维和非形式逻辑思维也具有统一性。
综上所述,灵感思维是知觉经验信息、新鲜课题信息和高级神经系统的建构活动综合进行的拓朴同构而形成。
4.灵感思维的特征灵感思维的产生过程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独创性和模糊性的特征。
突发性,突如其来的,不约而至的,所以在时间上是“刹那之间”。
偶然性,不受空间环境的制约,所以在空间上是“一触即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独创性,别具…格,非苟同一般。
模糊性,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是在对事态并不完全清晰的情况下产生的。像凯库勒对苯链的发现,从蛇到链,就有这种性质。
5.灵感思维的诱发人们想到灵感思维就想到了创造思维。其实二者的发展过程是不尽一致的。创造过程的四段式是:准备一孕育一明朗一证实。
(1)灵感思维的诱发程序灵感诱发程序是:意境一启迪一跃迁一顿悟一验证。
①意境是灵感诱发的充分境界。黑格尔在讲到意境时说:它不是别的,它是完全沉浸在主题里,不到把它表现为完满的艺术形象时绝不罢休的那种情况。托尔斯泰称这种意境称为神与物游的“忘我”境域。所以,它是问题形成时,“神动天随,寝食咸度,精凝思极,耳目都融,奇语玄言,恍惚呈露”的那样一种竭尽全力的精神境界。
②启迪是指在机遇中灵感被诱发的偶然信息。这种境界是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的饱和程度。启动信息是各种思维信息的纽带,打开新门的钥匙,诱发灵感的普遍形式。
③跃迁就是灵感产生时的那种非逻辑状态的质变方式,是“神思方远,万涂竞萌”之际的状况,是袁牧(清朝)所讲的“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茅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的状况。这种非逻辑状态的跃迁一般是指思维的跃迁和信息跃迁的统一。思维跃迁是神经脉冲能量非连续性的发生和停顿的统一,信息跃迁是信息的再一次以新的形式的跳跃,是信息真髓的显真。
④顿悟就是朱熹讲的“豁然通达”,是思维对象潜浮孕育成熟后和显意识沟通的瞬息表现。
⑤验证是对灵感思维的成果的真伪性的鉴定。
(2)灵感思维诱发的方法灵感思维诱发的方法主要有追捕热线法、暗示右脑法、寻求诱因法、搁置问题法、西托梦境法和养气虚静法。
①追捕热线法热线就是由显意识蕴育成熟了的并和显意识可以沟通的思路。它一旦出现,则将思维活动推向新的高潮,并且穷追不舍。
②暗示右脑法是由保加利亚教育家、心理学家洛扎诺夫提出来的。这一方法的宗旨在于刺激右脑、发挥右脑的功能,系统开发人脑的功能。
③寻求诱因法就是寻求“触媒”性的偶发信息。自由联想、科学幻想、发散联想、大胆怀疑、多向反思等均属寻求诱因法。
④搁置问题法久思不得其解,暂将问题放一放。这样可以调整大脑的兴奋与抑制之间的关系。为此目的,可以暂去从事与主题无关的活动。
⑤西托梦境法梦会进发灵感,美国《诺菲尔德科学教育方案》中,就提出如何增加“做梦”的机会,即凯库勒精神。这一方法认为,灵感产生于醒睡的中间状态。这时脑电波的频率为4—8周,称为西托波(美国有“西托状态研究中心”)状态。
⑥养气虚静法这时“万象冥会,天机畅通”,于是灵感就来光顾。
灵感的诱发和捕捉都是比较抽象的,但是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那就是首先具有相关的知识及其知识结构,有一定的自我压力,并有机会遇到相应的诱发信息,即点火。所以科学家们得出,当知识、结构、压力和点火四位相遇时,创造之神就会到来。
知识必须是有效的知识,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成为产生灵感的尺度。数学家罗素就曾说过,爱因斯坦之所以提出伟大的理论,就是因为他不懂这方面的时间和空间的知识。
结构不仅指知识结构,还指环境条件的允许性。能动地对待环境,也就是主体和环境的“同化”和“顺应”过程,这里所讲的结构就是“同化”和“顺应”的产物。
产生灵感的压力一般指“自我压力”,外来的压力一般是不会产生灵感的。
点火即机遇。但有机遇不一定会产生点火,这就有赖于由各自的气质所决定的个性特征了。
从理论上讲,有了以上四个条件就可能产生灵感,然而事实证明,灵感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获得的。即使产生了灵感而不能及时捕捉,也就“时不再来了”。所以苏轼说“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永难摹”。可见,及时捕捉并立即记下来是十分重要的。
6.灵感的培训
(1)集中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全神贯注的品质,这些都是欲成就事业者的“金科玉律”。对灵感来说,也必须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来努力、来设法、充分运用头脑……思考之彻底集中。这就是灵感培养法之第一课。
就以拿破仑来说吧!他那杰出的天赋和活力,已成所谓的传说了。当他掌握政权,身临欧洲的十九年间,他克服了近乎超人的困难,做了近乎超人的剧烈工作,并且自负道:“尽管对自己的手脚有感到极限的时候,但却不知道有工作上的极限。”纵然处于肉体极限的边缘,他也不准自己摆脱掉工作。
“唯有时间才是一切”,即失去的时间永不复返的绝对性事实,以及对达成目的的锲而不舍的精神驱使他不停地工作,不分昼夜,他满脑子都是对工作的热情。半夜里突然醒来,就立即跳下床,做出明锐的决定,口述书信。一旦打起仗来,睡眠时间就更短了。据说即使平时他的睡眠时间也只有三小时。
他那称得上“人类电脑”的奇迹般的处理能力,秘密何在?是“锲而不舍”和“集中”。他能够把浮现脑际的流动的念头,刹那间予以切割下来,把思考集中于一个对象,摒弃所有杂念,直到得出结论为止。拿破仑自己也把他的头脑比喻为收藏着各种已经整理过的问题的书柜。就是说,为了某工作而必的需资料,只要打开他的抽屉即可,用完就接着做第二件工作。如中途发生另外紧急的问题,则立刻关上那抽屉,开别的抽屉。要休息时,便将所有抽屉关上,全神贯注地休息。因此,头脑即思考的运转,从无浪费。
想必您已觉察到这种书柜,就和现代的情报索引的基本型态相同。至于我们本身,尽管在规模上有差别,倒也有这类书柜的。遗憾的是,不但抽屉内部杂乱,抽屉本身也松紧不一,开关不顺。您原想开一个抽屉,却连旁边的,或者下面隔了两格的抽屉都一齐开出来。难怪思考不集中,效率会降低,好的灵感也不容易显出。我们要经常好好整理这书柜,抽屉内也要整顿。所谓锲而不舍就是对于维持这书柜的不断努力。这和维持体内电脑也有关联。拿破仑就是这种维持的天才了。
如想让人的体内电脑在下意识里操作起来,首先得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课题意识。时时刻刻锲而不舍式的集中,除了坚持情报、资料的作业之外,还必须履行把问题意识镂刻到下意识中去的手续。
当我们能够这样活用下意识时,我们便会感觉到好像有种超过自己的神秘力量在帮助自己。如是对心灵现象感到有兴趣的人,也许会说这是“守护灵”的作用。总之,灵感确是和下意识有直接关联。
日本风琴制造者山本金弥凭借灵感成功的故事十分感人。
他曾是东京爱乐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演奏者,后来自创乐器公司,对于钢琴的改良,做出连卡查鲁斯(pabol Casals,西班牙的大提琴演奏家、指挥家,素有“弦乐器之王”之称)都不禁惊叹的技术革新。他一直无法了然,为什么世间各种事物,都在日新月异地改良,而独有钢琴却故态依旧?于是下定决心要为改良钢琴而努力。问题在于钢琴的“响棒”,从来响棒都是两端固定于钢琴的框架上。这能不能加以改良呢?
他开始昼夜不分地锲而不舍地思考这个问题。某日,当他从火车窗口看着外面景色时,无意中映入眼帘的,是画在巨大广告塔上的照相机图案广告。那是把镜头光圈的漩涡层次图案化的广告。他拍了一下膝盖。那图案里有没有隐藏着能增加钢琴音量的秘密?如将响棒像广告上的图案那样弄成漩涡形,音域会不会扩大?还有,如只把响棒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令其悬空,则振动是否会加强?特别是低音效果应该会更好。
他拜访建筑音响学的专家,确定自己的构想并没有错。终于在1954年5月获得了专利权。他的改良式作品,成绩这样优异,使一些专门学者或钢琴家,都感到惊讶,音色华丽,尤其低音部发挥得淋漓尽致。即使是家庭用钢琴,也能弹出平台这是基于“下意识是灵感的贮水池”的事实。从下意识中涌出来的形形色色的灵感(构想),如果用意识的活动一一加以挑剔,那么,灵感这道流水便会越来越狭窄。
相反的,如让流水毫无限制地倾泄,水的出口就越来越粗。粗了,水量即灵感的量也就增多,因而“玉”的绝对量也会增加。
毫无节制地使水流出,贮水池会不会干涸掉?这不用担心。如把表现之原理实行起来,那么,问题意识本身也会越来越丰富,于是,可从此发现新的问题,由此产生创新意识。
不只要自己观察自己做的事。还要把表现的结果,让别人看、听,同时对我们自己的疑问、问题或缺点提出批评,以及赞成或称赞可以承认的部分。这样,创新意识就能更加丰富,灵感就能获进展。
(3)暂时放弃灵感的必须条件之一,是“被动”的态度。即,不可有太强的自我意识:“我要这样、要那样”。换句话说,不是在脑子里想,而是将身心委任给直观的态度,尊重第一印象或最初灵感的态度,是产生灵感所必须的。
乍看之下,这似与灵感要靠日常的刻苦勤勉相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平时的刻苦勤勉的累积,到某一瞬间,就会结成灵感的果实,所以刻苦勤勉本身不应被否定。尤其处于像今天这样激烈竞争的时代,如果根本忘了刻苦勤勉,则就没有什么灵感了。
然而,我们也必须学习暂时放弃自我意识。即需要散心、转换心情、变更观点等等。同时注意到过去的累积,好不容易变成灵感而出现时,不要以固执或自我意识妨碍它。自我意识(或努力)与灵感,犹如白天夜晚,或者劳动与休息,是一种交替的关系。我们可以从紧张的宽松中期待“正式演出”的灵感显现。
也可以说镇静意识之后,下意识的活动可超活泼。现代生活中,小小的自我意识太过泛滥。神经病或情绪紧张多由此而来。镇压自我意识,可以说是解决人生诸问题的一把有力的钥匙。
这是为什么呢?接着,让我们来谈“抑制”。
“抑制”是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最为重要的想法之…
所谓抑制,就是为了防卫自己免受来自罪恶感或自责的意念,而在自己不知不觉中抑制自己。
其实,这种(自我)防卫,如太过分,就会变成神经衰弱症的原因。因此,一般说来,精神科医生总是以解除患者(带着烦恼或痛苦来的人)的压抑作为治疗的第一步。
精神科医生首先与患者之间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在友好自由的气氛中,令对方自由地说出所有浮上心头的话——即使看来似与痛苦或烦恼无关的事项。这样,患者在叙述的中间,会逐渐把沉在自己下意识底层的被歪曲的想法或感觉,得以表现出来。当把这些变成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时,患者便能明确自觉到自己那不正常的想法确属不正常。当如此自觉时,可以说他已经差不多克服了那些苦恼。这种方法是包括精神分析在内的所有心理治疗都会用到的。
这里重要的是,要把浮现心头的话不加抑遏地说出来。
“这种事可以说出来吗?”这样的犹疑不决,就是抑制。
不只是心理治疗如此,灵感也是一样。不加抑制地“把浮现心头的话说出来”,就是让下意识浮上表面——意识的公开面。不立即表现,而在脑里思考,其实等于在抑制下意识中的灵感。 “如果脑里整理出一个想法,为了不忘却,应该把它写下来”,这说法乍看颇有道理,但只要事关灵感那就错了。我们与其说是“有了思想才写”,倒不如说是“写了才有思维”,不是“有了思想才说”,而是“说了才有思想”。灵感来自思想和体验的一致,而体验则是离开写、说及其他行动就无法形成的。
关于这一点,现代学校教育是否有问题?老师苦口婆心,一再重复的是:“先好好的想再写”、“先好好的想再说”,如此训示六年之后,一般人在灵感方面一定变得毫无希望!让学生从写的行为本身中感到乐趣,从说话本身领会到欢欣,至于表现或内容方面的错误,则设法让学生自行发觉。这才是真正的教师。特别是那些有道理的“指导”之类的东西,虽然指导的是有条有理的读书心得、模范文写法,但却因此使得由读书而产生的灵感云消烟散,甚至因此使得作文变成一种心理上的重担即抑制,久而久之讨厌读书了。这种读书心得的指导,可说毫无意义。
总而言之,在本来是柔软的脑筋,被灌输以不要做错、不要失败,要毫无缺点地生活,具有这些观念的孩子们,他们的未来是可想而知的。真是令人担心。不管怎样,要不再抑制。
这是恢复健康的睿智——灵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