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13900000013

第13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

他的政治理想是:“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不壹于正,而无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熟而草木茂,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显然,董仲舒早已把人类看成了宇宙的主宰,并希望通过人间的努力使社会乃至整个自然变得美丽祥和。

根据同类相动的原理,董仲舒主张用人为的方法去除灾害,去否取泰。

“木有变,春凋秋荣,秋木冰,春多雨”,这是由于徭役繁多,赋税太重,百姓离散所致,应该用“省徭役,薄赋税,出仓谷,赈困穷”的办法来解决。

“火有变,冬温夏寒”这是由于君主不明,善人不赏,恶人不黜,庸人在位,贤士不举的缘故,应该用“举贤良,赏有功,封有德”的办法来解决。

“土有变,大风至,五谷伤”,则说明君主不信用仁义贤士,不敬父兄,淫荡无度,宫室美盛;解决的办法是“省宫室,去雕文,举孝悌,恤黎元。”

以上是通过政策和行政办法可以解决的问题。至于求雨、止雨之类的事,则可用其他的办法。

董仲舒认为:“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四时皆以水日为龙,必取洁土为之结,盖龙成而发之。”在求雨之日,要开阴闭阳,“禁男子无得入市”,“丈夫欲藏匿,女子欲和而乐。”在他看来,“致雨非神也,而疑于神者,其理微妙也。”而止雨之法,则要“开阳而闭阴,阖水而开火”,“以土日塞水渎,绝道,盖井,禁妇人不得行人市。”董仲舒用于免除自然灾害的方法,完全是以天人感应、同类相动的理论为依据的。

班固说:“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从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有一次,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董仲舒在家里用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学说推说其意,草成文章,被来访的中大夫主父偃看见,窃其书而上奏皇帝。

或许其中对朝政有所指责,汉武帝读后大为震怒,把董仲舒下吏入狱,判处死刑。后来终于因其弟子的百般请求,董仲舒才得以免死,从此遂不敢复言灾异。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纵观儒家经学的历史,在学术倾向上有汉学与宋学的区别。广义的汉学包括西汉的今文经学和东汉的古文经学及其支流;狭义的汉学则仅指东汉以后的古文经学。所谓宋学,则是指宋儒继承和发挥思孟学派的“性命义理”之学并且兼综佛道二家思想而成的“性理学”,也就是一般所谓宋明理学或道学,是儒家经学的一支突起的异军。实际上,宋学的思想是与思孟学派、董仲舒今文经学、魏晋玄学以及隋唐中国化的佛学思潮一脉相承的,因此它实际上是今文经学的一个变种。如此说来,中国儒学实际上只是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相互作用、交替登场的历史。所谓汉学与宋学之争,其实质还是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儒家经典除了《易经》以卜筮之书得以幸存外,其余各经皆为秦火所毁。入汉之后,五经的传授全靠记忆,由师徒之间一代代口耳相传而来,汉人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成书。由于记忆不确、口音不清等原因,西汉的经学形成许多不同的师法和家法,而这些师法和家法又是不能随意改变的,所以汉武帝初设五经博士时,规定“各以家法教授”。后来增设博士时,这个传统被保留了下来。终西汉之世,共设了十四个博士,即三个易经博士(施氏、孟氏、梁丘氏),三个礼经博士(欧阳生、大夏侯、小夏侯),三个书经博士(申培、辕固生、韩婴),三个礼经博士(大戴、小戴、庆氏)和两个春秋博士(颜氏和严氏)。其中《春秋公羊传》强调大一统、华夷之别、尊主弱臣等内容,最得汉武帝宠信。所以有人说:“汉武帝独尊儒术,归根到底是尊《公羊》。”以上所传各经皆用西汉通行的隶书写成,所以称为今文经,这种学术也总称为今文经学。

在今文经学流传和发展的同时,又有一些古本经典从地下或孔壁中发掘出来。它们包括在孔子宅壁中发现的《礼记》、《孝经》、《尚书》和《论语》,以及通过其他途径发现的《左氏传》、《周官》、《毛诗》、《古孝经》和《礼古经》等。这些典籍是用先秦六国文字写成的,所以称为古文经。

在西汉两百年间,一直是今文经学占统治地位。古文经虽有传本,但或藏秘府,或为民间流传,不立于学官。西汉末年,刘歆向哀帝建议把《左传》、《毛诗》和古文《尚书》等列于学官,遭到今文学博士的反对,刘歆又写《移让太常博士书》予以反击,从此开始了两派的争论。王莽篡汉时,出于学习周公“制礼作乐”的政治需要,大力佑助古文经,《周礼》、《左传》、《毛诗》和《古文尚书》得立于学官。光武帝上台,又尽罢古文经,今文经又一次受到政府的尊崇和褒奖。但古文经并未被扼杀,古文经学家仍然可以做官和讲学。

由于古文经内容丰富而新颖,所以东汉时诵习者甚众,出现了许多古文经学大师,其中以马融的成就最大。马融学问广博,兼通各经,有弟子数千,他为群经作注,首开会通今古文经学的先河。马融的弟子郑玄更是博习古文、今文和谶纬之学,他采用今文经学的长处遍注群经,融今古文经学于一炉,从而结束了今古文经学的论争,成为两汉经学的总结者。从此,今文经学便由郑学取而代之了。

今文经和古文经原只是记录文字的不同,后来却成了两个相互对立的学术派别。他们各立师法、标榜门户,在史料解释、研究原则和方法上产生许多分歧。

今文经学家以为六经皆孔子手定,孔子删定六经是经学的开辟时代;古文经学家则认为,六经只是古代的史料,并非始于孔子。

今文经学家以孔子为政治家和教育家,尊孔子为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的素王,认为六经是孔子的治国之道,所以偏爱其中的微言大义,注重从中寻求和阐发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古文经学家则以孔子为史学家,尊孔子为先师,把六经当史料看,因而有“六经皆史”的说法。

古文经学家把六经当史料,所以按时代顺序排列各经:伏羲画八卦,所以《易经》列第一;《书经》首篇为《尧典》,所以列第二;《诗经》中最早的是《商颂》,所以列第三;《礼》、《乐》是周公所作,所以分列第四和第五;《春秋》是鲁史,由孔子整理而成,所以列在最后。

今文经学家把六经当成是孔子教授学生的不同课程,其中《诗》、《书》、《礼》、《乐》是初级课程,因而分列在前;《易》和《春秋》是孔子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思想所在,是孔子授徒的高等课程,所以排列在后。

从学统上说,今文经学以《公羊传》为主,古文经学以《周礼》为主;今文经学家把六经看成是孔子“托古改制”的手段,古文经学家则只把孔子看成是古代史籍的继往开来者;今文经学家一般好讲阴阳五行、灾异谶纬及天人合一之学,古文经学家则注重名物训诂,学风朴实而流于繁琐。

此外,今文经学家以为古文经的传授不大可靠,疑为刘歆伪造,斥古文经学为变乱师法;古文经学家则以为今文经只靠口耳相传,是秦火的残缺之余,斥今文经学家为抱残守缺。

总之,今文经学长于哲学思维,是儒家哲学思想的创造者,受到哲学界的重视;古文经学长于考据训诂,是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开拓者,多得语言学界的青睐。

东汉初年,儒家经学呈现出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和谶纬之学互相冲突的矛盾景象。总的情况是,古文经学势头日高,今文经学根基深厚,谶纬之学也登上了统治思想的宝座,形成三家鼎立的形势。

建初四年,杨终向章帝建议说:“宣帝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

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宜如石渠故事,永为后世则。”所谓“章句之徒破坏大体”,是说各方经师皆以己说解经,标新立异,六经的章句越来越繁琐,而且内容互相冲突,已难以担当统治哲学的重任了,必须加以统一才行。

于是章帝下诏说:“盖三代导人,教学为本。汉承暴秦,褒显儒术,建立五经,为置博士。其后学者精进,虽日承师,亦别名家。孝宣皇帝以为去圣久远,学不厌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书》,后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复置颜氏、严氏《春秋》,大小戴《礼》博士。此皆所以扶进微学,尊广道艺也。,中元元年诏书,五经章句烦多,议欲减省。至永平元年,长水校尉倏奏言,先帝大业,当以时施行。欲使诸儒共正经义,颇令学者得以自助。”

于是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共聚白虎观,讲议五经异同。由五官中郎将魏应提出问题,侍中淳于恭把渚儒的解答上奏,章帝亲临白虎观,以诏制作出裁决。后令史臣班固撰集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简称《白虎通》。

参加白虎观会议的学者大都是今文经学家,讨论的也大都是今文经学的问题,所以《白虎通》基本上是一部统一今文经学的著作。同时,参加会议的还有贾逵、班固等少数古文经学家,而裁判者章帝也爱好古文经学,所以《白虎通》也受到了古文经学相当大的影响。谶纬之学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感应论与今文经学是一致的,所以《白虎通》也保留了不少纬书中的内容。另外,在殿文中对答最好的是丁鸿,被誉为“殿中无双丁孝公”,丁鸿的特点是兼通今古文。总之,《白虎通》虽然以今文经学为主,却也可以视为对两家学说的一个初步综合,它实际上预示了东汉经学的发展方向,后来今、古文经学终于在郑玄等人的著作中达到了统一。

《白虎通义》一共汇集43条名词解释,内容涉及社会、礼仪、风习、国家制度、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如对爵、号、谥、三纲、六纪、宗族、姓名、嫁娶、崩薨、丧服、三军、诛伐、五刑、社稷、封公侯、巡狩、考黜、谏诤、致仕、耕桑、商贾等各个方面都有规范性的解释和说明,具有经义标准和国家法规的性质。

《白虎通义》的中心思想是为封建君主专制作论证,所以首先对三纲六纪作了规定:“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故《含文嘉》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又日:敬诸父兄,六纪通行,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

《白虎通义》的名词解释中也包含了不少哲学思想。如关于天地、五行、人、性情的解释。关于天地:“天者何也?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镇也。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天道所以左旋,地道右周何?以为天地动而不别,行而不离,所左旋右周者,犹君臣阴阳相对之义。”

关于五行:“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地之承天,犹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谓其位卑,卑者亲事,故自周于一行,尊于天也。火者阳也,尊,故上;水者阴也,卑,故下;木者少阳,金者少阴,有中和之性,故可曲可直,可从革。”

关于人:“人含五常而生,声有五音。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姓,生也,人所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命者何谓也?人之寿也,天命已使生者也。命有三科以记验:有寿命以保度,有遭命以遇暴,有随命以应行习。死之为言澌,精气穷也。尸之为言失也,陈也,失气亡神,形体独陈。”

关于性情:“性情者何谓也?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人禀阴阳之气而生,故内怀五性六情。情者静也,性者生也。此人所禀六气以生者也。故《钩命决》日:情生于阴,欲以时念也。性生于阳,以理也。阳气者仁,阴气者贪,故情有利欲、性有仁也。”

《白虎通》的这些思想不仅是对今、古文经学的综合,也是对董仲舒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王莽的灭亡和东汉的建立,士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东汉初期,土族和与其关系密切的儒生们享受了空前的尊宠和荣誉。不仅“三老”、“五更”受到尊养,连皇帝本人也以充当经学大师的门生为荣。可是,随着士族力量的增长,他们总想把皇权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最终导致皇权与士族之间的尖锐矛盾。

在各种社会力量中,最便于皇帝利用的是宦官和外戚。皇帝信用宦官和外戚来对付士族,必然招致士族和儒生们的反对。如他们上书说:“地者阴精,当安静承阳,而今动摇者,阴道盛也。其日戊辰,三者皆土,位在中宫,此中臣近官盛于持权用事之象也。”“今梁氏一门,宦者微孽,并带无功之绂,裂劳臣之士,其为乖滥,胡可胜言!”这种矛盾的激化和升级,最终导致了党锢之祸。

所谓党锢之祸,其实质是宦官、外戚和皇权共同打击士族及经学知识分子的惨剧,其中的一个直接结果,便是导致盛极一时的两汉经学走向衰落。

同类推荐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本书采用1876年典藏版法文原著,在此版本上进行翻译。译文尊重卢梭当年应第戎学院征文而执笔的写作原意和部分词汇的专业用法,更加精准流畅。开篇导读,帮助读者对卢梭以及对这部著作进行一个提纲概括式的了解,减轻名著入门难的障碍。本版新增卢梭当时于论文写成后又添加的19个补充注释,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卢梭在写作过程中的哲学思辨,延伸的知识也令本著作更加立体。还收录当年日内瓦著名博物学家博纳(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笔名写信反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卢梭亲自雄辩答复博纳质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经典版本。
  • 庄子全书

    庄子全书

    本书除了介绍《庄子》原文中的一些经典寓言故事,还列举了古今中外很多富有借鉴意义的小故事或人生实例,几乎涵盖了职场、营销、教育、友情、爱情、婚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让您在轻松中获得智慧,愉悦中体味哲理!
  • 培根哲理随笔

    培根哲理随笔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培根哲理随笔》收录了培根关于哲学、关于宗教、关于政治、关于爱情等各个方面的随笔,富有哲理,阅读后,读者可以对培根思想有一个全面了解,相信他的哲理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作用。
  • 人生是苦,苦就是福

    人生是苦,苦就是福

    看不开是苦,想开了是福。有欢喜心才合乎佛法,才合乎做人的意义。一个人在世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如果活得不欢喜那有什么意思?“欢喜”是佛法,欢喜是财富,有欢喜才能安住身心。如果做到欢喜?不管见到任何人都很欢喜,不管做什么事都很欢喜,不管在哪个地方都很欢喜,不管读什么书都很欢喜……能有越多欢喜,表示心中越有佛法,越有成就。保持欢喜的方法是:凡事皆生欢喜心。在本书中,星云大师具体而微地刻划出人间万象与众生实相,深入浅出的探讨世间的问题与人生的哲理,从家庭、工作、艺术、人际、生死等各个层面,分享了自在生活方面的智慧。
  •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热门推荐
  • 复来归

    复来归

    曾经有人告诉过我,红尘绮梦,韶华白首,说到底亦不外乎七字蕴言。打怪,升级,死情缘。九万年的痴念,她放下了作为神女所有的骄傲,只为换得他闲暇时的那一回顾。她原本以为,即便流渊现下不爱她,好在她还有那余下万万年的时光陪在他的身旁,无论爱与不爱,她花璟都会是他名正言顺的妻子。只是,任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婚礼上的那一场变故。
  • 俞楼诗记

    俞楼诗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奉子成婚之首席太霸道

    奉子成婚之首席太霸道

    少年时,他说:“十年后,我会回来找你。”十年后,他已经是叱咤商界的风云人物,再次回到最初的地方,他的小丫头,已经不在他的身边。直到她闯入自己的世界……她用手指着她的胸口,对他说:“要想我爱你,拿你这里来换。”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时光逆转,他一定会努力把她绑在自己的身边,不让她离开,只是很多事情,永远不能如他所愿……一场婚姻,一个命中注定。他和她,注定纠缠一生……
  • 我的大学生活是宫斗剧吧

    我的大学生活是宫斗剧吧

    你见识过男人比女人还会使性子玩心眼的吗?你碰到过完全没有辨别是非黑白能力的人吗?哎,我可都是第一次见啊!还有莫名的破坏我和男友的关系,喂喂,拜托我好像没有得罪你吧!就不能和和美美过完大学吗?我只是想做一个低调安静的普通学生啊!要不要搞得跟宫斗一样你死我活勾心斗角硝烟弥漫啊。。。---我是文艺的分割线---这个城市如此寂寞,终究,我们都只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
  • 嫡女权谋天下

    嫡女权谋天下

    为他七年筹谋苦心经营,换来的是他与庶姐的联手算计,君临天下之时她得到的是死牢酷刑折磨至死与满门被灭的下场。重活一世,她发誓必定让那些欠她的人血债血偿。只是……前世那个被她害死的摄政王今世怎么成了纨绔子弟,动不动就调戏她呢,果真是报应不爽么?珍爱生命,远离摄政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八鲜汤

    八鲜汤

    《莫兰系列1:八鲜汤》是《莫兰系列》之一。八年前,莫兰还是大学外语系—年级的新生,被安排在条件颇为艰苦的八人间宿舍居住,而睡在她下铺的正是后来因为恐怖血腥的“人骨八鲜汤”命案而声名大燥的张素萍。八年后,曾同是大学烹饪社团成城的四姐妹。突然接到神秘的聚会邀请函,“八鲜汤”三个字更是唤起了众人对多年前那桩可怕凶杀案的恐怖记忆……聚会当天,八年前的惨剧在众目睽睽下再度上演,原来,杀机竞潜藏于烹饪社团的姐妹之中……也许,一切的罪孽只源自深藏于人心的爱与欲……
  • 界外一阁

    界外一阁

    诸天万界之外,有一座古朴的小阁楼,唤做万界阁,万界阁里有一本书,里面记着诸天万界发生过的所有事件。虚无之风吹过,书页轻轻翻开,一个故事出现在眼前。
  • 重生花痴丑女

    重生花痴丑女

    周家有女,天生愚蠢花痴,丑女一枚,受尽了嘲笑。安家有姝,亦名阳阳,天生丽质,狂傲不羁,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一次意外,魅力不羁的安阳阳变成了花痴丑女周阳阳,一切全然改变。男人靠近她身边是善意真心还是不怀好意?是利用还是想再利用?看她如何瘦身,如何周旋男人之间,如何为了自己报仇,如何与抛弃她的未婚夫PK......这是非常另类的学生故事!希望亲亲们喜欢!★(纯属虚构,请勿模仿)☆☆领养名额☆☆yoguat空★周阳阳上官依诺★安阳城妖娆月魔★敦玺恩★推荐爱如天使的V文《总裁的纯纯老师妻》她是堂堂亚洲首富的女儿,从小备受呵护,疼宠中长大。为了实现老师梦,阴差阳错成了高中老师,从此,她单纯的生活彻底改变!☆☆推荐师傅热文逐云之巅《盛世军婚》师姐的文《霸宠盗种妻》☆☆好友连接推荐景行《首领小夫人》妖娆小桃《重生一豪门傻千金》沐清妃《重生之豪门前妻》葬花翼《全能皇妃》雨淼《懒情女主》陌潇湘《女皇不好惹》十柒月《我的明星小女人》若绯儿《限制性宠爱》能让你流泪的终不是我《我的妈咪不好卖》在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使用的名称为《花痴丑女,名动天下》
  • 磬山牧亭朴夫拙禅师语录

    磬山牧亭朴夫拙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

    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

    唐诗,大气;宋词,婉转;元曲,明丽。唐诗、宋词、元曲,作为我们民族诗情“高峰体验”的结晶,足以唤醒沉睡在每一个炎黄子孙心灵深处的诗魂。诗情画意,词韵墨香,完美演绎传世经典;曲风赋骨,文锦书绣,全新展现华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