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31800000029

第29章 杂蕴第一中补特伽罗纳息第三之四

入息出息当言依身转耶。依心转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令疑者得决定故。谓契经说。佛告长者。此入出息是身法身为本系属身依身而转。施设论说。何缘死者入出息不转耶。谓入出息由心力转。死者无心但有身故。此入出息一说依身一说依心。或有生疑。如是二说俱不了义。或俱了义。欲显此二真实义趣故作斯论。入息出息当言依身转耶。依心转耶。答应言亦依身转亦依心转如其所应。云何名为如其所应。有作是说。于下中上如其所应。谓入出息小时下品壮时中品老时上品。如是说者。由四事故名如所应。谓入出息由四事转。一有息所依身。二风道通。三毛孔开。四入出息地粗心现前。必具此四入出息转。由此故说如所应言。为显此义复作是说若入出息但依身转不依心转。则在无想定灭尽定位入出息亦应转。彼有入出息所依身。风道亦通毛孔亦开。唯无入出息地粗心现前以无心故虽有三事而阙一事故息不转。若入出息但依心转不依身转。则无色界有情入出息亦应转。彼界四事一切皆无故息不转。若入出息但依身心转不如所应。则在卵[穀-禾+卵]及母胎中。羯刺蓝頞部昙闭尸键南诸根未满未熟。并在第四静虑入出息亦应转。问何故羯剌蓝位息不转耶。答彼稀薄故若息转者彼应流动。问何故頞部昙闭尸键南诸根未满未熟位息不转耶。答彼身尔时风道未通毛孔未开。若息转者身应散坏。然在卵[穀-禾+卵]及母胎中。从羯剌蓝乃至诸根未满未熟。尔时未有息所依身风道未通毛孔未开。唯有息地粗心现前。虽有一事而阙三事故息不转。问何故在第四静虑息不转耶。答彼心细故。谓入出息依粗心转第四静虑以上诸地心极微细故息不转。复次内门转故谓息必依外门心转。第四静虑以上诸地心内门转故息不转。复次内事转故。谓息必依外事心转。第四静虑以上诸地心内事转故息不转。复次极寂静故。谓息必依躁动心转。如人涉路躁则动尘心若躁动起入出息。第四静虑以上诸地心极寂静故息不转。尊者世友作如是说。入第四静虑便得转依。谓所依身。有第四静虑微妙大种令诸毛孔一切密合无窍隙故非息所依。由此尔时息不复转。大德说曰。入第四静虑心便不动。心不动故身亦不动。身不动故息不复转。入彼定时一切动法皆息灭故尊者妙音作如是说。入第四静虑一切粗重皆息灭故息不复转。谓欲界中有粗欲贪。初静虑地有寻有伺。第二静虑有喜。第三静虑有乐。由此发生身心粗重。由粗重故入出息转。第四静虑一切皆无故息不转。如是若在下地入第四静虑。唯有息所依身及风道通然毛孔不开亦无息地粗心现前。虽有二事而阙二事故息不转。问何故但说在第四静虑息不复转。不说生第四静虑耶。答是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复次亦应说生第四静虑息不复转。而不说者应知此是有余之说。复次已说入彼定当知亦说生彼。如契经说。先在此间入彼静虑后方生彼。问第四静虑亦有风界以四大种不相离故。何缘生彼无息转耶。答第四静虑虽有风界而不名为入息出息。以于彼身不入出故。有说生彼虽有风界而无前说四种事故不名为息。以入出息亦依身转亦依心转及如所应。是故下从无间地狱上至遍净。其中有情诸根满熟入息出息依身心转。此中诸根满熟言显前四事具足。不说眼等根满熟义。谓前四事能发息故说之为根。具故名满。熟谓作用即前四事具足有用。是故说为诸根满熟。有说诸根满熟言者。简处胎卵根未满熟。显风道通毛孔开义。身心二事次后自说应知此中有入息有出息。有入出息地无入出息地。入息者。谓息风入身。出息者谓息风出身。有入出息地者。谓欲界及下三静虑。无入出息地者。谓第四静虑及四无色。生有入出息地。无入出息地心现在前息便不转。生无入出息地。有入出息地心现在前息亦不转。生有入出息地及有入出息心现在前。若不如所应息亦不转。要生有入出息地及有入出息地心现在前。如其所应息方得转。

问入出息。何地系随身系耶随心系耶。有作是说。随身地系。诸有欲令入出息随身地系者。彼说生欲界者若欲界心现在前。彼欲界身欲界入出息随欲界心转。即此心所观。即彼若初静虑心现在前。彼欲界身欲界入出息。随初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问若尔施设论说当云何通。如说欲界入出息离欲界染时最后无间道灭。答欲界入出息。有随欲界心转。有随初静虑心转。随欲界心转者尔时灭。随初静虑心转者尔时现在前。复次彼依择灭说故无相违失。即彼若第二第三静虑心现在前。彼欲界身欲界入出息。随第二第三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生初静虑者。若初静虑心现在前。彼初静虑身初静虑入出息随初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即彼若欲界心现在前。彼初静虑身初静虑入出息。随欲界心转。非此心所观。即彼若第二第三静虑心现在前。彼初静虑身初静虑入出息。随第二第三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生第二静虑者。若第二静虑心现在前。彼第二静虑身第二静虑入出息。随第二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即彼若欲界初静虑心现在前。彼第二静虑身第二静虑入出息。随欲界初静虑心转非此心所观。即彼若第三静虑心现在前。彼第二静虑身第二静虑入出息。随第三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生第三静虑者。若第三静虑心现在前。彼第三静虑身第三静虑入出息。随第三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即彼若欲界初二静虑心现在前。彼第三静虑身第三静虑入出息。随欲界初二静虑心转。非此心所观。诸有欲令入出息随身地系者。彼说欲界入出息四地心所观。初静虑入出息三地心所观。第二静虑入出息二地心所观。第三静虑入出息唯第三静虑心所观。问若入出息随身地系。施设论说当云何通。如说何缘死者入出息不转耶谓入出息由心力转死者无心但有身故。答显入出息随心而转必不离心故作是说不言此息随心地系。有余师说。随心地系诸有欲令入出息随心地系者。彼说生欲界者。若欲界心现在前。彼欲界身欲界入出息随欲界心转。即此心所观。即彼若初第二第三静虑心现在前。彼欲界身初第二第三静虑入出息随初第二第三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生初静虑者。若初静虑心现在前。彼初静虑身初静虑入出息。随初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若欲界心现在前。彼初静虑身欲界入出息随欲界心转。即此心所观。若第二第三静虑心现在前。彼初静虑身第二第三静虑入出息。随第二第三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生第二静虑者。若第二静虑心现在前。彼第二静虑身第二静虑入出息。随第二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即彼若欲界初静虑心现在前。彼第二静虑身欲界初静虑入出息。随欲界初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即彼若第三静虑心现在前。彼第二静虑身第三静虑入出息随第三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生第三静虑者。若第三静虑心现在前。彼第三静虑身第三静虑入出息。随第三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即彼若欲界初二静虑心现在前彼第三静虑身欲界初二静虑入出息。随欲界初二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诸有欲令入出息随心地系者。彼说欲界入出息。唯欲界心所观。乃至第三静虑入出息唯第三静虑心所观。问若入出息随心地系。契经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佛告长者。此入出息是身法身为本系属身依身而转。答显入出息由身力转必不离身故作是说。不言此息随身地系。评曰。此入出息随身地系是身分故。前说为善问入出息风为先入耶。为先出耶。答应说先入。谓此息风先入口鼻。流至咽喉复从咽喉流至心胸。复从心胸流至脐轮。复从脐轮渐渐流散。遍诸支节。有说。先出。谓脐轮中有息风起流散上下。开诸毛孔方出至外。评曰。彼不应作是说。息风不能开毛孔故。应作是说。有业生风开诸毛孔。毛孔开已乃有息风于中入出。问于胎卵中至何分位入出息转。答至具色根六处满位息风方转。谓将生时息风先入。息风入已名为已生将欲死时息风后出。不复更入名为已死。由此可观生死分齐。有余师说。临欲生时息风先出。息风出已名为已生。将欲死时息风后入不复更出名为已死。如说。云何使我常活令我入息恒得出耶。诸有欲入第四静虑息风后出不复更入名已入定。将出定时息风先入息风入已名已出定。有余师说。诸有欲入第四静虑息风后入不复更出名已入定。将出定时息风先出息风出已名已出定。评曰。此中前说为善。问此入出息为是有情数为非有情数耶。答是有情数。问此入出息为有执受为无执受耶。答是无执受。身中虽有有执受风而入出息是无执受。问此入出息为是长养。为是异熟。为是等流。答唯是等流。身中虽有异熟生风及长养风。然入出息唯是等流如契经说。佛告阿难。若如射箭筈筈相续调入出息令不乱者。应知彼名殊胜饮食。问何故世尊说入出息名饮食耶。答能损益故。谓无上妙饮食益身。如有方便调入出息。亦无粗恶饮食损身。如无方便调入出息。是故世尊说为饮食。问如射箭筈筈相续者是何义耶。答如以后箭射于前箭后触前筈是此中义。有说此中但显前后无间断义。不说后箭触前箭义。又不定说如以后箭射前箭义如契经说。有持来有持去有持来持去念有修持来持去念。此中持来者。谓入息。持去者谓出息如施设论说。吸风入内名持来。引风出外名持去。如鍜金师囊。囊开合风随入出。此亦如是。有作是说。出息名持来。入息名持去有余师说。暖息名持来。冷息名持去。复有说者。上息名持来。下息名持去。评曰。此中初说为善。能缘彼念名持来持去念。即于此念及此相应俱有诸法。若修若习若多所作。名修持来持去念。问此持息念自性是何。答慧为自性。然此聚中念力增故说名为念。如四念住及宿住念本性生念慧为自性。然彼聚中念力增故说名为念。如除色想慧为自性。然彼聚中想力增故说名为想。此亦如是。若并眷属四蕴五蕴为其自性。此持息念。界者谓欲色界非无色界。地者五地谓欲界静虑中间及下三静虑近分。诸有欲令下三根本静虑地亦有舍根者。彼说此念通八地。谓前五及下三静虑。所依者。唯依欲界。非色无色界。有余师说。依欲色界非无色界。然初起时必依欲界。行相者。非圣行相。所缘者。缘息风。念住者。是身念住加行。非根本念住。若依泛尔四念住说是身念住缘色法故。问何故契经说。持息念通四念住。答此能引起四念住故作如是说。问不净观亦能引起四念住。何故不说四念住耶。答亦有经说。此不净观通四念住。如说若观青淤脓烂虫食等事名身念住。又说。若观此中有受能引净贪亦令止息名受念住。又说。若观无损害意怜愍一切遍诸方域名心念住。又说。若观贪嗔痴断离染起明得众苦尽名法念住。问虽此一经说不净观通四念住。而无量经说持息念通四念住。非不净观有何意耶。答以持息念依处串习牢固可恃。假使失念烦恼现行速可依之伏诸烦恼引四念住。如人怖贼速走归城处谓大种相决定故。若不净观非处串习性不牢固。或时失念烦恼现行不能依之速伏烦恼引四念住。言非处者。谓诸造色相不定故。由此多经说持息念通四念住非不净观。复次以持息念增益法想是空观本。由此速能引四念住。是故偏说。若不净观增有情想。如说此骨为女为男障碍空观。不能速疾引四念住是故不说。复次以持息念所缘怜近无种种相。无定次第不依有情任运而转。由此速能引四念住是故偏说。若不净观与此相违是故不说。复次以持息念唯内道起不共外道。由此速能引四念住是故偏说。若不净观外道亦起。不能速疾引四念住是故不说。此持息念。智者一世俗智。三摩地者非三摩地。俱根者一舍根。相应世者。通三世。缘世者过去缘过去。现在缘现在未来。若生法缘未来。若不生法缘三世。善不善无记者唯善。缘善不善无记者唯缘无记。系不系者欲色界系。缘系不系者缘欲色界系。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唯非学非无学。缘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唯缘非学非无学。见所断修所断不断者唯修所断。缘见所断修所断不断者唯缘修所断。缘名缘义者唯缘义。缘自相续他相续非相续者唯缘自相续。复次此持息念由六因故应知其相。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转六净。数有五种。一满数二减数三增数四乱数五净数。满数者。谓从一数至十。减数者。谓于二等数为一等。增数者谓于一等数为二等。乱数者。谓数过十。有余师说。于入谓出于出谓入名为乱数。复有说者。数无次第故名乱数。净数者。于五入息数为五入。于五出息数为五出。问为先数入息为先数出息耶。答先数入息。后数出息。以生时息入死时息出故。又如是观身心安隐非颠倒故。又如是观显于生死先入后出非颠倒故。随者系心随息从外入内。谓从口鼻流至咽喉。复从咽喉流至心胸。复从心胸流至脐轮。如是展转乃至足指心皆随逐心复随息从内出外。半麻一麻。半麦一麦。半指节一指节。半指一指。半搩手一搩手。半肘一肘。半寻一寻。乃至广说。随根势力。息去近远心皆随逐。止者。谓观息风初住口鼻。次住咽喉。次住心胸次住脐轮。展转乃至后住足指。随息所止心住观之。有说。止者。住心观息遍住身中如珠中缕。观者。谓此息风若至口鼻能审观察。若至咽喉亦审观察。如是展转乃至足指亦审观察。观息风已。复作是念。此风聚中有四大种。此四大种生诸造色。此所造色是心心所所依止处。如是行者。观息为先展转遍能观五取蕴。转者。转此入出息观起身念住。展转乃至起法念住。净者从暖乃至无学。有说。四种顺决择分亦是转摄。净谓始从苦法智忍乃至无学。有说。从四念住位乃至金刚喻定皆是转摄。有烦恼故未名为净。尽智起后方名为净。复次此中数作二事。一能数入出息。二能舍耽嗜。依寻随作二事。一能随入出息。二能舍出离。依寻止作二事。一能止住息。二能住等持。观作二事。一能观入出息。二能取心心所法相无所遗漏。转作二事。一能转息观。二能入谛观。有说。转作二事。一能舍异生性。二能得圣性。有说。转作二事。一能舍烦恼。二能净智见。净作二事。一能观圣谛。二能入圣道。有说。净作二事。一能舍烦恼。二能净智见。有说。净作二事。一能证有余依涅槃界。二能证无余依涅槃界。有余师说。净作二事。一能证现法乐住。二能证二涅槃界。问此六息念。几是奢摩他品。几是毗钵舍那品耶。有作是说。前三是奢摩他品。后三是毗钵舍那品。复有说者。前三是毗钵舍那品。后三是奢摩他品。如是说者。此不决定。或有一切皆是奢摩他品。或有一切皆是毗钵舍那品。

如薄伽梵于契经中为所化生说伽他曰。

善修息念满  渐习随佛教

彼能明照世  如日出重云

问此颂中。说息念满者谁名为满。谁不满耶。有作是说。佛名为满。独觉声闻俱名不满。有余师说。佛及独觉俱名为满声闻不满。或有说者。声闻乘中到彼岸者亦名为满。诸余声闻名为不满。复有说者。三乘无学皆名为满。学名不满。或复有说。圣者名满。异生不满。如是说者。诸有具上所说六因。说名为满。若不具者名为不满。

如契经说佛告苾刍。吾欲两月宴坐。汝等不须参问。唯除送食布洒他时。于是世尊入室宴坐问世尊何故久宴坐耶。答去来诸佛过殑伽沙法尔皆应如是宴坐。尊者世友作如是言。欲为诸天说密法故。有说。为断慢缓苾刍放逸心故。有说为观病苾刍故。有说。欲为他界有情说妙法故。有说。为策退杜多行诸苾刍故。有说。哀愍未来所化诸有情故。谓未来世所化有情闻是事已作如是念。如来犹故多时宴坐。我辈宁得不宴坐耶。有说。为遮外道谤故。谓诸外道毁谤佛言。此乔答摩。好处阓闹爱多言论舍离闲居寂静之乐。为止此等种种谤故多时宴坐。有说。任持菩提分法功德树故。如种树已须更修治。菩提分树亦复如是虽已圆满仍须经久宴坐任持。有说。为受妙法乐故。有说。为观所证微妙诸佛法故。有说。任持难行苦行所劳身故。有说。欲现虽久证得无上菩提而深敬重犹如今时初证得故。大德说曰。由二因缘如来经于两月宴坐。一者自受大法乐故。二者哀慜诸有情故。胁尊者言。为他于法生渴仰故。如彼经说。过二月已。尔时世尊。从宴坐起出到迥处敷座而坐现如是相。令诸苾刍来诣佛所。问世尊。尔时现何等相。有作是说令地微动。有余师说。放胜光明。或有说者。出梵音声。复有说者。化作苾刍前后围绕问讯恭侍。时诸苾刍见已知佛从宴坐起深心惭愧。我等何为不早诣佛。便相告命共往佛所。到已顶礼世尊双足问讯起居退坐一面。世尊告曰。若有外道来问汝言。汝等大师二月宴坐入何等定。应答彼言入持息念。问诸外道辈尚不知有持息念名况知自性。世尊何故作是说耶。答为欲引摄诸外道等所化有情入佛法故。谓有外道及信彼法所化有情。闻佛世尊二月宴坐入持息念生希有心。来诣佛所。佛为说法彼信奉行。复次为欲守护新学苾刍令于佛法不背舍故。谓有苾刍初入佛法学持息念心不敬重欲归外道更求异法。因佛此言诸外道辈来诣佛所恭敬受法。是诸苾刍心便不退。问佛宴坐时遍入一切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何故但说入持息念。答虽入一切静虑解脱等持等至而持息念是彼上首是故偏说。复次静虑解脱等持等至皆是息念前后眷属是故世尊说持息念。

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我已念入出息了知我已念入出息。我已念短入出息了知我已念短入出息。我已念长入出息了知我已念长入出息。我已觉遍身入出息了知我已觉遍身入出息。我已止身行入出息了知我已止身行入出息。问入出息。为先短后长为先长后短耶。答先短后长。云何知然。如施设论说。菩萨初入定时其息速疾。久入定已息便安住。如人担重经险难处其息速疾。后至平道息便安住。故入出息先短后长。问此观息风从鼻而入还从鼻出。何故乃说我觉遍身入出息耶。答息念未成观入出息从鼻入出。息念成已观身毛孔犹如藕根息风周遍于中入出。问若尔何故非出定耶。答意乐加行俱未息故。如菩萨时虽作此观而不出定。亦以意乐加行未息故无有过。尊者世友作如是说。如观一切大种造色所合成身。皆是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痈如箭不净以不舍离。缘息风觉不名出定此亦应尔。止身行者。谓令息风渐渐微细乃至不生。应知此中念入出息者是总。念短入出息等是别。复次念入出息者是欲界持息念。念短息者是初静虑。念长息者是第二静虑。觉遍身者是第三静虑。止身行者是第四静虑。

又彼经说。我已觉喜入出息了知我已觉喜入出息。我已觉乐入出息了知我已觉乐入出息。我已觉心行入出息了知我已觉心行入出息。我已止心行入出息了知我已止心行入出息。应知此中觉喜者。观初二静虑地喜。觉乐者观第三静虑地乐。觉心行者观想及思。止心行者谓令心行渐渐微细乃至不生。又彼经说。我已觉心入出息。了知我已觉心入出息。我已令心欢喜入出息。了知我已令心欢喜入出息。我已令心摄持入出息。了知我已令心摄持入出息。我已令心解脱入出息。了知我已令心解脱入出息。应知此中觉心者。谓观识体。令心欢喜等者。佛虽不复令心欢喜摄持解脱。然菩萨时有如是事故复重观又彼经说。我已随观无常断离灭入出息。了知我已随观无常断离灭入出息。尊者世友作如是说。随观无常者谓观息风无常。随观断者观八结断。随观离者观爱结断。随观灭者观结法断。有说。随观无常者观四大种无常。随观断者观无明结断。随观离者观爱结断随观灭者观余结断。有说。随观无常者观色身无常随观断者观过去结断。随观离者观现在结断。随观灭者观未来结断。有说。随观无常者观大种造色等皆是无常。随观断者观苦受断。随观离者观乐受断。随观灭者观不苦不乐受断。大德说曰。随观无常者观五取蕴无常。随观断者观五取蕴空无我。随观离者观五取蕴苦。随观灭者观五取蕴不转寂灭。又彼经说。今我此定犹为粗浅我应更入余深细定。问此中何者是深细定。有说第四静虑。有说无色。有说灭定。

又彼经说。时有三天端严殊妙过于夜分来至我所。第一天言此已命过。第二天言此当命过。第三天言此非已死亦非当死。然住胜定寂静如是。问彼是何天宁作异说。答是欲界天根品异故。谓钝根者作如是念。此大沙门无入出息身不动摇无思作业必已命过。若中根者作如是念。此大沙门犹有暖气身不烂坏。虽非已死而当命过。若利根者曾见诸佛及圣弟子入如是定。身心不动后时还出故作是言。此非已死乃至广说。又彼经说佛告苾刍。若有问言。云何圣住。云何天住。云何梵住。云何佛住。云何学住。云何无学住。应正答言。谓持息念。所以者何此持息念能令学者证所未证。能令无学者得现法乐住。此持息念不杂烦恼故名圣住。自性光净故名天住。自性寂静故名梵住诸佛多住故名佛住。学所得故名为学住。无学得故名无学住学者由此得胜现观断除烦恼故名证所未证无学者由此得不动心解脱故名得现法乐住。有说。此持息念。是圣所有能引圣性故名圣住。广说乃至。是无学所有能引无学性故名无学住。学者由此能证阿罗汉果故名证所未证。无学者由此住四种乐故名得现法乐住。四种乐者。一出家乐。二远离乐。三寂静乐。四三菩提乐。问此持息念是非学非无学。何故名为学无学住。答学无学者身中有故。

同类推荐
  • 日知录之馀

    日知录之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绣鞋记

    绣鞋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西清笔记

    西清笔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医理真传

    医理真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忏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醉情花仙

    醉情花仙

    ***红尘万丈都没这么流行,甚至就连牛郎织女都出来玩穿越,好孩纸们,你还会玩哪天马行空的过家家失踪吗?都来坐坐玩穿越吧,沙发都准备好了,此时不来,更待何时。保证质量,书足够肥了,请放心跳坑吧***他本是一个平凡到再也不能平凡的凡夫俗子,可是他却有神话般的名字。他的名字叫牛郎。她出生比天贵,却不能比凡人自由,不过就是她的名字注定了他的传说。她的名字叫织女。红尘不出,仙缘美满比喻不了平凡的生活,一道金光,牛郎织女穿越。牛郎织女神话爱情穿越之醉情花仙爱情传说。虐世,虐缘,虐情,虐心,虐身,虐魂,都不过是千年百世,万劫成民,再一度红尘,不藏笔,一剪纸心,只为你回眸间望我一眼。劫,惑,心,色,唯爱永存,只是在那一尘世虐缘浮萍,众人无一不惊讶:“原来他并没有失踪。。。。。。”这本来就是人在江湖,心如四季,如果你想我了,那就来江湖找我吧。***第一次写书,简介无力,情先目睹小文为后快,记得写评论滴脚印哦***嘎嘎,求包养***心滴华丽丽分割线,听说好文是好孩纸点击,收藏,推荐出来的哦***听说好孩纸看文文会收藏和推荐,你,今天收藏了吗?***推荐了吗?***
  • 威胁

    威胁

    三百年前,一股可怕的力量崛起,将人类逼向灭绝的边缘。在那场大屠杀中生还的一小部分人被迫逃离到接近云端的高山之上。三百年后,山顶的资源越来越匮乏,十七岁的少女艾瑟琳不得不从高山上下来,勇敢面对那些几百年前破坏人类文明,毁灭人类的怪物。在对抗怪物的过程中艾瑟琳认识到事实并不像表面那样,几百年前的灾难原来隐藏着重大的秘密。与此同时,山下潜藏的危险逼迫她不得不奋力反抗挣扎,以求能够在这个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的世界上活下去……
  • 小盆栽成仙记

    小盆栽成仙记

    这是一个倒霉的小盆栽与腹黑魔君的孽缘故事。她的理想是成仙,期间找个书生谈谈恋爱,过着小清新的生活。现实是套路与绝路,原本理想的生活被某个男主毁得一塌糊涂,她不得不披荆斩棘砍出一条路,踏上世界的巅峰。最终她终于复仇成功,把官配男主踹了。
  • 别让拖延害了你

    别让拖延害了你

    本书详解拖延症基本类型和表现症状,在揭开拖延症真相面纱的同时,帮你揪出让人变成“拖拉斯基”的真凶。结合我们身边的生活案例和心理学研究成果,对困扰你的拖延症问题进行一次科学、全面的趣味剖析等内容。
  • 最佳婚配墨总轻点虐

    最佳婚配墨总轻点虐

    “墨总,咱商量呗?”她一脸讨好的说。“不行,结婚这事没得商量。”他好不犹豫,坚决的说。
  • 顾顺章: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

    顾顺章: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

    从浪迹上海滩的少年,到小工头、工人纠察队长,再到中共中央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他经历了血与火的淬炼。他曾使国民党特务闻风丧胆,被称为中共“特工王”。他的叛变险些毁灭中共中央而改写中国共产党历史。他一生只留下一张模糊不清的照片让人难识真面目。他走过的歪斜足迹直到今天才被厘清。他就是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顾顺章。本书较为全面地记述了顾顺章从中共中央特科领导人,蜕变为中共历史上最具危险性的叛徒,最后又被国民党惨杀的一生。
  • 无上巫神

    无上巫神

    巫族生于大地之中,战于九天之上。吞天噬地,咆哮苍穹。神级兵王得至尊巫神传承降临高武世界。纵横天地,挡我者死。
  • 血色月影

    血色月影

    左手昆仑,右手天山。黄土官道上,一抹黑影疾速掠过,速度之快仿若一撇亮光。吹花吹花,只因入东厂当日漫天梨花。此刻,吹花驻足停在一匹白马前,拱手道:“大人,前方就是天山、昆仑,岳如影的月影宫应当匿于其中。”已入高原,白马喘起粗气,不安地扬蹄长嘶。座上人一拉缰绳,立刻让它平静下来。“直接入山。”低沉男音穿透风沙而来。银色铁甲、英姿飒爽,带着拒人千里的寒冷。“是。”吹花迅速上马,尾随前方一骑身影而去。张长铭,掌管明廷最大特机构东厂,此番来到边疆是为七公主朱静婷寻找救命良药。
  • 罪臣之“女”

    罪臣之“女”

    一场昏睡,醒来时他却是男儿身,易了女儿容……与原本该成为姐夫的均王朝夕相对,却不知为何竟在得知他要娶妻后心如刀绞。情债几本,他唯有以命相偿。朱友贞:他生在史上最混乱的五代十国。他也是后梁最后一位皇帝,他是皇后嫡出,却因为上面有荒淫凶悍的君父,还有一位弑父夺位的皇兄,所以长成性格沉稳,一副寡言少语的模样。史书赞他容貌俊美,却也评价他是“仁而无武,明不照奸,上无积德之基可乘,下有弄权之臣为辅”的末代君王。
  • 佛说鹹水喻经

    佛说鹹水喻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