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指新闻记者为获得新闻事实材料,对客体进行的访问、观察、思索和记录等调查研究的活动。作为新闻报道的起点和新闻工作的基础活动,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包括:
求新性。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是新近发生、发展、变化的新鲜事实,为获取新闻而采访。
突击性。记者的采访讲求时效,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和报道任务。这是记者采访的特点,也是难点。一般的调查研究都比不上记者采访的速度,尤其是突发事件,更要求快采、快写,迅速传播。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采访的突击性特点更为明显。在广播电视采访中,时效性的要求尤其严格,记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突击采访的能力,把握时机和主动权,以最新信息赢得受众。这是加快信息传播的需要,也是新闻竞争的需要。
灵活性。记者采访比较灵活,通常只集中于一点,致力于发掘精彩的新闻素材,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采访对象和内容。记者采访的灵活性还表现在:根据采访的深入和情况的变化,新闻线索发展了,可以增加采访内容,扩展调查范围,挖掘新的有意义的事实材料,也可以变换采访对象,更换新的线索。
广泛性。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大,接触范围广,各行各业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各个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成就和新经验、新问题,都在记者广阔的采访视线之内。记者可以跨行业、跨地区进行采访活动,而且不受采访对象和调查内容的局限。而一般采访之所以具有广泛性,还因为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有广大受众,受众的需要和兴趣又是多方面的,因此需要记者进行范围广泛的采访,采集人们欲知而未知的新鲜事实,使传播的内容尽可能适应各个行业、各个层次受众的需要。综合性频道(率)记者的采访要求广泛性,专业性频道(率)记者也需要扩大采访面,使新闻报道的内容丰富多彩,提高视听率。
持续性。记者的采访往往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连续采访,不断提供新的新闻信息。客观事物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变化的,事物的矛盾运动总是由低到高、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而且“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静止的状态和显著的变动状态”。客观事物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了新闻采访的持续性。所以要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不断采访和连续报道,为人们提供有关的新闻信息。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要求
1.熟悉带机采访
由于电子传播手段的介入,广播电视采访就整体上说增加了与以往不同的采访形式,即电子媒介记录与采访共生的采访形式。我们称这种采访形式为带机采访。与平面媒体的采访不同,带机采访所获得的信息可以通过声音和影像的方式直接进入新闻节目中,而传统的脱机采访所获得的信息则要首先转换成语言,再以文字或有声语言的方式进行传播。在广播电视采访中,脱机采访更多地承担外围性信息的收集任务,而把关键性信息的采访交由带机采访来完成。
带机采访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要考虑到新闻信息的采集,而且要考虑到新闻信息的传达。因此,它不仅涉及到所采集新闻信息内容的重要性,也涉及到所采集新闻信息形式的表现性。在这里,记者不仅要考虑问什么问题,还要考虑以什么方式发问;不仅要考虑采录到了什么内容,而且要考虑是以什么方式来采录的;不仅要考虑到被采访者语言内容的准确性,还要考虑到其语言表述的生动性等等。
做好新闻素材搜集过程的带机采访是整个新闻作品关键。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具有时间同步性。广播电视节目当中,不仅被采访者回答问题时的有声语言可以直接展示在报道当中,新闻事件过程及其细节的展示也都可以通过音像的形式由素材直接来完成。因此,带机采访捕捉到的音像素材将以其不可改变的形式直接构成报道作品的一部分,后期的再创作只能决定对素材的选择与使用,而很难对素材本身进行改变(通过物质手段有可能对画面的部分内容进行突出、强调或遮盖)。换句话说,新闻素材搜集过程的带机采访已经构成了新闻作品制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成败对整个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它改变了以往回溯式、结论式的报道方式,使报道在时间定位上产生了前移,采访与部分(或全部)报道同步进行,使报道在采访过程中体现,进而产生了“现在进行时”的报道形态。广播电视采访的信息存在于时间流程当中,与真实生活流程一一对应,采访可以实现现场同步传播。
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方式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形式。广播电视的新闻素材可以以原生态形式进入新闻报道,以音像报道等形式进行传播,采访本身可以构成信息的显现形式。这使得新闻报道的形式与新闻素材的获取方式即采访方式发生了密切的关联,前期采访与后期制作不再是彼此脱节的两个环节。因此,采访的方式将给预见报道形式以重要的限定,以保证传播的可信性与合理性。例如在现场报道的形式中,记者或主持人作为新闻现场的目击者与报道者,应该出现在音响(广播)或图像(电视)中,而不应始终处在播音和画外音解说的地位上,否则的话,其目击者的身份就难以得到确证。因此,根据报道形式的需要选取相应的采访方式,将给节目的编辑和信息的传播带来很大的便利,应当在采访之初就对报道形式做到心中有数。
2.灵活把握记者角色
除了调查者和传播者之外,从事现场报道的广播电视记者同时也是受众观察新闻事件的现场引导者。记者在新闻事件的事发现场对受众进行现场报道的时候,解说新闻事件的背景和新闻要素,并引导受众观察新闻事件的现场、理解其意义,对可能出现的传播障碍加以解释,必要时通过对现场当事人及有关人士的提问来解答受众的疑惑。现场报道当中,对新闻事件的把握是由受众在对视听信息的整体解码过程当中最终完成的,记者在其中发挥的是引导的作用;这与以往新闻事件首先由记者理解、消化之后再加以叙述传播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它显得更加客观,对受众更加尊重。当然,引导者的角色对报道的影响力非常巨大,记者仍然掌握着传播内容的选择权,但这种由传播方式变化引发的记者角色变化,对记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现场,记者要及时地、随机应变地对环境作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把握,既要对新闻事件的发展作出预测,又要对受众的接受心理与需求作出判断和把握,还要时刻关注传播的目的与传播效果。记者的言行举止及至服饰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记者本身也成为了广播电视传播中的一个符号,他在新闻现场信息传播过程当中的表现及其对现场的驾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传播的成败。
3.熟练操作摄录器材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对设备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新闻素材的采访及传播效果,不仅取决于记者的观察、询问、分析、报道,以及被采访者的现场表现,还取决于摄录器材的记录效果。熟练地操作摄录器材是对广播电视记者的基本技能要求,而熟练地应用摄录器材的传播特性进行报道,也是广播电视记者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相对于广播记者而言,电视记者对摄录器材的依赖性更强。这不仅是由于摄像器材操作更复杂,而且由于其造价更昂贵,因而目前不可能随心所欲、不计成本地使用。一方面,电视转播的特点是它的现场性,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同步摄录新闻事实,是它优于其他传播媒介的特点。另一方面,机动性差制约了电视记者亲临突发新闻事件现场的概率。这个矛盾的解决有赖于技术的发展,使摄像器材更加小型化,更加质优价廉,更加便于携带、使用,所摄录的信号更便于传输。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我们展现了这样的前景。
4.注重分工协作
对于电视来说,还有一个它所独具的特点,就是它是以采访小组的形式开展工作,也就是说,电视采访是集体工作的产物,除特殊情况外,一般由两个以上的记者协作,而不是一个记者单兵作战。在电视采访小组当中,一般要有采访记者、摄像记者、录音师,根据采访任务的需要,还可以有灯光师、技术人员、主持人、编辑、编导、制作,等等。这就要求采访组当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注重分工协作,不但要做好自己所分管的工作,同时又要与其他的同事很好地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好报道任务。在合作的工作方式下,信息的有效沟通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采访记者与摄像记者不能够很好沟通,摄像记者不了解采访记者的意图,或二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的配合不够默契,都会给采访工作带来困难,进而影响到采访和传播的效果。
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选题
新闻线索
指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反映新闻事实的简略轮廓或片断。新闻线索是记者追寻新闻的方向和依据。
新闻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新闻线索发出的信号或者征兆,可能是一种简单的信息。这种信息作为触发新闻敏感的外因正是记者发现新闻时所要捕捉的目标。如果没有线索,记者的敏感无法产生,即使再有价值的新闻也会被埋没了。
新闻线索可以指明采访的去向。新闻线索是发现新闻的“窗口”,记者抓住线索就有可能采访到所需要的新闻。新闻线索可以表明哪里有新闻或者可能有新闻,记者应该到哪里去采访和采访什么。所以说,新闻线索是记者采访活动的向导,是给采访引路的。它有助于记者迅速找准采访的方位,找到采访的目标。
新闻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质量。尽管新闻线索并不等于新闻事实,但它往往显示已经或将要发生什么样的新闻,记者掌握新闻线索的情况直接影响采访活动的效果。如果记者手头的线索又多又好,选择的余地就大,甚至可以好中选优,这样,记者就会工作主动,采访的成效也会大。
新闻线索具有以下特点:
1.比较简单,完整性差
新闻线索只是一种片断的情况,只是反映事实的一个简略轮廓或者一些零碎的材料。它一般没有过程,没有细节,不是一个完整的事实,新闻要素更是残缺不全的。
2.时间短暂,稳定性低
由于新闻事实的发生和存在,有很多是短暂的,时间一过就会失去价值,新闻线索的出现也常常是短暂的。记者要发现线索,往往带有比较大的偶然性。如果记者没有新闻敏感,不会做有心人,就很难发现有价值的线索。
3.只是信号,有待证实
新闻线索这种信号、征兆,只是表示“发生了什么事”,或者“可能有什么事”。实际情况到底怎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没有证实的。因此,记者必须认识到线索的不确定性,严格区别新闻线索与新闻事实的界限,不能把线索当作事实写成新闻。
4.反映现象,变动性大
线索是记者看到、听到或感触到的某个事物的表面现象,这种现象经过实地了解之后,可能会出现多种变化。有的线索经过延伸、发展,确实很有新闻价值,可以采写出重大报道或典型报道,或者进一步发现更有意义的线索。线索中也有的是反映一种假象,与实际情况的距离很大,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包括:
记者本人的观察和积累。正如作家要通过观察生活积累创作素材一样,一个好的记者也需要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调查研究,在现实生活当中和采访过程中,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社会实践当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新经验、新动向,及时发现不同利益群体中带有普遍性的意见、愿望和要求,通过表面现象的蛛丝马迹,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就要积累下来。人们常说记者应该是社会活动家,他所从事的职业决定了他要同各界人士打交道。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与各方人士特别是能够接触和提供新闻信息的人士,建立起广泛的联系。
有关会议、文件、简报或有关政策和领导人讲话等。政府部门是指导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力机构,它们制定的方针政策对社会生活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这些部门既对政策、法规有准确的理解与把握,又了解其制定的过程及其根据,还通过其信息系统掌握着政策、法规在执行当中的新动向、新问题,可以说掌握着较为全面的信息,甚至包括一些具体的新闻报道线索。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这些信息了解社会整体或某具体领域当前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发扬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动向,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
来自受众的信息。现代通讯事业已很发达,受众通过写信、打电话、信息传呼、互联网传输等多种方式,与新闻媒介建立起了广泛的信息沟通渠道。在这里,既可以反映出受众的态度和呼声,也蕴藏着丰富的新闻线索。目前,各新闻单位也有意识地公开征求新闻线索,把自己的热线电话和邮政编码公之于众,设专人职守,既密切了与受众的联系,也开拓了信息源。
从其他媒介获得的信息等。新闻媒体间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是新闻工作者日常获得新闻线索的一个重要来源。报刊、通讯社、其他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报道,都可以作为新闻线索再发现的来源。此外,各种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会议等信息交流场所以及简报、情况反映等内部信息汇集文件也是一个重要来源。
确立选题的标准
选题是指新闻记者确立新闻报道对象的过程,包括对新闻线索可能引出的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也包括对新闻报道采制及传播可行性的判断。选题的确立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标准:新闻价值标准、新闻政策标准和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与定位。
1.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鲜性。这是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因为只有新鲜的事实,才有可能具有新闻价值。新鲜性包括两层意思,即时间新、内容新。一条新闻,时间上离开事实发生(变动)的时间越近、内容上包含的未知因素越多,就越有新闻价值。
(2)重要性。是指某个事实既为广大受众所关注,又能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比起其他的新闻价值要素来,对重要性的判断能体现记者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
(3)显著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不同一般、超出一般的性质。显著性通常是指人物、地点、事件的著名,再就是指事物程度、数量的显赫。
(4)接近性。是指某个事实和受众有某种关联而产生“亲近”感。首先体现在地址上的接近。受众一般最关心的总是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因为本地发生的事情对他的影响更加直接。其次体现在心理上的接近。心理上的接近,往往能让新闻产生一种特有的魅力和吸引力,以至突破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
(5)趣味性。是指事实所特有的情趣和意味,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能够引起受众注意或足以动人情感的素质。新闻事实中的趣味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奇异现象和人情味。
2.新闻政策是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的另一标准。这对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关系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能否进行公开报道的“命运”。新闻政策,就是新闻机构及其控制者(国家和政党)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强制性规定,也可以说,是国家、政党或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对所属新闻传媒规定的宣传方针和宣传纪律。我国的新闻政策,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包括党和政府就新闻宣传工作作出的决定、决议、指示,党中央领导同志和宣传部门负责人的有关讲话、批示等。
新闻政策标准通常体现为:
(1)政治标准。这是首先从政治上来衡量新闻事实,判断某个事实在政治上的利害关系怎样。在我国,新闻选择的政治标准应包括: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和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法令以及有关条例;合乎风俗人情、民族习惯和文化传统;维护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
(2)新闻宣传思想。在一个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闻传播要着重宣传什么、不能宣传什么的指导思想。新闻宣传思想的规定,是我们党和国家鉴于全局的利益和实际工作需要,对新闻事业实行领导和控制的一种手段、一种形式。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闻宣传思想会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3.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是进行新闻选择的又一标准。我们国家的新闻机构,都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由于各个新闻传播机构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有着不同的受众对象、报道侧重点或地方特点,并且承担着不尽相同的工作任务。这样,在具体的工作原则与编辑方针上,各个新闻机构又有一些不同的规定和做法。由于各个新闻传播机构的编辑方针不同,它们选择新闻的具体标准也是不同的。记者采写新闻,只有紧紧把握自己所服务的新闻传播机构的编辑方针,才能做到产品对路,提高效益。
选题的方法和步骤
首先要综合衡量新闻价值要素。新闻价值的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这些要素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彼此割裂的。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新闻产生增值的效果,而不是各个要素的价值简单相加的关系。我们在判断某个事实的新闻价值时,不应当孤立地看待某个要素的作用,而是要综合地看待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次,要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由于新闻政策标准的内涵通常体现在多方面,我们判断某个事实是否符合新闻政策,就要从多方面联系起来进行权衡。全面权衡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新闻不断筛选的过程。要看是否符合政治标准、是否对党和人民有利,这是最基本的一步,事关重大。只有符合政治标准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媒介公开传播的新闻。如果某个事实不符合政治标准,即使它的新闻价值再大,也不能在媒体上刊播。另外,要看是否能体现当前新闻宣传思想,看看在发表后将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果,这是相当重要的一步。记者要做到这一步,既要对新闻宣传思想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又要对社会状态和受众心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只有社会效果是积极的,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新闻。
第三,要看是否合乎媒体自身的编辑方针。编辑方针与办台宗旨密切关联,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电台、电视台,要着眼于各自的受众对象,按不同的编辑方针取舍新闻。这关系到宣传效果,也是不可忽视的。
选题的步骤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对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考察。新闻线索是引导新闻采访发现新闻事实的途径,选择这个而不是那个新闻线索的根据就在于传播者对新闻事实的预期。因此,对新闻线索当中潜在的新闻事实的价值评估,也就是对采访报道的主要内容的预想,是选题的首要环节。
对表现形式进行构思。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从报道方式到报道角度、从报道结构到具体表达手段,都需要加以通盘考虑与构思。要通过形象思维设计出报道的整体构想。首先,确定表现形式的根据是报道内容;其次,表现形式决定着采访方式;最后进行可行性分析与论证。
可行性论证。在对报道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了基本的评估和设想之后,还要对其实现的可能性加以评估和论证。由于报道从设想到完成,在整个实施过程当中,有许多具体的因素需要加以考虑,因而,需要从可行性的方面对设想加以推敲。
三、广播电视采访准备
广播电视采访的准备
采访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要想正确地认识它,并准确地反映它,就必须有充分准备,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如果采访前没有准备或准备不足,往往事倍功半。
准备中记者应首先收集和研究与选题相关的背景材料,同时筹划采访预案。
抓紧学习、掌握相关政策,并根据党的政策精神,认清当前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形势。这样记者才能在采访中深刻认识和把握新闻事实,准确地作出新闻选择,正确地发挥舆论导向和指导工作的作用。
补充相关知识也是准备的重要方面。记者面向广阔的社会,自身的知识也应力求广博,这样,才能在不同领域、不同要求的采访中扩大视野,便于同各种职业的采访对象接触和深谈。面对要进行报道的新事物、新问题,记者必须不断积累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熟悉采访对象是尽快接近采访对象的重要途径,也是准确提问和深入挖掘素材的前提。采访对象不同,记者要了解熟悉的侧重点也不同。如果采访对象本身就是报道对象,记者对他们各方面的情况,包括生活、工作、学习、学历、经历、家庭、个性、爱好等等,都要尽量去熟悉,越多越好。如果是目击者、知情者,特别是一些临时性的消息来源,只需了解一些初步情况,以便能和对方搭上话,做到无拘无束地交谈就行了。
设计采访问题。根据采访方式不同,对采访问题的设计也不同,带机采访还需要准备控制提问和回答的镜头(音响)效果。直接向采访对象提问,是获取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提问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采访的成败。在提问的过程中,容不得记者的迟疑和过多的思考。因此,在提问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做到发问及时,提问准确,随机应变,抓住要害,掌握主动。
广播电视记者为顺利进行采访还要做好物质和技术准备,包括录音、录像设备、话筒、电池等,并与相关人员做好协调。这些必备的物品,临场时缺少一样,也会影响正常工作,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采访提纲的撰写
采访提纲是记者对采访活动的基本设想,包括采访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时间、采访对象、采访问题、相关背景,以及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方法等。写好采访提纲,可避免盲目性,争取采访的主动。
记者在现场的介入方式
现场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和真实空间。现场是广播电视采访的核心,是广播电视记者采访的直接客体。广播电视采访所面对的现场有两种:一是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二是由于记者的采访而出现的现场。
广播电视记者对现场的介入方式有:旁观式,就是指记者在现场采访时要尽量保持现场的原生态,把记者对现场的干预减小到最小程度;参与式,记者与现场积极互动,影响采访对象和现场,甚至将记者的现场表现构成现场的一部分。
四、广播电视采访方法
现场观察
指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新闻人物活动的现场进行的目击采访,是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线索、搜集素材、获得第一手材料。广播电视记者进行的现场观察有以下特点:
观察的直接性。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广播电视记者的观察非常重视亲眼所见,并把所见所闻摄录下来,这就要求记者直接深入到新闻发生的现场,直面事实,进行直接的观察。
观察的综合性。观察主要是通过眼睛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的审视。在这里,视觉器官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观察的特点之一,是它的综合性,即在大脑的支配下,调动起眼、耳、口、鼻、舌、身体等各种器官,对客观事物进行多方面的审视、考察。
观察的客观性。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其发展的状态和性质,都是由事物内在的矛盾所决定的,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记者不应该依照自己的一厢情愿,戴着有色眼镜进行观察,而应该用客观的视点观察。
观察的经常性。广播电视记者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不仅仅表现在某一具体的采访过程中,而是要贯穿于整个记者生涯。
观察的敏感性。在现场观察中,记者要有一双机警、灵敏、锐利的眼睛,既能纵观万物巨变,又能明察秋毫,对于新闻事实,一眼就能看准,很快就能抓住。观察能力的强弱,标志着一个记者业务能力的高低。
现场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
观察捕捉事物变动的态势,把握新闻事件的进程,要注意采录具体生动的情节。有些重大新闻事件具有突然性,记者赶赴现场时,事件本身已经过去,但仍然有迹可循,有象可察,记者可以从现场残余的细节中通过推断看出问题来。
观察捕捉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环境和气氛,捕捉典型的场景、细节和现场气氛信息,是体现新闻报道生动感人的关键环节。对于广播电视而言,对新闻事实感性的传达正是其传播优势所在,记者要注意发现和捕捉这种瞬间印象。
观察捕捉最能表现事物特征的细节,人物的外表特征、动作以及情绪变化等。这些特征和细节往往包含着富有传播价值的信息。
在进行现场观察和采录时要注意:
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以利于观察的清晰、准确和全面,也关系到记者能否准确清晰地采录到需要的音响与影像,获取宏观的细节的信息。因此,在关键的瞬间是否抢占有利的观察位置,对广播电视记者而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另外,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变换观察位置,多角度、全方位地把握对象及其变化的准确信息;如果报道主体与环境的互动性强,或其整体场面宏大、运动范围广阔,则首先需要选择有较宽阔视野的观察位置,寻找不易受到遮挡和干扰的观察角度;如果报道对象的细节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如讲话、演示、表情等,则需要选择相对近些的位置。
开拓观察的视野,灵活调动注意力,避免按照固有的思维和观察模式观察和采录。观察是受注意力引导的,而注意力又受到主体心智的制约。观察绝不是被动的,而是伴随着思维的信息获取与处理交互作用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受到观察者既往观念的引导,也受到观察者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的限定,并受观察目的性的控制。在观察的现场,记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积极、主动、多角度、灵活机动地调动自己的注意力,而不能“一根筋”。
确定恰当的角色定位,一般情况下,记者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和记录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和采录,某些情况下,记者也可以以参与者的角色介入新闻现场,获得和传播体验性信息。新闻事件现场,记者以什么样的角色定位进行观察,效果大不一样。这既决定了观察的主观视角,也决定了记者与采访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一般情况下,记者多采用客观视角,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和记录者的身份,在现场进行采访报道。中立的旁观者身份有利于报道的客观性,消减与被报道者之间可能出现的对立关系,因而适于大多数的采访场合,是较常见的角色定位。在某种情形下,记者也可以采取参与者的角色定位。这种角色定位,有利于获得和传播体验性信息,补充仅靠视觉所不能获得的信息内容,但一定要注意分寸,绝不可喧宾夺主。这种从内部进行“体察”的定位,一般作为辅助手段使用。如果使用得当的话,这种角度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把握好开机时间,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把握事件发展的脉络,采录下关键的内容。广播电视的带机采访特别是现场带机采访,需要追踪事态的发展,记录事件最新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因而必须抓住事物变化的先兆,预见事态发展的可能性和方向,以便及时做好准备,在事态变化的同时加以记录和报道。细心观察事态的发展状况,及时抓住先兆性的信息,是带机采访成功的重要保证,有时甚至是成败的关键。
同时,将观察与思考结合。记者在现场观察的同时,要迅速通过思考分析和判断信息内容和传播价值。注意记录过程,强调过程性和动态性,展现事件发展的情节或记者采访调查的经过。
采访对象的选择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知情。采访对象的选择以新闻事件为核心向外辐射开来,当事人、目击者能提供最接近事实的信息,相关专家、政府官员等能提供相对权威与独立的见解。
2.愿讲。注意选择能够配合记者采访的对象。
3.善于表达。要尽量选择没有语言或行为障碍的采访对象,采访对象应使用规范的语言,在电视采访中,还要避免选择有不良习惯动作、表情者。
开放型问题
指记者仅提示某一话题或访谈的范围,让采访对象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如“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等。对于社会经验丰富、善于表达的采访对象,或访问渐入佳境之后,可适当采用开放式问题。
闭合型问题
指需要采访对象明确回答的特定的具体问题。甚至有的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如“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您看到他是拿着枪吗?”等等。闭合式问题适合挖掘典型的情节、细节和核实材料,对于不善言辞的采访对象或访问的初始阶段,可适当采用闭合式问题。
广播采录的基本要求
面对新闻题材,是否运用录音采访、如何运用,应从题材的需要出发,用于所当用是成功运用音响、运用录音采访方式的重要前提之一。另外,要从新闻题材提供的可能性出发,这里包括考虑新闻题材是否蕴含音响、新闻题材所蕴含的音响能否采录到、此音响是否宜于公开播出。广播采录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1.注重音响的素质。绝对真实、力求自然、捕捉特点(即把有特点的音响用到报道中去)、尽量清晰,采录时要尽最大努力实现这些要求,获取高质量的音响。
2.音响绝对真实。首先要求本体真实——所采录的音响,必须是所报道的事物或人物,以及与报道内容确有关联的事物或人物本身发出的声音。也就是说,无论主体音响、环境音响还是背景音响,都不能人工模拟,也不能互相替换。采录真实——坚持采录的同步性,严格按音响本来的面目和实际发生过程采录音响。也就是说,记者在采录音响时,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对采访对象进行“导演”和摆布,干涉音响实际发生的状况和过程。音响之可贵,在于它能够比文字更真切地再现新闻事实。而经过导演摆布以后所采录的音响,无论如何都是对于事实原貌的篡改。
3.力求自然。所谓自然,就是所录的音响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不造作。采录新闻现场实况音响要自然,采录人物讲话尤其要注意自然。在这方面,录音采访跟文字采访不大相同。文字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所需的材料,即使采访对象讲话不自然,只要能挖掘到真实而又充分的材料,仍然能写出令人满意的报道。而录音采访如果遇到同样的情形,录下来的音响则会把不自然的状态如实地暴露在听众的面前,从而大大削弱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捕捉特点。有特点的音响用到报道里去,能使人产生新鲜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有特点的音响,就是能够反映事物或人物个性的音响。捕捉和恰当运用这种音响,就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或事物的个性;反之,则可能因音响的一般化而给人以雷同的感觉。一般地说,在人的讲话中,能够传真情、达真意的,都是比较有特点的。
5.尽量清晰。音响是否清晰,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效果。新闻现场的音响清晰度不是采录者能够完全控制的。因此只能在正视它的同时,采取适当的弥补措施,要防止任意干预,弄虚作假。在有些伴随事物发展变化而发生的声音中,往往说话声、环境声混在一起,对于这类音响一般只能力求主体音响基本清晰。至于访问录音,由于记者可以选择和控制采访对象和时间,则应该力求全部音响清晰,尽最大努力防止和消除来自周围环境的噪音,增强采录和驾驭音响的能力。影响音响清晰度的还有不少来自主观方面的原因,如:忽视访问环境的选择和检查,结果往往因室内有墙体回声、或存在着其他电磁波而造成噪音干扰;采录前没有对录音器材作细致检查,就可能因设备故障而影响音响的清晰度;使用录音器材不当,如话筒离采访对象过近,录下的声音会发“纰”,过远则声音模糊,等等。
6.采录时掌握采访的主动权和控制采访节奏。因为音响稍纵即逝,多数情况下只有一次采录机会,因此记者更需要控制采访的主动权,时刻注意现场的变化,捕捉音响。掌握采访节奏是指要注意在采访中突出重点,创造良好的采访氛围,为后期剪接、合成创造条件。
电视摄录的基本要求
电视摄录的基本要求主要是为保证画面和同期声质量的技术要求:
1.恰当地运用景别。景别指被拍摄的物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是电视画面的重要造型元素之一。不同的景别有不同的表现功能,摄录时要灵活运用景别,强化画面的表现力。调整、转换景别主要有两种方法:(1)改变被摄物与摄像机之间的距离;(2)机位不变时,改变镜头的焦距。
全景:这是一种介绍性景别。全景除了用于表现人物形体动作外,也常用来表现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所以又称为“定位镜头”。
中景:这是表现范围相当于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的景别。由于可以突出人物上半身,被称为观众的视觉注意中心。主要用于表现事物的局部和人物的动作、活动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由于中景画面可以包容两个以上的人,便于显示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记者现场采访也常用这一景别。
近景:近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的局部。由于画面空间仅能容纳一个人的胸部以上部分,常和中景联用,借以表现人物的主次关系。在拍摄人物时,近景把主要画面空间留给了人物,而人物的面部表情则异常清晰,所以常被作为表现人物情绪的重要手段。近景拉近了观众与新闻人物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与新闻人物同处一个空间的感觉,可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交流感。
特写:这是表现人物头部和物体细部的景别。它比近景的表现范围更小,可以凸显被摄对象某一富于典型意义的局部。常用于以细微处揭示事物的内部特征和本质内涵。它用放大的方式把人物或物体的某一局部突出地呈现在屏幕上,画面形象单一、醒目,是视觉冲击力最强的景别。
2.精心选择拍摄角度。拍摄角度是摄像机同被摄对象空间位置的角度。这种角度,又分为垂直平面角度(摄像高度,包括平视、仰角、俯角)和水平平面角度(摄像方向,包括正面、侧面、背面)两类。角度不同,屏幕效果千差万别,要主动地、有预见地选择最佳角度拍摄。
(1)正面方向拍摄。指摄像机在被摄对象的正前方。这种角度有利于表现对象的特征,画面庄重稳定、端正静穆。用于拍摄人物,画面中的人物仿佛与观众面对面交流。不过,拍摄角度的弱点是形体透视性差,缺乏立体感。
(2)侧面方向拍摄。又分为正侧面和斜侧面两种。正侧面拍摄,指摄像机与被摄对象正面成90度角。这个方向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的运动姿态、富有变化的轮廓线条,以及事物的运动特点。一般用于拍摄活动中的人物和其他运动物体。斜侧面拍摄,指除了正面、正侧面和背面以外的其他拍摄点。斜侧面拍摄时,被摄物体本身的横线,在画面上变为与边框相交的斜线,从而产生形体透视变化。这种角度拍摄的画面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纵深感和透视感;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立体形象和场景的空间深度;也有利于区分人物和景物之间的主次关系,把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或景物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3)背面方向拍摄。指从被摄对象的背后拍摄。这种角度使画面所表现的视线与被摄对象的视线一致,让观众产生与被摄对象同一视线的感受效果。从背面方向拍摄,观众无法看到画面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和一定的悬念。
(4)平角度拍摄。与被摄对象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拍摄人物时,以记者眼睛的高度为基准。平角度拍摄的画面,与人平时观察事物的高度一致,让人感到亲切、熟悉、自然。用于表现移动物体时,可以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5)仰角度拍摄。指摄像机低于被摄物体和人物的水平线,镜头上仰的拍摄角度。这种角度能将向上伸延的拍摄对象在画面上展开,有利于强调被摄对象的高度。用仰角度拍摄人物,还可以赋予画面以崇高、庄严、伟大等内涵,激发观众的赞赏、景仰、自豪等情感。
(6)俯角度拍摄。摄像机在高于被摄物体水平线的位置拍摄。这种拍摄角度使画面中的地平线上升到画面上端或上端以外,使地平面上分布的景物得到充分的展示,有利于表现平面景物的层次、数量、地理位置,给人以深远辽阔的感觉。用于表现人物,可以展示其位置和活动态势;表现事件,则可以反映出其总体气势,以及事物各方面的位置或相互之间的关系。
3.巧妙运用光线。光线是电视新闻摄像的又一重要造型元素。恰当运用和处理光线,能够生动、逼真地再现被摄对象的形象、轮廓线条和空间感,赋予画面不同的环境氛围,也能激发观众的情绪和联想。注意要确保画面的基本亮度,当室内自然光亮度不够或不均匀时,需要用人工照明来补光或平衡室内亮度。
4.恰当运用长镜头。长镜头拍摄的画面完整、连贯,对动作、场景和情节的介绍和表现有一气呵成的特点,适合报道动态性强、持续时间短的新闻。长镜头,又称多构图镜头,指在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镜头内,用推、拉、摇、移等方法多层次多景别地对一个事件、一个场景进行拍摄。用长镜头不间断地表现一个事件的过程或一个段落,通过持续的时空记录把真实的新闻场景自然地呈现在屏幕上,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同时由于加大了单一镜头的表现容量,可以把被摄人物、环境以及人和人、人和物的关系等新闻形象融为一体。通过对这些影像的连续记录,既能充分地显示其空间的统一性,又保持情节、动作、事件发展的时间连续性,可以收到使画面信息更真实、更客观的表现效果。
进行电视摄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真实性原则。把真实性放在首位,不导演,不摆布,让新闻事件自然发生和演变。同时,在采用摄录技巧时,都应以不破坏真实性为原则。
(2)时机原则。对于电视新闻摄录而言,时机意味着一切,对构图、用光、角度选择等表现要素的考虑不能以牺牲记录新闻信息的时机为代价,采录到关键的镜头和音响时形式要素的不完美是可以原谅的。
进行电视摄录的基本方法有:
挑。就是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根据对事物的现场分析、判断、概括和提炼,挑选拍摄最能说明事件本质的形象——动作、神态或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场面。
等。当新闻事件突然发生或等待拍摄的目标出现时,当机立断,毫不迟疑地启动摄像机,把稍纵即逝的画面和同期声记录下来。
抢。是体现摄像记者功力最重要的一环。往往在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闻事件出现时,不惜任何代价,不计个人的荣辱得失,不管能否播出,首先把事件完整地记录下来,应是摄像记者终身恪守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