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33800000008

第8章 君子隆师而亲友(8)

可是,从那以后,直到老师于1969年在空前浩劫中被折磨得离开了人世,将近20年中,我没能再见到他。现在我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他在世的年龄五年,算是寿登耄耋了。现在我时常翻读先生的诗文。每读一次,都觉得有新的收获。我明确意识到,我还未能登他的堂奥。哲人其萎,空余著述。我却是进取有心,请益无人,因此更增加了对他的怀念。我们虽非亲属,我却时有风木之悲。这恐怕也是非常自然的吧。

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虽然看样子离开为自己的生命画句号的时候还会有一段距离,现在还不能就作总结,但是,自己毕竟已经到了日薄西山、人命危浅之际,不想到这一点也是不可能的。我身历几个朝代,忍受过千辛万苦。现在只觉得身后的路漫长无边,眼前的路却是越来越短,已经是很有限了。我并没有倚老卖老,苟且偷安,然而我却明确地意识到,我成了一个“悲剧”人物。我的悲剧不在于我不想“不用扬鞭自奋蹄”,不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而是在“老骥伏枥,志在万里”。自己现在承担的或者被迫承担的工作,头绪繁多,五花八门,纷纭复杂,有时还矛盾重重,早已远远超过了自己的负荷量,超过了自己的年龄。这里面,有外在原因,但主要是内在原因。清夜扪心自问:自己患了老来疯了吗?你眼前还有一百年的寿命吗?可是,一到了白天,一接触实际,件件事情都想推掉,但是件件事情都推不掉,真仿佛京剧中的一句话:“马行在夹道内,难以回马。”此中滋味,只有自己一人能了解,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自己的一生。自己究竟应该怎样来评价自己的一生呢?我虽遭逢过大大小小的灾难,像“十年浩劫”那样中国人民空前的愚蠢到野蛮到令人无法理解的灾难,我也不幸——也可以说是有“幸”身逢其盛,几乎把一条老命搭上,然而我仍然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自己赶上了许多意外的机遇。我只举一个小例子。自从盘古开天地,不知从哪里吹来了一股神风,吹出了知识分子这个特殊的族类。知识分子有很多特点。在经济和物质方面是一个“穷”字,自古已然,于今为烈。在精神方面,是考试多如牛毛。在这里也是自古已然,于今为烈。例子俯拾即是,不必多论。我自己考了一辈子,自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留学,月有月考,季有季考,还有什么全国通考,考得一塌糊涂。可是我自己在上百场国内外的考试中,从来没有名落孙山,你能说这不是机遇好吗?

但是,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如果没有人帮助,一个人会是一事无成的。我也遇到了极幸运的机遇。生平帮过我的人无虑数百。要我举出人名的话,我首先要举出的,在国外有两个人,一个是我的博士论文导师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另一个是教吐火罗语的老师西克教授。在国内的有四个人:一个是冯友兰先生,如果没有他同德国签订德国清华交换研究生的话,我根本到不了德国。一个是胡适之先生,一个是汤用彤先生,如果没有他们的提携的话,我根本来不到北大。最后但不是最少,是陈寅恪先生,如果没有他的影响的话,我不会走上现在走的这一条治学的道路,也同样是来不了北大。至于他为什么不把我介绍给我的母校清华,而介绍给北大,我从来没有问过他,至今恐怕永远也是一个谜,我们不去谈它了。

我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我一向认为,感恩图报是做人的根本准则之一。但是,我对他们四位,以及许许多多帮助过我的师友怎样“报”呢?专就寅恪师而论,我只有努力学习他的著作,努力宣扬他的学术成就,努力帮助出版社把他的全集出全、出好。我深深地感激广州中山大学的校领导和历史系的领导,他们再三举办寅恪先生学术研讨会,包括国外学者在内,群贤毕至。中大还特别创办了陈寅恪纪念馆。所有这一切,我这个寅恪先生的弟子都看在眼中,感在心中,感到很大的慰藉。国内外研究陈寅恪先生的学者日益增多,先生的道德文章必将日益发扬光大,这是毫无问题的。这是我在垂暮之年所能得到的最大的愉快。

然而,我仍然有我个人的思想问题和感情问题。我现在是“后已见来者”,然而却是“前不见古人”,再也不会见到寅恪先生了。我心中感到无限的空漠,这个空漠是无论如何也填充不起来了。掷笔长叹,不禁老泪纵横矣。

1995年12月1日

《胡适全集》序

——还胡适以本来面目

在中国近百年来的学术史上、思想史上、文化史上、文学史上,甚至教育史上,胡适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矛盾重重的人物,一个物议沸沸扬扬的人物,一个很值得研究而又非研究不行的人物。

最近安徽教育出版社决定出版约莫有两千万字的《胡适全集》,征序于我。我没有怎样考虑,便轻率地答应了下来。现在说是轻率,但在当时并没有一点轻率的感觉,反而觉得确有点把握。因为我从中学起,一直到大学,到留学,到回国任教,胡适的著作从《尝试集》《胡适文存》起,一直到《胡适论学近著》,再加上报纸杂志上他的那一些政论文章都读过,有的还读了不止一遍。对他的学术造诣以及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看法,自己觉得颇有把握。在另一方面,在40年代后半期,我作为北京大学的一个系主任,同作为校长的胡适,经常有接触的机会,请示汇报,例所难免。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同他一样,都推崇考据之学,颇能谈得来。从而对他的为人,待人接物,应对进退,有充足的感性认识。有了这两个方面,为他的《全集》写序,心里是觉得颇有底儿的,答应下来,难道还能算是轻率吗?

但是,一旦静心构思,准备动笔,我才憬然顿悟:自己答应得真是过于轻率了。我平常写东西,下笔颇快。这一次我却想一改旧习,学一学我的老祖宗季文子,要“三思而后行”,想把序写得好一点,写出一点水平来。适逢当今学坛突然掀起一股“胡适热”,仅就我视线所及,已经有十多种关于胡适的论著和胡适本人的著作出版问世。我觉得,要想写好这一篇序,必须熟读今贤书,从他们的书中吸取营养,扩大自己的眼界,开拓自己的思路。这个想法不能说不正确。古代中外许多圣贤不都提倡多闻吗?

于是我就多方搜求,得到了十几种胡适的书和关于胡适的书,整整齐齐,罗列案头,准备一一阅读,然后下笔,定能彩笔生花,写出一篇美妙的序文来。读了第一本书,觉得获得了很多知识,心里甜丝丝的。读了第二本,又觉得增长了很多知识,心里又甜丝丝的。记得外国什么哲学家说过,读别人的书,好像是让别人在自己的脑袋里跑马。跑第一次马时,我觉得跑得好,跑得有道理。跑第二次马时,我就觉得有点不对头。比方说,第一次跑马,马头向东。第二次跑马,马头却突然转而向西。究竟是向东对呢,还是向西对?我有点糊涂起来了。我这“糊涂”并不“难得”,是于无意中得之的。在糊涂中,我自己暗自思忖:如果第三次跑马而马头向南,第四次跑马而马头向北,我脑袋里岂非天下大乱了吗?这样一来,我将茫然,懵然,无所适从,我将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变成一位呆子。

我于是下定决心,当机立断,把案头的书推开,除了偶尔翻阅一下以外,不再从头认真细读。与其让别人在自己脑袋里跑马,何不让自己跑几趟马呢?此时,我仿佛成了菩提树下的如来佛,尘障全逝,本性固融,丢掉了桎梏,获得了大自在。

且看我跑出些什么结果来。

胡适在中国近百年来学术史思想史上的地位

中国近百年来的学术史,也可以说是20世纪的学术史,究竟应该怎样分期,我还没有读到并世贤哲们的著作。我自己在这方面决不敢以内行自居,本着“半瓶子醋晃荡”的原则,提出自己的看法。学术总是脱离不开政治的,以政治环境为纲,我想把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分为五个阶段:

(一)1901—1911年

(二)1911—1919年

(三)1919—1949年

(四)1949—1978年

(五)1978—现在

我在下面试着加以简略的分析。

我觉得,要想探索中国近百年来的学术史,必须抓住三条线索或者三条脉络:一条是遵守乾嘉诸老的以考据为基础的治学方法;一条是利用西域和敦煌新发现或新出土的古代典籍和文物;一条是——利用美国学者费正清的现成的话——“中国对西方的反应”(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第一条和第三条都明白易懂。只有第二条需要加点解释。中国学术史上——我想,世界学术史也一样——有一种现象或者甚至一条规律:有新材料发现,就能把学术研究向前推进一步,在学术史上形成一个新的阶段或新的时代。这样的例子,中外都不缺乏。在中国学术史上,最新的一次材料大发现,就是西域考古成果和敦煌遗书。关于这个问题,王静安先生做过演讲,而且他自己就是身体力行的人。陈寅恪先生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见《金明馆丛稿二编》)一文中说:“然详绎遗书,其学术内容及治学方法,殆可举三目以概括之者。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这真可谓要言不烦。以简单明了的三目概括了王静安一生“几若无涯岸之可望”的治学范围和治学方法,真是大手笔。寅恪先生的第一目和第二目,相当于我上面说的第二条,第三目相当于我说的第三条,大家一看就可以明白。

我在下面分析我提出来的五个阶段时,就以陈先生的三目为纲。只有提纲,才能挈领。我的分析当然以适之先生为主,因为我不是在写《中国近百年来学术史》,而是写《胡适全集》的序。在五个阶段中,第一阶段与胡适关系不大,那时他还是青年学生。第二阶段则与他关系至大,他是这一阶段的主角。第三阶段他仍然演重要的角色。第四阶段他居住在台湾和美国,几与大陆学术界脱离。第五阶段则他已去世,没有可能再扮演什么角色了。岁月流转,时移世变,对陈先生的三目必须有所增添。这是很自然的事,用不着多加解释了。

以下就是分析。

第一阶段

虽然清王朝已朝不虑夕,但仍然有一个太后和两个皇帝坐在宝座上,发号施令,天下依然是大清帝国的天下。这种政治环境不能不对人们的心态起着作用。

在这期间,乾嘉诸老的考据学风对一些学者仍有影响。学术界的一些领袖人物,像章太炎、梁启超等忙着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反清的活动,想重振大汉之天声,对学术研究不能不有所忽视,研究成果难以出现。但是,正在同时,由西方人进行的西域考古则硕果累累,而敦煌遗书的发现者最初也是西方人。北京的学者们虽已有所闻,但他们中之奸猾腐败者,只知窃取,据为己有,而不知研究利用,与西方学人根本对立。在学术研究方面根本谈不到对西方的反应。

在这一阶段,胡适还是一个少年,谈不上什么参与。

第二阶段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不管对这个成功如何评价,反正北京已把皇帝改成总统(最初叫普理玺天德),五族共和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结束了。这种政治环境也必然对中国人民——学者当然也包括在里面——的心态起着作用。在政治上,共和了没有多久,洪宪复辟的丑剧就出台而后又迅速地覆灭。接着来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学术文化圈子里,老一辈的领袖人物,如章太炎、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等,都有点功成身退的意味,一点也不活跃,在这一阶段的前一半,几乎成了真空,然而却给胡适准备好了活动舞台。

胡适于1910年赴美留学,先学农,后改文学,又改哲学。在文学和哲学中,他如鱼得水,欢游自如,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地。初到美国时,他对美国政治感到极大的兴趣,并且亲自参加一些活动,达到如疯如狂的地步。因此,终其一生他认为美国式的民主政治是最好的政治,这里就埋下了他既反对共产党的政治,也反对国民党的政治之根。在哲学思想方面,他的最高理想就是杜威实验主义,也可以说是终生以之的。在学术研究方面,从他所写的三篇最早的文章——《〈诗〉三百篇言字解》《尔汝篇》《吾我篇》——中,依稀可以看见乾嘉诸大师的考据学对他的影响,他也是终生服膺增加了一点新成分的考据学,他有时称之为“科学方法”。

同类推荐
  • 乐神

    乐神

    时间(清)咸丰年间。人物罗侃男,20多岁,背哥队柱头,打鼓草哥师,猴戏班班主,能言善歌,幽默风趣,人称活宝。罗草鞋罗侃之父,50多岁,读过私塾,有点文化,以打草鞋卖为业,外号罗草鞋,喜张扬。山桃山中美女,原下河马戏班驯兽员,时值妙龄,能言善唱,性格泼辣,心灵活泛,人称歌仙,罗侃老婆。幺嫂幺站旅店老板,30多岁,乐善好施,行侠仗义,为人豪爽大方。李川平男,40多岁,当地富豪,里长,后升乡长,好色、媚上、心狠手辣。
  • 掌声响起来

    掌声响起来

    本书收录了石绍平57篇散文,分为“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书房中的幸福、正气不可无、白发新娘、传奇的钟祥”五个篇章。“亲情、友情、爱情从他笔下汩汩的流淌,铁肩、道义、正直在他文字中悄悄的诞生。优美的文字,清新的笔调,献给你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愉悦,更是一个作家必须具备的一颗悲悯的心”。
  • 痛并快乐着

    痛并快乐着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资深新闻评论员白岩松将16年前出版、6年前再版,并已累计创下150万册销售奇迹的个人随笔集《痛并快乐着》第三次修订改版。新版《痛并快乐着》随书附赠怀旧别册《我的娱记时代》,全新收入数万字此前鲜为人知的系列深度访谈。采访对象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张学友、刘德华、林忆莲、草蜢、叶倩文、关淑怡、Beyond、刘以达等八位香港一流歌星。今天看来,实为不可再现的珍贵记录。同时,也为读者展现了金牌主持人、著名评论员白岩松很少展露的另一面——资深爱乐人。“那时人们有耐心去聆听,感受到更深处的美”,白岩松以别册的方式装订成书,用音乐去记录时代,比文字更加真实。在图书的装帧及版式设计方面,新版《痛并快乐着》同《幸福了吗?》都做了重新调整,两本书仍旧延续“姊妹篇”式的呼应效果,极具成套珍藏价值。
  • 世纪的约会

    世纪的约会

    面对世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命感悟方式与生存审视态度。可以说,耿朝晖正是以诗歌作为载体,表达出自身主体意识对客观现实的心灵回答。读罢《世纪的约会》,掩卷沉思,感触颇深。凭心而论,近年来,受社会商业化无情冲击,缪斯堡垒坍塌,新诗队伍萎缩,像耿朝晖如此钟情于新诗的探索者越来越少。
  • 古代边塞诗词三百首

    古代边塞诗词三百首

    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边塞诗词在中国韵文史上有着夺目的光辉。本书的编选,以《诗经》中的征戍诗为起点,延续到清代乃至晚清的边塞诗词。选录的过程中,本着兼顾题材内容的丰富性和风格的新颖性以及不同时代、不同诗人作品兼收并蓄的原则,对于自《诗经》以来历朝历代重要的边塞诗人、经典的边塞诗作作了重点选录,其中尤其突出选录了唐代的边塞诗词,作品达160余首。
热门推荐
  • 凤厨邪女

    凤厨邪女

    ☆★☆★☆★☆★☆★☆★☆★☆★☆★☆★☆★凤厨邪女简介:【花雏儿】一枚未经雕琢的璞玉,擅以花入厨,做得一手绝佳花肴,赢得“花厨”美名。以花为魂,挽花为器,她竟属于强大神秘的花凤一族。【金流鸣】这厮来头似乎不小,千层塔主的关门弟子!那个谁谁谁厉害吗?啥!神阶高手,还是灵幻大陆第一人?呃……她得承认,他来头确实很大!【蓝以绝】十三岁便以绿级宗师的实力进入皇都学院,被誉为灵幻大陆第一天才,当然,这平日里酷酷的家伙来头也不小,乃是夜之蓝的少主,吓着了吧!什么!不知道夜之蓝是什么东西?书里瞧瞧吧,嘿嘿,会写到滴!【衔歌】风流倜傥,邪魅不羁的浪荡公子,为不多见的驭兽师,喜持琅邪琴,以琴驾驭百兽,实力相当的猛,堪称一代“琴兽”!【飞扬】明眸美少年,神采飞扬,当然也是个绝世天才。可别小看了他,这位可是即将成为灵幻大陆有史以来第一位植物系神灵师!【烈天凤】……首先声明,我不是男主!我是小花花的契约灵兽,平日嘛,爱逞逞口舌,揩揩美女的小油,包括主人小花花。几位男主瞪视,烈天凤邪邪一笑:“想打架?嘿嘿,小心我用凤凰神火烧得你爹妈都不认识!”【安澄苏】维利安皇子,话说是个美食家,有事没事爱跑去找雏儿蹭饭吃。烈天凤暗自鄙视:皇宫里有的是山珍海味,能不成美食家嘛!要我天天吃那么好,我也是个准美食家了。众男主:错,谁不知道我们雏儿做的菜最好吃了,美神厨的徒弟,是吹出来的吗?想我们这些不是美食家都迷上她做的菜,美食家更不会放过啦,对吧,小安?......那个,这些男主不是全部,还会陆续增加。不过嘛,结局一对一,这是依然一向的风格,跳坑慎选。——————————————推荐几位好友的文文,粉好看哦:倾城殇《风云皇后》沁沐星辰的现代文《总裁的艳俘》紫婉儿的现代文《嗜血绵缠》倾城殇的穿越文《邪颜》水月涵嫣的现代文《总裁的命定玩偶》《楚楚动人》明若熙的穿越文《狂妻七嫁》
  • 发现:二战中的谜团真相

    发现:二战中的谜团真相

    本书以谜团为主线,对二战中的秘密进行描述,使读者加深对二战的了解和理解,本书强调谜力,同时也强调真相。本书从九个方面对涉及到二战中诸多的鲜为人知的事实进行了详尽地叙述,以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二战中的谜团及其真相。
  • 从综漫到游戏

    从综漫到游戏

    这是一个在各个世界搞事情的故事。。。。。
  • 转动人脉:构建超级成功人脉网的73个技巧

    转动人脉:构建超级成功人脉网的73个技巧

    在好莱坞,流行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是在于你认识谁。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人脉决定了财富。本书以人脉为核心,详尽地阐述了提升人脉的方法与技巧,另外,还精心选取了大量创造人脉、维护人脉、提升人脉的经典案例。衷心希望您在翻开本书的同时,就找到开启您人脉存折的密码,也找到一把开启您人生幸福与成功的金钥匙。
  • 我的女孩在灯火阑珊处

    我的女孩在灯火阑珊处

    我陪你长大,你陪我变老!灯火阑珊处,有你便有家!
  • 蔡徐坤时光不及遇见你

    蔡徐坤时光不及遇见你

    我与你只差一个时光,然而,它太慢,等不急,我就先爱上了你。甜文上线,全文无虐,等待接收,哔哔哔……
  • 尧天

    尧天

    上古皇族,帝王一怒为红颜,封印一域而流放,是阴谋,还是天意?帝王回归,整顿山河。一代强者的回归之路....
  • 裂帛

    裂帛

    《裂帛》是河北作协会员张红欣的小说合集,收录了《白巧云》、《礼堂》、《折耳根》、《密码》、《请问你找谁》等5篇中篇小说。透过曹卫东、柳眉、曹寇、老曹、迟桂花、朱朱、马大海、苟小琴、黄平、胭脂、罗宇、王志兴、李翠兰、白巧云、沈措、陈羽等人的纠葛,描绘了一幅幅社会浪潮下的,或执着,或多变,或多疑,或苦苦抵抗某种力量,繁复的市井生活图像,发人深思。
  • FBI攻心术:美国联邦警察的超级心理战术

    FBI攻心术:美国联邦警察的超级心理战术

    本书从不同角度如:人体语言、性格特征等多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与研究。相信读者读完此书会通过FBI多年来总结出的攻心术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轻松学到一些读心术的方法和技巧。
  • 仙路了了

    仙路了了

    本土修仙文,无金手指重生,升仙路中尸骨埋,看女主如何一步步问鼎仙路之旅。她,原本以为进入了宗门就可以好好地求证大道,却不料最终被敬仰的宗门毁了仙途。她,原本以为长生之路如此漫长,有他相伴是她之幸,却不料,于他而言,仙途与她本不能共存。五绝阵内,灵力为引,血肉为祭,阵破禁制起,中央大陆天地将变。她拖着残破的身躯逃出生天,哪怕前路再艰难,她也要谱写出属于她的长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