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47600000007

第7章 传闻轶事

鹌鹑计

王永坤

顺治年间,有个叫李若琳的官员,因结党营私被革职,回了老家。没了京城的庇护,李若琳终日胆战心惊,他怕的是什么呢?原来当年,朝廷颁布《剃发诏令》,引发了汉人的激烈抗争,死难者无以计数,而李若琳与此事脱不了干系。

因为担心被百姓寻仇,李若琳在老家建起了高墙大院,雇了一群家丁当护卫,索性终日龟缩在大院里闭门不出,养起了鹌鹑。

说起鹌鹑,个小,不起眼,养起来却很费功夫——野鹌鹑捉来之后,要关在特制的藤条小笼子里,日夜不离地吊在主人的腰带上,主人时不时地把鹌鹑从笼里掏出,轻握在手里,手指头不断地捋顺鹌鹑的羽毛,使其驯服;喂鹌鹑吃过谷粒之后,主人还要用自己的手指沾了唾液,让鹌鹑饮用,助其消食。自然,斗鹌鹑则别有一番乐趣——把一对鹌鹑放在簸箕中,用草棍略一挑逗,鹌鹑便会发怒撕咬,喙来爪往,啄挠扑蹬,斗智斗力,令人叹为观止。

李若琳调教出来的鹌鹑,极是善斗,但天天看自家的几只鹌鹑斗来咬去,李若琳已兴味索然。

距李家大院不远有座灵光寺,每逢庙会,很多村民都聚在寺庙东边的高台上斗鹌鹑,格外热闹。李若琳实在按捺不住,便大着胆子也来凑热闹。他的鹌鹑一上场,特别是那两只报号为“铁公鸡”和“野狼”的鹌鹑,技压群雄,大胜而归。从此,李若琳几乎每逢庙会必去斗鹌鹑,然而,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之后,村民们都对他“敬而远之”,不愿陪他斗鹌鹑了。

转眼又到了庙会。这一次,李若琳别出心裁,要举办斗鹌鹑擂台赛,声称若是谁的鹌鹑战胜了他的“铁公鸡”和“野狼”,就赏一百两银子。李若琳信心满满:重赏之下,就不信没人陪我斗鹌鹑!

一声锣响后,擂台下人潮涌动,不断有人提着鹌鹑笼上台。一见有人上擂台,李家的家丁便会上来搜身,提防有人近前刺杀老爷。

一场又一场战罢,李若琳的那只“铁公鸡”连战连胜,眼看再也没人敢上台。李若琳心中很不过瘾,他往台下一瞧,发现有两个中年汉子你捅捅我,我扯扯你,望着金丝笼里的“铁公鸡”,不时耳语,分明是跃跃欲试。

李若琳将茶壶嘴对那两个汉子一举,激将道:“要斗就上台来斗,娘们似的在台下嘀咕,算什么好汉?”两个汉子顿时涨红了脸,一咬牙就都上了台,先自报姓名,一个叫张大狗,一个叫吴四牛,两人都来自城南大王庄,他们的鹌鹑分别报号叫“狗蛋”和“鱼鹰”。李若琳一听,乐了:到底是没学问的乡下汉子,起的名字都土得掉渣!不过,他不敢大意,命家丁对两人搜身,确定两人身无寸铁,方才命两人近前来。

张大狗是个急性子,一把从鹌鹑笼里掏出了“狗蛋”——一只团头团脑、小短腿的黑色鹌鹑。李若琳一眼看出这“狗蛋”长着黑嘴白胡须,有一身蛮力,若是让“铁公鸡”和它硬拼,恐怕难赢。李若琳将斗得兴起的“铁公鸡”半握在掌中,来回捋它的羽毛,直到“铁公鸡”平静下来,才向簸箕里一撒手。果然,那“狗蛋”一上来便横冲直撞,狂啄乱挠,“铁公鸡”左躲右闪,总算没让它抓破头皮。但接下来,适应了“狗蛋”招数的“铁公鸡”可就不客气了,一招接一招,直杀得“狗蛋”毫无还嘴之力,头缩在脖子里步步后退……乐得李若琳连连叫好。

眼看“狗蛋”要跌出簸箕,张大狗慌忙上前,将其打救上来,塞回自己的鹌鹑笼里。打败的鹌鹑斗败的鸡,他这只鹌鹑算是报废了!

“喂,吴四牛,该你的‘鱼鹰’上场了!”李若琳一努嘴,小厮便冲吴四牛直嚷。吴四牛见同伴落败,勇气大失,捂着腰间的鹌鹑笼子直往后退,结结巴巴道:“铁……铁公鸡太厉害了,俺……俺的鱼鹰就、就算了!”

“玩玩嘛,输赢无所谓。”李若琳哪容他打退堂鼓,委婉劝道,但见吴四牛仍是畏缩不前,他的口气便一下子严厉起来,“你已报过了鹌鹑的名号,岂有不斗之理?若不然,依打擂的规矩,你要丢下二两银子才能走人!”吴四牛脸上流汗了,倒是张大狗同他打气:“牛哥,怕什么!斗就斗,大不了像我的‘狗蛋’一样输掉。二两银子咱可赔不起……”

吴四牛没了退路,只得把他的鹌鹑掏出来丢在簸箕里。看客们围上前一看,不由哄笑起来。只见这“鱼鹰”格外瘦,乱纷纷的羽毛耷拉着,青嘴红胡须。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当下便有人哼起“鹌鹑经”:“能斗不能斗,先要看胡子。黑嘴白胡子,咬死牛犊子;青嘴红胡子,胆小如兔子!”吴四牛听着,脸更红了。

又开战了,果然“鱼鹰”一个劲地躲避,被“铁公鸡”追咬得团团转。众人笑个不停,李若琳却一口茶水噙在嘴里咽不下去,怔住了:这“鱼鹰”飞得高,跳得远,挨啄后不出声叫疼,难得!只怕情况有变。说时迟,那时快,就见“鱼鹰”突然一个急跳猛拐,回头一口啄在“铁公鸡”的头皮上,没等“铁公鸡”反应过来,“鱼鹰”又来了,接着又是两下。“铁公鸡”吃疼不过,身子一歪翻出了簸箕。全场大惊,瞬间鸦雀无声!

还是李若琳最先回过神来,干笑一声道:“‘铁公鸡’一连斗赢了十几场,早已是强弩之末,该它败了。不过,老夫还有‘野狼’呢!”一旁的小厮闻言,连忙放出了“野狼”。这“野狼”乍一看毛色、个头同“鱼鹰”差不离,只是骨架大些,还不时扭着脖子回头看——相书上说这是“狼顾之相”。“野狼”早就憋坏了,一肚子怨气没处撒,见了“鱼鹰”,不等撩拨便上前咬斗,吴四牛却一把把“鱼鹰”从簸箕里抓了起来。李若琳以为吴四牛要临阵脱逃,正要发脾气,却听吴四牛慢条斯理地说道:“待我给‘鱼鹰’喂喂食!”说着从食袋里掏出一撮米粒塞在“鱼鹰”的嘴里。李若琳细一瞧,只见吴四牛喂食“鱼鹰”的居然是熟谷米!须知鹌鹑都是吃生谷米的。见李若琳一脸诧异,吴四牛笑着解释道:“我这‘鱼鹰’只喜欢吃熟谷米,它吃了熟谷米斗起来格外凶!”

吴四牛撒手之后,吃饱了的“鱼鹰”抖着翅膀精神了许多,虽仍是被“野狼”追着啄,但它跳闪腾挪,干净麻利,“野狼”丝毫也占不了便宜。不一会儿,“野狼”累了,眼神也变得很迷茫。吴四牛突然大喝一声:“鱼鹰,回身!”“鱼鹰”应声而跃,鸣叫一声腾空而起,在空中一个华丽转身,张开了细长的尖喙直啄“野狼”的眼睑。“野狼”猝不及防,被啄个正着,血立马就出来了。一下、两下、三下……在“鱼鹰”暴风雨似的啄击下,“野狼”终于一动不动地瘫倒在簸箕一角,而“鱼鹰”则沿着簸箕口飞奔,啾啾而鸣,恰似打了大胜仗的将军。

这时,李若琳不顾一切扑上前,一把把“鱼鹰”抓在手里,口里还高叫道:“好个‘野狼’,果然不负我的期望!”他分明是耍赖要霸占“鱼鹰”!吴四牛一愣,嗫嚅道:“老、老爷,您弄错了,这是我的……‘鱼鹰’。”“怎么成了你的‘鱼鹰’?你的‘鱼鹰’有记号吗?”李若琳眯起眼睛,反诘道。吴四牛摇了摇头。李若琳呵呵一笑:“我的‘野狼’可是有记号的,腿上套着个玉扳指。你看清楚了——”说着,一捋“鱼鹰”的腿,果然上面套着一枚绿玉扳指。吴四牛目瞪口呆:这姓李的大老爷戏法变得好快啊!李若琳又说道:“你的‘鱼鹰’斗死了,看你也挺不容易的,你就把那一百两银子全拿走吧,回去多买几亩地……”

吴四牛还要争执,一旁的张大狗回过神来,对他一番耳语。毕竟近在咫尺,张大狗的悄悄话让李若琳也听了个清清楚楚,只听张大狗说道:“合算呢,一只鹌鹑换来几十亩地!再说了,穷不与富斗,咱斗不起啊!”吴四牛苦笑一下,拿着银子走了……

用一百两银子换回一只鹌鹑,李若琳太得意了——像“鱼鹰”这样禁得起叼啄又善战的鹌鹑可谓千载难寻。另外,他心中还有个小九九:当今朝廷的大红人吴三桂也极喜欢斗鹌鹑,若是把“鱼鹰”献给吴三桂,自己也许能东山再起!

李若琳为“鱼鹰”换了个大点的金丝笼子,另起了个文雅的名号,叫“飞鸢”。他打算把“飞鸢”再喂肥些,品相更好看点,就可以去献给吴三桂了。只是在喂食“飞鸢”吃熟谷米时有点小麻烦,熟谷米黏糊糊的粘手,而且让“飞鸢”饮唾液时,“飞鸢”的尖嘴常常把自己的手指头啄出血来。

半个月后,身体一向强健的李若琳突然病倒,先是腹痛腿软,很快便口吐黑血,昏迷在床。他儿子急忙请来个老郎中,老郎中一诊脉,连连摇头,说李老爷中的是蛇毒,已经无药可救了!

李若琳的儿子惊呆了:老爹从未被蛇咬过,怎么会中蛇毒呢?老郎中也大惑不解。这时,挂在房檐上的“飞鸢”饿得“唧唧”直叫,老郎中抬头一看,突然拍腿大悟:“原来李老爷所中之毒,来自这只鹌鹑,不,这是一只山鹑!”

见李若琳的儿子迷茫不已,老郎中细细解释起来:在城外禹王山的悬崖峭壁间,生活着一种轻盈如燕、勇猛善斗的鸟类,与平原地区的鹌鹑习性大不相同,极喜食山中铁头五步毒蛇的蛇卵和幼蛇,因此被人称为山鹑。山鹑极难被人捕获,而喂养山鹑更是危险至极——蛇毒在山鹑嗉囊内越积越多,其毒性已不亚于铁头五步蛇。喂食熟谷米则会促使山鹑反刍,嗉囊中毒素尽出。让山鹑饮唾液时,山鹑尖尖的嘴一旦啄破主人的手指,这等于被毒蛇咬了一口呀!

李若琳的儿子大惊:说到底,老爹还是着了那两个乡下人欲擒故纵的道儿,被他们用一只小小的山鹑给暗害了!李若琳当天夜里就死了,他儿子忙向县衙门报案。官府即派人去城南大王庄捉拿张大狗和吴四牛,可大王庄只有姓王的,并无张姓、吴姓之人,此案不了了之……

同类推荐
  • 案例:谷歌在中国(第32辑)

    案例:谷歌在中国(第32辑)

    《案例。》是蓝狮子(中国)企业研究院,针对中国企业“创新”与“变革”两大主题进行实证研究,推出的电子单行本系列,旨在为中国企业管理者和财经研究者提供鲜活的商业案例。
  • 案例:亚文化商业的“野狐禅”?(第37辑)

    案例:亚文化商业的“野狐禅”?(第37辑)

    1950年大卫·雷斯曼将亚文化诠释为具有颠覆精神。大众是“消极地接受了商业所给予的风格和价值”的人,而亚文化则是“积极地寻求一种小众的风格的人”。时至今日,各种亚文化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他们有市场,有受众,还有“生意经”。创造这些亚文化的是一群如何“颠覆”传统的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文化,大众文化也是由小众文化过度而成,这些在社群当中形成的文化符号,即便是“垮掉的一代”自娱自乐,需要承认的是,亚文化已经开辟出了自己的市场。
  • 校园故事

    校园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小说月报·原创版(2017年第2期)

    小说月报·原创版(2017年第2期)

    《小说月报·原创版》创刊于2003年初,凭借强大的发行网络和发行数量,多年来一直居全国原创类文学期刊之首,并曾多次荣获省市级、国家级优秀期刊奖项。其影响已不仅仅在文学界,更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之中。许多作品一经发表,即被各大报刊转载,更有近半数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并产生巨大影响。本刊以贴近现实、关注人生的中长篇小说为主要内容,并力求在秉持沉稳、厚重的风格的同时,依然留有一片充满激情、活力的年轻声音。
  • 锐读(第8期·悬疑新主张)

    锐读(第8期·悬疑新主张)

    《惊奇档案》专栏编辑,觅骨寻踪,亲历惊奇与惊险,探寻神秘的不可思议,用科学的态度解读怪谈与诡闻。
热门推荐
  • 圣龙天逆

    圣龙天逆

    前世今生红尘果,使上古龙神现世,前世不知何去,今生是否知何从
  • 北洋文流:六君子传

    北洋文流:六君子传

    1915年,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等六人成立筹安会,支持当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公开支持恢复帝制,实行君主立宪。8月23日,杨度亲自起草的筹安会宣言公开发表,大声疾呼道:“我等身为中国人民,国家之存亡,即为身家之生死,岂忍苟安漠视、坐待其亡?用特纠集同志,组成此会,以筹一国之安。”此六人被称为“筹安会六君子”。《北洋文流:六君子传》从筹安会六君子入手,重现了自民国建立到袁世凯复辟失败的历史。
  • 杰出青少年一生的行动计划

    杰出青少年一生的行动计划

    青少年风华正茂,无不渴望杰出。要成就杰出,就必须付出实际行动。但如何去行动,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又该如何站在整个人生的高度,协调各方面因素制定贯穿一生的行动计划?本书总结众多杰出人物的人生经历,为青少年展现出一幅全面规划人生的宏伟蓝图,引导青少年有条不紊地开创成功卓越的人生。
  •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代罗敷诮使君

    代罗敷诮使君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综漫的悠哉日常

    综漫的悠哉日常

    新书——《神奇宝贝之系统不靠谱》 “唯一掌控我无限疯狂的伟大的主!”“在超脱的机械也无法验算的无尽恐惧。”“看起来负责强大的老师……但也只是看起来而已……”“给予我新生与父爱的父亲大人。”“唯一将我从孤寂中拉扯出来的大人,如果可以真的想当那孩子的母亲呢……”“比鲁斯大人……啊啦,比鲁斯大人只是只永远都长不大,但手握灭世之力的猫咪而已啦……”
  • 大牛魔王

    大牛魔王

    “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凡有九窍者,皆可成仙!”“东面傲来国,有花果山千百里,居灵猴一族,聪慧而灵巧……”“血骨盆地,生人禁入,有白骨族,传言有白骨女,皆貌美妖媚,好吸男人精气……”“罗刹国,男子恶鬼之貌,嗜血好杀戮,其女美艳绝伦,善驭风雷霹雳之力……”重生牛魔王,却发现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西游世界。本书群号:644300754
  • 第二继承人(上)

    第二继承人(上)

    他是史上最苦情的土豪——我有的是钱,但我没地方花钱!她是史上最富有的灰姑娘——我现在穷得狗都嫌,但我有大集团的继承权!当被“流放”的富二代遭遇被狗屎运糊了脸的“抹布妹”,作为敌对世家的继承人,他们只能齐声祈祷:“千万不能让老爸知道,我和她/他的真实关系……”清远学院最悲催的人是谁?答案当然是夏媛宸。她因为家境贫穷而沦为食堂打工的“抹布妹”,还被“清远一霸”原英焕误认为诬陷他的罪魁祸首。好不容易等到洗脱罪名的机会,她毅然救这位任性少爷于水火,谁知道他居然恩将仇报,把她绑上小船丢入海中!清远学院最幸运的人是谁?答案也是夏媛宸。本以为漂流海上一定死定了,没想到居然被大集团的继承人李钟敏捡回了家……
  • 小城不知

    小城不知

    故事源于生活,精彩出于平凡;一些简单故事,一些简单的你我他.
  • 记忆的颜色

    记忆的颜色

    作为一位电影导演和作家,彭小莲长期关注老一代学者文人的精神世界和个人际,并不断间断地为他们撰写文章、拍摄映像、进行专访,甚至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好友和同道。这既源自于彭小莲个人的家庭影响,也是她在多年留学、导演生涯后的选择与志趣。本书以非虚构的方式,分别以赵丹与黄宗英、贾植芳、家族亲人和上海街头按摩店老板四组人物,撰写了关于“记忆”的长文,其中既有历史变迁的宏大叙事,更有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具体入微的言谈、选择、爱恨,整体上构成了一副关于记忆的长卷:既是彭小莲个人的,更是国家民族的一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