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4600000004

第4章 王南湜(2)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三形态

马克思深刻地领悟到,以往哲学的最大缺陷在于根本不理解人的活动,唯心主义只看到抽象的精神活动,唯物主义则只看到抽象的自然,却都没有看到作为二者统一体的人的活动。康德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主体理解为一种能动的综合感性材料的活动,即知性为自然立法的活动。但他没有把这种综合理解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具有外部感性特征的物质性综合活动,而只是视为在人的头脑里进行的理智活动。这样,为了保证主体的主动性,他只得把自在自然即物自身与人的认识完全割裂开来,放到不可到达的彼岸世界。马克思对此唯心主义的先天综合活动予以改造,把它理解为人的实实在在的感性综合活动,即人类的生产劳动。这样,旧哲学所追求的精神实体或物质实体,就被改造成了人的感性活动自身。马克思曾批评费尔巴哈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3]思想客体指黑格尔哲学的对象,即绝对精神,感性客体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对象,即自然界。马克思认为,应当以人的活动本身作为他的哲学对象。在马克思看来,当然应该如费尔巴哈那样,承认自在自然的先在性,承认人只是这一自然的一部分,但却不能停止于此。应该看到,自在自然的先在性只是人的活动的前提,而不是人的活动自身。纯粹的自在自然对人来说只是一种抽象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只有在人的活动中才能化为具体的现实性,成为具体的自然、具体的活动主体与客体。因此,只有人的活动是现实的、具体的对象,而自在自然、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都是抽象的、非现实的东西。[4]这样,马克思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哲学的研究对象。但哲学研究对象的改变不可能不连带着哲学基本问题的转变。旧哲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的,也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是以抽象的事物作为对象的。一旦把对人而言最为具体的事物——人的活动自身作为对象,则旧哲学中的那些抽象之物便失去了意义,而唯有人的活动是真实的、具体的、有意义的事物。旧哲学意义上的物质系列的东西与精神系列的东西,在此便只能被理解为人的活动的两个基本方面。从人的活动的观点看,不存在抽象的、不可捉摸的、与人的活动无关的物质,亦不存在抽象的、神秘的精神,而只有具体的人的活动中的两个基本方面,即精神性活动与物质性活动。与人的活动无关的东西是不可理解的。因此,以人的活动为哲学的对象,必然要导致哲学基本问题的转换,即必然导致哲学基本问题由古代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近代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转换为人的活动的两个基本方面,即精神性活动与物质性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事实上,马克思正是这样理解问题的。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要求人们把事物、现实、感性等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看作实践,从主体方面去了解。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要求人们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并在此提出了“物质实践”这一概念。[5]这就是说,马克思要求人们把作为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中的一方的感性存在,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实践、物质实践,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马克思同时强调,“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6]。这就是说,观念、思想等,只能被理解为人的思维活动,人的精神活动,而决无什么脱离人的活动而独自进行的观念、思想等。亦即作为近代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方的思维,只应该被理解为人的思维活动、人的精神活动。这样,马克思实际上就已经把哲学基本问题转换成了人的两种活动,即精神性活动与物质性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三形态。

不言而喻,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对问题本身有透彻的认识。从上面的简单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以精神性活动和物质性活动的关系作为哲学基本问题,是一种对该问题的具体的认识,达到了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实质的把握。而这一实质性的关系在哲学史上则依次被抽象地把握为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虽然精神性活动与物质性活动的关系中以扬弃的形式包含一般与个别、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但并不能归结为后两者。因此,古代和近代的哲学之不能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就不能不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了。由此而观之,古代哲学之不能合理地解决问题,首先在于古代哲人未看出一般与个别这对范畴只是人的活动的方式,它们本身并不具有脱离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的意义。古代哲学从现实的人的活动中把这对范畴抽象出来,并把它们视为独立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东西,这就使之完全脱离了一般与个别得以统一的基础的人的现实活动。其次,古代哲学的困难还在于精神性活动与物质性活动原本是统一的人类活动的两个方面,并不能把它们理解为本原和派生物的关系,不能把其中一方化为虚幻。人之为人,正在于这两方面的统一,缺一则不成其为人。无精神性活动,人的活动成一本能的动物活动;无物质性活动,则人的活动成一虚幻的精灵活动。因此,决不可以把作为精神性活动与物质性活动的抽象的一般与个别,视为本原与派生的关系。而近代哲学之不能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则在于哲学家们未看到思维与存在亦只是人的活动的一种方式、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既不能离开人的活动来理解,亦不是人的活动的全部内容。再次,精神性活动与物质性活动的关系亦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向的反映,不能把其中之一视为另一方的投射,视为虚幻。反映总是相互的,精神性活动反映着物质性活动的内容,物质性活动亦反映着精神性活动的内容。否则,若只是一个单向反映,人的活动便只是一个抽象,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显然,古代哲学和近代哲学的共同缺陷在于,它们都使作为人的活动方式的一般与个别、思维与存在脱离人的活动,成为抽象的东西,并且企图抹煞人的活动中的一个方面。但这样一来,也就破坏了人的规定性,使双方的统一失去了基础,因而必然不能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既然一般与个别、思维与存在只是人的活动的方式,且两个方面不可分割,则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前提,便是把一般与个别、思维与存在只视为人的活动方式,把哲学基本问题直接理解为人的精神性活动与物质性活动之间的关系,并且承认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方面的实在性、不可还原性,不再在派生或单向反映上做文章。马克思的工作正是在这一前提下进行的。

三、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三重含义

既然不能重蹈前人之覆辙,把精神性活动与物质性活动之间的关系说成是本原与派生或单向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那么,马克思就必须寻找对这一关系的新的规定,并由此而说明世界的统一性。马克思在多处表述过他所作出的这种新的规定,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经常为人们所引证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那一大段话。在那里最明确的说法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7]我们注意到,第一点,马克思在这里以及别的地方论述他的唯物主义见解时,用的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一类的概念,而不是用抽象的物质、精神等旧哲学的术语。这一点完全适应于他对哲学对象、哲学基本问题的新理解。第二点,是颇为引起争议的一点,即马克思在规定上述关系时,用了一个“制约”,又用了一个“决定”。“制约”一词含义较为明确,“决定”一词的含义则颇为复杂,它在这里指什么呢?是像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指派生或单向反映吗?若这样,则马克思又回到了旧哲学之中,毫无新意可言。且如前所述,用派生或单向反映来规定人的精神性活动与物质性活动之间的关系,极成问题。人的活动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若规定为派生或单向反映关系,就是取消了人的存在。人的存在,就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而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则必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单纯的物质性活动决不能称为人的活动。马克思关于建筑师与蜜蜂的著名比喻,正是要说明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认为马克思像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那样,主张人的活动可以无意识地进行,把人等同于一架机器。因此,把上引马克思话中的“决定”一词解释为派生或单向反映之义是非常错误的。很明显,“决定”一词不能作任何其他解释,而只能直截了当地理解为制约之义。从上下文关系来看,“决定”与“制约”也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的。因此,必须把物质性活动决定精神性活动明确地理解为物质性活动制约精神性活动。制约,这决不是把其中一方归结为虚幻,而是在确认双方都为实在的前提下对双方之间关系的规定。

但这种制约作用也不应该在相互制约这种泛泛的意义上去理解。马克思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费尔巴哈的观点,即认为若没有人的活动,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存着。但他又指出,这种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并非对于现实的人而存在的自然界,因而对于现实的人来说是不存在的自然界。[8]因而,在马克思看来,对于进行着现实的活动的人来说,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必须被置于这一活动中去理解,即是说,在离开了自然发生状态的现实的人那里,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并不脱离人的活动而存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此时即融贯于人的活动之中。对于现实的人存在的自然界,并不是孤立于人、与人的活动无关的东西,而是本身即为人的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构成人类活动的现实要素。对于自然发生的人来说是纯粹外在的自然,在现实的人这里则转化为其活动的内在要素,其优先性已不是纯粹自然发生意义上的优先性,而是转化为人的活动内部的、现实的“自然”的优先性,转化为人的活动中为满足人的自然需求而进行的物质性活动的优先性。这种优先性从人类历史的构成过程看,就是一种基础性。因而,物质性活动对于精神性活动的制约作用,就不是一种泛泛意义上的交互制约作用,而是一种具有基础性的制约作用。而反过来说,人的精神性活动对于物质性活动的制约作用就不是基础性的。这里,不是制约作用的有无问题,而是制约作用是否具有基础性的问题。人的物质性活动对于精神性活动具有基础性的制约作用,这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那么,物质性活动是怎样基础性地制约精神性活动的呢?在马克思看来,这一基础性制约作用首先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9]很清楚,由于人的身心结构,他必须先能维持其生命存在,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在进入历史活动的这个门口,他必须首先把自己的全部力量投入到生产生活资料上去。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们可以单纯地进行物质性活动而把精神性活动放在一边,而是说,人们必须首先把全部注意力投放在物质性活动上,即放在以获得物质性结果为目标的行动上,并使精神性活动也服从于这个目标。只有当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人们才有可能追求更高的目标。在历史上,只有当物质生产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单独的精神性活动才能相对地分别出来,追求相对独立的内在目标。任何一个社会,在其发展初期的关注重点,必然是在物质性活动方面,而精神性活动则完全服从于物质性活动。只有当社会向越来越高的阶段发展时,人类才能逐步摆脱物质性活动的压力,而越来越多地把关注重心移向精神性活动。这是马克思的物质性活动基础性地制约精神性活动的唯物主义命题的第一层含义。

其次,物质性活动对于精神性活动的基础性制约作用,还在于物质性活动的内容对于精神性活动的内容的基础性制约作用。在人的活动的每一环节之中,纯粹的物质性一面是活动得以进行的外部前提,即“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10]。人不满足于所获得的前提,于是便要加以改变。为要在物质形态上能对于对象实现改变或曰否定,便须先在意识中对之实行变换,否定其直接存在状态,而指向一种适合于人的目的的状态。但那一直接肯定地存在的状态却是否定得以进行的前提,它制约着否定的内容和可能性。这种情形一方面体现了人的能动性即否定既存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亦体现了人的受动性,即否定的前提对此否定的限定、制约作用。这是物质性活动基础性地制约精神性活动的第二层含义。

同类推荐
  • 慢慢来,修行就是修理自己

    慢慢来,修行就是修理自己

    本书是台湾千佛山开山宗师白云禅师弘法数十年来首部演讲集,涵盖了他1999至2003年间在海内外的精辟演讲。他以平常事物为切入点、以聊天的形式阐述佛的智慧,告诉我们,学佛不是背经典,是用佛法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佛法不是保存起来的佛经,修行不是打坐、念经,是修理自己,让人生更为圆满、智慧。
  • 人生的九项修炼

    人生的九项修炼

    成功的人生离不开修炼。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由此可见,无论是谁,要想实现梦想,改变命运,都必须脚踏实地地进行自我修炼。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提高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从而站在时代潮头,走在时代前列。“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时时、事事、处处修炼自己,才能获取创新的灵感,赢得成功的自信,把握人生的命运。
  •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形态研究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形态研究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从中国传统哲学的“两个世界”出发,提出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三重形态”,并分别论述了这三重本体论的内涵、特点和意义,又考察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形态中的具体表达、象征言说和终极关怀,并对此作出了创新性阐释。
  • 南怀瑾: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

    南怀瑾: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

    都市的繁华、漂泊的迷茫、生活的压力,让我们逐渐失去了品味幸福的能力。为了找回内心的宁静,有的人到处奔走寻求,可是修了很多年,没有任何改变。因为,这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境遇历事炼性,对人炼心。做到心中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多一些责任和义务。当你不求回报地给予奉献的时候,这就是修行。你会得到无比的快乐,你的事业、家庭等都会顺利。
  •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

    本书从逻辑起点整体性、理论内容整体性、价值指归整体性、实践功能整体性和发展创新整体性等方面论述了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历史联系及内在逻辑关联性;揭示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创立中的奠基作用,构建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主要组成部分赋予了新的内容理解和体系定位,对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三大主要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统一整体”这一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难题作了一种新的研究和解答。
热门推荐
  • 江湖令之月形人

    江湖令之月形人

    夜空中的一弯银钩,洒下无限清辉。一弯新月高高挂在墨蓝色的天空,是谁在新月当空下漂泊,是谁在江湖中流浪?
  • 彼岸花之万年的约定

    彼岸花之万年的约定

    混沌年代,这个世界分为五大界:人,妖,魔,神,冥这五界。冥界虽小,但却掌管着世间万物的生命。冥界有三大死神。一个是植物的死神,可以操控植物。一个是人类的死神,可以操控人死后不愿轮回的怨灵。一个是动物的死神,可以操控动物死后不愿轮回的怨灵。冥界有一个公主,她是植物的死神。冥界有一个王子,他是人类的死神。他与她奈何桥头的相遇,即是现在的缘分。儿时,以彼岸为见证。长大后,以彼岸为爱情的果实……
  • 极品透视高手

    极品透视高手

    少年偶得透视异能,从此走上了非凡的道路。他是赌石之王,逢赌必赢,每每开出帝王绿翡翠。他是绝代神医,任何病症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也是一代宗师,拳打四方,镇压无数宗门。
  • 快穿之拯救黑化危机

    快穿之拯救黑化危机

    【逗逼1+1】【黑化大人是小萌物】【……】——甜到深处自然虐~——系统咋能不坑我行不?一到传送门,就把我拉进去传到高级位面,我表示还只是个孩纸!——男主什么的都是个毛啊!反派boss才是正主啊!——全程无尿点,逗逼作者带你飞!
  • 陨落创神

    陨落创神

    远古时代,东西方众神之战后,诸神陨落,留下神殿以待后世有缘之人!少年高战身负血仇,得数座神殿传承背负创造新一代东方神祗的重任,带领着自己的亲手组成的势力由此踏上精彩而艰辛的创神之路。这里有上古遗留的神兽,也有神奇药材以及强横的魔兽,而高战更是一个集权谋和绝顶天赋与一身的纵横之神!
  • 太后有点贤

    太后有点贤

    哈!魂勾错啦!要穿越!很简单,老娘要吃香的喝辣的,权利要至高无上的,青春年少美貌要无敌的。这些还不够多,阎王老爷得瑟了一下,翻翻看看,一挥笔如你所愿。。。。。一朝穿越,荣华富贵???吃香喝辣,屁个!卷进先皇阴谋,皇位争夺,迟早消化不良。权利至高无上,屁个!穿越成了皇太后,皇帝能不礼让三分。青春年少美貌无敌,再屁个!都成了太后再青春年少无敌有啥用,身边的帅哥都丫的给太监啦!诶!谁叫来都来啦了!她凑合,凑合,凑合。。。。。。。**片段**她问:“若别人打了你,怎么办?”他回:“用左手打的,那就砍了他的左手。用右手打的,那就砍了他的右手。”她摇头,露出了一个冷笑。“先发制人,摸清敌情。若是那人想用手打你,砍了他的手。若是那人想用脚踢你,砍了他的脚。若是那个人在心里盘算杀你,挖了他的心。把一切有可能的事情杜绝在肚腹中,这样就不会有人可以伤害到你。”。。。。世事变迁,帝位变更,当一手调教出来的‘小儿子’华丽转身,以天下为聘势要它日的母后变成今日的皇后。新文求支持:(恶弟霸爱)好看的玄幻文:慕璎珞极品天骄好看的古言文:伊唯熙(失贞弃后)好友最新力作:冰雪妖灵(宫女当道)好友最新力作:万里月(九品小花痴)月光(极品庶妃)邪魅书生(枭后)也如空—(我只是个小丫鬟)****枫儿不是写作大神,我只是个新手,所以会有很多不足,请大家担待。
  • 暮色迟暖:枭爷痞妻很狂拽

    暮色迟暖:枭爷痞妻很狂拽

    夏季还没成为影后之前,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大小姐,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富家女。背负着“演不好戏就滚回去继承家业”的使命,开启了一路开挂的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人人都说她运气好,只有她自己知道,所有风光的背后,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血泪史。但是无论怎样,她知道,她的身后有个人,陪她一路风光,征战四方。本书又名:《影后与城管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 安少宠甜妻

    安少宠甜妻

    有人说,所谓的一见钟情,只不过是见色起意。所谓的日久生情,只不过是权衡利弊。安景深说,一见钟情,终身钟情。陆宁儿想,日久生情,情深不悔。安景深,A市的商圈宠儿,家世,外貌,均是尊贵无比。陆宁儿,A大的有名校花,陆家的掌上明珠。只一眼,安景深就确定她就是自己想要的人,撒下网只等小鱼儿上钩。陆宁儿却想说就是这一眼,从此自己过上了水深火热的生活。PS:这是一个很甜很暖的宠文,男女双洁一对一。
  • 缪崇群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缪崇群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蔚蓝静穆的空中,高高地飘着一两个稳定不动的风筝,从不知道远近的地方,时时传过几声响亮的爆竹,——在夜晚,它的回音是越发地撩人了。
  • 妹夫变老公:蒋先生,别闹

    妹夫变老公:蒋先生,别闹

    作为人类学老师,常年混田野是正常的。但这一回家居然发现自己结婚了是什么鬼?办了婚礼不说,还领了结婚证。啥时候这世界已经发展到了,结婚不用本人出场的了?这老公,能不能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