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5200000014

第14章 柯尔施(4)

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种原初形式不可能在整个19世纪的下半叶(这在实际上是相当不革命的)的漫长时期保持不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整个人类的论述,对于工人阶级也必然是正确的。他在那里指出,人类是那么缓慢地和彼此对抗地向着它自身的解放发展:“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这一名言不为这样的事实所影响,即消灭现存关系的问题,可以在先前的时代被阐述。给予理论一种在历史的客观运动之外独立存在的权利,显然既不是唯物主义的做法,也不是黑格尔意义上的辩证法的做法,它只不过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做法。辩证的概念依据这一运动毫无例外地把握每一个形式;由此必然得出结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革命理论在它的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当马克思在1864年起草那个《开幕词》和《第一国际章程》时,他完全意识到了“重新觉醒的运动要使人们能像过去那样勇敢地讲话,还需要一段时间”[14]。这一点不仅对于讲话,而且对于这一运动的理论的所有其他组成部分来说当然也是正确的。因此,在1867~1894年的《资本论》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晚期著作中的科学社会主义,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的表达,这一表达在许多方面比之1847~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的直接的革命共产主义,或者《哲学的贫困》、《法兰西的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那些内容,是不相同的,是更为发展了的。然而,甚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后期著作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特征实质上仍然没有变化。因为在后期的论述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仍然是社会革命理论的唯一整体。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在较后阶段,这个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它们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要素,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进一步分离出来了。我们可以使用马克思自己的一种表达说,它的自然联系的脐带已经断了。但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这决不会产生代替整体的大量的各个独立要素。这仅仅是体系的组成部分的另一种结合开始以更大的科学精确性发展起来,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在它的创立者的著作中,马克思主义体系自身从未消融在各个知识分支的总和之中,尽管它的成果的实际的和外在的应用暗示着这样的结论。例如,许多资产阶级的马克思解释者和一些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他们能够在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中的历史材料和经济理论材料之间作出区分;但是,他们以此证明的全部东西是,他们根本不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真正方法。因为这一区别对于它来说是不存在的,这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的一个本质的标志;它的确是一个对于历史的理论把握。而且,理论和实践不可割断的相互联系,作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共产主义类型的最独特的标志,在他的体系的较后期形式中,无论如何也没有被废除。认为一个纯粹思想的理论似乎已经取代了革命意志的实践,这不过是肤浅的一瞥。这种革命意志在马克思著作的每一个句子之中都是潜在的——然而是存在的,潜在于每一决定性的章节中,尤其是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一再地喷发出来。人们只须想一下著名的第二十四章第七节关于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的论述,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说,马克思的支持者和追随者们,尽管在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全都承认历史唯物主义,但事实上他们把社会革命的理论割裂成了碎片。在理论上以辩证的方式,在实践上以革命的方式理解的唯物史观,与那些孤立的、自发的各个知识分支,与作为脱离革命实践的科学上的目标的纯理论考察,都是不相容的。然而,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却越来越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些纯粹的科学观察,与政治的或其他阶级斗争实践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这方面的充分的证据是一位作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与政治之间关系的叙述;这位作者在最适当的意义上是第二国际一位有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1909年10月,鲁道夫·希法亭出版了他的《金融资本》。这部著作企图“把这些现象嵌入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来“科学地理解”资本主义的最近发展的经济方面。他在导言中写道:“在这里我们只须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说来,政治研究本身的目的仅仅在于发现因果联系。对支配商品生产的社会的规律的认识,立刻显示了这个社会的各阶级意志的作用。对于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科学的政治学——描述因果联系的政治学——的任务,是发现这些阶级意志的决定作用。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一样,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是没有价值判断的。因此,认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一回事,是绝对错误的,尽管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们都共同这样做。那种在逻辑上只被当作一种科学体系并因而脱离其历史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只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的一般概括,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把它应用于商品生产的时代的社会运动规律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来临是在商品生产社会中发展着的倾向的结果。但是,洞悉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包括洞悉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决不是价值判断的结果,并且也没有实际行动的含义。承认必然性是一回事情,而为这必然性做出贡献则完全是另一回事情。完全可能,一个人可以相信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然而他却决心反对它。由马克思主义提供的对社会运动规律的洞悉,使任何掌握这一规律的人都占有优势。社会主义最危险的敌对者无疑是那些从它的经验中最得益的人。”在希法亭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在逻辑上是“科学的、客观的和自由的科学,并没有价值判断”。他毫不感到困难地解释了这样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人们常常认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并因此而不辞“劳苦”地去研究这样一个复杂的体系与根据“统治阶级不可避免的反抗”而为社会主义斗争是一致的。“既然它在其他方面毫不畏缩地坚持每门科学提出的要求——其结论的客观的和普遍的有效性,那么,仅仅在这个意义上,它才是无产阶级的科学,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对立面。”[15]因此,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本质上是辩证的唯物史观,最后在他们的追随者那里变成了某种非辩证的东西。对一种倾向来说,它已经变成了一种专门化了的理论考察的启发式原则。对另一种倾向来说,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的流动的方法论冻结成了一些关于不同的社会领域里的历史现象的因果联系的理论公式——换言之,它变成了某种最好称之为一般系统社会学的东西。前一流派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原则仅仅当作一个康德意义上的“反思判断的主观基础”,而后者则教条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学说首先是一个经济学体系,甚至是一个地理学和生物学的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中,它遭受了由它的追随者们带来的所有这些歪曲以及一系列其他不太重要的扭曲。这些歪曲或扭曲可以用一个包容一切的公式概括起来:一个统一的关于社会革命的一般理论被变成了对于资产阶级的经济秩序,资产阶级的国家,资产阶级的教育体系,资产阶级的宗教、艺术、科学和文化的批判。这些批判按其本性来说,不再必然发展为革命的实践;它们同样地能够发展为各种各样的改良企图,这些企图基本上仍保持在资产阶级社会和资产阶级国家的界限之内,并且在实际的实践中,通常也确实如此。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的扭曲——歪曲成为纯粹的理论批判,不再会导致实际的革命行动,或者仅仅只是偶然地导致——如果把《共产党宣言》甚或由马克思起草的1864年的《第一国际章程》与中欧和西欧的各社会主义党,特别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比较一下,就非常清楚了。众所周知,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在他们的《哥达纲领》(1875)和《爱尔福特纲领》(1891)中在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所提出的全面的改良主义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表示了何等严厉的指责。这些文件没有包含哪怕一点真正唯物主义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原则。的确,到19世纪末,这种情况导致了修正主义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冲击。最终,在20世纪初,将至的风暴的第一个迹象预报了一个冲突和革命斗争的新时期的来临,并由此而导致了我们在今天仍然卷入其中的决定性的马克思主义危机。

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来说,一旦理解了原初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衰变为没有任何革命结果的社会的理论批判是无产阶级斗争的社会实践中的相应变化的必然表现,那么,这两个过程可以被看作是整个意识形态和物质发展的必然阶段。修正主义表现为企图以一贯的理论形式表达在变化了的历史条件的影响下工会的经济斗争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斗争获得的改良主义特征。这个时期的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现在是纯粹庸俗的马克思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理论家们由于传统的重压而企图以纯粹的理论形态来保持构成马克思主义的最早形态的社会革命理论。这种理论是全然抽象的和没有实际结果的——它仅仅企图拒绝新的改良主义理论,在这种新理论中,历史运动的真正特征被表述为非马克思主义的。这恰恰就是为什么在一个新的革命时期中,第二国际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们不可避免地最无能力处理诸如国家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的缘故。修正主义者们至少拥有“劳动人民”对国家的关系的理论,尽管这理论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很久以来已用资产阶级国家范围内的政治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改良代替了要用无产阶级专政夺取、粉碎和取代资产阶级国家的社会革命。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满足于拒绝这种违犯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关于过渡时期问题的解决办法。然而,尽管他们正统地迷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抽象字句,他们也不能保持它的原初的革命性。他们的科学社会主义自身已经不可避免地不再是一个社会革命的理论。经过了一个漫长时期,当马克思主义缓慢地在整个欧洲传播开时,它在事实上已经没有实际的革命任务要去完成。因此,革命的问题甚至在理论上对于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不论是正统的还是修正主义的),已经不再作为现实世界的问题而存在了。对于改良主义者来说,这些问题已完全消逝了。甚至对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来说,这些问题也全然失去了《宣言》的作者面对它们时的那种直接性,而退却到了遥远的和最终相当模糊的未来。在这个时期,人们变得习惯于当即追逐修正主义可以作为其理论表现的策略性的东西。在党的代表大会被正式谴责以后,这种修正主义最后还是被工会同样正式地接受。在20世纪之初,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把社会革命的问题作为一个在所有它的生死攸关的方面是现实主义的和世俗的问题提到了议程上。随后,纯粹理论上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在第二国际中正式建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形式——完全地分化瓦解了。这当然是其内部长期衰败的必然结果。正是在这个时代,我们能够在许多国家看到发展的第三个时期的开始,这首先是由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们所代表的,并经常由其主要代表描述为马克思主义的“重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种改造和发展,已经在回到原初的或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纯学说的特殊意识形态的借口下实现了。但是,理解这一借口和被它隐藏起来的那个过程的真正特征的原因并不困难。德国的罗莎·卢森堡和俄国的列宁这些理论家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里已经做的和正在做的事情,是要把它从第二个时期的社会民主党的禁闭性的传统中解放出来。他们因此适应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新的革命阶段的实践需要。因为这些传统“像梦魇一样”压在那些在客观上其革命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再与这些进化学说相适应的劳动群众的头上。第三国际中对原初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明显复兴,只不过是这样一个事实的结果:在新的革命时期,不仅工人运动自身,而且还有表达它的共产主义者的理论概念,都必须采取一个明确的革命形式。这就是为什么在19世纪最后几十年里实际上已被人忘记了的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大部分又获得了新生的缘故。它也解释了,为什么列宁这个俄国革命的领袖能在十月之前几个月里写了一本书,说明他的目标“首先是恢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事变本身把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作为一个实际的问题提到了议程之上。当列宁从理论上在一个决定性的时刻把这一问题提到议程上时,这便早早地预示着,在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之中,理论和实践的内在联系已经被有意识地重建。

同类推荐
  • 于丹趣品汉字:节气节日篇

    于丹趣品汉字:节气节日篇

    从2016年11月30日开始,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实从小时候起,许多中国孩子都熟悉且背诵过《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四句里,藏着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这是古人长期对自然界的物象进行观察的经验总结,里面充满了生活的智慧。春种夏耕,秋收冬藏,节气与节日里藏着大自然的语言和代代沿袭的民族基因。于丹老师从文字学角度,讲中国历史悠久的节日与节气。从节气故事、历史由来到古诗谚语、天文气候,应有尽有,字里行间传递着传统文化与自然之美。
  • 旷野呼告

    旷野呼告

    俄罗斯思想家列夫·舍斯托夫毕生规避理性,倡导神明启示,远离思辨,崇尚信仰。在本书中,作者尤其以独特的感悟理论向人们阐释了西方思想界与文化界巨擘克尔凯郭尔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神明启示下所显露出来的思维的魅力。同时,作者更深刻地向人性的深处拷问理性,在思想旷野发出在他认为没有回音的无声的呼告。
  • 沉思录I

    沉思录I

    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一本温家宝总理天天都在读的书。本著作以冷静而达观的姿态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以正当之心观察世间万物。
  • 哈佛哲学课

    哈佛哲学课

    本书将告诉你如何处理人生中的重大问题,包括揭示人性弱点、面对死亡问题、应对职业更换、处理恋爱及婚姻关系、寻求生命的意义或目的等。
  •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形态研究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形态研究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从中国传统哲学的“两个世界”出发,提出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三重形态”,并分别论述了这三重本体论的内涵、特点和意义,又考察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形态中的具体表达、象征言说和终极关怀,并对此作出了创新性阐释。
热门推荐
  • 照亮你的星空

    照亮你的星空

    她说:其实我没有你想想过的那么坚强,我比谁都脆弱;他说:每个人都想在自己短暂的生命中放肆一回,我也不例外;她说:我费尽心思想得到他,可他爱的终究是你,我抢不过你,我也不想抢了;他说:那一次的事件带着我对你的感激,我会追求你,永不放弃。面对萧馨处处为难自己;面对同父异母的盲人妹妹杨玲;面对为了爱情而疯狂,到了最后却握着她的手说对不起的林蜜;面对神神秘秘的少年叶易;面对虽然和自己作对,却无时无刻关心她的林煜……让她渐渐有了温暖,那些人,都是她青春里必不缺少的成员。那天,她依偎在他怀里,他问她:“我们的孩子,叫什么?”她轻轻地勾了勾唇,笑了:“叫梓煜。”“在姹紫嫣红中遇见最好的你。”
  • 玄医枭后

    玄医枭后

    青南山玄术世家展家喜添千金,打破了千年无女儿诞生的魔咒。满月宴上言语金贵的太子殿下一句“喜欢,我要”,皇上欣然下旨敕封她为太子妃。展云歌,玄术世家展家的宝贝,玉为骨、雪为肤、水为姿,名副其实的绝世美人。出生以来只喜好两件事,看书、睡觉,无聊时就去巩固一下自己第一“枭”张纨绔的名头。南宫玄,华宇帝国太子,三魂七魄全部觉醒的天才。容貌冠盖京华、手段翻云覆雨、天赋登峰造极、性子喜怒不形于色,嗜好只有一个,就是宠爱他从小就看入眼的人儿,从三岁开始就励志要在她的喜好上再添上一个南宫玄。世人皆知她废材纨绔,只是命好投胎在了金玉富贵顶级世家里,唯独他慧眼识珠,强势霸道的占为己有。“枭”张是她前世带来的秉性。纨绔是她遮掩潋滟风华的手段。看书是在习医修玄术,睡觉是在修炼三魂七魄。当有一天,她的真面目在世人面前展开,惊艳了谁的眼?凌迟了谁的心?心有锦绣的世家贵女展云歌和腹黑奸诈的圣宇太子南宫玄,在情爱中你追我逐,顺便搅动了整片大陆风云。他以江山为赌,赌一个有他有她的繁华盛世。
  • 风声

    风声

    《风声》是麦家最精彩长篇小说:五个打入敌人情报组织内部的人中,必定有一个人,就是“老鬼”!五个人被关押在一栋全面监控的别墅里,“老鬼”机智地与日伪周旋,制造种种假象迷惑敌人。最后关头,“老鬼”不得不牺牲生命,设法将情报成功传递出去。这是英雄的结局?不,这只是一切传奇的开始……在信念的重压下,在内心的旷野里,每个人背后,都有一部波澜壮阔、悲恸天地的历史。《风声》之后,世间再无传奇!
  • 魔君溺宠:爱妃,慢点跑

    魔君溺宠:爱妃,慢点跑

    特工会长,一朝穿越!废柴?一群小辣鸡,看姐不轰死你。丹药?很贵么?姐一日三餐当饭吃。花痴?那姐身后后面一直追着的妖孽美男是谁啊?虐白莲,气渣爹,可最后还是醉倒在魔君怀里!“帅锅?你要干嘛?”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诚斋诗话

    诚斋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金姝

    金姝

    穿越到灰姑娘身上的南宫塘,没想到自己居然是披着灰姑凉外衣的国公府嫡女。她想着,凭借上天开的这个挂,她要好好准备逆袭了。没想到更大的挂却是,谈情说爱的就把江山取了。
  • 哈佛家训精华读本:献给孩子的人生礼物

    哈佛家训精华读本:献给孩子的人生礼物

    《哈佛家训精华读本:献给孩子的人生礼物》是一份献给孩子的人生礼物,是促进孩子们成长、成才的精神食粮。它借助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向孩子们阐述了百年哈佛的人生哲学,告诉孩子们许许多多做人与处世的哲理,从而启迪孩子们的人生智慧,激励孩子们奋发上进。
  • 九阳之脉

    九阳之脉

    天元大陆,三国鼎立,宗派林列,强者为尊。九阳之脉,天生废体,偶获至宝,打破桎梏。少年从此一飞冲天,成就一代传奇。“我叫陈嗣,肆无忌惮的嗣!”(喜欢的朋友支持一下,谢谢。)
  • 庶女古代好生活手札

    庶女古代好生活手札

    穿越一个不吃苦的庶女好像挺不错的,没有小说中恶毒的嫡女和小白花的姐姐,庶女表示她的日子一点也不难过。只是为啥有一天她被一道圣旨纳进了宫,都没有问过她和父母愿意不愿意,这个皇帝太霸道了。于是庶女只好背着包袱依依不舍离开了舒适的家,走进了那个据说会吃人的皇宫。【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欢乐颂与沉思颂

    欢乐颂与沉思颂

    《欢乐颂与沉思颂》是英国诗人弥尔顿早年的两首杰作,表达对生活积极的态度和深沉的爱恋、对人生诸世相透彻的思考,倾注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象满腔的挚爱,显示了人文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英国后代诗人特别是浪漫派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欢乐颂与沉思颂》的译者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赵瑞蕻先生,这是他毕生珍爱的译作之一,在他去世之后由译林出版社整理出版。弥尔顿,英国诗人17世纪的伟大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反对封建礼教和宗教改革的战士。弥尔顿是清教徒文学的代表,他的一生都在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而奋斗,代表作《失乐园》是和《荷马史诗》、《神曲》并称为西方三大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