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5200000030

第30章 布洛赫(5)

“非——能动的”知觉的第二个命题开始于一个完全合法的、同时也是决定性的唯物主义的概念,即存在相对于意识的优先性。认识论地讲,这个优先性体现为独立于人的存在的一个外在的世界的存在;历史地讲,这个优先性体现为物质基础相对于精神的优先性。

但费尔巴哈在这里又单方面地使这个真理无效了,或者说,他通过忽略人的活动而对这个真理机械地加以夸张。在我们的正常的生存环境的领域中,存在相对于意识的独立性绝对不能等同于存在相对于人的劳动的独立性。

经过劳动的中介——伴随着外在的世界,和这个世界相对于意识的独立性——它的客观性不仅没有被消除,而且得到了最终的实现。就像人的活动本身有客观的性质一样,因而主体—客体关系由于它实实在在地发生的事实,也就构成了外在的世界的一个部分。这个外在的世界不只以主体的形式出现,因而它仍然独立于意识而存在;但要补充的是,它不只“以客体的形式”出现。

事实上,外在的世界代表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中介,因而在任何地方,存在事实上都并不决定意识;相反,历史地决定的存在,即经济的存在,反而在令人惊奇的程度上到处都包含了客观的意识。

然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所有的存在是一个有绝对主权的最初(prius),它作为纯粹的前人类的基础——自然是基础,人仅仅是花朵,而不是一种内在的自然力量。实际上,生产的人的方式,在工作过程之中并通过该过程而被加以调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以及包含生产的条件的基础:所有这些都在自身之中包含意识。与此相类似,任何社会的物质基础也都反过来被意识的上层建筑而激活。

关于这个存在—意识关系中的相互作用,第三条提纲以一种远远不同于庸俗的唯物主义的方式讲述了经济存在的优先性,因为它通过把意识放在由意识本身帮助建构起来的外在世界之中而在“条件”或“环境”中给了人的意识一个最“真实”的位置。

机械的环境决定论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与这种片面的、常常是彻底的自然主义关于直接反映的理论相反(环境等于土壤、气候),第三条提纲指出“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这是比过去的传统的唯物主义要强得多的真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改变不需要参照客观的合法性就能产生,这种客观的合法性同样也适用于主观因素和活动因素。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是同时在和两个方面展开战争:既反对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关于存在,它最终将导致宿命论,也反对唯心主义的主体理论,它最终将导致“盲动主义”,或至少是关于活动的过度乐观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段话沿着这个思路支持并补充了第三条提纲的思想,即在人和环境的最为有效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和在持续相互和辩证的主体—客体中介的基础上。因此,在历史中,“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的总和,人和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特别强调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被颠倒了,但是以这样一种方式:人及其活动始终是历史的物质基础的特定的组成部分,实际上是它的根基,因此代表着它的可改造性。在马克思看来,甚至是观念(理论),当它掌握群众时,它也会成为一种物质力量。非常明显,对环境的技术的—政治的变革就是这样一种力量;同样,当这样理解时,主体因素留存在物质的世界中。

最后,第三条提纲在《资本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那里,人在与外在的世界,实际上,在与自然的关系中被决定性地强调了出来:“(人)使自己与自然相对立,把自然当作是他自己的力量,他运动其胳膊和腿、头和手,以及身体的自然力量,以便以适合自己的需要的方式来占有自然的产品。通过对外在世界的如此作用和改变,他同时也改变了自身的自然……土地本身是劳动的工具,但当它在农业中被如此使用的时候,它又意味着一系列的其他工具和劳动的相对高度发展。”

因此,人的活动和意识被看作自然的一部分,实际上是它的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作为在物质存在的根基处变革性的实践,它反过来又主要决定了随之而产生的意识。

费尔巴哈没有革命的使命感,从来没有超出把人定义为自然的类存在,他对于自然的增加了的首要性(即,由于人的活动而增加了的)没有任何感觉。最后,这就是为什么历史没有在费尔巴哈的纯粹的直观的唯物主义中出现,为什么他从来没有超出直观的态度。他继续以过时了的、“贵族的”方式来看待对象,这与他对于人的感情既不一致,又正好相反——对于人,他仅仅是理论地对他有感情,仅仅把他看作已存在的自然的花朵——他把人放在他的宗教批判的中心(但再没有任何其他的批判)。因此,他是从他的高高在上的位置俯视活动,把它仅仅看作一种卑劣的行径:“能动的知觉是一种被自我中心主义所玷污和败坏了的理解的形式。”(《基督教的本质》)正是针对着这句话,马克思在第一条提纲中指出,费尔巴哈“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后来当这种“被自我中心主义所玷污和败坏了的”知觉被与另外一种被意识形态化了的所谓的纯粹的知觉以及接下来的所谓的以自身为目的的真理相配对的时候,费尔巴哈表现得是多么地傲慢。费尔巴哈所说的科学是一种多么尊贵的“骑在马背上的科学”,它高高在上,远离其中的尘土;费尔巴哈所说的知识是一种多么贵族气的知识,它事先宣称了实践的污秽,使自己远离正确的东西,远离正义。

马克思非常有远见地把这种错误的理解(以费尔巴哈的观点为典型)与“革命的、实践的批判的活动”的真正的热情相对立起来。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强调在存在本身之中的生产活动的主观因素,它就像客观的因素一样是真实存在的。这会产生非常重要的结果(甚至反对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这也使《提纲》的这部分内容极其有价值。除非人的劳动的因素被考虑进去,存在的最基本的最初的东西,它绝对不是一个factum brutum或一个给定的东西,不可能在人类历史中得到理解。当然,它也不能与活动着的知觉的最好的形式相结合,即第一条提纲在结尾时所点到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就马克思而言,工作着的人,存在于任何“条件”之下的极其紧要的主体—客体关系,决定性地属于物质的基础;世界之中的主体也是世界。

六、人类学—历史组—自我异化和真正的唯物主义:第四条、第六条、第七条、第九条和第十条提纲

在人的认识能力范围之内,人总是从异化开始。第四条提纲宣布了这一主题:费尔巴哈从宗教方面揭示了自我异化。因此,这项工作主要在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呢。正如第六条提纲所更加清楚地指出的,费尔巴哈通过把宗教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而把它归结于自己的世俗基础。就它敏锐地注意到了人的希望的作用而言,这本身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费尔巴哈“对宗教的人类学批判”把整个超越的领域从“充满希望的思考”中剥离了出去;诸神是人心的美好愿望之被变成了真实的存在。与此相类似,这种愿望的实体化最终带来了对一个想象的同时又是真实的世界的复制,在这个过程中,人就把自己的美好本质从这个世俗的世界转移到了那个超越的世界之中。因此,消除这种自我异化极其必要,即通过人类学的批判以及对造成异化的根源的考察,把天国再还给人类。

正是在这里马克思比费尔巴哈更加彻底,他拒绝停留于被理解为抽象的类的人,停留于没有被具体化到阶级和历史之中的人。费尔巴哈由于黑格尔对概念的物化而严厉地批判了他,而他本人也的确把他的抽象的人的类经验地落实了,但只是以这样一种形式,即只允许这种抽象的人的类存在于与社会和社会历史相脱离的个人身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第六条提纲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的确,费尔巴哈这里仅仅有特定的个人与抽象的人(去除掉社会)之间的空洞联系,他也不比斯多亚派后来的门徒以及它在自然法传统和在近代资产阶级时期的关于宽容的观念中的后继者们强多少。在希腊城邦衰落之后,斯多亚派的道德后来也就局限在单个的个人身上了。就像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所说的:“因此当普遍的太阳落山之后,夜晚的飞蛾就飞向私有世界的灯火。”

另一方面,在斯多亚派中,通过去除掉所有的民族的—社会的关系,抽象的人性就被变成为屹立于单个的个人之上的唯一的普遍存在,它在所有的时代和在所有人中都既是普通的意见的焦点,也是理性所关注的中心;即,是被普遍而平均地安排了有效的世界居所的人的普遍的家园。只是,这个人类的家园不是那个消失了的城邦,它半是(有一个有用的意识形态)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和平,是罗马的世界性的统治;半是(有一个抽象的乌托邦)有智慧的个人们的兄弟情谊会。因此,同时既作为一个一般概念又作为一个价值概念的人性概念之在小西庇阿的法庭上发展了出来并不是毫无原因的,这一概念的创始人是斯多亚主义者巴内修(Panatios)。

因此,费尔巴哈讲抽象的人的类,主要是采取了新斯多亚主义的立场,这种立场采用了近代的资产阶级的表现形式,在其中有个人与一般性之间的空洞的联系,这就像那个被抬高的抽象的公民概念以及康德对于普遍的人性的热情一样明显,康德的普遍的人性以一种德国的—道德主义的方式反映了公民概念。当然,近代时期的个人是资产者,而不是斯多亚时期的支柱性的个体;他们的普遍化不是古典的共同的世界,这个共同的世界将取消掉人群的多样性,而是对古代城邦的理想化和资产阶级人权的一般化,其中抽象的公民作为道德的—人道的类理想在最前面。

然而,这里有非常重要的由经济所决定的相互一致性(否则,新斯多亚主义不可能在17和18世纪存在)。在这二者中,社会都被原子化到了个人,与此同时抽象的类、抽象的人类的理想和人道主义都被抬高到了个人之上。马克思批判这种被抬高到纯粹的个人之上的抽象,把人的本质定义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第六条提纲不仅直接针对着费尔巴哈对人类本身的非历史的思考,而且也针对着与之相关的其他一些东西——关于这个人类的纯粹的人类学的一般的概念,它作为一种纯粹以生物学的方式而把诸多个人绑在一起的一般性。马克思在第十条提纲中非常明确地保留了关于人性的价值概念。《神圣家族》的序言中所用的“真正的人道主义”的用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被抛弃掉了,与此同时被抛弃的还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的各种残余,因为马克思已经达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的立场,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已经诞生。然而第十条提纲仍然宣称:“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马克思在这里把所有的强调重点都放在一种人道主义的对立的价值上,因此是放在“真正的人道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的形式中才存在并能被坚持)的价值上。

人的因素不是以“一种内在的、无声地、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的方式存在于每个社会的每个地方的。事实上,它并不是以任何一种已经存在的一般性的方式存在的,而是只能在充满困难的过程中被发现,它这样就与共产主义一起得以完成。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新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并没有去除掉关于人道主义的价值概念。相反,只有它第一次使得这个概念得到实现。社会主义越科学,处于其中心的对人的关注越具体,它的目标即对人的自我异化的彻底根除就越确定;而不是按照费尔巴哈的样式,把人理解为一个抽象的类,它有着被过度抬高的人的和神圣的因素。

同类推荐
  • 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在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长期观察的基础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部指导人们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实践活动的哲学著作.是我国先人智慧的结晶。在这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先人经验与智慧的指导下。我们会少走许多弯路.也会对人生多一些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每一步。 本书是一部汇聚中华民族古老而神秘智慧的经典之作!
  • 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

    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

    王国维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新学术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他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他博学强识,并世所稀,品行峻洁,如芳兰贞石,令人久敬不衰。《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收录的就是他的自述文、交游文、散记,以及为各类古籍和甲骨考据著述写的序跋等作品。
  • 王船山礼宜乐和的和谐社会理想:以礼之调适为中心

    王船山礼宜乐和的和谐社会理想:以礼之调适为中心

    王船山追求“礼宜乐和”的和谐社会理想,对这种和谐社会理想的追求因礼乐价值而铸就。船山礼宜乐和的和谐社会理想,涵盖着小康与大同两个基本阶段,以礼之调适并实现的和谐社会的最高阶段即为大同。船山以礼之调适并建构和谐社会,船山在和谐社会的建构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船山以礼之调适并建构和谐社会,不会因此而扭曲人性。船山以礼之调适并建构的和谐社会,必将为社会主义和谐的建构奠定一种崭新的路径。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必然要从船山先生的和谐思想中汲取营养。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经典作家著作研究II(第12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经典作家著作研究II(第12卷)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央编译局陆续编译出版了大量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为了满足当前学界的需要,让这些宝贵的研究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丛书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精选,分为“经典著作研究”、“基本理论研究”、“版本和传播、编译以及生平事业研究”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四个部分重新编辑出版。
  • 治学·修身·养性

    治学·修身·养性

    古往今来,世人对治学·修身·养性有着不同的研究,但真正能悟透的人少之又少。只有博学多才的圣人,才能在自己的天地里享受心灵的闲适。圣人之所以能做到身心如一的平静,是因为他们具有异于常人的智慧,他们凭借一双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向往安宁与恬适的生命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留给人们的烦恼,追求心灵的自由。
热门推荐
  • 全世界告白

    全世界告白

    暗恋,是一个人的独白,“没打雷,好烦,找不到理由往你怀里钻。”暗恋,是两个人的相伴,要像挤柠檬汁那样攥紧你,不允许里面有任何心酸和委屈。暗恋,是一场不分青红皂白的自我怀疑,你不喜欢我,感觉全世界都不喜欢我,你心里没有我位置,感觉全世界都没有我容身之地。“跟你说了多少遍,抱怨没用,抱我才有用。”“没空,下一题。”
  • 大艺术家的审美故事

    大艺术家的审美故事

    艺术可以再现历史,概括生活,表现人类的内心世界。艺术是人类精神的集中、高度的反映。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达·芬奇便是这一时期伟大的艺术家和哲学家。达·芬奇的艺术之手,着重描绘人类的精神领域,著名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和肖像《蒙娜丽莎》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传世之作。
  • 蜜婚之权少的爱妻

    蜜婚之权少的爱妻

    陆七,京都陆家千金,结婚当天被未婚夫抛弃,新娘成了她同父异母的妹妹。母亲气得气血攻心,被送进医院抢救。家道中落,她成了京都最大的笑柄。未婚夫说:当初选择和你在一起,是因为你能助我事业有成。妹妹说:姐姐,他爱的人是我,这些年他有碰过你吗?一段痴心付出换来这样的结果,她被憋成了内伤,在众人的嘲笑中黯然转身,一怒之下很快闪婚了这样一个人物。没钱,没房,没车,典型的三没人物。却没想到某天,她身边躺着的某人摇身一变成了顶级钻石王老五,一时间,她成了整个京都人人羡煞的女人。——他是年轻权贵,英俊多金,成熟稳重,更是京都赫赫有名权家的长孙,手握重权。等某天权某人身份曝光,陆七却退宿了。陆七:我家境不好。权少:我养的起你。陆七:我脾气不好。权少:我能受就行。陆七:我不够漂亮。权大少挑了下眉:我不嫌弃。陆七咬牙……她明明也是风情万种的,就不能说句好听的?陆七抿唇:我身材不够好。这次权大少终于看了她一眼,笑得诡异,“够我摸就好!!”陆七:……越说越不正经。——(夫妻私房话)权太太听到风声,说权大少有宝贝要送给她,她期待了好几天没音讯,某天晚上两人就寝时终于按耐不住,问权先生。“听说你有宝贝要送给我?”这么久不拿出来,难道是要送给别的女人?权先生看着她数秒,欺压上身。陆七抗议:“权奕珩,不带你这么玩的,说好的宝贝呢?”“宝贝不是在被你抱着么?”男人在她耳旁低喃。陆七一脸懵逼的望着他:“……”“我身上的一切,全世界的女人,我只交给你。”他笑容和煦,连耍流氓都那么义正言辞,“包括为夫的身体!”除了这些,难道他身上还有比这更珍贵的宝贝?“权奕珩!”权太太怒。“权太太你悠着点儿,我的命在你手里!”陆七:权奕珩,姐要废了你!
  • 朝暮予君

    朝暮予君

    金风玉露一相逢,朝朝暮暮,便胜却人间无数。
  • 神医不爱治病

    神医不爱治病

    现代27岁上官枫与古代9岁上官枫灵魂互换,是老天的玩笑还是怜悯,或者仅仅只是把该属于那个世界的灵魂回归了原处而已。27岁的她是这一届中表现最好的实习医生,临危受命却换来无情抛弃,自此四面八方的舆论直指她的不自量力草菅人命,不堪忍受选择自我了断,却意外来到异世。9岁的她是将军府庶女,懦弱不争,却极受将军宠爱,却也是这份宠爱害其溺水身亡。灵魂互换,她将开启怎么的篇章故事?文案无能……
  • 负心总裁

    负心总裁

    简介:偷偷恋慕着他的青涩岁月,在他床上赔了自己的那个清晨,痛哭着承认爱上他的雪夜,无怨无悔为他付出的每一天,等着他,他却停在别人身边的那段心涩日子,还爱着他,却失去和他在一起的勇气,是爱比较容易,还是保护自己比较难。*大学时光里一个记不起来的情节,醉酒后的一夜激情,大声说着爱他而流下的眼泪,静默温情的守候,街角处,看着他亲吻另一个女人的脆弱身影,发觉自己爱上她,在她带着微笑离开的那一刻。........(想写一个很俗气的爱情故事)*番外《蝴蝶》简介:他给她几乎所有的甜美幻想,让她知晓了这个世上太过温暖的存在。爱上他是必然,如同爱上黑夜里的月光,浴在他光辉里的那些日子,一切都是好的。只是月亮太亮,终将冰凉,黎明和现实到来的那一刻,他和别人一样,都可以轻易地丢下她。她知道,他没有错,他只是不爱她,他只是已经不再需要用她去填补心中那个得不到的影子……********************************************************初七的其它文:人鱼的复仇:简介:那原本只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复仇。当她带着约定找到初恋的时候,对方早已不是当初孤独叛逆的少年,他亮丽光鲜,身边有微笑的公主和甜蜜的爱情。万念俱灰的时候,那个有着促狭桃花眼的恶少,向她伸出手,“想复仇吗?”曾付出的疼,让她终是,点了点头。只是,恶少比她更蠢,他为自己和她导演了一幕幕复仇的蹩脚戏码,到头来却让自己更疼。可是,当假戏真做,一场注定要失败的复仇却成就了一次注定要发生的爱情。她的爱情,如是继续惨烈。当她从电视里看见他在异国他乡挽着未婚妻出现的时候,女儿小小声的问她,那个人为什么长得像爸爸。……她想,至少,她没有在日出前化成泡沫。只是,被他遗忘在了记忆深处。*《桃夭灼华之哑妻》(完结)《穿越宋辽之陌上花开》(完结)如果喜欢的话,就推荐收藏一下吧,(*^__^*)嘻嘻……
  • 听说夫人要复仇

    听说夫人要复仇

    他问她:“你不爱我,为什么想要嫁给我。”她一点也不掩饰:“为了你们家雄厚的实力。”他冷笑:“倒是挺直白。”她是曾经被赶出家门的人。她爱过的人,弃她如敝履,而她要嫁的人,似乎只打算冷眼看着她在逆境中求生。这个世界,对她从来都不够温情。但是时间久了,她渐渐发现,她这位夫君对她似乎还不错
  • 高薏

    高薏

    高中生活琐碎回忆,高薏并不可爱,(我这样认为。
  • 年少荏苒

    年少荏苒

    关于女生时代的故事?希望我的作品大家能喜欢可以多多支持下我
  •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