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1]
一
语文姓“语”。小学语文除了姓“语”,还姓“小”。
说语文姓“语”,是对语文学科的定性。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可见,语文就是语言。它是交际的工具(当然也是思维的工具)。文字一旦在人们的意志的驱使下,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成“串”,成了文章,就有了意思。因为我们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都是选的一篇篇文章作课文,所以课标又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果语文教材使用的是字典,就没有“统一”之说了。但是,字典不能充当语文教材。
众所周知,文章是阅读的对象。阅读,是“披文得意”,即通过语言文字,获取文章中的信息。
但是,文章一旦成了“课文”,身份就不一样了,它就有了两重意义: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因此,阅读教学不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关注形式意义——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即不但要“得意”,还要“得文”,并在得意得文的过程中学会阅读,培养阅读能力。这就是阅读教学。
为什么潘自由先生一再说“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为什么钱正权先生一再强调“不要把阅读课上成阅读理解课”?道理就在这里。
如果只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为了“得意”,那么,什么办法也比不过讲解法,讲解法最便捷,既省时又省力。但这样做,学生就不能“得文”了,自然也不可能获得阅读能力。至于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就更无从谈起了。
这里讲的还只是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还有识字教学、写字教学、作文教学。语文教学是干什么的?说白了,就是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的。
弄清这个问题很重要,否则就不知道语文教学教什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与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有关。
说小学语文姓“小”,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定位。
我们明白了语文学科的性质,知道了学语文的目的还不够,还得明白小学语文教学是干什么的。小学语文教学是教6~12岁的小孩学语文的。小学阶段是启蒙教育,教小孩学语文与教中学生、大学生学语文不同。不能把小学生当成中学生、大学生。即使是小学生,也有区别,不能把一年级的小朋友当作六年级的学生。
小学生要掌握哪些语文知识?培养哪些能力?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等方面有哪些量和质的要求?每个年段的要求又有哪些不同?每教一篇课文、一册语文书,要给学生留下什么?这些,我们必须去研究,做到心中有数。
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越位”现象,如不适当地拔高、挖掘、拓展,忘记了坐在我们对面的是几岁的娃娃。相比之下,“不到位”现象更普遍、更严重。比如书写水平、朗读水平、表达水平(口头和书面的),以及背诵量、阅读量,还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好多学生与课标要求相差甚远。
小学语文教师要有目标意识和落实意识。我的导师张庆先生说:“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是小学语文的七大教学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写字、读书、作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毕业生,能把字写好,书读好,文章写通,并养成了读写的习惯,就可以向家长、中学老师、社会作交代了。”的确如此。以上四个方面落实了,其他方面会有的,人文性也跑不了。
小学阶段是“涵养”阶段。就像幼苗,它需要吸收阳光、水分和养料。幼苗是处于发育、成长阶段,离开花结果还有很长的距离。小学生也是如此。在小学阶段,要特别重视吸纳、积累。幼时的“厚积”恐怕是最要紧的。曾国藩就反对老师过早地教他儿子作文,强调先把书读好。现在,有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解读很怪异,说法很多。不要轻易用“思辨”“智慧”“诗化”等一类空洞的字眼来描述小学语文教育。
[1]于永正:《我看小学语文教学》,载《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12(05):7~11.
二
教小孩子学语文,要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
我这样说,有的理论家可能不赞同。怎么能这样呢?要改变学习方式,要“自主、合作、探究”,但不要忘了,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理念出发。生搬硬套,有时是要碰钉子的。
不要只从字面上理解我说的“手把手”和“实打实”地教。“手把手”,说的是耐心、细心。理论家若走进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一节课(不要多,只上一节),就会发现,小朋友并不都是想象中的天使。十分钟之后(或许还要不了十分钟),准得把某些理论家的鼻子气歪!你教了多少遍了,有些小朋友还是把“左”读成“右”,把“右”读成“左”;你纠正多少次了,有的小朋友仍旧把“甜”写成“甛”;你领读了很多遍了,有的小朋友还是一词一顿地读书。教室里还没安静五分钟,右边有人打起来了;你还没制止住,左边又有小朋友报告:“老师,他骂我!”……所以教低年级的老师,要耐心耐心再耐心,细心细心再细心!教低年级可是一门大学问。教高年级的学生就不要“手把手”教了吗?要的。到了六年级,有的学生还需要手把手地教写字,手把手地教朗读,手把手地教写作。
一次,我听一位五年级的老师指导学生写字,其中有一个“左右逢源”的成语。老师在黑板上一写,我就知道她没认真读字帖。我走上讲台,让同学们认真观察书上写的这两个字(书上的字都是楷体),然后请这位老师把这“左右”两个楷体字放得大大的,投到屏幕上去。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第一笔——横有什么不同。这一点拨,大家立刻发现“左”的一横短,“右”的一横长。这里,如果老师不指点,许多人恐怕一辈子也不会注意的。
还有一次,我和一位老师备《掌声》一课,这课有6个字要书写。我说:“你先把这些字临写一遍。”(苏教版小语教材凡要求写的字,都是请书法家写的。)写完,我说:“‘班’字你没写好。你看看书上的‘班’字,当中这一竖撇,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他细心一看,原来,这一笔起笔要高,收笔要低。各位看官,写字教学不手把手教能行吗?
当然,有些东西是可以自主的。学了汉语拼音后,可以自学生字,课文可以预习,高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会更大。但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要因年级、因人、因文、因学习的内容而异。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不要搞形式的“合作、探究”。
“实打实”,说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要实实在在地教,扎扎实实地教,不能搞花架子。有人用“教过了,教对了,教会了”来概括教学的三个境界,很有意思,很实际。我们不能满足于“教过了、教对了”。“教会了”,才是我们的目的。字要会写,书要会读,精彩诗文要会背,词语要会运用,作文要会写。总之,“会了”才算数。总不能狗熊掰棒子似的,忙活了半天,一无所获吧?不说别的,就拿写人物对话来说吧,我先让学生抄课文中的对话,又让学生写人物对话,抄、练了七八遍,有学生还不过关呢,不“实”,怎么能会呢?小学语文教学是教小孩子学语言、用语言的,“会运用”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大家看看2011版的课标,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运用”。千万不要把语文教学虚化了,不要把小学生教浮躁了。
如果说“手把手”地教,说的是耐心和细心,那么“实打实”地教,说的则是一种责任,一种韧劲,一种“夯”的精神。
三
不能只教一本语文书。
课标说:“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要努力开发自己的课程资源。
吕叔湘先生说:“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语文是工具,语文水平低,影响别的学科的学习,有的数学老师、物理老师诉苦,说是得兼做语文老师。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吕先生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要开发课外教学资源。“课外书”是最重要的课外教学资源。凡语文水平较好的,无一不是喜欢读书的人。
吕叔湘先生还说:“开展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非常重要,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流,要加以适当指导,例如什么书值得看,什么书不值得看,这本书有什么长处,那本书有什么缺点,等等。多少指导一下,学生得到的帮助就很大。还有一条经验也是共同的,就是多写,大作文、小作文、笔记、周记、日记等都可以,教师看一部分,做点讲评指导。”这段话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
我按照吕先生的指示,回想了一下自己。我的语文能力哪儿来的?课内、课外各占多大比例?我得益于课内的,恐怕还不到30%。有人曾经反对吕老和我的说法。我们说的是自己,你还能比我更了解我吗?我庆幸在小学里,老师激发了我的读书、作文的兴趣;在中学里老师让我有了当作家的梦想,因此所有的晚自习、星期天,我都用来读书、写作。到现在,读书不断、笔耕不辍。因为读、写已成了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