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8000000002

第2章 教海泛舟学做人师(1)

于漪[1]

我学的是教育,对教育一往情深。我梦寐以求的就是当一名好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撒播知识的种子、做人的良知和金色的希望。我憧憬着学生在人生道路上青枝绿叶,花朵芬芳,果实累累,自己作为输送生命养料的泥土,能够分享快乐和幸福,享受精神的富有。

我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梦想,是因为求学时有幸遇到了许多位学高德馨的好教师。他们在教课中情不自禁表露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思,常使我心灵震撼,激起我无尽的遐想;他们传授知识、剖析问题时的一语中的,鞭辟入里,常使我茅塞顿开,感觉天朗气清,快乐无比。上课求知明理是我的期盼,更是我的幸福,我不仅对老师的崇敬爱戴充盈胸际,而且经常能不由自主地升腾起当教师的强烈愿望。人不可能自然成才,总要靠培养,去除蒙昧,走向文明。教师是文明的传承者、播火者,我要像我的老师那样“三尺讲台倾注爱”,编织人生的理想。

[1]于漪《教海泛舟学做人师》,载《人民教育》,2010(17):53~59

要委曲中起步

怀着满腔热情,带着感恩之心,我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太大了。想,很美,做,可得站在地上,不能在半空中飘浮。学教育,教育学、心理学还有些熟悉,文、理学科教学则甚为陌生,无论教哪个学科,都得从头学起。

学校原本要我教历史,当我正沉浸在背诵中国古代史重要历史年代、熟悉历史事件、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时,校领导突然叫我改行教语文。教历史,已是勉为其难,缺少专业学养,改教语文,岂不是又要另起炉灶?汉语拼音、汉语语法都没学过,起码的基本功都不具备,怎么教啊?别说误人子弟,就连课堂上一节节站下来也十分困难。于是,我诉说自己的难处,谁知领导说:“战争中学习战争,哪有先学打仗再去打仗的?这是‘最高指示’。”我无法再开口,认了,两分钟就解决了改学科的大问题。

那个年代,没有教学参考书,全靠自己独立钻研,独立创造,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教。自由度是大的,但教得正确与否、质量如何,我这个年轻教师却没有把握。那时,课堂闭锁,不可随便进别的教师课堂听课、学习。老教研组长教得好,琴棋书画也行,令我羡慕。于是我向他央求了多次,希望能听他一节课。可他就是不吭声,不应允。

俗话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我一清早就到学校,积极主动地把办公室的清洁卫生工作包下来,扫地、擦地板、抹桌子、泡开水、倒痰盂,想以勤劳“感动上帝”。然而,终未见效,仍然未给我听课学习的机会。

一天,老组长突然来听我的课。推开教室门,见他坐在最后一排的椅子上,一脸严肃。由于毫无思想准备,腿不由自主地“弹起了琵琶”。我清晰地记得当时在教王愿坚的小说《普通劳动者》,正对作品中的“将军”和士兵“小李”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我定了定神,把课上了下来。学生认真阅读、听讲,我自认为讲得还是有条有理,过得去。

课后,他找我谈话。轻描淡写地肯定了我的板书、语言,又郑重其事地说:“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儿,你还不知道,人物形象分析是这样贴标签的吗?”“轰”,如五雷轰顶,头脑炸开了似的。怎么办?我只得低声下气向他请教该怎么教,但他仍一脸严肃,金口难开,不吭声。他在办公室时一天难说几句话,我们都怕他。

“门”在哪儿都不知道,我是名不合格的语文教师。专业不对号,一改再改,须知隔行如隔山,说说轻巧,我一肚子委屈。委屈又有什么用?路还得往前走。既然改了行,就要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把责任往客观推,永远不可能成为合格的教师。语文教学的大门究竟在何处?脑子里整天翻腾着这个问题,即使路漫漫其修远,我也要寻找。不仅要找到门,而且要登堂入室,深味其中的奥秘。老组长这句“金石之言”成为我在教学生涯中不懈追求的动力,我常常反躬自省:“你入门了没有?‘堂’在哪里?‘室’在何处?你清楚了多少?一名对学科教学不入门,不辨堂室的教师怎能称职?怎能对得起学生?”外在的压力化为我内驱的动力。从此,夙兴夜寐一灯明,寻寻觅觅。

一方面,我着力打基础,从语言、语法、修辞到中外文学史、经典文学作品,广为涉猎,吮吸其中琼浆,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广泛地寻找借鉴,从中探索入门的途径。我到记忆中去搜索当年自己在中学求学时,语文老师是怎么教我们的,哪些课拨动我们心弦,使我们激动、感奋,引领我们在优美的语言文字、精辟深邃的思想里遨游,使我们享受语文,享受文化,享受快乐,经久不忘。我又从比较中学习,传统教法是什么,流行教法怎样,国外怎么教他们的母语(尽管资料凤毛麟角,当时封闭,也可体悟一二),经常阅读有关报章杂志,比较利弊得失,逐步形成对语文的一些看法。我还会到语文教育论述中寻觅。张志公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对语文教育的众多论述,从识字教学到工具书的使用,从阅读教学到作文训练,我认真阅读,逐一推敲,从中寻觅有效的途径。

为了进入语文教学的大门,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思考、实践。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真心实意虚心求教;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查找自己教课的差错、缺点、不足,每节课写“教后”,记录下歪歪斜斜的脚印,寻找语文教学的规律。

“可惜我不会”

教了三四年,那种上课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感觉有所稀释,对语文教学的门径似乎有了点领悟。但有个问题又常让我心神不安。课上学生颇有学习气氛,听讲也很专心,但进步不明显,尤其是部分同学的作文,长进很少。为此,课后我常与学生聊天,了解症结所在。不少学生自责,说自己基础差、不努力,有位课上从不发言的男同学笑嘻嘻地对我说:“老师,我喜欢上语文课,你讲得很好听,可惜我不会!”说“可惜我不会”时还低下了头,露出些许歉意。

淡然一语重千钧。教课,学生没学会,我这名教师“合”的什么“格”?我认为自己已经尽了很大努力,讲得一清二楚,怎么学不会呢?别说打业务底子,力求摆脱知之甚少甚浅的窘境,告别孤陋寡闻,就是对教材我也是潜心研究,查检资料,独立分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起码三四个来回,一篇篇课文反复推敲、研究,把文章的脉络、篇章的构成、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意图等,弄得一清二楚,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钻研一篇教材,有时要花10小时、20小时,甚至30小时。我深知教师对教材若明若暗,一问三不知,别说有损教师的形象,起码愧对自己的良心。基于这样的认识,备课非认真读书、非刻苦钻研不可。3篇、5篇、8篇、10篇,上百篇独立钻研,开始尝到了庖丁解牛的滋味,往往能一眼看到底里。现在看来,真得感谢当时没有可提供抄袭的种种教学参考书,非自己学会走路不可,否则,高中课堂是站不下来的。阅读教材的本领真是逼出来的。

当时,学生的话语看似平常,但激起了我的深度反省。不可否认,我是努力的,但我只着力于“心中有书”,忽略了“目中有人”。我误以为只要讲清楚,学生就会懂,就能学会,越俎代庖,荒唐可笑。在教学工作中,学习者是第一因素,没有学习者就没有教学。杜威对此有一精彩说法: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一样,还谈得上什么教学?同样道理,课堂里有学生,但脑子里没有他们活生生的形象,不研究他们的实际,岂不和没有学生一样?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面的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作用。钻研教材、使用教材正是为了教学生,教好学生,我这种有书无人、重书轻人的教学,在不经意间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当然不可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教师要疏通了解学生的渠道,和学生接触,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书面作业,与他们的家长接触,处处做有心人,让学生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生理特征等各种信息进入自己的脑中,分别储存起来。无论教哪个年级、哪个班级,总要精心地走进学生世界,课内课外了解,直接间接了解。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教学生要“观其所以”,观察学生的日常言行;“观其所由”,观察学生所走的道路;“察其所安”,考查学生的意向;“退而省其私”,考查学生私下的言行,摸清学生的个性,目的在于给他们个性中智慧的花朵提供发展的条件。我采用观看、倾听、询问、调查等多种方法,探索学生的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心灵世界,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对有些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感同身受,共同探寻破解的方法。此时此刻,学生就不再是一个个名字,一张张卷子,一笔笔分数,而是立体的、灵动的、各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形象,变化着的、发展着的形象,充满希望,有无限的可塑性。

我这个人真懵懂,教了那么多年才开始接触到教育的本质,才懂得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生,是我的教育对象;才懂得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到点子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离开了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悉心研究,那只能是在教教材,在表演给学生看。课如果只教在课堂上,就会随着教师声波的消失而销声匿迹;课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成为他们素质的一部分。特别是母语教学,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培养应力求惠及终生。

咬定青山不放松

有一件事又给了我新的思考。一天下午,学校请来了一位同志作报告,会议结束,我与学生走出礼堂,边走边谈。我说:“今天报告的内容比较好,谈青年学生如何求知、如何成长,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名调皮的男同学冲着我说,“好什么啊,他讲了150多个‘这个’,其他我什么也没听到。”说着就把练习本打开给我看,上面画了计数的一个个“正”字。我愕然了,想不到语病有那么大的危害,把讲述的内容也掩盖了。事后我反躬自省,深感自己的教学语言毛病不少。一是啰唆、重复、不简洁;二是词汇贫乏,说来说去就那么几句大白话,无色彩,无味道;三是有语病。我是江南人,半路出家,语音不准;脑子转不过来时,我会下意识说“呶”,思维跟不上,下面的话找不到适当的词,就来个“但是”,其实,根本不需要转折,我却乱转折。

用清楚明白的语言传授知识、启发思维是教课的基本条件,含含糊糊,闪烁其词,杂乱无章,学生就会坠入云里雾中,得益甚微。教学用语里既要有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谨的书面语言,有文化含量,学生学习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之中,就会受到熏陶与感染。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就在行动上下苦功。我的目的是力求“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作为语文教师,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不能说的是一套,自己行的却不一样。如何规范自己的语言,清除语言中的杂质,提高语言的质量?我是多管齐下。一是训练自己思维的条理化,锻炼“心明”,促进“言明”;二是勤奋阅读,增加知识素养,丰富词汇量;三是用“以死求活”的方法,用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自己不规范的口头语言。当时年纪轻,有劲儿,追求完美。我把上课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句删除,把不合逻辑的地方改掉,然后背下来,进而口语化。这样一来,啰唆、重复、语病大大减少。

同类推荐
  • 教学名家谈语文

    教学名家谈语文

    教学名家之所以成功,关键因素不在于工作条件的优劣,不在于环境质量的好坏,也不于其教学经验的多少,工作资历的长短,做事能力的大小,而在于智慧的追求、修炼、丰富与成熟。拥有了思想智慧、人生智慧、教学智慧,教师就可以神清气爽、底蕴深厚地与学生一道,共同走向自我求知、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康庄大道。
  •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的重要收获。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北京市民的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线,向读者展示了底层贫苦市民努力改变命运却四处碰壁的图景,深刻揭露了那个时代对贫民大众生存的挤压。
  • 有你陪伴,一路上充满阳光

    有你陪伴,一路上充满阳光

    本书所选均为古今中外优秀的友情故事,如俞伯牙和钟子期、马克思与恩格斯等。在这些故事中,既有孩童之间的真挚友情,又有成年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让孩子们在阅读的同时领会到正确的交友方法,并使孩子们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纯洁友谊。
  • 归纳类推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归纳类推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头脑竞争的时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一个人想要很好地生存,不仅需要付出勤奋,而且还必须具有智慧。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和高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去运用知识,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去创新,而这一切都要靠人的智慧,也就是大脑思维来解决。认真观察周围的人我们也会发现,那些在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卓越思维能力的人。
  • 企业物流管理实务

    企业物流管理实务

    本书按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教程” 方式重点突出企业物流管理的操作技能知识,以实际工作“案例”和“问题” 介绍企业采购与供应物流管理、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企业销售物流管理等基本技能知识,为学习企业物流管理知识和掌握企业物流管理技能提供有力支撑。
热门推荐
  • 雨落古城

    雨落古城

    相传在唐初年间,白鸟神妖隐藏在人间的一个没落的村庄里。他们的眼泪是无味的,可以抹清一切,他们的血液可以使凋零的花重新盛开,甚至可以做药引,他们行医救人只求相安无事天下太平。而他们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得到上古神物蚕玉,震慑天下的瑰宝。突然在某一天,白鸟一族被不知名的神力蛊惑,不仅伤害普通百姓而且有的自相残杀,仅一夜之间这个族落消失了,仅留下一位年幼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笙歌……
  • 迟来的录取通知书

    迟来的录取通知书

    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高考中落榜了,大学失之交臂,人生的第一次选择,该何去何从?他带着一条伤残的腿,又回到了那片熟悉的土地,可是曾经的那个大学梦,还会在吗?她不愿复读,却又走上了这条道路,复读的震撼,原来不是想象中的灰色。他为了那个梦想,坚持选择复读,不达目的绝不休吧!可是人生好像并不仅仅是读书,还有更多的事情有待领悟。她不是复读生,却踏进了复读班,命运的捉弄还是缘分的使然?不管原因如何,大学梦是永远都不会变。他玩世不恭,成绩差的要命,却因为妈妈的一句话,他也来复读了,是煎熬还是蜕变?他....她.....太多的他(她)辛苦的走在这条复读的路上,未来属于他们的未来,会存在吗?
  • 相公貌美如花我养家

    相公貌美如花我养家

    重生到农家,村里一枝花。左手拥空间,右手抱俊郎。宁韶卿死了四回,才摸准了老天爷的用意。这又聋又瞎又哑的废物居然是她命定的相公,好吧,那能不能再让她死一回?“相公,你会耕地采药上山打猎吗?人家说你是个废物。”“……”“喔,知道你听不见,那你能砍柴烧火做饭吗?你的确是个废物。”“……”“真是的,钱我赚,事我做,那我要你个废物来做啥!(╯‵□′)╯︵┻━┻掀桌,我要休夫!”
  •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前世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前世

    精选近几年《百花洲》杂志纪实文学作品,汇编成册,总结了近几年中国各类文体的文学创作成就与风貌。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编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炼金,把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现实中受到普遍好评、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艺术魅力特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与期望,恪尽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责任。本书将充分展示编选者视野的宽广、包容、博大,体现当下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是一部水准较高的集锦之作。
  • 情迷意乱,那辆澳洲巴士

    情迷意乱,那辆澳洲巴士

    一辆满载华人游客的巴士在澳洲大地上漫游,而在司机雷哥的眼里,这群游客有点像妖怪。于是浪漫而又情迷意乱的旅程开始了……$$这是作者和朋友宋来来合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情迷意乱,那辆澳洲巴士》。是想写一部比较独特的小说。据我们所知,这部作品大概是第一部纯粹描绘旅游的长篇小说。以前国内的旅游文学,大多是一些较短的山水散文等,纵观文学史,中国古有《西游记》、《老残游记》等,欧美有《格列佛游记》、《匹克威克外传》等,但与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文学又有区别。而我们这部描绘海外旅游的长篇文学作品,大概也可以说是一种尝试和创新吧。
  • 网游之游戏公司

    网游之游戏公司

    每一百个华夏玩家里,就有一个强得不行。他们和嚣张的大公会结仇,把各类NPC收入后宫,在某岛国服务器闹得天翻地覆……然而,被政府赞助的游戏公司,还在研究游戏平衡,还要考虑市场影响,真的会放任他们不管吗?当游戏公司智商在线,积极作为的时候,这应该才是一个正确的虚拟网游打开方式。
  • 兄弟我在义乌的发财史(大结局)

    兄弟我在义乌的发财史(大结局)

    本书详细记录了BOSS唐从1998年身无分文的惨状,到2003年身价数百万的历程。在BOSS唐的发财道路上,他几乎遇到了所有小本生意人都会遇到的难题与麻烦,书中,这些难题和麻烦被“义乌发财哥”逐个击破,逐一解决。
  • 七号档案

    七号档案

    被誉为“塞上江南”的贺兰山,为何又被人称为“鬼山”?其脚下那条神秘隧道,果真通往另一个世界?二战期间,日军并未染指大西北,为何会在贺兰山底发现一座庞大的日军基地?那些夸张到不可思议的武器装备,到底用来对付谁?成吉思汗究竟死于何因?陵寝又在何处?灭亡西夏后为要何屠戮全城并绝地三尺?他在寻找什么?是什么让已经死亡的人“复活”并重复着生前的行为?神秘的黑匣子中,果真隐藏着西夏人的基因密码?灭国前,末代西夏王转移的那批宝藏在哪?郑和下西洋为何突然从红海折回?地中海底真有座未来之城?一张貌似普通的芯片,为何隐藏着令全世界科学家抓狂的秘密?本人新书《完美猎杀》实体版将于6月中旬上市,敬请关注。
  • 牵着爹爹去找娘

    牵着爹爹去找娘

    夜,静谧而安详,风,轻轻吹起一阵叶乐。在冷家庄冷府的一个房间里面,微微透射出淡淡的烛光,如此静谧的夜,依然有人难以入眠。冷家庄的庄主冷傲云,披着一件灰色裘衣,正埋首在案桌上面,对着一本帐本微微隆起了那双英气浓黑的剑眉,轻喃道:“怎么今年的出入如此之大?看来,有必要去瞧瞧了!”正在他算的入神的时候,一声声深切的呼唤打破了夜的静谧。“娘,娘,别走,别走……呜呜呜,我要娘……”一声……
  • 黄金敢死队

    黄金敢死队

    五月二十号上午十点,草草处理完几件公务的镜湖市市长吴光远,忧心忡忡地挥退了秘书,独自一人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办公室很安静,他的皮鞋踏在打蜡红漆地板上发出笃笃轻响,很单调,也很枯燥。走到办公桌前,他略略迟疑一下,然后拿起电话,要通了市警察局,约局长钱德山中午到自己家来小酌一番。做为日本人统治下的镜湖市市长和警察局长,吴光远与钱德山都是毫无疑问的实权人物,他俩在各自的职位上共同为日本人效力,将满八个年头了他们一直配合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