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如果品尝不到锻炼的快乐,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以做操为例,即便经常外出讲学,从时空条件上讲要很好坚持都极其困难,可魏书生却坚持得很好。
“魏书生当局长最初的七年,一共少做一百八十天操,平均一年少做二十六天,平均两个星期有一天没及时站在那个位置上,哪儿去啦?几次出国都算我缺席,参加党的十六大,一下就缺席九天,(笑声)这都算缺席。即使这样,我是七年只有这些天没做,两个星期少一天,即使在高考招生、中考招生、毕业生分配,局长最忙的时候,我也天天往那儿一站,做操。”
4.物质生活俭朴简单
魏书生曾在日记本上写道:
“1982年7月21日,我与桂芹结婚了……我希望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今天的起点,终生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力争在离开这个世界时流下的汗水,能够多于这个世界养育自己的乳汁。”
“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这是魏书生的生活信条。平常日子,步行或者骑自行车上下班;瓜果梨桃不吃,烟酒茶牌不爱,家里吃西瓜,妻儿吃瓤,他吃西瓜皮,常年饮用白开水。外出讲学,白色衬衫配上一套黑色西装,多年不变。
魏书生评上特级教师,在职评中又评上高级教师,加上讲课费、讲学费、稿费,从表面看,收入不低,但有的钱他从不领,有的领了却又花在别人身上:有的学生家穷,考取了高中却读不起,他悄悄地为他们付了学费;有的老师患病,学校按规定补助一定的钱,他认为少了,又偷偷掏出自己的钱补上去;每一次捐献灾区人民群众,他总是带头慷慨解囊。魏书生几次来重庆讲学,他要求我们把讲课费捐给重庆师范大学的学生,根据他的要求,我们在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找了两个学生,捐了多年。
魏老师曾把自己家的一台彩电送给学校一个将要结婚的生活困难的老师。魏书生自己花钱购买课外书,教学用品和文体游戏的器具,1987年以前,魏书生的工资一直是几十块钱,可他光给学生购买各类图书就达500多本,而当时他们学校的图书馆总藏书量也不过500多本。魏书生过去家里一到冬天就冷得像个冰窖,室温只有0℃左右,妻子只能带上儿子回娘家去住。他写东西时身上裹着厚被可手却冻得又红又肿,但即使这样,学校改善住房条件时他也总是把房子让给别人。
魏书生到教育局当局长后,他有资格乘坐小汽车,但他最通常的交通工具则是自行车。当局长10年余,他几乎没有设宴请吃请喝,他经常谢绝已经热腾腾摆上桌子的酒席,驱车乘机百里千里,赶回家中喝一碗大米粥……
不仅自己物质要求降到最低,魏书生的观念也影响着他的家人。家里的家具非常简单,他的妻子桂芹把结婚用的水瓶与水标拿到教室送给学生……
精神上富有,物质上节俭的魏书生给人的是一种苦行僧的形象。他自己怎么看呢?他说过:苦行是一种幸福,一来可享受理智的满足,二来可砥砺意志,最主要的,它能省掉不少为个人衣食住行而奔波的麻烦。别人觉得俭朴简单的生活清苦,在魏书生看来,却是一种幸福。
“因为苦因为累,一定是享受,万事万物都是这样,手心儿翻过来,肯定是手背,走出阴影,肯定是阳光,有一苦肯定有一乐……守住心灵的宁静,建设精神乐园,要紧的是什么?强化你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外界的诱惑、外界的打击,你全都不动摇,那你天天生活在享受之中……”
魏书生就是这样一个不追求物质享受的仁者,是全面的苦行主义者,无论生活、学习、工作都贯彻一个“苦”字。但是所有走近魏书生的人,看到的都是他微笑的表情,听到的都是他风趣幽默的谈吐,感受到的都是从他心底流露出来的幸福和愉悦。
5.精神享受孜孜以求
魏书生是一个幸福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快乐。
(1)读书学习之乐。魏书生自小爱好阅读,该上小学时,母亲征求他意见,在魏贤生和魏书生两个姓名中做选择,他对母亲说:“我也想叫魏书生,我也想一辈子不离开书。”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魏书生的阅读博杂散乱,抓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都能让他看得废寝忘食。1965年后,他的生命被哲学照亮。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和大开本的高校教材《哲学讲义》,使他在迷醉之后得到清醒,得到一种醍醐灌顶般的大彻大悟……进而读《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读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在找到哲学的同时,他更找到了自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立意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由思想。到盘锦地区新建农场插队落户期间,在他小心翼翼扛下马车的行李里,包裹着几十本他从家中精选的书。不论多忙多累,在田间地头煤油灯下,总能抽出读书的时间;对他来说,读书是最为幸福的事情,一读书,就好像自己给自己过了节一样。后来进入工厂,他仍读书不断,由于肯定孔子的作为思想家、教育家的伟大而遭受批判。“文化大革命”结束,回工厂之后魏书生反复要求教书,达成愿望后,他将自己全身心奉献给自己挚爱的教育事业,阅读既是他生活中的享受,更是他事业取得成功的智慧源泉。
(2)完善自我之乐。在魏书生看来,人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对自己的不断完善是一种快乐。他说:
“人来自动物界的事实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动物性,这就决定了人永远要和自己的惰性作斗争,永远需要战胜自己的阴暗面。人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幸福感就是征服自己惰性之后产生的幸福感。”
“人真正的幸福和愉快的感觉是什么?就是能战胜自己某些狭隘东西的感觉。”
他这样说也这样做:
意志上超越自我——仰卧起坐,俯卧撑,第一天5个,每天增加一个,此外坚持长跑。
工作上超越自我——一个差班,一个好班;把全校最差的学生集中在自己班里;高课低上……不断地挑战自己。
生活上超越自我——不嗜烟酒,连茶和饮料都不需要,走遍天下都是白开水一杯;他基本不出席大小宴会,平日吃饭极端简单;他的着装、家庭用具只有简单朴素这一个特点——战胜自己的物质欲望。
学习上超越自我——1978年下半年参加辽宁大学的自学考试。(下半年其做教导处副主任。)原来保送不读,正规的不考,现在却要读自考,是不是有病?他要给自己的学习一个挑战。在下半年里,他一下泡在书海里:《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班级教育管理学》《中小学班主任手册》,苏霍姆林斯基、夸美纽斯、凯洛夫、赞可夫……
道德上超越自我——日记,道德长跑。
“人如果学会了驾驭自己的智力,驾驭自己的认识,驾驭自己的感情,他就从一个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了。”
不断完善自我的魏书生,始终幸福而快乐!
(3)帮助他人之乐。魏书生从不贬低人,有条件时就尽量帮助他人。他为学生买书、买军棋、买足球,他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他热情地鼓励学生战胜自我,完善自我;他帮助同事干好本职工作,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无私地奉献给广大教育同行,他当局长、当院长,给副院长、副书记当助手。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魏书生获得了助人的幸福和快乐!
(4)奉献社会之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魏书生是马斯洛理论的受益者,他智慧地享用了这个理论的精神营养。魏书生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只是从理论上知道,而是将这一原理用在生活实际中:把崇高的需求当做判断生活事件好坏的标准。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满足,才会有更高层次需要的追求;魏书生则认为,在生活中,人的低层次需要要服从高层次需要的领导。由此需要理论,魏书生提出了非常独到却又易懂的人生价值计算公式:人生价值=干的活-吃的饭。一个人来到世间几十年,他一生所创造的精神物质财富的总和,减去他所消耗的,这个差值就是他一生的价值。
“人啊!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努力地一件接一件地为人民、为国家做实实在在的事情吧!做的事情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不要过多关注报酬。报酬越少,吃得越清淡,穿得越俭朴,你的人生价值越大。临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就能幸福而自豪地宣布:我吃穿比平均值少二分之一,而做的实事比平均值多一点。”
魏书生计算人生价值的公式是否完全正确有待商榷,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是否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同也有待时间的检验,但魏书生自己的确在生活中奉行这样的价值观,以多干工作、奉献社会为人生的快乐。
“索取不是爱,献身才是爱,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明天,热爱人民吗?那么请你收回你向他们索取名利的双手,洒下你的热血,捧出你的诚心,献出你的汗水、力气,你就会在这献身中寻找欢乐与幸福的真谛。因为你不想索取,你就永远不会有索取不到的痛苦;因为你总是在献身,你就无论何时何处,都能享受因献身欲望满足而产生的幸福。”
“谁如果追求绝对的幸福,谁如果不会抑制自己的贪欲,谁就真正进入了痛苦的深渊。”
“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即使不是为了明天,仅仅为了使我们今天活得有价值,活得少一点懊悔,多一分自豪,我们也该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
为了使自己多快好省地奉献社会,魏书生还提出了颇有哲理的“比”的学问:机遇和差的比、干劲和足的比、待遇和低的比、道德和高尚的比、将来和强的比、目前和接近的比……目的正确的比,越比越上进,越比越积极,越比越有动力!这么多年来,繁重的工作在他人看来太累了、太苦了,但在魏书生本人,他品尝的是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和快乐!
宋朝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也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与谁归?”
魏书生应该可以归入不以外物而悲喜,升沉都以天下为忧的古仁人里边去吧?有人这样评价魏书生——弃“外物”如敝屣,掘“内心”之宝藏!的确,魏书生一直都目光向内,发展自我,淡看物质享受,追求心灵满足。他以物质贪欲、名利索取为苦,以无私奉献、精神满足为乐。在魏书生看来:一事当前,能更好地提高精神境界与实现自我价值才是利,才是得,而与之相抵触的,即使是滔滔声名或滚滚财富,也是弊,也是失。他并不否认吃喝玩乐是快乐,他还幽默地讲,吸毒是快乐,拿着点权利整人也是快乐,赌博喝酒一切物欲享受就过程感受上讲都是快乐,但他所享受的,是一般人看来并不纳入快乐范畴的劳动、学习、工作、研究的快乐。正是因为把劳动、学习、工作、研究当做快乐,所以他才特别能品出平常日子的滋味。他总说,人要甘于平凡,要在平凡日子中找到快乐,即使面对挫折也要“笑对人生”,要“松静匀乐”,守住心灵的宁静,建设精神的乐园。
“人生在世,节,好过,年,好过,平常日子不好过……节日过完啦,高潮平息啦,大幕拉上了,口号消失了,大家回家了,日子还得一天一天地过,事情还得一件一件地做,最难最不容易的就是做这些平常事情的时候,你仍然充满激情,仍然高高兴兴,这才是最不容易的……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
如果说,魏书生有什么忧虑的话,那定是:“君子忧道不忧贫”。他担忧的应该是我们国民素质低,而在国民素质结构中,凡有爱国心的人都强烈地感觉到,最使人忧虑的还是全民族的品德素质低下。魏书生认为“不同的苦乐观使人成为不同层次的人”,正确的苦乐观对人相当重要,苦乐观直接决定着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魏书生之所以成为今天的魏书生,正是因为他有着坚韧积极的辩证苦乐观?
其理必当如是焉!
(三)宽容内省的互助人际观
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魏书生提倡“多学习,少批判”“少互斗,多互助”“多琢磨事,少琢磨人”;在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他坚持以宽恕、宽容、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对自己则严于反省,常作毫不留情的反思、批判。具体分析起来,魏书生宽容内省的互助人际观可以分成这样几个方面。
1.反感好斗喜批的“文化大革命”遗风
魏书生绝不树敌,不愿意和别人斗争。他对好斗喜批的作风一向反感,这与他历经“文化大革命”浩劫,亲受残酷批判有关。他亲眼见到人与人斗,相互批判,导致人性丧失,兽性复归,拆散了家庭,斗垮了单位,搞乱了人心,搅乱了秩序,折腾了国家,使文明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