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72700000020

第20章 17世纪文学与古典主义(2)

再次,文学上,把古希腊罗马文学作为典范,注重形式格律,要求戏剧创作严格遵守“三一律”。古典主义作家把文艺复兴时期向古代学习的倾向,发展到极端,不仅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选取题材、借用人物,而且在形式上也极力模仿古代。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家还从古代寻找创作的理论依据,并且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曲解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声称从中总结出所谓的戏剧创作“三一律”,即时间、地点、情节的统一。故事情节进行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剧情自始至终在一个地点发展,而且必须服从统一的情节主线。“三一律”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空间、情节冲突方面高度集中,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把它作为万古不变的“金科玉律”,要求作家不得越雷池一步,这就限制了作家的创作和文艺的发展。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以戏剧成就最为突出,出现了以高乃依和拉辛为代表的悲剧家和以莫里哀为代表的喜剧家。此外,重要的古典主义作家还有被称作“古典主义立法者”的文艺理论家布瓦洛和寓言诗人拉封丹。

彼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熙德》(1636)取材于西班牙中古民族英雄熙德的传说,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之作。高乃依一生写有30多部悲、喜剧以及芭蕾剧作品。除了著名的悲剧《熙德》之外,比较重要的还有《贺拉斯》(1640)、《西拿》(1640)与《波利厄克特》(1643)三部作品。这些悲剧创作多取材于古代罗马历史,突出了庄严、崇高的古典主义美学风格。它们塑造了一批理想的贤明君主和富有理性、责任感的英雄形象,歌颂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体现了法国王权强盛时期的时代精神。

《熙德》主要讲述贵族伯爵高迈斯的女儿施曼娜与贵族老臣杰葛的儿子罗德里克的爱情故事。施曼娜与罗德里克即将拜堂成亲,他们的父亲却因为争当太子的老师而发生争执。罗德里克之父杰葛当选后,施曼娜父亲高迈斯出于嫉妒而打了他一记耳光。杰葛恼羞成怒,嘱托儿子一定替他报仇雪耻。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之后,罗德里克决定为父复仇,在决斗场上杀死了高迈斯。同样,施曼娜为报杀父之仇,置爱情于不顾,勇敢地请求国王惩办罗德里克。此时,摩尔人入侵,兵临城下,正准备自杀以谢罪的罗德里克英勇地率兵击溃敌人,拯救了国家,赢得“熙德”(意即民族英雄)的称号。最后,国王出面调解二人“仇冤”,议定施曼娜为父服丧一年后与罗德里克完婚。

《熙德》的主要戏剧冲突体现在爱情与责任、理智与情感之间的矛盾。面对几乎无法解决的巨大矛盾,男、女主人公都能在最后做出理智抉择,以理智克制情感,以个人情感服从家族义务和国家利益,剧中的国王处理问题也不是以权威压人,而是以理服人,是个贤明统治者的形象。在艺术上,剧作的心理描写十分成功,男、女主人公矛盾心理的刻画,细致真切,突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戏剧语言也颇具特色,对话简短明晰而内心独白却雄辩滔滔。《熙德》在巴黎上演,引起巨大轰动,很快风靡整个欧洲剧坛。

《熙德》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但并非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在艺术上,它并没有严格按照“三一律”进行创作。剧情发生的时间不是一昼夜,而是36小时;地点除了王宫、伯爵的住宅和街道之外,甚至还扩展到码头;情节也不是单一的,剧中还刻画了一个默默地爱着罗德里克的公主形象。

让·拉辛(1639—1699)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后期的重要代表。拉辛创作的时代正值法国专制王权逐渐由盛转衰,因此他的剧作不像高乃依那样塑造正面英雄人物和贤明君主,歌颂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而是谴责贵族的情欲横流,揭露社会的黑暗与罪恶。他一生创作了11部悲剧和1部喜剧,代表作品是《安德洛玛刻》和《费德尔》。

《安德洛玛刻》(1667)是法国第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它以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安德洛玛刻》和《特洛亚妇女》为框架,主要叙述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的寡妻安德洛玛刻在故国毁灭后被俘之后的故事。安德洛玛刻被俘后,成了阿喀琉斯之子庇吕斯国王的阶下囚。身为国王的庇吕斯却对美丽、典雅的安德洛玛刻萌生爱意,一再拖延与斯巴达公主爱尔米奥娜的婚期。此时,希腊诸国的使节奥莱斯特前来,责令庇吕斯交出安德洛玛刻及其幼子,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庇吕斯强硬地拒绝了这一要求,但却以此要挟安德洛玛刻,迫其就范。坚贞的安德洛玛刻假意应承,准备在庇吕斯宣誓保护儿子之后自杀殉节。公主爱尔米奥娜对于庇吕斯的负心怒火中烧,唆使一直追求她的希腊使节奥莱斯特杀死了庇吕斯,随后又因后悔而自杀。最后,失去爱情又成了弑君凶手的奥莱斯特精神失常,变成了一个疯子。唯有安德洛玛刻为了保存赫克托耳的骨血,机智勇敢、富有理性而得以幸存。

《安德洛玛刻》的基本主题在于谴责在情欲横流、丧失理性的贵族阶级,它曲折地反映了封建贵族因不能抵御情欲的诱惑而招致不可避免的覆亡的社会现实。在艺术上,该剧充分表现出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心理,尤其是妇女心理的才能;人物的内在精神冲突构成悲剧冲突的基础,剧本完全符合“三一律”要求时间、地点和情节必须保持“整一”的原则。

《费德尔》(1677)取材于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希波吕托斯》。剧作叙述雅典王后费德尔爱上了国王前妻之子希波吕托斯,开始时她还极力克制自己,但后来国王离家半年不归,在保姆怂恿下她向希波吕托斯求爱,遭到拒绝。国王回来后,她向国王诬蔑希波吕托斯非礼。结果使希波吕托斯受到国王诅咒,落海暴死。王子的惨死令费德尔悔恨交加,她向国王讲明真情后服毒而亡。费德尔因丧失理性、放纵情欲而导致身败名裂、覆亡的悲剧,表现了作者对贵族阶级滥施情欲、缺乏理性的批判。在艺术上,剧作对费德尔的心理刻画细致而有层次,显示作者善于刻画女性心理,尤其注重女性心理的发展轨迹。无论在内容和艺术上,《费德尔》都相当成熟,堪称古典主义悲剧的佳作。

此外,拉辛在晚年还从《圣经》中取材,创作了反对宗教迫害、宣扬以暴抗暴思想的悲剧《爱丝苔尔》(1689)和《阿塔莉》(1691)。

尼古拉·布瓦洛(1636—1711)是古典主义理论家。代表作《诗的艺术》(1674)对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作家创作经验做出总结,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古典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创作原则。第一,他把理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布瓦洛所强调的理性,即笛卡儿的“我”和所谓的人类正确判别是非真伪的能力、人的良知良能。第二,把古希腊罗马文学奉为圭臬,认为文学体裁有高低之分,推崇悲剧,贬低喜剧、寓言和民间文学;他要求悲剧作家严格遵守“三一律”,“舞台表演自始至终只能有一个情节,要在一个地点和一天内完成。”第三,他要求作家必须模仿自然,“把自然(指客观世界)奉为唯一的研究对象”,具体体现为:“研究宫廷,认识城市”。《诗的艺术》经路易十四审阅钦定,成为古典主义的美学法典,对古典主义创作产生极大影响。

让·德·拉封丹(1621—1695)创作的文学体裁很多,他对戏剧、小说、诗歌、散文等都有涉猎,但赋予他文学史上不朽地位的却是他的《寓言诗》(1668-1694)。他一生著有寓言诗12卷,239首。这些作品都以动物形象、动物世界的描写,寄寓人世生活,针砭现实社会的黑暗丑恶,塑造社会各个阶层的象征性形象,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苦难。他的寓言诗在艺术上形式短小,形象突出,情节充满戏剧性,语言自然活泼,富于生活情趣,深受人们的喜爱,作者因此与古希腊的伊索、俄国的克雷洛夫并称为欧洲三大寓言诗人。

莫里哀(1622—1673)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代表作家。他一生创作了30个剧本。他的喜剧直接取材于现实、反映现实,作品所表现的反封建、反教会以及讽刺资产阶级恶习的基本主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作品所体现的揭露、讽刺与批判精神对后世欧洲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喜剧创作既遵循了古典主义的创作法则,同时又吸取了民间戏剧诸多的艺术手法,对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有所超越与创新。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不仅对法兰西民族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致使欧洲诸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它们的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兴起,才退出文坛。

三、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Baroque)一词源出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为各种外形不规则而且有瑕疵的珍珠。17世纪末叶以前最初将巴洛克运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怪异,亦即离经叛道的事物。18世纪用作贬义,一般指称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一直到19世纪中叶都是用于贬义而非艺术风格的名称。20世纪初,瑞士艺术评论家沃尔夫林撰写了《文艺复兴运动与巴洛克》及《艺术史概要》等书,指称巴洛克为一种相对文艺复兴艺术而言的对照性艺术风格,从此巴洛克被公认为欧洲伟大的艺术风格之一。

巴洛克艺术最初产生于16世纪后期的意大利,17世纪普遍流行于欧洲各国。

首先,巴洛克艺术的出现源自于反宗教改革时代的宗教复兴运动。罗马天主教廷在反新教的斗争中,充分认识到艺术的巨大感染力,他们希望通过栩栩如生的建筑、绘画与雕塑艺术坚定信徒们对天主教的虔诚信念。因此,巴洛克艺术风格最初出现在宗教建筑、绘画和雕塑作品中。人们通常把16世纪后期耶稣会建造的罗马耶稣教堂视作巴洛克艺术的第一个标志。它形式上极富动感,自由奔放,突破了文艺复兴的典雅、端庄形态。17世纪初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改建工程更为巴洛克艺术风格提供了一个最佳展示的机会,它的成功改建使得罗马教廷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传播宗教的目的大获成功。后来的艺术史家们对此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古典风格的建筑及其稳重的柱子和精细的比例现在因植物饰纹而获得生气……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艺术在这儿被用在一场殊死的宗教战中,以拯救被宗教改革搅得神情恍惚的全体天主教徒的灵魂”[1];“它(指巴洛克风格)被赋予了促进集体激情的任务,通过令人眩晕的意义使信徒们得以满足。”[2]

其次,巴洛克艺术的出现与欧洲各民族国家加强王权有着密切的关系。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就是融入巴洛克风格的典型范例。凡尔赛宫那宽敞宏大的厅堂、炫目的镜子、广阔的花园林苑、威严华丽的布局和装饰等无不显示出巴洛克风格建筑所呈现的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崇尚华丽与雕琢的特点。与凡尔赛宫相应和着的是国王路易十四华丽、绚烂的衣着以及繁琐、周全的礼仪,所有这些无不蕴涵着巴洛克艺术风格,它们为君主营造出一种凛然生威、莫测高深的氛围。“巴洛克中威严、浮华、装腔作势的精神既然适合表达天主教会的权威,也同样适合表达集权君主的盛仪,路易十四成功地把巴洛克风格作为宣传手段使用。”[3]

此外,巴洛克艺术的产生还与天文学与地理学的科学新发现密切相关。哥白尼、布鲁诺和伽利略的宇宙学说不仅动摇了中世纪以上帝为中心的神学宇宙观,而且也冲击了文艺复兴以来建立在人文主义基础之上的以人为中心的宇宙观。宇宙是无限的,世界是变动不居的。新科学的发现,颠覆了人们对宇宙、世界与人生的传统认知,人们处于新旧世界观、价值观的矛盾与震荡之中。这种时代的文化心理使得宁静、肃穆的古典艺术变得毫无意义,于是富于动感的、表现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巴洛克艺术就应运而生了。

巴洛克风格在建筑上所展示的艺术表现力很快被扩展到绘画、雕塑、文学、音乐等领域。在不同的艺术表现领域,巴洛克风格所呈现的艺术特点也是复杂的、多元的。巴洛克文学于17世纪初期兴起于意大利、西班牙,随后逐渐流传,兴盛于德、法、英等国,其注重形式主义的风格源于造型艺术对浮华雕琢的偏爱。

同类推荐
  • 教你学作文描写(上)

    教你学作文描写(上)

    语言文字的简称就是语文。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 地理常识悦读

    地理常识悦读

    本书搜集了有关地理方面的世界最早和最新、最大与最小、最多与最少、最高与最低等多项纪录,内容丰富,既有一定的知识性,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因而对广大读者增长科学知识、开拓眼界大有裨益。你想不想外出旅游?你想不想看看世界的变化?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领略下地理世界的多彩吧!
  • 小公主(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

    小公主(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体系论

    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体系论

    该书以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从职业教育的教学实际出发,以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主线,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职业教育的主体性教学体系进行了架构。这是国内职业教育界一本颇具原创性的有关职业教育教学论的专著,既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论建设作出了贡献,又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和职业院校一线的同仁们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和借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 经济法

    经济法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精品系列教材:经济法》既系统全面又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对经济法的基本理论的介绍,做到简明扼要,阐释清晰,对我国现行的经济法律、法规的论述系统而又重点突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精品系列教材:经济法》在内容上力求反映我国经济法制建设和经济法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内容设计上由浅入深,由点到面,遵循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先介绍基本知识,再用知识拓展和知识链接的形式。注重学生知识的运用。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将现实生活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讲行剖析,结合同步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热门推荐
  • 澎湖台湾纪略

    澎湖台湾纪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有的人失足摔断腿,有的人失足进了牢房,还有的人失足发了财。赵兵的失足偏偏与众不同,他穿越到了宋朝,成了一位皇子,皇帝的备胎。但他却没有赶上繁华富裕,可以醉生梦死的好时光,此刻蒙古人的铁蹄已经踏遍欧亚,大宋已经名存实亡。乱世求生,他身不由己的卷入朝廷的纷争,投身于充满悲怆的卫国之战中,搅动山河,改天换地……
  • 宣公

    宣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过桥

    过桥

    上面坡的杏花去看望下面坡生产的妹妹桃花,过鹅毛河时,遇到了蹲在那里专等自己的邻居春桥。这是一个八月天,离收割还有段时间。地里的庄稼黑压压的,似乎摽足了劲儿,要再往高往结实长一截,这种日子说忙也忙,说消闲也消闲,忙其实也帮不了庄稼什么忙。心气儿盛的人整天猫在地里,这边转转,那边看看,满脸焦躁又满脸期待,似乎那才是自己真正要待产的媳妇。昨天在被窝里,争强就问杏花桃花是不是这两天生?要是,她应该去,反正地里也用不着她什么了。一早,下面坡就有人传过话来,说桃花生了,后半夜临明生的。传话人是那边的一个货郎,不开车,不推车,挑个担子就过了河。
  • 凤凰台

    凤凰台

    五年前,新婚洞房,红烛高照,他一把掀掉她的盖头,告诉她,他不行!五年后,三军阵前,兵临城下她诘问他,世子不行,造什么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三天读懂希腊神话

    三天读懂希腊神话

    希腊的神,就是镜子中的我们。读希腊神话,就是读人和人性。全书图文并茂,文风诙谐明快,带您进入希腊神话的奇异世界,让您快速读完希腊神话故事,了解西方传统历史文化,开拓思维想象空间。
  • THE PROFESSOR

    THE PROFESSO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阖家吉祥

    重生之阖家吉祥

    叶知夏重生了!十几年的时光倒带重来,这一次,那些不圆满的,就让它圆满留有遗憾的,就要好好去完成。重生不止改变自己,还要改造家人!狂虐渣宰,远离小白莲,痛击绿茶女表!从此,做一个有理想,有报复,有文化,有钱的大好青年!嗯?再加一条?好吧,她会努力做合格的苏太太!宣誓完毕!
  • 福特自传

    福特自传

    亨利·福特不仅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因发明了对世界有巨大影响力的福特汽车,被称为“美国汽车大王”。福特生于一个普通的农场主家庭,12岁时就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机械坊;15岁时就制作了一台内燃机;45岁时在福特汽车公司生产出“T型车”。此后世界汽车工业革命之路也随之开启。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的工作模式。福特在那个时期所创造出的成绩,后来被一些社会理论学家称为“福特主义”。1999年,福特被《财富》杂志评为“20世纪商业巨人”。另外,他还热心慈善事业。
  • 看书余记(选摘)

    看书余记(选摘)

    昨晚和白草约好到新市区旧书摊看看,然后去吃眼镜烧烤。约定六点见于宁大旁席殊书屋。我先到,发现席殊书屋有不少好书。一些古典文学方面的专著,印制很好,显得大方自信。许多书让我感到做学问的清苦和需要下笨工夫。好像是只有面壁的僧人才可以做出来。一本书即可以需要一生的劳动和心力。如此做学问,让我视为畏途。但心里也有对此等学者的敬意。觉得学者当得踏实自信,真是有不让于帝王的一面。看到好几本胡适的书,有《胡适批注红楼梦》、《胡适注诗一日一首》、《胡适选词》等,不禁对昔日学人,生出敬仰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