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76200000002

第2章 荣格小传(1)

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伟大人物的贡献,伟大人物又不可能超越其所在历史时期的限制。在心理学中,一门心理流派的创建与一些伟大人物也是分不开的。要想了解分析心理学创立的来龙去脉,就不能不了解荣格这个伟大的心理学家。关于荣格的传记也是非常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以《回忆·梦·思考》(荣格(刘国彬、杨德友译,2009):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命名的荣格的自传了。在这本书中,荣格写到:“我的一生是潜意识自我实现的一生。”荣格似乎确实与潜意识存在不解之缘,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曾经有过与潜意识之间沟通的经历,欲知其详,那么就从荣格小时候的故事一一看来。

一、童年时代

1875年,荣格诞生于瑞士的凯斯维拉(Kessewil)。在荣格六个月的时候,荣格一家移居到莱茵瀑布边上的洛封(Laufen)城堡,住进一所牧师的宅邸。

1.家庭背景

荣格的家族是一个热衷于宗教的家族,荣格的八个叔叔及外祖母都是担任神职人员。荣格的父亲列夫·保罗·荣格(Johann Paul Achilles Jung,1842~1896)是一位瑞士乡村的新教[2]牧师,同时是一个研究东方国家和古代典籍的学者。作为一个神职人员,他一生恪守着“不该思想,只应信仰”的信条,但是他却又受着难以压抑的对信仰怀疑的折磨。他性格内向,充满矛盾。在荣格看来,他的父亲善良、宽容、坦荡而又因循守旧。荣格的父亲对荣格慷慨仁慈,也会脾气暴躁。每当父亲发起脾气的时候,荣格就会躲到自己秘密安全的世界里——房顶那个禁止人上去的阁楼,在那里有一块光滑的长方形的黑石头与荣格相伴,它帮助童年的荣格扫去了由于内心矛盾而产生的苦恼。

荣格父亲的后期,长年的精神消沉和萎靡不振,使得家庭处于抑郁之中。但是,他对荣格的一生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在自传中,八十余岁的荣格还回想起父亲抱着他踱来踱去唱歌的情景。当亲友们期望荣格继承父亲的信仰和职业时,父亲却没有给他太多的干涉,而是任由荣格自己探寻发展的道路。

与父亲不同,荣格的母亲埃米丽·普雷斯沃克·荣格(Emilie Preiswerk Jung,1848~1923)外向、强悍。在荣格三四岁的时候,由于婚姻不和谐,荣格的母亲患上了神经失调症住进医院。母亲的离开使荣格深深地感到痛苦,荣格在自传中写道:

从那时起,有人一讲“爱”字,我就有一种不信任感。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女人”在我心中引起的是一种固有的不可靠的感觉。而“父亲”却意味着可靠和没有权利。我就是带着这样的精神创伤开始人生之行的。(刘国彬、杨德友译,2009,2页)

2.幼年时期的心理体验

荣格的精神创伤还不仅止于此。对于年幼的荣格而言,死亡也并不陌生。当地渔民常常葬身于险恶的瀑布之中,因此荣格经常会看到葬礼的仪式:一个巨大的黑箱子放置在一个深深的洞穴旁边,身穿黑色长袍、头戴黑色高帽的牧师,他们脸色阴沉抑郁,神情冷漠,无动于衷。在很长的时间内,黑色长袍都会唤起荣格内心的恐怖之感。

6岁的时候,一次洪水决堤,淹死了十四个人。洪水退后,荣格去察看洪水的破坏,他发现了一具半埋在沙土里的男尸。还有一次,荣格目睹了屠户宰杀一头猪的情景。这些生活经历对荣格来说非常具有刺激性和吸引力。但是,荣格的母亲却为此深感不安,因为她认为儿童对这样的事情感兴趣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在孩提时代,荣格还有过好几次险些送掉性命的遭遇。一次,他摔下了楼梯;还有一次摔倒在火炉的一个角上,鲜血、疼痛以及医生缝合伤口的情形让他终生难忘。另外一次,荣格差一点从横跨莱茵瀑布的桥上掉下去摔死,多亏了家中的奴仆及时抓住了他。在后来的分析中,荣格认为这些事指明了他潜意识中自杀的冲动,或者说是对生的世界的一种极力的反抗。

荣格的童年也没什么玩伴,两个哥哥在他出生之前就夭折了,而妹妹直到他9岁的时候才出生。当父亲高兴地对他说“今天晚上你多了个妹妹”的时候,他的反应是大吃一惊。在那时的荣格看来,他妹妹不过是一个叫人失望的小东西:一张红红的、满是皱纹的脸,和老年人一样;眼睛闭着,就像一只瞎眼的小狗。妹妹的出生并没有带给荣格快乐,相反,这件事情让荣格感到一种朦胧的不信任感。或许这种感觉——弟弟或妹妹“忽然”(因为此前自己从未预料到)出生时的感觉——每个经历过弟弟或妹妹出生的人都有,他们感到的不是快乐和兴奋,而是紧张和恐惧。

由于妹妹出生较晚,童年的荣格习惯了独自游戏以及冥想。荣格喜欢安自己的方式玩,不喜欢别人打扰。在七八岁的时候,荣格特别喜欢玩转头,用砖建塔;稍后的时候喜欢玩火,还常坐在一块石头上苦思冥想“石头”与“我”的关系,就像庄子讨论“蝴蝶”与“我”的关系一样。大约10岁的时候,荣格在一根尺子的一头刻了一个二英寸高的小人,染成黑色后,锯下来,放进铅笔盒里,又给小人找到一块黑色的石头,把他们悄悄放在禁止人上去的阁楼里。每当心不顺的时候,他就会因想起这个秘密的小人或陪这个小人呆一会而感到安慰。

荣格说:“雕刻的那个木头小人的事件是我童年的高潮,也是它的终结。这件事在我心中徘徊了一年。”(刘国彬、杨德友译,2009,16页)雕刻小人与玩石头对荣格的一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当荣格因和弗洛伊德[3]分手而陷入心理危机的时候,他面对自己潜意识的方式就是重新开始玩石头的游戏。因为在他看来,玩不同年龄的游戏,是与这个年龄的心理沟通最直接的方法。玩石头对于成年的荣格而言,是他与自己潜意识沟通的方式,也是一种心理疗愈的方式。

3.童年时代的梦

童年时代的荣格还做了不少极具象征意义的梦,其中有一个萦绕他多年的梦:

我们的住宅孤零零地立在洛封城堡附近,教堂司事农场的后边,有一大片草地。梦中的我正站在这片草地上。突然我发现了一个黑色的、长方形的、石砌的洞。我好奇的走过去,朝里边窥视,看到一排石阶一直通下去。我迟疑了半天,还是胆战心惊地走下去。洞底走不多远有一个圆形的拱门,门上挂着一块又大又沉的绿色帷幕,那帷幕好像是加工过的绸缎制成的,显得十分气派。好奇心驱使我很想看看幕后是什么,于是便掀起了它。在暗淡的光线下,我的面前出现了一个大约三十英尺长的长方形的屋子。屋顶呈拱形,由加工过的石头砌成,地面铺着大石板,中间还有一条红地毯,从门口一直通到一个低低的平台,平台上放着一个金光灿灿的宝座。座上也许有一个红色的垫子,那豪华的派头简直就像童话中描写的宝座一样。宝座上立着一个什么东西,最初我以为是树桩,大概十二到十五英尺高,一英尺半到二英尺厚,它十分高大,几乎到了屋顶。后来才发现,它的成分挺有意思,它不是由木头,而是由皮和肉组成的,顶上有一个圆圆的,像人头那样的东西,上面没有脸,没有头发,顶端有一只眼睛,一动不动的盯着屋顶。

屋子里很亮,可是没有窗户,也没有其它光源,头顶处是一片灿烂的辉光。宝座上的那个东西虽然没有动,可我总觉得它随时会像像一条虫那样向我爬过来。我害怕的全身都僵了。这是我听见外面和顶上传来母亲的声音:“看看它吧,那就是吃人的怪物!”母亲的喊声使我怕上加怕,我吓出了一身冷汗,醒来后还怕得要死。此后好多晚上我都不敢睡觉,生怕再做这样的梦。(刘国彬、杨德友译,2009,4~5页)

很久以后,荣格才明白梦中的那东西是男性的生殖器。几十年后,他才懂得那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中被人崇拜的偶像。荣格说:“不管怎么说,这个梦里的生殖器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说不出名字的神,他一直留在我直到青年的记忆力,只要有人过分强调地说到耶稣,它就出现在我脑海中”(刘国彬、杨德友译,2009,6页)。因为这种联想,荣格从未对耶稣真实接受过,他也愈加不愿意进天主教堂。

对这个梦的逐步认识不禁令荣格自问:

我的心中到底是谁在讲话?

是谁的意识创造了那些景象?

……谁同我讲过这些事情?

谁谈过这些我完全不知道的问题呢?

(刘国彬、杨德友译,2009,6页)

荣格认为,是借着儿时的梦,他开始了与集体潜意识的接触,他的理智生活正是以梦所表现的潜意识作为开端的。但是,八十三岁的荣格在撰写自己的传记时也承认,直到撰写传记的那一天,他依然有很多纠结在早期回忆上的结尚未打开。这或许也告诉我们,人们会与各种情结相伴终生,是不可能把所有的情结都化开的。这也提示我们,对于心理不健康者或者心理健康者,我们都不应该把化解所有的情结作为我们的目标,因为这样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中学时代

1.大学预科的校园生活

11岁那年,荣格离别了乡村进入了巴塞尔大学(University of Basel)预科,从此他进入了“大世界”。在这个“大世界”里,少年荣格发现那里有许多权势很大的人物,他们住在宽敞高大的住宅里,乘坐豪华马车,讲一口文雅的德语和法语。他们的子弟,衣着阔绰,风度翩翩,口袋里塞满钞票。当听到这些公子哥同学高谈阔论在阿尔卑斯山的情景时,荣格感到心头交织着惊异和嫉妒的情绪。第一次,荣格意识到自己家境的贫寒,对父母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不久,荣格就对学校生活产生了厌倦。他发现自己对神学课毫无兴趣,而对代数课更是不知所云。荣格曾经回忆说,他一生中一直有一个谜:他能够正常运算,可不知何故他却永远不能在数学中辨别方向。对荣格来说,数学课完全变成了恐怖和折磨。此外,荣格还以完全无能为由免修了绘画。本来荣格还是有一些绘画天赋的(成年后荣格绘制的各种梦境的图画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他更愿意画一些激发他想象的东西,而当老师让他临摹一些画作时,荣格却不能很好的完成,于是绘画课由此而告终。

除了数学和绘画课上的失败,少年荣格的第三个失败就是体操。荣格回忆说,他不能容忍别人告诉他怎么样做动作。不仅如此,由于幼年的受伤事故,荣格有某种对身体上的胆怯,这种胆怯直到他很晚才克服掉。对身体的胆怯又使得荣格对世界产生了缺乏信任之感。

2.两种人格的纠缠

1887年,也就是荣格12岁的时候,荣格经历了一件在他看来是决定命运的事件。在那年初夏的一天,中午放学时,一个男孩猛然将荣格推到在路边的石头上,感觉到打击的瞬间,荣格脑中闪过以后再也不用上学的念头。自那以后,每当上学或做功课时,荣格就会出现神经性昏厥。因此,他有6个月不用去上学,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各种事情,能够几个小时的做梦,乐意去何处就去何处。这段日子里,荣格埋头于神秘的世界里。那个神秘的世界里有树木、水塘、沼泽、石头和动物,还有父亲的图书室。

正当荣格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时候,父亲与朋友的一次对话让荣格开始勤奋起来。当朋友问荣格的父亲荣格的病情时,荣格的父亲忧虑的说道:“医生怎么也搞不清楚他得的是什么病。他们认为可能是癫痫病。他要是医治不好就太可怕了,我所有的那点东西都丧失了,可这孩子要是不能自食其力又会是怎样的下场呢?”父亲的话让荣格感到犹如晴天霹雳,一下子激发了他的责任感,他爬到一边高度集中精力学习拉丁语法,每当他感到又要昏厥时,他就会对自己说“该死,我才不要昏倒呢”。在这样的自我鼓励下,荣格很快可以正常的学习了,几个星期之后返回了学校。

荣格认为,同一时期,另一个重要经历就是前往巴塞尔的途中,他刹那间获得了一种势不可挡的印象,觉得自己像刚从浓密的云层中探出头来。这时他忽然明白了:

现在我是我自己了!就好像有一堵墙在我的身后,而在那堵墙后尚无一个“我”字。但这个时候,我碰见了我自己。在此以前我也存在着,但只是一切发生在我身上,而现在则是我发生在我身上。现在我知道,我现在是我自己,现在我存在着。在此之前,我是按照别人的意志去做这做那,现在是按照我的意志去做。在我看来,这个经历极其重要新颖:在我身上有了“权威”。(刘国彬、杨德友译,2009,23页)

也就是说,荣格觉得自己是两个不同的人:其中一个是学生,领会不了数学且对自己完全没有把握;另一个则是重要的、具有高级权威的、不可小觑的人,有势利、有影响,是个生活在18世纪的老人。这样的念头源自荣格之前的一个奇特体验,一次当他看到一辆18世纪的绿色古董马车时,他有一种异常激动的体验:“是它!一点儿不假,它来自我的时代”。还有一次,在姨妈家,荣格看到一个18世纪的小雕像,小雕像上的老医生穿着扣形装饰鞋,他确信那就是他曾经穿过的鞋。在那些日子里,荣格常常把1886年写成1876年,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他就会被一种莫名其妙的怀旧感压倒。

同类推荐
  • 盗梦空间:梦的心理解析

    盗梦空间:梦的心理解析

    梦看似光怪陆离、支离破碎,毫无逻辑和规律,却透露着内心最深处的一些私密信息。美梦、噩梦、重复的梦、连续的梦、前世的梦等等,构成了一个有迹可循的世界,我们可以顺着它的足迹,去打开一扇通往心灵的窗户,探寻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梦揭示了我们的现实与理想,触摸我们真实而被掩盖的内心,指引我们重新寻找生活的真正目标。梦也偶尔让人恐惧,一些梦中的画面和事件可能会长时间伴随我们,甚至可能成为人生航行中有意义的灯塔。这不是一本梦的心理学教材,也不是梦的专项理论研究。这是一本让你了解梦境奥秘的书,一本打开心灵之门的书,一本启发内心智慧的书。
  • 害怕你就输了:不自信是一种恐惧症

    害怕你就输了:不自信是一种恐惧症

    不自信是造成失败人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你深受恐惧、不自信等消极心理之害,不甘心就这样被它毁掉,想要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为自己赢回自信,就必须超越自己、克服害怕。本书为你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案,让你从认知上全面了解不自信和恐惧产生的深层原因,抓住错误思维的要害,一举攻克恐惧的壁垒,本书还为你提出了很多克服害怕、自卑等情结的有效建议,使你突破心理学的重重迷雾,在探求人类精神障碍本源的同时,能依靠积极有利的行动建立起强大的自尊和自信,让自我心灵由怯懦变得更为强大。
  • 每天懂一点饮食心理学

    每天懂一点饮食心理学

    本书以饮食心理为基础,结合生理学、营养学等知识深入地解析了人们饮食行为背后的秘密,全面介绍了国内外诸多科学家,尤其是心理学家对饮食行为的研究,揭示了贪吃、馋嘴、挑食、偏食、暴饮暴食、爱吃零食、夜间进食、厌食等行为背后的真相,引导人们在认清饮食恶习危害的同时,从心开始,冲破内心的贪念,塑造适合自己的健康饮食习惯。
  • 拿来就用的88个心理学小技巧

    拿来就用的88个心理学小技巧

    你是否时常会感到烦恼:做事总是拖延,反复看菜单却迟迟做不出选择,一时兴起买了不需要的东西,很难拒绝别人的要求,不会巧妙地处理人际关系……本书将带你探寻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对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以及心理学知识和规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辅以大量的心理学个案与实验案例,将日常生活、学习、教育、职场、人际交往及个人成功、投资理财、婚恋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学知识和小技巧娓娓道来,帮你消除各种烦恼,让你轻松、快速地提高对自我和生活的认识水平,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用心理学的视角和思维观察、剖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地驾驭自己的人生。
  • 每个人都有天使守护

    每个人都有天使守护

    作者首次将出生日期与色彩相结合,简单直接的进行分析。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十种颜色,解读了色彩中蕴藏的的能量信息。以及如何来运用这些色彩。人们常因外相而误解,却很少有人用心理解他人内在的美好。透过色彩或许你能看到不一样的信息。
热门推荐
  • 重生之惊世宠妃

    重生之惊世宠妃

    苦熬三年,为他受尽折磨,到头来却被残忍背叛,血溅高墙乾坤逆转,大梦初醒,一切又是旧时模样,同人不同心,今生怎可再任人欺凌,必是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却不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朝堂局势波云诡谲,已死之人又现人间。但这一切都比不上不知何时站在身边的他,更让她头疼。看着躺在床上衣衫不整,目光暧昧,任君采撷模样的人。傅大小姐咬碎一口银牙,只怪他长得过于妖孽,让她怎么也下不了手把茶泼上去,只得半晌挤出一个字:滚!
  • 其实下岗不怨你

    其实下岗不怨你

    工厂的老技术能手,面临企业技术改造,却要被迫下岗,为了保住这个饭碗,她又遭遇了许多性骚扰,在生存与尊严的十字路口,下岗女工该作何选择?廖惠芬刚走进厂门就碰到了同班组的王丽,王丽推着自行车,嘴里嚼着油条,老远跟她打招呼。“廖姐,等我一会儿。”廖惠芬就站在厂门口的水泥路上等王丽去存自行车。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天空很蓝,有几片雪白的云朵静静地飘着,很高,也很远。太阳亦不像冬天的日头那样胆怯猥琐,而是充满了柔媚与多情,照在身上暖融融的。
  • 透过细节一眼看穿男人(全集)

    透过细节一眼看穿男人(全集)

    本书内容翔实,结构严谨,既不是封建迷信,也不是妖邪之术,而是具有科学依据的观人、识人宝典。本书以人的相貌、言行、衣着、习惯、血型与星座、职场等为主线,由表及里解读人的性格特点、气质修养与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使你在把握现实基础上,对未来有一种“先知先觉”,从而对你的成功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忍古楼词话

    忍古楼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长乐歌

    长乐歌

    百年青史不胜愁,尤记当年长乐侯,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五十州!人间有病天知否?青山笑我云招手。花前细嗅美人香,月下轻取仇寇头!成败恩仇断肠酒,化作长乐歌一首。请君为我倾耳听,与尔共醉千秋后!
  • 城北无旧事

    城北无旧事

    随手兴趣写的短篇合集,或许很老套,或许很狗血,但我很喜欢,不喜勿喷~——1.老莫 2.池鱼思故渊
  • 异域大道

    异域大道

    千百年来,一缕游魂自虚空中游荡,在这千载岁月中,黑暗以及寂静消磨了他的不甘,堙灭了生气,仿佛就在一切归于平静之时,他不偏不倚地落在了长宁市监狱里一个将死的少年身上。。。。。
  • 唐朝定居指南

    唐朝定居指南

    《唐朝定居指南》以浅显风趣的笔调,介绍唐人衣、食、住、行、语言、娱乐、宗教、节庆、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从细节出发,展现唐代(主要是初唐时期的长安)社会图景。这并不是一本穿越小说,书名中的“穿越”,是因为作者写作此书的初衷,是难以忍受时下流行的古代穿越剧中错漏百出的历史细节,以“穿越指南”作反讽调侃之意。作者假定一种情境,即作为现代人的读者,如果穿越到了唐朝,他们亲眼所见的真实唐人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文中提供的大量历史细节,源自古籍、出土文物,敦煌壁画以及该领域的学术专著、专业论文等,虽语言诙谐,但调侃适度,引经据典,内容严谨,是一本唐代风俗史方面的极佳入门读物。
  • 穿越之玉系红尘系相思

    穿越之玉系红尘系相思

    二十一世纪的她,因一块玉而穿越时空,武林江湖小说才有的章节,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身不由己,深陷江湖纷争,江湖儿女情长路,缘终到头一场空……
  • 观世音菩萨秘密藏如意轮陀罗尼神咒经

    观世音菩萨秘密藏如意轮陀罗尼神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