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都应有一番雄心大志
李嘉诚哲学语录:
我们做任何事,都应有一番雄心大志,立下远大目标,才有压力和动力。
李嘉诚成功的奥秘就在于有长远的目光,加上远大理想的指引,使得他有了努力的态度和氖责的精神,经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才培养出了良好的经商素质,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李嘉诚出生于书香世家,他在父亲李云经的教导下,最早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小小的李嘉诚虽然对国事家事不太懂,但有一个理念却分外清晰:勤勉苦读,出人头地,报国为民。少年时所受的文化教育和文化熏陶早已丰富了他的心灵,使他在社会交往中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为李嘉诚后来的发展与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嘉诚跟随父母流落到香港后,他们发现在拜金主义盛行的商业社会,人们的价值观的认定与以前大不相同,财富的多少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唯一标准。
满腹经纶的李云经虽与其格格不入,却并没有因此而脱呙现头实,孤芳自赏,而是敢于面对现实,携长子李嘉诚果决地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来学习谋生的手段。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为追随时代潮流而在思想上产生的变化。
到了香港之后,李云经对儿子的教育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不再以古代圣贤的言行风范训子,而是要儿子“学做香港人”。在香港,不懂广州话寸步难行。香港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这是香港社会的一种重要语言工具。李云经要求李嘉诚必须攻克这两种语言,一来立足香港社会,二来可以直接从事国际交流。将来假若出人头地,还可以跻身香港上流社会。
李嘉诚遵秉父旨,勤学苦练,日后不久就熟练地掌握了这两门语言。熟练地掌握当地的语言,使他更好地融入了香港社会,对于他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甚至以后开拓海外市场,都十分有帮助。可以说,学好粤语和英语,使他受益终身。
李嘉诚14岁那年,他的父亲因病早逝,李嘉诚被迫到茶楼当跑堂。李嘉诚需要养活母亲和弟弟、妹妹,他很需要这份工作,因此他对这份工作倍加珍惜。茶楼工作异常辛苦,工作时间长达15小时以上。店伙计每天必须在凌晨5时左右赶到茶楼,为客人们准备好茶水茶点。李嘉诚是地位最卑下的堂仔,即使在白天茶客较少,大伙计都在休息的时候,他都必须工作。晚上是茶客最多的时候,茶楼打烊时,已是夜半人寂了。
李嘉诚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说他是“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这对于一个才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在这段时间里,李嘉诚虽然备受磨难,但同时他也领悟到,要改变命运,就不能甘于现状,要为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而李嘉诚的志向绝不是做一个小伙计。身处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没有理想,丧失了坚强的斗志,那将会一事无成。李嘉诚从心里感激茶楼老板,给予了他极好的人生锻炼机会。但是为了未来,他辞去了茶楼的工作。
李嘉诚渴望从事新的技术职业,尤其是有着复杂技术的钟表修理行业。于是,他去了舅父的中南钟表公司。在那里,李嘉诚非常勤奋,很快就学会了各种型号钟表的装配及修理技术,对各种钟表了如指掌。渐渐的,李嘉诚从一个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成为一名钟表店的店员。很快,他又掌握了钟表的销售技术,做得十分出色。
为了弥补自己知识水平的不足,李嘉诚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刻苦地钻研业务,每天刻苦读书到深夜,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同时,时刻关注着钟表市场的市场信息。慢慢地,李嘉诚形成了自己对于钟表业现状和未来的成熟看法。
1946年的香港,正值二战结束,经济迅速地发展起来。庄静庵的钟表公司业务也借着这股春风,发展得很快,港内港外的销售都是一片红火,营业额成爆炸式的上升态势。庄静庵也抓住这个大好时机,积极地拓展自己的市场,准备再筹办一家钟表装配工厂,将中南公司逐步扩展为以资产钟表为主,建立香港的钟表基地。
繁荣的香港经济,也给李嘉诚带来了新的震撼。他也开始了新的思索。李嘉诚的骨子里有一股不屈的傲气,渴望出人头地,他渴望干一番大事业。他不满足把自己束缚于此,他要趁现在年轻多学一些本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以实现做大事的愿望。因此,他不愿意一直呆在舅父的身边。
17岁的李嘉诚在学得技术后,终于离开了舅父庄静庵的钟表公司。临行前,他对舅父关于香港钟表业的前途作了一番今天看来依然不失大商家风范的分析。李嘉诚认为,瑞士的机械表的生产技术炉火纯青,世所无敌。但是,日本人则避其锋芒,瞄准空当,抢先开发了电子石英表的新领域,并很快占据了中档表市场。所以,世界钟表市场便形成了这样的形势:高档表市场为瑞士人独霸,中档表市场则为日本人独占,在中高档市场是无法和瑞士人和日本人抗衡的。但是,中低档钟表市场还是一个空白,是一个可以开拓的空当。李嘉诚建议舅父迅速抢占中低档市场这一滩头。后来的发展已经证明了李嘉诚的预言。那之后香港生产的中低档手表,以价廉物美著称,迎合了中下层顾客的需要,生受顾客的喜爱。中低档表的生产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之一。香港也成为世界上继瑞士、日本之后的又一大钟表基地。这其中,香港钟表业的代表就是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
庄静庵成为香港钟表界的巨擘,不敢说完全是因为少年李嘉诚的建议。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当年李嘉诚的建议对于中南公司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在香港钟表业的发展上,少年李嘉诚的深谋远虑和远大目光已初露锋芒。
李嘉诚离开钟表公司之后,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销售行业。李嘉诚从做了五金厂推销员以来,他的销售业绩名列前茅。然而,备受老板器重的李嘉诚,不久就跳槽而去。因为,李嘉诚清晰地意识到,要不了多久,塑胶制品将会成为廉价的大众消费品,这是一个大有发展前途的行业。李嘉诚毅然决定加盟塑胶公司,进入前景一派生机的塑胶行业。这一前瞻性的眼光,奠定了李嘉诚后来在塑胶业成功的基石。假如没有这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改变,李嘉诚的商业历史也许就会改写。
李嘉诚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深谋远虑、目光长远,使得他在一次次运用他独到的见解,走在竞争对手前面。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个人的思想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前景。
自从他在这家塑胶厂当上了推销员,每日不辞辛苦,四处奔波,观察市场,捕捉信息,以求打开市场的销路。李嘉诚凭着自己制定出来的正确的销售策略,以及机敏的头脑、得体的语言,一次又一次地赢得客户的信赖,使产品的销量大增。他认为自己对销售行业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由于李嘉诚工作勤奋、好学上进,业务水平炉火纯青,年仅20岁,即被提升为经理。这时李嘉诚有了更远大的目标,他要成为一个实业家,他要出人头地,所以李嘉诚不顾老板的再三挽留,毅然辞去了待遇优厚的经理职务,又开始寻觅新的发展之路。
李嘉诚决定自己当老板,开创自己的事业。1948年底,李嘉诚创办了自己的“长江塑胶厂”。经过几年的积攒力量,1957年,长江塑胶厂凭借塑胶花一炮打响,李嘉诚在香港名声大振,而后又销往欧美市场,获得了很高的声誉,长江塑胶厂财源滚滚。当塑料花给李嘉诚带来巨额利润时,他并没有因自己由一个“打工仔”变成“塑料花大王”而陶醉,他的思想并没有停留在“塑胶花大王”这个层面上。
睿智的李嘉诚早已经瞄上了香港的地产业,他趁着香港人口大量增加和世界经济衰退的机会,大量地购进土地,一举成为了香港有名的地产商,实现了自己的跨越。
李嘉诚以其超人的智慧和胆识,果断行动,孤注一掷,又一次获得了成功。但是,深谋远虑的李嘉诚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心中总是有着更为远大的志向。从1977年开始,李嘉诚指挥着自己的长江实业公司,开始向多元化和综合化发展。而且,李嘉诚胸怀大志,不甘心局限于华商的圈子,他有更远大的目标——具有传统势力的英资集团。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还没有一家华商想到要向英资集团叫板,由此可见李嘉诚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从来都是有长远的规划和打算的。
随后,李嘉诚睿智地提出了兴建高档商业大厦,并将商业大厦和地铁工程同步,以便使地铁迅速收回巨额资金的计划。此举使“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奇迹般地在众多竞争的财团中脱颖而出,从而战胜了英资财团控制的“置地”产业公司,一举夺标,开华资战胜英资先河之举,使李嘉诚名利双收。由此,李嘉诚得到汇丰银行等英资集团的信任。
1978年,李嘉诚又购买了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40%的股票,使他成了该公司董事局主席,进一步地扩充了自己的实力。紧接着,他又把自己持有的“九龙仓”1000万股权转让给包玉刚,为自己收购和记黄埔打下基础。
一年之后,李嘉诚入住“和记黄埔公司”。这样,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就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一家控制英资财团的华资集团。李嘉诚控制“和黄”开创了华资企业控制英资企业的先例,写下了香港经济史上的重要一页,李嘉诚也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一位出任英资洋行总裁的华人,这使世人感到震惊。
在李嘉诚领导下的“和黄”连续“作战”,屡战屡胜,先后购得香港电灯、恒昌等大公司。经过12年的苦心经营,李嘉诚的庞大企业集团其市值高达39亿港元,居所有上市公司之首,其实力在香港是首屈一指。到如今,李嘉诚的身价名列亚洲首富。
李嘉诚经历了千回百转的过程,终于建立起了庞大的企业集团,从服务员到推销员,而后是塑胶厂小老板,之后进入地产业,随后又经过几番征战,购得数个公司,使自己的实力空前地壮大起来,成就了庞大的企业集团。李嘉诚一步步的发展壮大说明,志向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超前的意识以及远大的目光,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每个人的成长和壮大都离不开对于未来机遇的把握。,思想的空间决定发展的空间,思想的高度决定产业发展的高度。无论是谁,只要有远大的志向,他就能看得更远,他的脚步就会朝着目标的方向不断地进步,他能走多远,他的业绩就会有多大。
商业意识,要渗透到生活中每一处
李嘉诚哲学语录:
商人必须亲理业务,他不能指望他的雇员能像他一样,既能做又能思考。如果他们能,他们就不会是雇员了。精明的商家可以将商业意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情中去,甚至是一举手一投足。
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干事业实际上并不依靠过人的智慧,关键在于你能否全心投入,并且不怕辛苦。实际上,经营一家企业不是脑力工作,而是体力工作。”可见,在我们的工作中,学历和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沉不住气,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就无法取得成功。
来到五金厂做推销员后,李嘉诚每天需要完成一定数额的销售任务,如果不能完成,轻则扣发薪水,重则当场被解雇。但是,李嘉诚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他面对的消费者大多是香港的下层贫民,这些人有了旧的小铁桶以后,很少会再换新的,即使是有意想购买的,也会和李嘉诚讨价还价,把价钱压得很低,往往李嘉诚费尽口舌谈成一笔买卖,结果核算完成本才发现自己一分钱没赚。面对可能随时被“炒鱿鱼”的处境,李嘉诚那段时间每天都如坐针毡,他决定改变销售策略。
李嘉诚开始把销售目标锁定在香港的几家大酒店,但是经过调查他发现,尽管这些酒店的客房都需要这种小铁桶,但是他们都会去一些大的五金厂采购,像李嘉诚所供职的这种小五金厂,这些大酒店根本不屑一顾。
但是李嘉诚并没有气馁,他来到一家大酒店,尝试着说服了老板的秘书,并最终见到了老板,但是还没有等李嘉诚说明来意,老板就不客气地打断他,并说:“年轻人,你不要再白费口舌了,我们的酒店是从固定的大厂进货的,你们这种小厂我们根本不考虑。”
遭到拒绝的李嘉诚只能礼貌地向老板致意,然后转身想要离开。就在这时,一个念头闪现在他的脑海里,他马上转身对老板说:“还要打扰您一下,您能告诉我您是从哪家厂进货的吗?”当听到老板说出那家厂的名字后,李嘉诚很高兴,因为他知道虽然这家厂规模很大,但是产品却不怎么好,他们厂的小铁桶全部是用五金厂不用的边角余料加工制成的。于是他马上把这一情况告诉了老板,并再次礼貌地告辞。
老板经调查后发现情况果然如李嘉诚所说的那样,而且他也得知李嘉诚所供职的五金厂虽小,生产的小铁桶却全部使用上好的材料制成,并且价格要比大厂低很多。没过多久,酒店老板就从李嘉诚那儿订购了一大批小铁桶。
凭着百折不挠、全力以赴的拼劲,没读过多少书的李嘉诚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订单。当他开始创业的时候,他仍然奉行着这种全力以赴的精神。
创业之初,李嘉诚以厂子为家,平时吃住都在厂子里,只有周末才回家与家人团聚。后来,厂子发展大点后,他便在新蒲岗租了一间阁楼,这间简陋的阁楼既是厂子的写字间,又是他的卧室,还要储藏生产出的成品。当时的李嘉诚一心扑在厂子上,他己和长江厂合二为一了。
李嘉诚就是这样日夜守在厂子里,照顾着厂子里的大小事,这种深入实际的做法不但为厂子节约了开支,也让他对厂子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老板带头干,员工也觉得有心劲,长江厂上上下下都齐心协力把事情做好。样品生产出来后,李嘉诚更是亲自带着样品跑客户。由于早年的销售经历,跑客户对于他来说轻车熟路,效果非常好,长江厂的产品很快顺利售罄,新订单又铺天盖地地来到。
马云曾说过:“很多年轻人是晚上想着干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中国人创业,关键不是因为自己有出色的想法、理想、梦想,而是在于是不是愿意为此付出一切代价,全力以赴地去做它,证明它是对的。所以人一旦看准了方向,找准了出路,就要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毕竟机会难得,稍纵即逝。”想要取得傲人的成就,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好好做自己的工作。很多人认为一些大老板的成功得益于他们深厚的学历背景,而自己没办法成功,是因为自己所受的教育程度不高,没有喝过洋墨水。其实,学历不过是成功因素之一。北京街头一家法式餐厅开门营业,人潮涌动,每天都有很多顾客,记者前去采访老板,问他将这家餐厅经营得如此有声有色,有什么秘诀。
老板说自己的成功得益于在一家欧洲大饭店的厨房工作的经历。记者问老板是不是因为在欧洲学习了很多经营技巧才能成功创业。老板摇摇头笑着说:“如果你做法式炸薯条,就把它做成世界上最好的法式炸薯条。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学习到了什么,而是在做的过程中竭尽全力把一切做得尽善尽美,不管是复杂的主菜,还是最简单的配菜。”
美国钢铁巨头安德鲁·卡耐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和最大秘密是——把精力和资金完全集中于所干的事业上,一旦开始干那一行,就要决心干出个名堂,要出类拔萃,要点点滴滴地改进。要采用最好的机器,要尽力通晓这一行。”只有全力以赴,才能将事业做到极致。无论是努力创业的李嘉诚,还是法式餐厅的老板,他们都是在自己工作领域中付出了百分之两百的努力,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同时也能够激发出身体内蕴含的无限潜能。全力以赴对待每一项事业,你一定能够摆脱平凡,走向卓越,在更大的世界崭露头角。
先求稳健,然后力求进展
李嘉诚哲学语录:
身处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应该求创新,加强能力,在稳健基础下力求进展,居安思危,无论你发展得多好,时刻都要做好准备。
地产行业是一大块肥肉,商人们都想吃,竞争也就十分激烈。李嘉诚进入地产业时,房地产虽然还算不上是特别热的时候,但已经成行成市,里面有很多房地产高手在进行市场运作。作为一个新入行者,李嘉诚十分冷静。
当时有很多地产大亨都已经在地产业做出了不俗的成绩,比如祖籍广东番禺的霍英东,他在1954年首创卖楼花的销售高招,令很多商人佩服。所谓的卖楼花,就是一反原来地产商整栋售楼或者是据以出租的做法,而是在楼房还没有盖起来之前,就将楼里的房子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分别出售,得到预付款之后再动土兴建。
那时银行的按揭制度已经日趋完善,购房者只要付得起楼价的10%或者20%首付,就可以向银行按揭,将自己所要购买的房子抵押给银行,在未来的日子里按照约定每月还贷款和利息就可以了。霍英东这样卖楼可以加快楼房的销售,加快资金的回笼,是个不错的办法,一时之间,众多地产商纷纷群起而效仿。
但李嘉诚却并不认为这个办法保险,他认为过多地依赖银行未必是件好事。如果售楼花的话,地产商将和银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受制于银行,李嘉诚不愿意。虽说高风险高收益,可是,李嘉诚决定稳中前进,资金再少也绝不卖楼花或按揭建房,尽量做到不向银行抵押贷款,以免客户挤兑,因为一旦发生挤兑,不但有损企业声誉,还可能将企业带入险境。
总之,李嘉诚的投资原则就是谨慎入市,稳健发展。不久,房地产市场果然出了问题,1961年6月,香港廖创兴银行便出现了被挤兑现象。廖创兴银行是由潮籍银行家廖宝珊创建的,为了快速发展房地产业,廖宝珊孤注一掷,几乎将所有存户的存款掏空,投入了房地产开发,这次挤兑竟然将“西环地产之王”廖宝珊逼得脑溢血猝死。这证实了李嘉诚的理念是正确的。
后来,在1965年1月,明德银号又因为投机房地产业而发生了挤兑,最终宣告破产。这之后全香港的挤兑风潮开始爆发,整个银行业被一扫之前的风光无限,变得一片惨淡。广东信托商业银行关闭,就连实力雄厚的恒生银行也不得不卖出股权给汇丰银行,才避免了破产的灾难。银行自身难保,和银行绑在一起的房地产业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房地产业一落干丈,房价暴跌,那些投资房地产的商人赔得血本无归,很多地产商、建筑商破产,景象非常惨淡。
李嘉诚虽然在那时不算地产界的大亨,但他却能始终坚持稳健步伐,在那次大危机中,他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李嘉诚总善于从前辈身上取经和吸取教训,看到了地产与银行的风险。他很想赚钱,却也时刻提防着一夜暴富后的朝不保夕。地产界和股市的规律是如此相像,李嘉诚始终保持着稳健的步伐前进。
在稳中求胜的大方针下,李嘉诚始终坚持以眼前利益换取长远利益,不一味地贪心,被眼前的利益套牢,否则将来出现危机的时候再想跑就来不及了。
李嘉诚认为,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在商业投资的方面一定要谨慎客观,不要被表面上的“好处”蒙蔽了。他认为:“作为一个庞大企业集团的领导人,你一定要在企业内部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未攻之前,一定要先守,每一个政策的实施之前都必须做到这一点。当我着手进攻的时候,我要确信,有超过100%的能力。换句话说,即使本来有100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储足200的力量才去攻,而不是随便去赌一赌。”
为了继续说明这个道理,李嘉诚拿游泳举例,提出一个“游泳哲学”:“这个道理就像游泳一样简单。我的泳术很普通,扒艇也很普通。如果我要到达对岸,我要确信我的能力不是仅可扒到对岸,而是肯定能扒回来。等于我游泳去对面沙滩,我不会想着游到对面沙滩休息,我要确定自己游到对面沙滩,立即再游回来也有余力,我才开始游过去。在事先,我会常常训练自己,例如记录钟点和里数,充分了解了自己的能力后才去做。”
可见,在投资方面,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李嘉诚是不会贸然行动的。为了稳妥,他通常会做出细致周密的规划。李嘉诚曾这样表达自己在投资方面的思想,他说:“中国古老的生意人有句话,‘未购先想卖’,这就是我的想法。当我购入一件东西,会做最坏的打算,这是我在99%的交易前所做的事情。只有1%的时间,是想会赚多少钱。”
在一些人向他请教如何在房地产业如鱼得水时,李嘉诚想了想说:“不能说是心得,或者我告诉你们我的做法。我不会因为今日楼市好景,立刻买下很多地皮,从一购一卖之间牟取利润;我会看全局,例如供楼的情况,市民的收入和支出,以至世界经济前景,因为香港经济会受到世界各地的影响,也受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所以在决定一件大事之前,我很审慎,会跟一切有关的人士商量,但我决定一个方针之后,就不再变更。”
正是因为凡事都有了充分的准备后才去做,李嘉诚的生意才能一直稳赚不赔,蒸蒸日上。在投资过程中始终坚持稳健的管理策略,是李嘉诚的成功之道。
苦难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李嘉诚哲学语录:
苦难的生活,是我人生最好的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这些,是我今天用10亿、100亿也买不来的。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最伟大的人和最优秀的人,都出生在苦难这所学校中,这是一所催人奋发的学校,也是唯一能出伟人和天才的学校。”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成功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苦难中体验人生、积累经验,是大多数成功企业家的必经之路。
在一次演讲中,李嘉诚在回忆年轻时的那段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道:“我成长的年代,香港社会艰苦,是残酷而悲凉的。那时候没有什么社会安全网,饥饿与疾病的恐惧是强烈迫人的。求学的机会不是每一个人的权利,贫穷常常像一种无期徒刑。今天社会前行,新的富足为大部分人带来相对的缓沖保障,贫穷不一定是缺乏金钱,而是对希望及机遇憧憬破灭的挫败感。很多人害怕可上升的空间越来越窄,一辈子也无法冲破匮乏与弱势的局限。我理解这些恐惧,因我曾经一一身受。没有人愿意贫穷,但出路在哪里?
“七十年前这问题每一个晚上都在我心头,当年14岁时已需要照顾一家人,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没有可以依靠的人脉网络,,我很怀疑只凭刻苦耐劳和一股毅力,是否足以让我渡过难关?我们一家人的命运是否早已注定?纵使我能糊口存活,但我是否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我迅速发现没有什么必然的成功方程式,首要专注的是,把能掌控的因素区分出来。如果成功是我的目标,驾驭一些我能力范围内可控制的事情是扭转逆境的关键。我要认清楚什么是贫穷的枷锁,我一定要有摆脱疾病、愚昧、依赖和惰性的方法。”
为了能够有更大的发展,17岁的李嘉诚辞去了在中南钟表店的工作,到一家很小的五金厂做推销员。销售是最锻炼人的,只有做过销售的商人,才真正懂得市场。与在茶楼和钟表店的坐店销售不同,五金店的销售需要跑出去找客户,这是在不知道对方有没有购买意愿的情况下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显然,和前两种客人找上门来的销售有很大区别。
面对新的挑战,李嘉诚经过深入思索,发现在推销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很多问题,比如:如何和客户搭上话?第一句话应该说什么,怎么说?对于老客户,又该如何维持关系?这对于生性腼腆的李嘉诚来说是不曾遇到过的问题,在书本上也没学过,他只能在实践中去悟。当年的李嘉诚绝对没想到,几十年后的他,在各种场合中竟然能谈吐优雅、思路敏捷,俨然成了一个辩论家。
五金厂的销售一般对口的是杂货铺,这样做每次销售额度大,还能建立长期的客户关系。很多人都按照这个路子做销售,而李嘉诚却有意避开了,他决定向客户直销。他直接找到酒楼、旅店的相关部门,一次就销售了100多只产品。而对于家庭用户,他则跑到居民区上门服务。他摸清了老太太们的脾性,晓得只要在一个小区里能卖掉一只桶,也就意味着能卖掉一批,因为,老太太们不上班,喜欢串门,自然就是他可利用的宣传员。于是,他就专门找老太太卖桶,物美价廉,自然不愁销路。
亲身体会挣钱的不易,一个人才会迅速成长。李嘉诚在早期的茶楼生活中练就了从早到晚跑腿的功夫,所以,在做销售时也往往以步代车走遍大街小巷,既省钱,也能揽到更多的客户。
曾经有一个记者问李嘉诚的推销秘诀是什么,李嘉诚没有给予正面的回答,而是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日本的“推销之神”原一平在69岁时的一次演讲会上,有人问了他同样的问题,原一平当场脱掉鞋袜,将提问者请上台,说:“请摸摸我的脚底板。”该提问者摸过之后,惊讶道:“您脚底板的老茧真厚!”原一平说:“这是因为我走的路比别人多,跑得比别人勤,所以脚底板的茧子特别厚。”提问者恍然顿悟。
李嘉诚讲完故事,对记者说:“我没有资格让你来摸我的脚底板,但我可以告诉你,我脚底的茧子也很厚。”
对于早年曾经历的那段苦难和繁忙的生活,李嘉诚表示感谢。他认为正是那段苦难的日子锻炼了他的心智,让他成长得更快、更强大,取得了现如今的成就。
但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苦难带给他们的体验也是不同的,正如大文豪巴尔扎克所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在国外的一个贫民窟里住着两个小男孩,他们的母亲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爸爸则因为犯罪被关进了监狱。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四处捡垃圾变卖来换取食物,当卖废品的钱略有结余时,兄弟俩会把钱平分掉,哥哥拿到钱后就会直接跑到赌场拼一下,妄图一夜暴富,而弟弟则把钱全部存起来,当作自己的学费。
十多年后,整日滥赌的哥哥最终因为盜窃被关进了监狱,而发奋读书的弟弟则最终小有成就。
有一名记者对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结局很好奇,于是分别问了他们同一个问题:“你能走到今天,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哥哥给出的回答是:“苦难,儿时的苦难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我的心头,让我总是抬不起头。”弟弟的回答同样是苦难,面对记者疑惑的表情,弟弟说:“哥哥始终把苦难这块石头压在自己的心上,所以他就看不到前方,没有前进的动力,而我却一直把苦难这块石头踩在脚下,把它当成我人生向上的一个台阶。”
就好比从石头缝中长出的小树最具有生命力一样,从苦难中成长起来并能正确对待苦难的人,会从苦难中汲取财富,最终迎来阳光人生。
做事要善于利用时间
李嘉诚哲学语录:
我自己从创业开始到现在,已有好几十年的时间了,平均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而且每星期至少有一天是通宵达旦的。
哲人伏尔泰问:“世界上,什么东西是最长而又是最短的;最快的而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的又是最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
智者查帝格回答:“世界上最长的东西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最短的东西也莫过于时间,因为人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在等待着的人看来,时间是最慢的;在作乐的人看来,时间是最快的;时间可以扩展到无穷大,也可以分割到无穷小;当时谁都不重视,过后谁都表示惋惜;没有时间,什么事都做不成;不值得后世纪念的,时间会把它冲走,而凡属伟大的,时间则把它们凝固起来,永垂不朽。”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时间是很宝贵的东西,古人也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而对于那些成功的人士来说,善于利用时间是他们很大的一个优势,他们能够用一天的时间完成别人三天甚至一周时间完成的工作,在大多数人荒废时间,明日复明日的时候,他们已经将几日后的工作都做完了。
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珍惜时间、惜时如金的人。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李嘉诚的实力和资金都很有限,想要在香港的企业中立足,那就一定要抓紧时间,把握好时间,将一秒钟掰成三秒钟来用,他每天都要工作,每天至少工作16个小时,有时候忙到连理发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去看个电影,或者是参加别的娱乐活动了。所以,李嘉诚后来回忆起那段经历,曾笑着自嘲道:“我那时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三天三夜。”
在李嘉诚将企业越做越大后,李嘉诚珍惜时间的这个好习惯依然保持下来了。他每天利用坐车上下班的时间或者办事的空隙时间读书读资料,李嘉诚深知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稍有不慎或者松懈,就很有可能被甩在时代的后面,为了让企业时刻处于前面,李嘉诚根本不会浪费时间去消遣、去虚度。
李嘉诚特别讨厌那些说话不着边际,讲冗长的套话、无谓的废话的人。因此在公司召开的每次会议上,李嘉诚都会要求在45分钟以内结束会议,李嘉诚说:“我不喜欢人说些无聊的话。开会之前,我会预先几天通知各人准备有关资料。到开会时,他们己预备了所有的问题,而我自己也准备妥当了。”正因为如此,李嘉诚平时惜时如金,很少长篇大论,而必要的商业应酬也总是能短则短,能少则少。
香港很多富人喜欢赌马,但李嘉诚却从来不沾染这个,他觉得工作的时间还不够,哪里还有时间娱乐。李嘉诚不但自己抓紧时间工作和学习,他也常常教育身边的人要珍惜时间,他对一些整日泡歌厅,不务正业的人很痛心,觉得他们浪费了时间,同时又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虚度了光阴。
从李嘉诚的这个好习惯可以看出来,珍惜时间、善于利用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只有珍惜时间,你才能够有效地完成需要做的事情,提高效率,会让自己的未来更加光明。比尔·盖茨曾说过:“一个人如果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时间,就会被时间俘虏,成为时间的弱者,最终一事无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懂得利用时间的人不仅是在浪费自己的机会,甚至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巴尔扎克说:“从个人角度看,一个人拥有的最大财富就是自己的时间。”德国著名的文学家歌德在其一生中写下了140多部作品,涵盖了剧本、诗歌、小说、游记等多个体裁,歌德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就在于他平时生活中十分珍惜时间,他曾在一首诗中将时间比作自己的财产和田地,甚至在他临终之时,仍然保持着伏案写作的姿势。
在人的一生中,如果时间没有规划好,就算你的计划再好,定的目标再宏伟,拥有的机会再恰当,那也是枉然,因为不珍惜时间就没有成功的资格。
在著名作家富兰克林所在报社前面的商店里,来了一名顾客,指着一本书问店员:“这本书多少钱?”
“1美元。”店员说。
听了店员的回答,顾客开始讲价,在没有谈拢的情况下,顾客让店员把正在忙着工作的富兰克林请出来,想要和老板讲价。
富兰克林出来后,了解了情况,对那位顾客说:“现在这本书的价格是1.25美元。”
“什么,刚才你的店员还说是1美元。”顾客吃惊地问。
“是的,但是我情愿倒给你1美元也不愿意离开我的工作。”富兰克林冷漠地说。
顾客犹豫了一会儿,拿出1.25美元递给富兰克林,富林克林并没有接,而是说:“现在变成1.5美元了,这是我目前能出的最好的价钱。”
最终,顾客只能在花费1.5美元后,拿着书灰溜溜地走了。
对于那些立志成功者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因此对于时间,他们只会珍惜,而绝对不会浪费。法拉第中年以后,为了节省时间,确保自己能够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在科研上,因此拒绝参加一切与科学无关的活动,甚至辞去皇家学院主席的职务。居里夫人为了不使来访者拖延拜访的时间,会客室里从来不放坐椅。对于创业者来说,想要创业成功,就更要意识到时间的珍贵,好好利用每一分、每一秒,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工作、发展,只有这样,才是成功的保障,才能用有限的时间创造无限的人生价值,而不是等到时光消逝以后,再去后悔和空叹。
建造一座大厦,地基最重要
李嘉诚哲学语录:
不脚踏实地的人,是一定要当心的。假如一个年轻人不脚踏实地,我们用他时就会非常小心。你造一座大厦,如果地基打不好,上面再牢固,也还是会倒塌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从一步步出发,不可能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小的流水,也不可能融成江海,也就是说任何事都得从小做起,从基础做起。如果你是一粒种子,就一定得经过埋藏地下慢慢抽芽,才有望长成大树;如果你是一棵小树苗,也必经四季轮回才能亭亭如盖。
年轻时,为了养家糊口,李嘉诚不得不外出打工,他从茶楼的堂倌做起,做过店员、销售员,不管如何艰辛,他从来不曾放弃。并且,无论做哪一行,李嘉诚都能够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这也让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些经验的积累无疑为他日后自己当老板打下了基础。
茶楼工作异常辛苦,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才能回家,尽管这样,店伙计仍然需要在凌晨5点左右赶到茶楼,为客人们准备好茶水茶点,所以作为新伙计的李嘉诚,经常是“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但是李嘉诚并没有因为劳累而有丝毫的懈怠,他每天都把闹钟调快10分钟,定好响铃,最早赶到茶楼,脚踏实地地做好这份工作。
在茶楼工作的李嘉诚除了每天辛勤工作,也认真琢磨了茶楼这个与学校完全不同的世界有些什么人生经验可值得自己参考。茶楼里的人川流不息,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令初入社会的李嘉诚大开眼界,人们谈论的东西也和他在书本上学习的不一样,扑鼻的新鲜感让李嘉诚奋力地吸收社会的营养。比如,对不同茶的喜欢和对茶点的选择。不久,常客来时,不等他们点东西,李嘉诚就端上了他们喜爱的东西,顾客对此十分满意。后来,面对新茶客时,李嘉诚也能猜测他们的喜好了。茶客们觉得他特别善解人意,便常常来光顾这家茶楼,李嘉诚也得到老板的赏识,频频给他涨工资。
后来李嘉诚跳槽成为推销员,他也仍然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凭借着在早期的茶楼生活中练就的从早到晚跑腿的功夫,在做销售时,李嘉诚也往往以步代车走遍香港的大街小巷,这样既省钱也能揽得更多的客户。每每回忆起这段销售的日子时,李嘉诚总是自豪地说:我十几岁就做销售,对自己要求严格,工作时间总比别人的长一倍,所以,业绩也总超过别人很多。做到最好时,我的业绩是第二名的7倍。凭着我的业绩,一年后我就坐上了部门经理的位子。两年后就做了总经理。
开始创业后,李嘉诚并没有因为自己当了老板而有丝毫的懈怠,由于创业之初他仅有5万港元,为了节省资金,他经常要背着一个装有样品的大包,一天走10多个小时的路,推销自己工厂生产的产品。同时,在日常交往中,李嘉诚积极树立良好的人品和信誉,很多人就是被李嘉诚这种脚踏实地的做事态度感动的,纷纷和他合作,这也让嘉诚迅速积累起巨额财富。
从白手起家到成就其商业帝国,李嘉诚的经历告诉我们,那些成功的人,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主义者,他们每大都在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不管这些事看起来有多么平凡和卑微。正所谓“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任何事情,若想成功,都得从基础做起,稳扎稳打。相反,若一味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成功只会是梦中的幻影,永远无法实现。
在古代,有一个叫作养由基的人,他练就了一手好箭法,且有百步穿杨的本领。
有一个人十分倾慕养由基的射术,于是就拜在他的门下,学习射术,刚开始的时候,养由基交给这个人一根很细的针,让他将针放在离眼睛几尺远的地方,每天让他盯着针看。就这样看了几天之后,这个人有些不耐烦了,他对养由基说:“我是来学习射术的,你为什么每天都让我盯着针看?”养由基的回答是,这就是学习射术的基础,锻炼眼力。
就这样又继续看了几天,这个人终于发怒了,他认为养由基并不是真心想教自己,于是不辞而别,最终,这个人没有学会养由基的射术。
一位哲人说过:“好高骛远会导致盲目行事,脚踏实地则更容易成就未来。”有一位教师曾对朋友说过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他的教学生涯中,遇到过很多资质平平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大多在中等偏下,在学校里也毫不出众,甚至在毕业后再提起他们,很多老师都己经记不起他们的面孔,但是就是这样的学生,却经常能够在毕业多年后小有成就地回到学校看老师,而那些曾在学校里出尽风头,看似前程似锦的孩子却大多一事无成。之所以会产生这样不同的结果,这位老师总结说:“那些资质平平的孩子在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后,不爱出风头,默默地奉献,能够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份工作,而那些看似前途美好的孩子则心浮气躁,好高骛远,不能够认真对待工作,所以想要收获成功,就需要付出坚强的心力和耐性,想要坐收渔利,凭侥幸获取丰硕的果实,只能是痴心妄想。”
所以,很多时候,成就的大小不在于你现在的高度,不在于你文凭的高低,也不在于你智商的高低,而全在于你自己的态度。
想成功,大多时间要先想失败
李嘉诚哲学语录:
你一定要先想到失败。从前我们中国人有句做生意的话:“未买先想卖。”你还没有买进来,就先想怎么卖出去,你应该先想失败会怎么样。因为成功的效果是100%或50%之差别根本不是太重要,但是如果一个小漏洞不及早修补;可能带给企业极大损害,所以当一个项目发生亏蚀问题时,即使所涉金额不大,我也会和有关部门商量解决问题,所付出的时间和以倍数计的精神都是远远超乎比例的。
李嘉诚在1950年创业,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经受过无数波折与困难,但他与他的企业都未曾倒下。李嘉诚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时至今日,他所取得的成就十分辉煌。李嘉诚做的生意不仅仅局限于香港,而是遍布全世界。在李嘉诚看来,他能够将生意做这么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总是未雨绸缪,在未成功之前先考虑失败,然后稳步走向成功的道路。
李嘉诚在接受《全球商业》和《商业周刊》采访时,道出了他做生意成功的“秘诀”:“你一定要先想到失败。从前我们中国人有句做生意的话:‘未买先想卖。’你还没有买进来,就先想怎么卖出去,你应该先想失败会怎么样。因为成功的效果是100%或50%之差别根本不是太重要,但是如果一个小漏洞不及早修补,可能带给企业极大损害,所以当一个项目发生亏蚀问题时,即使所涉金额不大,我也会和有关部门商量解决问题,所付出的时间和以倍数计的精神都是远远超出比例的。我常常讲,一个机械手表,只要其中一个齿轮有一点毛病,你这个表就会停顿的。一家公司也是,一个机构只要有一个弱点,就可能失败。了解细节,经常能在事前防御危机的发生。”
老话说:“防患于未然。”多思虑并不是多此一举的事情,很多时候,考虑周全一点能够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中,必须小心谨慎,不然一个不小心,就会损失巨大。
一位记者在采访李嘉诚时间他:“在建北京东方广场的时候,您甚至对建东方广场的每一块大理石都亲自过问。对于您管理长江这么大的企业,到今天在全球52个国家里有超过20万员工在工作,您是如何处理经营中的微观与宏观、细节与大局这样一个关系的?”
李嘉诚笑着回答:“在世界各地,单以金钱来计,东方广场不算最大,还有很多比它更大的地产项目。这些项目从来都是我的同事负责去看地盘,有很多比东方广场更大的地产项目,我还从来没有去看过,甚至有的项目从开始到完工我都没有去过。但是,我每个礼拜都要跟他们开会。东方广场为什么值得我留意?第一个原因是东方广场的规模在亚洲来讲是最大的,它有70万平方米,停车场等等加起来应该是80多万平方米。这在全世界来讲,也算是一个较大的建筑。另外,因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东方广场也是自己最瞩目的建筑,所以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和其他的合作伙伴把东方广场做到最好。
“东方广场是一件感情多于商业的作品。至于宏观和微观层面,按照我的个人经验,当你每决定一件大事的时候,你一定要去看看你的业务在今天或者在未来的前景怎么样,你的竞争对手会怎么样,这是宏观层面。然后到了决定实施的时候,每天你要做的事就一定要非常微观,就是非常仔细地看看你做的事有什么问题、有哪些漏洞,世界又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如果竞争对手接近了你一点点,又向前迈进了一点点,那你就要微调一下,这就是微观层面。‘价廉物美、物超所值’,就是说你无论做什么事、出什么样的产品,你的东西都要做到最好、最超值,同时你的成本也要非常低,这样的话你才会成功。”
正是由于李嘉诚在经营过程中事事都想到了极致,他的生意才能越做越大。但很多人一心想要经商挣大钱,却不具备缜密的思虑,在面临机会时,常常会做出错误的选择,从而令经营失败。
李四和张三是好朋友,他俩头脑灵活,一心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来。李四四处借钱,注册了一家公司,红红火火地开始创业了。眼看李四的生意越做越大,张三却一直没有什么动静,李四几次邀请张三去他公司工作,张三也婉言拒绝了。
李四的公司越开越大,经营的项目也越来越多。一次吃饭的时候,李四对张三夸耀自己现在的成就如何了得,张三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让他不要急着扩大经营规模,要慢慢来才好。
但李四并没有听张三的,他认为张三是在嫉妒自己。几年之后,张三瞅准了一个商机,也办起了自己的企业,虽然起步有些晚,但经营得也算是有声有色。一天,张三在路边遇到了好久不见的李四,李四一脸愁容,张三问明原因,才得知李四丢了几个大单,资金链一下跟不上,欠银行的贷款还不了,公司快破产了。
李四后悔当初没有听张三的话,被眼前的利益冲昏了头,却没能看到长远发展的隐患,导致了这样的下场。
在创业初期,很多经营者都会遇到像李四这样的情况,无法正确判断形势,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李嘉诚却并没有犯这样的错误,他靠塑胶花起家,之后慢慢发展,周旋于好几个不同的领域做生意,但每进入一个领域,他都提前做好准备,掌握最准确、最新的资料,不会为了利益而盲目跟风去做。
从商几十年的李嘉诚,在令人眼花缭乱、险象环生的商业大战中屡屡获胜,即便是在金融危机时也能够全身而退,就是因为他总是能对失败做出预测。任何一个商家,想要生存、发展、取胜,首先要对形势做出精准的判断,将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考虑到。一个出色的生意人,总是能够在顺境中窥见不良因素,及时将这些因素消除掉。
做事要懂得永不满足
李嘉诚哲学语录:
一个人若自以为有许多成就而止步不前,那么他的失败就在眼前。我见过许多人,开始时挣扎奋斗,但在他们付出无数血汗,使前途稍露曙光后,便自鸣得意,开始怠惰、松懈,于是失败立刻追踪而至。他们跌倒后,再也爬不起来。
李嘉诚说:永不满足,是发财的前提。一个人如果产生了自满情绪,就会停滞不前,就会松懈,就会按部就班。不想让今日成为昨日的重复,就得有赚钱的动机。一个能在商场遥遥领先的人,必是一个对金有占有欲的人,他时刻想的就是用正确的方法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转换为金钱。
如果你是一个事业单位的员工,固定的收入不高不低,刚够度日,稳定安逸的生活消磨了你的斗志,可是一旦家里有什么紧急情况需要用钱,你才发现捉襟见肘。这些突发情况会逼着你想办法去多挣一些,你开始给自己定个高一点的目标并付诸行动,那么,你的收入就会增加一些。如果你不满足,去寻找更多的机会挣钱,你会发现机会还是有的,收入还会再增加。随着收入的增加,你对自己的要求也会提高,你开始想打破以前那种“温水煮青蛙”的日子,想给家人更富足的生活,想让家人能随心买一点喜欢的东西而不用顾忌钱的问题,你会更加进取。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让你唯钱是图,你也明白,真正能长久赚到钱的人一定不会丢失他做人的本分,也是一个更懂得生活的人。
李嘉诚曾说: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那么失败很快就会找上门来。许多人在起步时都努力卖命,可是刚刚收获,就自以为取得了整个“天下”,开始自满,开始不理性地对待商机,这时,会突然有一个打击让他无法翻身。所以,挣钱的心要时时有,这才有动力拼搏,但也不能忘了时刻保持做人的原则,谦虚而谨慎,这样才能财源不断。
在五金厂虽然做得很不错,但李嘉诚志不在此,他要创建自己的一番天地,所以,不顾老板的挽留,从厂里辞了职,出来自己创业。当时李嘉诚的创业资本也不过区区5万港元,着实不多。这钱都是他平日里一分一厘积攒下来的。据他的亲朋回忆说:“嘉城从未奢侈过一日,他外出从来都是吃大中餐,他穿的衣服更是没有一件能上档次的。”
为了提醒自己要沉下心、弯下身来,他特意给自己的公司取名为“长江”,有“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汇聚百川,才能气势如虹,长流不息”之意。李嘉诚要做实业,做宏图伟业,他说:“长江之源头,仅涓涓细流,东流而去,容纳无数支流,汇成成汪洋之势。日后的长江塑胶厂,发展势头也会像长江一样,由小到大。长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未来的长江集团也应该让中国人引以为傲。长江浩荡万里,具有宽阔的胸怀,一个有志于实业的人,理当扬帆万里,破浪前进,去创建宏图伟业。”
在刚创业的时期,李嘉诚凭借之前的积累和诚信经商,发了几笔小财,但好景不长,过度地扩大生产规模导致了资金链断裂,工厂经营陷入了困境。产品无法正常出厂,还有不断上门催债的原料商,那段时间,李嘉诚忙着应付各种状况,十分疲惫,眼看就要支撑不下去了。
原本信心满满想要大干一场的李嘉诚没有料到,自己创业会遇到这么大的瓶颈。1950年到1955年这几年间是李嘉诚创业史上最为艰难的时期,不过再怎么艰难,李嘉诚也没有想到退缩,关闭工厂。他咬着牙坚持着,寻求塑胶厂翻身的出路,在焦头烂额的那段时间,他保持冷静的头脑,分析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分析市场走向,他看到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中已经趋于饱和状态,需要寻求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而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李嘉诚最终寻找到了企业转轨的出路,长江塑胶厂迎来了新的生机。
永远不安于现状,这样的人才能展翅高飞。一个农户上山砍柴时,捡到了两只小鹰,便带回家养了起来。慢慢地,两只小鹰长大了,一只小鹰不断练习飞翔,每天摔得鼻青脸肿。另一只小鹰很不理解,它觉得现在有吃有喝,生活安逸,为什么还要去自讨苦吃呢?
在不断的磨炼中,那只渴望飞翔的小鹰终于冲上蓝天,成为了俯瞰大地的雄鹰,获得了自由。而好吃懒做、安于现状的那只鹰只能靠讨好主人来获得口粮。当它遥望蓝天时,很后悔当初没有学习飞翔,现在只能窝在农户家混日子。
就像这两只际遇不同的雄鹰一样,很多人会被一时的安逸蒙蔽了奋斗的心智,但也有人能认清现实,勇敢追寻理想。李嘉诚就是那只不甘寂寞、不甘平庸、努力学习飞翔的雄鹰,虽然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大罪,但他最终能够展翅蓝天,拥有自己主宰的人生。
创业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很多人胸怀创业的激情,打算放手一搏,但是在残酷的现状面前总是无法坚持下去。迎难而上,勇于排解困难才是创业的正道,只有具备这种不顾一切、奋发向上的精神,创业才有了可能成功的基础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