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02500000001

第1章 序言

何为“哲理诗”?这个问题乍看起来很简单,但想要回答正确却是非常困难的。从字面上看,哲理诗就是诗与哲理的有机结合,诗歌的主要内容是阐发哲理,似乎这一类的作品都可以称作“哲理诗”。那么“哲理”的内容究竟涵盖了哪些方面,它又是如何与诗歌相互结合的呢?

“哲理”一词可以拆分来看,它包含了“哲”与“理”两个层面。从程度上说,“哲”更偏向于形而上的部分,而“理”则可以包含较为具体的概念,诸如情理、事理。中国古代的“哲理”指的是高深玄妙的道理,它更近似于古人所说的“道”,而今人则将这个内容的内涵和外延都加以扩大,用来指称宇宙和人生的原理。应该说,中国古代并不存在专门的“哲理诗”,这一概念的兴起完全是近代学术观念的产物。中国古代也不存在专门的哲理诗人,并没有专事创作“哲理诗”的作家。

那么,是否可以“简而化之”,为哲理诗下一个浅显通俗的定义,即根据诗歌内容或题材的分类,将诗歌中包含有阐发宇宙人生原理的诗歌统称为“哲理诗”。这个定义是否准确有待检验,因为一九七九年版的旧《辞海》为“哲理诗”所下的定义是“今人对于诗中包含哲理,不纯为情绪之抒写者。亦统称为哲理诗”。然而这个概念在新版《辞海》中却不见踪迹,《辞源》、《现代汉语词典》也未收录这一词条,可见对于什么是“哲理诗”,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在定义不明的基础上谈论和分析“哲理诗”,似乎是一件不严肃的事情。

如果简单地以诗歌中包含哲理作为其定义,那么古往今来的所有诗歌都可以算作“哲理诗”。因为人的创作必定要经过理性思维的加工,这一过程中所反映出的理念都能够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体验。如果从字面意思去探究,从古代文献中去找寻资源的话,就会发现中国古人对于“哲理”的定义是非常宽泛的,“哲”“理”的含义各式各样。如《周易·系辞上》:“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说卦》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尚书·皋陶谟第四》:“知人则哲,能哲而惠。”《尚书·伊训第四》:“敷求哲人,俾辅于尔后嗣。”

“理”包含了文理、事理、情理、物理、道理、义理、法理等内容,只要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都可以称之为“理”。而“哲”也往往与圣哲、睿哲、贤哲、哲人、哲思、明哲等联系起来,古人认为“哲”就是“智”,那么反映人类智慧成果的文化产物又怎么能不归入其中呢?从上述所列的内容可以发现,“哲理诗”难以定义的原因是二字所包含的含义过于宽泛,使得各个时代的诗论家在讨论时往往根据各自的标准进行阐释,则其得出的结论自然各不相同。归根到底,“哲理诗”所能涵盖的内容有多宽泛呢?中国古人在谈到文学创作中的“理”时,往往指的是文章的内在逻辑或篇章结构,如陆机《文赋》:“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中国古代认为“文”的本意是花纹,是自然界存在的纹理发展而来的,这其中就隐含了杂乱无章的意思。因此,“理”或者说条理就成为“质”的主要内容,即通过充实的思想内容和有序的条理来纠正“文”本身存在的不足。而中国古代诗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与我们所熟悉的哲理或理性思维之间存在着差异,它是通过艺术感知的方式实现的,而非理性的推理过程。特别是西方哲学家们探讨的哲学思想,究竟如何在中国传统诗歌中表现就成为了一大难题。

中国古代关于“哲理诗”的诗论不在少数,它们各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但争论的焦点大部分集中在是否要在诗中表现哲理或如何在诗中表现哲理为佳。赞同诗中表现哲理的诗论,其所谓的“哲理”并不是某种抽象的哲学思想,而是一种形象化的艺术趣味,即“理趣”。而反对者,则从诗歌本身的艺术特点出发,排斥在诗歌中使用陈说道理的方式来进行创作。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专门表现哲理的诗歌玄言诗,就因为其直接说理的方式而被钟嵘斥为“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严羽则针对宋人以理学为诗的“弊端”进行抨击:“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赞成诗歌中表现“道理”的诗论家则有唐代的诗论家皎然,他在《诗式》中说:“诗有七德,一识理,二高古,三典丽,四风流,五精神,六质干,七体裁。”宋代的范温也在自己的著作中肯定了诗文有“理”的好处:“世俗喜绮丽,知文者能轻之。后生好风花,老大即厌之。然文章论当理不当理耳,苟当于理,则绮丽风花同入于妙。苟不当理,则一切皆为长语。”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看似矛盾,实际上却是殊途同归的,他们所反对的不是诗歌是否含有“理”本身,而是“理”的表达方式问题。这就回到我们最初提出的那个问题,哲理是如何与诗歌相互结合的。表现抽象的玄理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因此破坏了诗歌本身的美感,这种行为就是不可原谅的。好的哲理诗应该“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比如范温《潜溪诗眼》所举的优秀的哲理诗的例子就是杜甫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总结哲理与诗结合的典范评论,应该是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所说的:“理语不必入诗中,诗境不可出理外。”如果能够按照这一原则来创作和评判哲理诗的话,那么庶几可得之吧。

“理”与诗结合的问题解决后,我们还是要回到“哲理”本身所包含的内涵问题。我们今天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于“哲理”的评判更多地偏向于成系统、成理论的哲学体系。比如唯心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哲学等。而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些后起的哲学概念能够有多少相似的成分进入诗歌呢?如果依照我们今天的评判标准来看,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哲理成分实在是少得可怜。依照这一原则,我们是无法选择出优秀的哲理诗进行赏析的。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更为通脱的概念来描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哲理”因素。余致力先生《古诗哲理·绪言》中的说法似乎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的可能,他认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所谓的“哲理”大多是“人生体验的哲理”。他说:“如果说先秦的理性时代,崇尚的是带客观性的理性的社会哲理,那么,近世的理性时代,崇尚的则是带主观性的感性的人生哲理。探索人生哲理,已成为当代的一种风气,无论是创作,或者鉴赏,所追求的主要是属于内宇宙的人生哲理,因此,我们当前所谓的‘哲理诗’,其哲理内容,基本上也限于人生体验的哲理。理性时代的复归,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由外宇宙转向内宇宙,由社会性的客体理性,转化为精神性的主体理性。”

按照余致力先生的标准,我们最终可以为“哲理诗”下一个定义,那就是以具体的、形象的诗歌语言营造出传达人生体验的哲理的诗歌,它们所具有的普遍特点是“理趣”,其所反映的哲理是内宇宙的带主观性的感性的人生哲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把那些反映客观世界运行哲理的诗歌,或是阐述佛道教义、理学心学的诗歌统统排除在“哲理诗”之外,因为根据“哲理”自身最基本的定义,这些诗歌也是哲理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虽然在表达方式上略显“粗暴”和“疏劣”,但是我们欣赏哲理诗的目的是为了从中得到精神知识的提高和充实,这些诗歌的内容往往反映其所处时代哲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如果将其忽略无视,则无法全盘地掌握哲理诗的内涵。

因此,本书在选择“哲理诗”的过程中,兼顾了上述二者的情况,诸如佛偈、理学诗等诗作都有所选取,力图还原历史的真实图景。

从哲理诗的创作上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中国古代哲理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往往是作者由一时一地的主观感受引发的,它与西方哲学概念中的“理性”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中国古代哲理诗的体验性或者说主观性非常强烈,这可以用《诗大序》的说法予以概括,即:“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中所传递出的“哲理”具有会意的特征,它是将人某时某地的特殊感受进行抽象提炼,从而总结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普遍情绪,这种普遍情绪能够引起人的共鸣。之所以说它的主观性强,乃是因为这种抽象提炼的本身是感性的,而非由理性思维推导得出。作者创作的目的并非为了“究其原委”,而是为了展示其所获得的独特感受。因为一般来说,哲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类生存的终极问题,而此问题的解决是由问题意识构成的,即所谓的“为什么”“有哪些”和“如何办”,其本质上是由主观到客观的。而中国古代哲理诗却往往不包含这三个层面,至多达到提出问题的程度。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哲理性启发”是个人经验与作者之间所产生的共鸣,这种共鸣具有主观性。而文学作品的多义性特征也导致了解读诗歌过程中标准不统一的结果。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哲理诗所具有的特点。

其次,中国古代哲理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物象表达的,而不是理论推导的产物,即使是反映某些哲学观点的诗歌,比如理学诗,也往往需要借助意象的帮助,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要求造成的。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和标志是唐代诗歌,特别是盛唐诗,几乎成为中国诗歌的代名词。而盛唐诗所独具的“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美学特点,与要求逻辑严谨、推导缜密的哲学思维之间存在着差异,二者是一对矛盾。虽然中国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言、意、象三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却始终偏向于“言”和“象”,而较为忽视“意”。或者说,中国古代诗歌没有直接表意的传统,而是使用比喻、象征手法去体现哲理。这就造成了中国古代哲理诗中的“哲理”往往具有鲜活的形象性。

再次,中国古代哲理诗中的“哲理”往往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因素,作者的个人经历与人生体验限制了哲理的抽象性,使它具有很强的具体性。虽然它也能经过提炼而运用到其他领域,但是这一过程需要借助于读者的帮助,即阅读者的阐释。通过阅读者自身的经验来取消“哲理”的具体性,从而使“哲理”产生丰富的变化,但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哲理诗的发散性明显不及西方诗歌。这是因为中国古代诗歌擅长使用典故,而典故本身就又含有一层意义,层层叠加的意义限制了“哲理”的自由表达。因此,要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哲理意味往往要求阅读者能够了解作者的背景、家世以及所处时代的特征,甚至能够了解诗歌创作的具体原因,这样才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最后,中国古代哲理诗的“哲理”是变化的,多样的。从解读诗歌的角度看,阅读者的参与为诗歌哲理的新发现提供了可能。因为中国古代诗歌基本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引发的,而阅读者的主观感受不可能与作者完全一致,他们所理解的哲理性肯定互不相同。从哲理诗诞生的时代背景看,作者当时所要阐述的哲理往往是针对某一个具体事件而发的,这些事件并不会影响到今人的思想情绪,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再创造。这种创造本身就是对诗歌哲理性的重新定义,使得原来具体的哲理变化成为适用性较强的其他哲理。诗歌的朦胧多义是这种解读方法的契机,哲理意蕴从某一角度或某个层面转换跳跃到更多角度、更多层面的过程,实际上是时代变化、旧事物消亡所带来的新的转机。《大雅·文王》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或许可以为此特点提供一个不是那么准确的注脚吧。

本书所选取的由汉魏至明清的近三百首诗歌皆是按照上述原则组织编写的,每首诗大都附有题解和注释。题解部分试图还原作者创作时的本意以及所要表达的“哲思”。但因为文学作品解读的个人性,鉴赏文字仅仅代表编者的想法,所以难以满足所有读者对诗歌的想象,乃至肯定会出现“曲解”及“强解”的缺憾。本书所提供的仅仅是一条阅读的线索,希望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阅读这些中华民族创造的最高精神产物,得出对自己有益的结论,那么本书编集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由于编者的学术水平有限,大量参考了前人的著作和学术研究成果,诸如余致力《古诗哲理》《哲理诗精华评析》、徐应佩《历代哲理诗鉴赏辞典》、郭维森《诗思与哲思》等,在这里对前辈学者的辛勤工作表示由衷的敬意!由于本书中采用了不少前人的说法,掠美之举,还请各位读者多多见谅。

韩达

同类推荐
  • 汉晋文学中的《庄子》接受

    汉晋文学中的《庄子》接受

    本书主要探讨汉晋时期思想学术领域庄学全面复兴的背景下,文学中的《庄子》接受状况。回答了以下问题:汉魏之际庄学复兴有何表现?复兴的原因是什么?汉晋文学以怎样的方式接受《庄子》?汉晋各时期的《庄子》接受有何特点?汉晋文学主要接受了《庄子》的哪些方面?有何表现?《庄子》强烈的生命精神及由此生发的诗性精神是汉晋士人和文学对其进行选择接受时的一个主要兴奋点。本书以此为中心,对汉晋文学与《庄子》在生命意识、理想人生境界的建构及叙述方式上的深层联系进行了专题研究。
  • 春风沉醉的晚上

    春风沉醉的晚上

    《郁达夫精选集:春风沉醉的晚上》一书收录的都是郁达夫最为经典的名篇佳作。其中“第一辑:成长?我的梦,我的青春”收录的是郁达夫于1934至1936年写的8篇自传性质的文章,基本记录了作者本人成长历程;“第二辑:漂泊?一个人在途上”收录的是郁达夫的散文名篇;“第三辑:挚友?风雨故人”收录的是郁达夫回忆徐志摩、鲁迅、徐志摩等友人的文章;“第四辑: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收录的是郁达夫最为著名的小说作品,例如《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等等。
  • 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

    本书以唐宋词人的风花雪月和经典词作为线索,通过对唐宋词人及其脍炙人口名篇的趣味化解读,讲述了著名词人与词背后那不为人知的故事,常有知人论世之语。同时,作者结合这些词人的身世背景、性格学养、情感经历等方面,来探寻唐宋词艺术的发展与演变及词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 生活不止苟且 还有诗与远方

    生活不止苟且 还有诗与远方

    叶子,一个祖国西南边陲女孩。她曾是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做着人人羡慕的清闲工作,可天性倔强的她,偏不甘心朝九晚五平静如水的生活,于是毅然辞职出走。三年间,她从南到北、自西向东,马不停蹄地游遍了大半个中国,也曾短暂跨出国门,一次又一次地用笔记下了她的旅途见闻和感情遭际。这里有义无反顾的出行、有风光旖旎的边境小城、有光怪陆离的摩登都市、有难舍难分的情感缠绵、有扑朔迷离的相识相知,以及在异国他乡的艳遇、女同的内心世界。这是一段无怨无悔的青春,忧伤、喜悦、平静、叹息,绘声绘色地娓娓道来。
  • 蔡澜·致青春(全集)

    蔡澜·致青春(全集)

    《爱是一种好得不得了的“病毒”》专注对“真爱”的讨论。从“小女孩 纯纯的爱”,到“爱要怎么说出口”,到“如何得到他的爱”以及“你好 初恋”等七个篇章,蔡澜以豁达的“过来人”的身份,帮年轻人解决在初恋之路上遇到的方方面面的“大麻烦”。《忘不了,是因为你不想忘》专注对“情感纠葛”的纾解。在“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三角恋、多角恋”“分手快乐”及“生活琐事”等七个章节中,蔡澜凸显其杀伐决断的个性,敢爱敢恨。他鼓励年轻人积极面对恋爱与生活,在失败中学习、成长。“把痛苦建筑在发愤学习上,念书念到忘我的状态,是打败经验的最佳方法。”
热门推荐
  • 斗破之传奇再起

    斗破之传奇再起

    萧炎:“纳兰嫣然,我是来退婚的。”纳兰嫣然:“三十年河...河...哎,不对哎,我、我怎么觉得这句话好像在哪里听过?!”
  • 带着空间养包子

    带着空间养包子

    萧筱醒来后发现,自己竟然在2012世界末日的时候存活了下来,还活蹦乱跳的,没死!这是个好现象,但是能不能告诉她,为神马会从21世纪蹦回几千年前?而且……就算是穿越,但也用不着“买一赠二”吧!!!这两个小包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一个女儿身带着两个小包子,身无分文,这……这日子还怎么过啊!!!站在野地里手里抱着两只粉嫩嫩咬着手指、流着口水的小包子,萧筱仰天长叹……初来乍到没关系,咱融入社会,人生地不熟,咱努力的让它熟,女儿身,也没关系,最近不是流行‘女扮男装’嘛!身无分文?咱——空间在手,吃穿不愁……但是,只有一条……觊觎我儿子者——杀!!!→_→————————————谢各位亲赠送礼物:泪雨蝶云送了5颗钻石s2s2s22009送了1朵鲜花ccf1984送了1朵鲜花waitrevert送了1颗钻石waitrevert送了1颗钻石————————————一对小包子由╭(╯3╰)╮叶鱼小盆友领养在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使用的名称为《卖萌宝宝:带着妈咪找爹地》
  • 花都小保安

    花都小保安

    超级兵王龙潜花都,成为女舍保安,一段护花爱花,纵横花丛的风流故事,就此开始!
  • Slight Ache

    Slight Ache

    This volume contains a selection of early works by Harold Pinter. In the title play, everything in Flora's garden is lovely, and would be for Edward too, if it were not for the slight ache in his eyes and the mysterious matchseller at the gate. This edition also includes A Night Out, The Dwarfs and several revue sketches.
  • 秋天的背影

    秋天的背影

    本书收集了作者1984年至2000年间的部分诗作。包括“四十不惑”、“黄昏意象”、“晨曲”、“聆听远方”、“忘掉孤独”等。
  • 商女魔妃

    商女魔妃

    宁静琬,出身商贾之家,自幼由外公抚养长大,生活在富甲天下的锦绣山庄。渐长至风华初现的少女,却因一个意外,得知自己的生父尚在世,宁静琬难耐心中的好奇,假意答应父亲的请求,谁知却被卷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争斗之中。皇上赐婚,宁静琬一跃由一个地位低下的商人之女成为凤临国最尊贵的景王妃,顿时惹来无数双嫉恨的眼睛。尽管没人看得上宁静琬,可是凤临国几大豪族却都盯上了这富可敌国的财富,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财富争夺战。宁静琬为了保住宁氏的产业,与这几大势力展开了斗智斗勇的角逐!景王爷凤君寒,深沉优雅,心高气傲,风采绝世,对出身低下,名声不堪的宁静琬根本不屑一顾,大婚当晚便毅然出征边疆,坦言宁静琬这样无德无能的女人根本不配做他的正妻!然而,随着宁静琬进入景王府,一件又一件事情的发生让凤君寒竟开始正视这个一直以来被他无视的女人!看一个深藏不露的妖孽女子,一个深不可测的妖孽男子,如何在这权力,财富,爱情的角逐中最终成为赢家?
  • 小凤皇慕容冲

    小凤皇慕容冲

    深夜,因为多日延时加班,极度疲劳的动漫实习生郑杰好不容易乘上一辆从未守时的公交车,刚睡着不久,就被颠醒了。诡异的是,原本繁星点点的夏夜变成了白雪皑皑的寒冬,而那辆只载着他一个人的宽敞的大巴车也变成了古朴的马车。郑杰无奈地撩开窗帘朝外看去,但见窗外的古城内,尸横遍野、哀嚎震天、火光四射,整个世界都变了。郑杰几乎崩溃了,忽听得有人轻唤道:“凤皇,别怕!”。郑杰转身一看,这才发现,身旁多出来一个美女……
  • 火高粱

    火高粱

    《火高粱》是一部制高点题材的小说。《火高粱》作者以饱满浓厚的激情浓黩重彩地描绘了制高点初期发生的冀南成安保卫战。全书内容丰富,共分三十八章描写国共两党抗战军队有地方民团等众多人物。
  • 首席大师兄

    首席大师兄

    一个十八岁的青年穿越了,而且还把大脑里面唯一的金手指《剑气决》给修炼到了圆满境界,这……瞬间,宋风失去了目标,太无敌,找不到方向了……走走停停,宋风不知不觉的来到了一个修仙门派,成为了这个宗派的首席大师兄……
  • 腐朽不朽

    腐朽不朽

    一缕风吹过来,细手高雅地举起一杯白激咖啡中央是一个米白色笑脸,瓷杯略倾倒了一下,咖啡中的笑脸也浑然间散开了。今日的陌笙果真没有带包给自己压气场,但她眉目间毫无紧张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