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国松赞干布死后,禄东赞执掌大权,在他的悉心治理下,国家日渐强盛。禄东赞死后,大儿子钦陵掌管国事,才智不亚于其父。钦陵的三个弟弟也颇有军事才能,出外练兵时与唐军发生了摩擦,于是接连攻陷了西域十八个州。消息传入唐朝廷,高宗下诏撤销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派右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婆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和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将,去征讨吐蕃。
薛仁贵等人奉命西行,大军来到大非岭,前面就是乌海。薛仁贵对道真、待封道:“乌海路途险峻,当地还有很多瘟疫,我军一旦陷进去,那就是死路一条。我们只能死里求生,只要急速进兵就能成功,如果拖泥带水,则必定失败。现在大非岭地势还算平坦,可以修两处栅栏,藏好军需,留一万人马坚守。我率领骑兵前进,日夜兼程,攻他不备,必定可以破敌。”郭待封自愿留守,薛仁贵又嘱咐道:“我一到乌海,就派骑兵回来运军需,你一定要保护好它们,千万不要轻举妄动。”郭待封连声答应。薛仁贵率骑兵先行出发,命令阿史那道真为后应,兼程疾进,刚到河口,就遇到数万名吐蕃兵据险把守。薛仁贵亲自带兵冲锋,手持大戟,刺入敌营,敌人望风而逃。唐军一拥而上,杀敌无数,夺得牛羊一万多头。接着乘胜追击,直达乌海城下,这才派头目带领一千多骑兵,回大非岭接运军需。哪知留守大非岭的郭待封却把军需拱手让给了敌人。
原来,郭待封曾经当过郑城镇守,职位与薛仁贵齐平,现在却只能做个副将,于是心里极其不满,不愿意受薛仁贵指挥,竟然带着军需缓慢上路。走了一半,吐蕃忽然发兵二十万前来袭击,郭待封躲避不及,被吐蕃兵杀得大败,慌忙逃命,几百车军需全部丢失。薛仁贵还在乌海城下眼巴巴地等着郭待封,却只来了阿史那道真一路兵马。继而骑兵来报,说郭待封已经把军需丢了,薛仁贵不禁大惊道:“军需一丢,我军还能久留吗?”当下传令退军,从小道回到大非岭。郭待封也正带着残兵败将在大非岭驻扎。两军刚一会师,不料胡哨四起,吐蕃的钦陵带着大军四十万杀来。薛仁贵正要列阵,郭待封部下已经先逃了,郭待封也拨马逃命,顿时军心大乱。钦陵麾下都是久经训练的劲旅,任凭薛仁贵如何能耐,毕竟一支铁戟敌不住四十万蕃兵,两下交手,唐军逃的逃,死的死。薛仁贵知道抵挡不住,忙与阿史那道真杀开一条血路,且战且退。等到傍晚时候,钦陵才收兵回营。薛仁贵检点残兵,十成已伤亡七八成了。薛仁贵没有办法,只好和阿史那道真商量派使求和。钦陵也不想穷逼,答复说只要唐军不进攻吐谷浑,就可以议和。薛仁贵没办法,只好答应下来,然后带着败军回到长安。高宗听到失败的消息后,大发雷霆,将三个人一并撤职查办,贬为庶人。
西方未平,东方又乱。高丽的余部经常叛乱,高宗封刘仁轨为鸡林道大总管,命他率领司卫卿李弼、燕山总管李谨行等人,共同讨伐新罗叛王,斩获颇丰。此次东征,大将李谨行屡建奇功,而且妻子刘氏防守伐奴城,多次率兵击退贼寇,被封为燕国夫人。
在此期间,许敬宗病死,朝中少了个大奸臣,大快人心。高宗恢复原来的官职,用戴至德为左仆射,张文瓘为侍中,郝处俊为中书令,李敬玄为同三品。右仆射本来是刘仁轨,因他出镇洮河,只好虚位以待。偏偏李敬玄与刘仁轨不和,每当刘仁轨奏事,他就从中阻挠,刘仁轨非常恼火。可巧吐蕃屡来进犯,刘仁轨于是举荐李敬玄为洮河道大总管,高宗派李敬玄率领工部尚书检校左卫大将军刘审礼等人,统兵十八万代替刘仁轨镇守。
李敬玄完全不懂兵法,天生胆小,刘审礼又是一个莽撞人,只顾前不顾后。大军进入吐蕃境内,李敬玄沿途逗留,刘审礼却一路急行军,前后相隔越来越远。吐蕃国相钦陵率兵十万人把刘审礼团团围住,刘审礼指望李敬玄来救,李敬玄却迟迟未到。刘审礼一时冲不出去,身上多处中箭,被吐蕃兵捉去。钦陵又进兵来攻李敬玄。李敬玄听说刘审礼被擒,仓皇逃去,逃到了鄯州。
监察御史娄师德颇有智谋,李敬玄兵败后,幸亏他收拾残局,军心才稍稍振奋。高宗派他与吐蕃议和,吐蕃大将赞婆率大兵来迎,娄师德悉心开导,讲清祸福利害,说得赞婆心悦诚服,情愿修和。从此吐蕃兵多年没再入侵。
武氏掌权后,高宗有了头晕的毛病,常常不能上朝,于是朝中的内外政事全由武氏裁决。武氏虽然很有智谋,但为人却阴险毒辣,顺者昌,逆者亡,甚至骨肉至亲也不能幸免。
武氏的母亲杨氏是武士彟的后妻。她生下三个女儿,大女儿早年守寡,小女儿已经身亡,二女儿就是武氏。武士彟的前妻相里氏生过两个儿子,分别叫武元庆、武元爽。此外,武氏还有两个表哥,分别叫武惟良、武怀运。这四人对待杨氏一向很不恭敬。武氏没进宫时,常遭他们的白眼,因此武氏母女特别恨他们。
武氏得宠后,守寡的姐姐被封为韩国夫人。韩国夫人经常出入宫中,时间一长,竟与高宗勾搭起来。韩国夫人有个女儿,生得国色天香,娇小玲珑。高宗是色中魔鬼,见一个,要一个。那女子又秉承家传,不管什么老小,只要能得到皇上的宠爱,也乐得移花接木,颠鸾倒凤。母女两人依次被宠幸,只瞒着一个武后。俗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况且武氏是个非常机敏的人,哪能看不出来呢?她却假装不知道,仍然与韩国夫人来往,而且更增加了几分亲密,时常和她摆宴喝酒,暗地里却在酒中放进毒药,竟然将韩国夫人毒死了。高宗一点儿也不知情,还以为她是暴病身亡,偷偷地滴下几点情泪,又加封韩国夫人的女儿为魏国夫人,算是报答韩国夫人的情意。魏国夫人感激万分,更是以身相报,惹得高宗越来越怜爱,几乎要册封为妃嫔。只是因为碍着武氏的面子,才没有说出口。武氏看得很明白,仍然不动声色,等待时机。
正巧,武惟良、武怀运在上朝的时候,献上一种精美食物,武氏一看机会来了,便密令心腹在食物中下毒,然后找来魏国夫人,让她尝尝鲜。魏国夫人毫无防备,霎时间肚子暴痛,跌倒在地,没过一会儿,便七窍流血,投入枉死城了。武氏连忙让宫女去找高宗,然后一口咬定是武惟良、武怀运二人干的。武氏又哭着说他们本来打算毒害皇上,偏偏魏国夫人晦气,做了替死鬼。应该好好抚恤魏国夫人的家人,同时追究武惟良、武怀运的罪名。高宗怜香惜玉,恨不得把二人亲自斩了才能解恨,也没调查真假,就草草写了手谕,把武惟良、武怀运处斩,可怜二人有口难辩,白白地丢了性命。
上元元年,高宗自称天皇,封武氏为天后。武氏内心阴险毒辣,表面上却假装宽仁,居然上表十二项改革措施,请高宗实行。其中包括加强农桑、减轻赋税、裁军、广开言路、理顺人才选拔制度、教化民风等方面的建议。这十二条纲目,多半符合当时的国情,一经颁布,文武百官都说皇后贤明,传颂一时。高宗当然照办,并且大加赞美。武氏还亲自养蚕,做出一副率先垂范的样子。
太子李弘仁孝谦逊,见武氏专权,有时不免讥讽几句,于是惹恼了武氏。萧淑妃有两个女儿,一个是义阳公主,一个是宣城公主,因为母亲的关系都被幽禁起来,已经三十多岁了,还没出嫁。李弘动了恻隐之心,请武氏让她们出嫁。武氏大为不悦,就把二位公主下嫁给了宫中的卫士,并且从此更加记恨太子。上元二年初夏,太子李弘跟着高宗来到合璧宫。武氏亲自赐酒给太子,李弘以为是母亲一片好心,也没防备,就多喝了几杯。临走时还没觉得痛苦,等到回宫才觉得肚子疼痛难忍,呻吟了好几天,竟然死了,年仅二十四岁。
高宗特别钟爱李弘,如今痛失爱子,几乎痛不欲生,经过侍臣反复劝慰,才止住哀声。太子死后的所有丧葬制度,竟然被特许使用天子的礼仪。太子李弘有三个弟弟,一个叫李贤,一个叫李哲,还有一个名叫李旦,都是武氏所生。其中李贤举止端庄,性情聪敏,小时候读书就过目不忘,曾被封为雍王,高宗也颇为宠爱,李弘死后,就又立了李贤。
两年后,高宗下诏改元,改仪凤为调露,然后带着武氏巡游东都洛阳,命太子李贤代理朝政。原来,武氏害死王皇后和萧淑妃以后,虽得一时痛快,但心里也时常害怕,经常在睡梦中梦见两个人披着头发,七窍流血,来向自己索命,样子恐怖极了。后来疑心病越来越重,有时明明醒着,也觉得二人站在身旁。因此武氏想躲避一下,特地在长安东北角另造了一座蓬莱宫,建筑非常华丽,比旧宫还宏伟几倍,武氏就迁居那里,连高宗也搬了过去,称旧宫为西皇宫,新宫为东皇宫。武氏以为迁了新居,冤魂就不会再来缠扰,哪知道这两个厉鬼仍然跟着,没奈何召来巫师,多方破解也没有什么效果。正谏大夫明崇俨一向喜好旁门左道,就劝武氏迁到东都洛阳,一定能除掉鬼魂,武氏于是怂恿高宗东迁,高宗不敢不依,二人便一起来到东都洛阳。
一到洛阳,武氏果然心旷神怡,没有了厉鬼侵袭,一住就是好几个月。听说太子李贤在长安主政,处事英明,深得民心,高宗也就安心了。谁知明崇俨秘密到武氏那里挑拨道:“太子命薄福浅,担当不了皇位,倒是英王李哲长得很像太宗,豫王李旦的相貌也是大富大贵,可以在这两个儿子中间选择一个立为太子,才能确保皇室无忧。”武氏格外信任明崇俨,就也认为李贤不应当立为太子,开始暗地里后悔,只是因为李贤没有过错可指责,只好勉强容忍。但她还是亲自撰写了《孝子传》、《少阳政范》等书,陆续赐给李贤,书中暗含着训斥的意思。李贤看出了其中的奥妙,于是母子之间渐渐产生了矛盾。
第二年,高宗又改元为永隆,仍然与武氏留在东都洛阳。明崇俨有事返回长安,却在途中被强盗杀了。武氏怀疑是李贤主使,于是大动干戈搜索罪犯,找了几个月也没找到。李贤有些害怕,开始纵情声色。李贤想贿赂宫奴赵道生,被司仪郎韦承庆谏阻,李贤不但没听,反而把韦承庆斥责了一顿。韦承庆于是报告武氏,武氏召太子李贤到东都,并且派薛元超、裴炎、高智周三个人去搜东宫,又秘密叮嘱了一番。三个人心领神会,来到东宫检查。随即搜出铠甲几百具,作为谋反的证据。又利诱赵道生诬告太子,硬把明崇俨被杀死的事加在太子李贤身上,说是受了太子指使。于是一番无凭无据的审讯,便有了确确凿凿的证词。武氏写了“大义灭亲”四个字,要把李贤置于死地。还是高宗替儿子求情,这才废李贤为庶人,将他幽禁起来,不久又流放巴州。武氏除掉了李贤,又改立李哲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