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67300000025

第25章 无心

通了禅,就通了心。很多科学家在不断地学习、钻研、探索,都解决不了“心”的问题,最后回归宗教来学禅。由心产生了禅,又通过禅学来剖析心。我们的言行举止和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真实的显现和写照。所谓的“内生其念,外显其形”,内在起心动念以后,才和外在事物产生关联。唐朝有个和尚不会用功,修了很多年都没办法入道。有一天他走在大街上,正好路过一个戏台子,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的鞋带被踩散了,就在他弯腰系鞋带的那一瞬间,他听到台上的戏子唱道:“我若无心,他便休。”一句话让他豁然顿悟,心想:是啊,这么多年来我之所以用不上功,被烦恼所牵,被境所转,都是因为我有心,我的心一直住在烦恼上。如果我无心,烦恼和外面的事物又怎么会牵动我,转变我呢?

实际上万事万物都是这个道理。禅宗有一句话叫“色不迷人,人自迷”。这个“色”指的是一切有形有相的东西。如果我心里没有色,它怎么会迷我呢?它之所以把我迷了,是因为我先把它装在心里。禅宗还有一句话叫“外魔好治,心魔难调”。如果你心里装着它,抱住它不放,执著它,你就被它转了。

学佛修禅只在心地上下功夫,可是学佛的人却总在相上打转,总是抱怨外境。实际上外境对每个人都一样,是公平的。如果你有见地,会用功的话,外境就是你修道的助缘,成长的助力;如果你没有智慧,没有见地,它就成了你修道的障碍,障道之缘。所以圣人是“修心不除境”,凡夫则是“除境不修心”。

佛法最终是要在红尘中起用。如果离开了人,离开了社会,它还有什么用武之地,它的存在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既然最终都要面对人和事,那么在修行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阶段需要面对人和事,如果不面对,就失去学佛修道的意义了。所谓的“学佛先自利,再利他”,实际上利他还是为了更好地圆满自己。

所谓“大道无情”,它不会喜欢一个人或怨恨一个人,也不会对一个人产生善意或恶意,道就是道,它没有分别。如果我们得道了,就与道同一体,我们就可以无分别地加持每一个人。

禅就是每时每刻看住自己的心,把握和转变自己的心,如果不能把握自己的心,就会被外境和外缘所转。

前几天讲到,所有用功的法门不外乎一个加法和一个减法。什么是加法呢?比如密宗的修法,先让你观想;你还有多余的力量打妄想,就让你结手印;结了手印还有多余的力量,就让你念咒语,摇铃铛,持金刚杵,敲法器……给你的六根全都施加压力,让你忙得不可开交,没有多余的力量打妄想。当你不再打妄想时,再开始一样一样地减,减到最后,不念咒,不观想,不结手印,不需要借助和依赖任何一个方法了,你自然就安静下来,就专注了。禅宗是大根器人修的,一上来就万缘放下,不需要加了之后再减,一上来就用减法。

过去的祖师大德都是通过学禅,在禅堂里摸爬滚打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才成就的。过去的修行人跟着一个明师参学,一跟就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到处跑。他们都是一边在寺庙里做事,一边忙里偷闲打坐学习。哪有现在的人这么好的条件:你是念佛的就专门到念佛堂去念佛,你是打坐的就专门到禅堂去打坐,你喜欢敲打唱念就专门敲打唱念。过去不是这样,你什么都要做,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修行是你个人的事,你要先满足常住的需要,常住需要是第一,个人修行是第二。实际上过去的修行人越是忙里偷闲,越容易用上功。而现在的修行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反而用不上功。因为时间太多了,心灵有了空间,打闲岔的机会也多了。

在汉、南北朝、唐、宋、明时期,开悟的祖师都是成批成批的,到明清以后就越来越少了,到现在就更少了。过去好多祖师在开悟之前,文化、智慧都平平,但是开悟之后,个个都是做博士的料子。这让俗人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人本来没有多少知识学问,可是开悟以后,世间知识对他而言都变成了小儿科?事实上这正符合了佛教的说法:我们的八识心田收藏了累世所学,只要你把这个仓库打开了,里面储存的信息全都可以拿出来用。内在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宝藏打不开,你能发挥的只是今世所学,非常有限。

但是,要把八识这个仓库打开太难了,这不是通过一个方法就可以做到的。如果说一定有一个方法,就是把所有的方法都丢掉,一空再空,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放下放下再放下,什么都放下了,你的本来面目——无始以来的宝藏就打开了。

当一个人的心空灵到一定程度,他打个妄想都力大无穷。为什么说“宁搅千江水,不动道人心”“禅和子不能轻易打妄想”呢?修道人的心灵是空空荡荡的,很少有念头,一旦生起一个念头,即便是个妄想,因为他已经有念力了(这时候的念不是第六识的念,而是接近于真心的念,但又不完全是真心的念),他想什么就能招感什么。所以说一个修禅的人要时时刻刻把握自己的起心动念。如果一定要生念,只能生善念,不能生恶念。如果生恶念,当下就会很惨。因为此时你的心念有力量,可以招感一切。而一个没有修行的人,或者一个刚刚起步修行的人,他所谓的“起心动念”只是妄想,没有力量,他想什么也招感不来。

一个学佛习禅的人修到一定程度,他的起心动念就如同一块磁铁,他所想的很快就能招感过来。所以过去的人都怕学佛的人,怕他诅咒使坏。为什么学佛的人诅咒人会有力量,为人祈福也有力量,俗人这样做却没有力量呢?因为俗人的心力不够,他的起心动念仅仅是他个人的力量。而习禅的人已经和天地融为一体了,他起个心,动个念,就意味着能调动宇宙和大自然的力量。也正因为如此,信徒才不远千里万里来到一个明师面前,请明师为他们摸顶祈福。

空掉一切,提起正念——参!!!

2010年4月10日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四分册,讲述耶稣门徒的故事并介绍使徒的书信作品,对应《圣经·新约》的后23卷。使徒保罗原本是迫害基督徒的急先锋,但在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得到神启,归信了基督,从此冒着巨大风险坚定不移地展开三次传教,曾被投放监狱,依然坚持信仰直到最后被杀害。本册同时也讲述了基督教早期领袖彼得、基督耶稣厚爱的门徒约翰等其他使徒传播基督之道的故事。由于早期基督教是被罗马帝国禁止的,这些使徒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然而他们都展现出了强烈的大无畏精神,对后人有相当大的榜样作用。
  • 道行天下

    道行天下

    “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受到道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幸运的中国人才获得了排忧解烦、逍遥自在的静心术。可以说,道家的人生智慧,为幸福人生提供了肥沃厚实的精神土壤。本书通透解读道家的生存智慧,明辨万物变化的玄妙之机,提出人处世的进退方略,实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从现实起步,从小处着手,在点滴中改变自己,你会发现人生可以更自在,幸福其实就在身边。
  • 与佛有缘

    与佛有缘

    在人生的纷杂喧闹中,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和不如意,佛学蕴涵着的隽永的哲理和宝贵的智慧带我们走进一个沉静而安详的世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执关现在。不担忧未来。让心灵得到平静,用清静之心看世间,世间即清静,用解脱之心看世间,心即解脱。用心去感受佛恩,以佛来洗礼心灵。得失随缘,来去随缘,心能随缘,故得自在。佛带给人心的宁静,佛让我们的心安祥。使我们对功与利都看得淡些,在社会上处处做好事正直,有善心,对人真诚,对佛有敬仰之心,他一定就是与佛有缘之人。
  • 清虚集

    清虚集

    本书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50多篇。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道家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 释然的修行

    释然的修行

    释然是个刚刚经过了成人礼的小和尚,对他来说,佛法和尘世全部一股脑儿摆在了尚未准备充足的自己面前。于是,烦恼氆就接踵而至。
热门推荐
  • 王爷乖乖别闹

    王爷乖乖别闹

    异世魂,天下变,凤起凰先伴!世人都说叶家三小姐是个懦弱无能的痴傻废物,一朝觉醒,天下变!他,是身份尊贵无比的墨王爷。他说,还是他的眼光好,慧眼识珠。早早定下丈夫这个位置,不然早就和其他人挣的头破血流......
  • 散文(2016年第7期)

    散文(2016年第7期)

    《散文》创刊于1980年1月,是我国第一家专发散文作品的纯文学刊物。创刊之初,便确立了思想上追求高格调,艺术上追求高水准的办刊宗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使得《散文》成为一份高雅纯净,独具品位的刊物,推出了包括贾平凹、赵丽宏、詹克明、李汉荣等在内的大批优秀散文作家及作品,得到了广大读者和社会的认可。从创刊至今,《散文》一直以它独特的魅力力证着自己的存在,坚持呈现当代中国巅峰笔意,鼓励作者表达发现,呈现了一种罕见的沉思的品质和悲悯情怀,是当代文学界尤其是散文界极具分量的文学读本,在读者、作者、文学评论者心中地位崇高,影响遍及海内外华人世界。
  • 西湖女王

    西湖女王

    一个研究光学的科学家,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来到了迷人的杭州,在得知妻子怀孕的同时,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光线,鬼使神差的,光线透过了妻子的肚皮。不久,一个长着翅膀的女孩诞生了,她的名字叫做楚楚。
  • 召唤群雄争霸天下

    召唤群雄争霸天下

    解锁诸天神殿,召唤文臣武将。“常山赵子龙来也”一骑白马,赵云英姿飒爽的使出了闻名的百鸟朝凤。李元霸憨厚一笑,双锤合击,前方,一支数十万的王牌军队爆成一片血雾,造就了一片鬼域。“力拔天兮气盖世”项羽一个横扫,一尊大世界因此破碎。PS:本书文笔就那样,拒绝考究党和杠精进入
  • 我和蓝胖子的修仙之旅

    我和蓝胖子的修仙之旅

    带着蓝胖子和他的道具,一起走在异界的修仙之路上。为了不被蓝胖子坑,咱先挖坑等人。走自己的修仙路,让别人掉坑里吧。
  • 论语:玩诵本

    论语:玩诵本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其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内容很广,涉及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历史、人物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朱子(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全书20篇,约15000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隐含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篇名取每篇开头的两三个字而定。全书经过后世儒者的编订整理,在东汉末年定型。
  • 最强败家抽奖系统

    最强败家抽奖系统

    吴皇:我每天不是在败家,就是正在去败家的路上。自从获得《最强败家抽奖系统》之后,吴皇踏上了一条装逼打脸之路。吴皇:其实,我也很无奈,我每天都在绞尽脑汁思考,该怎么败家,可是我的钱越花越多,越花越多,越花越多。吴皇:你们瞅我来气不?
  • 你的神迹

    你的神迹

    白天,一个人去坟地是你最兴奋的事情。从坟地中心开始,一个墓地一个墓地地看那些碑上的文字,你轻轻地喊那些死者的名字。你希望有鬼坐在墓碑旁。灵魂护佑着你,鬼没有靠近过你,你从没看见过鬼的模样。你一直住在零下冰的屋子里。母亲瘦得跟大刀片一样,你希望老天那把刀砍下自己的肉给她。母亲偏执的气息飘在空气的房子里,生活都病了。有人说,有女鬼缠上了你。
  • 错嫁残欢

    错嫁残欢

    洞房花烛,一夜纠缠,一夜旖旎。翌日,却发现他的真面目,她只不过是他的一只棋子,他和她成亲只是为了利用她!他废她毕生功力,他灭她的罗刹门,只为了完成皇上的任务,而当初的邂逅,也只是他的一场骗局。江山与美人,他毅然选择了江山。。。。救命恩人如他,白袍谪仙如他。在他向她伸出救命之手时,却已经把恶魔之手刺入她的身了。他冷漠对她,他柔情对的却是另一个她!半年的相处,半年的情愫,却抵不过那个一直深埋在他心底的女人。当他拿着碗,割破她的筋脉,盛着那一滴滴鲜血时,他的神色依旧那么冷漠,没有一丝哀痛。可是转身那一刻,对着那个躺在床上的女人时,他却那么的温柔.....毒,一生的毒,让她变成了麻木不仁的药人!只因他心爱的女人长睡不醒,需要她作为药人的血来解除!每月的一碗血,换取的就是当初他对她的救命之恩!。。。悬崖陡壁,她看着眼前的御林军,那闪晃在眼前的冷器,心底一笑,目光无谓的看着那个玄衣黄袍男子,看着那熟悉的脸庞,却没有了当初的悸动。风冷冷的吹过她的身子,她轻声一笑,自由的闭上眼睛,身子轻盈的向后倒去。耳边是飞速的风声,还有那一道撕裂的大喊。忽然,她被拥入一个冷梅淡香的怀抱,耳边是温热的低喃,“笑儿,不要妄想丢下我一个,不论上黄泉下碧落,这辈子,我再也不会和你分开了。”。。。“如果一年之后我能寻找到解药,如果一年后你还爱着等我,那我秦笑便许你我的下半生,可好?”只见她握住男子的手,笑了笑,在他痴恋的目光中,转身离去,白衣翩翩。推荐小白完结文:《错嫁》:《霸少的强宠》:【就这一次,可不可以让我说,我爱你——顾小城】【既然等不到你的爱,那么我就放手,不是不再爱你,而是希望你能幸福——顾小城】【我说过的,你不可以爱上我,而我,也永远都不会爱你的——穆亦非】【精彩片段一】每一个夜晚,她都在奢望她枕边的他说出一句话,苦苦等待,却不料说出那句话的却是她。卑微的她,只能狠狠揪住他高档的衬衫,涌出的泪水湿了他的胸膛,可他的心依旧是冷的。他的声音很冷,眼神很冰,完全使用看一个陌生人的眼神来看着她,“顾小城,我说过,你不可以爱上我的。”她绝望的看着他,看着他冰冷如雪的黑眸,心,破裂成块,可即使这样,她还是爱他的。她埋首在他占有她气息的胸膛,哭的沙哑的声音撕裂的说道,“穆亦非,就一次,可不可以让我说,我爱你......”【精彩片段二】
  • 被迫成为勇者的村姑

    被迫成为勇者的村姑

    林天音发现自己重生了,变成了某本蛋疼勇者与魔王故事里的肥婆反派。原著的作者是个变态,整个故事里都没几个正常人,因此她只能努力变得更变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