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67500000002

第2章 如是参禅(2)

活在当下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反之,都是在消耗心力,消耗体力,最后变成了一个空壳,依靠名师,依靠佛……。人的许多精力都是消耗在满足各种各样的欲望的行为中,这是最妨碍修行的,它们会把体内的能量消耗殆尽。参话头、提起觉照、观想……并不会消耗能量。

最消耗能量的就是欲望。宗教里面的修炼人士为何要禁欲?拿火箭发射来比喻,人体就像一座火箭发射架,中脉则是火箭发射的通道,神识也好,灵魂也好,是上升的火箭弹头。火箭为何会升上太空?因为火箭底部本身带有燃烧的能量,通过一种方法把火箭底部储存的能量点燃,并且让它燃烧到一定的程度,即能把火箭发射到太空。倘若火箭底部没有能量燃烧,没有能量爆炸,或是力度不够,箭头则无法上升。拿人体来说,体内的精气神就是燃烧的能量,修炼的人如果纵欲过度,根本无法开顶。

体内的精气神充足到一定程度,而且正在往上升的时候,身体会发烫(往下降则会性欲冲动),头顶会涨得似要裂开,有钟声、鼓声、琴声,有电光、雷鸣,能透视、远视……头顶打开后成为一个通道,睁眼闭眼都是晴空万里,浑然忘我,与万物同一体;但在没开顶之前,彻夜彻夜都是梦,白天也是梦,尽是光影涟涟。当心这时候别人说你是精神病,若执着不放,真的会变成精神病。

其实,欲望永远满足不了,满足了一个欲望,马上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欲望,如此循环,人就为欲望活着,被欲望驱使着。希望别人赏识或认可,只能助长自己的欲望,而失去真我。现代人给欲望换了个好听的名词,叫做“理想”。细分析,理想和欲望有什么区别呢?它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那么,想断除欲望应该如何做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拥有一种看待事物的最好方式。

悟道的人是如何看待事物的呢?他时时刻刻保持内在的觉知,对事物清楚明了,而又不加以分别——比较、衡量、算计……事物就是事物,它没有属性,一旦你给它下了定义,就有了好坏、善恶、是非……但我们普通人都正好相反。

人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对事物过多的分别造成的。

也许,我们要学会时时刻刻觉知事物,而又不分别事物,这样去生活试试看。

对事物觉知,而又不分别事物,就是一种单纯心,只有这种单纯心才能入道。财色名利占据了我们的心,怎么可能活得不累呢?我们的心又怎么可能保持单纯呢?

当然,我们终究是凡夫,悟道以后可以不迎不拒不相随,但是在未悟道之前,仍须思维观,也即正念。如果不是通过思维观,定力则无法生起,也就不可能见到佛性。

对于悟道的人来讲,烦恼即是菩提,六根飞舞也即化身的显现。可是对于未悟的人,烦恼就是烦恼,六根就是六贼。现在学佛的人,总是拿着祖师悟道后的思想往自己身上套,而不是把人家未悟之前的话往自己身上套。

一个未开悟的人,千万不可学开悟的人的思想行为,否则对自身学佛一点益处都没有。看祖师的语录,要把前后分开来看,未悟前是怎样修的,开悟后又是怎么做,怎么讲的,要分清楚。

对于没有悟道的人来说,念是很重要的。一念不生是定非禅,更非究竟之禅。禅是有念才能修。一念不生的结果是什么?可想而知是无心,无心又怎能观照呢?既无观照,又如何明心呢?“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数重关。”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并非无念、无心就是修行。

何谓妄心?六根对六尘产生识别就是妄心。要消灭妄心,就要关闭六根;六根一旦关闭,妄心熄灭,则产生定力;有定力,虽分别,也无分别;无分别,则有觉知;有觉知,则不被境转。

觉知是不是心意识呢?是心意识。佛门里不是讲“离开心意识来参”吗?无住为离,不觉是住。觉与离皆是妄,既是妄,又何谓道呢?道者,真妄同在,妄息真也无。“真”无能,“妄”有用。讲经说法度众生,真妄并存,并用。

见闻觉知不是妙明真心,但也不离妙明真心,离是断灭,不离是妄,只有顺着见闻觉知,方能证到妙明真心。若言觉知是真心,四大散尽真何在?若言觉知不是真,离开觉知真何来?

都说“坐禅”“坐禅”,其实禅岂能是坐的呢?禅是参出来的,定才是坐出来的,严格说来,定到一定程度也无需坐了,而要借助事境来锻炼自己的定力;禅则更需要借助人事物理的境缘来参。参禅是有观有照,有觉有知。定是一念不生,无分别,无拣择。

往往坐禅的人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怕吵闹的环境,不愿意接触人和事,究其原因,还是不懂何为参禅。实际上,在动中参禅要比在定中参禅容易悟道得多。在定中参禅只有一种味道,而在动中参禅则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悟道的契机(也即因缘)特别多。

参话头的道理也是这样。参话头首先要提起话头,提不起话头又如何参话头呢?有时候提起话头,又未必是参话头,犹如止观,能止未必能观,止是定,观是慧,提起话头而不参话头,只能得定而不能开悟。所谓的“放下”,是叫你放下世上的功名利禄,而不是放下求道求悟的道心,倘若道心都没有了,还能超三界吗?超三界的就是这颗心。

悟道后的心性并非不需要觉照,而是更需要用觉照时刻体会真如。找到佛性,应该时刻体验它,提起它。那么,找到佛性的人何时能放下佛性呢?达到看佛性随看随在的时候,才能小憩一会儿;找到佛性后,几十年如一日从未走掉过,才敢放下。

生死未了,智慧未开,永远要时时刻刻提起觉知,保任佛性永不间断。按禅宗的境界,三关未彻底破,真如佛性永远不能放下,须一直提起觉知看着佛性,待三关通透方能放下觉知,不需再看着佛性。

禅是超越头脑后的产物,而不是头脑的作品,但是许多人总爱思考禅。参禅绝不是用头脑思考禅,而是要抛弃头脑,用祖师的话来讲是要“抛开心意识来参”。如果一个人仅仅是看了一些禅学书,根本没有资格来谈禅宗,谈谈禅学还勉强。

真如佛性能否传呢?“向上一路”真的不能传吗?这两者是一还是二?这两者是一不是二,的确不能传,所能传的只是些基本方法和理念,凡所传、凡所说,皆非第一义,第一义者需自己去亲见,亲明,亲受用。禅门里的公案和机锋是祖师对众生慈悲,才善巧设立的无门之门、无法之法。

参禅有这样三个阶段,可以比喻一下:见山是山,是凡夫;见山不是山,是处在参禅的过程中;见山是山,是从功态中走出来的彻悟圆满。古人常讲,前十年见山是山,中间十年见山不是山,后十年又是见山是山。在这里我们换一种讲法:前十年,只要用心什么都听得见;中间十年,尽管用心什么也听不见;后十年,即便不用心什么也都听得见。因为前十年用的是头脑,稍微注意一下便产生头脑效应,听见声音;中十年是处在功态中,提起觉照,头脑已不复存在,所以外界的声音干扰不了觉照(只有头脑才易受干扰);后十年已经圆满,身心内外、八万四千毛孔全部变成了觉照,变成了一个透明体,不存在用功,觉照便出现,不用功,觉照便消失。如果在定中没有觉照,智慧永远不会现前,或者说真如佛性永远不会现前(前十年、中十年必须提起觉照,否则便落入无记)。

在参禅过程中必须有念才能参究(在禅宗里叫做疑情,也即提起正念),而且这个念还要相续不断才能参究。

在参禅中,明师也很重要。明师既是种子,又是阳光和甘露。凡是被灌顶的人,已被明师种下了一粒菩提种子,一旦因缘成熟,种子遇到了阳光和甘露,就会发芽结果。为什么许多众生听闻佛法后,或见到明师一眼,就会发菩提心?那是因为在前世曾经听闻过佛法,被明师种下过种子。皈依和灌顶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和明师的力量沟通,也即和历代祖师的力量,包括和佛菩萨的力量沟通。因为在世明师被上一代明师灌过顶,法脉的力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续下来的。犹如每个众生的身上都有自己的父亲、爷爷的遗传基因一样。没有经过灌顶,就没有办法和法脉的力量沟通,因为你的阿赖耶识里没有这个记忆(基因),没有储存这个信息,就是给你方法修炼,也不会产生效果。灌顶后,在你的心灵深处会有历代祖师的信息和力量,师徒俩人犹如两杯水,在灌顶的一刹那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体,不分彼此,如此一来,虽是师徒二人,实则是一人。为什么父母与子女之间容易相感应呢?因为彼中有此,此中有彼,或者说,子女是父母亲的化身。经灌顶后的师徒也是如此。

常人的神识是随习气而停留,生前好淫的人,其思想是停留在生殖器部位,那么死后,神识也会从生殖器出去,进入畜生道。生前贪吃的人,其神识多数停留在肚子上,临终时,神识则从肚脐眼出去,进入饿鬼道。灌顶时,是把神识唤醒并提升至头顶,神识是停留在头顶上(大根器的人在灌顶的一刹那,神识还会从头顶出去),那么临终时,神识也必然从头顶上出去,进入佛国。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讲,皈依和灌顶是至关重要的。

修法,被法缚;弃法,被法转;不修不弃,当下警觉(觉照)即是道。也即,无明即魔,识得即道。

总之,参禅悟道靠见地,自了生死没出息。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宗教学是门年轻的学科,从缪勒1873年在《宗教学概论》中正式提出“宗教学”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故宗教文化很古老并依然活跃,宗教学却还年轻。宗教学研究与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虽然要涉及宗教信仰,但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不是一回事。
  •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是诞生于明万历年间的一部奇书。在这部书中,洪应明以一位通达人生智慧的成熟之士,用他精微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了旷达高远的智识,将儒家的自强不息、佛家的宽忍宏大和道家的超脱玄妙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回味无穷的入世出世的方法体系,并且以其对于中国几千年来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的精确总结和有力诠释而历久弥新。虽然已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变幻,却始终让人品味不尽。问世以来,更是得到了“急功近利者服之,可当清凉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当益智膏”的极高评价。为一部集结了中国古代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大智慧大学问的经典著作,《菜根谭》更是给世人带来了无穷的思索和无尽的收获。虽然现代人与……
  • 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

    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

    这是一本了解耶稣和基督教知识的理想读本。《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以故事形式讲述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生平事迹和心路历程,主要包括耶稣的诞生与少年时代,耶稣的传道生涯,耶稣的受难与复活三方面内容,完整再现了耶酥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
热门推荐
  • 丹武天下

    丹武天下

    一颗奇异神珠,让丹胚已碎的林枫重新恢复了修炼的可能!在神秘灵老的指导下,他吸收天灵,开辟精神海,从此脱离一切桎梏。一个月连升四级,一年跨入蜕凡境,将低级武学演练到极致,越级击败嚣张强敌!修极品武学,炼顶级神丹,终有一天他会踏入武道巅峰!
  • 天机古卷Ⅱ

    天机古卷Ⅱ

    一部家传古卷,引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职业,世受皇家供养的天机大夫,因何流落民间?主人公祁天下,在得到古卷之后,鬼使神差地踏上了一条危险重重的探险之路,而这条探险之路,将逐步揭开亘古谜团第四爻的秘密。干云洞、黄房子、原始密林、黄河之畔。斗奇术、破震物、施占卜,洞悉天机。黄大仙、老鬼子、尸魅、异兽,陆续登场……
  • 岁月静美

    岁月静美

    你渐然领略了世界的美丽与丑陋。让你打开心门,欢喜迎接爱情的入驻,也让你强颜坚忍,凝望另一个背影的决绝和消泯。这是一本中篇小说集,讲述我们都曾经历的年轻时光。
  • 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历代赋评注》全书七卷,选录从先秦至近代三百多位作家的赋近六百篇加以注释和品评。其中大部分作品以前没有人注过。主编赵逵夫教授为著名辞赋研究专家,中国辞赋学会顾问。各卷主编和撰稿人也都是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有较高修养的学者,基本上都是高职和博士。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
  • 名门嫡妃

    名门嫡妃

    为了嫡亲的妹妹,亲生娘亲将她推入宫门。为了美貌的宠妃,痴情帝王将她送与他人。一朝身死,重生的李妖儿魅惑一笑,既然天生带妖,她何苦学那闺中的良妇。恰逢天下纷争,她有心做枭雄手中的花,既然被世人称作妖女,她便发誓要用倾城之姿魅惑众生。
  • 父亲的第一本教子书

    父亲的第一本教子书

    我们从父亲教育不能缺失、父亲应该给孩子什么、真正的威信来自哪里、最牛的老师是父亲、走进孩子的心里、填平亲子间的代沟、用智慧启迪孩子一生、大师怎样做父亲等八个方面,从正反角度,分别论述了好父亲和“坏”父亲对孩子所采用的不同的教育方式,并针对父亲在教育孩子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惑进行了深入思考,给父亲们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素质全面、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孩子提供了许多实用建议。我们认为,在今天,父亲只有懂教育,爱学习,才能培养出杰出的孩子,孩子的前程就掌握在您的手中。天下所有的父亲们,为了孩子,也为了您家业的传承,请认真阅读这本书!
  • 晨夕初见之哥哥你还在嘛

    晨夕初见之哥哥你还在嘛

    第一次见面,他请她吃糖,她和他回家在最美好的时光里,他学会了很多,包括把一个人默默放在心上为她,十岁开始他学习各种美食为她,学习各种技能想要保她一世快乐为她,学会了笑,学会了甜,学会了暖意外分开,她的心里一直住着他,她的眼里却没有了他他的眼里时刻看到她,他的心里却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重逢,她步步退缩默默守护为他,努力治疗刻苦学习为他,改变自己从头再来为他,小心翼翼唤醒曾经在茫茫人海遇见他(她)让我听到了最动听的笑声
  • 男人对自己狠一点,离成功近一点

    男人对自己狠一点,离成功近一点

    人生是洒满珍宝的荒原,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通往目的地的路上。一路上有朋友,也有对手,更多时候,陪伴我们左右的只有自己的影子。当等不到黎明的时候,我们只能为自己充电;当冷雨来袭的时候,我们只能为自己取暖;对自己狠一点,我们才会变成马力强大的发动机,自我充电,自我发热。只有内心有了光和热,即使在最阴霾的日子,也会获得温暖和力量。对自己狠一点,如同点燃一支 火把,点燃沸腾的热血;对自己狠一点,如同你在春天里播下一颗成功的种子,总能等到金灿灿的收获季节。你准备好“狠”字当头了吗?当我们无法改变世界时,那就改变我们自己。
  • 鲁迅还在

    鲁迅还在

    本书是作者阎晶明近十年来关于鲁迅话题的学术随笔集。重要特点为以散文笔法对鲁迅精神、思想、创作及生平进行精微描述与评述,力求生动形象,不求论述总结;力求角度新颖,而非人云亦云;力求材料丰富且取自原著,不做宏篇大论。本书对普及鲁迅作品、精神及其经历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鲁迅的学术研究也具有相当的启发性、提示性。本书多数文章发表在《人民文学》《十月》《上海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国内重要文学杂志,多以散文发表。其中少部分文章收入多种年度散文、随笔选本。
  • 名侦探推理破奇案

    名侦探推理破奇案

    本书中的故事内容虽然简短,却趣味横生;作为向自己的脑力挑战的媒介,毫不逊色于一般的侦探故事。本书包括了“古坟里的谋杀”、“印花上的毒药”、“风流作曲家之死”等等精彩的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