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它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积累、传承的过程。通过职业技术教育这个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系统、有目的地将科学知识、技术世代相传,具有高效性、简捷性、引导性等诸多特点。职业技术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也对这些科学知识和技术进行创新,从而形成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对科学技术而言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确保了人类科学知识的不断传播与发展。
4.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作用
职业技术教育是使科学变为技术,变为直接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科学技术活动是联结教育与经济的关键环节之一。接受过专门训练的科技工作者所获得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经过科技成果商业化,使成果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经济领域里的现实价值。经过职业技术教育而获得专门训练的科技研发人员、技术人员担负着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他们的职业素质越高,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就越强。
第五节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
一、区域的概念和划分
随着生产的发展,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分工协作日益密切,这就必然面临经济发展区域化的问题。实现经济区域化,改变孤立闭塞的自然经济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
“区域”是内在的有机联系的区域综合体。“区域”的划分是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划分“区域”要依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地区条件的可能,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服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任务、生产总布局、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及社会历史文化等条件的差异和各地历史发展的基础水平和特点。
专业化和综合化是“区域”的基本特征,划入同一区域的地区具有长期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稳固的经济社会化文化共同点,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远景具有相对一致性,它是区域内部联系性、外部差异性和区域特点的完整性集合。
虽然学者对“区域”的划分存在一些分歧,但仍然有一致的地方。大家都认为每个区域都有在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发挥重要辐射影响的中心,根据区域中心所影响的范围、职能、类型和规模的不同,可划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的不同级别的区域。在具体对我国区域经济划分时,有人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程度将其分成3类地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发展中地区、西部贫困地区。其实,区域划分具有相对性,在东部、中部、西部内也有发达的、欠发达的、不发达的区域或部分。因此,有人又以经济带来划分。全国各省、市的发展战略规划较多采用这种模式,即以经济带为纽带或龙头,带动和辐射相邻地区。
我们认为以经济带划分发展状况,比东、中、西部划分表述区域发展状况要准确一些,但它主要依据的是经济状况,对社会文化背景因素考虑较少,也就有其不足之处。我们讨论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经济带来划分区域更易说明问题,因此本书采用这种模式来论述相关理论。
区域发展不平衡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价值判断问题。经济问题的核心是利益,利益的核心是分配。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区域发展状况直接代表着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均衡状况。如果经济发展不均衡,也即各区域的经济利益不均衡,作为一个国家,其经济利益的分配是无法公平的。于是,区域差距就成为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和福利差距,也就成为社会不平等的重要根源。不平等与政治不稳定历来就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不平等使落后地区的人们沮丧并对政府不满;另一方面,富裕区域对落后区域也会产生歧视和排斥,或者存在经济的“掠夺”,进一步加剧区域社会主体之间的矛盾,使社会稳定的压力增大。
二、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关系
(一)区域经济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技术教育具有更鲜明的地方性特点,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它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而且也在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模等诸多方面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一方面,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不同水平的教育投入,从而制约着该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另一方面,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不同要求,要求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之相适应。因此,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现实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化发展成为必然。
现实证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往往也发展较快,而经济较落后的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则相对缓慢。
(二)职业技术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区域差距的核心,但区域差距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经济发展差异。区域之间差距现象的背后是各个区域之间显著的知识差距。教育是知识发展的基础,教育本身既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又是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教育发展的区域差距是产生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关键因素。1961年舒尔茨在研究美国1929年到1957年的经济增长状况后就认为,美国整个国民收入增长额中33%的贡献率是通过教育投资获得的。而张铁明对广州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通过两个层次来传递的。一方面,教育能够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特别是提高劳动力的工作或生产效率。一般来说,所受到的教育越多,人们的知识和技能也越高,其相应的工作效率也就越高。另一方面,教育可以改善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社会经济环境,从而通过对生存环境的优化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比如,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婚姻往往稳定,在生育行为上更重视人口质量,在日常生活中更重视健康。人们的教育程度对消费行为、资产管理和选择也具有积极影响,而且教育发达也有利于减少失业和犯罪现象。所以,教育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教育发展所引起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通过两个方面起作用。一方面,教育发展的整体规模和投入强度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正向关系,教育投入上的差距是引起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教育发展结构的不同也会促进或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概括地说,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其发展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也正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
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在受到该区域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制约或促进着该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化发展
我国疆域辽阔,几千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梯度战略的实施,使得原已存在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更加明显。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可以初步分成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贫困地区三类地区。这三大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发达地区主要是指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重庆—三门峡经济区等,其工业基础较好,发展水平较高,同时在人力资源上也具备一定的优势。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等城市,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比较完备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可以依托它们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最终建立创新体系,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这类地区现阶段的任务是发挥知识对工业经济的引导作用,将原有的第二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和转化,有能力的企业应该抢占科技制高点,进入知识经济下的主导产业,如生物医药、信息通讯等产业,培育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以迎接未来的竞争。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很多新的行业和产业还在孕育之中,这些地区和企业应对电子商务、电子贸易等突破传统模式的第三产业,及新兴的第四产业,如软件业、咨询业等产业的商机有所预测和准备,以便化挑战为机遇,创造出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这一区域特点,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时要把握这几点:应从增强竞争力的高度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更宽厚的普通教育基础上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由单一的岗位技能训练转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努力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要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应使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应建立职业指导机构,加强职业指导;应加强创业培训。
发展中地区,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和部分沿海地区,可采用“存量改造、增量发展、适度跃迁”的战略,以知识经济引导和完善传统工业经济。同时,局部地区可依托高素质人才优势,发展某些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进行适度跃迁。
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发展知识经济中典型的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相关产业,如软件业和咨询业等,以对原有经济结构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借助于人才优势,充分发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局部突破,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这类地区特点,在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时要注意:应由“有计划地培训人才,供应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观念向“根据劳动力市场实际需要组织培训,满足要求,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办学观念转变;办学模式由“学校为本”的职业学校教育模式向“企业为本”的职业培训模式转变;改变对职业技术教育是“低层次教育”的观念;办学主体上改变单一主体为多元主体;专业设置及结构要与本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密切结合。
贫困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可采用“打好基础、台阶式跃进”的战略。
政府对此类地区,应该变“输血”为“造血”,加快其信息网络平台、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类地区,从长远来看,最重要的问题是提高人的劳动素质,只有人力资源有所提升,才可能进一步发展知识经济,充分利用知识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这类地区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适当发展结合当地自然资源的工业;同时,在农业发展中运用网络信息获取最新科技知识,以推动优质高效农业的开展。反过来,这又能促进这类地区对教育的投入和人力素质的提升。这类地区的较重要课题是对自然资源要有保护,以利条件成熟时高效开发。
因此,可先在合适的地区发展结合自然景观、人文资源的旅游业和无烟工业等,初期可采用跨区合作、共同开发的方法,达到发展经济、培养当地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目的。在贫困地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改变“以输送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观,树立“为当地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办学观念;坚持与农结合、与社会结合的办学原则;立足现实条件,规划贫困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战略;要树立服务意识、效益意识和竞争、改革意识。
在这种区域经济与职业技术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战略要以区域经济为依托,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计划之中,正确认识不同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点,按照“分类指导、梯度推进、协调发展”的方针,因地制宜地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战略,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化发展。这不仅是区域经济、职业技术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有效促进区域经济与职业技术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①曹银根.漫谈我国古代的职业技术教育[J].职教论坛,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