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从不一样的角度高效解决问题
逆向思考又称反向思考,是指从反面、对立面提出问题和思索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以悖逆常规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运用逆向思维的人不落他人的窠臼,始终坚信自己的想法,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思考者。思想雷同化是人类的自然习性,因此需要你养成良好的习惯,把自己的思路引向浅露直白的相反方向。一目了然的思考方式,或者采取和其他人想法一致的思考方式,通常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和结论。
有一个细心的摄影师,他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每次拍集体照时,都会赶上有人恰好闭眼。闭眼的人看见照片自然不高兴,心想“我绝大部分时间都睁着眼你为什么偏给我照一张无精打采的相片呢?这不是歪曲我的形象吗?”。拍照时顾客往往等摄影师喊:“一!二!三!”,但坚持了半天以后往往会在“三”字上耐不住性子而闭上眼睛。于是这位摄影师换了一个思路,他请准备拍集体照的人全闭上眼,然后听他的口令。同样是喊:“一!二!三!”,但在“三”字上大家一起睁眼,照片冲洗出来一看,果然一个闭眼的也没有,全都显得神采奕奕,比本人平时还精神,大家皆大欢喜。
同时,逆向思考还是一种深刻的反思方法。运用它的人往往会有“当所有人都想得一样时,可能每个人都错了”的质疑的勇气。有时不得不向大众或权威的观念发出挑战,这时需要你一方面要训练你的头脑习惯于深思熟虑,选择同大众相反的意见,另一方面你还要根据当时事件的具体情况以及人类行为模式的当前表现来推敲自己的结论。
下面这一段就是运用逆向思考所做的反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的一句名言,说的是自己不愿意去做的,就不要强加于他人。强调的是要与人保持和谐,宽以待人。但任何道理、定律都必须在一定的条件或环境下才适合。当面临生死存亡的敌我双方对峙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期望自己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如果遵守的话,换来的只能是战败、伤亡。这时若逆向思考,“己所欲,施于人”,自己愿意做的,就可以施加于人,这样做就具有合理性吗?或许有合理性,但这样就能赢得人际关系的和谐吗?总的说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欲,施于人”这两个命题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在阐述见解和看法,然后抉择是否施加于他人。客观地说,无论自己是否“己所欲”,都不要强加于他人,给予他人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遵从他人的意愿,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或标准强加于人。
注意,逆向思考只是一种思维方法,比较而言它更主要的是对普遍预期的一种矫正方法,而不是一种预测系统。简而言之它是一件思考工具。它迫使我们彻底地考虑给定的问题,正如人们所说:如果你不把事情想透,事情就会漏过你的思想。
怎样使汽车在胡同里调头,就需要运用逆向思考的方法。汽车进入胡同后,要想出来司机常常先要观前望后地慢慢地把车头调转过来,很是麻烦。运用逆向思维,可以这样设想,如果汽车只是停留在原地,就可以将车头调过来不就好了吗?新西兰首都惠灵顿的市政当局,就制造了这样一个装置:在死胡同的尽头处安装一块活动平台,司机只需将车开上平台,一按电钮,就能够将车头调过来。这既节省调头时间,又减少了轮胎的磨损,还避免了调头时可能遇到的麻烦和危险等。
逆向思维绝不仅仅是沿着“原路”返回,而是跳跃、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反向前进,从相反的方面抵达一样的目标,或者达到一些新的目标,再或者从相反的方面超越他人。
用水灭火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固有经验,而以火灭火就属于逆向思考的范畴,当然也是一种创新。
有一天,美洲的一处草原失火,烈火借着风势熊熊地燃烧着。偏巧那天有一群旅客在草原上游玩,一见烈火扑来全都惊慌不已。
幸好这时在人群中混杂着一位老猎人,他见情势危急,便大声向游客喊道:“为了大家的安全,现在一切听我指挥!”老猎人要大家先把前面的干草拔掉,以清出一块空地。这时大火已紧紧逼近,情况很是凶险,但老猎人神态镇静,不急不躁,他要求大家站在空地的一边,自己则靠近烈火的一边,并果断地在自己脚下燃起一堆火来。瞬时老猎人四周升起一道火墙,这道火墙并迅速向三个方向蔓延,奇迹出现了,老猎人点燃的这道火墙并没有顺着火势向人群烧过来,而是迎着烈火来的方向烧过去,当两堆火燃烧在一起的时候,火势骤然减弱,然后就渐渐熄灭了。
游客们脱离险境以后,纷纷向老猎人请教以火灭火中暗含的道理,老猎人笑了笑,轻松地说道:“草原失火,火借风势向我们这边烧来,但近火的地方气流会向火焰那边吹去。我放的那把火就是抓准时机借用那股气流向那边扑去,我这把火将附近的草木烧着了,这样草原烈火就再也烧不过来了,因此我们得救了。”
运用逆向思维还可以冲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一般指的是随着知识的积累、经验的丰富,我们发现事物的一些规则,并且按照这种规则去行事。久而久之,就会沉溺其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如果我们缺乏打破它的意识和勇气,它就会变成一座牢房,将我们困住。
比如,给你看两张照片,一张照片上的人英俊潇洒;另一张照片上的人粗俗丑陋。然后问你,这两个人当中谁是杀人犯?你应该会毫不犹豫地指出那个长相丑陋的人会是杀人犯。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意识都是因我们以前形成的知识、习惯、经验等在起作用,导致我们形成思维定势,难以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
而逆向思维可从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囿于成见和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感知和了解事物。逆向思维能够突破书本定势、经验定势、视角定势、方向定势、维度定势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常规的救人方式是将人从水缸里拉出来,即人离开水。而司马光却运用逆向思维以石砸缸,使水从缸中流出,即水离开人。这其中运用的就是逆向思维,也因此冲破了人离开水的思维定势。逆向思维可以冲破思维定势,也可以说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手段地去考虑,而不是仅仅限于一个方面或一个答案。
杠杆思维:事半功倍的关键思考法
为什么许多人拼命工作,却毫无收获呢?为什么耗费了很多时间去努力,仍然没有成果呢?更可悲的是,很多人在一无所获中还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收入不仅没有得到提高,每天还生存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与之相反,一些人却总是在时间和精神都有余力的状态下工作,同时颇有收获,收入也高。这些人是以什么样的方法工作的呢?造成两者差距的真正原因在哪里?事实上,造成差异的主因当属于思考方式。因此你必须转变自身的思考方式,掌握“杠杆思维”。杠杆思维,指的是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运用到工作、时间、知识上,以实现“DMWL”(Doing More With Less的缩写,意为以较少的付出得到较多的成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我们奉为至理名言的一句话,它指代的是一种固定的“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的思维模式。此种思维要求的就是要想有所收获,必须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而也就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但事实却是很多时候即便你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也未必会有所收获。
首先提出杠杆原理的古希腊数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杠杆思维就是一种把杠杆原理运用于商业方面的思考方法。在运用杠杆思维时,最重要的就是要以“DMWL”为主旨,以较少的付出赢得丰厚的回报。因此请把“Doing more with less”几个字认真地写在一张纸上,然后把它贴在办公室、电脑等显眼的地方,以加深对其的印象。常常以耗费一分的精力与时间,来收获无限大的成果的思维,思考自己面对的所有事情,这样做事会更加高效。
但关于“DMWL”,有两点需要注意:
劳力耗费少不等于轻松做事
“DMWL”思维虽然耗费的劳力少,但并不是指做事马马虎虎、偷工减料,也不是轻松做事。比如,一项工作需要8个小时才能做好,而你运用杠杆思维只需1个小时就可以完成,那么完成之后呢?剩下的7个小时是荒废掉还是另有用途?答案当然是后者。当你1个小时完成后,就停下来无所事事,那最终的成果和8个小时完成没有什么分别,而若是将余下的时间做更多有益的事情,那就非同一般了!像“工作完成了,就回家睡觉。”这样的想法,最终是不会有所收获的。而“1个小时若能完成一个成果,那么,8个小时的话,就会完成8倍的成果。”这样的想法才是正确的思考方式。
仅仅提高效率并不能创造多余时间
比如,在一天中你因提升工作效率,提前完成了工作,然后就下班回家休息。这样并不能增加多余的时间(这里的时间指的是为工作付出的有绩效的时间)。但若是加速收获更多成果,就自然能够产生出多余的时间。紧接着,再把多余的时间用于投资,进而创造出更多的时间,使得1:1变成1:10。
杠杆思维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要掌握重点,做到有的放矢。“KSF”(Key Success Factor)定律正好可以做到这一点。效率差,耗费了很多时间却没有收获,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掌握重点。如果无法掌握重点,即使拼命去做,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因此你必须具备能找到“KSF”的能力。
关于“KSF”的重要性,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F.Drucker)这样陈述道:“完全仰赖日常工作的流程,决定要努力完成什么、采纳什么、进行什么。于是,自己被这些日常工作所埋没,纵然有知识和能力,也是白白浪费,得不到应该能收获的成果。他们所需要的是,去了解什么才是重要的东西,也就是什么才是能让他们朝贡献和成果努力的标准。”
杜拉克所说的“去了解什么才是重要的东西,也就是什么才是能让他们朝贡献和成果努力的标准”,指的就是“KSF”。如果这个标准缺失,即使付出了努力,也是在“绕远路而行”,空耗时间。与之相反,在开始工作之前,先思考一下“该如何做才好”,思索出最短的距离,然后有效率地付诸行动。这才是收获成果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我们都知道,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收获成果。即使耗费了许多的精力和时间,但如果没有获得任何成果,也是没有意义可言的。要想用少许的精力和时间收获成果,认清“KSF”是很重要的。但有时即使工作做得很快,但如果忽视“KSF”的话,也会使工作偏离目标。
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寻找“KSF”上,由此就能够逐渐将目光专注在“结果”上,而非“任务”上,并会因此收获更丰硕的成果。
找到“KSF”,然后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到它上面,也就是说要放弃所有除此以外的事情。以准备考试为例,就要把最大的精力放在用功读书方面,要暂时放弃应酬或娱乐,专心于此。
这样也就恰当运用了杠杆思维,使做事变得更有效率和成效。
“问题”思维:用“问题”促成高效
当你在面对工作状态不佳、效率低下等一系列状况时,此时就需要你从中找出问题,解决你面临的困境。发现问题的思维,就是一个很好的寻找问题的思考模式,能够使你从复杂的现象中找出本质的原因和问题,从而使问题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得到解决。所谓“发现问题”,可以说是从掌握应有的景象与现状之间落差的结构开始。找出产生落差的原因,逼近其本质就可以发现通往解决方案的路径。
发现问题最重要的方法是带着“问题意识”,去寻找问题。时时刻刻带着问题意识,在微不足道的事情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启发,这要求我们脱离既定概念,打破刻板印象。脱离既定概念也是发现问题的一种方法,指的是跳出原有的思考框架,摒除刻板印象或去除既定观念,以找出不同于以往的使用方法,例如将钢笔使用在T恤上等。既定观念对问题的解决是种阻碍,唯有打破刻板印象重新审视事物才能培养发现问题的灵敏度。
一位年轻人正在火车上观望沿途的风景。途经一片荒无人烟的山野时,包括年轻人在内的多数旅客都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
行至一个拐弯处时,火车开始减速,一座简陋的平房缓缓地进入年轻人的视野。与此同时,几乎所有乘客都睁大眼睛来“欣赏”这寂寞旅途中的独特景色,甚至有不少乘客开始议论起这座房子。年轻人没有参与议论,但是听了他人的议论后,他的心为之一动。几天后返回时,这位年轻人中途下了车,他不辞辛劳地找到当时看到的那座平房。主人说,这里每天都有火车驶过,“隆隆”声震耳欲聋,他们实在受不了这噪声了,一直都想将这房子低价卖掉,但是却始终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