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智者乐观积极,愚人悲观消极
聪明的人看问题会看光明的一面,然后不断自我激励,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愚笨的人则只看到阴暗的一面,事情还没做,就开始泄气,结果在自我否定中一事无成。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以前住过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懒,回店收拾包袱正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就把自己的梦和算命的跟他说的话又跟店老板说了一番,他满以为店老板一定会安慰他几句,没想到店老板却乐了:“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中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
秀才一听,店老板说得很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去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智者无论在任何危急关头,都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因为他们有一颗永远快乐的心。他们乐观积极的思维使他们就像太阳一样,照到哪里,哪里就亮。
苏格拉底单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方便,但是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
苏格拉底回答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一个个相继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但是他每天仍然过得很快活。
那人又问他:“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什么好高兴的呢?”
“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能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家住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环境是最差的,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扔一些乱七八糟的脏东西,那人见苏格拉底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于是又好奇地问他:“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高兴吗?”
“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啊!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费很大的劲儿;朋友来访也容易,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一丛一丛的花,种一畦一畦的菜。这些乐趣,住在楼上哪能体会得到呢!”苏格拉底情不自禁地说。
又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自己一层的房间让给了一位朋友,因为这位朋友家里有一个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他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第七层,可是每天他仍是快快乐乐的。
那人揶揄地问他:“先生,住七楼是不是也有许多好处呀?”
没想到苏格拉底说:“是啊,好处可真不少呢!每天楼上楼下爬几次,这是多么好的锻炼机会,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文章不伤眼睛;楼上也没有人打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住在顶层的感觉多好。”
后来,那人遇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问道:“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快乐乐,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呀?”
柏拉图思索了一下,回答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乐观积极的智者将决定自己心情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任何时候都能发现事情光明的一面。悲观消极的愚人却总是看到事物的阴暗面。
9.智者以退为进,愚人咄咄逼人
智者善于谋略,懂得进退,何时退让,何时出击,心里谋划得一清二楚。而愚人常常不知进退,像好斗的公鸡一样。
汉代有一个叫公孙弘的人,年轻时家境贫困,后来贵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俭朴,每天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的棉被。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既然已经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了,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便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公孙弘回答道:“汲黯说得一点儿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假装清廉以沽名钓誉。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谦让,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这是何等的一种智慧呀!汲黯指责他“使诈以沽名钓誉”,无论他如何辩解,旁观者都已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也许在继续“使诈”。公孙弘深知这个指责的分量,便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辩解,承认自己沽名钓誉。这其实表明自己至少“现在没有使诈”。由于“现在没有使诈”被指责者及旁观者都认可了,也就减轻了罪名的分量。
公孙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扬,认为他“忠心耿耿”。这样一来,便给皇帝及同僚这样的印象:公孙弘确实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既然众人有了这样的印象,那么公孙弘就用不着去辩解沽名钓誉了,因为这不是什么政治野心,对皇帝构不成威胁,对同僚构不成伤害,只是个人对清名的一种癖好,当然无伤大雅了。
一位留学美国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好多家公司都不录用他,他思前想后,最终决定收起所有证书,以一种“最低身份”再去求职。
不久,他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对他来说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但他仍干得一丝不苟。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非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这时他亮出学士证。老板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对口的岗位。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能提出许多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的大学生要高明。这时,他又亮出了硕士证,于是老板又提升了他。
再过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此时他才拿出博士证,老板对他的水平有了全面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是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也是智者的一种思维习惯。愚人的思维习惯则往往是直来直去,咄咄逼人,结果不但办不成事,反而坏事。
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
“滚开!穷鬼。”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
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边烤干衣服就行了。”
仆人看他实在可怜,又觉得烤烤衣服实在算不上什么过分的要求,就让他进去了。于是可怜的穷人进了富人的大厨房烤衣服,这时他遇到了正在准备酒宴的厨娘,他请求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石头汤喝。
“石头汤?”厨娘很好奇地说:“我想看看你怎样用石头做成汤。”于是她就答应了。
穷人于是到路上捡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厨娘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些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所有碎肉末都放在汤里了。
这个时候,你也许能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然后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这个穷人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给我一锅肉汤喝吧!”会有什么结果呢?这个聪明的穷人以退为进,步步为营,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20年前有一个大学生,分在一家工厂里,没有人际关系,也没有适合他成长的环境。偏偏他怀才不遇,三分书生气加上不谙世事,天天写文章说要改革。所以他年年受伤,加工资轮不上,提干也只能靠边站。
几年后,他好像学乖了,措辞激烈的文章不写了,领导给他小鞋穿也不计较了,最后把他弄到车间里上班,他也乐呵呵的没说二话。
大家都看明白了,说好好一个热血青年就这样被磨掉了棱角。
但过了几年,他拿着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到厂部办调动手续,厂部的几位领导这才大吃一惊,这小子原来是卧薪尝胆。
螺蛳是一种软体动物,有一个坚硬的壳,它遇到敌人的时候从来不会选择主动出击,而是很聪明地躲到壳里。看过鸡啄螺蛳的情景,鸡明明看见那个非常柔软的躯体在外面,总觉得那是很好的一顿美餐呢,可下嘴时那个柔软的东西早就缩回壳里了,成了坚不可破的东西。在鸡的眼里,螺蛳成了一块石头。
人人都是软体动物,当你受伤的时候,故意暴露出自己的软体是不明智的,得把自己的软体缩进壳里,最好让别人认为你是一块石头。
智者的思维就是这样的一种效果,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退缩,但却是为了找一个坚硬的壳作为庇护,这实质上也是一种进攻的手段。而愚者不肯退让一步,总是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便会很容易被强者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