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45200000008

第8章 自强及其失败(1)

第一节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恭亲王奕及文祥从英法联军的经验得了三种教训。

第一,他们确切地认识西方军器和练兵方法远在中国之上。咸丰十年(1860),担任京津防御者是僧格林沁和胜保。这两人在当时是有名的大将。他们惨败了以后,时人只好承认西方军队的优胜。

第二,恭亲王奕及文祥发现西方人不但愿意卖军器给中国人,而且愿意把制造军器的秘密及训练军队的方法教给中国人。这颇出乎时人的意料。他们认为,这是我们自强的机会。

第三,恭亲王奕及文祥发现西方人并不是他们以先所想象的那样,“狼子野心,不守信义”。英法的军队虽然占了北京,并且实力充足,能为所欲为,但《北京条约》签订了以后,英法居然依据条约撤退了军队,交还了首都。时人认为,这是了不得的事情,足证西方人也守信义,所以对付外国人并不是全无办法的。

从这三种教训,恭亲王奕及文祥定了一个新的大政方针。

第一,他们决定以“夷器”和“夷法”来对付“夷人”。换句话说,他们觉得中国应该接受西方文化中的军事部分。他们于是买外国军器,请外国教官。他们说,这是中国的自强之道。

第二,他们知道,自强不是短期内所能成立的。在自强没有达到预期的程度以前,中国应该谨守条约,以免战争。恭亲王奕及文祥都是有血性的人,下了很大决心要推行他们的新政,在国家危急的时候,他胆敢出来与外国人周旋,并且专靠外交的运用,他们居然收复了首都。时人认为,这是他们的奇功。不仅如此,恭亲王奕是咸丰的亲弟,同治的亲叔。他们的地位是清朝最亲贵的,有了他们的决心和资望,他们在京内成为自强运动的中心。

同时,在京外的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诸人也得到同样的教训。最初使他们注意的是外国人所用的轮船,在长江下游私运军火粮食卖给太平军。据说,胡林翼在安庆曾有过这样的经验:“驰至江滨,忽见二洋船,鼓轮西上,迅如奔马,疾如飘风。文忠(胡)变色不语,勒马回营,中途呕血,几至堕马,阎丹初尚书向在文忠幕府,每与文忠论及洋务,文忠辄摇手闭目,神色不悦者久之,曰:‘此非吾辈所能知也。’”可见,轮船给胡林翼印象之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大致相同。曾国藩在安庆找了几位懂得数理的旧学者和铁匠、木匠去试造轮船,造成了以后却不能行动。左宗棠在杭州做了同样的试验,得到同样的结果。这些足证他们对于西方机械的注重。

在长江下游作战的时候,太平军和湘军、淮军都竞买洋枪。李鸿章设大本营于上海,与外国人往来最多,认识西方文化也比较深切——他的部下还有英国军官戈登(Gordon)统带的“常胜军”。他到上海不满一年,就写信给曾国藩说:“鸿章尝往英、法提督兵船,见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深以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日戒谕将士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若驻上海久而不能资取洋人长技,咎悔多矣。”

同治三年(1864),他又写给恭亲王和文祥说:“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无事则斥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一旦豁然贯通,参阴阳而配造化,实有指挥如意,从心所欲之快。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西国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现在已能驾驶轮船,造放炸炮。去年英国人虚声恫愒,以兵临之。然英国人所恃而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用是凝然不动而英国人固无如之何也。夫今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距西国远而距中国近。我有以自立,则将附丽于我,窥伺西人之短长;我无以自强,则并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薮。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取法。然则我中国深维穷极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变计矣。杜挚有言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苏子瞻曰:言之于无事之时,足以为名,而恒苦于不信;言之于有事之时,足以见信,而已苦于无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这封信是中国19世纪最大的政治家最具历史价值的一篇文章。我们应该再三诵读。第一,李鸿章认定中国到了19世纪唯有学西方的科学机械然后能生存。第二,他在同治三年(1864)已经看清中国与日本,孰强孰弱,要看哪一国变得快。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世界历史意义,他一下就看清了,并且大声疾呼要当时的人猛醒与努力。这一点足以表现李鸿章的伟大。第三,李鸿章认定改革要从培养人才下手,所以他要改革清朝的科举制度。不但如此,他简直要改革士大夫的人生观。他要士大夫放弃章句小楷之积习,而把科学工程“悬为终身富贵的鹄”。因为李鸿章认识时代之清楚,所以他成为同治、光绪年间自强运动的中心人物。

在中国这个社会里,做事极不容易。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如果当时没有恭亲王奕及文祥在京内主持,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京外推动,那么,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以后的中国还要麻木不仁,好像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一样。所以,我们要仔细研究这几位时代领袖人物究竟做了些什么事业。

第二节步步向前进

自强的事业颇多,我先择其要者列表于下。

咸丰十一年(1861)恭亲王奕及文祥聘请外国军官训练新军于天津。

同年恭亲王奕和文祥设立同文馆于北京。这是中国新学的起始。

同年恭亲王和文祥委托总税司赫德(Robert Hart)购买炮舰,聘请英国海军人员来华创设新水师。

同治二年(1863)李鸿章开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

同治四年(1864)曾国藩、李鸿章开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同治五年(1865)左宗棠开设造船厂于福州,附设船政学校。

同治九年(1869)李鸿章开设机器制造局于天津。

同治十一年(1871)曾国藩、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

同年李鸿章开设轮船招商局。

光绪元年(1875)李鸿章筹办铁甲兵船。

光绪二年(1876)李鸿章派下级军官赴德国学陆军,船政学生赴英国、法国学习造船和驾船。

光绪六年(1880)李鸿章开设水师学堂于天津,设电报局,请修铁道。

光绪七年(1881)李鸿章开设开平矿务局。

光绪八年(1882)李鸿章下令修筑旅顺军港,创办上海机器制布厂。

光绪十一年(1885)李鸿章开设天津武备学堂。

光绪十三年(1887)李鸿章开办黑龙江漠河金矿。

光绪十四年(1888)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

以上全盘建设事业的动机是国防,故军事建设最多。但我们如果仔细研究就知道国防的近代化牵连非常多。

第一,近代化军队需要近代化军器,所以有江南及天津两个机械制造厂的设立——那两个厂实际上是兵工厂。

第二,新式军器必须有技术人才去驾使,所以设立武备学堂,和派遣军官出洋留学。

第三,近代化军队必须有近代化交通,所以有造船厂和电报局的设立,及铁路的建筑。

第四,新式国防比旧式的费用要高几倍。以中古的生产来负担近代的国防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李鸿章要办招商局,来经营沿江、沿海的运输,创立制布厂来挽回权利,开煤矿、金矿来增加收入。

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定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其实必须走到尽头然后能生效。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中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不可。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

第三节前进遇着阻碍

曾国藩及其他自强运动的领袖虽然走的路线不错,然而他们不能救国救民族。此其故何在?在于他们不彻底。他们为什么不彻底呢?一部分因为他们自己不要彻底,大部分因为时代不允许他们彻底。我们试先研究领袖们的短处。

恭亲王奕、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5个大领袖都出身于旧社会,受的都是旧教育。他们没有一个人能读外国书,除李鸿章以外,没有一个人到过外国。就是李鸿章的出洋尚在甲午战败以后,他的建设事业已经过去了。这种人能毅然决然推行新事业就了不得,他们不能完全了解西方文化是自然的,可原谅的。他们对于西方的机械是十分佩服的,十分努力地接受的。他们对于西方的科学也相当尊重,并且知道科学是机械的基础。但是,他们自己毫无科学机械的常识,此外更不必说了。他们觉得中国的政治制度及立国精神是至善至美,无须学西方的。事实上,他们的建设事业遭到了旧的制度和旧的精神的阻碍。

我们可以拿李鸿章的事业做例子。

李鸿章于同治九年(1870)起始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因为当时要人之中以他最能对付外国人,又因为他比较勇于任事,而且他的淮军是全国最近代化、最得力的军队。所以,从同治九年到光绪二十年的中日战争,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中心人物。国防建设全在他手里。他特别注重海军,因为他看清楚了如果中国能战胜日本海军,无论日本陆军如何强,就不能进攻高丽,更不能危害中国。那么,李鸿章办海军第一个困难就是经费。经费之所以困难就是因为中国当时的财政制度,如同一般的政治制度一样,是中世纪式的。中央政府没有办海军的经费,只好靠各省协助挤出来一点。各省之间成见很深,不愿合作。在中央求各省协助的时候,各省务求其少;认定了以后,又不能按期十足拨款,总要延期打折扣。其次,当时皇室用钱漫无限制,而且公私不分。同治死了以后,没有继嗣,于是慈禧太后选了一个小孩子做皇帝,年号光绪,而实权还是在慈禧太后手里。等到光绪快要成年亲政的时候,光绪和他父亲醇亲王奕怕慈禧太后不愿意把政权交出来。醇亲王定计重修颐和园,一则以表示光绪对慈禧太后的孝敬,一则使慈禧太后沉于游乐,就不干政了。重修颐和园的经费很大,无法筹备,醇亲王就请李鸿章设法。李鸿章不敢得罪醇亲王,更不敢得罪慈禧太后,只好把建设海军的经费移作重修颐和园之用。所以,在甲午之战以前的7年,中国海军没有添加过一只新船。在近代政治制度之下,这种事情是不能发生的。

在李鸿章所主持之机关中并没有新式的文官制度和审计制度。就是在极廉洁极严谨的领袖之下,没有良好的制度,贪污尚且无法杜绝,何况李鸿章本人就不廉洁呢?在海军办军需的人经手款项既多,发财的机会就更大。到了甲午战争的时候,中国船上的炮虽比日本的大,但炮弹不够,并且子弹所装的不尽是火药。外商与官吏狼狈为奸,私人发了财,国事就败坏了。

李鸿章自己科学知识的幼稚,也是他事业失败的原因之一。北洋海军初成立的时候,他请了英国海军有经验的军官做总教官和副司令。光绪十年(1884)左右,中国海军纪律很严,操练很勤,技术的进步很快,那时中国海军是很有希望的。后来,李鸿章误听人言,辞退英国海军军官而聘请德国陆军骑兵的军官来做海军的总教官,这以后中国海军的技术反而退步。不仅如此,李鸿章所用的海军总司令是个全不知海军的丁汝昌,丁汝昌原是淮军统率骑兵的。他做海军的领袖当然只能误事,不能成事。甲午战争的时候,中国海军占世界海军第八位,日本海军占第十一位。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船不如人,炮不如人,是因为战略战术不如人。

北洋海军的情形如此,其他自强事业莫不如此。总之,同治、光绪年间的自强运动所以不能救国,不是因为路线错了,而是因为领袖人物还不够新,导致自强运动不能彻底。

同类推荐
  • 北宋妻管严

    北宋妻管严

    北宋末年,天下大乱,金国崛起,局势动荡不堪,更是内忧外患,北有梁山起义,南有方腊造反,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也是一个汉人如狗的屈辱时代在偏远的一处庄子内,名叫祝彪的小人物,从后世穿越而来,碰上了最大的麻烦,自己的未婚妻,居然是扈三娘,一个武力值完爆他的女子于是,祝彪成了名副其实的妻管严,因为,他打不过呀!且看祝彪如果在北宋末年的乱世,以妻管严的名号,名震天下!
  • 德国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

    德国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

    德国是当今颇具影响力的世界大国,也是欧洲的核心国家之一。在历史上,德国不仅数次称雄欧洲,争霸世界,给欧洲和世界造成重大灾难,而且也产生过众多享誉世界的哲学泰斗、文学巨匠、艺术奇才和科学巨擘,给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几度兴衰、崛起的历史也因此特别令人感兴趣,值得借鉴。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从浩繁的历史记载中选出若干较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争宠的实例,采用以叙为主、夹叙夹议的形式,将历史上一些为争宠、弄宠、固宠而不择手段的史实介绍给读者,力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揭示封建制度下宫廷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以及这些斗争给国家、社会带来的无尽灾难。目的是以史为鉴,以飨后人。
  • 解读王朝 王子卷

    解读王朝 王子卷

    封建帝王们的后妃多,生的王子也多,从十多个到数十个,有的帝王生的子女甚至多达百个。然而龙椅却只有一张。为了成为万人之上的那一人,于是杀父继承者有之;兄弟互相杀戮者有之;杀子废立者有之;特别是被指定接班的王子,往往成为诸王子们阴谋杀戮的对象。据统计,从春秋战国的公元前770年到1911年清朝灭亡,约有290个王子死于非命。他们自己也读史书,殷鉴不远,然而他们仍然在不断地重复历史。
  • 太平天国:理想的幻梦

    太平天国:理想的幻梦

    发生在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太平天国运动,不断被人们改写和重塑。出于不同目的的涂抹,让这段迷雾重重的历史更加混乱难辨。鸦片战争后的清朝内外交困,殆势已至,一世之雄,因之而起。洪秀全勃然而兴,开挖清朝的第一锨墓土。“西征”战役中,天才干将石达开,开启“个人英雄主义”的绝佳表演,继而“负气出走”。来自香港的“干王”洪仁玕,呈献《资政新篇》,却成一纸空文。杨秀清被杀,李秀成被俘,天京城内血如潮涌……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湘军,自筹饷,自练兵,最终消灭了太平天国,立下“不世之功”。太平天国运动十几年中,清廷、洋人、农民起义军各种势力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博弈,最终使得这一轰轰烈烈的“理想”运动化为一场幻梦泡影。洪秀全、杨秀清以及他们身后那些念着“天国”咒语的幢幢幽灵,在国人心中徘徊了一个多世纪。我们现在不需要武断肯定或简单否定地下结论,我们恰恰需要发自内心深处的冷静的审视,从昔日的破坏中寻找建设的起源,重新寻找逝去年代的精神体验。
热门推荐
  • 血门

    血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外推理故事精选(上)

    中外推理故事精选(上)

    “中外推理故事精选”包括上下两册,精选了近百篇探案故事、探案小说,本套丛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权威性和完善性,是全方位展示国内外探案作品的经典版本,是青少年读者的良好读物和收藏佳品。上册包括分析线索、剖析案情、计划行动、足智多谋、雄韬伟略的故事。
  • 公司会倾力培养的12种人(典藏版)

    公司会倾力培养的12种人(典藏版)

    那么,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有千百种,但是,最起码的一点不会变,那就是为了企业的利益而奋斗。在团队中,每个人都在为了企业的所需而服务,最后共同达成企业的目标,这样的使命是光荣而艰辛的。但只要每个员工热爱工作,并努力去钻研什么样的人企业绝不放弃,并尽力培养自己的能力,相信天道一定会酬勤。
  • 金玉良言:年轻人成大器必知

    金玉良言:年轻人成大器必知

    一句箴言就可以浇灌一个人的心灵,一句箴言就可以成就一个人的未来,一句箴言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无论你相信与否,这都是事实。本书收录了百余篇名人小故事,记录了名人成长的脚步。每一个标题都是影响名人一生的经典名言,其内容妙趣黄生,其体例别出心装。无论是烟雾飘渺的早晨,还是阳光灿粒的午后,再或是华灯初上的夜晚,翻开安,都如同驾一叶轻舟,通往世外桃源,渐入佳境……
  • 英文爱藏:那一年,我们各奔东西

    英文爱藏:那一年,我们各奔东西

    学英语不再枯燥无味——吴文智编著的《那一年我们各奔东西》内文 篇目均取自国外最经典、最权威、最流行、最动人的篇章,中英双语,适 于诵读,提升阅读能力;学英语不再沉闷辛苦——优美的语言、深厚的情 感、地道的英文,让我们在阅读这些动人的绝美篇章时,不仅能够提升生 活质量,丰富人生内涵,更能够轻松提升英文领悟能力,体味英……
  • 巴黎圣母院(青少版)

    巴黎圣母院(青少版)

    本书是法国大作家雨果写于1831年的一本爱情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 烦恼的少年

    烦恼的少年

    一天的课上下来,同学间的磨擦也就积累了一天,再加上老师又表扬又批评的,那磨擦就更加重了几分。放学了,老师不在了,没人约束了,这时机再好也没有了,不释放一下一天的积累,回家去就太没有意思了。于是,吵嘴的,打架的,搞恶作剧的,故意贪玩儿不回家的,全在下学的这段时间发生了。李文生对我的好,也就在这时候格外显示了出来。我这样的人,是从没有勇气寻人吵嘴打架的,受了欺侮,心里的火气都要冲到头顶上了,却仍拿不出任何的行动。每天放学的铃声一响,李文生就先喊我的名字,喊得全班的人都听得见。
  • 希拉里、密和、我

    希拉里、密和、我

    一个行踪诡异的西方女人,一个身世神秘的东方女人,一个因妻“离”子散而濒临崩溃的中国男人,在天寒地冻的皇家山上的奇遇,将一段梦幻般的“三角关系”带进了阅读的视野,三个生命的“真相”与中国最沉重的历史和现实纠结,三种激情的碰撞与人类最古老的喜悦和悲伤交织,这是一个冬天的童话,这更是一个时代的神话……
  • 战国七雄的纷争

    战国七雄的纷争

    战国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七个较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后期,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分别为齐、楚、韩、赵、魏、燕、秦,合称为“战国七雄”。
  • 狂少极宠国民校草是女生

    狂少极宠国民校草是女生

    一朝,顶尖黑客杀手“凰S”重生于一个男扮女装的中学生身体里。可却偏偏不巧,遇上了个大神,更奇葩的是,大神似乎对他这个“兄弟”有种莫名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