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80100000004

第4章 她的特立独行,带着一往无前的勇气

有一种友谊可以一直不远不近,

恰如其分。

你不需要靠近对方,只需看着她,跟随她,

然后打开另一扇通向不同世界的门。

1.她冷静而克制,像洒在水面的一捧月光

“从辩论赛夺魁到报社已死,从自闭症机构义工到技能大赛官网记者,像有无处不在的魅影将我们串联起来。沈十六,我大学里认识的第一个还算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唯一一个。一起认认真真做过事、聊过三观、谈过理想、有过分歧的朋友。”

“不是所谓的闺密,因为彼此始终保持着不远不近的关系,甚至算不上知己。在她眼里,估计我是个格外随意的家伙,真正做到了想来的时候立刻就来,想走的时候不说再见。可是她离不开我,一如我离不开她,因为谁的世界都少不了一个陪你聊莫须有的人。”

以上两段,是小诗对我们友谊的一段描述,我曾仔细地读了许多遍。的确,我离不开小诗。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是她让我看到另一种人生,自由的、克制的、随心所欲的、重情重义的,所有这些都来自一个女生,一个短发、消瘦的女生。

我在新闻3班,小诗在4班。我们专业大课都一起上,经常会遇见。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就觉得她很不一样。短发,脸很小,眼睛很大,瘦瘦小小,穿一身紫色的耐克运动装,白色或黑色的运动鞋。整个人透出一种带着距离感的清爽。

我和小诗真正熟悉是因为学院辩论赛。那是第一届“鹤鸣杯”辩论赛,规则很奇葩,不分年级,不同科系之间混战,小艺(学姐)、小诗、灏哲还有我,四个人披荆斩棘,一路杀到决赛。整个2010年的12月,我们都在准备辩论赛中度过,准备问题、翻词典、找大学辩论赛视频观摩、相互聊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每天急匆匆地吃饭、洗澡、睡觉,生活变得忙碌而充实。

我和小诗轮换着做二辩和三辩,每天为想问题、反驳问题而焦虑。年少时总认为自己缺少了应事的从容,到后来才知道那份着急是源于对当下事情的足够在意。

小诗对辩论赛显得很平和,思维活跃,想的问题直接而尖锐,很多时候都让人觉得锋利,透出一种冷剑出鞘的寒意。我应该是那时候开始真正注意小诗的吧,感觉她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催促我这种“感性起来就完全没有思想”的人去认真思考。

12月中旬,转眼决赛就到了。那一晚我穿着借来的黑色西装,和小诗他们在教室里合影,彼此鼓励说尽力就好。坐到位置上的时候,我手心里冒出汗来,小诗坐在我旁边,她说:“别紧张,大家都一样。只要把准备好的问题都问出来,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礼堂的灯光调成微微的亮橘色,我已经记不清楚所有的提问和回答,但我记得当主持人宣布我们获得第一名的时候,大家脸上快乐的笑容。

这成了我和小诗“捆绑”彼此的开始。她是个非常随性的女生,辩论赛没多久,我在食堂遇见她。她问我:“我们在办一个报纸社团,你要不要一起来玩?”

我说:“好啊。”

然后我们聚集了另外四五个人,一起开会,小诗整理申报社团的资料和章程。我负责编辑部,从社团招人开始,一个又一个晚上坐在教室里跟不同的人聊关于记者的故事。

小诗是总编,最开始的时候非常热络地组织,但后来渐渐游离于社团之外。我有一个折页本子,记着所有社员的名字、系别、年级、联系方式,但渐渐地,那些名字一个接一个被划掉了。那段时间,见到小诗她常常不说话,沉默的样子有些孤僻。

社团没有经费,出一期报纸非常费力,那时候好像就开始众筹了,但效果并不很好,只出了一期就再也难以负担。社团里有了不同的声音,想把严肃理想的报纸切割一半,用来拉广告赞助,至少要维持下去。渐渐地这种想法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但小诗闷闷不乐。

后来小诗说:“很不好意思,社团并没有按照原来的样子办下去。它应该还会继续存在,但我决定退出。想做的事情应该去做,如果个人意志改变不了现状,我不愿消耗,所以选择离开。”

我有些愣住,但知道这是她考虑后的决定,不挽留,并对她说:“我原本就是因为你才加入的,也觉得越来越没有意思。我也退出吧。一起。”

她没有说什么,我们就这么各自离去。不需要些许寒暄,亦不用过多告别。

小诗看起来有一股子特立独行的味道,有些难以用语言讲清楚,总是让人觉得特别不同。

2.我猜,她写文章的时候一定很生气,生气于那些不够尽责的志愿者

2012年的春天,我和小诗碰见,站在路边闲聊。她问我:“你知道自闭症吗?”我点点头又摇摇头,对自己理解的自闭症不太自信。

她推荐我注册个微博,并把蔡春猪的《爸爸爱喜禾》这本书借给我看。我的阅读速度很快,但那本书我读得很慢。一行字一行字地读,笑中带泪。蔡老师是个很有幽默感的人,他将自己与儿子喜禾的生活写得很用心用力。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自闭症儿童,一个与这个世界无法沟通和交流的孩子,属于星星的孩子。

那段时间,我注册了微博,关注了

爸爸爱喜禾、

星星雨自闭症机构,浅显地了解了一些关于自闭症的知识。

有一天,小诗突然问我:“你想不想做自闭症儿童机构的志愿者?”

我点头。

她说:“和平区有一个童之舟自闭症儿童机构,咱们一起申请做志愿者吧。”

我们遇见了黄主任,那个机构的发起人。她的孩子舟舟是自闭症,后来为了帮助更多像舟舟一样的孩子,她就和丈夫一起办了这个机构,聘请专门的老师,只需要付基本的康复费用,就可以帮助自闭症孩子做训练治疗。但自闭症无法治愈,只能坚持治疗。

我和小诗每周三没有课,就步行到距学院很远的一条街上坐851路公交车,早上八点,跟一群上班族一起挤公交。那是一段很单纯快乐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很想念翟小辫和子熠两个孩子。

我是个惧怕和孩子在一起的人,总怕他们太吵闹,拥有无限的精力,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但这些患有自闭症的小朋友,很少愿意说话,或者像子熠从来没有说过话,他也从来没有叫过爸爸妈妈。

小诗和我总会聊一些“生个健康的孩子就很好了,不能要求再多,要知足”的话题,那时候关于疾病、误解、生命的脆弱、家庭、社会责任,我们聊了一遍又一遍。她总是在聊天的时候,推荐我去读一些书,看一些人,并且会聊起以后想做什么。我开始认真地考虑,自己以后到底想做什么。

我们在童之舟坚持了一年多,并不是每周都去,但只要有时间的周二下午或周三全天都会过去。上午跟老师和家长一起陪孩子做互动游戏、跳舞、唱儿歌,十点钟给小朋友吃水果,十二点钟陪他们吃过午饭,给他们铺床睡觉。下午做一些身体锻炼,蹲起、抛球、走平衡木。我会因为小朋友拥抱了我或者喊我一声姐姐而开心得跳起来,并且常拉着小诗说:“你看到了吗?刚才翟小辫亲我了。哈哈,竟然愿意亲近我了。真好。”

最让小诗感动的细节是我们最后一次去童之舟,子熠竟然能发音了。真的,就一个简单的音节,已经足够让关心他的我们高兴许久了。

我们一点点地因为这些事情靠近,越来越知道彼此的想法。也是那段时间,我知道小诗其实是一个很有脾气的人。

她常在微博上发一些关于自闭症的知识。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

她曾写了一篇文章,里面写道:“我在天津的一家自闭症康复机构做无组织无纪律的志愿者,我没有加入任何义工团队,没有固定的时间,只是抽空去那里看看孩子或是在微博里普及自闭症知识。我说的仅仅是我看到的。一次活动,我受机构老师邀请去做志愿者,到了那儿我就傻眼了,成群结队的志愿者站满了活动室的各个角落,时不时摆弄着相机,全然不顾孩子的正脸是不是上了镜头。这一切就像是一场闹剧,孩子们不过是伪善的人们表演时的道具。”她的文字那样直接而辛辣,对世界的诘问也铿锵有力。

我常常感叹,如果没有小诗,我可能不是那些志愿者中的一员,不知道如何真正地与自闭症患者相处,不知道什么是自闭症,不会理解自闭症家长的心情,不会意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关注。

3.关于奔赴,总是一场又一场的离别

再后来,我们又因为技能大赛产生了许多交集。

2012年5月,学院挑选了30个人分成6个小组,做技能大赛的报道。每组5个人,包括编导、摄像、摄影、主持、后期剪辑。

小诗是编导,分在第二组。我也是编导,负责第六组。大赛开始之前,我们有一个多月的培训课程。学院找了平时授课很好的老师,抽时间组织全员补课。一个个在渐渐热起来的教室里,不停喝水、扇扇子、交头接耳。

那段日子,我和小诗再次聚在一起。因为2011年我参加过一次大赛的报道工作,很熟悉流程,也有一些心得体会。因此,她常来问我一些问题。

小诗是一个非常严谨较真儿的人。她对事情的态度常常是看起来毫不在意,但真正答应要做,就一定会竭尽全力做好。

她们组的主持是一个小学妹,开学第一天我迎新的时候见过。学妹基本功需要练习,外景主持很紧张,小诗写的导语她总忘词,卡了许多次壳也没能完成。

小诗很着急,对学妹说:“你能不能再认真一些?我们休息一下,你缓缓再讲。”

我们当时的工作量很大,一天要跑三四个比赛现场,如果一个赛场耽误太多时间,就会影响接下来的拍摄。小诗的急切不无道理。

那天刚巧我们的赛场也在一个区,学妹跑来找我,把我拉到一个角落,没说几句话就委屈地哭了。我有些不知道怎么劝慰,拍拍她的背,说:“小诗对事不对人。你不要太放在心上。”

学妹哽咽着点头,只是掉眼泪。我抽出纸巾递给她,聊了一会儿就让她平复情绪,赶快回去。中午休息的时候,我才跟小诗碰面。她看起来情绪也不是很好。也许,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因此不知不觉间对别人的要求也就高了起来。

其实,这不是好的习惯。那天,我们就这个问题聊了好久。她渐渐好了许多,得知自己的问题。她找了学妹将问题摊开,讲清楚自己的想法,并没有苛责的意思,只是希望能更好地完成一次报道。

后来呢,那个学妹现在在她们家乡做电视台的外景主持,在慢慢成为一个专业的外景主持人。

我想,率性而带有多种情绪的小诗更真实了吧。至少在我的世界里,更加有血有肉了,像一本内容非常丰富的书,每一个章节都有新鲜的叙述。总而言之,故事里,故事外,都是让人喜欢的主角。

后来,小诗就更频繁地往返于京津两地。

她开始将生活的一部分重心移到北京。那段时间她总是周五最后一节大课一打铃,就准时地跑下楼,赶下午六点左右的905到天津站,然后乘坐一趟从天津到黄村的慢车,晃晃悠悠地驶去北京。

我们加了QQ,她每次更新空间,我都能看见。那里成了一个小小的窗口,我看见小诗其他生活的窗口。我站在外面,看着她的许多用手机拍摄的照片、途中遇见的陌生人、在京的亲人趣事,这些点滴好似一个个美妙的音符,为我谱写出一篇轻快的乐曲。在她不知道的角落里,我为她的生活感到发自内心的欢喜。

当时我们系有一门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教授是我很喜欢的CN,她有一个特别的授课方式,按照规则进行“每周播报”,按组划分,每周十名学生准备稿子、PPT(也可以是视频),站在讲台上进行播报。

小诗准备的一篇稿子是关于出走社的。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出走社,之后就完全被他们吸引住了。

出走社在北京,小诗经常参加他们的开题活动。这个社团主张行走非景点的野山、野长城,一行人穿行在灌木丛、茅草丛中,崇尚绿色出行、简单消费,每次开题都会明确地标注路线、交通工具、所带装备、集合地点等。

原本就游离于我生活之外的小诗,再次行走起来了。她一年可以去17座天南地北的城市。那样随性地走来走去。

那段时间,我和小诗聊天的机会越来越少。

我毕业前的那年基本在杂志社实习,她也去了一家杂志社做事。

如果不是因为她后来去了深圳的一家出版社,也许我们还会一起合租一段时间。

当时我正在淄博出差,我们在微信上聊天,偶然聊起可以在哪里合租的事情。我还憧憬了一下两个人可以生活在一起谈天说地的情景,但她突然接到了面试通知,一个人乘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赶去深圳,累了就趴在冰凉坚硬的桌子上休息。回来之后,确认将去报到,离去的行程又安排得很紧凑,原本打算在西单见一面,又因为她买行李箱的事情搁浅了。

关于那段时间的经历,她曾写过:“我在天津的时候,用着乌鲁木齐的手机号;后来我换了个天津号,人就去了北京;再后来铁了心当北漂,于是牛哄哄地换了个北京号;最后傻兮兮地来了深圳。”

对于跟她打电话,永远长途加漫游的花费,我总是各种吐槽。再后来,就真的没办法吐槽了,因为她留在了深圳。工作日看稿子,参加书展;休息日去港澳游,偶尔在微信圈发文字帮朋友代购。小假期的时候,会乘飞机去上海或北京,但总是没有机会见一面。我们所有的联系都通过没有信号就断裂的网络,虚无缥缈,软绵绵的,没有真实感。

不过,这就是小诗吧。

她说:“终于懂了,永远真的太远。什么许诺,什么发誓,我都不信,也不期待,我只求平平稳稳地过属于我的小日子,命运把我往哪儿指,我就跟着往哪儿闯。”

小诗行走的路途很简单,总是一场又一场地奔赴,去一座有朋友、家人、故事的城市,拍花朵、夕阳、海面、建筑,拍老人、孩子、奔跑的青年。光影与文字结合,为我带来小诗的消息,我盯着屏幕,满足地叹息。

那是我们沟通的方式,不需要特别地靠近,但只要她需要帮忙,我总想全力以赴。

就像小诗说的:“有时候,生活是需要些许醉意的,有一种聊天就有这种推杯问盏的疗效,梦想似乎更靠近现实,极致的简单而自由,就像冥想一样构架出另一个自己,更接近无他的自我。”

同类推荐
  • 一片冰心在玉壶:吴国清调查研究文选

    一片冰心在玉壶:吴国清调查研究文选

    吴国清在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中,写下了大量新闻稿报道和调研稿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的变迁。本书稿选收入了100多篇调研稿件和论文,记录了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勤奋写作、履行职责的历程。
  • 时光渡

    时光渡

    姚小红的《时光渡》精选了作者多年来创作的作品,有散文、有小说、有剧本,作者创作题材广泛,文笔细腻,语言生动,有对故乡的热爱,又有亲情乡音,有借古喻今的朴素情怀……在这些作品中,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感悟和美好向往。作品文笔优美,可读性强。
  • 演说经典之美

    演说经典之美

    本书以“思想·开放·个性·好读”为标签,所有内容均源自名家之讲谈实录,或源自名师课堂,或源自公共讲堂(坛),或源自开放非开放之各种讲演、谈话,所选内容我们秉持或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或具有更为开放的思维与向度,或具有极其强烈之个性(表述及其他),而所有的作品,我们都注重“好读”,注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良性沟通。
  • 猫与短简

    猫与短简

    《猫与短简》主要内容包括:往日的梦、关于我自己、生活与猫、写到一个孩子、又说到我自己、我的母亲、纪念我的亡母、病、猫、弟弟、亡者、雨夜、献给母亲、冷落、渔、火、社会一相、医生等。
  • 周作人散文集

    周作人散文集

    本书收录了周作人《苦雨》《乌篷船》《喝茶》《山中杂信》等七十余篇散文精品,根据其内容和写作风格分为四个专辑。他写故乡的野菜,写喝茶、鸟声、乌篷船、北平的春天,也写中秋的月亮、梅兰竹菊,确乎很需要一些闲适的心才能注意到的事物,他都一一写下来,他平和、淡泊、娓娓说来、毫不浮燥凌厉,读来令人心生闲适。周作人一生在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小品的创作,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势、平和恬淡的抒情特色、庄谐杂出的幽默趣味、舒徐自在的语言表达,让他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热门推荐
  • 弃妃有点邪

    弃妃有点邪

    她进府三年,新婚之夜便失了宠,至死仍是处子之身。她爱他如命,他却视她如蝼蚁,他明知她是被人害死,却当做不知。她怨她恨她不甘,她魂流千年,只为活下去。什么?死而复生?没有心跳!没有痛觉!那为何她会痛不欲生?什么?她要靠着别人的情才能重新活过来?于是她踏上月老之路!
  • 逆天魔尊妃

    逆天魔尊妃

    从来都被冠上不祥之名,身为柳家五小姐,却被废了丹田,世人嘲笑。所谓的家人,更是推她入了无边炼狱,让她受尽业火焚烧!坠入嗜血恶魔的领域,她以为必被吸干鲜血,必死无疑!可却没想到,万人恐惧的魔鬼,竟成了她最后的一道救赎……涅槃重生,她忍受非人煎熬,蚀骨的仇恨,只为了能一朝复仇!可是,她日渐无法忽视的,是魔尊的那颗心……
  • 萌爷爷带你游加州:不是观光,是旅游

    萌爷爷带你游加州:不是观光,是旅游

    获奖旅行作家李·福斯特用三十个章节描述了旧金山和北加州区域的最佳旅游景点,涵盖了从俄勒冈边界向南穿过东部的死谷和沿海的大瑟尔......旧金山,加州海岸,约塞米蒂国家公园,葡萄酒小镇,太浩湖等著名风景地。
  • 弑神之我主沉浮

    弑神之我主沉浮

    我是凌毅,一当代大学生,却因为一场雷电,来到了异世大陆,家族宗门林立,丛林法则,优胜劣汰,还有神作威作福,凭什么?我欲突破自我,成就大业,弑神异世,维新秩序。
  • 斗罗大陆之苍天之神

    斗罗大陆之苍天之神

    一级神祇苍天之神,因为系统的一个任务,来到斗罗大陆,开启了他传奇般的一生。一句话,这是段小飞装逼的故事。群号:921572337
  • 佛说六字咒王经

    佛说六字咒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幻龙神诀

    幻龙神诀

    仙界南天门护天将军神毒恣肆狂妄,野心欲望膨胀,凭仗自己仙神法术天下无敌,暗中窃取了玉帝统治三界的权杖封印,并从中挑拨离间,陷害北天门护天将军达摩菩提和火魔邪神离焱。玉帝起初听信佞臣谗言,将火魔邪神贬下地冥宫。达摩菩提因奉玉帝之命下凡,不料动了凡心,与人间女子相恋相爱,耽搁寻找仙灵舍利子的使命,严重触犯天条,因而被贬下凡间,退出仙神之位。神毒为夺取玉帝政权,勾结血巫魔道,同流合污,神魔力量超越仙魔众神,掀起三界动荡黑白颠倒的狂澜,企图独尊三界。为防止仙界神丹流落玉帝传人手中,血巫魔主噬天在神毒的谋略下,屡次派妖魔黑云、血无影、血无踪、琴魔、鬼姬和雪姬巫师等寻找仙灵舍利子,妄图破除太白金星的诡计。玉帝后看穿神毒蓄谋已久的毒计,并冥冥间设下天罗地网。太白金星黄玄英采用偷天换日之术,巧妙地将仙灵舍利子附于玄命幻胎之中。金幻龙横空出世,并与洛霞携手一掌天地浩劫的命运,与神毒血巫狂魔展开了明枪暗斗的较量。正一道长,金长风,洛莺莺,田岳山等人意欲揭开其中之谜,便至寿山寻找黄玄英师傅,遇到守护神李桃,后不小心误闯鬼雾林,进入魔域血巫魔城。他们与妖魔展开激战,几经周折,最后在太白金星黄玄英的解救下逃出了魔城。其间金长风等人被火魔邪神劫持,困在地冥宫。金幻龙和洛霞在离珞璎的帮助下,逃出冥界,得到达摩菩提武艺神功的传授。他们途中遭遇艳魔的无数诱惑,历经劫数。不料造化弄人,命运坎坷,洛霞在与劫匪的搏斗中落下悬崖,被琉璃国的皇子和公主获救,却得了暂时性的失忆症。金幻龙顾全大局,为解救父母等人,与坐骑天龙离镜天和殷梦玲至桃花源镇的千崖障处寻找上古神剑阴阳轩辕剑。几经曲折,金幻龙携剑凯旋,并与妖魔几次交战。火魔邪神在与幻龙的决战中,离珞璎为救幻龙而死。火魔邪神恍然若失,放归了被困地冥宫的金长风等人。在神毒血巫等妖魔进攻杀戮桃花源镇的关键时刻之前,金幻龙受洛霞性灵的开化,并与之肉体结合产生仙神最威猛的力量,伟大的爱情最终摧残神毒阴暗的冥果。本书蕴含武侠、言情、玄幻三元素,旨意讴歌正义永远压倒邪恶,光明永远照亮黑暗,只有爱才能走得更远,才能温暖世间万物。
  • 魔君霸宠,绝世妖娆妃

    魔君霸宠,绝世妖娆妃

    世分三界,又有六族,六族之外,是更多无可知的事物。原本相安无事的天地,却因为一位魔界主君与一位凡人女子发生的故事,而天下大乱。即使时光逆转,历史依旧无法彻底改变,又白白牵扯进更多的痴男怨女,爱恨情仇。神兽为伴,酒香入眠,如果时间能定格在最初的最初,那么至死不渝也并非难事了。身份枷锁,他为了她抛弃魔界;无力回天,他为了她切换时空,却仍然只能保留一时的温存。魔君与凡人,到底是缘是劫,是债是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咸也好,淡也好

    咸也好,淡也好

    本书以“小故事”(或精品美文或寓言说理)+“咸淡指数”+“咸言淡语”的形式,演绎生活中的咸与淡,而在这咸与淡中你还可以品尝出种种不同的滋味,它们就是每天与我们常见却往往又擦肩而过的种种生活哲理。它们始终高扬着人性的温情,同时又带给我们最为睿智的思考。
  • 上清素灵上篇

    上清素灵上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