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在胜者全得博弈中,获胜的人所获得的收益是依据绝对价值而非相对价值,获胜者的收益大大超出自己付出的劳动量,而这场追名逐利的博弈竞争也会因为吸引过多的参与者而造成市场拥挤。想象一下,如果人们把全部精力都用来赢得比赛而不是用来想方设法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会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后果?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也就是经济学中常说的经济无效率现象。因此,这种胜者全得博弈如果不加以控制,任由其吸引全社会的力量来参与,将会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下滑。
34.什么是策略欺骗
策略欺骗就是根据形势发展来制定出特定的方式方法来欺骗消费者最终促成销售的经济行为。
以往,我们走在商业街上,随处可见“亏本大甩卖”、“清仓大处理”、“尾货大甩卖”、“全场跳楼价”的条幅,然而,有经验的消费者都知道,有些“仓”永远是“清”不完的,有些“尾货”也永远是“甩”不完的。但是商家每次打出这样的条幅,总会吸引一部分抱着捡便宜的心态来选购的顾客,这样一来,商家促销的目的就达到了。
商家熟悉并利用顾客消费心理采取一定的经营手段促成销售,在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下无可厚非,若只是为了商业炒作,只讲盈利不讲诚信,名为降价实为抬价的误导消费者就属于策略欺骗。
就拿打折促销来说,有的商家先把价格抬高到一定程度,再给出一个很大的折扣,实际上价格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比原来的价格还高,利用你争我夺的商业氛围来刺激消费者,甚至为了营造熙攘红火的假象,花钱请托儿来烘托气氛,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商业炒作,这种行为就属于策略欺骗。
有人说经商的境界有三种,靠欺骗获得一时之利的是奸商,童叟无欺诚信经营的是儒商,以佛家心态慈悲经营的是佛商。佛商固然是普通商人难以企及的境界,但是,诚信经营、奉公守法却是对商人最起码的要求,须知,商人失去诚信即为奸商,策略失去诚信即为欺骗。
35.利润最大化:为何成功者并非天生勤奋
从经济学角度考虑,厂商从事生产或出售商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并且使利润最大化。当厂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总收益大于总成本时,厂商就能获得利润,总收益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越大,厂商所获得的利润就越大。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最终目的,而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增加产品的收入,收入越高,企业利润就越大。另一种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及其他不必要的开支,在企业利润增加的同时,生产成本越小,总收益就越大。然而,并不是一味地扩大生产就能获得成功,经济学家研究发现:只有当产量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时候,厂商的利润才能达到最大化。边际成本就是在原有的产量上,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量所需要增加的成本,边际收益就是所增加的这一个单位的产量所获得的收益,当二者相等时厂商的利润才能达到最大化。举个例子,假设厂商生产100架古筝需要花费10000元,在此基础上再多生产1架古筝所需要的总成本是11500,那么第101架古筝的成本就是1500元,也就是边际成本等于1500,若和所有古筝一样第101架古筝在市场上的标价也是2000元,边际收益就是2000元,那么生产第101架古筝能挣500元,对于企业来说还是有利可图的,假设该厂商生产第105架古筝时的边际成本达到了2000元,和边际收益相等时,企业再扩大生产已经没有意义了,这时候企业的利润就达到了最大化。
因此,真正的成功者并非天生勤奋,而是要懂得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36.成本与收益:1美分硬币为什么成为“鸡肋”
所谓“鸡肋”就是鸡的肋骨,骨头多而肉少,吃起来十分费力。该词出自《三国演义》诸葛亮智取汉中曹军兵退斜谷中,曹操进不能胜利,退又怕人笑话,多待无益,不如尽早归去。因此“鸡肋”一词便被用来形容那种做没有多大意义,放弃又有点可惜的事情。
美国1989年大规模兴起的“废除1美分硬币”运动就是这样一件事情,随着1美分硬币生产成本的加大,运动发起人表示“如今再花1.2美分去制造1美分硬币,显然是荒谬之举”,一时间,1美分硬币成了“留之无用,扔之可惜”的低面值钱币。
不难看出,曹操放弃进攻也好,美国的“废除1美分硬币”运动也好,都是在计算成本与收益的问题。成本也就是生产某种商品或者达到某种目的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考虑成本投入的时候肯定要考虑收益大小。“收益”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被定义为“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数额”,也就是财富的增加。
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个合格的经济人无论做什么投资都要首先考虑成本与收益,才能判断出这个投资是否有必要进行。比如要开一家饭店,除了要考虑房租、水电、工人工资、材料工具费外,还要考虑自身的工资及垫付的资金利息等。只有将所有的投资成本都预算在内,才能判断出饭店是否值得开,赚多少钱才能有收益。
37.信息不对称:为何说隔行如隔山
“隔行如隔山”一说出自《晚清文学从钞·冷眼观》,大意是讲:不是一个行业的人就不懂得一个行业的门道,想从一个熟悉的行业跳到一个陌生的行业,然后在这个陌生的行业里迅速成为佼佼者是比较困难的,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从经济学角度考虑,隔行如隔山就是信息不对称。本来应该是“商者无域,相融共生”的理想经营状态,由于不同领域的人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掌握信息较少的人,则处于弱势地位,造成了双方处于不平等地位的现象。
许多人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走进一家服装店看中一件标价300元的衣服,你觉得这件衣服就值200元,那你还价的时候就会问卖主150行不行而不是直接就愿意出价200,这时候卖主就从你那里获取了错误的信息,她以为你的心理价位是150,然后权衡成本,再稍微加点价钱卖给你,你才会在自己能承受的价位范围买这件衣服。很简单,谁先亮出底牌,谁就输了,也就是说,谁能掌握最真实有效的信息,谁就在这场谈判中占优势,反之,则在谈判中处于劣势。
当今时代是个信息极度泛滥的时代,打开电脑、电视、广播、手机、报纸、杂志等如洪水般的信息源源不断向我们涌过来,学会辨别信息真伪,挑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已经成了新时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另一个出口。
38.逆向选择:为何二手车市场会越来越差
逆向选择是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信息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市场上,市场交易的一方如果能够利用私有化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使对方受损时,在信息中处于劣势的一方便难以顺利地做出买卖决策,于是价格便随之扭曲,市场失去了平衡供求、促成交易的作用,进而导致市场效率降低。
通常情况下,商品的价格和商品的需求量是呈反比的,当价格下降时,商品的需求量就会上升,但是在信息不对称的交易活动中,降价行为不一定能够为自己增加销量,因为消费者会担心商品的质量并不是自己心中想要的高质量而拒绝购买,这时候,市场机制在此便没有了发挥作用的地方。可以看出,逆向选择就是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而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导致整个交易市场交易的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逆向选择经常存在于二手市场、保险市场。举个例子,假设现在把二手车交易市场上的车分为两种,一种是低质量的用A表示,另一种高质量的用B表示。A售价一万元,B售价8万元。买主进入二手车市场购车时由于不知道车的真实质量,只愿意出中间价4.5万元。这种价格,对于B来说显然是赔本的,于是B就会悄悄退出市场,市场上就只剩下了A。所以,二手车市场上的车会越来越差。
总之,传统市场机制下卖方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但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就会出现这种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现象。
39.为何说真正的个人收入是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的名义收入扣除向政府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予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
很明显,个人收入中真正能用于消费的那部分收入就是个人拿到手的那部分收入,也就是个人名义收入扣除一系列的其他费用所剩下的那部分。通常情况下,最能反映个人消费能力、预测未来消费者购买动向以及评估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状况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它的计算方法很简单,就是用个人的名义收入减去扣去的部分。比如,小红每月名义上的工资是5000元,每月要缴纳社保公积金950元,要缴纳个人所得税16.5元,那么,在没有其他扣款项目的情况下,小红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实际收入就是5000-950-16.5=4033.5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最近三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率分别是:2012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695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2011年名义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201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311元,比2012年增长1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67元,比2013年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
40.涨薪潮:经济转型带来的阵痛
经济转型又称经济转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简单地说,经济转型就是指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的转变。经济转型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面临经济转型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这种转型是从单体向复合体、从计划向市场、从劳动密集产业向知识技术产业等的彻底转变。然而,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起阻碍作用的除了中国的政治框架与市场经济不协调、“三农”问题之外,还有工人声势浩大的涨薪呼声。有专家统计,21世纪的这次“涨薪潮”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影响巨大,可能导致我国50%以上的企业受到冲击,尤其是我国的珠三角地区受涨薪潮影响最为严重,许多企业利润空间严重下降,不少企业被迫迁移,更有甚者,只能关门歇业。很明显,我国一些主要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生产发展的企业,在经济转型尚未成功之际,迫于劳动力价格提升,只能终止转型,这对企业乃至国家经济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实质上,“涨薪”就像是一把双刃剑,给劳动者带来福利的同时也给中国经济的转型带来了阵痛,需要劳资双方找好利益的平衡点,能够在保障员工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要兼顾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