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21900000009

第9章 生活的状态与心态——用平静心看花开云起(3)

人在社会上生存,有很多东西是需要得到和把握的,比如财富、学历、汽车、住房等等,都是催促人们不断争取和前进的动力。所以人们被迫生活在高压的社会环境中,为了名利荣辱而挣扎,而痛苦。

世人总是难以怀有一颗清净的心,总是把利益看得过重,当尊崇和财富降临的时刻,总会迫不及待地去迎接和享受,却常常忘了光彩背后的隐患和束缚。

东汉时期,有位隐士叫申屠攀,年少时因为家境贫寒,受人雇佣做了漆工,每天辛苦劳累不说,还经常受到旁人的冷眼。可是,坚强的申屠攀并没有因为自己受到的侮辱和歧视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于是他坚持在工作之余刻苦读书,学习了各个方面的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才华得到了在州府做征召工作的同乡蔡某的赏识,后来,蔡某上书,极力推荐申屠攀。上书中,蔡某说申屠攀聪明且有志向,虽深陷困境,却依然发愤苦读,即使受尽欺凌与侮辱,仍能坚定自我,保持本性,不为外事所扰,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就这样,朝廷任命申屠攀为陈留郡的主簿,这时候,那些曾经唯恐躲之不及的申屠攀亲友们都纷纷前来道贺,谄媚地恭维他。可是申屠攀说了一番话,让众人都惊呆了:“为朝廷效命本是每一个臣民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我自认为德识才学实在浅薄,担不起这样的大任,所以,我决定拒绝赴任。”

本来想依仗他的那些亲友,为他的决定感到费解,也纷纷劝说他改变主意。可是申屠攀依然坚持自己的态度,避开了众人的规劝和打扰,最后干脆隐居了起来。

在隐居的日子里,他坚持学习,充实自己,却没有再次出仕的打算,一个远道而来探望他的朋友问起他拒绝赴任的原因时,申屠攀说:“我早已看出了天下的乱象和朝廷的昏暗腐朽,所以才潜心治学,以避免引火烧身。而那些人只看到了为官者的风光,却不知身处官场的危险,他们只懂得争取宠幸,却忘了其背后的伤害。”

友人听后心底不禁暗暗佩服他的淡泊和宠辱不惊。

果然不出申屠攀所料,几年之后,朝廷风波不断,很多官员受到连累,接连遭遇了不测,而申屠攀这个曾经拒绝权贵的人,却依然能够逍遥地隐居在小镇之中,过着自在的生活。

这样一个曾经因贫穷遭人嘲笑,后又因放弃为官受人不解的人,获得的却是真正的自我和洒脱,因为他没有为世事的功名和利禄所惑,而他之所以去学习,勤奋上进,实际上争取的只是内心的丰盈和充实,不关乎一切外在的追逐与虚荣。所以,他才能自始至终都活得自在逍遥。

人生于红尘中,多彩而绚烂的世界让我们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因为很多人没办法做到宠辱不惊的闲适,所以,在名利场上他们疲于奔命,在财富角逐中他们千锤百炼。有多少荣耀的渴望,就会有多少辛酸;有多少名利的争夺,就有多少青春的消逝。人们正是用最珍贵的青春和最纯净的心去换取这一切的浮华。

心灵小憩

尊贵的地位,足够的财富,是不会有人愿意拒绝的。但是,得到了便欣喜,失去了便焦虑,陷入了宠辱得失的无底洞,也就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清静心。最后丢失了自我,蒙蔽了心灵。

6.读懂了“生”“死”,才能活得更好

【原文】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庄子·大宗师》

【译文】

死和生均非人为之力所能安排,犹如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样永恒地变化,完全出于自然。有些事情人是不可能参与和干预的,这都是事物自身变化的实情。

道学玄理

生命是一个难测的事物,生存和死亡都是自然的循环,无论你愿意与否,你都逃不过与死神的相见。既然是无法扭转的必然,为什么不把生死看得轻松一点呢?抛开生死的神秘与无奈,顺其自然地生活,或许你会找到生的意义。

清朝末年的著名学者梁启超曾经说过,“人的肉体生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不可能有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却可以永垂不朽。因为肉体消失了,他的学说、思想、精神都会长久影响着当代和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这与道家所讲的生死观其实是相通的,生死不过是一种存在形式,不需要人们过重去看待,不过分重视,这样反而能让人活得轻松。

其实,道家的生死观有三层含义:

首先,没有正确的生死观,就不能有正确的宇宙观,道家讲求“天人相应”。认为人的生死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而老子所说的“死而不亡”,旨在告诉我们,不亡的是“理论”,是“精神”,是“道”。

其次,没有正确的生死观,也就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人们一直纠结于“人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有的人以为就是为了掠夺和享受,在竞争中赢得了别人,就等于是得到了生活更大的权利。所以,人们才会迷恋于金钱、利益的诱惑,完全忽略了知识与奉献的力量和意义所在。

再次,没有正确的生死观,也就没有正确的养生观。庄子认为,大自然赋予了我们形体,“生”让我们劳动,“老”让我们清闲,“死”让我们安息。所以我们既要“善养吾生”,又要“善吾死”。其实,这也是养生的内涵所在。

在庄子看来,生命好比一次旅游,旅程虽有长短之分,但总是有比较的,与永恒的大道和无穷的时间相比,生命之旅一定是极其短暂的,人生的游览也是极其有限的。既然“生”是一种“游”,就决定了生的短暂性,而“死”则成了生命真正的归宿,庄子由此产生了生游死归的观念。

庄子认为,在大千世界之中,人类的生命是物质忽然化为生命的,生命转瞬之间又归于死亡,这对于情感充沛的人类来说是莫大的悲哀。但如果站在永恒的宇宙大道的角度看,人生原本就如白驹过隙,死亡不是归于虚无,而是回归大道,而大道恰恰是永恒的。

死亡就是返归生命之本,也就是融入到宇宙大化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新的生命。生为游世,死为归道,道家这种生死观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它既能激发视死如归的壮烈,也能激发生寄死归的豪迈。

庄子曾感叹说:“我怎知恋生就不是迷惑呢?我怎知怕死不是像幼时沦落他乡,老来不知回归故里一样呢?”明白了这一道理,我们对于死亡就不必过多地哀伤。

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不过是你离开这个世界的一个符号和标志,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只有生的一切经历,才是看得见的真实。而生的过程也恰恰是我们体味所有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过程,等到我们在各种滋味中成长了,成熟了,我们的生命也随之走向了尽头。所以,我们的生命不是一次任务,而是一次享受,无论你正经历着什么,你都必须认真地去品味它。

在日本有一位著名的精神科教授,他叫小术贞孝,他曾经为了做一个实验,走访了日本所有的监狱,并根据他的走访和研究得出了一项惊人的成果。他发现,无期徒刑犯人与死刑犯人之间对待生死的态度差别很大。

一个马上要面临死亡的人,和一个不知何时死亡的人之间,究竟哪一个对待生的态度更消极?估计大部分人的推测会是死刑犯——生命即将结束的人。

然而,教授的研究发现与我们想象中的完全相反。原来,监狱中被判了死刑的犯人一晚上竟然可以读完一本书,可以写出30行的诗歌,可以给亲朋写上300多封信件,可以欣赏夜色的美丽,可以明白什么叫生活的美满等等。他们表现出了一个积极而正常的人对生命的态度,甚至比平常人感受得更加细腻。而那些并没有被剥夺生命权利的人,那些可能被终身监禁的人反而表现得失落、颓废,对生命和生活感受到的只有麻木和恐惧,思想和兴趣完全丧失,跟那些死去的人并无分别。

其实,除了医院的“出生”“入死”是司空见惯的之外,就是监狱这个特殊的场所了。而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生与死的含义。

教授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明了,“生”不等于活着,而“死”也不等于悲痛。而现实生活中已经有很多人误解了它们的意义,单纯地把生死看作生命的开始和结束。这样也就很难找到生活的价值和趣味了。

与儒家主张的理性平实不同,道家则将死生都推衍得有声有色。道家认为,死亡不再是一场令人恐惧和无力抵抗的噩梦。庄子鼓盆而歌,就代表着一个新的、乐观的死亡哲学以惊世骇俗的方式登场了。

在庄子的妻子离开人世的那天,本应该是最悲痛的庄子,却盘坐在地上,边敲击瓦盆边歌唱。前来吊唁的人看到庄子的表现感到非常不解,尤其是惠子,原本怀着悲伤的心情前来慰问,可是,看到唱歌的庄子实在气愤难耐,于是,上前指责庄子:“你与你逝去的妻子生活几十年,她为你生儿育女,操劳持家,如今她老了、死了,你不难过也就罢了,为何还要鼓盆而歌?你未免太有失情分和礼数了吧?”

庄子听了惠子的激愤之言后,并没有停下,而是缓缓地说道:“我的妻子过世,我怎可能不动感情,不悲伤呢?但我接下来又一想,原本人世间是没有她这个生命存在的,不仅没有生命,也没有形体,甚至看不到形体本来的物质元素‘气’,而气原来是混杂在世界上的无形之物,形都是由气变化而成,然后形才能转化为了生命。而她现在由生到死,又从形转成了无形的气,这不是正和春夏秋冬的交替一样自然吗?现在,她的气就徜徉在天地之间,我又为什么要为她哭泣呢?”

庄子的冷静和豁达,正缘于他对生死的透彻理解。他读懂得了生命的真谛,这使他免去了许多生和死的焦虑和痛苦,使他真正能够逍遥地看待一切存在和消亡,然后平和地对待自己的生命。

不以生为喜,不以死为悲,人不过是从无形到有形的气,从无生之形到有生之形都是生命一个有序的过程,而死亡则正是这种循环的回归。把死亡看得那样辽远、空灵,“生死齐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关于生命的辩证,已经一言道尽了。

庄子说得没错,人的生死就如同四季的更替一样自然而和谐,因为四季的轮回往复,自然万物才能生长得那样安详宁静,就像初生的新枝不懂招摇,就像萧条的落叶没有哭泣一样。坦然地接受生命赋予你的一切,享受生命的繁华与落寞,你就会穿越生死的界限,领悟到道家的生死之趣。

心灵小憩

道家认为,自然之“道”是高于一切的,人永远无法与造化抗衡,“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生死问题都是人生的极限,所以,最好还是像道家所解释的那样看开一点,淡看生死,才能驾驭生死。

7.别让“欲望”这个奴隶翻身做了主人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道德经》

【译文】

上天的法则,不就像一张拉开的弓吗?高了就把它压低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些。有富余就把它减少些,不够用就给它补足些。上天的法则就是减损有余的而补给不足的。而社会的法则就不是这样了,而是剥削不足者来供奉有余者。谁能把有余的奉献给天下?只有有道的人。因此,圣人有作为而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耀自己的贤明。

道学玄理

人生的欲望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无论是物质的欲望,心理的欲望,爱的欲望,被尊重的欲望,还是成功的欲望等等。有了欲望,就迫切地想去实现;当部分欲望得到了满足,又想要全部欲望的实现。一旦得到了,又想要永恒的拥有它。一个欲望完整了,新的欲望又产生了。人的整个生命,基本上就是一个不断“欲望”的过程。

事实上,每个人在各种纷扰中终日忙碌,无非是为了内心的一个追求。有的人在向着一座金山奔跑,拥有了这座金山,就算实现了目标。可事实上,人永远都不可能最终到达那座金山。但是那些无知的人并不知道,于是依旧背负着欲望,拼命地奔跑,最后倒在了半路途上。这就是人永远无法填满的欲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贪得无厌,是以破坏别人正常的生存为基础,这种“欲”,也是应当批判和制止的。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色”指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古人认为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实际上都是由这五种原色构成的。其实单纯的五色并不至于让人目盲,但如果过分追求视觉的刺激,超出了视觉功能的限度,就会造成目盲,失去视觉功能。它也在暗示,过分沉溺在视觉追求的欲望之中,就会使我们的眼睛丧失辨别事物的能力。眼睛的功用本来是用来观察事物的,一旦我们观察到的事物的欲望超过了原来的限度时,我们常常会陷入迷惘的境地。

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人类的贪欲已经使人类的行为开始背离天道,在欲望的唆使下,社会变得动荡不安,改朝换代才变得那么频繁。

按照老子的天道,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应该采纳“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政策。即采取强力措施,鼓励统治者散发钱财,救济贫者,并通过封侯的方式奖赏符合“天道”的富者。

历史的事实证明,这种措施对国家的社会稳定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是这种措施使得汉朝在秦朝暴政的废墟之上迅速崛起,也正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这种“天道”血液,中国人在财富分配上才讲究“不患寡而患不均”。财富不在乎多与少,人口也不在于多与少。就害怕贫富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平等。

同类推荐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本书是“聆听大师”丛书胡适系列的第四本,以胡适谈禅说佛为线索,遴选其综述禅宗历史、考证禅宗代表人物、以及谈禅说佛杂记等文章汇编而成。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虽然不能说全面完整地反映了胡适对于禅宗和佛教的思考和主张,但基本上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代表性观点。尤其是胡适谈禅宗历史的文章,深入浅出,学理清晰,趣味横生,凸显大师小书的品位,可读性极强。
  • 佛国行者的故事

    佛国行者的故事

    本书广泛摘取了佛教经典中的一些故事,略作增删。其选材侧重于印度佛教经典故事,内容短小明快,通俗易懂,近乎寓言。
  • 佛度有心人

    佛度有心人

    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问。”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思索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的,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过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一颗禅心。
  • 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忙、茫、盲……大多数现代人的真实写照。大街上人们行色匆匆,办公室里人们忙忙碌碌,工作台前人们废寝忘食。有人忙出了功成名就,有人忙出了事半功倍,有人忙出了迷惘无助,有人在盲目地忙啊忙……人在旅途,最累莫过奔命、最怕莫过于茫然若失、最苦莫过于苦海无边。故而,我们需要学会去调整、去谋划、去经营、去感悟,用从容的心去欣赏人生路上的风景。愿这本忙里偷闲者写给大忙人的佛学感悟,能够帮助每一位现代社会的大忙人,让大家都找到一张让心灵放松的按摩椅,一个让心灵休憩的驿站,一处让心灵休整的港湾。
热门推荐
  • 李清照

    李清照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新时期我国竞技篮球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新时期我国竞技篮球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新时期我国竞技篮球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研究》以新时期我国竞技篮球项目后备人才模式研究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数理统计、综合研究等方法,从竞技篮球项目后备人才的界定与分类,竞技篮球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竞技篮球项目后备人才文化教育体系,竞技篮球项目后备人才竞赛与选拔体系,竞技篮球项目后备人才训练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6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旨在通过分析影响篮球运动发展规律及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成才规律的因素,总结国内外篮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经验,探索篮球运动员的教育培养规律,为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的培养提供启示与借鉴。
  • 我的闺蜜丛小姐

    我的闺蜜丛小姐

    出生富家的我的丛小姐,自小便是我的闺蜜,她早慧而敏感,敢爱又敢恨。她耀眼卓立的童年,她大胆的高中暗恋史,她十八岁的成人礼,都深刻于我的记忆。多年之后,地域的阻隔并未影响我们的友谊,我们又重新成为了闺蜜,一起经历了她性情而又传奇的几段恋爱经历,她用超越同龄人的智慧帮助我化解职场矛盾,一起渡过岁月和青春。最后,命运的玩笑却使得丛小姐远渡重洋……
  • 第一世

    第一世

    这是一个被隐藏的规则和真理:第一世只是一场彩排,真正的冒险在另一个世界展开,即第二世。藤莉·洛克伍德是一个普通的17岁女孩,因为拒绝父母为她选择的第二世生活所在地而被送入了普林收容所。在过去的13个月藤莉饱受囚禁的煎熬和折磨。直到第二世两个王国的劳工出现……在他们的帮助下,藤莉逃出普林收容所。但在逃亡的过程中却被困于两国疯狂的追捕中,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来获得她灵魂的支配权。陷入绝境的她,面临亲情、爱情和生存的多重困惑,该如何抉择前方的道路……
  • 剑圣的饭店

    剑圣的饭店

    身为剑圣的他居然重生到一个有着高楼大夏却灵气匮乏的现代世界,更可笑的是自己居然还经营着一家面临失业的小餐馆?
  • 耳书鲊话

    耳书鲊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你是我眼里的璀璨星光

    你是我眼里的璀璨星光

    (男女双洁,宠文)前世沐清欢呕心沥血成为金牌经纪人,为的就是给白莲花妹妹保驾护航。可是没有想到,最后,她却被捧在手心多年的妹妹害死。一朝重生,她亲手断了白莲花妹妹的明星梦,不但如此,她还要踩着白莲花妹妹,成为万人瞩目的影后。谁知道,她不经意的时候救了一个男人,没想到还是总统阁下如此大腿,当然要狠狠的抱住了,可是某天醒来,看到赤裸身体的某人顿时惊住了。可是某人却一副正经的说,救命之恩太大,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以身相许这么报恩好。某日,顾淮远的助理拿着文件进办公室,没有想到就看到某人正襟危坐的看着《追女三十六计》。
  • 艰难备孕

    艰难备孕

    【已出版】于静嫁给了凤凰男顾家辉。顾家辉终于当上了企业老板小有成就,于静也在集团公司当了HR主管。可是烦恼却悄然而至。结婚三年,未得一子。于静急了,努力备孕。正在这时,丈夫的外甥女俞春来了,从此,于静家里再无宁日。他的秘书肖珊通过俞春了解到,因此找到了鸠占鹊巢的捷径,对顾家辉进行了疯狂的追求。
  • 萌宝来袭:爹地,你好坏

    萌宝来袭:爹地,你好坏

    一次留学,天降萌宝,鬼知道发生了什么?他身负多重身份,扑朔迷离,集颜值、才华和权势于一身,人人趋之若鹜。补办婚礼上,牧师让双方用一个词来形容对方在彼此心里的印象。杜希夏:能干。凌皓辰:我的。婚后生活,他将她捧在手心,宠到心尖。多年后,萌宝再次来袭,却指着鼻子命令他。“爹地!放开我妈咪,你睡地板我睡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道启示录之天启

    天道启示录之天启

    天道崩溃,无数位面入侵本世界,丧尸、异形、铁血战士、虫族、兽人、妖怪、恶魔、喰种、巨人、寄生兽。。。龙珠、海贼、火影、炼金术师。。。和平星、恶魔果实、写轮眼、尾兽。。。觉醒者、传承者、天执者。。。作为天道所选中的人类,将誓死守护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