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22200000002

第2章 成己无我 明辨善恶也是修行(1)

在社会这个“酱缸”之中,我们原本纯净的心已经被利益、仇恨、嫉妒、焦虑等完全侵蚀成了黑色。病入膏肓的心灵需要救治,而王阳明心学则是乱世之中的最后一剂解药。若想成就自我,首先就要明辨是非,这既是自身的修行,也是立言的最起码的保证。

1.人心本无善恶

人性本善恶的问题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之重大命题,千年来一直聚讼纷纷。《三字经》开头四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前两句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什么是“初”?就是“始”的意思。所以“人之初”是指人刚生下来的状态。什么是“性”?就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性”的本义就是如此。古籍中“性”有时作“生”,即为明证。

“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习”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任何人,不管他父母是什么民族、种族,也无论他的父母是贫贱还是富贵,是好人还是坏人,其与生俱来的“性”,都如素练白绢,没有颜色,没有善恶的痕迹—这就是“性相近”的意思;而人既生之后,环境影响各异,性随之而变,如素练白绢沾染了各种颜料,逐渐变得差异越来越大,有了善恶的区别—这就是“习相远”的意思。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以看出,其实传统的中国思想是把“性”和“习”明确分开的:先天为性,后天为习。而历来论“性”,不辨“性”“习”,以致混“习”为“性”—性善、性恶的争辩皆由此而生。

作为一代哲学大师,王阳明对人心本来是善是恶也有自己的观点。王阳明将这种思想凝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认为,人的“良知”才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这是“天理”,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的本心。只有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才有了善恶的差别。

当恶念抬头时,人的判断往往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这时就要反求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只有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找到心中的理,而这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由此可见,王阳明也认为人心是本无善恶的,而是“习”有善恶。在人们初生的时候,一切都是空白的、本真的、善良的:没有私欲,没有贪念,没有嗔欲。而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当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一切欲望和恶念便随之产生。

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只有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房东太太告诉她:“你可千万别招惹这样的邻居,这样的人家就爱占别人便宜,手脚都可能不干净的。”

女人听了之后,对这样的邻居满心怀疑,准备敬而远之。虽然从来没跟这一家人打交道,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像房东太太说的那样的人,但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不想跟他们发生任何关系。

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女人措手不及,手忙脚乱之后终于找到了小半截蜡烛。刚点上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小男孩怯生生的,小脸胖乎乎的,眼睛明亮。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

女子一下子就反感起来,心想:他们家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别说我没有了,就是有,也千万不能借他们,免得被他们赖上了!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

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个穷小孩展开纯真可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

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准备好蜡烛,所以我带两根来送给你。这下你就不用担心了家里太黑了……”

女子的心瞬间被震撼了,她为自己的势利、多疑感到羞愧和自责:这是多么纯洁的童心和善心,自己居然因为轻信他人的话就否定了别人,还用狭隘的想法来衡量别人的言行。她的心被融化了,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抱在了自己怀里。

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目当中也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根到底,人们还是怀抱着心灵的真善美,渴望着人情温暖,践行着爱与奉献。

人性本无善恶,而是“习”有善恶。我们不敢说所有人,但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始终是人们流于“恶”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抹灭人性中真善美的万恶之源。

故事中的女子对寡妇一家开始就抱有警惕之心,加上他人的谗言,更加产生了厌恶、怀疑的情绪。因为个人的偏见,使自己对某些群体或个人形成了先入为主的印象:穷人就一定爱占人便宜,富人才会怀有善心,因为名声就代表了一个人的形象。这真是社会的一大诟病。

在私有制形成之后,人们产生了个人财产和占有的观念。在追求个人发展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复杂而多变了:人们倾向于向能为自己带来利益和好处的人靠拢,轻视和贬低弱势群体以及财富、地位不及自己的人群,借此来追求更多的利益,最后甚至有了阶级和等级之分。

人之本性,在一代代的制度和观念的塑造中,逐渐迷失了最初始的美好和作为拥有智慧和“良知”的人之神性。但是我们的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这是因为人们懂得思考和拥有辨明善恶的能力。虽然社会告诉我们要追求个人的满足,但是我们的道德感和理性在呼唤着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加以改造。当人的欲望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向同一方向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的观念,那么人性就可能会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也是王阳明的重要观点之一,即人的“良知”。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是非之心、好恶之心,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良知”人人俱在,自圣人以至愚人,无不相同;人人同具“良知”,人人有个判断是非善恶的自家标准。因此,他强调,“良知”就是人人所具有的“心之本体”,它先验地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人们依“良知”而行便会产生正确的道德行为,故而无需向外寻求道德行为的来源。所以,他相信人性初始本无善恶之分,只是个人对生命和外界观念的选择和判断,导致了善与恶的区分。

阳明心学点睛之言

人性本无善恶,王阳明的心学告诉我们,人的“良知”才是区分人心善恶的根本:“良知”告诉人们是非黑白的道理,“良知”指导人们如何面对万物和内心。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态度,就是一支画笔,在本来纯白无色的人之本心,画上了各不相同的风景。在历史长河的绵绵不息中,很多人都在思考人之本性善恶的问题,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未寻得一个满意的答案,而有的人也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自己的想法。无论怎样,每个人都在践行着自己的处世观和价值观,而王阳明给出的答案,或许能为大多数人带来共鸣。

2.善恶之分在于意动

虽然王阳明告诉我们人心本无善恶,但是“良知”仍然将善与恶在人们身上区分开来。这一点可以在王阳明关于善恶的四句总结中表现出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由此可见,虽然心之体无善无恶,可当人们产生了意念活动,并把这种意念加以实践,这种意念和行为就有了善恶的差别,从而产生两大对立的阵营。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就是我们懂得是非黑白的道理。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原始社会那种刀耕火种,以满足温饱为生活主要目的的生存环境。但可以看见,即使在最原始、野蛮的年代,人们也会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乃至法律,这就是人们尊重天理、辨明善恶的行为表现。

马克思说过:“即使再好的工程师也无法造出像蜂巢那样神奇的建筑,但是即使最差的工程师也比蜜蜂高明的地方就是,我们在动手前心里有计划、有蓝图。”这其实是人们一种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蜜蜂虽然有着神奇的建筑能力,但是人类具有优越性的头脑永远能够让我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做成。同样的,区分善恶也是人们运用自己的理性和价值观的表现。这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辩证思想,而王阳明的朴素心学观点也与这种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就是“知善知恶”。天理和天道在人们的心中,天理的昭明灵觉就是人心之虚明灵觉。通过它,人们便能很自然地感觉或判断出人的行为的善恶是非,从而推动“良知”,并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机能,以善念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过程,此便是“致良知”的工夫。

意念有其主观能动性,能影响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和看待事物的方法,那么既然善念能支配人们坚持道德感和一颗正义心,不可避免的,一些恶念和违背道德与个人原则的想法,也会让一个人误入歧途,做出错误的决定,走上不归之路。譬如说,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无疑是孩子接触世界的启蒙老师。当他们开始有了记忆和认知的能力之后,父母经常会处处偏爱自己的孩子,将自己的东西毫无保留地给予孩子,用来满足孩子的需求,而且会时刻告诫他们不要将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因为这是你个人、私有的,你有权独占。久而久之,孩子们为了得到更大的满足,就竭力想要获取更多的东西,而不想与他人分享。这种心理就和私有制度一样,最终形成了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和排他的特性。

当然这只是一个很朴素的思想和心理行为,“自私性”虽然已经在每个拥有正常理智的人的头脑中植根,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教育、学习等其他众多方式,以更加成熟、全面和理智的思想抵制那些简单、腐朽的原始想法。我们逐渐学会判断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合情理的,什么是有益集体的,什么是危害他人的,逐渐地,道德感形成,是非观念形成,正邪与善恶有了区分。可以说,这些都是意念,是王阳明的“良知”的作用。

重病室里住着两个病人。房间很小,只有一扇窗户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个病人在治疗中被允许下午坐在床上一小时,这也是很难得的,因为有仪器在他的肺部抽取液体。他的床靠着窗户,但另外一个人终日都得平躺在他的床上。

每当睡在窗边的病人在下午的那一小时内坐起来的时候,他都会描绘窗外的风景给另一个病人听:窗外是公园,有一池碧绿晶莹的湖水,湖水里有鸭子,还有美丽的天鹅;孩子们在湖边撒面包渣喂鱼,放出他们自己做的模型小船;年轻的恋人在树荫下携手悠闲地散步,在鲜花盛开、绿坪如织毯的地方,人们嬉戏着,玩着排球,后头一排的树顶上,是白色的云、蓝色的天……

另一个病人静静地倾听着,享受着每一分钟。一个孩子追着小狗差点摔倒了,一个漂亮的女孩穿着颜色艳丽的夏装……窗边的病人生动的述说,似乎让他感觉自己就在亲眼目睹着窗户外面正在发生的一切。

但是后来,在一个晴朗的午后,一个不好的想法却在他心中产生了:为什么睡在窗边的人可以有独自欣赏外面风景的权利呢?为什么我没有这样的机会?他越想越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越是这么想,就越想换位子,他一定得换才行!

这天夜里,他正在盯着天花板胡思乱想,窗边的病人突然惊醒了,并且开始拼命的咳嗽,似乎马上就要喘不上气来了。那个人一直想要按病床之间的门铃叫护士,可是就是没办法够到。而他的“朋友”却只是旁观,并没有帮忙。就这样,等护士来的时候,这位病人已经停止了呼吸,遗体被静静地抬了出去。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病人便请求照顾他的护士,把自己调换到临窗的位置。护士答应了他,他很高兴。护士离开后,他艰难地用手肘支撑起自己的身体,吃力地向窗外望去……他看到了,窗外,只有一堵空白的墙。

故事的结局让人如此意外,却又发人深省。睡在窗边的病人在每天的那一小时,用他善良的心灵和高尚的灵魂,为自己和病友勾画着美丽的风景。要知道,对于只能每天躺在床上的人来说,那不是一句句简单的描述,而是为他们带来快乐和精神动力的源泉。善念和爱心让这位窗边的病人变得如此伟大。

然而,他的病友却并没有感恩这一切,他产生了邪恶的想法,他开始嫉妒,他不满足于聆听外面的风景,而想要独自欣赏和占有那一片窗外的世界。面对病友的求助,他选择了无视和冷漠,就因为一个想要独享美景的自私想法,让他失去了善良的朋友和“观赏”窗外风景的机会。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你就是你所想的那样。”拥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品质和生活,你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做出什么样的事。

同类推荐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哲学之所以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是在于它能够给人生活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方法。有了哲学,我们的选择就有了一个参照的标准。我们的前进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它能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态度,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 庄子大全集

    庄子大全集

    在这个越来越纷杂的世界,我们于喧嚣和浮躁中寻求平和,也愈发不明白,为什么要想真正地笑一次是那么难?科技越来越先进,但烦恼越来越多;我们努力地生活,生活却越过越不快乐。寻觅那把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却原来早在两千多前,庄子便已通透人生的烦恼,留下解惑的“圣经”——《庄子》(《南华经》)。细读《庄子》,它告诉我们:人可以用另一种方式逍遥天地,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生命。
  •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爱哲学就是爱智慧,人的一生就是哲学的体现和体验。正如西方中世纪伟大哲学家阿伯拉尔所说,“寻找,你将会发现;走近,它向你敞开。”那些天才哲学家的天才思想犹如百年难遇的流星,不经意间就点亮了彻暗的夜空,打开我们无数的困惑,让我们豁然开朗。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你就懂得了智慧,懂得了人生。
  • 老子大智慧

    老子大智慧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本文从做人准则、处世准则、做事之道、修身养性四个方面对老子处世之道 进行了较为透辟的分析,以古今中外一些经典事例为背景,采用了浅显易懂的文字进行叙述。
  • 孝道

    孝道

    考虑到孝道文化在青少年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编者从《孝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续神童诗》等古代蒙学经典读物里撷取了有关孝的精华内容,并辅以古代和现代关于孝的一些典故、文学作品等,对孝进行了梳理和解读,希望能让广大青少年对孝有一个新的认识,使孝道精华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
热门推荐
  • 父母新知: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父母新知: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孩子的成长道路是曲折坎坷的,从牙牙学语、缓慢爬行到会认出爸爸妈妈、蹒跚走路,再到学会摆弄玩具、做游戏、独自过马路、乘车、骑车等,期间其实一直是危险与成长并存的,需要家长的引导和教育,让孩子知道一切的成功和幸福都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建立在安全基础之上的,父母要将对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作为生存的首要技能。
  • 扶天碑

    扶天碑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少年天子游学四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历经人世情深,纵观豪杰争雄。
  • 快穿之千巷红妆

    快穿之千巷红妆

    帝九鸯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她没有记忆,她只知道自己身边有个系统叫珍珠号。她唯一的任务就是做珍珠号交给她的各种任务,等珍珠号满级之后她就拿回自己的身份和记忆。他是北鸯国的战神皇帝北绮梦,五岁登基八岁上战场杀敌十岁收复失地坐稳北鸯国的一片江山为了她他一夜之间血染了栀鸯宫的整片天。他是末鸯国的琴师颜满霜,懂天下乐器却找不到懂他的伯乐,初见时她是高高在上的皇后穿着大红的喜袍翩翩起舞他是台下伴奏的琴师。他是秀才秋槿年,一朝赶考途中遇见还为戏子的她,他发誓他会考上状元风风光光的娶她回家。一朝变故他竟手持剑柄为她屠天下。本是过路人,奈何入戏太深,当记忆苏醒,她又该怎么面对自己曾经造成的杀戮。
  • 九域剑帝

    九域剑帝

    【绝对爽文】【无敌玄幻】九域剑帝,传奇归来,踏平一切。天才妖孽,踩在脚下,强者大能,挥手灭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灭他九族。
  • 让学生学会做人的66个故事

    让学生学会做人的66个故事

    励志就是勉励自己勤奋向学,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志,就是心愿所往,心之所向,是未表露出来的长远的打算。汉代班固《白虎通·谏诤》里“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的话,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励志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应该从小学起,终生不辍。
  • 解救轩辕剑

    解救轩辕剑

    四个大学生为了一个传说中的轩辕剑而来到了江南小镇,从而引发看似平淡其实非自然的种种景象。掘坟,挖墓,及挂在树上的猫尸和睡在森林里的白衣少女。一环紧扣一环,而他们能否拿到轩辕剑呢……
  • 相门庶女:冷帝的杀手狂后

    相门庶女:冷帝的杀手狂后

    父慈女孝?姐妹情深?夫妻恩爱?当庶妹取而代之,对她百般凌辱;当父亲见死不救,断绝父女关系;当夫君将她铁镣加身,割腕取血,棒杀她腹中亲子;她才知道一切都是假的!他们为的,不过是她的身世!!
  • 痕迹

    痕迹

    魏民、章琪、罗来金三个大中专毕业生从金口乡走向社会,由于各人的性格特点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他们留下了不同的人生痕迹,发人深省。面对女友分手、领导打压以及同事勾心斗角、干群矛盾尖锐、地方势力挑衅等复杂局面,魏民独辟蹊径,在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和发展中,书写了精彩的人生,实现了事业和爱情的双丰收……
  • 帝尊请三思呆萌帝后又跑了

    帝尊请三思呆萌帝后又跑了

    整个天地分为四类,仙界,魔界,妖族,人族,传说中,妖王娶后三万年无儿无女,却在一个雪天捡到一名女童,取名“郁雯汐”,此女单纯可爱,聪明机智,深受妖王和妖后的喜爱,因疼爱她,妖王把她禁锢在一个地方,不许她出去。若不是一次意外碰到了恰巧下界的他,怕是她永远也只会是那个什么都不懂,集宠爱于一身单纯的“妖族公主”吧。待身份一点点被解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她而去,她堕落了,入了魔道,杀红了眼,却突然被某个曾疼她入骨的人抱住“我不管你是谁,都是吾的至爱,永远都是!”
  • 明白点心理学

    明白点心理学

    生活就是与人打交道,明白点简单心理学,让我们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陌生人、各类突发事件。如果你愿意花一些时间来看看本书里的故事和内容,你会发现这些正是你所需要的。当你试着通过本书的方法去了解别人、去解决难题时,就会发现“天赋”其实是人人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