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22200000002

第2章 成己无我 明辨善恶也是修行(1)

在社会这个“酱缸”之中,我们原本纯净的心已经被利益、仇恨、嫉妒、焦虑等完全侵蚀成了黑色。病入膏肓的心灵需要救治,而王阳明心学则是乱世之中的最后一剂解药。若想成就自我,首先就要明辨是非,这既是自身的修行,也是立言的最起码的保证。

1.人心本无善恶

人性本善恶的问题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之重大命题,千年来一直聚讼纷纷。《三字经》开头四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前两句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什么是“初”?就是“始”的意思。所以“人之初”是指人刚生下来的状态。什么是“性”?就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性”的本义就是如此。古籍中“性”有时作“生”,即为明证。

“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习”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任何人,不管他父母是什么民族、种族,也无论他的父母是贫贱还是富贵,是好人还是坏人,其与生俱来的“性”,都如素练白绢,没有颜色,没有善恶的痕迹—这就是“性相近”的意思;而人既生之后,环境影响各异,性随之而变,如素练白绢沾染了各种颜料,逐渐变得差异越来越大,有了善恶的区别—这就是“习相远”的意思。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以看出,其实传统的中国思想是把“性”和“习”明确分开的:先天为性,后天为习。而历来论“性”,不辨“性”“习”,以致混“习”为“性”—性善、性恶的争辩皆由此而生。

作为一代哲学大师,王阳明对人心本来是善是恶也有自己的观点。王阳明将这种思想凝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认为,人的“良知”才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这是“天理”,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的本心。只有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才有了善恶的差别。

当恶念抬头时,人的判断往往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这时就要反求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只有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找到心中的理,而这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由此可见,王阳明也认为人心是本无善恶的,而是“习”有善恶。在人们初生的时候,一切都是空白的、本真的、善良的:没有私欲,没有贪念,没有嗔欲。而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当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一切欲望和恶念便随之产生。

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只有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房东太太告诉她:“你可千万别招惹这样的邻居,这样的人家就爱占别人便宜,手脚都可能不干净的。”

女人听了之后,对这样的邻居满心怀疑,准备敬而远之。虽然从来没跟这一家人打交道,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像房东太太说的那样的人,但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不想跟他们发生任何关系。

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女人措手不及,手忙脚乱之后终于找到了小半截蜡烛。刚点上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小男孩怯生生的,小脸胖乎乎的,眼睛明亮。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

女子一下子就反感起来,心想:他们家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别说我没有了,就是有,也千万不能借他们,免得被他们赖上了!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

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个穷小孩展开纯真可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

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准备好蜡烛,所以我带两根来送给你。这下你就不用担心了家里太黑了……”

女子的心瞬间被震撼了,她为自己的势利、多疑感到羞愧和自责:这是多么纯洁的童心和善心,自己居然因为轻信他人的话就否定了别人,还用狭隘的想法来衡量别人的言行。她的心被融化了,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抱在了自己怀里。

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目当中也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根到底,人们还是怀抱着心灵的真善美,渴望着人情温暖,践行着爱与奉献。

人性本无善恶,而是“习”有善恶。我们不敢说所有人,但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始终是人们流于“恶”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抹灭人性中真善美的万恶之源。

故事中的女子对寡妇一家开始就抱有警惕之心,加上他人的谗言,更加产生了厌恶、怀疑的情绪。因为个人的偏见,使自己对某些群体或个人形成了先入为主的印象:穷人就一定爱占人便宜,富人才会怀有善心,因为名声就代表了一个人的形象。这真是社会的一大诟病。

在私有制形成之后,人们产生了个人财产和占有的观念。在追求个人发展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复杂而多变了:人们倾向于向能为自己带来利益和好处的人靠拢,轻视和贬低弱势群体以及财富、地位不及自己的人群,借此来追求更多的利益,最后甚至有了阶级和等级之分。

人之本性,在一代代的制度和观念的塑造中,逐渐迷失了最初始的美好和作为拥有智慧和“良知”的人之神性。但是我们的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这是因为人们懂得思考和拥有辨明善恶的能力。虽然社会告诉我们要追求个人的满足,但是我们的道德感和理性在呼唤着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加以改造。当人的欲望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向同一方向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的观念,那么人性就可能会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也是王阳明的重要观点之一,即人的“良知”。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是非之心、好恶之心,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良知”人人俱在,自圣人以至愚人,无不相同;人人同具“良知”,人人有个判断是非善恶的自家标准。因此,他强调,“良知”就是人人所具有的“心之本体”,它先验地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人们依“良知”而行便会产生正确的道德行为,故而无需向外寻求道德行为的来源。所以,他相信人性初始本无善恶之分,只是个人对生命和外界观念的选择和判断,导致了善与恶的区分。

阳明心学点睛之言

人性本无善恶,王阳明的心学告诉我们,人的“良知”才是区分人心善恶的根本:“良知”告诉人们是非黑白的道理,“良知”指导人们如何面对万物和内心。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态度,就是一支画笔,在本来纯白无色的人之本心,画上了各不相同的风景。在历史长河的绵绵不息中,很多人都在思考人之本性善恶的问题,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未寻得一个满意的答案,而有的人也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自己的想法。无论怎样,每个人都在践行着自己的处世观和价值观,而王阳明给出的答案,或许能为大多数人带来共鸣。

2.善恶之分在于意动

虽然王阳明告诉我们人心本无善恶,但是“良知”仍然将善与恶在人们身上区分开来。这一点可以在王阳明关于善恶的四句总结中表现出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由此可见,虽然心之体无善无恶,可当人们产生了意念活动,并把这种意念加以实践,这种意念和行为就有了善恶的差别,从而产生两大对立的阵营。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就是我们懂得是非黑白的道理。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原始社会那种刀耕火种,以满足温饱为生活主要目的的生存环境。但可以看见,即使在最原始、野蛮的年代,人们也会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乃至法律,这就是人们尊重天理、辨明善恶的行为表现。

马克思说过:“即使再好的工程师也无法造出像蜂巢那样神奇的建筑,但是即使最差的工程师也比蜜蜂高明的地方就是,我们在动手前心里有计划、有蓝图。”这其实是人们一种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蜜蜂虽然有着神奇的建筑能力,但是人类具有优越性的头脑永远能够让我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做成。同样的,区分善恶也是人们运用自己的理性和价值观的表现。这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辩证思想,而王阳明的朴素心学观点也与这种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就是“知善知恶”。天理和天道在人们的心中,天理的昭明灵觉就是人心之虚明灵觉。通过它,人们便能很自然地感觉或判断出人的行为的善恶是非,从而推动“良知”,并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机能,以善念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过程,此便是“致良知”的工夫。

意念有其主观能动性,能影响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和看待事物的方法,那么既然善念能支配人们坚持道德感和一颗正义心,不可避免的,一些恶念和违背道德与个人原则的想法,也会让一个人误入歧途,做出错误的决定,走上不归之路。譬如说,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无疑是孩子接触世界的启蒙老师。当他们开始有了记忆和认知的能力之后,父母经常会处处偏爱自己的孩子,将自己的东西毫无保留地给予孩子,用来满足孩子的需求,而且会时刻告诫他们不要将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因为这是你个人、私有的,你有权独占。久而久之,孩子们为了得到更大的满足,就竭力想要获取更多的东西,而不想与他人分享。这种心理就和私有制度一样,最终形成了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和排他的特性。

当然这只是一个很朴素的思想和心理行为,“自私性”虽然已经在每个拥有正常理智的人的头脑中植根,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教育、学习等其他众多方式,以更加成熟、全面和理智的思想抵制那些简单、腐朽的原始想法。我们逐渐学会判断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合情理的,什么是有益集体的,什么是危害他人的,逐渐地,道德感形成,是非观念形成,正邪与善恶有了区分。可以说,这些都是意念,是王阳明的“良知”的作用。

重病室里住着两个病人。房间很小,只有一扇窗户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个病人在治疗中被允许下午坐在床上一小时,这也是很难得的,因为有仪器在他的肺部抽取液体。他的床靠着窗户,但另外一个人终日都得平躺在他的床上。

每当睡在窗边的病人在下午的那一小时内坐起来的时候,他都会描绘窗外的风景给另一个病人听:窗外是公园,有一池碧绿晶莹的湖水,湖水里有鸭子,还有美丽的天鹅;孩子们在湖边撒面包渣喂鱼,放出他们自己做的模型小船;年轻的恋人在树荫下携手悠闲地散步,在鲜花盛开、绿坪如织毯的地方,人们嬉戏着,玩着排球,后头一排的树顶上,是白色的云、蓝色的天……

另一个病人静静地倾听着,享受着每一分钟。一个孩子追着小狗差点摔倒了,一个漂亮的女孩穿着颜色艳丽的夏装……窗边的病人生动的述说,似乎让他感觉自己就在亲眼目睹着窗户外面正在发生的一切。

但是后来,在一个晴朗的午后,一个不好的想法却在他心中产生了:为什么睡在窗边的人可以有独自欣赏外面风景的权利呢?为什么我没有这样的机会?他越想越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越是这么想,就越想换位子,他一定得换才行!

这天夜里,他正在盯着天花板胡思乱想,窗边的病人突然惊醒了,并且开始拼命的咳嗽,似乎马上就要喘不上气来了。那个人一直想要按病床之间的门铃叫护士,可是就是没办法够到。而他的“朋友”却只是旁观,并没有帮忙。就这样,等护士来的时候,这位病人已经停止了呼吸,遗体被静静地抬了出去。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病人便请求照顾他的护士,把自己调换到临窗的位置。护士答应了他,他很高兴。护士离开后,他艰难地用手肘支撑起自己的身体,吃力地向窗外望去……他看到了,窗外,只有一堵空白的墙。

故事的结局让人如此意外,却又发人深省。睡在窗边的病人在每天的那一小时,用他善良的心灵和高尚的灵魂,为自己和病友勾画着美丽的风景。要知道,对于只能每天躺在床上的人来说,那不是一句句简单的描述,而是为他们带来快乐和精神动力的源泉。善念和爱心让这位窗边的病人变得如此伟大。

然而,他的病友却并没有感恩这一切,他产生了邪恶的想法,他开始嫉妒,他不满足于聆听外面的风景,而想要独自欣赏和占有那一片窗外的世界。面对病友的求助,他选择了无视和冷漠,就因为一个想要独享美景的自私想法,让他失去了善良的朋友和“观赏”窗外风景的机会。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你就是你所想的那样。”拥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品质和生活,你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做出什么样的事。

同类推荐
  • 浙东学术(第二辑)

    浙东学术(第二辑)

    本书收录论文10篇,包括:古代政治哲学研究文《<唐虞之道>与王权转移的多重因素》,系统论述朱熹《家礼》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的《儒教仪礼研究的现状与课题》,主张摆脱从“心性论”的视域来研究孟子的《孟子性善论刍议》,何善蒙副教授所著的《荒谬:在加缪和庄子之间》,四篇以浙江学术为主的地域研究文和两篇与佛教有关的作品。
  • 愿你的世界里,有最皎洁的月光

    愿你的世界里,有最皎洁的月光

    本书是延参法师的静心之作,凭借他多年的人生感悟和智慧沉淀,针对当下人们都会遇到的焦虑、迷茫、浮躁、烦恼等问题,揭示出生命中那种美好的爱、宽容、善良以及不朽的信仰。书中将人生智慧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借助人人都可能经历的人生故事,通过画龙点睛般的心语点拨,使读者有醍醐灌顶之感,使每个人都能在困扰和迷茫中获得平静、智慧与愉悦,让自在诗意充盈每个人的生活,使我们能以一种淡然、放下、开放的姿态从容面对生活,感受美好、纯洁、简单却幸福的人生,心有明月常皎洁。
  • 前世今生:生命轮回的启示

    前世今生:生命轮回的启示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描写的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真实事件:一位普通病人凯瑟琳因焦躁来到魏斯医生处治疗,却在被催眠后惊现86次生命轮回!这一事实不仅改变了病人,也让心理催眠师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此后,信奉科学的医生甘冒职业风险,记录此书,透露生命的不朽与真义。奇迹仍在上演,上万读者参悟生命真谛,改变命运的连锁反应仍在传递中……
  •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熹是宋明理学研究中的重点,“曾点气象”则是理学中的重要话题。本书从朱熹关于“曾点气象”话题的讨论契入,直探朱子思想中的有无虚实之辨等关键问题,旁及历史上相关“曾点气象”的评论,进而引出中国哲学中关于精神境界、本体与功夫的讨论,以小见大、以一贯多,在诸多方面填补了以往朱子研究的空白。本书充满创新精神,将“曾点气象”的研究范围从《论语集注》扩展到朱子全部文本做全面分析,有《论语集注》稿本的发展及相关书信的考辨对朱子的观点做历史性的分析,都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意识。
  • 无言之美

    无言之美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东西可以更好地引起我们的审美经验呢?在朱先生看来,毫无疑问这就是艺术作品。的确,艺术作品这种特别的事物也可以被看成其他的样子,比如,在收藏商眼中是财富,在搬运工眼中是重物,在匆匆忙忙、大声喧哗的美国游客眼中是到此一游的标志。但是,同其他事物相比,艺术作品这种特别的事物倾向于被看成美的形象,它主动吁请人们把它看成形象,伟大的艺术作品的强烈感染力甚至强迫人们将它看成形象。这并不表明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艺术或美,但艺术作品最容易成为艺术和美,这就是朱光潜美学系统中的艺术作品同一般物的区别。
热门推荐
  • The Fifth String

    The Fifth String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九堡

    九堡

    在作者笔底的世界,那些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心灵,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譬如,在《九堡》这部中篇里,所展示的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令人震惊。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物质是那样匮乏,精神是那样卑微;生命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却揭示了城乡交界地区百姓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无所适从又必须融入的两难困境。
  • 白话夜雨秋灯录2

    白话夜雨秋灯录2

    本书是《夜雨秋灯录》与《夜雨秋灯续录》的合集本。本书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古代世界,充满了想象力。本书中的故事情节曲折,文笔丽而不绮。
  • 故事会(2018年11月下)

    故事会(2018年11月下)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4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
  • 覆船山

    覆船山

    站在我这里,能看见整个会场,七八个男人围着一盏马灯坐着,有人指手画脚,有人一动不动。陈光中坐在左边第三个,他是他们当中最年轻的一个。空气中弥漫着硫磺与火焰的味道。这味道是从两个巨大的锅炉里发出来的,它们像妖怪一样叉腰耸立,突突直冒热气,那里面有各种铁,铁锅铁斧,铁耙铁镰,铁锤铁钗,这些铁家伙,一部分是按人头上交的任务,一部分是干部们深入各家各户,从门背后、床底下搜出来的“废”铁,还有一部分是根据举报线索,组织人马从池塘里捞上来的。炉前有人两天两夜没睡了,谁都不肯回去,怕错过出钢的光荣时刻。
  • 最美不过诗经Ⅱ

    最美不过诗经Ⅱ

    《最美不过诗经2》:阅读大中国系列最新诗词力作,更严谨的解读,更感人的文笔,更耐读的故事。最唯美的诗经读本,最动人的爱情史诗。以诗词会古人,以古人读心灵,以心灵悟人生。阅读大中国系列一获国学大师汤一介、北大教授李中华、王守常倾情推荐。
  • 重生八零辣妻有点甜

    重生八零辣妻有点甜

    完结年代文加宠文《八零弃妇有空间》新书《穿成八零大佬掌中宝》 重生后,叶文静一心想追上那个面冷,心更冷的冰山男。追了他许久,他却一直保持严肃脸,拒不上钩。她放弃,想远走高飞时,他返身将她抓回来:“听说你喜欢我?”叶文静委屈的扁嘴前世,叶文静好好的一盘棋走错了,落了一个凄惨的结局。重生后,她牢牢抱住丈夫的金大腿,谁敢和她抢,一脚踢飞。婆家穷?谁说的,有她在,怎么会穷?白莲花?简单,一瓶墨水,让她现形。小三?前世巧言如簧,阴谋算计,今世我要让你尝尝无法翻身是什么滋味?全文架空,平行空间。本文甜宠,男女主双洁,醉醉坑品保证,欢迎入坑。 完结文《八零弃妇有空间》《穿越八零年代》《重生八零家有悍妻》
  • 凹凸世界时之念

    凹凸世界时之念

    【格瑞BG】《凹凸世界》动漫中的格瑞穿越到十六岁的少女千念家里。“当遇到你的那一刻,我的命运,就此改变......”一抹温柔藏匿于你的眉宇之间,一把烈斩助你叱咤江山。拥有时间能力的千念,意外获得神秘的紫色灵石,这块石头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时间的观念,孰对孰错?时光之念,跨次元的爱恋。(读者交流新群:738098302)
  • 蜜婚之萌妻嫁到

    蜜婚之萌妻嫁到

    大龄未婚男青年裴少钦在婚纱店被相亲认识的女友放鸽子幸得婚纱店兼职店员乔雨珊好心相助,方才解了一时之难却不想,施恩者非但未得回报,反引来了‘失身’之祸——“爸爸,这位阿姨好像很喜欢小孩子,娶了她吧。”他家闺女迫不及待“碰上这么好的女孩子还不知道先下手为强?”他家老妈也是心急如焚☆某天,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她成了他管辖科室的实习护士近水楼台先得月,先下手为强似乎是‘手到擒来’之事事实却是前有桃花、后有情敌,他处处示好,她却避之如鬼神逼急了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连哄带骗地拐她去领了证再说☆一句话:腹黑军医与呆萌小护士的甜蜜婚恋史暖萌系宠文,双处,无虐无小三,J——Q不断
  • 青叶大帝

    青叶大帝

    只想安静的修行奈何总有人来撩拨那杀个天崩地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