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48900000005

第5章

那么何谓知识,何谓文化呢?

所谓知识,指的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知识是可以量化的学问,例如物理知识、医学知识、文史知识等,它偏重于记忆性、技术性、职业性。

所谓文化,总体而言,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通常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超越具体职业、学科的特点,但又能影响到一切职业。

知识和文化是两个概念。很难说清这两者孰先孰后,不过仍然有人坚持要搞个明白。一些人认为,文化是第一位的,文化带动了知识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知识;另一些人则认为,知识是第一位的,知识带动了文化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知识就有什么样的文化。两者是纯粹的“正方”和“反方”。

不管怎样,自古以来世人总把知识和文化并论。然而,今天的语境却是:“有知识没文化。”

此话再确切一点,就是虽有知识,但缺失了应有的人文素养和生命境界。

因为大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今天获得硕士、博士文凭的人数与日俱增,但这仅仅说明他们到达了一个学历的高度,并不能说明他们同时到达了一个文化的高度。

为什么今天许多有知识的人会被讥笑为“没文化”?一方面,因为他们往往信奉、追求的是知识的科学性,即使在文化层面也同样坚持遵循所谓的科学性,或者叫做实证性,对那些无法证实或者目前无法证实的东西,总是嗤之以鼻;另一方面,他们的道德情操、生命境界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又实在让人感到遗憾。

纵观古今中外所有伟大的科学家,无不是科学知识与人文情怀皆备。达尔文就告诫人们:“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诗意的感受能力。”

不过,知识和文化有时也会成为对立的敌人。在中世纪的欧洲,文化似乎限制了知识;而在今天,似乎又是知识限制了文化。

知识要的是严谨的态度,亚里士多德就高呼“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坚定地同种种谬误作斗争,并让这种科学精神在西方发扬光大,于是出现了像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这样的科学斗士,绝不屈从于当时的宗教文化的压力,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知识的科学性,至今令人敬佩。

然而以正确的知识为基础的文化未必就是好的文化。强权倘若勾结不良文化,装扮成所谓先进的文化,就可以厚颜无耻、丧心病狂地干着反人类的勾当。希特勒推行的***文化就是一例。

知识是客观的。由于人的认识有阶段性,知识的获得往往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经过学习——认识——再学习——再认识这样的过程和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知。

文化却是主观的,因为它是一种集体有意识或集体无意识。文化可以以正确的知识为基础,也可以以错误的知识为基础。但是无论怎样,只有合乎集体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

知识易用成败得失加以评定,文化却不宜用成败得失加以评定;知识可以用某种程度丈量,文化却很难用某种程度衡量。比如,我们将小学知识程度、中学知识程度、大学知识程度,说成小学文化程度、中学文化程度、大学文化程度,就实在是一种误解、误会和误导。

我们可以说“知识的科学性”,也就是说有科学性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没有科学性的知识就不是真正的知识;但是我们并不能说“文化的科学性”,因为作为文化而存在的东西并不是都那么具备“科学性”。

文化是深入到认知者的本体中并且成为其生命体的一部分的东西。知识只有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行为与习惯之中,才能称之为文化。

知识与文化互为表里。知识是认识的结晶,文化是知识灵动的魂魄。我们可以以知识为载体来理解和掌握文化,但却只有在文化的背景下,才能在更高层面认识和理解知识,使知识成为有生命有灵魂的东西。

许多事情从知识层面我们无法解释,但是从文化的层面去理解,我们往往豁然开朗。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创造的知识有所不同,文化也就呈现出不同的样式。东方人崇尚东风,地中海人崇尚西风;北半球人崇尚坐北向南,南半球人崇尚坐南向北。狩猎放牧使北方人总结和积累了狩猎放牧的知识,形成了强悍豪放的游牧文化;农业生产使南方人总结和积累了耕田种地的知识,形成了田园牧歌式的农耕文化。

知识与文化在人类的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知识会不断更新,文化也会不断繁荣。但是知识更新很快,而文化的核心部分却是相对稳定,因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一旦形成,就很不容易改变。

“文”这个字,在中国的古文中通常是褒义词,例如《尚书》和《诗经》里的“文人”,是指有文德之人。我们通常讲的“文教”,其实也是文德之教。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他一同做了卫国的大夫,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公叔文子死后,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孔子以文化、德行、忠义、诚信四项主要内容即“文、行、忠、信”教授学生,他最为重视的,就是文化的传承。

孔子呼吁“克己复礼”,目的是通过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以礼为圭臬的社会秩序、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标准的道德规范,形成一种健康的、和谐的文化,从而实现天下大同。

文化的传承靠的是口传心授、习惯影响、典籍记载和教育等等形式来完成,文化的表现形式更是多样,但它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只有深刻理解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才能真正认识这个民族。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会通过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衣着饮食、节日、建筑等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我们中国的方块汉字、诗、词、歌、赋、曲、对联、书法、音乐等文学艺术,过年、端午、中秋等节日,茶、酒、中餐、火锅等饮食文化,祭祖宗、拜菩萨、坐轿子、吹唢呐、红白喜事等习俗,亭、台、楼、阁、廊、榭、庙、观等建筑形式,无不反映出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发展历史。

中国的“孝悌”文化,对整个人类社会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的童蒙读物《弟子规》开篇就是:“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有人曾经问比尔·盖茨:“世界上什么事情最不能等?”他回答:“世界上最不能等的事情是孝敬父母!”

文化具有强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每一种强有力的文化,都规范着人的行为和思维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塑造着、同化着这个文化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无不打上这种文化的烙印。

那么,出现“有知识没文化”这一现象的根源又在哪里呢?

根源在于重物质而轻精神的金鸡独立式的现代文明,而直接的原因,则在于我们的教育!

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是学习别人的间接经验。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式是课堂学习,知识在教材里呈现的形式是章、节、单元等等。由于考试的功利性,我们的学校教育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几乎作为了全部的内容,学校传承文化的功能不复存在。在这种教育方向下,学生虽然也学习了不少的知识,但当考试一完,许多知识也就忘得差不多了,而文化呢,基本上就没有!

现在大学教育的导向,过分强调专业分工,只是关注工具价值,技术教育的实用主义倾向愈演愈烈,人文教育被忽略甚至被放弃,职业技能本身几乎成了最高的价值诉求。

正是急功近利的时代、考试的功利性、教育方向的偏差以及教学方式的陈旧,使得我们无数的学子有知识而没有文化。

有这么一个案例,至今值得我们深思。

杨贵妃并不是杨家的亲骨肉,而是杨家的养女,这是有历史记载的,但是杨家在何时何地收养了玉环,史书上没有记载。很多年前,广西某县领导提出他那个县就是杨玉环的故乡,要大力打造出“贵妃故里”这个文化品牌。

于是,这位领导找到了几所唐史研究比较有名的高校,希望教授们为他们的大胆设想提供学术上的支持。那年头,教授专家学者们的思想哪像现在这样解放,因为觉得不靠谱,教授们对这个县提供的大把大把的“科研经费”视而不见,一口就回绝了人家希望进行“可行性论证”的要求。

若干年后,那个县在没有教授专家学者理论的支持下,照样把“贵妃故里”这个文化品牌吹得山响,直令那些高傲的教授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真是有知识而没文化的一群啊!”其实他们未必真正认为自己有知识没文化,看看现今眼下,这样的好事,有多少教授专家学者趋之若鹜。那么,他们是不是一下子就变得有知识有文化了呢?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传递、传授、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学习知识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育出自己的人文情怀和顺应大道的价值观。

孔子告诫弟子说:“你要做一个学有所成的君子,不要做一个学有所成的小人!”孔子此言,未尝不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提醒。

真正的大学不是为社会输送一般的职业技术人才的学府,她传承的是千年的学问,培养的是面向未来的人才,造就的是国家和民族的中坚力量!

倘若大学的教授对文化都不以为然了,这个社会真的就出问题了。

有知识,未必就是有文化;缺知识,未必就是无文化。知识先进、科技发达的国家和民族,未必文化也优秀;知识不那么先进、科技不那么发达的国家和民族,也许拥有美轮美奂的优秀文化。

失去文化内涵的知识是没有生命的知识,失去文化内涵的人是精神上的残疾人。割断了中华文化的脐带,我们就既不是中国人,也不是外国人,只能成为不知由什么程序控制的机器人。

不从自然大道、宇宙法则和历史长河的角度来观照,我们无法了解真正促进人类自由与幸福的优秀文化。如果前天批判“封建文化”,昨天抨击“腐朽文化”,今天推行“现代文化”,明天又崇尚各类“先进文化”,我们就只能形成那种出尔反尔的文化!

当今社会的某些所谓文化人,自以为知识渊博,总喜欢用一大堆宫廷内讧史和勾心斗角的故事来解读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看似热闹有趣,其实只会令读者和听众们更加晕头转向。“挂羊头卖狗肉”的结果,将使浮躁的文化更加浮躁,庸俗的文化更加庸俗。

我们口口声声的“解放思想”,本意当是解放那些被知识僵化了的思想,而不是抛弃文化经典和生命根基的痴心妄想!教育之道,当首先完成文化的教育,然后才是知识的教育,从而以文化带动知识,以知识促进文化。

假如一个民族没有诗歌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独立》诗刊5月14日开始了“汶川大地震”诗歌专辑征稿,仅仅14天时间,共收到全国以及海外近500个诗人来稿;而《独立》之外的许多诗刊群起而动的“地震诗专辑”,吸引的诗人更是成千上万。

在国人痛苦与悲情的精神夹缝中,如火山喷涌,形成了中国百年诗歌史乃至世界诗歌史以及现代艺术史、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在一个突发“国难”的重大事件中,有这么多的诗情和这么多的精神白雪,一夜之间掩盖在死难者身上,使那些瞬间消失的魂灵,得以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国度获得如此多的人文精神语言祭奠。

中国现代诗歌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被指责为“没有现实感”、“没有生活”、“离大众很远”、“晦涩、难懂、太现代”……而在“5.12”国难之后的诗歌狂潮里,这些指责立即烟消云散。

人们呼唤:诗歌这股火焰,在国人精神生活的重建上,应该重新获得它特殊的存在意义。然而,汶川大地震过去两三年以后,我们看到澎湃的诗情已经渐渐退潮。难道如此的“奇观”真的就是昙花一现?

庞德有言:“诗人是一个民族的触角。”那么,一个民族的诗歌,就是反映这个民族意识的一面镜子。

不管一个民族处于文明的什么阶段,它总是拥有自己的诗歌。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和诗歌的历史,在人类的世界里,更是星光灿烂。

从《诗经》到《楚辞》,从“建安七子”到陶渊明,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高潮迭起,名家辈出。

列夫·托尔斯泰说:“诗,是火焰,是点燃人类心灵的火焰。”莎士比亚说:“为诗之诀在有气、有势、有情、有韵、有起、有承、有转、有合,体之于心,厚之以虑,发之以时。”孔子则说:“不学诗,无以言”;并且,“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他认为一个人德行的修养,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歌,从来扮演着最有效的“灵魂捕手”的角色。诗歌,的确如孔子所说,可以激发情感,丰富想象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和辨别力,了解天地万物以及人间的盛衰得失;可以感悟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处的道理;可以体会怨而不怒的宣泄方式。伟大的诗人总是用形象来思考,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着真理。他们怀抱激情,认知物理,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或沉郁或飘逸,或浪漫或洒脱,或振拔或淡远,去低俗存高尚,化腐朽为神奇,风情万种千姿百态地表现出民族的智慧和情怀,将我们的精神世界点缀得五彩斑斓。

同类推荐
  • 温柔的血腥:剖解帝制时代的十一位太上皇

    温柔的血腥:剖解帝制时代的十一位太上皇

    唐代学者颜师古对“太上皇”解释道:“太上”,极尊之称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曰皇;不预治国,故不言帝也”。也就是说.它不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而是封建皇帝对其父亲或退位皇帝的极端尊贵的称号。正是如此,在我国漫长的帝制时代中,皇帝前后递嬗,有数百人之多,但真正做太上皇的却只有寥寥数人。原因很简单,皇帝宝座的诱惑力任何人都无法抗拒,一个人一旦坐上这个宝座,就不肯轻易下来。一般而言,帝制时代的皇帝们大抵有三种命运:要么病死于龙榻,要么被外来的武力赶下台.要么是活着让出皇帝宝座。
  • 东北王张作霖和他的太太们

    东北王张作霖和他的太太们

    张作霖,字雨亭。清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年)农历二月十二日生于奉天海城县城西的北小洼村。他少年时学过木匠,当过货郎,卖过包子,学过兽医。青年时还当过土匪。投军到清军宋庆麾下,当戈什、升哨长,直至东三省巡阅使、保安总司令,北京安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成为显赫一时的东北王。他戎马生涯的一生有功有过,颇为传奇。而他与六位太太的悲欢离合,以及帮助他成大业,更演绎了一段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张作霖十六岁那年,当起了货郎。
  • 鲁迅

    鲁迅

    “青年又何须找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开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向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 ”他希望自己的作品速朽,希望人们忘记他。然而就其思想的影响力和艺术的穿透力而言,在20世纪的中国作家群中,是无人可与鲁迅比肩的。在现实社会条件下,在促使我们民族自省、自勉,昭示人们追求光明与进步方面,鲁迅的著作和思想依然是无可替代的,难以超越的。名人是世界的轴心,名传是人生的标尺,名人名传是我们不倦的家园。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现代中国最苦痛的灵魂,一个伟大的启蒙者,永生的民族魂。他的小说是号角,能唤醒国民麻木的神经,促进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他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也能给人们愉快和休息。
  • 改革大佬王安石

    改革大佬王安石

    历史上,改革人物向来受到争议,而尤以宋朝的王安石为最甚。有人骂他是“民贼”,是“古今第一小人”;有人赞他是“圣人”,是“古今第一完人”。罪恶的阴影与神圣的光环从来没有如此纠结地围绕在同一个人身上,除了王安石。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出一系列变革措施,力图挽救积弊已久的大宋王朝。可是,他试图富国强兵,却招致朝中几乎所有大臣的群起攻击;他想要为民谋利,不料百姓却拿他像猪狗一样谩骂。而且,他不但生前不被看,理解,死后数百年也都背负着骂名,直到近代才有人为其翻案。
  • 歌德(走近世界文豪)

    歌德(走近世界文豪)

    “走近世界文豪”丛书是一套以学生、教师以及广大青少年文学爱好者为主要对象的通俗读物。它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文字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让我们随着这套丛书走近世界文豪,聆听大师们的妙言,感受大师们非凡的生活。在品读这些经典原著时,我们体会着大师们灵动的语言,共享着人类精神的家园,和大师们零距离接触,感受他们的生命和作品的意义,我们将能更多地获取教益。让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学梦从这里走出,在人生的不远处收获盛开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
热门推荐
  • 史上最强日本史

    史上最强日本史

    以通俗流畅的笔法讲述了从1543年到1868年这三百多年间日本的战国乱世,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任务为主线,并且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江户幕府十五代将军和其他武士,商人等命运进行全景展示,比较注重对当时日本战争历史的叙述,对江户(东京)的“町文化”则着墨最多,并加入了对当时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百姓生活的演义。第一部是从德川家康的出生开始写起,直到日本被丰臣秀吉统一为止,叙述了德川家康从一介人质的身份起家,其奋斗过程中最为坚苦卓绝的人生岁月。在讲述人物跌宕起伏命运的同时,更严密地揭示了日本战国史上最大的谜团——明智光秀谋反、本能寺之变以及织田信长的最终结局。
  • 北冥邪蛟传

    北冥邪蛟传

    孙悟空:“我这一生最烦的是如来,最怕的是二哥。”牛魔王:“孩儿,知道我为什么第一个找上蛟老二做兄弟吗?因为我不想与他为敌。”如来:“我不否定任何妖怪成佛的可能,只是你这个魔王是另一回事。”蛟魔王:“非吾纵三界,道高而已;非吾覆江海,时济而已;非吾洗霄阙,天行而已;三非焉罪?魔道入圣。”
  • 大宋超级学霸

    大宋超级学霸

    那一年,大宋甲级足球联赛正热,国民老公苏东坡金榜高中。那一年,京城房价一飞冲天,老干部欧阳修买房不及时被夫人赶出家门。就在那一年,赵官家上元夜偷窥香艳女相扑,被朝阳群众司马光当场抓获。也是那一年,王老虎携女参加非诚勿扰,扬言非进士不嫁,金明池畔四大才子仓惶奔逃。还是那一年,河东狮喜拜婚堂,胭脂虎相亲正忙,全国神童大赛各路少年英才开始隆重登场。
  • 迷之系统:剧情,你别闹

    迷之系统:剧情,你别闹

    他落衡,前半生在杀手组织中度过,于是遇见了筠,而他的后半生却是在复仇,也是为了筠。奈何命运使然,他天命风流,撩妹也能风生水起,只是为什么要攻略男人?而且后面那个死死跟着他,拦着他撩妹的病娇是谁?(主角风流倜傥,就是有点小渣。)
  • 恍惚(中篇小说)

    恍惚(中篇小说)

    孙学军,男,1970年出生,吉林四平人。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写作,相继在《作家》《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等国内刊物上发表诗歌、评论三百余篇(首)。近年致力于小说创作,有部分小说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选载。现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四平市公安文联秘书长。供职于吉林省四平市公安局公安文联。电视里的声音忽地高了起来,震得梁衡耳鼓嗡的一声。这台破电视是所里收缴的赃物,因为一直无人认领,就放在值班室当了公用品。
  • 我听过太多未央歌

    我听过太多未央歌

    我是蒋艾,他是丁舟;我是平淡无奇的中学生,他是孤儿,行骗为生;他收留了我,我与他相依为命。他接受委托人的委任去骗人,我从冷眼旁观到置身其中。我是梁敏芝,是苏安娜,他始终是他,只是丁舟。我是他奋不顾身想要保护的人,却终究不是他爱的那个人……他早已不是曾经的那位少年,可是,我爱了他那么多年……我曾爱过他,爱像寒风,凛冽刺骨的温柔。我曾恨过他,恨像利器,咄咄逼人的无望。被爱恨印染的时光沉淀,我与他之间最后只剩下穷凶极恶的想念。那些逝去的爱是虚妄,是残忍,横冲直撞在梦境填不满的光年,却提醒我那些不被爱的瞬息间。我喜欢你,到这里,仅此而已。
  • 平水冲的风景线

    平水冲的风景线

    平水冲小青年李任中在元宵节的晚上,兴高采烈跟着村上的灯会队伍,游到全行政村最边远也是最有风景的河口村来了。李任中走在队伍的最后面,因为他是平水冲文化最高家境最富的单身小汉子,他自认他是最能欣赏风景最能懂得美的,他认为在他的全行政村里,河口是最可以入画的地方,平时他只能偶尔在白天来,晚上他从没有来过。今晚不仅有灯会,还有满天的好月亮,还是一个温暖无风的使人心神愉悦的好气侯,他要在今晚仔细欣赏夜的河口和河口的夜的灯火。
  • 封氏闻见记

    封氏闻见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七月的乡村

    七月的乡村

    主角王社应当是一个涉世未深的读书人,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在权力本位、金钱本位、爱情异化、理想失落和自身固有劣根性的多重压力下,他曾经一次又一次悲壮的突围。王社和柳三棉,晓涵和金枝,他们在面对权力与金钱,美色与诱惑时,有的人倒下了,有的人妥协了,有的人随波逐流,有的人艳羡不已。社会的大变革,一切都在改变,唯一不变的是有人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人民的利益,毫不泄气,奋勇前进。
  • 南明皇妃流浪记

    南明皇妃流浪记

    南明朝偏安云南,晋王兵败,昆明城被吴三桂大军攻破,窦妃随永历帝南奔,经一路腥风血雨,最后流落缅北受尽缅酋欺辱,缅酋迫于清军,献帝于吴三桂先锋官高得捷押往昆明,窦妃和晋王追寻帝至极边小城腾冲,为救帝与清兵死战未成,帝死于昆明,窦妃和晋王自绝于腾冲……讲述一段悲楚的亡国故事,吹一曲凄美的爱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