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49000000004

第4章 和孩子沟通的艺术

先共情,再讲理

在学校里看到这样一件事,班级里的小朋友米米弄丢了新买的水壶,妈妈来接她放学的时候,她告诉了妈妈。

“妈妈,我水壶不见了。”米米闷闷不乐地和妈妈说。

“你怎么又弄丢了?这已经是第二个水壶了,这个才刚刚买的。”妈妈脸拉下来不高兴了,开口责问米米。

“不是我的错,肯定别的同学拿错了。”米米感到委屈,为自己找借口说。

“你每次都这个样子,自己东西不保管好。给你说过很多次了,东西要放在书包了,一会儿铅笔盒不见了,一会儿水壶不见了,你怎么没把自己弄丢啊?”

米米顿时心里的委屈涌了上来,眼泪吧嗒吧嗒掉下来,嘴里还囔囔着“你最讨厌了,我不理你了。”她抓起书包就往教室外冲,妈妈追了出去,教室外面传来的阵阵哭闹声持续了很久才平息下去。

本来是件丢了水壶的小事,转眼间升级成母女之间情绪的斗争了,本来家长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却惨遭滑铁卢,对话都变成了争吵,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不仅家长会碰到这样的事,作为老师我也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班级里小孩子杰杰在游戏中少拿了一个小贴纸奖励,他在那里气呼呼地跺脚发脾气,叫着“我要五角星小贴纸,我要小贴纸。”我上去制止他的喊叫,试图和小男孩讲道理说:“小贴纸是要靠努力得到的,你没有答对题目,所以老师不能给你。”杰杰依然不答应,拉着我吵着说:“我就要小贴纸。”“不行。”我分毫不让,希望能让他死心,停止胡闹。谁知道这下子孩子闹得更凶了,索性趴在地上哭闹耍无赖起来,搞得外面其他的老师和家长都朝窗子里看,想知道班级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这也让我对于无法控制住事情感到非常羞愧,内心充满了挫败感。

类似这样的事情,或许每个老师、每个家长都碰到过,大家都会觉得不理解,本来是站在道理上的,但是为何在和孩子的互动中不仅没有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反而使孩子情绪更加激动,行为更加逆反呢?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责怪孩子的任性和无理取闹,对于教育孩子这个最终的目的来说其实是毫无益处的。我们必须思考症结出在哪里,如何改善?

有一天,我读到了美国教育学家阿黛尔·法伯的文章,这位美国的著名亲子沟通专家的观点使我茅塞顿开。她提出了一个和孩子沟通最基本的概念:“共情——接纳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感受”我们在前面提到孩子的自由意志的时候也说过,但是这里面还是有细微差别的,前者是侧重于把孩子当成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来尊重他们的感受,这里则更侧重一种交流的艺术,一种技巧。

试想我们成年人,当我们感到难受沮丧或者受到伤害时,我们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等,因为这样让我们感觉更糟糕。当别人站在安慰的角度认为某事根本不值一提、不必伤心、烦恼时,我们更容易被激怒。我们更期待的是别人能认真倾听并认同我们内心的伤痛,给我们机会让我们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困扰,当负面情绪没有那么强烈时,我们则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其实,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孩子,如果我们能倾听他们,能和他们产生共情,那么就有助于孩子自己理清情绪和思考问题。

阿黛尔提出的我们需要掌握的技巧是不管孩子是对还是错,首先我们必须要倾听。如果我们能真正倾听他们的叙述,孩子则能更容易表达他们所面临的内心困扰。有时候,他们需要的就是我们与他们产生共情。第二个技巧是我们要说出孩子的感受。有时候,我们越是让孩子不要伤心,他们越伤心;我们越要他们不发脾气,他们越折腾;我们越希望他们摆脱不好的情绪,不管我们态度多好,孩子都不会听。因为哪怕我们态度温和,他们内心仍然觉得自己的感受没被接纳,被压抑了。只有当我们说出了他们的感受,孩子才会觉得被理解了,他们才会感到内心的安慰,才能逐渐平复心绪。第三点是用简单的回应,夸张的同情往往让我们的共情显得虚假;而且过度的反应会增加孩子内心的负担。第四个技巧则是用虚拟的方式来表达希望实现孩子的愿望。有时候孩子希望一件事得到家长或者老师的肯定,否则他们就会感到受伤和失望,这种负面情绪如果没有被认可和接纳,他们会用发脾气、哭闹的方式发泄出来。如果我们能用虚拟的语气表达出也希望他们的愿望得到满足,他们觉得自己的渴望得到了理解,他们往往会更容易接受现实。

让我们用共情的技巧来重新想想上面两件事可能的发展。

“妈妈,我水壶不见了。”米米向妈妈诉苦。

“哦,那你肯定很伤心。”妈妈表达共情,接纳米米伤心的情绪。

“是啊,我难过死了,这个水壶我超级喜欢呢。而且还是新的!”

“是啊,好可惜啊。”妈妈简单回应,不要给予过度的安慰和愤怒的责怪。

“下次我一定把水壶看牢,喝完水就放到包包里。”

“嗯,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管理好自己的东西的。我们回家吧!”

要知道孩子在表达一件事的时候,如果第一时间,我们给予了他们负面的评价,当他们在被责怪、埋怨、建议的时候,他们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心态去思考和反省。但当我们用简单的话语回应孩子,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他们的心情时,他们会觉得自己是被理解的。当他们在平静的情绪中叙述事情,孩子们就会自己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发地找出解决的方法。哪怕孩子没有自己反省出解决的方法,当孩子低落或者愤怒的情绪被接纳后,等他们情绪平和时,家长也可以适当引导。

再来重新思考杰杰的故事。

“我要五角星小贴纸,我要小贴纸。”杰杰气呼呼地跺脚发脾气。

“老师知道你没有拿到小贴纸,很失望很生气,对不对?”不要试图讲道理,解释为什么他不可以有,简单表达你理解他失望愤怒的原因和情绪即可。

“嗯,我想要小贴纸嘛,我想要做第一名。”

“嗯,老师知道你也很努力,老师也很希望你能拿到第一名。”

杰杰依然满脸委屈,泪水直流,但是没有前面那么愤怒了。

“我们马上要做一个新游戏了,你要不要做老师的小助手,可以拿到小助手奖励哦。”

“要,我参加后老师要给我贴纸,我就可以做第一名了。”接纳感受不是妥协于孩子的苦恼,不是马上满足他们的要求,而是表达理解,给孩子机会平复情绪。

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始终觉得不管起因怎么样,发脾气是不对的。所以对于发脾气的孩子,我们往往采取先批评教育再安抚的顺序。常常这样的方法不仅不凑效,还激发出孩子的叛逆情绪。作为爸爸妈妈或者老师,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改一下顺序。在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我们先不要批评,先倾听,接纳他们的情绪,表达理解他们为什么哭泣或者发脾气,与孩子共情,让他们的愤怒委屈能及时宣泄出来。等孩子平静下来,我们再来和他探讨,教育引导他们的正确认知。这就是沟通的技巧,不管是对孩子还是成人,都是非常有效的。

当然,接纳感受不代表家长全盘同意孩子的观点。就像孩子有可能和别的孩子有口角、有争执,他可能气呼呼回来说“我最讨厌某某了,大家一起做游戏,他竟然不带我玩。”爸爸妈妈可以给出的回应是:“看来你没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有点失望生气。”表达理解他为什么情绪激动。但是,言语不能鼓励孩子加强这种愤怒,不能随着他说:“是啊,某某孩子最坏了,以后你也不要跟他玩。”尤其是,如果孩子要付诸行动,说要去打别的孩子的时候,家长一定要适时阻止。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但要有智慧地限制他们的行为。

赞赏的魔力

每隔一个阶段我会给孩子写评估,然后会在一对一的家长会上告知家长孩子的近况。这次在家长会上碰到了小伟的妈妈,她不满意我们的评估,向我提了个意见。她说:“老师啊,我觉得你们的评估没有什么用,上面都是说孩子的好话。我家小伟我还不了解吗?哪有你说的那么好?我觉得他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你还是多和我说说孩子有什么不足吧。”我温和地对小伟妈妈笑了笑,告诉她一个小故事。

在巴西的一所幼稚园中,四五岁的孩子们正围坐在一起跟着老师学算术,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知不知道1加1等于几啊?”有个孩子大声喊出“四”。老师完全没有指责孩子说错了,而是竖起了大拇指对孩子说,“很好,你的答案已经离正确答案很近了。”然后又有一个小朋友报出他认为的答案“三”。老师说:“太棒了,你比刚才的答案更接近正确答案了,还有谁愿意来回答?”终于有孩子说出了“二”。老师接着说:“回答正确,你们真棒,1加1等于二,我们可以一起来算算看,一个小手指加另外一个小手指……”

这个故事是去巴西考察的父亲在一个讲座中听到的,当时他惊叹于西式教育中对孩子的正面激励,回来把这个故事转述给了我。试想同样的情况,如果这群孩子面对的是我们中国传统的老师,虽然中国老师不至于说:“笨蛋,你连1加1都不会?”至少也会明确地说,“孩子,你回答错了哦。”这就是东西方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别。

在长期和外教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们对孩子最喜欢、最习惯讲的一句话就是"Well done!"和"Good job!"(两句话都是指“做得不错,很棒”的意思)。西式教育认为正面教育更能树立孩子的自信,他们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更倾向于赞赏;而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爸爸妈妈或者老师往往可能更喜欢的是用“找不足”“找差距”的方式帮助孩子进步。这种传统方法并非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在对孩子心灵的塑造上,我认为“赞赏”比“批评”更能使孩子内心积极自信。

我们来对比看看这样两个孩子,一个是中国的小伟,一个是美国的汤姆,他们的父母都非常爱他们,但是表现形式有差异。

早晨7点,小伟的爸爸大步流星地走进孩子的卧室,拍拍小伟说:“快点起床了,小伟,再不起来我们要迟到了。”小伟迷迷糊糊地起来,慢腾腾地换衣服。妈妈一边急急忙忙地帮他整理书包,一边嗔怪地说:“你看你书包乱成这样子,你连书包也弄不好,还指望你读好什么书。”

在公交车站,小伟吃着蛋饼和袋装牛奶,一不小心把牛奶撒在了衬衣上。妈妈有点生气,一边用餐巾纸帮他擦,一边埋怨说:“早上已经很赶了,小祖宗,你能不能不要添乱了?”到了学校,小伟往小学校门里走,妈妈在身后叮咛:“你今天读书卖力点,语言小测验好好考,不要再像上次那样考那么难看的分数了,晓得吗?跟你说话呢。”小伟“嗯”了一声,垂头丧气地走了进去。

地球的另一边,早上同样的时候,汤姆爸爸在门口喊:“汤姆,7点了,你要现在起床,还是再过5分钟?”汤姆懒洋洋地说:“再过5分钟吧,爸爸。”5分钟后,汤姆起床,穿戴好衣服,自己整理好书包,走到楼下的餐厅。爸爸正在吃早饭,看了一眼孩子的装束,说:“早安,汤姆,今天看上去精神不错啊!”“早安,爸爸。”汤姆笑着坐下来吃面包和牛奶。他不小心把牛奶晃了出来,溅在了身上。妈妈没有责怪他,只是问:“汤姆,你想要换一件外套,还是就这样呢?”汤姆说:“没关系,擦一下就没事了。”妈妈帮他拿了块毛巾,快速地擦掉污渍。

吃完早饭,妈妈开车送汤姆去学校。到了校门口,汤姆走下车子,临别前妈妈吻了吻他的脸颊,说:“再见,宝贝,今天也一定会很棒的。”然后,车子扬长而去,汤姆精神抖擞地走进了学校。

这两个生活片段都是我想象中的,但是孩子的表现却是我在真实教学中看到过的。在长期和孩子的相处中,我发现如果孩子常常得到赞赏和表扬,他们往往内心自尊自信,自我感觉良好,并且不惧怕挑战;而如果孩子是在批评声中长大的,他很可能对自己一直持有怀疑态度,幸福感不强烈,并且畏惧挑战。

赞赏的魔力在于帮助孩子树立积极自信的自我评价,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纳什尼尔·布莱德曾经在他的《自尊心理学》中说过:“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将直接影响他的核心价值以及是否能有积极的心态,自我评价还会影响他的思维方式、情绪、希望以及人生目标,同时也影响到他的行为。”

自我的评价对于孩子的一生非常重要,孩子的自尊心非常宝贵,如何帮孩子建立自尊自信呢?很多时候就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在孩子的学习成长中,善于挖掘孩子的长出和优点,关注宝贝们细微点滴的好的行为,给予他们及时正面的评价,从而帮助孩子塑造正面的、真实的自我形象。

赞赏的技巧

赞赏也是有技巧的。如果一个孩子考试得了65分,妈妈看了之后说:“孩子,你太棒了,竟然考了这样的高分,你简直是天才,爸爸妈妈为你感到自豪。”这样夸张的表扬不利于孩子心灵的发展,一种结果是会让孩子内心无限膨胀,从而形成对自己不真实的看法;另外一种则是孩子对父母的话语产生不信任感,他们会以为你在讽刺或者吹捧他们,从而影响以后亲子间的信任和沟通。所以不管是哪种赞赏,首先应该是对事情真实的反馈。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真实感受到父母对他的赞赏和激励,而非敷衍和吹捧呢?这就需要家长学会对细节的赞赏,而非对整体概括的赞赏。比如,在我的班级中,孩子们常常需要做艺术作品,一张贺卡、一张海报等。如果老师只是泛泛对每个孩子说:“做的好。”孩子可能会觉得我是在敷衍他们。但是如果我这样说,效果就不同了。“丹丹,你这朵花画得很漂亮”“小伟,你的海盗餐厅海报太有创意了”“佳佳,我喜欢你写的美术字”说出孩子做的好是哪一点,哪怕整体孩子做的还不够好,但是他总会有些闪光点在其中,家长需要学会挖掘孩子细节的优秀,然后描述出来。孩子自然会从我们的描述中感受到老师和家长对他真心的赞赏。

小永1岁多的时候,每天早上换了尿布,我都会让他自己去扔尿布,他每次晃晃悠悠提着自己的尿布走到垃圾桶边,观察一下,然后一下子尿布扔进了垃圾桶,然后欢天喜地的回来了。这个时候我不会简单地表扬他说,小永真棒。我会告诉他,小永能帮忙劳动了,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小永真棒。有的时候小永自己也会为自己鼓掌。在鼓励孩子,表扬的事情,一定要明确告诉是什么原因,而不是简单的你很聪明,你很棒。

其次,好的赞赏应该是赞赏努力,不赞赏结果;赞赏品德,不赞赏智力。如果一个孩子考试得了100分,家长一般会说:“我们家孩子太棒了,考试得了满分,爸爸妈妈最喜欢你了。”这样的赞赏看似不错,但其实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我很棒,那是因为我得了满分;如果没有满分,爸爸妈妈就没那么爱我了。”因为家长表现出来的不是对孩子的肯定,而是对结果的肯定。同样的情况,还有的家长会说:“宝贝,你太棒了,我就知道我们家宝贝是最聪明的。”这样,同样给孩子的信息是有偏差的,让他觉得考得好是因为他聪明,而非他努力。这样的赞赏不能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而且孩子可能会形成“自己很聪明,不需要努力”的错误观念。我们给予孩子的赞赏尽可能表扬他们的努力勤奋、诚实善良等好的行为和品质,那么,孩子就会对自己有正面的认识,并且会在赞美中持续重复这种好的行为。

家长还需要注意的是,少一点和别的孩子的比较,多一点和自己的比较。比如,小伟的妈妈觉得老师对小伟的表扬太多了,孩子没有那么好,其实是因为她把孩子去和其他更优秀的孩子比较了,觉得孩子成绩不出众,才智也很普通,性格也稍有懒散,哪有老师说得那么好。但是作为老师,我并不是这样看问题的。我没有把小伟去和别的孩子横向比较,而是更注重他自身的进步。小伟刚刚开始进我的班级的时候,有些不适应教学环境,常常听不懂老师说的英语;那时候的他对自己很没自信。但是小伟从未放弃,他积极参加课堂上的小游戏,听不懂会问同桌,按时完成我布置的课外作业。经过了半年的学习,他已经能够听懂外教老师的口语,融入到我们的学习中;而且他虽然成绩没有妈妈期待的那么好,已经从最初小测验的40多分,到了现在70多分的情况了。在我看来小伟进步很大,他是个努力的好孩子。我解释给小伟妈妈听,希望她能多给予孩子正面的评价,孩子付出的每个小努力其实都是渴望大人的目光的,如果我们因为他没有达到优秀而忽略他踏出的每一小步,那么他就会停止下来了。他会觉得自己怎么努力,妈妈爸爸都不满意,都不爱自己。更有甚者,有的孩子觉得自己再努力也没用了,自己就是个笨蛋。这是我们最不想看见的情况。

爸爸妈妈关注孩子的细微美好,赞赏他们点滴的好的行为,欣赏他们的作品和努力,及时给予正面的、真实的反馈,那么,孩子会从我们的眼睛中看到他们自己,他们会不断增强内心的力量,培养出自尊、自信、自强的人格。

批评的技巧

在教育中,我们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鞭子和糖”,就是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在塑造孩子的性格和内在品质的过程中,鞭策和奖励同样重要。我们既要给赞美、鼓励和奖励,又要时不时挥舞起小鞭子,给孩子以鞭策、批评和惩罚。太多的糖,孩子会被宠坏;太多的鞭子,孩子的天性、创造力又会被抹杀,家长在教育中要学会掌握平衡,“恩威并施”。

无论给“鞭子”,还是给“糖”,这都需要家长掌握一定的技巧。盲目的表扬和粗暴的批评都对孩子有害无益。“怎么说”和“说什么”其实是同样重要的。在之前的章节中,我们已经强调了赞美的力量及赞赏的正确方式。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批评的方式。因为不正确的批评,不仅不能够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还会激化父母和孩子间的关系,让孩子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

第一,批评不是辱骂喊叫,家长要学会冷静客观地表达观点。

在我的班级有一个5岁的孩子,名叫肖肖,他是个活泼的小男孩。肖肖有一个奇怪的行为,一旦他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他往往说话非常大声,几乎是用喊叫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和其他孩子发生争论有矛盾时,他就会扯着嗓子和别人争吵,用声音先压倒别的孩子;甚至在课堂的日常活动中,他一高兴,声音也顿时高了无数分贝。其他孩子往往会觉得他很吵,不喜欢和他做朋友。我时常会温和地提醒肖肖,我们来轻轻得平和地说话。

有一次,肖肖把学校的书本弄丢了,放学时,他爸爸来接他,我就告诉了肖肖爸爸,让他帮孩子再买一本新书。结果,孩子的父亲一听就发怒了。当时就对着孩子吼叫,那嗓门把所有在场的孩子连带我都震惊了,肖肖也是放开嗓子哇啦哇啦哭起来。我连忙一边安抚肖肖爸爸,一边安抚肖肖,顿时明白了孩子这个大嗓门的由来。

很多家长不明白,以为批评孩子就是要疾言厉色,要凶悍、要严厉。他们不知道孩子在这种“大声”的教育方式中,最快学到的恐怕不是规矩,而是爸爸妈妈的“大嗓门”。成人是孩子模仿的对象,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其实都影响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当爸爸声色俱厉地怒骂孩子的时候,孩子其实模仿着大人在情绪激动时的表现方式。喜欢吼孩子的大人,他们的孩子往往也喜欢放大音量。这些孩子在和其他孩子相处时会无意识模仿他的家长,咆哮发怒。

在教育上,我们提倡的批评是就事论事,心平气和。大声的怒骂,不仅起不到教育的目的,还会伤害、惊吓到孩子。这不是爱的教育,是“怕的教育”。家长有道理,不拼嗓门,温和地表达,孩子也能够接受。如果孩子执意不听,家长可以表情严肃,声音低沉,表达家长在某些事情上的强硬态度,但切忌暴跳如雷,态度可以坚决,但是情绪不要失控。要明白,孩子只有在精神上没有遭受到攻击和恐吓时,他才更有可能接受大人们的批判,才会改正错误。

第二,批评要简略,要言简意赅,不要碎碎念。

就像爸爸一批评起来就容易大发雷霆,妈妈的问题则在于“批评的时候过于啰嗦。”回忆中,我们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妈妈唠叨个没完。本来我们已经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了,心里已经知道错了,但是妈妈一直碎碎念碎碎念,然后我们就烦了,就开始顶撞起来了。一件小事就从事情的本身转变成了孩子和家长的情绪斗争。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场景:孩子洗完手后,水龙头忘记关了。妈妈看到后,马上说了起来:“你怎么水龙头又忘记关了,你想发大水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你看看你,浪费水啊!浪费水就是浪费钱啊,就是你一直忘记关,所以家里水费多了,你知道吗?妈妈和你说话,你听到没有?你这是什么态度……”孩子气呼呼地回到房间,砰得关上门,无视妈妈在后面的批评。

其实很多时候,对于纠正孩子小的言行上的错误,只要一个简单的提醒就足够了,不要长篇大论,滔滔不绝。家长一啰嗦就可能从眼前的问题扯到之前的问题,再幻想出未来的问题,这样孩子抓不到那个最重要的“点”。而且在家长的碎碎念中,孩子不断接受到对他们的负面评价,心里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样其实不利于孩子接受批评和改正错误。

同样是上面的事情,其实完全可以这样。孩子洗完手后,水龙头忘记关了。妈妈看到后,指了指说:“小明,水龙头。”“哦,妈妈。”孩子立刻去关掉了水龙头,事情就这样简单圆满地解决了。

家长有时候只要简单描述出问题所在,不需要说教,孩子自己就能够改正。

第三,家长要注意的是,批评不要批评孩子的人品和才智,要做到对事不对人。

常常会听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说“坏孩子”“笨蛋”等在我们老师看来是禁忌词汇的说法。其实家长不知道,他们轻蔑的眼神和语调,随口的负面评价都很容易深深地伤害到孩子的心灵。有心理学家就曾经说过,当我们成年人面对外界批评时,内心所产生的痛苦,其实往往来自于记忆中被父母否定的那种伤痛回忆。从中可见儿童在幼年时遭到的粗暴的否定和批判这种印象会在潜意识中伴随孩子一生。所以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慎重用词,语言是具有杀伤力的。家长要把问题集中在事情的本身,而不是攻击孩子的个性、人品或者智力。如果孩子内心相信了自己是个“笨蛋”,是个“坏孩子”,那么孩子怎么去建立自己的自信和自尊呢。让孩子理解我们是爱他们的,但是我们不喜欢他们做的某些事,这些事是可以改善的,并不影响爸爸妈妈对他们的爱。

第四,有时候批评可以换一种方式。

并不是所有的批评都要声色俱厉的,有时候我们换一种方式效果或许更好。国外的一个爸爸,他喜欢给孩子发短信来表达建议。他会在手机短消息中对孩子说:“亲爱的哈利,你房间的垃圾桶已经三天没有清理,放学后记得清理一下。爱你的爸爸。”有的孩子会对爸爸妈妈的负面评价很敏感,而用短消息、网络留言或者便条则避免了这种紧张对立。文字往往比口头的警告更温和,也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并且记住。

用幽默的方式引导孩子也不失为一种有智慧的教育方式。记得以前看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个妈妈在厨房忙碌,她既要抓紧时间搞好厨房清洁工作,还要在傍晚前为全家人做晚饭。妈妈感到自己身心俱疲,需要家人的帮助。当她忍不住要抱怨时,这位聪明的妈妈想到了更好的方法。她用电脑打印了一张“通知”,把它贴在厨房的门口,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到。

厨房危机

有目击者称,史密斯餐厅的厨师正在厨房里走来走去,威胁说要辞职。

据可靠的内部消息透露,她一边生气地捶打着土豆泥一边抱怨:“一个人干不了这么多活!我没法一个人支撑起整个餐厅!”

由于这场可怕的危机,我们请所有长期顾客立即自愿提供服务。

我们需要从事如下活计的工人:

——打扫地板

——擦桌子

——擦水壶和平底锅

——清洗瓷器和餐具

——操作洗碗机

请查阅并选出你想干的两种工作。

附言:无需工作经验,免费现场培训。

本来一起可能的火光四起的家庭危机就在母亲的幽默下变成了一次孩子们和家长亲密互助的有趣活动了。显然,如果家长能用幽默感鼓励孩子的合作,就不用唠唠叨叨地说教,更不需要用父母的权威来强迫孩子了。孩子往往也更乐于接受批评或者配合家长。

好的批评不是威吓,不是攻击,不是操控,它应该是简洁、明确,对事不对人。好的批评包含着对孩子的尊重,它的目的是改善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的合作,培养孩子的主动性、责任性、进取心,如果可以的话,还能培养出孩子一点点的幽默感。所以,家长不妨学一学用更理智、更智慧、更幽默的方式来“批评”吧。

如何和孩子做朋友

在传统的教育中,父母往往是权威的象征,尤其是父亲的形象,代表了纲常伦理与威权思想,古人就说过“父为子纲”,这种以父为天的旧式家庭关系在现在的社会里早已经被淘汰了。我们鼓励新式的家长和孩子有一种平等的姿态,能用心相处,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和孩子做朋友,不代表要讨好孩子,不能为了和他们成为朋友而放任姑息孩子,父母在有必要的时候仍然需要做规矩,仍然需要建立孩子对权威的敬畏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家庭应该是让孩子感觉最放松、最亲切、最如沐春风的存在,是孩子心灵的依靠和港湾。在平时生活中和孩子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关注了解孩子的内心,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益无害的。

很多家长向我反映,他们也想和孩子做朋友,也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但总是难以实现。低年龄段的孩子往往依赖父母,把父母当作依靠,不是朋友;等到孩子再大点了,又开始逆反了,越来越抗拒家长的亲近,逃离父母的约束和关爱。家长对此常常感到束手无策。

其实方法是有的,和孩子做朋友的第一点就是了解孩子的喜好,从兴趣爱好着手。

我曾经有个家教的学生叫多多。多多是四年级的孩子,他个性非常腼腆,不善于表达,所以孩子对自己特别没有信心。多多来上课的时候,情绪总是比较低落,我试图和他沟通,他也是闷闷的,说不了几句。我意识到在这样沉闷的氛围中,孩子的学习是没有办法提高的,只有他觉得每次来我家补习是件高兴的事,和我互动是生动有趣的,这样孩子才能够享受学习的过程,而非闷闷不乐的强迫式学习。

所以有一次上完课,我没有急于让多多走,而是和他聊起天来,并把他带到我的书房。我告诉多多:“我有很多很多的书,不知道你喜欢不喜欢读书,我可以借给你。”他认真扫视起我的书架,最后目光停留在一本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上,我猜想孩子有可能喜欢科幻小说,就问他:“多多,你喜欢科幻小说吗?”他一贯闷闷的小脸上有了一丝兴奋之情,告诉我他可喜欢科幻小说了,他爸爸给他买了很多凡尔纳的书,他都很喜欢。

“这个好看吗?”他指了指书架中的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充满了好奇。

“这个非常棒,你听说过机器人三大定律吗?”我饶有兴趣地给孩子介绍起阿西莫夫这个机器人之父了。多多津津有味地听着,眼睛都亮起来了。临走时,我把阿西莫夫的书借给了他,告诉他我还有乔治·威尔斯、罗伯·特谢克里等其他好多科幻小说家的书呢,等读完了这本下次我再借其他的书给他。

就这样一来二去,我和多多因为科幻小说开始成了朋友,他不仅来上课时情绪积极了很多,还和我分享了很多学校里发生的事。后来,甚至带来了他自己写的科幻小说,我并没有因为他小小年纪就轻视他的作品,反而认真地研读了,还和他分享我的感受,鼓励他继续进行创作。从和多多相处的经历中,我也学会了关注孩子们的兴趣,和他们分享这种热情,并建立友谊。

其实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不难,爸爸妈妈要做有心人,了解孩子的喜好,将他的兴趣爱好作为切入口,给他们倾诉的机会,感受他们的热情和快乐,支持他们的兴趣,孩子自然就愿意和家长多沟通了。

第二个和孩子成为朋友的小技巧就是要“放低自己”。

邻居家的小聪妈妈也想和孩子做朋友,所以我告诉她找找看孩子的兴趣,从这里入手。结果,她告诉了我她的失败经验。

事情是这样子的,小聪是个初中一年级的孩子,平时背着个书包总是来去匆匆的,也不太喜欢多说话。小聪的爸爸妈妈有点担心,觉得孩子好像和他们没有小时候那么亲近了,也不爱跟大人交流,晚上做完功课就自己看电脑、看书。

小聪的妈妈很想和孩子多多交流,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有一次,看到孩子在操作电脑,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就靠过去看。

结果小聪不乐意了,觉得妈妈偷窥他的隐私,嘴里嚷嚷着:

“哎呀,你干什么啦?”

“宝贝,你在干什么呢?”小聪妈妈问。

“告诉你,你也不懂的。”孩子不耐烦地回答她,“你快点走开啦!”

妈妈只能悻悻然地走开。

小聪妈妈告诉我,她其实并非真的想偷窥孩子在干什么,只是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想知道孩子喜欢什么。我问她:“那么,小聪以前有喜欢过什么吗?”小聪妈妈回答我:“好像以前三年级的时候有喜欢看漫画,不过我和他爸爸觉得这对孩子学习不好,就禁止他看了。”

我告诉小聪妈妈,其实这可能就是问题的所在。当孩子还对你们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时,你们给了他迎头一盆冷水,浇灭了他想和你们沟通的欲望,那以后当爸爸妈妈再想去了解孩子的情感喜好时,他就会关闭自己的心门了。

其实,很多家长都可能做过这样的事情,在孩子津津有味看动画片的时候,爸爸说:“这么幼稚无聊的东西你还看”;当孩子在看小说时,家长随意的评价一句“无聊”,这些都打击了孩子和家长沟通的积极性。要知道孩子还比较小,他们本来的兴趣爱好就不可能像大人期待地那么深刻,漫画、动画、游戏、武侠小说、音乐就是孩子休闲的兴趣所在,在最初他们也想和爸爸妈妈交流,分享他们小小的快乐,但是爸爸妈妈表现出了对他们兴趣爱好的嗤之以鼻,有的甚至不善加引导就完全粗暴地禁止了。

教育中有一句话叫"Come down to the level"。就是指家长和孩子相处沟通时要“蹲下来”,不仅是身体要蹲下来,和孩子在一个水平线;在心里也要学会“放低自己”,不要在心态上把自己放在上帝的位置,高高在上,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觉得孩子做什么都不对,觉得孩子喜欢的东西无聊幼稚。正是这种傲慢的家长姿态,使孩子们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对父母越来越沉默,对说教越来越叛逆。

家长试着放低自己到孩子的水平,用他们的眼光来欣赏他们的喜好,或许里面也有很多闪光点;如果觉得孩子的喜好不够有教益,不妨慢慢引导培养孩子其他方面的兴趣,但切忌随口批判和打压。家长一开始要态度积极,以了解孩子内心为主。如果没有一直受到攻击,孩子也就越来越愿意说学校里说身边发生的事了,家长才能有机会深入了解孩子。爸爸妈妈也可以自己放开心怀,把孩子当成半个大人,和孩子聊聊爸爸妈妈自己的喜好。大家可以轻松自在地聊聊电视、聊聊动画、聊聊新闻,甚至聊聊社会上的热点。孩子如果在家里可以和大人一样畅所欲言,亲子关系中就形成了良好的沟通,孩子和爸爸妈妈也建立起了平等的友谊,家人间的感情就更加深厚了。在聊天中,家长也可以慢慢引导孩子对事物、对社会的看法,这远比批判说教有益,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亲子沟通的密码——肌肤的接触

建立亲子间的沟通,并不单单是孩子愿意对大人倾诉,大人愿意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并且去理解他的心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非常复杂的一种互动。心理学有一项数据表明:在人际沟通的具体效果上,书面语只占7%,声音占38%,而肢体语言则出人意料地占到了55%。所以我们提倡的亲子间沟通的艺术,不仅是语言上的交流,心灵上的理解,还有亲子间肢体的互动,肌肤的接触。

曾经在学校中开过一堂幼儿低级别的英语公开课,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孩子用肢体语言来唱一首英语儿歌。歌曲的旋律是《两只老虎》,歌词是这样的:walking,walking,walking,walking,hop,hop,hop,hop,hop,hop,running,running,running,running,running,running,now let's stop,now let's stop.(走,走,走,跳跳跳,跳跳跳,跑跑跑,跑跑跑,现在我们停下)。在第一遍的演示中,我们让孩子一边唱一边走跳跑,帮助孩子理解歌词;第二遍则不同,我们让孩子们坐在小小的板凳上,伸长他们的两条小腿作为“马路”,然后让孩子们两只小手各伸出2个小手指表示一个人,让小手指从小朋友的腿上模仿一个人开始往下移动,两个小手指时而“走路”,时而“跳跃”,最后又一路飞奔从腿上移到脚踝。孩子们都觉得有趣好玩,但是这样还不够;第三遍我们就邀请孩子的爸爸妈妈一起来玩这个游戏,用爸爸或者妈妈的手臂作为长长的马路,孩子们的2个小手指作为行人。于是,孩子们边唱“走路,走路,跳跳跳……”一边移动起了小手指,从爸爸妈妈的手背开始向肩膀移动,等到唱到“跑”的时候更好玩,随着手指快速的移动,孩子仿佛是挠起了爸爸妈妈的痒痒,全场的家长和孩子都笑成了一团,抱在了一起。

其实,这才是我想教给家长的亲子游戏,在游戏中让爸爸妈妈和孩子有肌肤接触、有互动,这样孩子才会和家长建立起信任亲密的关系,才能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良好沟通。

英国的教育学家斯宾塞说过:“我认为拥抱、抚摸、牵手,也是教育的一部分。”这位教育学家把这个方法用在了他的儿子身上,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他说:“如果给自己的孩子多一点拥抱、抚摸,有时甚至是亲昵地拍打几下,孩子在对外交往及智力、情感上都会更加健康。”对于低龄儿童来说,和父母用肢体语言互动,有肌肤接触,这是非常重要的。相比于西方国家表达感情的直露,中国的父母还是有些含蓄,尤其是父亲,往往吝惜于和孩子的互动和做亲密的动作。我们鼓励家长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多拥抱、多亲吻,摸摸孩子的头,拉拉宝宝的小手,这些亲密的肢体小动作都会为家长和孩子搭建起默契心灵的桥梁,让孩子在无声的语言中领会到父母的爱意。

曾经参加过一次婚礼,席间坐在一对年轻父母的身边。他们的孩子是一岁半,坐在爸爸妈妈中间的婴儿椅上,小宝宝自己努力地喝着小水壶中的水,吃着东西,非常可爱。婚礼场地的音响设备调适的时候有一些问题,发出了几声尖锐的声音和电磁声,而我们的桌子离喇叭又很近,电磁声一响,孩子惊到了,整个小脸都皱了起来,露出要哭的表情。边上的妈妈立即用手护住宝宝的耳朵,让孩子的脸贴在自己的颈上,让孩子能感觉到妈妈的体温和肌肤,爸爸也在边上,轻轻地吻了吻孩子的脑袋,用自己的手拉着宝宝的手,不断安抚着,小宝宝就这样情绪稳定了,孩子从父母的肌肤接触中得到了抚慰和爱,内心便有了安全感,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拥抱和抚触是最直接有效的安慰。

如果我们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肌肤接触、肢体互动又会如何呢?

朋友的女儿快两岁了,到哪儿都要拿着她的熊宝宝。由于考虑到卫生问题,有一次妈妈洗了,但是没有干,女儿就大发雷霆,甚至不睡觉来抗议。后来,妈妈只得又去买了一只一模一样的小熊,结果也被女儿扔在地上。对于孩子这样的“恋物癖”妈妈感到很无奈,来寻求我的帮助。

我了解到,这个妈妈在孩子1岁起就让女儿单独睡一个房间,女儿有过哭闹,但是妈妈觉得一定要锻炼她的独立能力,不能总是赖着大人。从那时候起,女儿睡觉的时候就一定要把小熊放在身边。试想,在我们小的时候一个人身处黑屋子,我们都会感到害怕,何况是1、2岁的婴幼儿。我们鼓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但是在此之前,对于低龄儿童,尤其是宝宝,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的皮肤的接触、手指的抚摸,以此来交流感情,建立“亲情”的纽带。如果婴幼儿能充分感受到母爱的表达,那么才能对孩子以后健康的身心发展奠定出良好的心理基础。所以在面对这位母亲的时候,我建议她抽空多陪伴孩子,增加睡前陪伴,用自己的亲情来化解女儿对于小熊的依恋,把这份情绪转移出来。

科学研究表明,所有的哺乳动物天生就有被触摸的需求,一旦被抚触就会表现出很享受和平静的状态。相反,如果这种需求被剥夺,就会丧失欲望,甚至会产生不正常的行为方式。这个小女孩就是产生了一些恋物的情绪,而这种情况是因为“皮肤饥饿”。因为她潜在的渴望,即被关心的需求无法从母亲的身上得到,只能通过这些无生命的东西获得安全感。“皮肤饥饿”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指那些在幼儿时期极少得到拥抱、亲昵的孩子,长大后形成的一种竭力又深刻的渴望被爱、被关心、被抚慰,如果这种感觉过于强烈,会导致一种病态的情感需求,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恋物癖。

如果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能充分地享受到父母的“皮肤接触”,就不会形成心理上的“皮肤饥饿”,会对自己所获得的爱感到满足。这对培养日后的情绪平衡能力、自信心,以及关爱别人的能力都能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每次我们讨论到如果孩子一直跟父母同房同床以后会没有独立性时,小区里的一个妈妈就会告诉我们她的经验,她的孩子因为是母乳宝宝,所以从出生就和她一起同床睡,当时很多人都反对,认为宝宝以后会离不开妈妈。但是她说,等到孩子2岁多的时候,就主动要求自己一个人睡,等到上幼儿园的时候,要求回自己的小房间睡觉,她觉得非常震惊,但是孩子晚上都睡得很好,不像别人形容的那样会离不开妈妈,长不大之类的。所以她一直用这个经验告诉我们,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不一样,但是早期给予孩子充分拥抱和呵护,这样的孩子长大反而独立,因为他有足够的安全感来支撑他的成长。

所以我觉得宝宝哭闹时,不妨抱一抱宝宝,小猫、小狗还是如此,更何况人类。对宝宝的皮肤接触,把自己的感情传递给宝宝。如果宝宝不能接受分床或者分房睡觉就不要强迫他们,让孩子睡在妈妈的身边,通过皮肤接触让宝宝感到母体的温暖和柔软。妈妈的呼吸、气味、微笑,让宝宝通过这些细节来感受母亲的爱。

我也想起一件发生在小永身上的事情。随着天气渐渐转热,有一天早上起来,正在穿长裤,那天小永在我起来前就醒了,看到我露着腿,一下子就转过来抱紧,然后亲亲,那个样子真的很好笑。白天玩耍的时候,我把穿着裤子的腿伸给他,说:“小永抱抱。”他看了看没有一点反应。第二天早上,我又把裸露的大腿伸给小永,他又饿狼似得扑过来,抱住猛亲。儿童对皮肤是有敏感度的,通过皮肤的接触来体会爱,这是一种最原始的最美好的感觉。

曾经看到一则新闻,有个澳大利亚的早产儿,医生判断已经没有生命特征了,但是她的母亲没有放弃,把他放在自己的胸口,2个小时过去了,孩子竟然自己呼吸起来,这就是通过接触,他和妈妈有了共鸣,通过体温,将生命延续下去。听来很神奇,但确实证明拥抱和皮肤接触是很有效的爱的传递,不光可以给孩子安慰,还能防止以后孩子有肌肤饥饿症,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有些孩子长大以后,不允许大人碰他,都是无安全感的表现。人在童年通过父母的抚触获得身体机能,也获得爱的感受。所以当孩子处于肌肤敏感期的时候要尽可能拥抱亲吻孩子,一旦过了这个时期,孩子的身体没有得到满足,就会有无法预计的过激行为出现。经常拥抱给会孩子这样的暗示:我们在你身边,我们爱你,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有我们在你身边,如果受伤了、失败了不要紧,我们会保护你,在我们身边你很安全……这样的孩子,是不会依恋一个小熊或者一个娃娃的。

同类推荐
  • 哈佛教子全书

    哈佛教子全书

    《哈佛教子全书》内容简介: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就大事业”。不要小看了这些细节,在这样一个细节决定命运的年代,那些看起来十分不起眼的小细节,往往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在无形中影响着你的一生,改变着你的命运。所以,对于小孩子来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就要从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事开始。有人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重视和掌握孩子的性格培养。所以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影响深远。父母如果用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去启发孩子,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也就会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真正成为人类智慧的精英,成为大地上生命的强者。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位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愿,但是,如果缺少正确的指导,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不小心会误入歧途。青少年时期形成的观念,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所以,在人生开始的时候,应该让他们接受高尚的思想,修炼优良的操行,形成健康的习惯。
  • 爸爸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爸爸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爸爸对孩子的最大影响,在于生活态度和人格倾向。好爸爸是孩子的榜样,也是孩子崇拜的对象。爸爸及早认识到自己对子女的影响,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前提。孩子可以从父亲身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出许多好的品质,有些品质还会使其终身难忘,并终生受益,从这点上说,爸爸作为一个榜样的作用的作用,比金钱财富更为珍贵。
  • 让孩子懂得感恩的50件事

    让孩子懂得感恩的50件事

    本书属家庭教育类。书中从感悟教育的细节入手,从50个方面系统论述了感悟教育的必要性和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
  •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以通俗浅显的文字和一系列脍灸人口的故事编写而成。同时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及家教特点等,作了简明的介绍。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家庭教育不仅有历史的时代性,而且有鲜明的阶级性,因此当我们阅读《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时,对家教的历史遗产要注意剔除其封建糟粕,并有批判的精神和阶级分析的立场。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吸取其精华。
  • 家教心语

    家教心语

    《家教心语(梦启录)》一书提出的问题是家教中,特别是幼儿、少年家教中诸多问题的一部分,意在抛砖引玉,引起大家重视,推进问题解决。
热门推荐
  • 我的老公世界第一好

    我的老公世界第一好

    她被逼到墙角,一脸委屈:“你又骗人!”他笑:“乖,这次不骗你。”为了逃离顾北城这只恶魔,夏一念找了个协议男友,没想到,恶魔竟是人家的小叔。他是邺城只手遮天的商界帝王,禁欲高冷,不近女色,唯独这个一不小心闯入他生命的小东西,让他护了一生……
  • 疯狂的“六合彩”

    疯狂的“六合彩”

    殷家湾是个拥有二十多户人家的小山寨。这个小山寨位于簇簇群峰的围拱中。一条小溪流曲曲弯弯地绕寨而过,山寨隐在溪流的回环曲抱中。早先,万氏先人之所以择此山寨而居,就是因为看中了此地溪水似玉带缠腰、群峰如九龙拱顶的地势和良田有种、沃土有耕的“殷家”条件。所以,万氏自择居此地,便勤耕苦做,让山上的竹木、田里的禾苗、地里的蔬菜一齐,让屋瓦上的炊烟不慌不忙地、又肥又壮地殷实着流水一般静静而逝的日子。外村人一听到“殷家湾”的名字就说:“殷家湾,湾殷家,名不虚传哩。”今年暑假,也就是阳历七月份,一桩新鲜事自外村传到了殷家湾。
  • 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改变从心开始

    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改变从心开始

    在我们被一次次失败折磨得痛不欲生的时候,我们学会了抱怨;在我们被一段感情挫伤,伤痕累累的时候,我们偷偷哭泣;在我们被自己先天的缺陷累及,无从欢乐的时候,我们适应了黑暗;在我们被命运抛弃,人生逆转的时候,我们封闭了自己,苦不堪言;在我们追逐成功的时候,我们斗智斗勇,一路劳累,忽视了太多的细节。今天借着一本书的时间,让我们看看追逐的过程中我们遗漏了什么,错过了什么,忽视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人生最大的睿智不是功成名就,而是在逆境中依旧笑靥如花。
  • 旅明

    旅明

    曹川原本一个人在明末和后世之间倒腾土产。突然有一天他发现:原来活人也可以倒腾!是时候召集一票兵王,学霸,总裁,医圣同去明末制霸了!之后,一帮废柴,无业游民,包工头,还有卖拖鞋的,陆续被送走。没办法,只有这些人好忽悠,价格便宜量又足。总之,这是一个众人在明末,建设伟大的星辰帝国的故事。Q群:794998628
  • 邪凤重生:逆天二小姐

    邪凤重生:逆天二小姐

    她是天定凤命皇后,丈夫却对嫡姐情有独钟,贤良大度,与人为善却只换来痛失爱子,烈火焚身的下场,重活一世,她要翻身夺嫡,踹开渣男,毒妇?当一世又如何?
  • 辞浅思

    辞浅思

    忆国公主一夜之间家破人亡,掉落悬崖,幸运被救后,遇到贵人,得到帮助,准备复仇……她一路结识了许多武功高强的朋友,也遇到了对的人……事与愿违,她被爱人离落“背叛”,她心如死灰再次跳下悬崖…
  • 曾负你一世情深

    曾负你一世情深

    她本是21世纪拥有双重身份,杀手血影和网红Amy,一朝穿越成为了废材公主,废材?看她如何扭转乾坤。神体觉醒九系灵力。令整个大陆闻风丧胆的血煞宫?红遍四国的醉仙居?不可一世的无忧谷?通通都是她的。北后归来之日,她又多了一重记忆。原来我竟负了你两世情深,不是一世。(灵儿负了炎殇,血影\Amy负了昊霖)幽梦定不负千幻影慕容逍遥?炎逍?你要为你的所做所为付出代价。灵儿,我要你原谅我,我可以放弃这一切。晚了炎逍,你在当初利用我的时候就该想到今日。一场大战后……炎逍\慕容逍遥付出了应有的代价。千幻影和幽梦这一世终于在一起了,举办了属于他们的婚事。最美的的娘子and最美的相公
  • 顺宗实录

    顺宗实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星月贤宸

    星月贤宸

    从相遇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爱;从相爱到相守!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个过程,只是时间的不同,认识的人也就不同。女主郝星月是郝府四小姐,她是家中最小的,哥哥姐姐们都宠着她,让着她。在遇见姬奂宸之后,生活的一切都变得不同了,不仅认识了不同的人,还去了不少的地方。书中人物挺多的,因为是第一本新书,所以人物一多,对新人来说有些困难,不过这都不是问题!注:本书跟历史没有关系!!!(作品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绝不手软

    绝不手软

    王晓雪死了。王晓雪是被人谋杀的。王晓雪的血从客厅流出铁门缝再直流到了底楼过道上的雨水里。这天雨下得特大。昏天黑地,风声呼啸,雷声轰鸣。血腥使得冷落而偏僻的死者住房更加阴森恐怖。一道闪电过后,公安刑警队的车尖叫着飞驰到N市花园街13号。当法医翻开一脸死灰,怒目圆瞪的王晓雪尸首的时候,她的血冒着热气还在汩汩往外流。直到王晓雪的尸体被拉走后,自称是王晓雪的男人刘楠才挤进人群来到死者面前,放声恸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