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教的诞生
犹太教是最古老的一神宗教。从希伯莱人对神主耶和华的崇敬信仰,到独尊耶和华为一神的犹太教确立,有一段相当长远的历史。据《旧约圣经》记载,4000年前亚伯拉罕已在朦胧之中相信,冥冥众神中有一个更有力量的主神,即耶和华。他是“根据耶和华的指示”率众从美索不达米亚迁到迦南的。但这时的耶和华仅是亚伯拉罕及其直系子孙的上帝,甚至亚伯拉罕的仆人也不直接把耶和华认作是自己的上帝,而只是说“耶和华,我主人亚伯拉罕的上帝”。
如果说亚伯拉罕时代是犹太教的胚胎期,那么摩西时代则是犹太教的诞生期。相传,摩西与兄长亚伦在“神主耶和华佑助”下,率领苦难中的同胞离开埃及,穿行西奈沙漠和旷野,返回美好宽阔的“流着奶与蜜之地”的迦南。然而在艰苦的返途中,自然条件的恶劣,生活物资的匮乏以及精神上的种种磨难,使希伯莱人对耶和华的忠诚发生动摇,以致再次出现了偶像崇拜现象。对此,摩西便想用上帝来约束他们。他把众人带到西奈山下,声称上帝耶和华召他上山为希伯莱人约法,要求全体希伯莱人斋戒3天,等他带回耶和华的约法。随后,摩西来到西奈山顶戒食默修,一连40个昼夜。山下百姓见摩西迟迟不下山,以为他遇到不测,便纷纷拿出金首饰,铸造一只金牛犊。人们将这只金牛称为领他们出埃及的神,筑坛敬拜,杀牲献祭。摩西下山后,发现这一叛教行为,怒不可遏,让人熔化了金牛犊,而且下令忠于自己的利未部落处死了3000多名叛教者。然后摩西再上西奈山向上帝“为民请罪”。又过了40天,摩西红光满面地带着两块石板下山,向众人宣布石板上刻着的便是上帝与希伯莱人约定的十条诫律,即:“摩西十诫”。
在宣布十诫之后,摩西还以耶和华启示的名义,向希伯莱人宣布一系列宗教典章和律例,颁布了建造会幕、约柜、灯台、祭坛等宗教礼仪以及祭物、祭礼的实施细则,明确了专由利未部落成人男子担任祭司的专职祭司制度,确定了逾越节、五旬节和住棚节等一些重要宗教节期。
摩西以宗教律法的形式确定了希伯莱人的宗教信条和伦理准则,实际上也制定了犹太教的一些最基本的教义和教规,人类最早的一神教——犹太教便通过摩西在西奈沙漠“脱胎而生”了。耶和华从原先亚伯拉罕时期的部落神上升为全体希伯莱人的民族神,摩西明确地将耶和华称为“以色列的上帝”。
耶和华大圣殿
所罗门最辉煌的历史成就,是他用了7年时间在耶路撒冷为犹太教神主耶和华建造的大圣殿。
为了完成这项豪华庞大的建筑工程,所罗门每季度从全国百姓中征用3万劳工,其中每万人有一个月去异国黎巴嫩山区砍伐树木,另两个月在国内从事劳役。此外,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也有15万异族俘虏凿石挑担,日夜劳作。推罗王希兰一世不仅为工程提供大量香柏木、松木等建筑材料,而且派来了许多能工巧匠相助。
公元前935年,这一雄伟壮丽的建筑终于竣工。这座圣殿是按照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当时流行的样式建筑的。圣殿坐落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坐西朝东,呈长方形。外面有一道椭圆形的石头围墙,围墙内建有高大的正殿和几座侧殿。正殿长约9丈,宽约3丈;殿内分门厅和对堂3部分。约柜就放在圣殿最里层的圣堂中。殿内的墙壁、天花板、门窗、抱柱、祭器和宫灯全部涂上一层厚厚的金粉,显得金碧辉煌。与圣殿有关的还有两件器物:铜海和铜柱,这不仅反映出犹太圣殿规模雄伟豪华壮观,也说明当时犹太工匠已掌握了高超的金属冶炼和铸造技术。在犹太历史上,这座圣殿被称为“第一圣殿”。圣殿落成后,在这年的住棚节,所罗门亲自主持了在圣殿安放约框的隆重典礼。他向耶和华虔诚祈祷:“我已建造了一座殿宇,作您的居所,为您的永久住处。”耶和华圣殿的落成使所罗门城声名大振。四方邻国的游客商贾纷至沓来,络绎不绝。犹太教有了这座宏伟壮观的圣殿作为崇拜中心,在希伯莱人心目中地位空前提高,耶路撒冷从此成为犹太教重要的圣地和希伯莱民族的精神中心。
圣殿重修
公元前537年以色列王是约西亚,他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他恪守律法,所做的每件事都力求符合主的旨意,因此受到人民的爱戴。然而在他统治下的太平盛世里,许多人却开始腐化淫乱,连民间的长老、祭司们也都无法无天。其时,外邦一些强敌早已对以色列虎视眈眈,犹太王国处于巨大的危机之中。
然而约西亚还未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他在位第十八年,按照摩西律法程序,举行隆重的仪式,庆祝逾越节(正月十四日)。他献出了大量的牛、羊等祭品,这是自从撒母耳时代以来的历代以色列王中最隆重的一次。此后不久,以色列便开始衰落了。
埃及王尼科这时正起兵征伐幼发拉底河畔的亚述王。约西亚想阻止他,尼科回信说:“犹太王,我没有冒犯你,现在主和我们在一起,请不要与主对立。”后来约西亚亲率大军,与埃及人交锋,不久战死疆场。最终,以色列人被埃及所败,被迫向埃及进贡。
约西亚死后,他的儿子约哈斯即位。仅3个月后,就被埃及王废黜,立约西亚的另一个儿子约雅敬为王。约雅敬年方25岁,即位之后立即下令大肆逮捕朝中的大臣,并监禁他的兄弟们,自己也干尽腐败堕落之事。不久,巴比伦王见尼布甲尼撒攻入以色列,就把约雅敬抓起来送往巴比伦,还从圣殿里抢去许多神器。王位由约雅敬的儿子约雅斤接替,3个月后也被尼布甲尼撒掳往巴比伦,圣殿再次遭劫。随后巴比伦王立约雅斤的叔叔西底家为王,他强迫西底家以主的名义发誓忠于他,然而不久,西底家还是背叛了他。西底家在位11年,在他统治下的人民,生活极其腐败,圣殿的祭司、长老们甚至比普通教徒还要堕落。圣殿被严重亵渎了。终于有一天,巴比伦王震怒了,他率军攻入耶路撒冷,把所有的青年人全都杀死,把国王的财产、圣殿里的圣器和主的圣约柜统统掠走;最后放一把火,将圣殿和全城夷为平地。西底家被剜去双眼,幸存的人被押往巴比伦,沦为奴隶达70年之久,一直到波斯帝国兴起。希伯莱人终于为他们的荒唐付出了代价。据说先知耶利米所言:“这块土地将要撂荒70年,以补足过去未曾遵行的七年息耕。”
整整70年之后,波斯帝国建立,因其皇帝尊重以色列的上帝,希伯莱人的境遇才有所好转。波斯皇帝古列刚刚登基,就发布诏书,让希伯莱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以色列之主的圣殿,并将巴比伦王从圣殿抢来的圣器共计5469件交还给以色列。希伯莱人闻讯后,立即从各地赶回耶路撒冷,共达4万余人,准备重建圣殿。
但古列不久就去世了,由亚达薛西即位。这时圣殿刚开始动工,一些当地的异教徒想参加重建,但遭到拒绝,于是他们就闹事。波斯官员和大叙利亚及腓尼基的总督也向皇帝控告说:“耶路撒冷城自古以来就是邪恶与反叛之城。希伯莱人总是利用该城作为造反和战争基地,给历代帝王带来麻烦,城市本身也因此被毁灭。现在从各国回去的希伯莱人已开始重建城池和圣殿,一旦完成,他们就会停止纳税并反抗朝廷。”皇帝听了这些,又查阅了历代的记录,发现情况确实如此,遂下令停止重建工程。一直到大利乌即位的第二年,事情才有了转机。
据说,先知哈该和撒迦利亚开始酝酿重建圣殿。皇帝的3名犹太侍卫闻讯后,就一直想劝皇帝改变先帝之命。正好大利乌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招待全体朝臣、皇族和全国127省的全体司令官、省长和总督等等。皇帝喜欢辩论,经常召开盛大的辩论会,朝中很多大臣都因善辩而获得他的赏识。每次大型欢宴,免不了要举行庭前辩论,由皇帝判断胜负。这次辩论的题目是:什么是世上最强有力的事物?优胜者将饮金杯、睡金床、佩金项链、坐金饰战车,并成为国王的谋士,获亲王爵位。3位青年人商议了一番,就将答案写下来,密封好,放在皇帝的枕头下。
第二天皇帝起来,3个人的答案便首先送上。于是皇帝把所有人都召集到议会大厅里,开始主持辩论。他将3名侍卫叫了进来,说:“你们的答案我都看过了,现在解释一下你们的答案,我们大家洗耳恭听。”
公元前14世纪至前13世纪从代尔埃勒巴拉赫发掘出的陶器类人猿石棺盖,有些脸外表像埃及人。
一位青年首先站了起来,他说:“诸位,我认为酒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东西。因为它能搅乱每个饮酒人的心绪,而且对任何人都有同样的的效力,不管贫富贵贱。它使每个人感到无忧无虑,忘掉一切而欢欣无比;它使每个人感到富足,并且蔑视王权和官吏;它还使人忘记友邻,反目为仇,拔剑相斗。而酒一醒来,又全忘记刚才的行为。既然酒能这样操纵人,它当然就是世上最强有力的东西了。”它的答辩获得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很多人表示赞同。
第二名侍卫站了起来,说:“各位,我认为世上强者,莫过于人,人即万灵之首,统治着大地和海洋,而皇帝是所有人中的最强者,是他们的主人,人们都要服从皇帝。所以,皇帝才是世上最强有力的。在皇帝的权杖指挥下,人们奋勇杀敌,摧毁城池,踏平山野,无人敢后退。农民要把所收获的东西向皇帝进贡,市民要按规定向皇帝纳税;皇帝让谁死,谁就得死;他下令毁坏庄稼,人们也得照办。不管位及人臣者,还是武功盖世的战将,都必须服从皇帝。皇帝的起居住行,都有大批的侍卫战战兢兢地保卫他,不敢违背他的意志。既然每个人都必须服从皇帝,世界上当然就没有比他更强的人。”他的话同样引得一片掌声,连皇帝本人也微笑点头赞许。
这时最后一名侍卫站起来,他叫所罗巴伯,长得英武聪慧,机敏过人,他不慌不忙地说:“诸位大人,我认为,女人和真理是最强大的。”众人一片骚乱,有人叫:“真是胡说,女人难道比男人还强大吗?”所罗巴伯说:“是的,女人把所有男人包括皇帝生到世上来,并养育他们长大成人。男人穿女人做的衣服,女人给男人带来荣耀,没有女人,男人便无法生活。酒虽然是强烈的,但是酒产自葡萄园,葡萄园由男人种植,男人由女人来生养。男人可以拼命积累自己的财富,但当他们看到一位美貌而体形姣好的女人时,他们就会目瞪口呆了,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抛弃财富去求取女人的欢心。一个男人会离开父亲,告别祖国去和女人结婚,并忘记一切而和妻子度过余生。所以,妇女是男人的主人。难道各位不是把辛勤劳碌所得的一切献给妻子吗?一个男人会四处流浪、打仗、抢劫、偷盗,渡过江河大海,翻山越谷,与野兽殊死搏斗,最后把他的战利品拿回家去交给他所爱的女人。男人爱自己的妻子胜过父母,一些人被女人弄得神魂颠倒,成为女人的奴隶。有人为了女人甚至犯罪,被处死,丧失生命。我说得对吗?”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所罗巴伯接着说道:“皇帝的权力固然强大,没有人敢冒犯他。可是有一次,我看见他跟自己的妃子阿佩米坐在一起,她从皇帝头上取下皇冠,戴在自己头上,还用手打皇帝的嘴巴,而陛下只是张着嘴望着她。她微笑时,陛下就报以微笑;她生气时,他便奉承她、逗她,直到她情绪好转。诸位,既然说女人的能力那样大,那么世界上最强的就是女人了。”皇帝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哭笑不得。
所罗巴伯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女人,确是很强大的,然而真理比一切都更伟大、更强有力。世上的人尊重真理,万物都服从真理。因为真理没有丝毫的不公正。酒、皇帝、女人、全人类以及其他一切事物之中,都存在着不公正,都要最终消亡。然而真理是永恒的,真理永远存在。真理无所偏护,从不行邪恶之事,它永远公正,它强壮、高贵、永远威严。让万物赞美真理吧!”
他话音刚落,所有的人全都欢呼起来,许多人上前把所罗巴伯抬了起来,高喊着:“真理是伟大的!是最强大的!”
这时皇帝笑着说:“好孩子,你获胜了。你将做帝国的亲王,我的亲信谋士。另外,你还想要其他什么呢?”
所罗巴伯说:“陛下,请允许我提醒你回忆你登基那天所发的誓言吧:你曾答应过重建耶路撒冷和重修圣殿,归还圣殿的宝物。何况,古列皇帝也曾做过这样的许诺。陛下是最慷慨大度的,我恳求你实现自己和古列皇帝的诺言。”
皇帝说:“以前圣殿曾一度重建,但不久就被先帝亚达薛西下令停止。既然古列先帝有过许诺,我马上让人去查一下。”
他立即命侍从查阅王宫档案,很快就查到下列记载:“古列皇帝元年,降诏重建耶路撒冷圣殿,作为献祭之所。全部费用由国库开支,巴比伦王掠走的圣器,须全部归还到圣殿原处。”
这时大利乌王站了起来,亲吻所罗巴伯。
随后皇帝下令重建耶路撒冷及圣殿,归还所有圣器。他承认所有希伯莱人的自由,并发给他们返回故乡的许可证,命当地异教徒交出他们当时从希伯莱人手中夺去的土地;他任命所罗巴伯为犹太总督,并派重兵护送他和流亡者荣归故土。他下诏命令大叙利亚和腓尼基总督率地方官员撤离耶路撒冷,让希伯莱人民自治。最后,他拨出巨款作为重修圣殿之用,违命者将被绞死。
所罗巴伯俯伏在地,高声感谢上帝。随后他在欢呼声中离开议会大厅,仰望天空,情不自禁地开始赞美上帝:“主啊,你是一切胜利与智慧之源。我祖先之主啊,我感谢你,你给了我智慧,我是你的仆人。”
他带着皇帝的诏书,奔赴巴比伦,把喜讯告诉给犹太同胞。他们在乐曲声中狂欢庆祝了整整7天。随后,他率领各支族的同胞,在皇家大队骑兵的护送下,安全返回耶路撒冷。
所有从流放之地归来的希伯莱人在故土定居下来之后,在皇帝的许可下,开始了大规模重建圣殿的工程。工匠们在先知哈该和撒迦利亚的鼓励下顺利地建造圣殿,终于在公元前516年建成了“第二圣殿”。这座圣殿与“第一圣殿”相比规模要小得多,也远不如所罗门圣殿那般壮观华丽。但经过诸多磨难后的犹太民族在精神上却比以前要成熟了许多。正月十四日,他们举行了庄严的仪式,庆祝逾越节,并奉献了大量祭品。这是自约西亚王十八年的逾越节之后,又一次真正盛大的庆典。
哭墙的故事
公元70年阿布月(11月)9日,在强大的罗马军团的进攻下,耶路撒冷陷落,提多率领的罗马军队夷平了五百多年前重建的圣殿。犹太历史上的第二圣殿时代就此结束,阿布月9日从此成为铭刻着犹太人惨痛遭遇的一天,近两千年来,犹太人一直在这一天纪念第二圣殿被毁。
宏伟壮观的犹太圣殿虽然已不复存在,但犹太人仍将圣殿的遗址视为神圣的地方。罗马人统治时期,一些犹太教徒夜里冒着生命危险悄悄地到这里来诵经祈祷,尽管他们所面对的只是圣殿被毁后留下的废墟乱石,残砖碎瓦。后来,当罗马人的限制稍有松动时,一些犹太人便用废墟上的大石块,顺着残存的原圣殿西墙垒起了一堵大墙。
从此次后,每年犹太教历的11月9日,也就是圣殿被毁纪念日这一天,都会有许多希伯莱人来到这堵大墙下,哀今思昔,抚墙痛哭。因此,这堵大墙就被人们称为“哭墙”。而希伯莱人更多地把“哭墙”称为“西墙”,因为它们位于原犹太第二圣殿的西侧。他们相信,提多摧毁犹太圣殿后,这堵大墙是圣殿惟一残留下来的部分。
许多世纪以来,耶路撒冷的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统治者都不允许犹太人到原圣殿的遗址(被称为圣殿山)去,于是,位于圣殿山一侧的哭墙就成了犹太人惟一可以去的地方。而且按犹太教义的说法,只有当救世主弥赛亚降临,被毁的圣殿才能重建。因此犹太人就把那堵大墙当做圣殿本身,在这里礼拜、祈祷以及进行各种重要的宗教活动。久而久之,这堵大墙就成了犹太教最神圣的圣址。
哭墙长48米,高约18米,由18层巨石堆垒而成,石块与石块之间没有使用任何粘接物,但墙体却异常牢固,历千年而不坏不垮。垒成这堵大墙的大石头也饱含着历史。今天人们看到的哭墙曾经过多次堆垒和加固,最上面的7层石头是18世纪奥斯曼帝国时代重修阿克萨清真寺时垒上去的,石块都比较小;中间的4层是罗马一拜占廷时代堆垒的,石块较大;接下来地面的7层是犹太第二圣殿遗迹,其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至前2世纪,这一部分是巨大的长方型石块,平均厚1米,长3米。
千百年来,哭墙作为犹太教最神圣的崇拜物之一,一直是犹太人一个特殊的祈祷场所。
“拿弗他”的传说
在亚述帝国统治以色列年间,圣殿和祭坛曾被毁坏,圣殿的祭司也被流放到巴比伦。传说,就在这些祭司被流放之前,先知耶利米指示他们,从圣坛上取一些火种,将其藏在水槽底上。
公元前520年,一位波斯皇帝对希伯莱人有了好感,让一位大祭司尼希米回到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和祭坛。
尼希米完成了修建工程之后,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献祭仪式。他知道许多年前曾有一些祭司把圣坛上的火种藏在圣殿里了,就让那些祭司的后人去寻找火种。可是那些人找了半天,也没发现,只在水槽底下发现一些清香纯净的油液。他们就向尼希米汇报说:“我们没有找到火种,想必这么多年过去,火种早己熄灭了。我们只带回一些油液。”尼希米就吩咐他们取一些油液泼在圣坛的祭品上面。
不一会儿,阳光从云层里射了出来,正好照在祭品上面。突然,这些被浇了油的祭品一下子冒出火来,瞬息之间,所有祭品被烧得一干二净。众人见了,全都目瞪口呆。这时,云间还依稀传来音乐之声。大祭司约拿单赶紧领着众人大声祷告,尼希米唱道:“主啊,上帝啊,你威严又坚强,仁慈而公正。你选中了我们的祖先为你的子民,和他们定下圣约,请接受他们的子孙所献的燔祭吧!请你可怜你在异国他乡受人欺凌的子民吧,营救他们,并惩罚那些欺压他们的暴君吧,让你的子民早日返回你的圣土。”
祈祷完毕,尼希米下令把余下的油液全部泼在石头上,火苗立即又闪现出来。众人这才明白,原来这些油液是圣坛的火种变成的。
消息传开,大家纷纷前来礼拜。波斯皇帝听说了,就将这块地方列为圣地,并保护起来。他通过出卖这种油液发了大财。尼希米和他的朋友们给这种油液起了个名字叫“拿弗他”,意思是“圣洁”。
献祭与圣器
希伯莱人的献祭有定期与特别安排两大类。多在家庭中进行的定期祭有日祭、周祭、月祭、季度祭、出生祭、结婚祭、死亡祭等等。多在会堂中进行的定期祭有逾越节、五旬节、住棚节等等。特别安排的是因胜利、灾难、感恩、歉收等特殊需要而举行的不定期祭献,以表达蒙恩、谢主、保佑、消灾的愿望和请求。
献祭的祭品多为牛羊、家禽、奶、油脂、酒、蜜等等。犹太远古时可能用过人作祭品,但在亚伯拉罕时改为以羊代人。《创世记》第22章记述了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是否虔信,令他将自己的独生儿子带到摩利亚的山上,用作燔祭。亚伯拉罕在该处筑坛,并架上木柴,将儿子以撒捆邦在柴上,准备杀子祭神。上帝已知亚伯拉罕心诚,便让其将一只公羊代替儿子作祭品献给上帝。后来以羊代人作为祭品奉献上帝便成了希伯莱人必须遵循的律法。
献祭视情况和目的的不同又分成若干种。最常见的是燔祭,它又称烧化祭。希伯莱人往往选用头生的公羊、公牛做祭品,而且不许用残疾动物。牛羊屠宰后,血可用手指弹在祭坛上,肉块、脂油放在柴上焚烧。内脏作祭品前必须洗干净。穷人难以用头生无疾的牛羊做祭品,也可用斑鸠、雏鸽放在柴上焚烧来完成燔祭。燔祭的祭品最贵重,仪式因而也最为隆重,被列在献祭中的第一位。
素祭是用农作物作为祭品。一般用细面与油调和,加上乳香后放在坛上当作火祭。用不完的细面、油、乳香归祭司所有。素祭中必须放上盐。在逾越节用新大麦穗轧粉,在五荀节用新小麦穗轧粉,这已经成为定例。
平安祭主要是祁求平安。平安无事是民众乃至统治者最基本的愿望。平安祭常常用牛羊做祭品,可以不用头生的雄性牛羊,但必须是没有残疾的健全之牛羊。屠宰时要将手放在供物的头上,宰于会幕门口。祭司如在场,要把血洒在坛的四周。平安祭中还要将供物的两只腰子和内脏上的油脂等放在柴火上烧焚。供物的血与脂都不可吃,也已成为犹太人世世代代的定例。献祭时也可用素祭与供物一齐献给上帝。献者要把一个饼献给上帝作为举祭,它归洒平安祭牲血的祭司。所献的牛羊肉,在献的当日必须吃掉,一点也不能留过晚上。吃不完的在第三天用火烧掉。如果第三天还吃这种肉,便是不洁和有罪。
赎罪祭可分成祭司、会众、长官、庶民几类,其仪式与程序大致相同。凡做了耶和华所吩咐不该做的事,就该用没有残疾的公牛犊作赎罪祭。将牛牵到会幕门口宰杀,将血用手指对着圣所的幔子弹七次,还要将血抹在会幕内祭坛的四角,剩下的血倒在会幕门口燔祭坛下。值得指出的是,为祭司和会众赎罪都用公牛犊,而为长官赎罪用公山羊,为庶民赎罪用母山羊,其他程序大体相同。
赎愆祭在希伯莱人生活中也很重要。希伯莱律法规定不得为人作假证。如果一个人发誓后却不把所见所知的事情说出来,那就不是一般的说谎过失,而是有罪。还有,在有所不知时触了死兽、死畜、死虫、别人的污秽,一旦知道也应感到自己不洁和有罪。甚至在冒失时发了誓而又不去执行,事后感到负疚,也有罪过。在上述情况中,希伯莱人便要举行赎愆祭,祭司便为他赎罪。如果献祭者十分穷苦,祭品可改为两只斑鸠或雏鸽,在耶和华面前,一只作赎愆祭,一只作燔祭。将鸟头连颈揪下,但不可把鸟撕断,将血弹在坛的旁边。其他供物可用细面,但不能加油与乳香。
献祭仪式中要使用一些器物,因为与上帝崇拜相联系,所以这些器物都具有神圣的象征意味,可以称它们为圣器,主要的有祭坛、约柜、烛灯等。祭坛最初意指杀死牺牲敬奉上帝的地方。祭坛可用石头、泥土和金属制成。古代犹太的祭坛一般都很简朴。若筑一座石祭坛,不可用凿成的石头,“因为你在上头一动工具就把坛污秽了”。祭坛一般不建台阶,“免得露出你的下体来”。形式上的简朴并不意味筑坛材料的低劣。在《出埃及记》第27章中说,用皂荚木造了祭坛后,还要用铜皮包在外头,坛上有一张铜网,网的四角配上四只铜环,扛坛的皂荚木棒上面也要用铜包裹。可见,祭坛的简朴性出于对上帝虔诚的考虑,而祭坛的神圣性则决定了用料的贵重。
约柜的重要性不亚于祭坛。希伯莱人与上帝立约,将所立的内容刻在法版上,或抄写在羊皮卷上,然后珍藏在约柜之中。古代约柜用皂荚木制成,长2肘半,宽1肘半,高1肘半。里外都要包上精金,四周镶上金牙边,在柜的四脚还要配上四个金环。用皂荚木做两根杠,也用精金包裹。神圣的约柜还要用族恩摩作为外部装置,它的长与宽与约柜相等,用精金做成。在施恩座两头分别做一个精金基路伯。基路伯的形象很特别:有四张脸:正面人脸;右面狮脸;左面牛脸;后面鹰脸;有四个翅膀:上面两个相接,下面两个遮体;四个翅膀下面还有四只人的手;有四条直腿,脚掌与牛犊之蹄相似。施恩座上两个基路伯要脸对脸,即朝着约柜。施恩座放于约柜的上面。基路伯在约柜上方的意义有二:一是作为天国守护使者保护约柜;二是作为象征上帝的坐骑、上帝行走的车辆、上帝的“脚凳”。
希伯莱人最早的约柜置放在“至圣所”。在希伯莱统一王国未建立之前,因战争而经常南征北战,约柜便随时被带上身边,有时能起鼓舞士气的作用。第一圣殿建成后,这个约柜被放入圣殿,第一圣殿被毁后约柜失踪。当希伯莱人成为“巴比伦之囚”乃至后来返回故土时,也没有任何关于约柜的信息。失去第一个约柜后,希伯莱人用羊皮纸卷抄写《摩西五经》来代替立约的法版,存放的容器也沿用约柜的名称。此后在犹太会堂中都有这样的约柜。约柜所在的墙要面对耶路撒冷,表示与圣城的无法割断的关系。有的会堂特为约柜造一个神龛,它的上方是圣殿正门的壁画,两旁是大立柱式的龛门。
还有宗教活动场所的照明用灯也属圣器,因其用途不仅是照明,所以具有十分浓厚的宗教意味。希伯莱人净殿节从犹太历9月25日开始,一共8天,除了其他庆祝活动,最有特色的便是家家户户门前都要点灯,而且每日增加一盏。那几天晚上,到处是闪烁的灯光,因而净殿节又称“灯节”。平常的灯要成为净殿节的灯,总要添加一些图案与装饰。例如在灯上出现了七分枝烛台(Menorah)的浮雕、鸟头的装饰等等。有的灯上还刻有希伯莱文的铭文。这些文字表明了净殿灯的象征意义。用来做油灯的材料有泥、陶瓷、石铜等等。用料和做工的讲究与否跟家庭的经济状况有关,因而灯的精美便成了财富的某种标志。净殿灯的外形起初大多是扁平的梨状,大肚中放油,小头处是灯蕊。这种古代通行的泥灯形状后来被多个尖角的圆形灯所取代,中心部是油碗,八个尖角都与油碗相通,各有一只灯蕊。这种灯的明亮程度可想而知。在《塔木德》中,对净殿灯的放法有规定:七分枝烛台必须固定在门的左边,经文楣铭应挂在右边。这样安放灯,使希伯莱人在进入门口时带有一个愿望:“你何其美丽,你何其欢悦。”也就是说,你有了经文楣铭是多么美丽,当你有了净殿灯是多么欢悦。中世纪之后,净殿灯基本上是8只灯蕊的形状,出现了有靠背的净殿灯,以防灯火与墙过于接近。但在装饰上有所突破,出现了古代希伯莱人不敢制作的人像雕塑。
希伯莱人的精神之家
千百年来,希伯莱人的分布特点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大分散,小集中”。虽然他们散居世界各地,但每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希伯莱人一般都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当地的希伯莱社区。希伯莱会堂是每一个希伯莱社区的中心。希伯莱会堂是希伯莱人进行宗教活动、学习希伯莱律法、进行集会的地方。希伯莱会堂出现的时间很早,据说当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的圣殿被毁后,希伯莱人失去了向上帝祈祷的场所,一些教徒便临时在住宅里聚集,进行祈祷和学习经典。到后来这种临时性的场所就固定了下来,发展成了会堂。
希伯莱人非常看重集体性。按传统犹太教规定,只要有10个年满13岁的男子就可自行组成一个会众,进行集体祈祷,否则就只能以个人名义作祈祷。这一法定人数称为“民养”。只要达到这一法定人数,是否有拉比,是否有正式的建筑物,均不重要。“会堂”一词在希伯莱语中的意思是“聚集处”,其重点是在“人”,而不在“场所”。因此,会堂是希伯莱人存在的一种标志,凡是有希伯莱人生活的地方,就会有会堂。
希伯莱人的会堂不像基督教的教堂和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那样,有着固定的建筑式样和布局。它的风格和式样往往与当地建筑的风格一致,体现了希伯莱人善于适应各种情况和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特点。会堂的大小规模也根据当地希伯莱社区人数多少而定,小者就是一个房间,大者可容纳成百上千人。
希伯莱人和犹太教最典型的标志是由一正一倒两个三角形叠在一起组成的六角星,通常被人称为“大卫星”,或者“犹太星”,而希伯莱人则称它为“大卫之盾”。一般来说,每个会堂无论其建筑风格和式样如何,外面都会有一个这样的六角星标志,使人一看就知道此建筑物是犹太人的会堂。
会堂内部的陈设一般都很简单,主要的部分是教众的座位。一般男女座要分开,男座在会堂中部,女座在边处或楼上。会堂里最重要的地方是约柜,里面存放着《托拉》经卷。它总靠着朝向耶路撒冷的一面墙,柜前点着长明灯,外面用帐缦遮挡。会堂中央还有一个诵经台,《托拉》被从约柜中“请”出来后,就置于诵经台上,以便人们诵读。会堂里的圣物通常还包括一个被称为“米诺拉”的七臂蜡烛台。会堂内禁上任何偶像,但作为古代大卫王标志的狮子图案却可以用来装饰《托拉》经卷。
除了举行宗教活动外,会堂也还有其他一些功能:社区的领袖们在这里聚会,讨论有关本社团的重要问题,孩子们来这里学习宗教知识,学习希伯莱语,成年人也来这里学习和讨论律法,参加讲座等,每逢节日,整个社区的人们都聚集到这里来举行庆祝和纪念活动,可以在这里唱歌、跳舞。这里还是社区的慈善机构,捐助、施舍都由会堂来收取和发放,帮助孤老病残的活动也都由它来组织。一些较大的会堂还有制作符合教规食物的厨房,有为逾越节制作无酵饼的烘烤房,还可能有专用来接待外地希伯莱人的客房。总而言之,会堂是社区的活动中心,是希伯莱人的精神之家,对于犹太教不至于中断乃至犹太民族得以延续,都是功不可没的。
希伯莱哲学
希伯莱民族没有留下如古希腊那样宝贵的哲学遗产,也没有几位如同中国先秦诸子那样至今仍为人们念念不忘的大思想家。但是,他们留下了一部全世界都为之感慨不已的伟大著作——《旧约》。尽管它不是哲学著作,但其中却渗透着伟大的希伯莱哲学思想。《旧约》中提出的一些命题,具有哲学的涵义,甚至可以说是用宗教语言提出哲学命题。《旧约》的开篇就与其他民族的诸神传说不同,那些与日月年的规律变化和周而复始的自然循环相联系的诸神故事均无痕迹可寻,只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一个在精神上把握世界的神,一个与人类精神道德、世俗生活、历史进程密切相关的神。虽然耶和华具有至高无上的控制自然的力量,但由于是为导引希伯莱人去执行他的意志,所以不以崇拜隐藏于自然界背后的神秘力量为目的,而是通过自然界来认识神意。《摩西五经》是《旧约》的思想基础,而贯穿其中的就是一神教的世界观。由此引出了神的意旨与人的自由、上帝的律法与人的欲念、人的罪孽与救赎等一系列哲学问题。
希腊化时期,希伯莱人接触到了希腊哲学,希伯莱学者开始关心希腊的智慧、理性、逻辑,他们试图运用希腊哲学来为犹太教的教义辩护。智慧是希腊哲学的主要论题。希伯莱学者对智慧神圣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所罗门的智训》中,赞扬智慧是“关于自然力的真知”,并能使人认识“尚未认识的事物”,表达“塑造一切存在物的智慧是我的老师”的心悦诚服之情。希伯莱哲学家斐洛将上帝智慧化,将上帝说成是至尊、至全、至善、至知的创世主,具有公正、仁慈、善良、智慧的品格。
中世纪的希伯莱哲学深受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哲学对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都举足轻重。其原因有二:一是亚氏哲学能为中世纪的自然科学提供哲学基础。以最抽象的形式解释自然界的各种规律的科学研究得益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思维方式。不仅如此,各种自然科学的探讨最后都导向世界的最本质的存在,这只有靠哲学才能得以解释;二是亚氏哲学认为事物从潜在状态进入实在化都需要外部的推动力或者称为“原始推动者”。这种观点对一神教崇拜帮助极大,上帝就是世界存在与活动的至高无上的原始推动者。
如果说希腊化时期希伯莱学者是初次接触希腊哲学,没能真正领会其精髓,那么经过近千年的学习、琢磨、阐释,希伯莱哲学家对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领会已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迈蒙尼德对犹太哲学前辈并不亦步亦趋,而是从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汲取养料,使犹太哲学自成体系。他认为不能修正犹太宗教来迁就亚氏哲学,相反,该修正的应是亚氏哲学。那就是亚氏哲学应该考虑以前不曾考虑的道德一神教提出的有关终极的实在和人类行为的一些观念。
“创造”是宗教哲学中的基石之一。上帝能从无中创造出有来,这当然不符合亚氏哲学所强调的自然法则。迈蒙尼德强调:通过逻辑推理有助于认识自然秩序,但用来认识作为一个互相联系整体的世界是不够的,人们无法否认宇宙的永恒,上帝创造世界同样也是无法否认的。
希伯莱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尤其是近代犹太启蒙改革运动兴起之后,希伯莱哲学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