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84100000007

第7章 西欧现代作家(6)

1915~1918年茨韦格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亲身体验到帝国主义战争的虚伪性和残酷性,后来创作的一系列作品,表达了他反对战争、争取世界和平的愿望。1933年希特勒攫取政权后,被迫流亡捷克、瑞士和法国,在流亡期间,始终和德国反***战士保持密切联系,参加了《新世界舞台》(布拉格)、《发言》(莫斯科)、《德意志人民报》(巴黎)等反***报刊的工作。1948年回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继续从事创作。1951年获国家奖金,1958年获列宁和平奖金。1968年11月26日在柏林逝世。

茨韦格在大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早期比较著名的描写有教养的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生活的小说有,小说《关于克洛卜夫一家的札记》(1911)、《关于克劳迪妞的小说》(1912),剧本《匈牙利尚礼血案》(1914)是一出写排犹问题的5幕悲剧。此后发表的作品如剧本《关于格里沙中士的戏》(1921),小说《庞特和安娜》(1928),散文《莱辛、克莱斯特、毕希纳》(1925)、《对德国犹太人的清算》(1933)等,继续探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问题的特性。

茨韦格创作中突出的成就是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白种人大战》,它反映了德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程,按照内容先后次序如下:第1部《时机成熟》(1957),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情况。第2部《1914年的青年妇女》(1931),写一个资产阶级女青年为了追求幸福而与家庭、传统作斗争,后来成了战争的反对者。第3部《凡尔登的教育》(1935),以德国****开始走下坡路的凡尔登战役为背景,通过德军内部的一起贪污与谋杀案,写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战争中的见闻和痛苦的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战争性质的怀疑。第4部《格里沙中士案件》(1927),描写被德军关押的俄国战俘格里沙越狱逃跑,中途被抓回枪杀,揭露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本质和根源,在这组小说中这是最著名的一部。第5部《停火》(1954),写德国统治集团反对苏联的和平倡议。第6部《国王登位》(1937),写德国失败前夕统治集团中为争夺立陶宛王位而进行的斗争。贯串这一组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作家贝尔廷。他在战争中思想上的转变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发展——对和平的渴望与对人道主义理想的追求。已译成中文的有《凡尔登的教育》、《格里沙中士案件》。

茨韦格早期的作品带有印象主义色彩,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现实主义的成分增强。他擅长描写各种不同类型知识分子复杂的性格和内心活动。他对德国****的揭露是冷静而严酷的,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批判则带着轻微的冷嘲和同情。

贝希尔

贝希尔,1891年5月22日生于慕尼黑。父亲是高级法官。他先后在柏林、慕尼黑和耶拿攻读医学、文学和哲学。早在大学期间就发表作品,1912年参与编辑《行动》杂志。

他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拥护俄国十月革命,是斯巴达克团的积极分子。1919年加入德国共产党。1925年魏玛共和国当局指控他犯有准备“叛国罪”,后因国内外的声援才免于受审。1928年他筹建“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并当选为主席。1933年希特勒攫取政权后,贝希尔流亡捷克、法国,1935年到苏联,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苏联期间,担任《国际文学》(德文版)主编。1945年回到德国苏军占领区。1954年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文化部长。1958年10月11日在柏林逝世。

贝希尔是德国当代著名诗人,他原是一个具有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反叛者,后来成为为无产阶级事业服务的革命者,在创作上,他原是一个只表现个人感受并要打破一切文学传统的表现主义诗人,后来成为反映时代重大问题并自觉地继承古典诗歌传统的革命诗人。

贝希尔最初的诗集《搏斗着的人》(1911)和《没落与胜利》(1911)是他早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号召群众革命成了他的诗歌的主题。但有些诗近于口号,而且他仍采用表现主义的手法,诗的形式不能很好表达内容。诗集《致所有的人》(1919)也号召“所有的人”起来革命。20年代初,他主要揭露帝国主义准备战争,主要作品有《王位上的尸体》(1925),长篇小说《莱维西特,或唯一正义的战争》(1926),短篇小说《银行家奔向战场》(1926)等。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他从古典文学中吸取营养,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诗集《饥饿的城市》(1927)是创作倾向转变的标志。《一切都相信的人》(1935)则是这个时期最好的作品。

随着流亡生活的开始,贝希尔的创作进入了新的时期,即创作的成熟期,大部分优秀诗篇产生于这个时期。这些诗的中心主题是对祖国的怀念、憎恨和希望。人们称这些诗为“德国诗”。主要诗集有《追求幸福的人和七大重负》(1938)、《1935至1938年十四行诗集》(1939)、《德国在呼唤》(1942)等。他还著有剧本《冬季战役》(1952)和长篇小说《告别》(1940)。《冬季战役》描写德军在莫斯科郊外的失败。《告别》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描写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展现了20世纪以来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社会的画面。

1945年,贝希尔回国,为德国有了新生的希望感到欣慰,同时对人民所遭受的浩劫和面临的困难感到忧虑。这种心情是他战后初期诗歌的主题。

50年代,他的诗表现了对德国前途的极大关注。主要诗集有《返乡》(1946)、《德国十四行诗,1952》(1952)、《世纪中叶的步伐》(1958)。此外,还创作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歌的歌词。他也致力于文学理论、特别是诗歌理论的研究,先后发表了《保卫诗歌》(1952)、《诗的信仰》(1954)、《诗的力量》(1955)、《诗的原则》(1956)等著作。

萨克斯

萨克斯原名莱奥妮·萨克斯,生于柏林一犹太工厂主家庭。她很早开始写诗,并喜好音乐、舞蹈。1921年处女作《传说与故事》出版。她早期的诗歌、戏剧、小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1933年以后,萨克斯在***排犹恐怖中隐居了7年,研究希伯来和德国的神话故事。1940年在瑞典女作家拉格洛孚的帮助下逃出**德国,流亡至瑞典。此后她定居斯德哥尔摩,加入瑞典国籍,从事瑞典现代诗歌的德文翻译工作,并继续写作。萨克斯的诗歌主要是描写欧洲犹太人在***统治下的遭遇。如《在死亡的寓所中》(1946年在柏林出版)、《星辰黯淡》(1949年在荷兰出版)。1951年出版的诗剧《艾利》,描写**士兵对波兰的蹂躏。1959年出版的《逃亡与变迁》,进一步确立了她在诗坛的地位。1966年萨克斯与以色列作家阿格农一同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犹太民族的文化传统及其悲惨命运,个人的不幸遭遇,对萨克斯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迫害、集中营、逃亡、无家可归是她诗歌的主题,诗中充满殉道精神和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晚期作品中历史性题材逐渐减少,大多表现劫后余生者的心境。她的无韵诗节奏和谐,隐喻含蓄,情调忧伤。其他重要诗集还有《无人再知晓》(1957)、《进入无尘之境》(1961)、《死亡依然在庆生》(1961)、《炽热的谜语》(1964)和《寻找生存者》(1971)。

汉斯·法拉达

汉斯·法拉达原名鲁道夫·迪芩,1893年7月21日生于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父亲是地方法官。法拉达在柏林、莱比锡上完中学,当过编辑、记者,后从事写作。他的一些作品在**时期遭查禁,面对***分子的疯狂迫害,他并未逃亡国外,而是蛰居在梅可伦堡的费尔德贝格庄园里,以淡泊名利;**政权崩溃后,法拉达移居柏林专事写作,不久便逝世。

法拉达的早期作品掺杂了大量的表现主义手法,艺术上未获成功。继而他一反初衷,深入到最平凡、最基本的生活中去,探索“小人物”,从而于1932年写出了力作《小人物,怎么办》,小说很快被译成20多种文字,并两次被搬上银幕,也使作者赢得了世界声誉。法拉达的“小人物”代表了一定的社会阶层,他们无权无势,受到命运的随意摆布,可他们往往也不堪凌辱与歧视,试图起来反抗。这一时期法拉达接连创作了好几部同类主题的长篇小说,如《用洋铁罐吃饭的人》、《小人物,大人物,阴差阳错》、《人往高处走》、《没人爱的人》等。

法拉达的后期作品具有强烈的反***主义倾向,如《狼群中的狼》、《每个人都孤独地死去》。但就艺术上的影响来说,“小人物”的塑造是法拉达所有作品中最有特色、最为成功的,因此后人在文学史上给了他一个“了不起的小人物作家”的美誉。

在德国那些最黑暗的岁月里,进步作家遭到封杀,法拉达由此转向儿童文学创作,但他的儿童文学也往往是带有哲理、隐射和讽喻性的,如《一个投入大自然怀抱的录事童话》、《霍佩尔邋遢鬼,你在哪里》以及《穆尔克国的故事》等,这些作品表现出作者对善战胜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信心,其中告密者蚂蚁、凶恶的猫、憎恨人类的大老鼠等动物也成了他童话里的代表形象。当然,他也不忘记将他的“小人物的写作手法”糅合到他的童话中,而这些“小人物”在这里便成了贪婪的、好惹是生非的大老鼠、爱小偷小摸的熊等,但它们是一群决不会伤害人的“小市民”。

因为法拉达在儿童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德国文学史上也称他是“和他同时代的优秀儿童文学家丽莎·特茨纳(1894~1963)、库尔特·克莱贝尔(1897~1959)、埃里希·凯斯特纳(1896~1974)并驾齐驱”的人物。

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1898年2月10日出生于巴伐利亚州的奥格斯堡。祖上是施瓦本农民,他出生的时候,父母已是这座小城里的富裕市民。

1917年他进入慕尼黑大学哲学系,次年改修医科,曾被派往奥格斯堡战地医院看护伤员。他以激进的政治态度和多才多艺赢得士兵的信赖和尊敬。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时,他被医院士兵推举为奥格斯堡士兵委员会成员,但革命很快遭到镇压。布莱希特把他对这场革命的认识和失望情绪,写进了次年春季完成的剧本《夜半鼓声》(1919)中。

战争和革命的动荡平静以后,布莱希特重入慕尼黑大学。1922年2月22日他的剧本《夜半鼓声》在慕尼黑话剧院上演,同年获“克莱斯特奖金”,从此引起德国戏剧界注目。1923年被聘为慕尼黑话剧院导演兼艺术顾问,1924年应著名导演马克斯·赖因哈德之聘任柏林德国话剧院艺术顾问。

1926年,布莱希特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并进入柏林马克思主义工人学校,结合创作系统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学说。1928年他与女演员海伦娜·韦格尔结婚。1933年希特勒攫取德国政权以后,在国会纵火案发生的次日,布莱希特被迫离开德国去巴黎,同年夏携家属去丹麦,在斯文堡附近一个农舍里居住6年。1936~1939年同布雷德尔、福伊希特万格一起主持了在莫斯科出版的德文杂志《发言》。1939年被迫离开丹麦去瑞典,1940年去芬兰,次年夏季取道苏联去美国,在圣莫尼卡居留6年。1947年摆脱非美活动委员会的迫害返回欧洲,最初停留在瑞士苏黎世,1948年10月回到柏林。晚年和夫人海伦娜·韦格尔领导了“柏林剧团”的活动。1956年8月14日逝世。

布莱希特早期的作品大多描写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引起的社会弊端,表达了资产阶级文明不久将被一场“地震”吞没的信念。他在努力理解和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迫切问题的过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的剧作《人就是人》(1926)、《马哈哥尼城的兴衰》(1927)、《三分钱歌剧》(1928)、《屠宰场里的圣约翰娜》(1931)等,都是最初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尝试,都不同程度地接触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本质问题。

同类推荐
  • 浮尘漂流记

    浮尘漂流记

    本书是作者季红真八十年代至今部分散文的结集,写作年度跨度大,属于学者散文中的游记散文的结集。每到一地,必考据风物,重历史掌故,知识信息丰富,理性、知性胜于感性;虽是女学者,而风格厚重大气。但不如张中行、余秋雨散文有知名度。
  •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诗文选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诗文选

    本书记录了民国一代才女内心隐秘和复杂的情感心路历程。诗歌婉转、轻柔,散文平和中带着大气,是民国灿烂文学史中一道别有韵味的诗歌散文选集。
  • 唐诗宋词元曲·导读本(下册)

    唐诗宋词元曲·导读本(下册)

    唐诗宋词元曲无疑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唐诗内容博大精深,将我国古典诗歌中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宋词以独有的方式见证着两宋王朝的悲喜历史和感人肺腑的文人情怀,或委婉含蓄。或奔放豪迈;元曲将典雅的诗词艺术与民歌、俗语等杂糅在一起,诙谐、洒脱,洋溢着浓郁的民间气息。
  •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一个好的作家,他描写现实,述说一个悲剧,不管是用来警世,亦或表达他的失落和绝望,但是后文学的意义都在于告诉人们真相并给予人们希望,余华正是留下了这样的希望。在《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这本集子里,余华收集了近年来的一些关于写作、关于社会、关于他个人童年回忆的文章,虽然在他的所有文字中算不得出采,但是有两篇文章很值得推荐,因为一篇解释了阅读的意义——《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而另一篇则阐述了漂泊的幸福感——《别人的城市》。
  • 席卷长江

    席卷长江

    改朝换代参与者的最后报告,国共交锋亲历者的往事回忆,时代剧变见证者的战地写真……共和国军史丰碑上镌刻的经典战事!《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席卷长江》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席卷长江》由桂恒彬所著,讲述渡江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我军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此役共歼国民党军43万多人,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和苏、浙、赣、皖、闽、鄂广大地区。这一胜利粉碎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企图“划江而治”的妄想,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热门推荐
  • 豪门重生:傲娇方少小辣妻

    豪门重生:傲娇方少小辣妻

    一场车祸,原本是设计好的阴谋。一次魂穿,自己变成了最不喜欢的人。他虐她身心,她却爱他入骨,同眠共枕的两个人,只因不相识,互相报复着……直到真相揭开,方少才知道眼前的人,是自己的至爱,并没有死去,苏然却不顾挽留,执意离开……
  • 呼兰河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呼兰河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中小学必读丛书》系列图书是为了配合语文新课标的需要,根据中小学生不同阶段语文教学要求,邀请国内著名作家、学者、专家参与选目、编辑出版的一套目前国内规模较大、内容比较完备的课外阅读丛书。在阅读中提升学生词汇和语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写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自我超越。
  • 妃本为良

    妃本为良

    百里凌月,我恨你你总能夺走我想要的一切。——苏浣姐姐,你是我唯一的亲人,可我却想杀了你。——祁辰我那么爱你,你怎么能离开。——北竹墨素倾的孽种,我绝不会让她苟活于世。——韩太妃任何人都只能成为我登上皇位的踏脚石。——司徒轩不曾拥有,才不会有失去的痛苦。——百里凌月槐花叔树下,你素手抚琴的模样。让我不经意的失神,一辈子也没醒来过。——司徒钰
  • 莲修必读

    莲修必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法华论疏

    法华论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混沌天魔

    混沌天魔

    魔前叩首十万年,屠戮九霄不做仙!乌风自幼遭大难,历沧桑,苦心志,劳筋骨,幸得逆天奇遇咸鱼大翻身,从此神挡杀神,佛挡屠佛!破苍穹,动乾坤,吞星空,霸蛮荒,九天十地,唯吾独尊……
  • 霸宠不乖妻

    霸宠不乖妻

    第二次偶遇,她惊恐万分,祈祷他能够彻底忘记。却殊不知,她自己早已被那幽深的眸仁深深锁定。他,步步紧逼,只为让她躲进自己怀中。她,是温婉执拗,一退再退。可终究逃不过恶魔的利爪,深陷泥沼。掠夺,才刚刚开始……片段二:看着电视上一脸温润淡笑的面对着记者采访的慕容凰,即使是身处于肮脏破乱的平民窟中也丝毫不影响他风度翩翩的气质,秦语洛甚至能够想象出那个没有露脸的采访记者的脸,肯定早已是一片绯红。她忽然很想笑,真的,真的很想大笑一番。这个在外人面前德高望重的完美男人,在民众前永远的一副温润儒雅。可是,他私底下又是如何?秦语洛想,这个问题世上恐怕除了她,没有人会知道。在银幕的背面,这个邪佞的男人到底有多么的变态和自私!片段三:“她说,让我放她自由。可是我恨她,怎么可能放了她?”痛苦的捂着自己英俊的脸庞,男子说话的语气惨淡无比。眼前的智者闻言只是缓缓一笑,一双看透世事的眼眸,毫无波澜:“爱之深责之切,你只是无法容忍她不爱你这个事实而已。恨,有时是误用了爱的力量。”“爱?……我爱她?”■男主霸道强势,对深爱之人不惜强取豪夺。■本文属细水长流型,非悲剧,酸中带甜,绝对精彩!----------------------------------------------------QQ群:174217002敲门砖:文中任意角色名‘谢绝同门加群’--------------------------------------------------
  • 法医王妃

    法医王妃

    【正文已完结,番外连载中……】身为闻名全国的女法医,方筝每天的工作就是和死人打交道!可一次意外,却让她穿越到东陵国相国府三小姐,有名的草包泼妇聂瑾萱身上!传闻,这聂三小姐天生草包无能,从小读书,却是连三字经百家姓都说不全!又传闻,这三小姐凶悍泼辣,骄纵跋扈,甚至在自己大婚当日,便端着王府正妃的架子,当众责骂侍妾,引得众宾客侧目,最后使得新郎官湛王爷拂袖而去,从此成亲半年有余,却再没进入新房半步!不进新房吗?好,有种这辈子你都别进!想要休妻吗?行,说话算话,休书赶快拿来!面对冷面王爷,她誓要将‘泼妇’之名发挥到底!不过先说好,她只是‘泼妇’而不是‘毒妇’,可为什么一睁眼,看到的竟然会是一具尸体?什么?这人是她杀的?!不会吧,怎么可能?什么?不信?还说这人是她的通奸对象?(╰_╯)#尼玛,是可忍孰不可忍,不信是不是?好!那就让这死人自己说,究竟谁是凶手!
  • 一见侵心:老公大人不好追

    一见侵心:老公大人不好追

    如果有人问,“楚纤云,你为什么那爱钱!”她会这样答,“如果你有一万块,你就可以保住你的手指,如果你有五万块,你可以保住你的脸,如果你有十万块,你还能活着叫妈妈……如果你有一百万,那么你就有了婚姻的自主权!”他投其所好,十万一顿早餐,二百万帮一个忙,一亿一个视频,看他如何一步步地让她入局!
  • 靖夷纪事

    靖夷纪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