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徹王朝登丰末年。徹景帝驾崩。太子明继位,太子叔父京中王对皇位虎视眈眈。
成章初年,新皇后原太子妃降下一双生子。被朝中百官视为天神怒兆,纷纷上书请求新皇废除皇后,并弃杀双子中的其中一个。奈何帝后情深,纵是一直为宫中所忌的双生皇子亦存于世,帝案上谏书千张亦置之不理。
成章二年,帝册封才满周岁的双生子其一永正为太子,并大赦天下。惹群臣再次议论纷纷。
天降双子已是大怒,双子其一又位及太子。岂不是逆天而行?
幸得徹明帝在位时。风调雨顺政治清明,百姓亦无怨言。只那京中王暗暗蓄势。
成章三年,夏,青荆二州罕见大旱,帝惊,调遣水粮亲视灾区。被京中王座属大将云荣刺杀死于道中。对外宣称帝中暑而死,远在京中的帝后惊闻消息,痛定而后。立即扶持才两岁的太子永正继位,继位当天,京中王披战甲持血刃,狰狞入殿。
帝后以性命相护,将小太子交给忠臣顺宁侯,顺宁侯抱着孩子逃出皇宫。却在回府的时候,被京中王座下卫姓大将手持候爷仅三岁的独生子要挟,侯爷无奈。将太子交出,此后,闭门封府,终身不问政事。
京中王即刻继位,改国号为大庆,年号为新。封篡位中功臣卫威远为丞相,云荣为大将军。从此,西凉。北疆,南海诸方皆只识大庆,不知大徹。
同年,丞相卫威远的正室在进门足七年后突然怀孕,丞相大喜。认为这是祥瑞之兆。许诺若夫人生男孩定让其继承父业,若生女孩,定宠如公主。
此言一出,传为佳话。
……十个月后。
初冬的雪细细地洒满了邺京城大大小小的街道。
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们说话间都能看到呼出的雾气。寒冷从来不会因为季节而迟来片刻。
在丞相府那新装的门匾下,蜂拥着许多衣衫褴褛的人,手里捧着和衣着一样陈旧的破碗。迫不及待地望着那门口支起的一口大锅。
在街口转角的地方。站着一个胡子拉碴的中年人。和一个不过三四岁的蓬头稚子。虽然衣着朴实如常人。可你若是注意看。便会发现那中年男子眼中暗藏的波澜起伏的情绪。
稚子天真,拉住中年男子的衣袖,好奇地指着那些拥堵在丞相府门口的人问:“元叔。那些人在做什么呀?”
中年男人声音低沉到几乎听不见:“他们在讨粥。”
“讨粥?”稚子语气迷糊。
“你看见那块匾没有。那是丞相府。丞相府今日新生了一位嫡小姐。丞相很喜爱她。她一出生,丞相就吩咐布粥七日。”中年男子极力用平淡的语气向他身边的孩子述说一件寻常事。
“那她可真幸福。”稚子脸上流露出羡慕。
“傻孩子。”中年男子伸出手轻轻抚摸稚子的头,“她不过是一个好兆头罢了,你当初出生的时候。整个邺京城监牢里所有的犯人。都因此减免了他们的罪行。和你比起来。她一文不值。”
“是吗?我真的有这么厉害?”稚子眨眨眼。露出高兴的表情。随即像是想到了什么。又低下头:“可是母亲很不喜欢岑儿。我一点也不厉害。”
“你要原谅你母亲。去年的这个时候。她失去了她生命中挚爱的珍宝。所以她很难过。你要体谅她。”中年男子说这话时。喉头滚动。随即,他蹲下来。望着似懂非懂的稚子。眼神里充满了怜惜:“岑儿。答应元叔。一定要对母亲好一点。她并不是有意。”
稚子点点头。又露出疑问:“元叔。为什么我叫你的妻子为母亲。可是叫你为元叔呢?”
“这个,你日后就会知道了。”中年男人偏过头。指着不远处的丞相府道:“今日元叔带你出来。只是要告诉你一个重要的。比性命还重要的事情。你看见那座丞相府了没有。那丞相府里的所有人。包括今日刚出生的小女婴。都是你的仇人。你一定要记住。此生你存在的使命。便是复仇!”
稚子被他的元叔突如其来加重的语气搞得手足无措。恰好两个路人说着话从旁边经过。
一个说:“这丞相府可真是大好的善人,说是布粥七日。因为天气寒冷。改为布粥半月了。”
另一个说:“可不是吗。多亏了这位卫小姐出生。我们穷苦人才有几日半饱。”
“对了。那位卫小姐,叫什么名字?”
“好像是叫。卫出岫……”
两人交谈着远去。留下一大一小在风口站着。
稚子还在消化刚才元叔说的话。
一个名字自此扎根在他的脑海。
卫、出、岫?